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經濟/從東芝晶片出售案看台日合作

.聯合報社論..還記得「割闌尾」吧?
.聯合報黑白集.責難到你為止,苦難到誰為止?
.經濟日報社論.從東芝晶片出售案看台日合作







經濟/從東芝晶片出售案看台日合作


2017-07-04 01:2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東芝為填補能源事業虧損而產生的資金缺口,今年初經董事會通過分拆旗下半導體業務,獨立成為「東芝記憶體公司」,並擬透過出售東芝記憶體的股權以填補母公司的資金缺口,但東芝仍希望能持續掌控新公司的營運主導權。
經過兩輪競標,東芝於6月發表聲明,在考量東芝記憶體本身的企業價值、技術外流疑慮、保障日本員工就業及出資流程可執行度等條件後,選擇以日本產業革新機構(INCJ)為主導,包括美國私募股權貝恩資本及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及韓國SK Hynix的團隊為優先競購者。
不過,東芝雖然暫時選擇由INCJ所組成的日美韓聯盟團隊,但INCJ董事長志賀俊之表示,因聯盟內部協調等需要不少時間,跟東芝達成共識目前尚無頭緒。在此同時,東芝也面臨著合作廠商威騰電子試圖阻擋交易的威脅。日本政府已向東芝提出要求,需確認與威騰的紛爭處理完畢後,才准許出線的競標者投資東芝半導體業務。而為了反擊,東芝亦對威騰電子和旗下子公司提起訴訟,尋求對其不當競爭的禁制令,並請求1,200億日圓的損害賠償。雙方的訴訟亦將影響此一競標案的後續發展期程與結果。
鴻海雖然結合了Apple及Amazon等重量級廠商的力量,但在這場競標中似乎已落居下風,郭台銘董事長在接受日經新聞專訪時表示,現在對搶下東芝晶片事業還是很感興趣,他出價是為了幫助東芝,但若談判再拖半年,他會選擇退出,因為到時候技術早就落於人後。
目前的情勢渾沌不明,未來將如何發展仍難預料。不過從事件發展的許多跡象中可以發現,此案日本政府主導的意味相當濃厚。東芝於2006年響應日本政府政策投入核能整廠輸出,如今能源事業產生鉅額虧損,不得不出售旗下金雞母以籌措資金,日本政府因而更積極的協助東芝善後,並在「技術不外流」及「東芝掌控經營權」的原則下,主導合作對象的挑選。
由於INCJ團隊並非競標金額最高者,推估其脫穎而出的主因,應是在日本政府主導介入操作之下,個別出資成員的股權相對分散,對東芝的經營權影響及技術外流疑慮較低而出線。鴻海團隊雖有許多國際大廠的支援,也應是第二輪競標中出價最高者,但在日本政府諸多考量下終究無法獲得青睞。
對台灣產業發展而言,未來若是由INCJ團隊入主東芝記憶體,在其主導下,團隊中個別成員掌握的股權較為分散,韓國SK Hynix雖亦在其中,但其角色應僅是資金入注,不致影響其業務主導權,預期此一事件對整體記憶體產業的發展影響相當有限。而我國業者過去與東芝在NAND Flash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關係密切,若東芝可透過此競標案獲得經營所需資源,持續投入NAND Flash的發展,我國業者亦可望因此協同東芝記憶體一起成長。
不過,由於此案發展仍有許多變數,鴻海至今也沒有放棄努力。未來若鴻海的聯盟團隊有機會逆轉,對我國記憶體產業的發展將是一大利多。甚而我國半導體產業將有機會與東芝洽談製造合作,甚至獲得3D NAND Flash等技術之授權,有利於我國布局NAND Flash等先進技術,補足國內在NAND Flash記憶體產業之缺口,進而可爭取東芝來台設廠,而有助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基本上,台灣及日本均面臨到產業發展的瓶頸,且兩國目前在許多產業政策及國際市場拓展策略上方向也頗為一致,產業上下游更有互補的空間,這由許多過去台日合作成功的案例中可以證明。目前日本許多企業面臨的課題,政府主導的力量仍大,若能將合作的討論及高度提升到政府層次,搭配雙方企業的努力,相信應有機會建立國際合作新的模式,共創台日產業雙贏的局面。

聯合/責難到你為止,苦難到誰為止?


2017-07-04 01:2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說如果年改有任何代價要付,所有的責難由她一人承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蔡政府而言,施政似乎就像發表演說一樣簡單,任何艱難、障礙都可以用華麗的詞藻輕巧跨過。但當人們看多了蠻橫決策,那些浮誇的文字也會失去魔力,露出其空泛本質。就如蔡總統在公教年改修法後發表的演說,感謝公教人員扮演「中流砥柱」,聲稱任何代價她將一肩扛起,「所有責難到我為止」。這些,句句都是空話,看不出負責之意。
只需看民進黨團昨天硬闖前瞻條例的強悍態勢,民眾即不難理解:除了蔡英文的意志和顏面,這個黨對於台灣的長遠規劃沒有太多想法,對國家的財政沒有太多珍惜,對經濟的發展沒有太多關注,對人民的智慧更沒有太多尊重。他們有的,是自恃國會過半的傲慢,是敵我分明的藍綠之見,是沙場決戰的一勝之快,是「政府要做、不容民間質疑」的蠻橫。在這種情況下,不難想見人們很快就能聽到蔡英文的演說,暢談她「前瞻」及「建設」美好台灣的願景。
當然,如果民眾喜歡溫馨、動聽的演說,總統府可以源源不絕地供應,那裡有全套人馬不分日夜地為總統撰寫講稿,供百姓取暖。但是,如果你對政治人物的語言有點過濾能力,或者知道演說和施政是截然不同的事,那你應該聽出蔡總統的文青腔不僅太過做作,也太過抄襲。包括那句抄自馬英九講詞的「所有責難到我為止」,從蔡英文口中說出時,真的有實質意義嗎?
之所以必須把「年改」和「前瞻」放在一起看,是因為唯有透過更多元的政策對照,才看得出主政者是否一貫而信實。對國家而言,公教年金改革,固可視為一件艱難的工程;但對蔡政府而言,這其實只是一次「無痛分娩」,甚至是一場「快意恩仇」,因為它根本不在乎軍公教人員的感受。也因此,在最後一刻,還放任民進黨團對公教加碼兩次冷槍。這種心態,也完全不把公教士氣消沉及導致消費緊縮的衝擊列入考量;如此不計後果,卻說「任何代價我一肩扛起」,不嫌輕薄嗎?
公教年改的結果,對退休或在職者而言,未來所能領取的年金皆近乎折半;如此一來,勢必對許多人的生計造成影響。如果國家財政危機已經迫在眉睫,公教人員當然必須含淚接受;但如果這是因為政黨輪替,新政府揮刀腰斬年金以整肅異己,除了政府背信,這豈非形同強奪民產?何況,以蔡總統之成長背景,信口說出「沒有人會因改革而無法生活」,只怕失之澆薄。別人生活的辛苦,你能體會嗎,有放在心上嗎?
再說,政府一手以「財務吃緊」為由大砍公教年金,但另一手卻如天女散花般,立刻撒出八千八百億元包山包海的前瞻建設。這種矛盾的作法,不像一個在意財政健全、收支平衡的政府作為。最諷刺的是,蔡總統在演說中感謝公教人員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共體時艱,扮演「中流砥柱」;但是,政府卻在那裡隨手花大錢、搞小建設,旨在選舉綁樁。難道說,「時艱」是專供人民「共體」之用,政府只要蹺著二郎腿呼喝即可?
許多民眾對公教年改表示支持,那是因為實際的衝擊尚未顯現;而且,勞工年金改革尚未正式登場。一旦勞工的年改方案端出,當千萬勞工都將比照公教年金「繳多領少」時,屆時大家才能領略蔡政府分而治之的「高明」。因為,政府利用背信省下巨額支出,又輕鬆博得「改革」令名,政治算計之精明,令人咋舌。除此之外,什麼人、什麼職業將是年改的贏家,我們卻看不出來?
以執政黨強闖前瞻的傲慢,以一例一休政策的固執,以兩岸關係的硬拗和狡辯,外界實看不出蔡總統對於她的決策會有什麼反省或愧疚之心。「責難到我為止」完全是空話一句,請問,民眾為錯誤決策所承受的苦難,卻將到誰為止?

聯合/還記得「割闌尾」吧?


2017-07-04 01:2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漫畫 季青


為推動前瞻基礎建設,林全日前找立委吃便當,民進黨團幹部拍胸脯保證:條例一定在臨時會三讀。依民進黨的規劃,接下來二次臨時會還將繼續處理林全的報告以及前瞻的部分預算,前瞻的硬仗非過不可。
問題是,一般民眾對前瞻計畫頗有意見,除了民進黨自己做的宣導式民調外,其他民調反對的聲音均大過贊成。尤其是軌道建設,連親綠智庫做出來的民調,都有六成四主張「暫緩」。在這種情況下,蔡英文還要指令民進黨強渡關山,顯然要和民意對幹。
三年前太陽花運動期間,有民間社團發起「割闌尾」運動,要罷免數位國民黨立委。罪狀之一,就是認為某些立委「只依國民黨黨意投票」。如今才過三年,執政黨換人了,難道「不聽民意,只聽黨意」的戲碼就輪到民進黨擔綱演出?
蔡英文執政一年多,綠委不斷上演「只聽黨意,不聽民意」的場景,濫用國會多數的情況甚至比以往更加嚴重。有些法案,如年金改革或轉型正義或許還有民意支持;但諸如前瞻計畫或一例一休,除了執政黨一面倒地擁護外,在野黨和民間各界反對聲音不斷,連綠營盟友也跳出來阻擋。在這種情況下,綠委若還一味護航,當然符合「可割可棄」的罷免條件。
硬拗是民進黨的強項,但若連自己一再強調的「民意優先」價值都要硬拗,那就等著民意的裁決吧!蔡英文支持度跌跌不休,民進黨還要跟著迷航嗎?

劉維公/大學改革從學分開始 工作坊可以不只是輔助

.方祖涵/激化的對立 消逝的靈魂
.劉維公/大學改革從學分開始 工作坊可以不只是輔助
.羅智成/流沙或流水—尋找執政的正當性
.王健壯/當審議民主碰上代議民主
.馬家輝/林鄭的第一份差事
.朱宗慶/過程的價值
.葉丙成/台灣好教學,改變亞洲課堂風貌!
.王文華/「休耕」,為了「深耕」
.嚴震生/技術官僚:瀕臨絕種的動物
.葉銀華/台灣股市的問題在哪裡?
.李清志/橋下大叔的城市改造







劉維公/大學改革從學分開始 工作坊可以不只是輔助


2017-07-04 02:57 聯合報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允許學校可以採取更活潑的人才培育方式,大學才有可能打造出更完善的創新生態環境。圖/本報資料照



為了培養學生的提案力與實作力,我特地在這個暑假的一開始,舉辦一個為期六個整天歷時三個禮拜的訓練工作營。該活動的執行單位是東吳大學新成立的組織「明日聚場」,其成立宗旨在於教導學生如何「用手思考」,成為既有想法又有做法的創新人才。

報名參與工作營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院系所。人們常以為,只有特定學系的學生,例如商學院、設計學院等,才有必要接受提案與實作專業技能的訓練,包括田野工作、趨勢探索、創意思考、敘事表達、科技應用、集體智慧、協同合作、社會智能等。事實上,面對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提案力與實作力將會是所有大學生能否在職場上生存的重要技能。
除了基本的課程內容(例如提案所需要的視覺傳達技巧等)之外,這次的工作營邀請到提案與實作的典範人物,包括社會設計領域的周育如、策展領域的蘇瑤華,以及地方風土領域的洪震宇,擔任營隊講師。由於這些講師本身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不僅能夠傳授給學生深具啟發性的觀念與案例,同時也可以與學生分享他們所親身經歷過的工作內容。
為了讓參與的學生能夠進行具體的技巧操作,工作營選定萬華新富町文化市場及其周邊作為田野工作的場域,要求學生依據我們所設定的主題,亦即菜市場器物誌、景觀圖騰誌、城市色彩學,以及常民行銷術,用文字、錄像、相片等方式,去採集未來可以提案的在地素材。
提案家與實作家的工作營不是一般歡樂的夏令營。我們有明確的推動理念與方法論,並且設定工作營最終的產出,將是可以發行的內容產品,例如與新富町文化市場經營單位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的文化觀光指南手冊、在明日聚場自媒體上傳的一系列敘事影片等。
之所以介紹東吳大學的工作營,是要凸顯一個迫切的大學改革議題,那就是現行的學分制度規定。根據「大學法施行細則」第廿三條的規定,「大學學分之計算,原則以授課滿十八小時為一學分。實習或實驗學分之計算,由各大學定之」。在此一規定的框架下,現今各大學一堂課都是以十八周上課為常態。
現行學分制度認為,一整天的工作坊是輔助性的教學工具,是運用例假日的非常態課程。然而,工作坊卻是教導學生創新與創意技能的必要上課型態。老師與學生全心全力的投入,卻往往只能得到一個學分的認證,只因為其時數不到十八小時。
學分制度是大學無形的基礎設施之一。大學競爭力的強化,常將焦點放在有形的基礎設施上,因而忽略台灣高教危機的解決之道藏在無形的基礎設施上。只要解放學分制度,破除「一堂課一定要上十八周」、「工作坊只是輔助教學」等舊時代觀念,允許學校可以採取更為活潑的人才培育方式,大學才有可能打造出更為完善的創新生態環境。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