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 星期五

兩岸三難題 考驗新政府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470/web/ 

◆  兩岸三難題 考驗新政府
◆  馬習二會 將掀朝野對陸政策論戰
◆  韓選民懲罰拒溝通的總統 台灣呢?
◆  跟風AI內閣與BI人民
◆  請準總統 正視網軍、名嘴之亂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兩岸三難題 考驗新政府


2024-04-12 04:39  聯合報/ 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馬習二會在各界關注下終於落幕,無論對馬前總統此次評價為何,由於馬英九並不具任何公黨職身分;因此,對台灣對陸政策的直接影響必定有限。然而,接下來更重要的是,五二○後新政府要如何因應更為複雜的兩岸情勢。

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所謂「第三個歷史決議」,首次提到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已成為大陸對台政策的戰略指引;其主要戰略思維,是在強調反獨、反對外部勢力干涉下,團結、爭取台灣民心,並在大陸發展進步基礎上解決台灣問題。

近年來,大陸對台軟硬兩手策略並用:一方面加大對台軍事威懾,同時透過經貿政策的工具化,對台灣施加壓力;另一方面,在強調「兩岸關係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希望在青年」前提下,擴大對台融合發展的諸般舉措。由於大陸當局認為,我總統、立委大選結果,代表台灣有六成民意支持兩岸交流,亦即大陸對台政策方向是正確、有成果的;所以在既有基礎下,將持續推動相關對台政策。因此,對新政府來說,面對大陸將有三大難題:

首先,如何導正赴陸禁團令。今年六月一日起,政府將暫停台灣旅行社組團赴陸;目前政府表示,陸方若善意回應可重啟。然而,由於大陸方堅稱障礙不在大陸一方,且強調「兩岸要重回軌道」才會恢復。依此情勢,兩岸將持續僵持;但這個傷害台灣旅遊業者、對大陸卻無實質損失的錯誤政策,要如何調整導正?將是新政府馬上要面對的課題。

其次,如何因應大陸官員來台。由於政治、新冠疫情等因素,近幾年大陸官員都無法來台,以至於應是對台灣最了解的台辦官員,幾乎都未到過台灣。在大陸當局定調未來對台首重大交流,大陸各級台辦、官員,都希望以專業人士交流方式來台參訪、且大陸官員來台有利緩和兩岸緊張的前提下,政府要如何落實準總統賴清德「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兩岸政策,是新政府要面臨的第二個課題。

最後,如何因應大陸經貿政策的工具化。大陸商務部自今年一月九日表示「正研究進一步採取中止 ECFA 早期收穫關稅減讓措施」後,就再也沒有任何動作。然而,在兩岸經貿鏈結仍深、大陸仍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下,無論是認定台灣設置貿易障礙的後續反制,亦或對台輸陸產品課徵反傾銷稅,甚或擴大中止 ECFA 早收產品優惠關稅,不但是懸在台灣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亦是新政府要面對的第三個課題。

由於上述三大難題,牽涉的不僅是政策規畫或執行,更多的是政治層面的效應;稍一不慎,容易動輒得咎。也就是說,在台灣對大陸認知如此分歧的此刻,要如何尋找台灣共識,在管制和發展之間尋求衡平,不僅考驗新政府團隊的視野和智慧,亦將是新政府最大的挑戰!










馬習二會 將掀朝野對陸政策論戰


2024-04-12 04:39  聯合報/ 馬準威/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台北市)


馬前總統選在清明時節期間,開啟第二次大陸行,相較於刻意選擇某個特殊時點訪「陸」,以掃墓祭祖為名前往反而更為自然,即能把不必要的政治聯想壓到最低,故從出訪時間點安排而言,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然訪問期間,不巧台灣發生廿五年一遇的強震災害,沖淡了馬前總統出訪的效應,但尾聲的「馬習二會」又讓各界關注強勢回升。

近期南海的衝突升溫,中共與菲律賓、越南等海上主權爭議再起,對台灰色地帶手段與軍事威逼交錯,國際社會歷歷在目,「中國威脅論」有升溫趨向。

在劍拔弩張的氣氛下,習近平透過與台灣前領導人晤談,展現溫和樣貌,向國際媒體宣傳,中國是可以理性談判的、中國是區域和平的維護而非破壞者,以助緩解周邊國家對中國逐步升起的敵意。

北京欲傳達,就算兩岸如此緊繃,中共永遠保持和平化解衝突的誠意,不光對台灣,也向周邊國家乃至西方世界傳達訊息。

北京的總體戰略目標仍係達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兩岸關係緊繃,必然造成內部鷹派勢力躁動。習近平需要一個減壓閥宣洩內部鷹派壓力,以維持國家穩中求進;在兩岸關係上,需要「抓手」。對中共而言,馬英九是台灣的前領導人,是國民黨前主席,政治輩分夠、層級也到位;對中國大陸民眾而言,馬是一位仍具影響力的重量級台灣政治人物,他代表著很大一部分台灣人的想法。

當這樣的「集合體」在與習近平會面時說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共同追求和平發展」、「兩岸中國人」等語時,強烈顯示兩岸「和平統一」充滿希望。習想藉此傳達,台灣問題可控,台灣問題可以等,激進派毋須躁動,那麼對台鴿派即有空間。

就當前兩岸的情勢來看,中共對台文攻武嚇已呈常態,用中共的話來說,這些舉措是針對台獨分裂勢力,不是針對廣大的台灣人民;但這也意味當台獨分裂勢力沒有根本性移除,對台軟硬兩手即不可停歇,此無法靠「馬習會」或賴準總統的就職演說表達善意而扭轉。故可以推斷「馬習會」後,中共對台文攻武嚇皆將如常持續。

不過「馬習會」仍讓「冷僵」的兩岸關係換回一些回暖的空間,這個空間在台灣新任總統甫上任前,實質增加了中共對台工作的耐心,中共可能比較願意給予新總統較長的「觀察期」,而非急切地採取直球對決。

對綠營而言,中共對台「以強凌弱」,必須團結抗中才有勝算;對藍營而言,兩岸緊張唯有溝通方能緩解,一味對抗並非最佳解方,這兩條路線存在實踐上的矛盾。「馬習會」後,勢必同時激化這兩股思維的對立。短期內,台灣朝野將掀起一波對大陸政策的辯論,加上「馬習會」與《台灣關係法》四十五周年的時點重疊,「親美」或「友中」的戰略抉擇,也將成為論戰的核心。











韓選民懲罰拒溝通的總統 台灣呢?


2024-04-12 04:39  聯合報/ 劉順達/教(台北市)


韓國第廿二屆國會議員選舉落幕,執政黨國民力量黨慘敗。韓國選民在一場審判尹錫悅抑或反對黨的激烈二擇一選戰中,決然選擇了在野的共同民主黨,立即牽動黨政人事大搬風,執政還剩下三年的尹錫悅今後將面臨更多艱難。

選後,尹錫悅率先對選舉結果表達願意虛心接受民意,即行著手刷新國政,面對新局;緊接著,國務總理韓悳洙、總統辦公室秘書室長李官燮及國民力量黨非常對策委員長韓東勳分別請辭

兩年前,尹錫悅結束廿七年檢察官生涯後毅然從政,一夕之間代表國民力量黨競選總統成功,可以說政治經歷雖不多,但一帆風順,期間也沒經過大風大浪,屬於人生勝利組。

這次執政國民力量黨慘敗的原因很多。大家指責最多的一項,應是韓國選民對尹錫悅的傲慢與不溝通給予嚴厲審判,而不是施政腐敗,更不是共同民主黨表現多好。追根究柢就是尹錫悅的個性使然

就以兩個例子來說。共同民主黨代表李在明要求面談八次均遭拒絕,其理由居然是認定李在明為嫌犯,正在接受司法調查和審判中。卻忘了李在明同時是國會第一大黨的代表身分,因此,導致朝野始終無法協治。

醫療糾紛拖了三個月至今沒有妥協,讓病患與家屬痛苦不堪。尹錫悅做了廿七年來歷任政府都不敢動的事,他要各醫學院增加招生名額,總計二千人。醫學系教授和各醫院醫生則希望改為逐年增加,但尹錫悅不接受。

這兩年來,尹錫悅施政飽嚐國會「朝小野大」的痛苦滋味,此次國會選舉結果,共同民主黨的反對和杯葛力道恐怕會加倍,國會各委員會召集人將由共同民主黨掌控,甚至設立特偵組調查尹錫悅夫人接受名牌皮包案件等。執政黨唯一能獲得安慰的,是阻止共同民主黨在國會三百席中獨占二百席,若此,在野不僅可自行修憲,也可彈劾尹錫悅提早下台。

敗選的後遺症餘波盪漾,這絕對是對尹錫悅的一場惡夢。看來,尹錫悅要從改變自己開始,放低姿態,讓朝野握手言歡,以及內閣和總統辦公室幕僚不要局限在檢察官同事,尹錫悅才能度過向後三年的難關,得以施政順暢。

真巧,此時國人看到台灣新總統賴清德日前發布了新內閣行政院長為卓榮泰,近日也陸續確認一些部會首長名單,準備五月廿日上任。但說實話,大多是自己圈內人,與廣納各界人才和適才適所的期待距離頗大,這點頗與尹錫悅用人哲學大同小異

尤其,這次韓國選後的國會結構與台灣立法院「朝小野大」的情況類似,互有借鏡之處。賴清德的台獨堅持,適時於就職演講中表達放棄,或可能打開兩岸重啟對話,進而在總統府隨時邀集國民黨和民眾黨針對國政集思廣益,尋求合作;甚至擴大總統府記者室,總統上下班時可到記者室與記者喝咖啡聊一聊,等於是與人民進行溝通。

尹錫悅的三年和賴清德的四年站在同一起跑點,國人都會比較和區分優劣。













跟風 AI 內閣與 BI 人民


2024-04-12 04:39  聯合報/ 汪志雄/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於四月十日公布新內閣首波名單,行政院長由民進黨前主席卓榮泰出任,副院長為文化部前部長鄭麗君,祕書長為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賴清德表示,要打造「行動創新的 AI 內閣」(active and innovative caBInet)。

行動創新」對一個國家的治理而言,是抽象而且空洞的。政治既是每天的事,除非當政者擺爛,不然當然要行動。創新更是令人不解,到底是要政策創新?方法創新?還是國號創新?很顯然,賴清德的幕僚是為了搭上 AI 熱潮的列車,所以用了 active 跟 innovative 這兩個英文單字,卻提不出任何具體內容。這種跟風式的膚淺行銷,更凸顯了賴的團隊是 amateur(業餘)跟 incompetent(無能),也是另類 AI。

過去十多年,台灣面對大陸經濟崛起,產業外移,就業市場黯淡,薪資停滯不前,已經逐漸發展成一個 M 型社會。雖然其間經過兩次政黨輪替,卻讓台灣變成一個更加分歧對立的社會。特別是在蔡英文執政底下,台灣的貧富差距創歷史新高,政府過度的舉債讓國家財政迅速惡化,執政黨更不斷利用公權力打擊言論自由,讓媒體成為一言堂,人民的生活缺電缺水缺銀兩,食安問題不斷爆發,光電風電破壞環境生態,廢核燒煤增加空氣汙染,人口負成長年輕人買不起房,邦交國不斷減少,兩岸關係劍拔弩張,台積電被迫外移,整個國家被美日予取予求。

在這種內外交迫的情況下,因著錯誤的能源政策,蔡政府又趕在四月起全面調漲電價,人民的生活更雪上加霜。過去面對馬英九政府的油電雙漲,蔡英文總統曾經在臉書寫下:「過去四年,你過得好嗎?你找工作有沒有比以前容易?薪水能買得起的東西,有沒有變多?你是不是害怕沒有工作,覺得生活沒有保障?你的辛苦和困難,政府有沒有聽到?面對未來,你是不是更無力?這四年,你辛苦了!」如今蔡總統八年執政過去,人民不但沒有過得更好,反而更加辛苦,蔡英文更成了我國歷任民選總統中,任內電價漲幅最高的總統,實在是萬般諷刺

賴清德即將在五二○上任,他從蔡英文手中所接下的是一個「內外動盪,社會分裂,財政惡化,國債新高,股市虛胖,貧富不均,人口萎縮」的 M型國家。人民面對「低薪高通膨、漲電高房價」,日子過得苦不堪言。然而賴清德既不思如何「重建財政紀律,穩定民生物價,改革國家稅制,縮減貧富差距」,卻只會喊出一個文青空洞的「AI內閣」口號,這說明了賴只會延續蔡英文「網紅治國」的路線,只在乎如何增加網路聲量,而不是努力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其結果必然是「盜起不知御,民困不知救,吏奸不知禁,法斁不知理,坐縻廩粟而不知恥」。台灣在賴「AI內閣」的執政之下,只怕會有許多因困苦而怨聲載道的「BI人民」(BItter and irritated)!

















請準總統 正視網軍、名嘴之亂


2024-04-12 04:39  聯合報/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台北市)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都要上任了,電視、社群媒體還是充斥著一堆網軍、名嘴天天在販賣對立、恐懼、仇恨言論或虛假消息。賴準總統在言論自由日承諾未來會持續守護台灣的言論自由,政府也會極力確保各項資訊的正確性,讓台灣的民主之路愈走愈穩。針對承諾,他上台後應先整治網軍、名嘴之亂,否則「堅韌的國家」將只是浮光掠影。

賴清德有時很固執,但他不喜歡網軍的固執卻是擇善,全民應給按讚,也期待他上台後能夠堅持。

根據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公布的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全球新聞自由指數,台灣在亞洲排名第一(卅五名),領先南韓、日本。然而,正如賴擔憂的、台灣現今的各種假訊息及仇恨言論不僅侵害民主體制,當面對緊急災害時,錯假資訊的傳播,更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網軍之害非但造成政黨和人民的高度對立,更是社會道德及職業倫理的嚴重破壞。賴總統上任後,政府、國會和社會都將更迫切需要和諧、溝通和互信。如果網軍、名嘴為了私利,繼續置國家公益、社會公器於不顧,操弄假訊息,顛倒是非,不管黑白,台灣很難朝自由民主再邁進一步。

言論自由的理論基礎,來自於人類對於自我實現的需求。隨著民主化的進步,言論自由應該要有更多相對應的民主功能或社會責任,特別是在公共領域的言論空間,更得有超越黨派的開明,才能夠維護民主自由體制的品質。

針對新聞自由和網軍、名嘴之亂,歐盟正在推動的「歐洲媒體自由法」很值得賴政府借鏡。傳播媒體做為第四權,應擔負起為公眾保障公共資訊知情權的守門人角色,尤其是抗擊商業、政府的外宣或內宣。在當前跨國社群平台主導的不公平競爭下,嚴重改變了新聞媒體的商業模式,政府又放任網軍、名嘴信口開河,大眾傳播的營運發展更會深受其害。

網軍、名嘴之害現在又升了一大級,在 AI 技術濫用下,被生成的假訊息、假民調在各種平台串流,再加上流量、聲量為王的錯誤認知,衍生的併發症是新聞、名嘴、專欄及社論都經常誤用。總統大選期間,這種亂象充斥,賴準總統應該心知肚明。

如果政府不願發揮公權力加以守護,媒體正義就會變成媒體霸凌,網軍、名嘴尤其容易變質。賴準總統,請把它列為上任前的重要功課。



廖元豪/敢處罰藐視國會的國會才值尊重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元豪/敢處罰藐視國會的國會才值尊重
◆  林中斌/無人機:改變戰爭的玩具
◆  薛承泰/教改30周年,能慶祝嗎?
◆  陳冲/IMF不如師法合作社
◆  馬凱/中國會重蹈日本失落覆轍?






廖元豪/敢處罰藐視國會的國會才值尊重


2024-04-12 04:39  聯合報/ 廖元豪(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近來各黨都提出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相關的修正案。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藐視國會」罰則-立委提案的版本,針對政府官員無故不出席備詢、聽證,拒絕依立院要求提出資料文書,以及在備詢或聽證中故意為不實陳述者,可課處罰鍰甚至刑罰制裁。但也有人擔心是否造成立法擴權,侵犯行政權與一般人民(如:張忠謀)的權利。可見,到底什麼是藐視國會?為什麼要處罰藐視國會,許多人可能還一頭霧水,才會纏夾不清。

首先,「藐視國會」絕對不是說,人人都要把立院當媽祖來拜,褻瀆之言禁止出口。立院乃民意機關,當然要接受社會的評論批判。一般人民即使用最犀利尖酸的話語批評立院及個別立委的問政,原則上也是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範圍,絕對不是「藐視國會」。

但無論你是否看得起立法院,當立委依法行使職權,相關人士均應配合、順從,不能阻礙甚至破壞立法權的行使妨害立院行使職權,才是藐視國會

以立院經常行使的職權來說,立法(包括審議預算與其他事項)、質詢、同意權,以及調閱文件,是最重要的權限。廣義立法權(審議法律、預算、條約等),均屬立院內部事項,可先擱置不談。但質詢、調閱以及同意權,則是需其他部門(主要是行政院)配合的職權。若官員不來備詢,或來了卻愛答不答、反質詢、對嗆,甚至撒謊;而當立委需要立法所需資料,行政部門卻推三阻四,要A給 B,請問立院如何行使這些憲法權力?

另一個立院始終未能落實的是調查權,以及配合調查權該有的聽證權。任何機關為達成任務而獲取資訊,均有必要進行調查,因此釋字五八五號解釋,也承認立院應擁有一般性的調查權,可調查特定事務,亦可調查廣泛的國家政策可邀請官員出席,也可請民間人士提供資訊唯有好好運用調查權,立院才能制定出精細、有實證基礎,且符合民情的法律沒有獨立調查權,立院往往只能依賴行政院提出法案,變成行政院的立法局

以往,立院為何不考慮立法強制執行這些調查權?坦白說,是政治因素:當行政、立法是同黨控制時,立院根本沒有強化監督的誘因;即使立院多數黨與行政院不同黨,通常也只想用杯葛、質問並修理官員、刪除預算、記者會等方式來爭取聲量。殊不知,這些根本動不了行政部門。所以,吵歸吵,行政部門絕大多數情況都還是可為所欲為,立院在無能提出細緻法案「對案」時其實也無力阻擋。最後,政績都還是算在總統-行政院共同體身上,而立院的消極杯葛往往都被當成政策失敗代罪羔羊

有鑑於此,立院想要不被藐視,首先就是要讓各種職權具強制力。質詢不再是作秀,而是真的要問出問題,找到政策或弊案的答案;審議法律預算案,要能真正作成本效益分析,傾聽各界多元聲音,取得充分資料加以分析。此時,質詢、調閱、調查等權力,就是讓立院「玩真的」的武器。而阻礙立院好好做事的(如:答詢時撒謊),就是「藐視國會」。

至於怎樣確保「藐視國會」制度不至於濫用,可好好討論。其實立院沒有彈劾權、起訴權,更無裁判入罪的權力,調查聽證只是獲取資訊,不像刑事被告有著「自證己罪」的問題。而遭立院科處罰鍰甚至移送檢方,剛好讓司法機關審查立院是否是正當行使職權。立院一向不夠積極行使職權,本屆立委能認真行使職權,並勇敢要求相關人士配合,正是讓人民看得起國會的契機。 



劉大年/拜習對話後的美中關係

◆  劉大年/拜習對話後的美中關係
◆  陳國樑/打仗的錢從哪裡來?







劉大年/拜習對話後的美中關係


2024-04-12 04:39  聯合報/ 劉大年(作者為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最近進行視訊對話,這是拜登任內美、中領袖第七次會談,也是去年十一月兩位領導人在舊金山亞太經合會(APEC)見面後的首次對話。

此次對話除了在氣候變遷、打擊毒品,雙方同意合作外,其他議題仍存有不少分歧。例如美方強調有必要繼續維持對中國大陸技術的圍堵,中方則表示不會放任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的壓制,必定會採取反擊行動,立場較之前強硬。

拜習對話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接著訪中,在之前葉倫指責中國大陸長期大量補貼新能源汽車、鋰電池與太陽能電池,即所謂「新三樣」綠能產品,造就了巨大的優勢。由於大陸內需市場不振,所以將國內生產過剩的新三樣產品,低價傾銷到國際市場。美國甚至準備直接提高關稅,以抑制此不公平貿易行為。

事實上,在今年三月中國大陸兩會中,官方大力提倡源起於習近平所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即以國家力量,將資源投入可以提高生產力的領域,以強化競爭力,其中也包括綠能產品。中國大陸當然不可能對國家領導人的倡議有所妥協。

大陸認為將國內供給多餘的產品出口,屬於正常貿易行為;但到了中國便成為美國大力撻伐的「過剩產能」,成為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的藉口,與美國過去指責中國大陸鋼鐵產品出口是如出一轍。另外,大陸認為美國才是實施補貼的大戶,所以也毫不示弱;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爭端解決,控告美國「通膨削減法案」中,對電動車的補貼,刻意排除中國大陸產品,違反 WTO 原則。

拜登政府防堵中國大陸是採取「小院高籬」的概念,針對半導體為主的高科技領域的產品及技術,即所謂的「小院」,持續擴大管制圍堵措施,以確保技術優勢。但美國也多次強調並非全面抑制中國大陸,在高科技領域的「小院」之外,雙方仍有合作的空間。

然而此次美國所針對新三樣綠能產品,基本上並不在小院範圍內;但是中國大陸新三樣出口席捲全球,已經衝擊到美國經濟。由於美國十一月將舉行總統大選,國內經濟向來是影響選舉的最重要因素,拜登政府必然會推出更多的反制措施。

綜合而言,拜習對話後,美國對中國大陸「圍堵技術」與「制裁出口」並重。美國甚至指出中國大陸政策的偏差,應將重點放在刺激國內需求,而非補貼產業出口,破壞世界貿易秩序,更引發中國大陸不滿,認為美國無權批評中國的總體經濟政策。

在大陸內需市場尚未回溫下,鞏固新三樣出口,可視為中國大陸達成今年百分之五經濟成長率目標的最重要的途徑。預期中國大陸為確保經濟成長率可以達標,必然會全力反制美國制裁,美中經貿對抗,將會進一步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