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馬習二會對兩岸經貿的意義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470/web/ 

◆  聯合報社論/教改卅年走歪,還要把問題丟給下一代?
◆  聯合報黑白集/「顧大狀」該如何領導國軍?
◆  經濟日報社論/馬習二會對兩岸經貿的意義








經濟日報社論/馬習二會對兩岸經貿的意義


2024-04-12 00:59  經濟日報/ 社論
馬英九前總統與習近平在北京第二次會面。 記者廖士鋒/攝影


馬英九前總統與習近平在北京第二次會面,與民國一O四年(2015年)馬英九總統任內,在新加坡的首次「馬習會」,時空環境已大不相同,但都充分傳達台灣民眾期望兩岸和平與經濟能穩定發展。

民國一O四年(2015年)是國共對抗下70年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雖然在野的民進黨強烈反對,但國際高度重視且普遍肯定,有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此次馬習會馬英九早已卸任,雖然少了官方色彩,但是台灣內部雜音大減;因為在近年來兩岸關係持續倒退,官方管道全面中斷下,兩岸高層能有機會接觸當然有正面意義。特別是這次馬習會是在拜登總統與習近平線上對話,賴清德正式就職總統,時機關鍵而且重要。

蔡政府八年來中國大陸對台灣文攻武嚇未曾終止,也持續壓縮台灣國際空間,兩岸關係惡化;全球普遍認為台海是爆發軍事衝突的高風險地區。賴清德雖然一再強調「蔡規賴隨」,繼續維持現狀;但大陸顯然對賴的獨立立場高度質疑,不但沒有任何正面回應,還一貫持批判立場。未來賴政府的兩岸關係,不但不確定性升高,也有再度惡化的可能。

此次馬習二會,雖不代表台灣官方立場,但至少向中方傳達台灣廣大的民意。兩岸情勢緊張,引發台灣民眾不安;台灣人民渴望兩岸和平,主流民意雖不求統但絕對不支持獨,不希望發生衝突,兩岸經濟才可以共榮發展。陸方則釋出兩岸文化、血緣相連,雙方必須加強交流,方有助於降低歧見。

兩岸關係是美中關係重要軸心,甫才結束的拜習對話,中方主張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的第一條紅線,要求美方遵守相關原則。美、中雙方雖然全力避免發生衝突,但中國勢力不斷擴張,引發美國不安。美國在亞太地區聯合盟邦的各式軍演,目標均直指大陸。雖然拜習對話有助於紓緩緊張情勢,但雙方仍是高度對立情況。

在經貿方面,美國除了抑制中國大陸高科技領域外,最近又公開指責中國的電動車、鋰電池,以及太陽能電池等綠能產品,挾政府補貼之利,席捲全球市場。美國準備祭出更多制裁措施,預料中國大陸也會反擊,美中經貿對抗節節升高。

兩岸關係也受到美中關係的影響,美中政經關係不佳,對於一直靠向美國的台灣,也會受到波及。在賴總統就職前,兩岸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除了軍事騷擾事件未曾間斷外,原來預期政治敏感度低,可以先行恢復開放的觀光,也在雙方各持己見下而觸礁。

另外,去年中國針對台灣長期對大陸的進口禁令,展開貿易壁壘調查,並在年底先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下,對台灣12項早期收穫石化產品優惠關稅,做為報復反制措施,為兩岸經貿的發展投下變數。

今年台灣總統大選前,中國大陸又宣布因為台灣沒有移除對大陸的進口禁令,所以準備增加取消 ECFA 下對台灣包括農產品、紡織、機械,以及車輛零組件等關稅優惠項目。雖然迄今為止陸方尚未擴大範圍,但預期未來必會有後續動作。

ECFA 是馬政府任內簽署,與兩岸直航可說是兩岸關係最具亮點突破。ECFA 雖然後續無以為繼,但早期收穫計畫,雙方迄今仍在享受貿易紅利;陸方如果片面終止早收的優惠關稅,直接衝擊到台灣出口。

綜合而言,兩岸在政治早已進入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情境。而在經濟層面上,對岸也錙銖必較,評估兩岸經貿措施的適切性,甚至不惜直接進行經貿報復,未來可能也會對賴政府繼續加碼。藉由馬習二會,表達出中國大陸任何損人不利己的措施,均無助於改善兩岸關係,也不為台灣人民所接受,希望對岸可以審慎考量。












聯合報黑白集/「顧大狀」該如何領導國軍?


2024-04-12 04:27  聯合報/ 黑白集
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轉任國防部長,將會是民進黨政治人物第一次直接控制兵權。 路透


從蔡政府到賴政府,都把顧立雄視為曠世奇才。八年內,他歷任不分區立委,掌管過黨產會、金管會、國安會,如今又要接國防部,萬用跨度空前。外界好奇:為何重要職務總想到顧大狀,他也每次都欣然接受?

綠媒稱,此一安排,是要在軍隊國家化後,完成「以台灣為中心的共同認同」。這顯然承認國軍已「國家化」,但還不夠,必須確保「綠化」,成為民進黨側翼才行。這也暴露,持此觀點者對政治的唯一想像,就是無止境地攫取權力複製黨國一家,至於國家安全與建軍目的則非其重點。

顧立雄該做的,絕非推動「軍中文革」,在不同世代軍人間挑動意識形態矛盾;而是善用法律專長,在軍備範疇著力改革。國軍每年裝備投資超過千億,蔡政府更假國防自主之名,擴大向國內業者釋商。但軍方引進的裝備品質長期遭基層抱怨,廠商低價搶標後無力履約情事屢見不鮮。其關鍵,正如轉任立委前副部長陳永康所云,國軍需要更多律師與會計師」。軍中主事者對相關領域不夠懂,人才的質和量都不足,訂不出健全規則,代價就是花大錢當凱子。

不同於國安會幕後遙控,部長必須與國會與輿論直球對決。顧立雄若想證明自己「樣樣都能幹」,而非仗恃高層關係樣樣都想幹」,請由此切入改革。











聯合報社論/教改卅年走歪,還要把問題丟給下一代?


2024-04-12 04:27  聯合報/ 社論
李遠哲今年年初出版口述回憶錄「返鄉記」,詳述他返台卅年的心路歷程。教改會總共只有2年的壽命,「返鄉記」談教改會的篇幅卻占了40頁、將近六分之一的篇幅,可見李遠哲對於這段歷史始終耿耿於懷。 圖/允晨提供


從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大遊行」迄今,台灣教改正好滿卅年。卅年來教改爭議不斷:廣設高中大學的結果,「大學生滿街跑」已成教改失敗同義詞到今年七月,將有十五所大專關門走入歷史。少子化的衝擊,造成私立大學倒閉潮,並向下延伸高中職。「」的教改,並未打倒升學主義,也沒讓學習減壓,反而加深社會不公義。教改卅年,數起來是一把辛酸淚

當年擔任教改會召集人的李遠哲,近日率先出書卸責,稱「碩博士滿街跑不是我的錯,廣設大學跟我無關」,把責任推給教育部前部長吳京和故總統李登輝。這種態度,證明廣設大學政策徹底失敗。當年教改目的在「打倒聯考」,但廢了聯招,卻未讓高中生壓力減少一改再改升學方案也未「消滅明星學校」,反而讓許多標舉「升學保證」的私校更受歡迎。此外,高中學習歷程設計造成學校活動社團消滅補習班旗幟越張越熾;人們期待的「多元平均發展」,反而淪為更機巧升學技能設計」。

事實上,聯招再怎麼受到詬病,公平性未曾受到挑戰;但教改後的諸多升學方案,卻引發更多公平性質疑,包括「貧窮世襲」。根據研究統計,富人小孩進台大機率是窮人的六倍,而頂大學生家戶所得遠高於私校,在在說明教改無助社會階級流動,反而造成更大的不公。多元升學和繁星等方案,未能實質照顧到弱勢學生,反成為中低階層家庭逆轉命運的障礙。

廣設大學結果,造成了學習縮水及學歷貶值,大學畢業生低薪化。更糟的是,破壞了過去技職體系尊嚴和完整,對技職教育造成重擊。就連當年主張廣設大學的學者也承認,輕率放任專科和技術學院升格,是最民粹最廉價變革手段,卻也造成大學教育崩壞許多新校爭取學生市場,搶設成本較低的人文學科捨棄傳統技職培訓破壞技職教育根本高等教育快速下墜,甚至波及大學研發與師資培育,使我國大學教育品質和國外大學差距越來越大,根本就一場國家災難但在一片鬆綁的呼聲中,無人敢逆勢說真話

在教材變革路上,有過讓學生數學能力下降的「建構式數學教學」,有倉促上路的「九年一貫課綱」,有所謂「一綱多本」錯誤百多的教科書開放。廢除聯考改為基測,方案年年在變,家長年年面對教改新招簡直無所適從。不安的教育現場,不時有學生扛不住壓力而自殘自傷的事件,更屢見流浪教師找不到教職,代課老師屢遭欺侮霸凌。教改帶來校園師生關係新緊張,卻鮮少看到多元發展適性適所幸福教育現場。卅年來的亂象,年年有人檢討,教育當局卻聽而不聞,沒有人肯面對錯誤政策作出修改,一路因循下去。

更可議的是,教改不僅誤判社會少子化發展,也跟不上科技時代變遷腳步政策上死抱著傳統美制系所分科思維跟不上數位時代教育思維,當然和國外教育進程越拉越遠。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與教學人才缺乏,公私立大學追求營運打平已屬不易,遑論追求卓越。尤其,教育部不僅抱殘守缺,還霸住教育資源不放,教育哪看得到曙光?翻過教改卅年的蒼白一頁,台灣賠上的是一整個世代精神和氣質

當年的教改先鋒如李遠哲,也不得不承認當年意氣風發孟浪主張已告失敗這部失控教改列車,如今要怎麼調整方向,請勿再蒙著眼睛瞎搞。若再昧於現實,賠上的將是台灣新世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