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脫歐 經濟挑戰更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9679/web/

◆  聯合報社論/抗疫紓困,執政黨比在野黨慢半拍
◆  聯合報黑白集/髮夾彎的口罩政策
◆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脫歐 經濟挑戰更大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脫歐 經濟挑戰更大


2020-02-11 00:1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脫歐公投之後,經過三年多的紛擾,終於在今年1月底脫離歐盟。由於脫歐協議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協商,因此英國與歐盟擬定了一年的過渡期間,如果在這一年內雙方完成所有的協商,明年1月1日起雙方才算是正式分手。其中,有待協商的包括南北愛爾蘭自由邊境、雙方人員往來和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等問題,但這些問題原本就是導致脫歐協議難以達成的主因,因此雙方能否在一年內完成協商,還是未知數

民國105年(2016年)5月英國通過脫歐公投之後,英國陷入一片混亂,先是當時推動脫歐公投的英國首相卡麥隆立即辭職,由同樣是保守黨梅伊接任,推動脫歐的後續事宜。由於英國國內對於是否脫歐及如何脫歐有很多不同意見,使得梅伊很難找到一個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協議;另一方面,歐盟對於英國脫歐非常不滿,對於脫歐協議的內容,立場十分堅定。結果是讓梅伊與歐盟達成的協議,每次都被國會推翻,去年5月梅伊終於宣布辭去首相

經過三年多的紛擾,去年7月英國選出了支持脫歐立場鮮明的新首相強生由於無法在黨內得到多數的支持,強生決定在12月推動國會改選,以脫歐來訴求新民意的支持,結果支持脫歐的保守黨大獲全勝,至此英國脫歐大勢底定。今年1月中,英國國會正式通過脫歐,隨即1月29日歐洲議會通過英國脫歐協議,雙方同意於1月3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此時距離英國於民國62年(1973年)加入歐盟的時間為47年。

由於英國脫歐有很多細節需要協商,因此雙方預設一年的過渡期,這段期間英國仍然依照現有的歐盟規定,同時必須繳納會員費用,但不得享有會員的資格。若雙方在一年內完成協商,明年1月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

在未來一年間需要協商、最關鍵且處理上非常困難的議題,包括南北愛爾蘭自由邊境、歐盟成員國與英國人民往來(包括就學、就業與居住等),以及雙方簽署FTA等問題。前面兩項議題的處理,屬於政治解決的成份居多,後面一項則與雙方的經濟利益有關,特別是雙方能否順利簽署FTA,直接影響英國的經濟發展。

歐盟原本是一個單一經濟體,成員國內的相關經濟法規完全相同,包括勞動條件、金融法規及環保標準等,成員國內的企業都處於相同而公平的競爭條件環境。英國脫歐之後,雙方都希望彼此還能保持FTA,讓雙方的商品得以免稅交易,這是對雙方都是有利的。英國表明,希望採取和加拿大相同模式與歐盟協商FTA。但因英國脫歐後,不必遵守原先歐盟單一市場中的許多規定,英國企業與歐盟成員國企業間就可能出現不公平競爭。

英國首相強生表示,希望與歐盟達成商品與服務業的FTA,但是不包括英國的大型服務業在內問題是英國的服務業占其總體經濟八成以上,如果協商時不把這些服務業包含在內,歐盟成員國的服務業可能很難與英國企業競爭,這是英國與加拿大最大不同的地方。而且,即使加拿大的服務業占比很小,也花了七年的時間才與歐盟達成FTA的協商;如今英國有這麼強大的服務業,歐盟一定會非常謹慎地應付,雙方想在短期內達成FTA,可說是難上加難。

英國央行估計,由於英國脫歐後增加商品與服務業出口歐盟的困難,預計今年英國的經濟成長率只有0.8%,這將是民國97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最低的一年。雙方如果無法在一年內完成協議,英國正式脫歐的時程勢必會再延長,或者是英國真的就會出現無協議脫歐情況。屆時,不論是發生哪一種情況,都對英國都非常不利,因而短期內英國經濟實在很難樂觀看待。












聯合報黑白集/髮夾彎的口罩政策


2020-02-11 00:1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口罩實名制上路後,各地藥局大排長龍還是買不到,民怨四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口罩之亂」越演越荒謬。政府的防疫宣導從一開始的「勤洗手,戴口罩」,變成「勤洗手,沒必要不用戴口罩」,甚至找來網紅醫師拍廣告,說搭捷運、坐火車也不必戴。這麼髮夾彎,專家也不以為然。

更荒謬的是,民進黨立委不僅發起「我OK,你先領」的不領口罩運動,竟還要求馬英九、柯文哲、韓國瑜等人摘下口罩,「捐給需要的人」,彷彿戴口罩是罪惡的事。對照前綠委林靜儀先前義正嚴詞說,衛福部應重罰宣傳不戴口罩的人」,這簡直是打臉自己

蔡政府這麼用力宣導不戴口罩,是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了嗎?顯然不是。中國大陸感染、死亡和封城數越來越多,各國確診案例也向上攀升。在台灣,已有六、七千人被要求隔離或自主管理,已一三六人確診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乘客也證實曾在北台灣趴趴走,防疫中心甚至發出警示。此刻,政府宣導「不用戴口罩」,輕率到令人難以相信的地步。

出現如此荒謬的現象,主要是政府研判「要不要戴口罩」不是根據防疫需要,而是取決於口罩的供應量。政府除夕日信誓旦旦說口罩「供應無虞」,隨後誇口說國內日產量可達四百萬、五百萬、六百萬,結果全部跳票。為掩飾膨風的實名制配銷失敗,政府才會轉而宣導「不戴口罩」。

看來不論疫情如何發展,民眾能否領到口罩並名正言順戴口罩,只能等「日產量千萬」的承諾何時兌現了。












聯合報社論/抗疫紓困,執政黨比在野黨慢半拍


2020-02-11 00:1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緊繃,許多人打消出國計畫,重創旅遊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疾管署上月廿日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迄今已屆滿三週行政院卻遲至昨日才召開新冠肺炎紓困會議,因應顯然遲緩。相形之下,國民黨立院黨團在十天前就發動提案,比照SARS期間的作法,提出五百億元的特別紓困條例,似乎更能抓準社會脈動與因應節拍。

問題不在五百億的特別預算究竟太多或太少,關鍵在:政府因應緊急狀況的作為,是否有足夠的瞻矚和洞見。一開始,蔡政府似乎將這波疫情定位為「大陸失控的疾疫」,認為只要我方善加防堵,對外管制人員流通,對內做好防疫隔離措施,即能萬無一失。因此,行政部門一路把重點放在口罩的供應調度,以及入境班機、人員的檢疫管制,卻忽略這波疫情對國內產業可能的直接、間接衝擊,故遲遲未有因應行動。

事實上,隨著疫情加劇,以及台灣和各國管制措施的強化,越來越多產業傳出告急的聲音。首當其衝的,例如國籍航空公司到二月底止取消的兩岸、港澳及國際航班,已多達七百多班次;其後能否恢復,仍然一片黯淡。至於國內旅館、餐廳和百貨,也因民眾憂心遭到傳染而紛紛取消出遊、用餐及消費,從而哀鴻遍野,市況一片蕭條

更嚴峻的挑戰,則來自中國大陸產業復工進度的不如預期。

由於疫情控制欠佳,大陸許多城市新增了封閉式管理,多數企業原定在昨天恢復開工,卻無法如願。其中,各地的情況不同:有的是對湖北、廣東等疫情嚴重地區人員一律勸返有的是企業自行宣布延緩開工有的是跨省上工人員在路上遭到攔阻;有的則是報到後必須隔離。如此一來,便增加了兩岸上下游產業供貨的「斷鏈危機」,這對台灣電子資訊和不少傳統產業都造成衝擊。然而,無論是行政部門的對策或國民黨的特別條例,都未能就此提出可行的對策。

政務委員張景森預估,如果大陸疫情拖到六月才控制,而台灣又出現群聚感染的話,國內觀光業產值將減少一,二○○億到一,六○○億元,這是很大的數字。至於製造業的衝擊,經濟部則支支吾吾宣稱還在調查,並表示將加速台商回流」。這種反應,和無計可施已沒有差別

目前政府擬議中的紓困措施,幾乎全集中在交通部門籌編四四億元,補貼旅行社出團損失、旅行業融資利息、航班削減產生的退票費用、旅館業者地價稅,乃至無薪假員工的培訓等。這些做法,基本上都屬於周邊短期的消極救助,缺乏積極的意義,其效果似難奢望,最後恐怕只能靠觀光業者自求多福了。

遺憾的是,在國民黨宣布要提防疫紓困特別條例十日之後,蔡政府才端出對交通及觀光業者的零星紓困計畫,規模僅區區四十多億元,不禁令人感到可笑。大選期間,蔡政府洋洋灑灑開出了數千億元的政策支票及建設承諾,從旅遊、農機補助到高鐵南延北伸,每一項都充滿創意美麗大話。何以當國家遇到真正的危機時,政府官員的創意卻變得如此貧乏?難道是太平時期揮霍過度,俟急難臨頭,手上籌碼已所剩無幾?

執政黨對於這次疫情的因應表現遲緩,可能原因有二。從客觀層面看,政府先是低估了疫情,以為可以輕易應付,未料其衝擊遠較原先預估為大,致連口罩供應人員入境管制都無法得心應手,遑論處理經濟衝擊。在主觀層面上,則是民進黨算計太多,對內不願跟進國民黨的紓困條例,以免對手在此議題上得分;對外則伺機杯葛中共,所以在接運台胞事件上頻頻出招,導致大量台胞滯留。正因為民進黨鬥爭性格太強,遮蔽了它照顧人民穩定經濟的眼光

國民黨提出的紓困條例未必是最佳版本,但絕對有值得民進黨參考之處。蔡政府再猶豫下去,就要使自己泥足深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