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鼓勵老屋重建 應增加誘因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8601/web/ 

◆  聯合報社論/國防預算大膨脹,台灣卻愈發深陷險境(系列四)
◆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沒事嗎?
◆  經濟日報社論/鼓勵老屋重建 應增加誘因






經濟日報社論/鼓勵老屋重建 應增加誘因


2022-08-31 03:30  經濟日報/   社論
房市示意圖。記者朱曼寧/攝影



最近台北市老屋重建的問題,因下任市長選舉而浮上檯面。目前台北市住宅屋齡40至50年之間占33.7%,50年以上達到13.8%。相對地,全國平均值卻分別只占23%及11.1%。老舊房屋除影響市容觀瞻外,更易成為垃圾堆積毒品交易溫床。為了避免這些負面影響,政府制定遊戲規則,並對老屋重建給予租稅優惠,便合乎英國哲學家邊沁所謂政府負有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職責

目前老屋重建可透過「危老重建」及「都市更新」兩種途徑。危老重建並無基地面積限制,但必須全體土地或建物所有權人同意,且只享法定容積1.3倍的優惠。都市更新則適用於500平方公尺以上的基地面積,但須一定比例的土地或建物所有權人同意,且享法定容積1.5倍的優惠。都市更新可採建商為實施者,進行「民辦」都更,或採「一般民眾」為實施者,進行「自辦」或「委辦」都更。在實務上,民辦都更占了絕大多數。

關於政府如何制定都更政策,賽局理論提供了一些啟示。自辦或委辦都更賽局的參與者為老屋所有權人,而民辦都更賽局的參與者則要再加上建商。

在這些賽局裡,各參與人不斷透過合縱連橫來進行談判,而政府的角色則是要制訂出下列三個政策,以增加民眾參與意願:一、同意都更的多數決門檻;二、容積獎勵(胡蘿蔔);三、耐震要求(棍棒)。

首先,就無建商參與的都更而言,政府宜權宜下列利弊得失,以訂定一個最適的多數決門檻。制訂多數決門檻的成本包括外部成本及決策成本。當同意都更的參與人比例略為過半時,實施都更會對不同意者造成極高的外部成本,但若幾乎所有參與人皆同意,則在談判過程中必定耗費大量人力及物力的決策成本

因此,政府應選取一個多數決門檻極小化外部決策成本加總。所以,目前危老重建政策所採取的全數決便宜行事,有必要降低至90%,甚至80%的門檻。

此外,就建商也參與的都更而言,需要考慮較低門檻會獲得下列好處:建商在尋求老屋所有權人合作,以突破同意門檻時,較易避免被少數釘子戶漫天要價所阻撓。這顯示,目前都更政策的多數決門檻也可適度下調。

其次,容積獎勵是都更政策提供的最大胡蘿蔔。過去經驗顯示,當房價呈現上升趨勢時,建商參與的都更皆能順利執行。然而,最近民眾開始預期房價反轉,但建材價格以及營建工資不斷上漲,卻導致建商不願履約。這顯示,政府宜適度提高容積獎勵,以彌補建商面對供需不確定性所造成的預期損失。有些人認為增加容積獎勵只圖利建商及老屋所有權人,且對無房者不公。

然而,此論點忽略了以下兩個考量:一,都更可產生美化市容、避免汙穢環境以及減少犯罪事件外溢好處。二,八成以上國人擁有自住房,因而增加容積獎勵是圖利絕大多數人。甚且,無殼蝸牛也可能會有更高誘因購買自住房,以享受容積獎勵的潛在好處。

最後,建築物耐震力不足老屋所有權人面臨的最大風險。目前台北市921地震之後興建,而能承受地震五級風險的自住房,約只占19%。對921地震之前興建的住宅,台北市目前提供耐震初次評估每棟補助1.2萬元至1.5萬元。

然而,耐震檢測通常耗費數十萬元,且和總樓地板面積息息相關。因此,針對耐震評估,台北市可考慮給予更優渥的差別補助。否則,只能等待未來出現較大地震時,民眾才會正視此議題。

總之,都更成功之路遙遠漫長,但降低多數決同意門檻增加容積獎勵,以及儘速讓老屋進行耐震檢測或許可以縮短此距離。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沒事嗎?


2022-08-31 05:14  聯合報/   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右三)親赴民進黨澎湖縣長參選人陳光復的競選總部加油打氣,推薦陳光復(右二)是2022年澎湖最好的縣長。圖/陳光復競總提供



蔡總統為輔選全台走透透,渾身帶勁。民調專家游盈隆形容她如「三太子附身」,神勇過人卻不顧社會觀感。網民一面倒噓她,對付中共軍演、治安惡化不見積極,只有拜廟、弔喪和吃美食才現身。大選在即,蔡英文每天忙輔選,她還記得國家大政嗎?

內外政經社會情勢如麻,總統卻不務正業,難怪徐國勇、蔡清祥都不覺得自己尸位素餐。大陸無人機擾台,政府不知如何反應;但召喚網軍圍剿背骨仔鄭寶清,則神速有效。難怪網民要問:總統沒事嗎?

蔡英文的挺堅令,讓外界擔心她已無法正常判斷是非。沈富雄說她是「既昏且暴」,趙少康批評,從黨政人事到共軍圍台,總統的想法都與正常人背道而馳。林濁水則點破,她對價值與趨勢失去判斷力只剩追求權力意志

領導人下台前,一般都設法追求歷史定位,唯獨蔡英文不斷往牛角尖鑽民眾頻頻翻出小英語錄證明她言行不一大開民主倒車。但她似不在乎自己誠信破產不思回歸正道,一心當她的黨主席,卻忘了自己是總統

用總統的權力,來壯大民進黨,當然是黨政不分,更是自私苟且。人民選你當總統,你卻不把國家當國家,只照顧自己的黨,這如何贏得尊重?當「小英點亮台灣」、「抗中辣台妹」等口號都幻滅,她也只剩「權令智昏」的評語











聯合報社論/國防預算大膨脹,台灣卻愈發深陷險境(系列四)


2022-08-31 05:17  聯合報/   社論
行政院公布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其中國防預算4151億元,占GDP1.7%。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劉學聖攝影



台海形勢緊張,明年度國防預算大舉增加,增幅十二・九%,達四,一五一億元。若再算上增購F-16 與「強化海空戰力」兩筆合計一,○八三億特別預算,以及非營業特種基金六二九億元明年國防開支達到了五,八六三億元。如此,國防預算已遠超過教科文」及「經濟發展支出成為政府第二大歲出項目,僅次於社福

軍費創新高,卻未必足以因應實際的敵情威脅。中國大陸拜經濟起飛之賜,過去四分之一世紀大舉擴軍: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其國防預算首度超過兩千億人民幣今年已達一.四七兆人民幣。這相當於六.五兆新台幣為台灣目前軍費的十六倍。這還沒計入國防科研支出軍火外銷獲利估計中共實際軍費較其帳面多五十%至一○○%。相對的,台灣過去卅年國防支出占比持續下滑,明年雖止跌反彈,兩岸軍力失衡已極懸殊

國防支出大漲,可由「軍事投資」、「作業維持」、「人員維持三方面分析。明年軍事投資一,○二七億元,加計兩筆特別預算,達二,一一○億。數字看似創紀錄,但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並未新增重大對台軍售;國造武器方面,去年海空戰力特別預算編列後,也未聞研發投產新進度。說穿了,軍投經費大增,並非我國獲得什麼新型武器,而是川普末期拋出的軍售已屆付款期限。前幾年,國防部預算成長幅度跟不上美方軍售速度,只好大玩「延遲付款遊戲;如今蔡政府總算面對現實,讓現有軍購案不致開天窗。至於國軍其他不少落伍的過時裝備,還在苦苦排隊等候汰舊換新

作業維持經費方面,明年編列一,三三七億,較今年增加廿五.四%,這點值得肯定。國軍過去「勤儉建軍」,對油料、零附件等耗材的開銷往往編列過低,部隊常年維持低整備水平。這在承平時期還可應付,但遇到局勢緊張必須時時偵巡與出操,「度小月等級資源立顯捉襟見肘。近年海空軍為因應中共機艦擾台,出勤頻率極高,須動用預備金增購油料零件。最近共軍進逼日甚,不時突破海峽中線;國軍作業維持費的提升當然是「有感」的正面之舉,至少不能不亡羊補牢。

人員維持經費方面,增為一,七八七億,漲幅四・六%。國軍現行總員額廿一萬五千人,部隊實際編制員額十八點八萬人。事實上,「編現比」一直無法達到九成的目標,較艱苦的戰鬥部隊編現比甚至只在八成打轉。若扣除受訓、借調、長假等人員,單位只剩七成人力,難以達到預期戰力。最近軍方大舉招募志願預官,開出免筆試、僅需服役一年條件,正暴露初階軍官缺乏的問題,已到了「寧濫勿缺」的地步。在美方警告下,蔡政府最近正研擬重返徵兵,將義務役延長為一年。但目前四個月軍事訓練新兵不服管教事件頻傳;未來若每年要增加七、八萬役男,是否就能提升國軍品質和士氣,在在都是問題。

台灣與大陸量體懸殊,我方的安全威脅比南韓、以色列、新加坡都高上許多。縱使我國明年軍費大幅提升,占 GDP 比重仍低於上述國家。近日金馬外島飽受大陸無人機騷擾,崗哨守軍只能以石頭驅離,更凸顯形勢之險峻。不分朝野或官民都應有所體認:軍力是和平的必要條件,卻絕非充分條件。充實武備作為底氣的同時,仍須維持兩岸良性互動,不可將鼓動仇恨當成政客積累資本捷徑。否則,國防預算再怎麼膨脹,也只會把國家帶進兵凶戰危



【專家之眼】糧食危機:日本有事 台灣沒事?

◆  【專家之眼】報告女總統:衛生棉免費比組建數位部重要
◆  【專家之眼】糧食危機:日本有事 台灣沒事?

◆  【專家之眼】讓夏立言訪陸 成台人理解兩岸交流的開始
◆  【專家之眼】支持夏立言訪問大陸
◆  【專家之眼】哥哥爸爸真偉大 要我出錢衛國家
◆  【專家之眼】台海中線與內海化 考驗美中戰略定力





【專家之眼】糧食危機:日本有事 台灣沒事?


2022-08-31 08:22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俄烏戰爭後,日本關注糧食議題,日本的稻米消費量日減,但國產小麥不敷國內所需,大幅仰賴進口。歐新社



八月初中國大陸軍演,讓高喊「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的日本,始警覺捲入台海戰事必須付出的高昂代價,並認糧食安全議題有必要超前部署。奇怪的是,糧食問題較日本嚴重且位於風暴第一線的台灣,卻出奇的淡定,彷彿「日本有事、台灣卻沒事」。

引用 BLOOMBERG 報導,幾十年來,日本人一直減少吃稻米和魚的食用量,轉而增加麵包、肉類和食用油消費,導致日本的糧食自給率(以熱量為基礎)不斷降低,以由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的73%,下降到民國一O九年(2020年)的37%,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低的水準。尤其日本稻米消費量日減每年消費量降至53公斤,國產小麥也不敷國內所需(僅占13 %),大幅仰賴進口。

俄烏戰爭後,日本國內就已關注糧食議題要求化肥與種子國產化;而八月初的大陸軍演,導彈直接落在日本近海,危機感更加迫近,台灣海峽海上封鎖不再只是想像,尤其日本政治人物高喊「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台海出現戰事若日方介入,進口將為之中斷。因而,日本已將糧食視為國家安全威脅,甚至優先於國防。岸田內閣已制定新的糧食安全預算以增加國內動物飼料、小麥、稻米和其他食品的產量。

回過頭看看我國的情形,根據農委會出版的《糧食供需年報》統計,我國民國一O九年(2020年)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僅有 31.75  %,相較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的近六成56%)的糧食自給率,幾乎呈現腰斬的現象。各類糧食供應之進口比率,除蛋類(0.7%)外均超過1成,其中占國人熱量比重近三成的穀類進口比重高達 83.6%,其餘子仁及油籽類(96.6%)、水產類(70.7%)、乳品類(65.7%)、油脂類(51.1%)等四類均超過五成。今年我國連雞蛋都短缺,查閱農委會農產貿易網站資料,今年1-7月雞蛋進口量高達952公噸,成長率為去年同期進口量的三倍(307.6%),進口比重勢必也將飆增。

稻米消費量惡化趨勢最為明顯,每人每年白米可供消費量幾乎呈現直線下滑,民國一O九年(2020年)為 44.1公斤,較上年衰退 2.9%已經創下史上最低的紀錄;相較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的 80.2公斤,約是民國一O九年(2020年)的二倍之譜。飲食習慣改變導致稻米生產過剩,自給率長年破百,民國一O七年(2018年)創下驚人的 120.3%,近二年略有下滑,仍超過110%;然而,同時期小麥為主的穀類消費量則大幅增加民國一O九年(2020年)每人每年消費量已達 38.1公斤,逼近稻米的消費量,幾年內將出現死亡交叉的結果,導致穀類整體自給率下滑至 28.4%

由以上數據可知,我國無論在糧食自給率稻米消費量問題都比日本嚴重,日本還有自產小麥,台灣小麥產量微乎其微(民國一O九年(2020年)國產小麥生產量為 5,666 公噸遠不及進口的 127萬公噸,足見台灣的糧食依賴進口程度,較日本嚴峻許多。

台灣位處風暴核心,不僅未設法降低兩岸衝突,還不斷刺激中共,讓台灣隨時處於戰爭風險之中。更未積極應對糧食危機,還為了開發橋頭園區大量優質農地與中崎有機專區化為烏有,並縱容農地工廠汙染農地

農委會唯一做的事,就是推出《食農教育法》,編列10億元,鼓勵地產地消、支持在地農業、惜食減少浪費等教育宣導,就醬交差了事,糧食安全淪為口號。










【專家之眼】報告女總統:衛生棉免費比組建數位部重要


2022-08-31 09:48  聯合報/   劉明德/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台灣女性一生約花十萬元購買生理用品,對於貧困家庭、低薪、失業的女性及女街友而言並非小錢。示意圖。記者曾原信/攝影



蔡英文念茲在茲一定要成立的數位部,終於在8月27日開張,而我們也知道她想做什麼,尤其是年底九合一選舉近了,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總統大選也不遠,認知作戰、各種「假消息」滿天飛,怎能沒有一個專責的行政機構!司法部門動作太慢,行政機關才有「效率」,就有了數位部迫不及待的成立。這樣的數位部,其角色跟東廠類似,都是用來判定誰是「真消息」誰是「假消息」的,而且,他說了算,不需要司法機關。

那麼,具有東廠性質的數位部一年要用掉多少稅金?112年的預算高達217億元。其中,中繼辦公室設在新光大樓18個月的租金高達 7,000 萬。不管是217億還是 7,000 萬,都是人民的血汗錢,理應用於公,可是做的卻是政權維穩勾當民脂民膏是這樣浪費的嗎?既然是中繼辦公室,難道不能用閒置空間,非得花那 7,000 萬,莫非又是類似論文門投桃報李」的交易?

蔡政府花人民的錢毫不手軟,花自己的錢則是一毛不拔。防疫紓困經費高達 8,400 億,不只造成國家債務暴增,債留子孫;都已經花這麼多的錢,竟然還要人民買一劑 300元的快篩試劑,有一陣子還買不到。這 8,400 億花去哪裡了,人民不知道,疫苗合約竟然保密30年,難道這就是蔡政府追求的「開放政府」嗎?此外,選舉到了,政府提供房租補貼又是1,200 億正式名稱為300億元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計畫」,每年300億,為期四年),美其名為減輕居住成本」,論其結果則適得其反,推高了房租,害了房客。此外,政府提供的各種補貼,不一而足,卻是壓榨中產和中下階層所得而來,而其出發點,恐怕也只是為了選票。

至於數位部預算一年217億,不是小數目。可不可以拿出其中的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來幫助生活、居住、工作在台灣的婦女,使這些人,不管是否為台灣人還是任何一個外國女性,只要在台灣,隨時都能取得免費的衛生棉。尤其,蔡總統身為女性,當更能體會那些遭遇「月經貧窮」的女子的困境,儘管蔡總統不可能面臨這種情形。

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8月15日起,蘇格蘭政府開始執行《生理期用品免費供應法》,根據該法,政府必須免費提供生理用品給「任何需要的人」。該項立法使蘇格蘭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以法律形式讓女性實現「衞生棉免費」的政府。

不管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一定有「月經貧困」這樣的弱勢群體,只是這個比例高或低而已根據國際幼培會Plan International)在民國一O六年(2017年)12月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有10%14- 21歲的年輕女性買不起生理用品;15%的女孩感到價格難以負擔。民國一O九年(2020年)的調查顯示,竟然有高達3成14-21歲的英國女孩,難以負擔或取得生理用品;高達54%的女孩使用衛生紙代替衛生棉。

社會福利很好的德國竟然也存在「月經貧困」,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在德國,每兩位女性就有一位表示,如果生理用品的價格能便宜一些,她們的選擇會多一點。有四分之一的女性表示購買生理用品是一項經濟負擔百分之十五的女性表示,考慮到生理用品的價格,她們會盡可能減少更換次數。

日本也存在嚴重月經貧窮現象。根據日本《每日新聞》民國一一年(2022年)3月23日的報導,針對18~49歲的女性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8.1 %的日本女性時常出現生理期用品購買困難的情形,在29歲以下的受訪者當中,該比例超過12%。因為手頭緊,50 % 的女性會減少更換生理期用品的頻率,40%的女性會以衛生紙代替,但其中70%以上的女性也因此出現了發炎、搔癢等不良反應。「月經貧窮」也會對日本女性精神狀態產生傷害,如憂鬱、焦慮

那麼,台灣有多少女性必須面對「月經貧窮」這樣的困境呢?目前並沒有看到這樣的統計數據,但比照日本、德國、英國等先進國家,個人認為至少8%的台灣女性必須要面對月經貧窮,尤其,台灣的經濟、社會福利比不上日本、德國,台灣的貧富差距也很可怕,這個比例還可能是低估了。

台灣女性一生約花十萬元購買生理用品。十萬元看似不多,但對於貧困家庭、低薪、失業的女性及女街友,卻不是小錢。他們通常要面臨食物與生理用品當中擇一的窘境,曾有台灣媽媽挨餓兩天就是要把錢省下來讓孩子買衛生棉。也有弱勢家庭為了節省支出,強迫家中女性一天只能用兩片衛生棉,結果造成該名女性陰道感染。

為什麼女性的生理用品應該由國家預算支出呢?我的理由是,女性每個月大量的經血就已經犧牲夠大了,因此,生理用品的支出,不應該由個別女性,而應該由全民共同來承擔,這才公平,尤其生理用品涉及女性身心健康攸關著下一代孕育

既然蔡政府那麼喜歡有自己的國家隊:口罩、快篩試劑…,不如再加上一個「生理用品國家隊,以生產舒適、透氣、安全、可靠的生理期用品,提供給住在台灣的所有有需要女性免費使用

報告蔡總統,以目前民進黨在國會過半席次來看,您的一句話就能立法,讓台灣女性享有免費衛生棉自由,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衛生棉免費的國家,而且,花費又不多,善莫大焉!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2050邁向生態烏托邦?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8601/web/ 

◆  民進黨廢死 讓選票考驗
◆  柬國人口販運案 有尚方寶劍不用?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2050邁向生態烏托邦?
◆  媒體新聞取向 正向應大於負向
◆  產業情報蒐集 不是寫學術論文
◆  張善政也抄襲?綠潑髒水抹黑 打泥巴戰
◆  「兩端上課」 硬體要跟上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2050邁向生態烏托邦?


2022-08-31 05:10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負建築與弱建築也得以在碳中和之進程中讓人類逐步邁向對地球負責任的生活。圖:郭瓊瑩/攝。
近程全球的都市化速度仍不會停滯,在成長的壓力下與減碳之趨勢下如何平衡正考驗著人類。圖:郭瓊瑩/攝。



自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第廿六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後,全球一三六個國家及地區已宣示對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碳排之承諾,並期 COP27 提出對民國一三九年(二○五○)長期低碳發展之策略。行政院業於四月廿日世界地球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未來將有各種配套措施與因應路徑相繼公告實施。而各縣市府也陸續成立「氣候變遷因應委員會」,台北市已領銜起動。

預估迄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全球經濟成長仍達四十%,而為達民國一一九年(二○三○)目標,台灣能源至少需再減碳四十%,這才是近程之挑戰。換言之,如何達標並非只倚賴現有技術及碳權交易,無論公私部門均須徹底改變傳統治理思維與作為,尤以科學為基礎之標竿為後盾。

淨零排放並非「不排放」,而係在持續發展各項人類福祉進程中,致力於讓人為排放極小化,再以負碳技術碳匯等方法來抵消之,俾達淨零目標。也因此在能源面必須降低煤、石油、天然氣之排放,而積極面尤需發展負碳技術包括碳捕捉、封存、再利用,以及自然碳匯對森林、海洋、濕地之保全、復育與再生。這些均需藉助以科學為基礎之創新知識科技,以及企業轉型之決心

在歐盟的「綠色政綱」中亦揭示了另一向度非技術面思維革新包括棲地保護、水土資源與糧食生產力之保全,以及涵蓋住商、運輸與製造之多面向,強調回歸人類生活型態心態認知之調適

歐內斯特.卡倫巴赫於民國六十三年(一九七四年)所著《生態烏托邦將屆五十周年,這是一部科幻小說,也是一本西方的《桃花源記》。書中批判美國生活消費與物質主義對地球之危機,其反主流思維闡述的是對未來純淨生活之理想

該書描繪了人類生活回歸純樸低調、互助合作,追尋分離與寂靜主義,甚而重返小而美有文化根基之叢林部落生活單元倡議去極權化去中心化,從而依循各地理氣候與文化特質,經營一種反主流之微型人類生態棲地。而各部落棲地間主張用虛擬通訊降低耗能,這不就是預言五十年後今日之網路視訊場景

此烏托邦不強調「」治理,反對制式化社團與軍國主義,當一切極小化後,人類反而得以享受低科技自然生活,如野營、步行、嚐百草…儘管此與智慧化、電動化、效能化、科技化之政策落在光譜之兩極。

日前在玉里部落遇見一位移居的科技新貴秀姑巒溪畔創業,他用蘆葦研發可循環再生之吸管,並投入部落之創生與共生…這場景讓我預見自民國一一一到一三九年(二○二二到二○五○)間,無論有多少減碳路徑人類生活價值觀翻轉勇於跳脫框框過對地球負責任之生活,這應不是夢!










柬國人口販運案 有尚方寶劍不用?


2022-08-31 05:19  聯合報/   葛傳宇/國際透明組織會籍認證委員(台北市)
「南華早報」報導,近期柬埔寨打工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受害者有來自香港、台灣、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年輕人,手法多以在社群媒體登廣告,或透過臉書熟人介紹高薪工作。示意圖/Ingimage



八月卅日起連續四天,法務部邀請五位外國專家來台,進行第二次國際審查台灣實踐聯合國反貪腐公約(UNCAC)執行成效廉政建設,對於國家形象以及人民福祉,都有重大效益。現成的例子就是柬埔寨人口販運案。媒體關注焦點在於警方在機場舉牌勸告,似乎辦案不力。其實,政府另外握有兩把尚方寶劍:禁止海外行賄揭弊者保護,可惜握而不用。

扁政府時代的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二月六日修訂新增之貪汙治罪條例第十一條第三項,明文處罰基於商業利益,向外國官員(包括陸港澳)行賄。立法迄今沒有任何偵辦或起訴案件。若依據國際透明組織之禁止海外行賄平行報告標準,台灣應該是列為執法怠惰最低級紅燈區

禁止海外行賄涉及外交部與法務部跨部會協調合作。筆者曾聽過資深檢察官私下抱怨,兩岸關係不佳、欠缺國際司法互助、沒有海外執法權、語言障礙、不列入績效吃力不討好等等理由。關鍵還是在於欠缺高層政治意志與績效指引,因此外交部以及法務部所屬檢察機關與調查局駐外法務秘書,即使有辦案能力,但缺乏情蒐與偵辦動力

其次,揭弊者保護法立法長期停滯以及欠缺政治意志。立法的好處是,系統化鼓勵與保障揭弊者提供跨國人口販運集團內線情資。行政部門的說法是國會屆期不續審原則」,實情是本屆立法院開議以來,行政院已經三度退回法務部立法草案遑論送立法院審查。以執政黨在立法院的絕對多數,只要貫徹執政黨高層意志,沒有通不過的法律,只有不想通過的法律。

以日本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通過實行揭弊者法制公益通報者保護法為例,每年依據該法而揭發弊端的案件數,遠低於預期的浮濫檢舉揭弊者者往往被視內部叛徒文化在日本仍然屢見不鮮。立法不是萬靈丹,而是邁向現代法治國必要基礎。將來完成立法後執法才是挑戰的開始,認真執法進而改變鄉愿文化,才能真正落實揭弊公益本質

台灣政府最寶貴的資產之一就是高素質文官團隊。而優質的文官必須依法行政。盡速完成公益揭弊者保護法以及強力執行禁止海外行賄,就像是倚天劍與屠龍刀,賦予執法人員合法權力本次 UNCAC 國際審查正好督促公權力即時運作維護國家形象並且保護海外台商與同胞

台灣在全球政府清廉印象指數,近六年來排名持續進步到去年的第廿五名。可惜國際排名人民感受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柬埔寨人口販運新聞仍在持續發燒,藉由本次 UNCAC 國際審查,政府跨部門之間面對問題,共謀解決方案才是正道。










民進黨廢死 讓選票考驗


2022-08-31 05:19  聯合報/   高明上/資深媒體工作者(澎縣馬公)
近來我國不僅死刑定讞者屈指可數,判死刑也未執行,是民眾不信任司法的一大原因。台中地檢署資深檢察官表示,我國尚未廢除死刑制度,執法者不能無端藉故拖延死刑之執行,否則即屬廢弛職務。圖/本報資料照



外役監受刑人林信吾殺害兩名警察之後,輿論一片應處死刑之聲,讓主張廢除死刑的民進黨政府,有點招架不住,言不由衷的說要「檢討死刑的執行」。若按當前民進黨政府「釋憲中不能執行死刑」的作法,未來一審法院若是用「釋憲中」的理由停止審判,這個殺害兩名警察的兇手可能連判死刑都難。

台灣迄今還是有超過八成以上民眾主張死刑,但是這樣的死刑民意,沒有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就不值錢,是口號,是假的。而我們政府,從陳水扁擔任總統開始,一直都抱持「廢除死刑主張,只是因絕大多數民意反對,後來透過法務部減少執行死刑司法院修法刪除唯一死刑規定逐步朝向廢死目標

民進黨的蔡英文總統完全執政之後,廢除死刑的這個政策執行得更為徹底,只是懼怕主張維持死刑民意大反彈,民進黨政府這個廢死的政策,低調隱匿的在行政院、司法院、法務部進行,要不是這幾天發生了兩名警察遭殺害的事件,引發民意對政府暗搞廢死警覺與憤怒,民進黨政府的廢死政策,將很快達成。

舉實例來說。最高法院是死刑判決的最終審。沒有最高法院法官的點頭,任何死刑判決都不可能。最近幾年,司法院逐步選派一些主張廢除死刑法官以及常參與廢死聯盟活動法官,調任最高法院,似乎有為「廢死」把關,做到不判死刑,達成實質廢死目標

法院這一邊如此,行政院所屬的法務部更是這般。最近,兩名警察被殺害,社會上指責法務部不執行死刑之聲音如海嘯般巨大,法務部解釋說是,卅八名死囚因為「聲請大法官解釋尚未終結者,不得執行死刑」。對這個說法,司法院很不客氣的回說,「執行死刑規則是法務部自己訂的」。

執行死刑規則」確實是法務部自己訂的。法務部依據「監獄行刑法第一四五條的授權,制定了「執行死刑規則」。在民國一○九年之前,這個「執行死刑規則」並沒有「聲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程序在進行中」,不得令准執行死刑的規定

這也就是說,「執行死刑規則」第二條有關「釋憲中不能執行死刑」的規定,是蔡英文總統、蘇貞昌行政院長執政下,准許法務部這麼訂的,讓目前被判處死刑定讞的卅八名死刑犯,包括殺害三名警察而被判死刑的罪犯,全部都實質上的不能執行死刑,成了「無期徒刑」。

憲法是根本大法,我們三級三審制的法院在審判案件時,法官都把審判中案件「是否有違憲」列為最優先審查。也就是說,任何經過三審法院審理並判決的案件,法官都已經審酌「是否違憲」並釐清,也都確認沒有違憲。

法務部透過行政手段,把卅八名死囚的案件都送去釋憲,再拿自訂的「執行死刑規則」說釋憲中不能執行死刑,這一假心假意廢死戲碼令人厭惡。在這裡我們應該問法務部,是誰用什麼方式,讓所有判死刑的受刑人都去釋憲,釋的又是什麼憲?

我認為,民進黨政府如果認為自己的廢死主張是對的,就不必如此偷偷摸摸的搞廢死。請公開的修法,從刑法等相關法律把死刑全部廢除。然後接受全國民意用選票考驗










媒體新聞取向 正向應大於負向


2022-08-31 05:10  聯合報/   黃肇松/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台北市)



媒體正面、負面新聞取捨比重,是新聞學探討重要課題。近年來,網路新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新舊媒體競爭益趨白熱化,新聞內容不乏走向負面化煽情報導者;但也有鼓吹積極面新聞傳播的媒體及學術界機構,值得台灣媒體參考。

美國《紐約時報》之前在經營艱困中,增聘記者,從事各類正向議題的深度採訪,吸引紙本和網路版讀者閱讀正向新聞,營運大有改善。英國路透社與牛津大學合作成立「路透新聞研究中心」,今年甫發布的全球數位新聞報告中,指出年輕世代「逃避新聞」(News Avoidance)原因之一就是:媒體報導負面新聞過多

這些實例,顯示歐美的積極面正向新聞的倡導,似有一股新動力在累積中。台灣有一個實例也值得一談。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主辦的「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今年進入第廿六屆。筆者受邀擔任評審工作,驚喜的發現,在疫情延燒近三年的艱苦時刻,參選作品達一五九件,是四年來最多的一次。

作品來自台灣當前各類型媒體,呈現豐富而多元的內容樣貎。主題包括防疫、環保、長照、經濟、教育、文化、交通、人口、弱勢關懷及義行善舉等,發揮傳播台灣積極、善良的正向力量。尤其三组特優獎平面媒體《聯合報》作品「有晶圓、沒公園—台積電前進高雄設廠啟示錄」、電視組 TVBS 作品「孩子教我的山海功課」、廣播組教育廣播電台「東海岸扶老攜幼與『礙』同行系列報導」,都能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協助問題的解決,頗為難得。

當然,廣大的社會不乏負面事件的發生,媒體自應報導,滿足閲聽人知的權利,但如果像近年若干媒體常過於誇大的負面報導,或是對失敗者進行不符比例原則的嚴苛批判,容易形成社會心理學上的「學習無助感」,讓社會瀰漫悲觀、焦慮和不安。這也是媒體常遭批評之處。

正面代表積極良善負面呈現陰暗惡質科學實驗顯示,給六個月大的嬰兒看電視螢幕,出現一隻爬陡山的黃色甲蟲,爬上又滑下,此時來了另一隻紅色甲蟲,幫牠由下往上推到山頂。過了一會,再重複同樣黃色甲蟲爬山畫面,卻碰到上頭出現一隻黑色甲蟲,不由分說把牠撞下山去。讓嬰兒休息片刻再看螢幕,嬰兒眼睛會緊盯住紅色甲蟲,因為牠是「」蟲。

嬰兒如此,成人更容易受引發。台灣是個正常健康的社會,善良者產生的光明正面新聞,絕對要比負面的人所製造的陰暗負面新聞要多得多。媒體應該善盡社會責任,加大力道傳播正向新聞,厚植社會的善力量。










「兩端上課」 硬體要跟上


2022-08-31 05:10  聯合報/   陳宏煇/大學生輔人員(新北市)
示意圖。中央社/民眾提供



開學第一天,我和兒子都因為確診而隔離在家,我無法去上班,只好陪著無法去上學的兒子在家上課,幸好導師相當貼心地開設線上課程,將教室的一舉一動透過網路讓我們在家也能身歷其境。

只是,雖然我們可以看得到教室的動態,但開學典禮訊號斷斷續續的,根本聽不清楚校長和各處室主任在說什麼;其次是正式上課時,或許是相關線上教學設備的問題,只聽得到聲音,卻看不到內容,而開學第一天又沒拿到課本,兒子根本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只能對著筆電發呆,並且不斷抱怨「聽不懂」。另,上美勞課時,全班到美勞教室上課,因為美勞教室沒有線上教學,兒子又發呆浪費兩節課。

按教育部現行防疫規定,未來勢必會演變成多數學生在校、少部分學生在家上課的「兩端上課模式,但學校多數教室都缺乏相關線上教學設備,加上部分任課老師只顧及教室上課同學,卻忽略因為疫情而被隔離的學生,讓被隔離的學生無法獲得同等對待,也無法享有同等受教權

在疫情無法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兩端上課」勢必會成為常態,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教育主管機關應協助各級學校,將教室及特殊教室增建線上教學功能設施,讓任課教師一走進教室直接按鈕便能開啟線上教學模式,讓在家隔離的學生也能同步上課,隔離結束後回校上課也才能無縫接軌











產業情報蒐集 不是寫學術論文


2022-08-31 05:10  聯合報/   李若松/技職所博士生(雲縣斗六)
張善政針對抄襲指控表示,這是一份農業電子化進展介紹報告,不是論文研究,性質和論文報告完全不同,他很遺憾遭到抹黑。 記者杜建重/攝影



隔行如隔山,產業界與學術界需求不同,商戰必須仰賴情報,蒐集第一手情報並不是撰寫學術論文,不在於內容多寡,不拘泥格式,情報資訊必須是正確、完整、有用、有時效性的。台灣農業要發展,不是應該掌握國內外農業技術市場現況嗎?桃園市長參選人張善政任職宏碁期間所主持農委會委託農業研究計畫,竟被稱為「抄襲」,若是如此,國內各行各業或衛福部、外交部、軍方等各政府單位,都不要做海外情報蒐集

我國擁有傲人的資訊、通訊、電子、半導體產業,背後是資策會、工研院等早期就擁有產業資訊研究機構掌握技術、市場與行銷情報,助產業界掌握趨勢。卅多年前,我從事科技報導常參考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後改制為產業情報研究所蒐集各國市場概況,指引迷津

台灣農業發展與世界各國農業相關,如歐洲荷蘭精緻農業東南亞國家中國大陸農業技術與市場,而蒐集農業情報需要大量人力與管道,農委會無法派大量人員蒐集資訊,民間企業則可更有彈性聘僱專業人員多元管道蒐集分析整理包含各種語文在內的農業背景資料,這當然必須統一翻譯成繁體中文版,以利製作報告方便推廣情報資訊

台灣資通訊電子半導體產業規模龐大,民間或財團法人有更多專業的產業分析師加入,產出的產業分析報告必須由相關業者付費取得,也有政府繼續委託研究。類似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委託中華大學TCSI台灣顧客滿意指數Taiw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模式評估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民眾滿意度研究案,最大的不同是林智堅的碩士論文抄襲成果報告

我國資通訊產業成功的要素最大功臣相關機構除了蒐集資料,還經常舉辦研討會為產業界解讀蒐集來技術趨勢市場趨勢。台灣現在農業產銷失調,對國際農產市場掌握度不高,除了智慧農業很重要,不是還應該加強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美國、日本、荷蘭、泰國等農業市場農業技術情資嗎?










張善政也抄襲?綠潑髒水抹黑 打泥巴戰


2022-08-31 05:10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授(新竹市)
張善政在臉書發出千字文,強調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 圖/取自張善政臉書



林智堅在八月九日由台灣大學認定碩士論文抄襲且情節嚴重,並由台大教務處核定撤銷學位,導致其退選桃園市長。半月後,中華大學亦對林碩士論文做了類似的判定,讓民進黨顏面盡失;又由於「走了抄襲的,來了挺抄襲的」,在桃園市長選情很不樂觀。

善於選舉的民進黨如果「坐以待斃」,恐怕有負其「除了選舉,其他都做不好」的名聲。果然藉由親綠媒體先指稱張善政十五年前在擔任宏碁副總時,主持農委會研究計畫報告涉嫌抄襲,再同步由該黨立委大加抨擊,桃園市長鄭文燦並加碼宣稱由於事涉政府研究計畫,張善政有A錢之嫌;側翼人士則進一步鼓譟,指張善政誠信盡失,恐外溢禍及全台國民黨選情,一時眾聲喧譁,似乎煞有介事。

張善政在當日(八月卅日)上午也針對此事回應,蒐集資料標案和學術論文不同沒有抄襲和退選問題,且除蒐集資料以外當時還在全國各地農政研究單位辦座談會,為政府蒐集地方意見,因此這個研究計畫有很大的部分是在宣導、座談。同日宏碁也發出聲明力挺,另一方面,已退休十一年時任農委會資訊中心主任提出兩點澄清盼摒棄抹黑

綠營藉特定媒體指稱;「總研究經費達五,七○○萬元,產出的報告卻集各種抄襲樣態之大全,手法包括英翻中、簡轉繁、抄雜誌、抄論文,甚至在未標註的情況下抄用農委會資料,這份報告至今還掛在農委會網站。」綠營用盡骯髒難聽字眼,意圖將張善政擔任主持人十二人研究團隊合作遞交委託案報告,與林智堅個人正式學術學位論文相提並論

首先,正如親綠媒體所說:「這份報告至今還掛在農委會網站」,顯示十五年來張善政歷經部會首長、行政院長以及副總統候選人歷練,一貫對公開得以檢視的報告坦然負責,同時在歷經三年執行委託案時,不只是寫報告,還要蒐集各國資料實地考察、建立實驗機制、辦研討會、座談會、跨部會溝通、各國考察、發行電子報、系統開發、農委會相關計畫輔導等,所謂「英翻中、簡轉繁、抄雜誌、抄論文,甚至在未標註的情況下抄用農委會資料」,也極可能是一個充實報告須具備旁徵博引,而綠營在不顧前言後語情境下,稱產出的報告集各種抄襲樣態之大全,這種潑髒水手法只能以惡劣形容。

綜觀全案,綠營對張善政的指控可謂「張飛打岳飛」,亂了套,明眼人或可一笑置之,但綠營很明顯的是在打泥巴戰,對異己候選人潑髒水,意圖造成「我不乾淨,你也不清白」印象,來魚目混珠,國民黨必須正視,努力向選民「說清楚,講明白」,當年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含冤而死,可為殷鑑。




辛翠玲/全球化之後—變動中的國際經濟秩序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全球化之後—變動中的國際經濟秩序
◆  嚴震生/書僮進化論
◆  朱宗慶/前有理念,後有行動






辛翠玲/全球化之後—變動中的國際經濟秩序


2022-08-31 05:19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從全球化時代走來



當前國際經貿往來的方式,乃以二戰結束之後,由美國領軍打造的秩序為依歸。九○年代冷戰結束之後,在一超多強的後冷戰新局中,美國獨占鰲頭,這套訴諸自由化國際經貿制度更是全面展開,並吸納不同體制背景的國家加入。在自由化的浪潮下,各國經濟邊界的開放、各種生產要素的交流,開啟了當代全球化時代的篇章。

然而時代的變化未曾停止。當人們逐漸認識全球化是怎麼一回事,好不容易學會新的跨境分工思維,也終於趕上新的產業布局時,全球化時代的下一章卻已經迫不及待等著登場。

事實上,變化是漸進累積而成的。十四年前,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的金融危機是個明顯的變化起點。源起自美國、擴及至歐洲、影響及全球的金融危機,讓西方國家元氣大傷,也給予崛起中的中國,得以領軍開發中國家競逐定義國際經貿制度話語權契機

而後,越來越檯面化的中美之爭、五年前開打的貿易戰、大國角力連動從太平洋到大西洋的地緣政治、乃至於仍為現在進行式的俄烏戰爭—各種因素相乘、疊加,十年下來,當前國際政治局勢早已非可同日而語。政治大局變化,也牽動三十年前美國獨霸之下所主導的全球化國際經貿秩序國際經貿體制受到衝擊勢所難免

如何看待這個變動的時代?

早在民國九十七年(○八年)金融危機爆發時,敏感的觀察家們即意識到,國際經貿制度與秩序可能將有所不同。如何看待這樣的情勢呢?看法很多元:

以西方學界的對話來說,有憂心忡忡的學者擔憂,後冷戰以來、也是人類文明有史以來,最為自由開放、制度化的國際經貿體制恐怕難再。尤其挑戰者來勢洶洶,唯有極力捍衛,以免崛起的挑戰者侵蝕自由化國際經濟秩序

但也有論點反思既有體制,認為西方所主導、架構的國際經貿秩序確實有其缺陷,也未曾真正反映開發中國家需求標榜自由主義國際經貿體系,卻在有意無意間走向讓多數人失去自主選擇能力、只能被動配合既得利益者新自由主義。因此,國際經貿體制修正與調整既是必然也是必須

不過,另也有這樣的觀點,主張自由化、全球化是條不歸路。無論美國能否守住其霸權,即便國際經貿自由化的過程會因各種政治因素而有起伏,但是市場也有其影響力。過去數十年自由化所形成的國際經貿分工經濟互賴現象並非輕易可被打散。這類的觀點並非主張以不變應萬變,而是強調著眼於長期的大方向。立場看似對立的國家之間並非沒有共利,也或許並非真的那麼不可共處。

這個世界走向何方?

不同的觀點,不同的主張。那麼,實際上,這個世界又是朝哪個方向走呢?

面對瞬息萬變的每一天,很少有人能信心滿滿,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觀察、記錄、辨認各種眼前可以捕捉的發展。所以在後續篇幅中,將會依序探討國際貿易體系、國際金融體系、區域整合等各個面向,在國際政局變化中的變與不變。

雖然國際政治角力將會如何收場,仍未可知;我們能觀察的,終究有限;但這是身處變動時代的你我,面對不可測的未來,少數能掌握,或許也該掌握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