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若「硬脫歐」 值得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只顧公營事業卡位,民進黨豈在乎興利
◆  聯合報黑白集/國民黨別把王牌打爛
◆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若「硬脫歐」 值得嗎?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若「硬脫歐」 值得嗎?


2019-04-06 02: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首相梅伊的「脫歐協議」4月1日第四度向國會闖關,結果四個替代方案全部被否決,國會對此議題毫無共識。若英國未能在4月12日前向歐盟提出新方案,就會面臨在無協議下脫離歐盟的「硬脫歐」,其結果對英國將會是一場災難,因此梅伊已經去函歐盟理事會,請求脫歐期限延後至6月30日,英鎊勁升
脫歐的四個選項,包括「與歐盟建立關稅同盟」、「挪威式脫歐(和歐盟建立共同市場)」、「再次公投確認國會通過的脫歐協議」及「再次公投脫歐」。當然,除了無協議脫歐外,還是有第五度對更新的脫歐協議表決、重新與歐盟協商、提前大選等選擇;但對於英國國會和人民這種猶豫不決的態度,大概歐盟和歐洲企業都已處在瀕臨崩潰的邊緣了。
英國的曖昧舉措,十足反映出該國傳統上的態度。歐盟在民國47年(1958年)開始,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運作時,英國就反對其包括農業自由貿易,結合一些國家在民國49年(1960年)另成立「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僅對工業產品自由貿易。但在發現EEC運作成功、經濟成長快速後,立即改弦更張申請加入;但被法國連續拒絕兩次,才在民國62年(1973年)如願加入。但英國在重大議題上,特別是農業補貼,幾乎都和核心國家(德、法)格格不入,斤斤計較其參與歐盟的得失,只想要參加歐盟的效益,不想要其帶來的代價。其結果就是目前這樣,既不想要歐盟繁複的法規融合和共同政策(脫歐),卻捨不得整合帶來的效率提高(留歐),但兩種力量卻又勢均力敵,於是陷在「硬脫」、「軟脫」、「半脫」、「不脫」的僵持中難以自拔。
高盛估計自民國105年(2016年)6月脫歐公投以來,英國已經損失了2.5%的GDP-平均每周損失6億英鎊,而且英國經濟動盪已經影響全球各國。高盛認為英國有35%機率不會脫歐,硬脫歐的機率只有15%;但如果真的發生,英鎊將會重貶17%
紐約時報也指出,英國金融服務業產值約占經濟產值12%,超過100萬人從事金融業。從脫歐公投迄今,光是銀行就轉移了8,000億英鎊(約新台幣33兆元)到歐陸,約5,000個工作機會已經流失;而從脫歐公投以來,英鎊兌美元已經下跌10%。
貶值導致英國境內水果、蔬菜、機械等各種商品價格上漲。但是對英國金融業最大的損失,是整個脫歐的過程不斷在損害英國被認為是務實、優越交易場所的聲譽,這種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若英國真的「硬脫歐」,歐盟必須「公事公辦」,一切照目前歐盟對非歐盟成員國的規範來處理。這除了要對英國的進口貨品課徵關稅以外,原來因為法規調和、不必對進口貨品在海關施加的安全衛生查驗、植物檢疫都要恢復;英國人進入歐盟成員國必須進行通關檢驗。可以想見未來在人員、貨品、資金、資訊的交流會衍生出多大的「交易成本」,而這可是幾十年來費力調整才獲得的成果,現在卻要加以廢棄。除非再簽署某種整合協定加以免除,也就是一切重新開始。這難道不是一件荒唐的事?一些國際大企業已開始從英國撤離,包括日本電子巨擘Sony將歐洲總部遷到荷蘭、家電製造商戴森(Dyson)將總部遷往新加坡,這種作為肯定會有其他大廠跟進。
而英國商會的大量會員也已開始調撥資金、調動人員、加大儲備,以對應可能的危機。歐盟和英國關係密切的成員國,如荷蘭、法國、愛爾蘭、西班牙等,都在大量增加海關人員,以準備可能馬上要增加的機場、港口或邊境的入關查驗工作。
硬脫歐比較明確的效益,應是英國對歐盟繳交的年費180億英鎊,扣除100億的回收後,可以省下80億英鎊(約3,000億元台幣),這值得嗎?恐怕全球金融市場都投否定票。






聯合報黑白集/國民黨別把王牌打爛


2019-04-05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高雄市長韓國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藍軍好不容易有一張「王牌」,但國民黨好像不懂得怎麼珍惜,也不懂得怎麼用。於是,這張王牌天天被拿出來打,天天被燒來取暖,不論頭疼發燒、兩岸議題都拿它來醫治。試問,天下真有一種王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
剛就任百日的韓國瑜,基於政治觀瞻和對高雄市民的道義,不能太早表示自己心有二志,或顯露自己多麼想要一步登天。這是「天時」所限,身為「王牌」人物也無可奈何的事,何況此事確實不在韓國瑜的規劃之中。
然而,韓粉天天喊著擁戴也就罷了,名嘴也日日要求他公開表態。尤其國民黨中央和潛在對手,更是左一句協調、右一句詰問,彷彿可以從他這裡榨出什麼金口保證。這些,不只在消費韓國瑜,也在消耗一張王牌的能量和機會
一個政黨把全部的希望都押在一張王牌上面,其實是很冒險的事;但是,目前國民黨正是這種心態。也因此,當蔡英文大打反中恐嚇牌,藍軍不去想如何接招破解,以為指望韓國瑜一句「台灣安全,人民有錢」的口號,就能解答人民所有疑惑。也因此,當民進黨企圖在蔡賴相爭的困局中號召團結,國民黨卻在那裡答嘴鼓,左一句酸言,右一句辣語,忘了眾志成城這回事。
國民黨正朝著「把王牌打爛」的路上前進,美其名「協調」,卻看不到穿梭者的智慧和功夫。吳敦義一向老練,如今為自己的得失心所困,一失手王牌就可能搞砸了。







聯合報社論/只顧公營事業卡位,民進黨豈在乎興利


2019-04-06 00: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核定公股行庫高層人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最近對公營事業公股行庫人事進行大規模調整,除了中油、華航、漢翔與台水等公司的董事長異動,還有四大公股行庫的董座大舉換血,包括台肥董事長也正虛位以待。這些調整,並非基於市場或企業經營的需要,更大的成分是民進黨內的政治分配需要除為明年大選預作準備,黨內的派系分贓角力也在這波人事異動中一覽無遺
民進黨去年底選舉大敗後,多位地方政治明星頓失舞台,民進黨迅速幫這些黨內同志找到新職務。除陳其邁與林佳龍入閣,魏明谷接台水董事長;其後,更陸續傳出宜蘭縣前後縣長陳金德與林聰賢要接掌台肥,但不幸消息「見光死」。民進黨籌組「敗選者聯盟」,已備受外界譏嘲;李進勇接中選會,則遭批評政黨介入選務機構。至於魏明谷接台水董座的安排,則只見政治考量與派系卡位,看不到任何專業思維
三年前何煖軒接掌華航,並非因為他在民航界有何專業貢獻,而是他與綠營關係密切,鄭文燦的「桃園幫」正需要擴大它在航空界的勢力。何煖軒上任時正值空服員罷工事件,他為凸顯蔡總統與民進黨照顧勞工的形象,立刻作出全面讓步。此舉,雖成就了蔡英文愛護勞工的美名,卻讓華航背負營運成本大增的苦果,更埋下今年華航機師罷工的火種。何煖軒上台是綠營的政治考量,如今下台也同樣是政治考量,對他並不冤枉;但苦的是迄今還在為華航接連罷工付出代價的經營者和股東。
民進黨插手公營事業人事而踢到鐵板的案例,不僅華航一樁。中油前董事長戴謙號稱「養鴨博士」,對石化完全外行,卻因賴清德在閣揆任內拔擢而平步青雲。戴謙任內與工會鬧得水火不容,在賴清德下台後,他隨即因「朝中無人」而跟著下台。再看,台水公司前董事長郭俊銘的資歷也與供水業務毫無瓜葛,卻被酬庸主掌台水。他任內配合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進軍東南亞淨水市場,迭遭外界批評這是不顧國內的供水本業,後來一件緋聞案即讓他栽下台。
公營事業高層空降出包的問題歷歷在目,但民進黨仍樂此不疲而且,因蔡總統任期僅剩一年,派系卡位爭得更凶包括最近蘇揆大動作調整公股行庫人事,著重的依舊是顏色與派系,絲毫沒有反省用人得當與否。華南金控董事長吳當傑與彰化銀行董事長張明道在這波調整中下台,原因無關專業,而是他們被視為林全時代遺留的「老藍男」。新任第一金董事長廖燦昌,在合庫董事長任內因慶富聯貸案離職,當年第一金董事長亦因同案而去職;如今廖燦昌卻回頭接掌第一金,這教人如何心服?
這波公營事業人事調整,民進黨派系的爭搶較以往更凶,閣揆蘇貞昌的蘇系、交通部長林佳龍的正國會、蔡總統的英派和新潮流都積極卡位。此次公股行庫換將,就傳出英派人馬向總統府告狀,顯示派系嫌隙甚深。
這些公營事業與公股行庫多為上市公司,例如,第一金的股東多達卅餘萬人,華航股東亦有十餘萬,台肥也有近八萬股東。公營事業與公股行庫經營成績優劣,不單是政府這個大股東的事,更事關成千上萬小股東的投資心血。身為最大股東的政府,本應幫公股事業找尋合適的經理人,如今卻淪為民進黨政治人物分贓求職的媒介
在蔡政府高層心中,公營事業職位對鞏固政權的重要性,顯更勝於公營事業本身的經營績效。小股東看著公司董事長頻繁更替,經營卻令人捏一把冷汗;蔡政府在對國營事業高層人事下指導棋時,又何曾想過派任人選是否適才適所。這些高層人事來來去去,做好政治關係遠比做好公司業績容易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時;如此一來,股東如何期望這些空降者能為公司興利?

【即時短評】挺英派花招百出 反顯賴清德孤鳥難鳴

◆  【即時短評】挺英派花招百出 反顯賴清德孤鳥難鳴

◆  【即時短評】一場總統初選 看見集體焦慮
◆  【重磅快評】中共軍演老李演很大 小英只會鐵公雞
◆  【即時短評】令狐沖的心結 韓國瑜的情義
◆  【即時短評】可恃戰力專案 削足適履
◆  【重磅快評】隨便砍,只有「金城武樹」才是樹
◆  【即時短評】蘇貞昌主導人事搬風 選前總清理?
◆  【重磅快評】柯文哲批陳吉仲有夠差 就是差了韓國瑜一大截
◆  【即時短評】獨立機關不獨立 乾脆改名東西南北廠
◆  【即時短評】綠版換柱?臨全會難解危機 恐引政治風暴
◆  【即時短評】NCC都東廠化了 為何主委還是倉皇走人?
◆  【重磅快評】向台灣的獨立機關說再見
◆  【重磅快評】高喊「一寸不讓」後 蔡英文還有啥劇本?
◆  【重磅快評】陳明通有比「禽獸論」還嚴重的問題
◆  【即時短評】鄭文燦聲望高 「蔡燦配」會成綠營新選擇?
◆  【重磅快評】陳明通別汙衊了獸性
◆  【重磅快評】陳明通把主子打成豬狗一族,這像話嗎?
◆  【即時短評】縣府內超商也被偷 是竊賊大膽還是門禁螺絲鬆
◆  【即時短評】共機踩線 應與「天駒」進駐馬公有關
◆  【即時短評】為何中共戰機要越過海峽中線?








【即時短評】挺英派花招百出 反顯賴清德孤鳥難鳴


2019-04-06 11:47 聯合報  記者賴于榛╱即時報導
蔡賴初選協調無進展。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初選協調期逼近尾聲,如何運用制度穩住蔡英文提名的風聲卻越來越大,手機民調、霸王條款、暫停初選的討論,各個在制度上游移的攻擊策略都衝著賴清德,黨內孤鳥想走到政見會舞台,不若他想像的容易,再不放大黨內支持聲浪,恐連全民調都是奢想。
相較國民黨初選制度遭受百般質疑,民進黨初選規則清清楚楚,協調、政見會、民調、人選出爐,但近日霸王條款、暫停初選,甚至手機民調等提議,翻成白話文就是「一定要讓蔡英文獲連任提名」,這些動作迫使民進黨主席卓榮泰在臉書上意有所指,「用心把事情做好,一步一步來很難嗎?」可賴清德這裡始終反應不大。
其實不顧新潮流力勸,賴清德從登記就是孤鳥,一心準備著政見會上的政策廝殺,還定調絕不人身攻擊,如今面對各種「打退」方案,他永遠只是一句要打典範選戰,以及零星的立委聲援,這樣的孤鳥難鳴恐熬不到出線那天,畢竟他喊的典範選戰是墊高自己給支持者看,想藉此在全民調中勝出,可典範的選戰依然是戰,心性堅定的賴清德再不提早拿出黨內實力,在政見會前或民調前被河蟹、運作掉也是意料中事,或是更慘,被打成害黨分裂的罪人。
平心而論,1124那一敗,蔡英文、賴清德都有責任,賴清德選擇脫鉤離開,蔡英文持續保有行政資源,轉型積極面對民怨,在各社群通路廣布宣傳管道,更多次強調出訪、擔任三軍統帥等僅有總統才能做的事,強化自己正統地位,加上蘇貞昌擔任閣揆後,迅速處理非洲豬瘟防疫、同婚修法、酒駕修法等等,民進黨好評逐漸回升是事實,縱使初選順利往下推進,賴清德已非行政團隊成員,功過相抵能拿下多少分數,選民也已備好答案。

聯合筆記/駐日代表處沒人才了?

◆  捍衛主權前 先搞清楚國家認同
◆  升學制度愈改愈糟?
◆  既有初選 又何來協商?
◆  聯合筆記/駐日代表處沒人才了?
◆  漫畫/寥寥可數
◆  給空軍同袍們按個讚
◆  1加1不一定等於2
◆  港埠拚轉型 大船入港發大財
◆  避災不是在玩數字遊戲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駐日代表處沒人才了?


2019-04-05 23:44 聯合報  蔡佩芳
年初外交部證實我駐日副代表改由駐史瓦帝尼公使蔡明耀接任,春天走馬上任。圖為外交部發言人李憲章。 記者徐偉真/攝影

在日本,四月是送往迎來的月分。四月一日新會計年度開始,新入社員報到,人事調整也大多落在此時。
台灣雖然沒有四月異動的文化,但外交部年初證實的幾件駐日代表處人事將在此時生效。這波人事異動,因諸多違反慣例之處,引人政治聯想,在國內造成波瀾。但更值得深思的,卻是外交體系人事布局的思維
我們的駐日系統正面臨青黃不接時刻,幾位館長陸續退休,下一梯隊沒有接上,有低職等占高職等缺、薦任頂簡任職位,或者副手以首長名義對外。是不是沒有人才,見人見智,但沒有職等相應的人才,是事實
聽過些抱怨,認為外交部本部並不重視日本線,每年幾個升簡任機會很少分給日本線,造成今日人手窘迫。但反過來想,日本系統封閉,多數外交官一生只在台灣、日本兩地來回,對外交部而言,很難稱得上是枚活棋;加上日本迥異於歐美、台灣的思維,沒有長時間深入往來,難以體會,也進一步加深台北本部與東京外館溝通的隔閡。
而問題根本卻在人事制度設計,外交特考以語言分類,沒有不好,語言成為人事分派框架絕對是個錯誤,造成日語、西語、法語不同語言各成一派,日語組精通日本各種事物,卻鮮少思考日本以外世界
日本外務省人事安排便比我國更富有彈性,分綜合職與專門職。綜合職重視國際關係概念,而不以第二外語為重,錄取後會安排到其他國家兩、三年進修語文,職務調整彈性大,有意栽培者都需到美國使館歷練。如現在的駐中國大陸大使橫井裕進入外務省後,才在外務省研修安排到大陸學中文,接任大使前他曾待過美國、馬來西亞、土耳其。
專門職考試則會加考第二外語,以補強嫻熟某地區語言、國情的人才。儘管如此,第二外語也不是專門職分發的框架。處理台灣事務人中,有人當初是以韓語專長而錄取,也有人因中文流利考上,結果卻分到中亞等完全沒有用中文國家。為了避免有人試圖動用關係以讓自己留在舒適圈,或排斥分發單位,外務省人事分派保密,外派任滿回國的外交官甚至在落地東京那一刻,都還不知道自己的下一個單位。
外交處理國際事務,根底固然要深,眼光更要遠大,了解台灣身處位置,了解國際互動博弈人才的流動應像江河匯流於海,而非一圈圈的池塘,池水再深也只是潭死水






避災不是在玩數字遊戲


2019-04-05 23:47 聯合報  卓亞雄/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苗栗縣議員韓茂賢表示石虎在10年前調查數量有500隻,他估算目前「應有上萬隻,才會跑到路上被車子撞死」,引發熱議。圖為卓蘭濕地公園(俗稱石虎公園)空拍。 記者黃仲裕/攝影

苗栗縣議員「以簡單算術」推估石虎數量,認為數量多「才會跑到路上給車撞」;他反對劃設石虎保護區,不贊成進一步限縮土地使用。議員簡單算術及其看法引發熱議。
另個迷信數字、簡化問題的例子,是上月底台北大巨蛋變更設計都審案。大巨蛋開發方以複雜的電腦模擬計算,認定室內、戶外七萬多人的疏散,八分鐘可撤離觀眾席,十五分鐘離開場館,四十五分鐘全員離開園區基地,防災疏散沒問題。
這兩案例共同問題,是迷信數字,忽略數字以外更關鍵的變數。議員的「簡單算術」淪為笑柄;但林業單位前年底完成的石虎數量調查,認為數量約五、六百隻,恐也有高估之嫌。石虎必須經動態確認存活正常,才能計入族群數,不是紅外線相機照到就計入,至少須比對排遺的數量。
大陸的大貓熊野外族群數量監控方法可以參考。滬欣、陶陶自臥龍園區放歸原生棲地,能否立即計入野生族群?不可以,必須監控到野放貓熊每天有三至四十公里正常移動距離,才能計入野生族群。石虎數量調查原理相同
石虎為什麼經常遭路殺?原生棲地破碎、破壞,無法滿足石虎的食物,也無法提供庇護、遊戲空間,甚至繁殖、交配的需求;石虎很直覺地走出破碎棲地,過馬路,看能否找到基本的生活需求。路殺,是石虎不瞭解的風險
各界呼籲重視石虎保育,但牠的前景相當不樂觀,主因是政府以開發為基調的政策思維。例如農地違章工廠就地合法,全台一點四萬公頃農地解編,勢將逼走原棲地石虎。其餘的棲地破壞,也所在多有;二月下旬環保署環評將台中鴻禧高爾夫球場擴大案退件,原因正是破壞石虎棲地;但該守護石虎棲地的地方政府沒有警覺,或礙於壓力棄守。
大巨蛋開發方同樣試圖誇大數字涵義,尤其打著「電腦模擬」名號,希望有較高說服力,實則不然。例如大巨蛋內近六萬名觀眾,開發方宣稱八分鐘可撤離觀眾席,這數字是依每秒零點八至一點二公尺步行速度計算,但緊急撤離時發生推擠、搶路是必然的,怎可能一一排隊快速撤離?都審委員要求開發方降低步速基準,重行試算
更要命的是,大巨蛋賽場、觀眾席下沉至地下十點五公尺,即地下三樓;萬一火警、地震、恐攻,觀眾必須由有限、狹窄的通道搶上地面層,才有進一步逃到蛋體外的機會。從地下三層逃到地面難度極高,尤其在極度恐慌下。避災、疏散最怕的是恐慌心理,迄今全球沒有任何教材可以避免恐慌
開發方樂觀的電腦試算,認為十五分鐘內近六萬觀眾可離開場館,這幾乎完全不瞭解風險發生幾乎只在極短幾分鐘。民國103年(二○一四年)跨年夜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發生踩踏事件,短短六分鐘,造成卅六死、四十九傷;露天廣場,光是群眾瘋狂踩踏,即已傷亡慘重,觀眾在地下三樓的大巨蛋,光是擠上地面層,傷亡難以預估。
石虎、大巨蛋,任何避災準備絕不可玩數字遊戲,不但求精確,更得往壞處想







1加1不一定等於2


2019-04-06 00:00 聯合報  楊玉隆/醫師、亞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中市)
交通大學將與陽明大學合併,並將校名改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為資訊學院大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學合併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學規模變大,認為這樣可有效利用資源,提升教育品質和競爭力。但實際上,知名大學發展,專業大學或獨立學院不見得比綜合大學差, 是以「以大取勝」的公公併政策,需要深入評估。 為何拿到頂大計畫的國立大學,還需要合併?是為了突破瓶頸,或有其他目的?
這幾個月來,大學合併的政策推得積極,陽明與交大合併也受到矚目,但為何有不少反對聲浪?究其因為,兩間不同性質頂大性質雖互補,但教師與學生人數能量差距過大,在新成立的大學陽明恐被邊緣化。教育部只側重「公公併」減少大學數量,但對兩所學校合併,並沒有對較小學校權益機制與反悔機制,有任何規劃或策略。陽大突然要和交大談合併,是否更應顧及師生權益與避免斲傷校友情感。
茲提出整體大學合併的改進意見:
一、檢討現行大學合併政策成效:大學合併政策強調對研究和學生教學均有好處,可提升高教競爭力,但缺少檢視合併正面效益和負面效應之機制,甚至制定必要之「反悔救濟程序」與「承諾保護條款」,與對合併案具有說服力的評估報告。另外也需追蹤已合併者,達成多少的原訂目標。
二、改變高教「規模大才是好」的迷思:在追求綜合大學成為國際卓越大學目標時,也要確保單科專業大學,達到世界水準,對於小而美的專業專科大學,更要予以合理分配資源,不該概括性以「規模大」為由,降低單科大學原有的優質性與專業性。教育部推出幾百億後頂大計畫,以合併減少校數做為爭取高額補助經費的誘因,是否反倒讓優質專業專科大學成為祭品,值得吾人省思。







升學制度愈改愈糟?


2019-04-06 00:03 聯合報  林柏寬/國中數學老師(台南市)
升學制度的改變,讓學子們無所適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廿多年前教改啟動,升學計分制度不斷「創新」!在大學升學方面,先是學測採每科15級分,指考維持聯考年代的百分制;但民國一一一年起,指考計分將改成單科最高45級分制,學生可能苦不堪言。
為了配合十二年國教新課網一○八年上路,民國一一一年大學考招亦推出新制少子化年代,一些大學面臨招不到學生窘境,如今大學升學制度,卻又是複雜到不行。學測個人申請時,要採計學測成績與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荒謬的是,個人高中學習檔案占比需達五十%以上。如此一來,城鄉落差、家庭社經背景落差帶來的後果,顯而易見卻只有教改主事者看不到
始終堅守百分制的指考也淪陷了,指考分發入學需採計學測、分科及術科等成績,學生學測成績將從15級分制轉換成45級分制,分科成績則從百分制換算成45級分制,大學各科系採用學測成績至多4科、分科成績至少1科。
學測考糟了,指考不能重來,學測的成績一試兩用,又是哪門子的公平正義







捍衛主權前 先搞清楚國家認同


2019-04-05 23:49 聯合報  張鷹/退休外交人員(台南市)
中共解放軍上周穿越海峽中線,蔡英文總統重申未來解放軍再蓄意越過中線挑釁,國軍第一時間就要強勢驅離,「國家主權,一寸不讓」、「民主自由,堅守不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共軍機越海峽中線,蔡英文總統於訪視嘉義空軍聯隊時重申,再蓄意越中線挑釁,要求國軍第一時間強勢驅離並強調國家主權,一寸不讓。此話出自三軍統帥,儼然成理;惟蔡總統昨赴雲林時,卻是強調台灣的主權筆者想請教蔡總統對國家與主權的定位
李登輝於民國85年(一九九六年)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後,責成國安人士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專案小組」研究與中國關係對策,當年的蔡英文教授曾是小組成員之一,專案小組最終以「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定位。
蔡總統上任後,既不願自稱為中華民國的總統,對外也不諱言是台灣總統。去年底地方選舉民進黨敗選,蔡總統對內遂拋出「中華民國台灣」一詞,意圖兩面討好,並得以連結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即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蔡總統所講的中華民國台灣,比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或陳水扁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等,已更貼近兩國論的精髓:名與實的獨立尚未成功,台灣不得不借殼上市
在國際間更改國名並非難事,史瓦濟蘭已改名史瓦帝尼,若干非洲國家改朝換代都曾數次更改國名。執政黨如經審慎評估,自認國人有改國號、國旗、和國歌的共識,欲畢其功於一役,則建議政府對國人國軍詳盡分析得失利弊,循光明正大程序進行。若政府認為當前尚不具備上述條件,也應誠實面對獨立議題,帶領國人向前,走出泥淖。
屆時如有人再對政府說三道四,無論他們是在國內,或隔台灣海峽、甚至太平洋叫陣,這已非國軍能不能強勢驅離的問題。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如何化干戈為玉帛,是國家領導人職責






既有初選 又何來協商?


2019-04-05 23:54 聯合報  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所教授
針對國民黨內初選機制搖擺不定,吳敦義邀請黨內有意角逐2020總統大選的人聊聊想法,不過眼看吳敦義與朱立倫的會見日期4月7日將至,雙方卻對「吳朱會」是否全程公開有異議。 記者王寓中/攝影

台灣民主化過程引進不少西方制度,但這些制度進了台灣便往往產生質變制度原先目的不僅走了樣,設計的精神也蕩然無存,最後淪為政客們操弄的工具,甚至成為黨同伐異的手段
例如,公民投票在西方是主權人民的意志表達,投票結果可以約束議會政府決策,但在台灣政府卻可以找到幾十個理由拒不執行公投決議;西方的遊說管理法台灣也有,但實施十餘年來又有哪個公開影響政府政策的企業或團體,曾自主登記為遊說者?西方選舉委員會是個獨立機關,連總統的手也伸不進去,但到了台灣卻是隸屬於行政院二級機關;國外的通訊傳播委員會,目的在保障新聞自由,但在台灣主委可以「被請辭」,NCC甚至選擇性懲處媒體。這些例子多得不勝枚舉,反讓人覺得,沒這些制度台灣也許會更好。
但說到「橘逾淮而為枳」,恐怕沒有比政黨初選更讓人感受深刻了。西方國家引進初選制度,主要是因十九世紀末美國兩大黨掌控大批新移民選票,黨領袖提名西瓜為候選人,在黨機器動員下,西瓜也幾乎都能順利當選。這使得懷抱理想,卻得不到黨領袖青睞的從政者,幾乎難出線;另方面,當選人也不敢違拗黨領袖意旨,使得「黨老闆」指示,凌駕於民意之上,民主幾乎名存實亡。為了改正此弊象,美國民眾乃發動改革,引進初選制度,以公民直接參與提名取代黨工密室作業。初選制度發想,既是為防止黨工操弄提名,初選作業自然儘量減少黨部介入,故而美國各州初選,幾乎都由政府透過獨立選委會辦理
台灣兩黨也各有稱為「初選」的制度設計,但與上述國外的運作目的及功能卻大相逕庭。首先,台灣選民自主性要強於盛行初選的美國。美國選民有八成以上具有明顯的政黨偏好投票時只認黨不認人,故提名權若由黨工壟斷,民主品質自然堪虞。但台灣習慣性支持特定政黨選民,僅約四成左右。換言之,就算沒有實施初選制度,黨工人員也不敢強勢提名,因為最後如果過不了選民檢驗,黨工勢必也會丟掉飯碗。
台灣引進初選制度,目的如果是真想讓公民決定各黨候選人,過去兩黨輪流執政,便應立法規定由政府主辦政黨初選,減少黨工人員介入提名程序事實上,兩黨辦初選主要是黨工人員希望左右提名,但又希望以此推卸成敗責任在此一扭曲目的下,台灣初選均為黨部主辦,黨務人員完全不避諱介入
例如,參加初選要繳所謂的保證金,民進黨五百萬與國民黨七百萬,似乎有意嚇退可能挑戰者。而民進黨過去曾豪氣說對在職者沒有保障條款,但強勢挑戰者出現後,卻強調要進行所謂的候選人協商,初選後黨中央也有權以「霸王條款」拒不承認結果,甚至還可視情況下令中止初選。
國民黨也沒高明到哪裡,過去黨主席曾「換柱」自己披掛上陣,目前則沸沸揚揚要搞「徵召」,除了黨工公開呼籲公職人員表態支持特定人選,黨主席也風塵僕僕要與參選人們會談。制度上既已有所謂初選,何以不放手讓公民快快樂樂自主決定







給空軍同袍們按個讚


2019-04-06 00:05 聯合報  張世銳/退休人士(台北市)
每位烈士墳前都放著一束鮮花。 圖/讀者張世銳提供

四日去碧潭空軍公墓給爸爸媽媽掃墓,看見了一幕令人感動至極的景像。所有因公殉職烈士墳前,每人都有一束鮮花。送花者由現在對應單位署名。如劉光燦烈士,原是五大隊飛行官,民國四十七年出擊平潭,空戰陣亡,送花者署名「空軍第五戰術混合聯隊全體同袍」; 余勇,原八大隊領航官,民國四十六年隨機偵巡大陸沿海返航陣亡,送花者署名「空軍第二戰術戰鬥機聯隊全體同袍」;王兆湘,六大隊分隊長,民國四十六年駕機偵照上海共匪基地陣亡,送花者署名「空軍第六混合聯隊全體同袍」。
這份細膩與用心,這份溫暖,令人感佩,該給個大大的讚!







港埠拚轉型 大船入港發大財


2019-04-05 23:58 聯合報  張邱驊/台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台北市)
基隆市政府統計今年春節9天假期,遊客人數達33萬人次,較去年成長近六成。其中正濱漁港彩色屋等新興景點都有高人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自詡海洋立國,但這幾年來各黨對於航運產業發展耕耘,寥寥可數。台灣港埠吞吐量,從以往名列前茅,在產業轉型及世界貿易局勢改變下,已跌出十名外!當貨運吞吐量不如人之時,在客運量,我們也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近年來,在旅遊業與諸多產、官學界航運人士推動下,郵輪旅遊趨熱門且有愈興盛之勢,同時亦由博弈為目的之形象,轉為跳島(城市)旅遊概念;以台灣基隆港而言,民國107年(二○一八年)旅次數達一○六萬之多,其中九十四萬為國際郵輪貢獻
基此,發展基隆港埠建設、興建東西岸客運碼頭大廈,成刻不容緩之要務。惟交通部與基隆市對於回饋地方資金及土地等問題仍有歧見,似碼頭建設仍未見邁進之舉!
檢視地處南台灣的高雄,遊輪旅遊推動仍屬疲弱,去年旅次數僅近十二萬人次,且近半數為離島交通旅次國際遊輪旅客不及基隆一成。顯見高雄韓市長仍得加把勁,徹底實踐「貨出人進發大財」口號。現今亮點駁二藝術特區固然創造人潮,然如可加碼利用國際遊輪帶進外籍旅客,其周邊消費貢獻,更是翻轉高雄、活絡高雄之契機。
不論基隆或高雄,談了多年的「藍色公路」,至今除了北部淡水河一帶南部鼓山渡輪台東至蘭嶼綠島線及金廈小三通營運較佳外,其餘各地成績單均不及格。建議仿雪梨之作法,結合商展、旅遊及當地運輸需求,其實在於兩項關鍵,首先仍在於需求與供給, 需求創造有賴供給維繫;另如何創造話題,恐更是政府仍須學習行銷學4P的一課。據悉,曾有業者提出興建環球影城於高雄港一案,相信也是潛力亮點!再者,地處島國的我們,如何結合經濟能力強的鄰近國家城市,發展高單價郵輪旅遊,亦為港埠發展的下一步;更遑論已逐年顯著成長旅次的基隆港,應該要以遠見與宏觀待之!
過往港埠發展多著重於貨運建設,隨區域產業鏈結構轉型,交通部與各地方政府應更強化合作,配合地方政府積極作為,努力港邊商業休憩發展。然地方政府萬不可劃錯重點糾結在回饋補助,反該思考如何透過大船入港,帶進遊客人潮,進而讓地方發大財!

葉銀華/為保戶得罪股民?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銀華/為保戶得罪股民?
◆  方祖涵/運動賭博商機與危機
◆  薛承泰/台灣生育率世界最低?
◆  盛治仁/NCC罰媒體…God bless Taiwan
◆  黃介正/《臺灣關係法》四十周年
◆  陳亮恭/長照可否共享經濟?







葉銀華/為保戶得罪股民?


2019-04-05 23:52 聯合報  葉銀華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金管委主委顧立雄日前一番希望金融業少發現金股息的談話,引爆股民怒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三月下旬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希望金融業減少發放現金股利、多發股票股利,以厚實資本,強化風險承擔能力,特別是壽險業。此話一出,引爆股民不滿,金管會電話被打爆,迫使顧主委向媒體表示不會再講了!
從股市投資人的觀點,金融股因為獲利相對平穩、現金股利也不錯,成為存股族的投資對象。現在若是減少現金股利,特別是壽險股或者以壽險為主體的金控,將與這些股民的預期相背離;在現在民意高漲的環境,當然抗議不斷。
然而值此全球金融風險詭譎多變年代,金管會希望金融業多保留現金在公司,主要是增強抵抗未來風險的能力,著眼點是債權人的權益以壽險公司而言,最主要的債權人是保戶;而台灣人愛買保險,平均每個國民有二張以上的保單,因此保戶權益的維護,幾乎可說是全民的權益。因此,股市投資人(股東)抗議顧主委對保戶權益(債權人)之初衷,某種程度顯現出股東與債權人利益衝突,同時反映股市投資人與主管機關雖有其立論之處,但也都有需要改善的空間。
壽險公司資金來源,約有九十五%來自於債權人,亦即絕大多數來自保戶,而非股東,這是股市投資人在抗議主管機關時要先注意到的地方。投資人將金融股當成存股對象,亦即金融股的現金股利率高於存款利率,甚或高於五%來當成選股對象,這也必須謹慎小心;一旦金融機構追求短期獲利,而風險管理不當,未來金融風暴來襲,屆時股價損失將大大吃掉之前高的現金股利。
但是,主管機關在對金融業股利政策發表看法,某種程度具有指導作用。然而在銀行法已經要求銀行於完納一切稅捐後分派盈餘時,應先提卅%為法定盈餘公積,而保險業則是提列廿%,都高於一般公司。既然已提列比較高的法定盈餘公積,除非有法律規定,否則股利發放應該是公司自治事項。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因為銀行、保險都要提列較高的法定盈餘公積及準備金,造成金控每股獲利高,但子公司卻沒有上繳這麼多的現金股利,必須發行次順位債或特別股來發現金股利,這是有疑慮的措施;特別是這些次順位債或特別股,又是以壽險業投資為最大宗,造成系統風險擴大。
壽險業是十幾年成長最快的金融產業!由於持續以高於存款利率一定幅度以上吸收資金,產生有六成八的資金投資國外,因此積存巨幅、複雜的風險,主管機關應該有比過去更嚴謹、審慎的監理措施。
我建議與其關心壽險業的現金股利發放,不如斧底抽薪地修改保險法規,將淨值占資產比率納入監理,針對低淨值比率者要求普通股增資,以抵抗將來未預期波動。其次,從監理措施,降低銷售高利率儲蓄型保單的誘因,逐漸回到保險業之保障本質。
最後,過去金管會對於銀行業銷售保險佣金收入的限制、將國際版債券投資納入管理,皆對保險業風險管理起了作用;接下來對於壽險業投資債券ETF之風險係數納入匯率波動,及將次順位債或特別股之壽險業相互投資現象進行規範,則有助保險業審慎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