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若「硬脫歐」 值得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只顧公營事業卡位,民進黨豈在乎興利
◆  聯合報黑白集/國民黨別把王牌打爛
◆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若「硬脫歐」 值得嗎?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若「硬脫歐」 值得嗎?


2019-04-06 02: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首相梅伊的「脫歐協議」4月1日第四度向國會闖關,結果四個替代方案全部被否決,國會對此議題毫無共識。若英國未能在4月12日前向歐盟提出新方案,就會面臨在無協議下脫離歐盟的「硬脫歐」,其結果對英國將會是一場災難,因此梅伊已經去函歐盟理事會,請求脫歐期限延後至6月30日,英鎊勁升
脫歐的四個選項,包括「與歐盟建立關稅同盟」、「挪威式脫歐(和歐盟建立共同市場)」、「再次公投確認國會通過的脫歐協議」及「再次公投脫歐」。當然,除了無協議脫歐外,還是有第五度對更新的脫歐協議表決、重新與歐盟協商、提前大選等選擇;但對於英國國會和人民這種猶豫不決的態度,大概歐盟和歐洲企業都已處在瀕臨崩潰的邊緣了。
英國的曖昧舉措,十足反映出該國傳統上的態度。歐盟在民國47年(1958年)開始,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運作時,英國就反對其包括農業自由貿易,結合一些國家在民國49年(1960年)另成立「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僅對工業產品自由貿易。但在發現EEC運作成功、經濟成長快速後,立即改弦更張申請加入;但被法國連續拒絕兩次,才在民國62年(1973年)如願加入。但英國在重大議題上,特別是農業補貼,幾乎都和核心國家(德、法)格格不入,斤斤計較其參與歐盟的得失,只想要參加歐盟的效益,不想要其帶來的代價。其結果就是目前這樣,既不想要歐盟繁複的法規融合和共同政策(脫歐),卻捨不得整合帶來的效率提高(留歐),但兩種力量卻又勢均力敵,於是陷在「硬脫」、「軟脫」、「半脫」、「不脫」的僵持中難以自拔。
高盛估計自民國105年(2016年)6月脫歐公投以來,英國已經損失了2.5%的GDP-平均每周損失6億英鎊,而且英國經濟動盪已經影響全球各國。高盛認為英國有35%機率不會脫歐,硬脫歐的機率只有15%;但如果真的發生,英鎊將會重貶17%
紐約時報也指出,英國金融服務業產值約占經濟產值12%,超過100萬人從事金融業。從脫歐公投迄今,光是銀行就轉移了8,000億英鎊(約新台幣33兆元)到歐陸,約5,000個工作機會已經流失;而從脫歐公投以來,英鎊兌美元已經下跌10%。
貶值導致英國境內水果、蔬菜、機械等各種商品價格上漲。但是對英國金融業最大的損失,是整個脫歐的過程不斷在損害英國被認為是務實、優越交易場所的聲譽,這種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若英國真的「硬脫歐」,歐盟必須「公事公辦」,一切照目前歐盟對非歐盟成員國的規範來處理。這除了要對英國的進口貨品課徵關稅以外,原來因為法規調和、不必對進口貨品在海關施加的安全衛生查驗、植物檢疫都要恢復;英國人進入歐盟成員國必須進行通關檢驗。可以想見未來在人員、貨品、資金、資訊的交流會衍生出多大的「交易成本」,而這可是幾十年來費力調整才獲得的成果,現在卻要加以廢棄。除非再簽署某種整合協定加以免除,也就是一切重新開始。這難道不是一件荒唐的事?一些國際大企業已開始從英國撤離,包括日本電子巨擘Sony將歐洲總部遷到荷蘭、家電製造商戴森(Dyson)將總部遷往新加坡,這種作為肯定會有其他大廠跟進。
而英國商會的大量會員也已開始調撥資金、調動人員、加大儲備,以對應可能的危機。歐盟和英國關係密切的成員國,如荷蘭、法國、愛爾蘭、西班牙等,都在大量增加海關人員,以準備可能馬上要增加的機場、港口或邊境的入關查驗工作。
硬脫歐比較明確的效益,應是英國對歐盟繳交的年費180億英鎊,扣除100億的回收後,可以省下80億英鎊(約3,000億元台幣),這值得嗎?恐怕全球金融市場都投否定票。






聯合報黑白集/國民黨別把王牌打爛


2019-04-05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高雄市長韓國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藍軍好不容易有一張「王牌」,但國民黨好像不懂得怎麼珍惜,也不懂得怎麼用。於是,這張王牌天天被拿出來打,天天被燒來取暖,不論頭疼發燒、兩岸議題都拿它來醫治。試問,天下真有一種王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
剛就任百日的韓國瑜,基於政治觀瞻和對高雄市民的道義,不能太早表示自己心有二志,或顯露自己多麼想要一步登天。這是「天時」所限,身為「王牌」人物也無可奈何的事,何況此事確實不在韓國瑜的規劃之中。
然而,韓粉天天喊著擁戴也就罷了,名嘴也日日要求他公開表態。尤其國民黨中央和潛在對手,更是左一句協調、右一句詰問,彷彿可以從他這裡榨出什麼金口保證。這些,不只在消費韓國瑜,也在消耗一張王牌的能量和機會
一個政黨把全部的希望都押在一張王牌上面,其實是很冒險的事;但是,目前國民黨正是這種心態。也因此,當蔡英文大打反中恐嚇牌,藍軍不去想如何接招破解,以為指望韓國瑜一句「台灣安全,人民有錢」的口號,就能解答人民所有疑惑。也因此,當民進黨企圖在蔡賴相爭的困局中號召團結,國民黨卻在那裡答嘴鼓,左一句酸言,右一句辣語,忘了眾志成城這回事。
國民黨正朝著「把王牌打爛」的路上前進,美其名「協調」,卻看不到穿梭者的智慧和功夫。吳敦義一向老練,如今為自己的得失心所困,一失手王牌就可能搞砸了。







聯合報社論/只顧公營事業卡位,民進黨豈在乎興利


2019-04-06 00: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核定公股行庫高層人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最近對公營事業公股行庫人事進行大規模調整,除了中油、華航、漢翔與台水等公司的董事長異動,還有四大公股行庫的董座大舉換血,包括台肥董事長也正虛位以待。這些調整,並非基於市場或企業經營的需要,更大的成分是民進黨內的政治分配需要除為明年大選預作準備,黨內的派系分贓角力也在這波人事異動中一覽無遺
民進黨去年底選舉大敗後,多位地方政治明星頓失舞台,民進黨迅速幫這些黨內同志找到新職務。除陳其邁與林佳龍入閣,魏明谷接台水董事長;其後,更陸續傳出宜蘭縣前後縣長陳金德與林聰賢要接掌台肥,但不幸消息「見光死」。民進黨籌組「敗選者聯盟」,已備受外界譏嘲;李進勇接中選會,則遭批評政黨介入選務機構。至於魏明谷接台水董座的安排,則只見政治考量與派系卡位,看不到任何專業思維
三年前何煖軒接掌華航,並非因為他在民航界有何專業貢獻,而是他與綠營關係密切,鄭文燦的「桃園幫」正需要擴大它在航空界的勢力。何煖軒上任時正值空服員罷工事件,他為凸顯蔡總統與民進黨照顧勞工的形象,立刻作出全面讓步。此舉,雖成就了蔡英文愛護勞工的美名,卻讓華航背負營運成本大增的苦果,更埋下今年華航機師罷工的火種。何煖軒上台是綠營的政治考量,如今下台也同樣是政治考量,對他並不冤枉;但苦的是迄今還在為華航接連罷工付出代價的經營者和股東。
民進黨插手公營事業人事而踢到鐵板的案例,不僅華航一樁。中油前董事長戴謙號稱「養鴨博士」,對石化完全外行,卻因賴清德在閣揆任內拔擢而平步青雲。戴謙任內與工會鬧得水火不容,在賴清德下台後,他隨即因「朝中無人」而跟著下台。再看,台水公司前董事長郭俊銘的資歷也與供水業務毫無瓜葛,卻被酬庸主掌台水。他任內配合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進軍東南亞淨水市場,迭遭外界批評這是不顧國內的供水本業,後來一件緋聞案即讓他栽下台。
公營事業高層空降出包的問題歷歷在目,但民進黨仍樂此不疲而且,因蔡總統任期僅剩一年,派系卡位爭得更凶包括最近蘇揆大動作調整公股行庫人事,著重的依舊是顏色與派系,絲毫沒有反省用人得當與否。華南金控董事長吳當傑與彰化銀行董事長張明道在這波調整中下台,原因無關專業,而是他們被視為林全時代遺留的「老藍男」。新任第一金董事長廖燦昌,在合庫董事長任內因慶富聯貸案離職,當年第一金董事長亦因同案而去職;如今廖燦昌卻回頭接掌第一金,這教人如何心服?
這波公營事業人事調整,民進黨派系的爭搶較以往更凶,閣揆蘇貞昌的蘇系、交通部長林佳龍的正國會、蔡總統的英派和新潮流都積極卡位。此次公股行庫換將,就傳出英派人馬向總統府告狀,顯示派系嫌隙甚深。
這些公營事業與公股行庫多為上市公司,例如,第一金的股東多達卅餘萬人,華航股東亦有十餘萬,台肥也有近八萬股東。公營事業與公股行庫經營成績優劣,不單是政府這個大股東的事,更事關成千上萬小股東的投資心血。身為最大股東的政府,本應幫公股事業找尋合適的經理人,如今卻淪為民進黨政治人物分贓求職的媒介
在蔡政府高層心中,公營事業職位對鞏固政權的重要性,顯更勝於公營事業本身的經營績效。小股東看著公司董事長頻繁更替,經營卻令人捏一把冷汗;蔡政府在對國營事業高層人事下指導棋時,又何曾想過派任人選是否適才適所。這些高層人事來來去去,做好政治關係遠比做好公司業績容易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時;如此一來,股東如何期望這些空降者能為公司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