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放假政治學 也該與時俱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誰讓載著彈藥的《教師法》卡車衝進立院?
◆  聯合報黑白集/跟拍小熊野放,誰批准?
◆  經濟日報社論/放假政治學 也該與時俱進




經濟日報社論/放假政治學 也該與時俱進


2019-05-05 01: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人事總處近日公布明年「行政院機關辦公日曆表」,明年起,春節連假至少七天,從除夕的前一天開始放假,不過,小年夜的這一天假,不是白給,而是靠平常的補班來挪假。這項政策的起源,可追溯自兩個多月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法院允諾立委研議春節固定放九天,所開出的放假新政。
以往的春節連假,不是六天,就是九天,如今在六天的基礎上,春節連假又往前多了一天。蘇揆與立委的美意旨在紓解春節前夕交通,也讓民眾享有更多小確幸,殊不知,全國民眾在同一時間集體放假,各種得與失相加減,未必是全民之福。
就拿最近正在放史上最長連假的日本來說,因傳統七連休的「黃金周」,碰上新皇登基,形成了70多年來的最長假期。不過,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不少日本人反而因為連假備感壓力、痛苦,直言,十天的連假,放得有些荒謬。
這些有著「長假煩惱」的日本人包括了,平常就缺工的服務業,從業人員將比平常更加忙碌;上班族雖然放假,卻要擔心收假後堆積如山的工作。另外,一些在長假期間還要上班的父母,也煩惱著托兒所、學校放假後,孩子無人可照顧。
日本人的煩惱,看在台灣人眼裡,並非難以體會。回想今年九天的春節連假,或是四天的228紀念日連假與清明節連假,有多少人是「宅」在家中,不敢出門;或是一上高速公路就陷在車陣裡,抑或是在觀光景點,跟著一同放假的人潮「賞人頭」之中度過?這樣的休假,還有品質可言嗎?
俗語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政府在訂定放假政策時,應當有更多縝密、與時俱進的思維,切莫好心辦壞事—原本是打著幫人民A假日的主意,孰料馬屁拍到馬腿上,反而讓歷經過長假後的民眾,比平常更苦、更累。
假該怎麼放,有兩件事,值得政府思索。首先是,政府與其想方設法透過補班、挪假,為民眾創造放很多假的假象,不如重新檢討現行國定假日的意涵,哪些假當放,哪些假可以只紀念不放假。讓國定假日可在合理的總放假日內自然分布;有連假需求的人,則可透過補休、特休來形成自己的連假,不需要透過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引導全國民眾統一放長假。
另一個政府必須重啟檢討國定假日的理由,也在於,過去幾年,馬政府與蔡政府為了落實勞工周休二日、一例一休,砍去了勞工七天國定假日。但是,去年蔡政府二修勞基法之後,抹平了不少原本用來防止雇主濫用員工休息日加班的機制,例如,休息日要求勞工加班,不再「做少給多」,而是核實計算;勞工加班後經雇主同意,也可依照勞工工作時數,一比一換取相同的補休時數,由此也讓雇主可以透過補休假,免去高額的加班費。
既然勞工的得,如今失去了;當初政府為了一例一休砍去的七天國定假日,該怎麼適當返還,必須重新審視。
其次是,政府除了思考全體國人的放假政策外,也應針對當前浮現的眾多個體需求,提供更友善與彈性的放假安排。例如,在今年的五一勞動節,勞團上街提出了「產假90天」,以及推動「長期照顧安排假」等訴求,就值得政府深思,在少子化、高齡化加劇的今天,現行併入事假、全年只有七天的家庭照顧假,已不敷需求。
如果能讓有育嬰、長照需求的國人可享有更多的假期,讓他們更能兼顧家庭,他們也不用違背本意,退出勞動市場了。






聯合報黑白集/跟拍小熊野放,誰批准?


019-05-05 00: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南安小熊「妹仔」野放遭媒體跟拍,引發公憤。 圖/林務局提供

壹電視獨家報導南安小熊「妹仔」野放,引發舉國公憤。內政部長徐國勇和登上空勤專機跟拍的主播陳雅琳公開道歉,林務局也指將研議開罰。但這些只為平息眾怒的做作,並不能消釋民眾心中的疑惑:是誰指示讓媒體跟拍?
從小黑熊「妹仔」誤闖人類世界,到被保育界收容、訓練、野放,前後長達八個月,許許多多人的付出方能成就這件讓台灣保育享譽國際的美談。但保育界的努力,卻被短短四分鐘的「獨家報導」一手毀掉。
媒體報導野放是天職,卻非只能靠壓逼矇拐。例如,請野放單位提供畫面,不是更好?更重要的是,報導不能違反保育倫理,更不能危及野放的動物;否則,保育的美夢即變成噩夢。內政部讓不專業的主播上陣,除了作秀,只收到反效果。
當獨家變「毒家」,儘管徐國勇等人道歉,迷霧仍未煙消。且看,黑熊保育協會人員因為沒登機名額,以致照養人員得提前三天出發,負重卅公斤爬山會合。主播喧賓奪主,小熊的安危卻被擠到一邊,內政部演示了最糟的保育教育。
陳雅琳在道歉聲明中稱,上機經同意,並指曾向官方再三確認不會影響保育。由此可見,確有內政部高官為她安排,這絕非低階官員能擅自作主。
鱷魚的眼淚絕非慈悲,應付的道歉也缺乏真誠。民眾只想知道:究竟是誰下令讓主播上機跟拍?若說連真相都不給的政、媒會對小熊有愛,那真是說笑了!







聯合報社論/誰讓載著彈藥的《教師法》卡車衝進立院?


2019-05-04 23:5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審議教師法時,教師團體到立法院前抗議教師法惡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三月初通過近年來翻修幅度最大的《教師法》修正草案,連月來不僅引發家長與教師團體的對峙,更引起大專教師的恐慌。這項修法,原為處理「不適任教師」,為何竟引發國教到高教各路教團的全面抗爭?細究立院最後通過的初審,與行政院版本大相逕庭,由此可見這是一次暴衝式的荒謬修法。
這次《教師法》修法,具有共識最高的部分,是處理校園中長期以來遭到詬病的不適任教師。政院版的草案中,將現行教評會教師代表「不得少於」總額二分之一,改成「少於」二分之一,目的在加速不適任教師汰換,因而引發教師團體的強烈反彈。
孰料,政院版草案大筆更動的內容卻遠超出於此。條文中,還擴增至大專教師未於限期內升等可資遣、強制教師兼任行政職、寒暑假到校日數由中央訂定等,總計四大爭議。整修幅度之大,已非「抓漏補強」,簡直到了拆除重建的程度。單單其中一項修法,就是捅了一個馬蜂窩;更何況四顆炸彈同時引爆,引發各類教團及工會團體一擁而上。
正因為修法株連太廣,逼得民進黨立委立刻跳出來澄清,稱黨團只對「加速淘汰不適任教師」有共識,修法不會涉及其他面向。上月中,立法院教育委員會首次審理此案,家長與教團在場外針鋒相對,迫使場內議程一變再變,從原定逐條審查變成大體討論。最後,竟是教育部緊急提出「再修正版本」,並延後審查,才讓戰火暫歇。如此一來,不僅狠狠賞了行政院一巴掌,教長潘文忠還說出「若沒有比現況好,不堅持修法」等語,等於也打了自己一耳光。
校園不適任教師問題是許多家長的痛,確實必須改革,社會對此也已有相當共識。但蔡政府卻貪功躁進,利用《教師法》修法擅自連闢四大戰場,不僅模糊了焦點,也等於邀各類教育團體加入混戰。另一方面,支持加速汰換不適任教師的家長團體則強力捍衛修法,雙方激烈對峙,更撕裂了校園與社會。
眼見雙方對立愈發激烈,立院教委會第二次實質審查時,最後通過教評會教師比率採「雙軌化」處理的折衷版本,將不適任教師樣態進行區隔。其中,涉及性平、體罰霸凌者,教師代表比率低於二分之一;涉及教學不力者則維持原比率;至於其他三大未爆彈,則維持現有規定,不做變動。這樣的轉彎,家長跟教團都不滿意,更凸顯當初行政院提出的草案版本根本就是暴衝。
行政院何以要將打擊面擴大到四個戰場?潘文忠說,教育部原規畫分階段處理,先針對不適任教師修法;還說他有九個月不在教育部,大有撇清關係的意味。但政府是一體也是延續的,在同一執政黨下,修法難道要分吳茂昆版、葉俊榮版或潘文忠版嗎?
最可議的是,草案變動如此之大,幾乎所有教師權益都受影響。教育部雖聲稱開過數次焦點座談會,但被質疑刻意排除立場相左的教師團體,也未舉辦公聽會讓教師和家長兩方對話。如此,就讓載著四顆火力強大未爆彈的卡車莽撞開出行政院,一路高速直衝立法院,造成家長與教團的對峙,從行政院到教育部都明顯失職。
這次修法造成校園不安,另一深層原因是,蔡政府的年金改革同樣在欠缺溝通下揮刀軍公教,對受衝擊的族群迄無一聲道歉,還對他們不斷汙名化,這當然加劇教師對這次修法的反彈。
這次修法,再度讓外界看到蔡政府低劣的立法品質,在欠缺社會溝通下,不負責任地端出粗糙的法案,當然引野火狂燒。經過這番折騰,鬧得各界不安,賠上了高昂社會成本,更留下了傷痕。敗選未遠,竟還出現這種暴衝式修法,可見執政者毫無反省。或許教師原非蔡政府心中「最軟的一塊」,所以下手就一味求狠。

【即時短評】王金平這座「橋」塌了 國民黨難走向團結

◆  【即時短評】王金平這座「橋」塌了 國民黨難走向團結
◆  【即時短評】官司、大巨蛋、2020...柯文哲難熬的5月天

◆  【即時短評】有志大位者 該以前總統為鑑
◆  【即時短評】電子遊藝場化身主題餐廳重出江湖
◆  【即時短評】不特赦、不關扁 民進黨與扁的距離很尷尬
◆  【即時短評】阿扁逍遙法外 中監視而不見?
◆  【重磅快評】有資源、沒初選都輸 賴清德徐圖2024嗎?
◆  【重磅快評】宋楚瑜只是製造幾圈漣漪 沒有再多的了
◆  【即時短評】官員們的私心 讓保育工作變廉價
◆  【即時短評】文基法姍姍來遲 別讓文化影響評估淪口號
◆  【即時短評】文基法姍姍來遲 別讓文化影響評估淪口號
◆  【即時短評】年改釋憲 會成為大選震撼彈?
◆  【重磅快評】川普、習近平和索羅門 都被拉來台灣助選
◆  【重磅快評】設計救災服?蘇揆捨本逐末的防救災思維
◆  【重磅快評】替國軍製作救災服?蘇貞昌的驢點子
◆  【重磅快評】葉宜津被痛宰 賴清德可知一葉知秋?
◆  【即時短評】氛圍有利賴惠員出線 黨內茶壺風暴待解
◆  【即時短評】賴清德輕忽蔡英文連任決心
◆  【即時短評】沒有政見辯論的初選 豈要韓國瑜黃袍加身?
◆  【重磅快評】重啟扁案,劍指蔡賴之爭?
◆  【即時短評】國民黨「團結大秀」 能否讓支持者安心?
◆  【即時短評】賴清德輕忽蔡英文連任決心
◆  【即時短評】國民黨「團結大秀」 能否讓支持者安心?
◆  【即時短評】韓流台風天王華山論劍 誰是武林至尊
◆  【即時短評】荔枝椿象春風吹又生 果農配合度很重要
◆  【重磅快評】拿到韓國瑜授權 吳敦義要怎麼玩這一局?
◆  【即時短評】走民主程序 就無技術問題
◆  【即時短評】怒氣四射 韓國瑜的愛與包容哪去了?
◆  【重磅快評】大巨蛋不能比國父紀念館高?
◆  【重磅快評】韓國瑜送蔡正元下台階 也給吳敦義留餘地
◆  【重磅快評】吳韓會必須達成「一個都不能少」共識
◆  【重磅快評】國民黨的金錢詛咒與土味不耐症






【即時短評】王金平這座「橋」塌了 國民黨難走向團結


2019-05-05 11:38 聯合報  記者劉宛琳╱即時報導
國民黨立委王金平。記者劉宛琳/攝影

國民黨各方有意參選總統的人選在馬英九的經濟論壇上演大團結,獨缺國民黨立委王金平。王金平顯然定調要走自己的路,並在吳王會後發表聲明強調不要以人設事,重申參選到底的決心。如果國民黨這次初選無法讓王信服,「橋」塌了,大家都很難走向團結。
去年縣市長選舉,因為「韓流」席捲,加上民進黨執政不力,讓藍軍士氣大振,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團結,就這樣贏回了15個縣市長。
但總統大選,就如朱立倫所說的,光靠一個明星是無法打勝仗的。韓國瑜上任後,市政表現不斷被檢視,韓流雖仍維持一定力道,但因某些負面影響而正在消退,甚至出現反韓粉、韓黑。
黨外已經充滿了滅韓勢力,韓國瑜幾乎成為最容易被攻擊的對象,這時黨內又因為總統初選造成齟齬,韓國瑜這時就算表現得再被動,仍難以避免黨內互打的狀況浮上檯面。
總統大選不如縣市長般的分工合作,各自努力,雖然王金平說「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但他也強調,自己是最有能力團結黨的人;甚至一直以來都提倡藍綠和解的王金平,昨天更在臉書表示,「真正能打敗民進黨的是王金平」。而率團赴陸,也更堅定他參選到底的決心。
此外,朱立倫雖然多次請黨中央徵召韓國瑜,但他也在吳朱會後表示一定會繼續努力,讓自己成為最強棒。另外,還有強勢突襲的郭台銘,還會在吳郭會擦出什麼火花,都是這場初選重要的指標。
國民黨從以前到現在被詬病的就是各懷鬼胎、一盤散沙。相較於民進黨初選雖打得激烈,最後總能夠團結一致,贏得民心。如何化解黨內紛爭,恐怕不是總統初選辦法通過後就能既往不咎,韓國瑜未來的每一步都是鋌而走險,黨內的暗潮洶湧,都需要更多智慧來化解。







【即時短評】官司、大巨蛋、2020...柯文哲難熬的5月天


2019-05-05 11:10 聯合報  記者林政忠╱即時報導
要不要參選2020總統?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說,「6月再來問我」。要不要「天亮出兵」?5月天將是柯文哲最傷腦筋的時刻。本報資料照片

要不要參選民國109年(2020)總統?台北市柯文哲曾說,「6月再來問我」。如今距離6月期限只剩倒數1個月,現在是柯文哲最天人交戰的「政治5月天」。
藍綠總統人選預計6月明朗,初選麻花糾葛階段也牽動柯文哲動向。最近許多民調顯示,在藍綠白三腳督戰局中,柯文哲頂多排老二、甚至墊底,不僅無法突圍,還面臨邊緣化危機。柯文哲不斷加碼衝刺,出國訪美、媽祖繞境、海選人才,但網路聲量始終低於高雄市長韓國瑜,最近還經常被蔡英文總統超車;以今天最新網路溫度計聲量排行,前三名依序為韓國瑜、蔡英文、柯文哲。
5月天有三件事將是觀察柯文哲下一步的政治指標。首先,今天下午「扁柯同台」,柯文哲主動幫台北市前市長陳水扁出版口述歷史,營造「扁柯結盟」氛圍,在民進黨初選內戰中,蔡英文PK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賴、柯、扁宛如同一陣線的「復仇者聯盟」;柯若能藉扁爭取更多獨派支持、箝制民進黨,有助於民國109年(2020)起手式。
其次,5月10日台北市長選舉無效之訴官司宣判,不管勝負如何,落敗方必會再上訴,這不僅是一場司法戰、更是一場政治戰,藍綠白都高度關注,卡柯、拱柯的傳聞四起。柯若敗,參選氣勢必定重挫,他必須更集中心力回防台北市;柯若勝,無疑是持盈保泰,可以繼續仰攻民國109年(2020)。
第三件指標,則是5月20日大巨蛋停工滿四周年,民國103年(2014年)柯文哲一上任就大張旗鼓提出五大弊案,如今柯的態度已從「廢蛋」轉變為「蓋蛋」,不再施以政治力干擾,甚至脫口說不拆就是要蓋」。這顆蛋不僅受到台北市民關注,更是全台焦點。柯如何讓大巨蛋案華麗轉身,成為能否孵出民國109年(2020)總統大位的關鍵搖籃。
柯文哲最近積極海選招兵買馬,問鼎天下的企圖明顯,他日前自比織田信長「等待天亮,下雨出兵」,但現在顯然天機未到、不宜貿然出手。最壞的時機常伴隨最好的時機,渾沌不明的政治5月天,將是柯文哲最關鍵的潛伏期。

名家縱論/台灣科技人才與世界的距離\星期透視/告別啟蒙?超越五四?當年考題 尚未交卷…

◆  令和時代 台日關係的闇黑與明光
◆  阿扁永遠都有病…到底誰有病?
◆  名家縱論/台灣科技人才與世界的距離
◆  愛最重要 但誤用會很可怕
◆  黏媽祖 不如幫媽祖分憂解勞
◆  「五四」百年仍孤寂
◆  漫畫/這樣子看病?
◆  畫中有話/孤獨老人與毛小孩
◆  星期透視/告別啟蒙?超越五四?當年考題 尚未交卷…
◆  大屋頂下/一國兩制:麵團或水泥塊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台灣科技人才與世界的距離


2019-05-04 23:12 聯合報  簡立峰(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Google裝置與服務資深副總裁 Rick Osterloh(左)與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右)宣布,Google將在台興建全新辦公園區、擴大招募與人才培育計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科技領域人才與世界水準的距離有多遠?事實上,台灣人才在國際舞台一直都有很好表現。最近在美國電腦協會(ACM)主辦的全球最代表性大學程式競賽(ICPC)中,台大團隊在一萬六千多個大學隊伍中榮獲全球第五名。台灣在電子、電機、資工科系的人才濟濟,多年來在頂級國際比賽也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社會近年對自己培育人才有點缺乏信心。不少高中生捨台灣的大學教育直接出國留學。但相反地,跨國企業卻是對台灣訓練出的人才十分重視,近來紛紛在台灣展開徵才。例如Google台灣已是Google在亞洲最大研發基地,為了深耕台灣,自二○一八年進一步啟動「智慧台灣計畫」,培訓台灣本地人工智慧與網路行銷人才,並將在板橋興建大型辦公園區擴大增才;微軟也在台灣成立AI研發中心,預計在五年內拓展到兩百人團隊;另外像是臉書、Line、亞馬遜也有志一同在台灣擴充團隊,顯示國際重量級外商對台灣人才的肯定,逐步增加招聘的需求。
台灣確實有很多養成教育非常好的科技人才與工程師,但為何這些年不論是網路服務或行動應用風起雲湧,卻少有成功的科技創新來自台灣?這與台灣的產業結構與教育方式可能有很大的關係。台灣傳統的科技產業是走B2B代工模式,協助國際客戶找到技術解決方案,會做硬體、也有足夠人才,但角色像是技術解決方案的提供者,而非社會需求的創造者。長期下來,台灣少有人才參與整個端對端的產品設計,也欠缺行銷、營運等層面的思考與經驗。簡單說台灣人才多著重在工程層級的技術優化,而非矽谷式創業家式的全面性思維,這也就是台灣科技創新不足的主因。
另外,台灣長期的解題式教育方式,也一定程度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校教育一直習慣是由老師出題、學生解題的方式來評定學習成果。學生被訓練得不斷演練標準答案。西式教育卻比較鼓勵學生自己找題目,透過寫讀書報告、做問答、寫小論文等方式建構出不一樣的見解,這兩種教育方式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老師出題、學生解題的模式,只有與老師期待接近的解答會得到肯定,到最後同學們的想法很難有差異化。相反地,自己出題的方式,同學間自然出現差異化,更容易創新與多元化發展。
隨著AI時代來臨,跨國企業相繼來台投資,台灣科技人才其實身處更有利位置,也會有更多國際接軌的歷練。現在全世界都在瞄準東南亞的商機,台灣地緣接近,而東南亞卻很少有科技型的大學,這就是台灣工程師改變代工,進入創新的絕佳機會。對台灣新創公司來說,過去的生活環境缺乏多元化,台灣本身也沒有夠大的本地市場。隨著東南亞市場成長,新創公司應該要有追求「兩個台灣大」的市場概念,勇敢跨出去,同時耕耘另一個市場,不管是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只要市場規模串連起來有兩個台灣大的經濟規模,就可能形成一個夠大的市場。
這幾年,台灣新創圈確實也開始走出傳統產業,往多元化的領域發展,也培養出營收規模不錯的新創公司,且不少公司都開始可以跨出台灣。台灣的人才素質佳,受到跨國企業的重視,也獲得國際競賽的肯定。台灣的人才與世界其實可以零距離,所欠缺的最後一哩路,就是要更大膽創新,更勇於走出去!






星期透視/告別啟蒙?超越五四?當年考題 尚未交卷…


2019-05-04 23:16 聯合報  周陽山/金門大學教授
北京大學紅樓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百年前,五四運動的爆發迫使外長陸徵祥拒簽巴黎和約,抵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蠶食和侵凌。羅家倫在「北京全體學界通告」(即「五四運動宣言」)中說到:
「現在日本在萬國和會要求併吞青島,管理山東一切權利,就要成功了!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
於是,「救亡」與「啟蒙」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旋律。但在國難方殷、殖民主義列強壓迫日亟的逆境下,為了救亡圖存,激進的反傳統主義者和不明究理的西化派未能細緻的疏理中西文化傳統的優與劣,反而以囫圇吞棗的方式,一方面否定了中華文化中值得珍攝、並進行創造轉化的歷史傳承;另一方面,卻吸收了許多西方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歧出經驗和異端學說;再加上,官僚主義的積習和黨國威權的影響,終而造成近代中國長期的政治動盪、文化漂零和經濟困頓。
迄今,「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奠基與發展,依然面臨著重重艱困的考驗!質言之,在科學發展上,由於科學主義者普遍忽略對理性主義和基礎科學的溯源式建構,而且過分偏重實用科技和現代器械的研發,反將「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主義(Scientism)」奉為信條,忽視了對科學推理進行根源性的探索和反思,結果反使科學崇拜變成了宗教信仰,並降格而為形式化的數據分析,陷入數字化、偽科學的迷障。
舉例來說,由於對西醫分科制度的堅信,原先在中國傳統醫學中一個完整的、有機的的人體,卻被分解成專科體系下不同器官的組合。於是,藉助醫療儀器所提供的檢驗數據,卻取代了醫師的核心本職|就是透過望、聞、問、切,親自了解病人身體狀況,進而探索病灶的根源。這才是真實的、整全的、溯源的科學分析。但是,在貌似科學、實則依賴機器數據的歸納分析中,一種「機器人」角色卻取代了活生生的醫師和傳統醫術累積的智慧,這並非科學精神的真實展現,而是對科學主義的執迷。
同樣的,在「德先生」的發展上,面對自由民主與人權法治的建構,一種以法制主義(Legalism)為尊,重視法律條文的解釋和比對、以及對主流政治依附的權威心態,卻扭曲了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的核心價值,形成「政治正確、法律扈從」的法匠文化,而且持之經年,甚囂塵上,至今未歇!
這正是過去在戒嚴時代政府藉「刑法一百條」以「意圖犯」打擊異己的荒謬。但是在民主化運動開展之後,執政者卻重蹈覆轍,透過「轉型正義條例」專法制定以對付特定政敵,導致所謂的獨立機關竟淪為「東廠」,甚至迫使機關首長辭職,以示抗議!這正是法匠文化成為人權加害者及法治破壞者的主因。
換言之,由於對憲政體制與法實證主義的曲解,將法制工具化,藉以迎合民選政治人物所堅持的政治正確,進一步還施展執法者的威權,結果不但違背了自由民主的分權制衡、有限政府、保障人權等機制,並寫下戕害民主、破壞自由的負面教材。
由此看來,在五四運動百年後的今天,啟蒙仍然是一項對文明與智慧的考驗!而五四當年留下的考題,迄今也尚未真正交卷。






大屋頂下/一國兩制:麵團或水泥塊


2019-05-04 23:14聯合報 黃年
蔡英文總統表示,她從來沒有接受九二共識,堅持主權獨立,從頭到尾都沒變過,「我的維持現狀就是獨立自主的現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反對一國兩制,韓國瑜則說可以把「反對一國兩制」六個字刻在枕頭上。
兩人都反對一國兩制,但可以想像他們的反對完全是不同的模式。
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但也強調「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前一句是說出北京的想法,後一句則是等待台灣說話。
韓國瑜說:不要把統戰二字無限上綱,民進黨強調「威脅論」,我則主張「信心論」,要對台灣的民主有信心。有些時候,韓也稱「可愛論」,台灣因對民主有信心而可愛。
「威脅論」和「信心論」,是韓蔡兩種模式的基本不同。因此,蔡強調「威脅論」而禁止主張武統及一國兩制者入境。韓因「信心論」而主張「只有道路,沒有圍牆」,應是主張正面迎對,而不是自我封閉或逃避。
習近平提「一國兩制」,對台灣當然是威脅。但他也說「探討『兩制』台灣方案」,則在考驗台灣的因應能力與信心。這是台灣爭取主體性的重大契機。
蔡英文看似強勢,卻以自我封閉的方式因應。其實,她不但沒有回應習近平「探討台灣方案」的膽識,也迄今尚未回答韓國瑜的問題:「蔡總統不要九二共識、不愛中華民國,又不敢台獨,請問二千三百萬人到底要去哪裡?」
面對韓的問題,蔡英文不能回答「兩千三百萬人要台獨,要借殼台獨,要去中華民國化」。所以,她迄今不答。
同理,習近平的問題,可說就是:「妳若不贊成大陸方案,那麼請問妳的方案是什麼?」
蔡英文看起來是有「台灣方案」的,但她同樣不能說她的方案是「台獨,借殼台獨,去中華民國化」。
面對韓國瑜及習近平,蔡英文皆無言以對。
蔡英文的自我封閉與逃避,主因是她對她的「台灣方案」沒有信心,或根本拿不出來。所以她就不准主張武統及一國兩制者入境。這是鴕鳥,正如,她曾說:「以後不要再提九二共識。」
如果採韓國瑜模式,他應當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的「台灣方案」,當下以「一中各表」為主軸,不會背離中華民國憲法,反對去中華民國化及去中國化,可以在這個架構下發展兩岸競合關係。
我認為,若在這樣的「信心論」下,台灣不但不應禁止,而且應安排大陸有代表性的二軌人士來台,與台灣有資格人士舉行對話,不須保留地討論武統或一國兩制的「大陸方案」,並徹底表達台灣及中華民國的觀點,也就是「台灣方案」。
我相信,台灣在這樣的民間對話中不會陷於劣勢,且反而能凸顯台灣在民主思想及體制文明上的優勢。台灣應當有這種信心,到時候,可能反而會是大陸來客不知如何說服台灣人民。
韓蔡的差異,在韓以中華民國反一國兩制,蔡以台獨反一國兩制。因此,韓敢辯論,蔡不敢。
蔡英文為掩蓋掉台獨的劣勢,竟然丟棄了中華民國的優勢。這就是威脅論與信心論的差異。
任何的兩岸終局方案,如果是一坨麵團,那麼,兩岸就有對等的話語權。你可主張將它捏成包子,我可主張將它做成餃子。因為,麵團就是可協商性,就是可塑性。
但是,如果這個方案是一個水泥塊,那就是已經定型,沒有了協商性,失去了可塑性。
習近平提一國兩制,又說「探討台灣方案」。可說這就是一坨麵團,而不是水泥塊。
蔡英文的反應十分怪異。她斷然拒絕了可以參與揉麵的機會。反而巴不得九二共識沒有一中各表,又巴不得一國兩制已是水泥一塊。她放棄了台灣對「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這兩坨麵團的詮釋權與發展權,反而一個勁地為北京背書,希望一切都已是無可挽回也不必挽回的水泥塊。
其實,由於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大陸涉台人士競相鑽研此一課題,儼然出現了兩種派別。一類是將一國兩制視為北京已灌製成型的水泥塊,另一類則接近麵團論。
比如說,有涉台智庫將討論兩德統一的書籍譯印出來,發現兩德統一方案是經過了兩德國會分別通過。因此認為,任何兩岸終局方案必須經過台灣的民主程序通過,這應當是繞不過去的。更有人認為,兩岸終局方案若經過台灣的公投程序,也是應然與必然的。
大陸部分涉台智囊在深入課題後,有此重大發現與覺悟,可以說不啻建立了兩岸關係的一個準則,那就是:和平統一,一定是民主統一。
既是民主統一,那麼,任何兩岸終局方案(大陸方案或台灣方案),就不可能是水泥塊,就應當是一個麵團。
此處可見,大陸在深入一國兩制課題後,也能發現不可能繞過台灣的民主機制。則何以蔡英文竟把大門關上,不容許以台灣的民主優勢引導兩岸的相關辯論?
然而,陳明通不甘寂寞。他突然冒出:兩岸關係的未來可能性,有歐盟模式、獨立國協模式,或建交成更緊密的盟邦如「兄弟之邦」等。只是,他沒說明,要用中華民國或台灣國去建「兄弟之邦」?這些,被指為蔡政府的「台灣方案」。聽起來,每一項都不同於蔡政府現行的「借殼台獨」。事後,他說,這不是政策,只是過去有人提過。
固然,現今不宜由政府提出「台灣方案」。但何以陳明通可以提,卻為何不容國人也與大陸來台人士進行辯論,正可濟政府之窮?請問:還有什麼較此更能展示台灣的民主優勢?
國人皆反對北京如今所提一國兩制。但習近平敢提「民主協商」,而蔡政府卻剝奪了國人與大陸進行「民主對話」以對一國兩制提出異議的權利。蔡政府不但「無信心」,而且已是「反民主」了。
蔡英文看似強勢,其實色厲內荏。她的「台灣方案」若是台獨,當然只能渲染「威脅論」,而不敢回應習近平的問題。但倘若能以中華民國為「台灣方案」的主軸,台灣應當可以站在「信心論」與「可愛論」上,與大陸任何來客進行辯論。
香港人當年沒有對一國兩制與北京進行辯論的機會,如今蔡英文政府憑什麼也因台獨而要剝奪台灣人此一自救的權利?
兩岸的未來,是包子還是餃子,台灣人不能失去參與揉麵的權利。





畫中有話/孤獨老人與毛小孩


2019-05-04 23:17聯合報 文/杜建重
圖/杜建重

河濱公園裡,一位愛狗人士把四隻愛犬放在嬰兒車上散步,讓人好奇,也叫人羨慕。人們好奇的是狗兒乖乖坐,而羨慕的是狗兒遇到好飼主。因少子化高齡化緣故,越來越多的毛小孩被當成親生兒女般細心呵護,毛小孩已漸漸成為孤獨長者心靈上的重要寄託。
政府為老年人推動長照工作,卻步履蹣跚跌跌撞撞,趕不上人口老化速度。官員思維若不改變,未來,將會有更多讓人羨慕的寵物在眼前走過。嬰兒車不載嬰兒?也就見怪不怪了。





愛最重要 但誤用會很可怕


2019-05-05 00:42聯合報 李枝桃/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二二八前夕,韓國瑜與陳致中同台,兩人拿起「愛與包容」標語合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個喜獲龍鳳胎孩子的朋友,來邀參加孩子滿月酒,他已是事業有成的企業界老闆,我頭痛著要送甚麼禮物。
面對我的困擾,朋友說:「來參加的人一人送一本書給我的孩子,並寫上一句祝福的話語就好了」,他說希望將來孩子可以讓書本包圍著,並看到大家給予的祝福。
「生命能精彩必須具備知識,我沒法給孩子所有知識,但閱讀可以獲得,所以希望被書本圍繞的孩子,能享受閱讀的樂趣」,他頓了一下又說:「生活中總有一些困難險阻,有時自己遇到一個坎怎麼也越不過去,或許別人提點的一句話就是力量,能幫助自己跨過。你們大家都經歷過人生的考驗,一定能給孩子一些提點,同時藉此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與祝福包圍的,希望他平安長大且懂得惜福感恩」。
我說,看過多少父母祈願孩子將來長大能…,於是在滿歲抓周時,擺聽診器、計算機、手機、小樂器…等,無非祈求孩子能飛黃騰達,但他知道該給孩子的,是智慧、勇氣與愛。
他說起有些人學問豐厚,若欠缺勇氣,只會踟躕不前;若具備知識和勇氣,卻心中沒有愛,最終僅只是圖一己之私,對國家社會有何幫助?若圖一己之私而傷害他人,那傷害社會國家還會遠嗎?
他提到發現在愛環境中長大孩子,個性都較溫順體貼且孝順,「所以愛最重要」,唯恐我沒聽清楚,又再次強調說「愛最重要」。
我笑著說我聽到了,但我告訴他愛重要,但也有正誤之分;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曾聽聞企業界人士說許多企業家,讓孩子過貧困生活,在貧困中學會堅忍;但許多中低收入父母省吃儉用,讓孩子過富足生活,孩子最後仍是貧二代。「所以愛的誤用是很可怕的」,怕他沒聽清楚,也再次強調「愛的誤用是很可怕的」。
他笑著說聽到了,「不只父母,任何人都不該假愛之名,而行傷害他人之實,愛的出發點是為對方好,所以必須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像現在許多政治人物…」,我趕緊截斷他的話語:「別扯太多、太遠了!」
我們相視一笑,但我內心祈禱著:社會能因愛而寬容、國家能因愛而偉大,百姓也能因愛而生活得安詳自在呀!





黏媽祖 不如幫媽祖分憂解勞


2019-05-05 00:37聯合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媽祖傾聽來自四面八方信眾的苦痛和祈求。 圖/朝天宮提供

農曆三月瘋媽祖,大甲、白沙屯媽祖為了信徒辛苦南漂北轉,也帶動其他媽祖廟跟進,連我們新莊區,也有媽祖在區內出巡。
媽祖平日傾聽來自四面八方信眾的苦痛和祈求,遇到特定節日還要乘轎深入民間,一刻也不得閒;好不容易農曆三月將盡,沒想到這幾天又傳出媽祖要出國。
媽祖好忙,各路兄弟、政客無不希望能沾個邊,還要代言許多商品,沒有一位藝人比得上媽祖敬業,且是無酬公益演出;每個人都想消費媽祖(此篇文章也有這個嫌疑)。
舉頭三尺有神明是很好,但什麼事都推給神明,只會讓人退步。任何宗教存在,幾乎都在教導人類學習慈悲、謙卑,並從中展現人類的神性,脫離獸性的一面。想要權力,與其依賴各路神明加持,不如學習媽祖的「沉默」,脫去榮華,洗耳深入社會角落傾聽、了解基層需求,用行動來證明決心。如果連高高在上的媽祖,都可以走進巷子,為何政治明星不能?
日前基隆和平島發現一隻刻了名字疑似放生的淡水龜,引起網友撻伐;仔細一想,政府諸多施政,不也類似如此?人們迷信放生有很大功德,於是便宜行事,卻形同殺生。政客迷信撒錢收買人心,因此興建各種蚊子硬體設備,補助通勤族、旅遊族、以及最近的除濕機之亂…短期好像見效,長期不只民眾胃口被養壞,也間接扼殺許多產業。
現在選民多聰明,有次到鄉下一湧泉處,聽到幾位洗衣婦在談論國事,說得頭頭是道。你糊塗,她們腦袋卻清楚,補助照領,挺誰心中自有定見。大家都厭倦了嘴砲、收買、爭執…只想要一位沒有色彩、務實、有遠見,努力做事的領導者。與其黏著媽祖,還不如分擔一些媽祖的重擔,別讓祂過勞。





「五四」百年仍孤寂


2019-05-05 00:33聯合報 林法/公(彰化市)
五四運動100周年,中研院舉辦學術研討會,院長廖俊智表示,即使遇到高度政治意涵的學術議題,也應秉持學術自由開放的精神,不受任何政治形態限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百年前的「五四」如平地一聲雷,震醒沉睡已久的中國,但隨後降下的大雨,足以滋潤使其生機勃發嗎?
五四運動」的羅家倫指出,「五四」是新文化與國族意識覺醒的表徵。只是若非外力入侵,「文化個性殊強的舊中國」可能會起翻天覆地的變化嗎?顯然在救亡圖強的蛻變過程,這個古老的國度有著無數的難題,最大的困境在「破而不立」;這或許正如五四期間曾任北大校長的蔣夢麟,對那段罷課、罷工不斷的擾攘歲月感嘆:新的精神已經誕生,但昔日安寧的精神倒是真的死了。
有人將五四領導者從青到老,看「西潮漩渦裡的中國」該何去何從的態度,概分為三類:一是不斷左右搖擺,一是最後選定一種,另一則是數目最多的,想把兩者揉合。今天兩岸不管官方或學界,起碼在公開或形式上的論述,也都很少有人質疑「倫理—民主—科學」應當整合,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可見「新中國的藍圖」至此已粲然大備。
但理論歸理論,現實歸現實,儘管兩岸在「器物」建設頗有績效,在「制度」方面,也還有「開明專制vs.西方民主」的探討空間,都掩蓋不住「理念」層次上的乏善可陳。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教育失敗與道德淪喪。對比百年前的知青,先別說什麼學養俱佳或胸懷天下,單看今日兩岸許多青年思想淺陋、語言粗鄙,便足以讓人懷疑這個民族「時代性的難題」依然存在。
一世紀過去,若「五四」最大意義在於「啟蒙」,那顯然當初降下的春雨,仍不足供給我們與自己和他人更深連結所需的生命水分。「五四百年孤寂」的身影,當然也因此將繼續飄流在這塊神州大地上的每個角落!






令和時代 台日關係的闇黑與明光


2019-05-05 00:17聯合報 曹瑞泰/國安會前研究員、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高雄市)
令和時代的對外關係,仍秉持著日本外交核心,全力發展經濟與穩固國家安全。圖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美聯社)

日本平成謝幕,令和開啟,進入脫戰後新時代;在對外關係上,仍秉持著日本外交核心,全力發展經濟與穩固國家安全。
四月底安倍首相走訪美國,期待接續後冷戰以來日美深厚情誼並改變日美同盟下政軍經不對等關係,然而從川普總統的行事風格與接待安倍的態度,卻也凸顯美日依然不對等訊息。日美同盟表面堅實如一,實際上日本是啞巴吃黃連,不得不笑臉相迎。
相對於日美同盟的日中關係,去年十月安倍帶領五百人經濟訪問團到北京破冰,尋求加入一帶一路,分享合作紅利,建構以經濟為主體的夥伴關係後,兩國步入軍事弱競爭與經濟強合作的競合新階段。近期雙方要員往來頻繁,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日準備,估計日中兩國有望在習近平訪日時,簽訂日中自由貿易協定與進一步的軍事互信協定等,強化兩國實質關係。
繼去年十二月底由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二月一日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日本幾近完成與世界三大經濟體合作系統的建構。對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日本言,等於是平成與令和兩時代在國際關係上的平和接軌與發展。
反觀台日關係,卻是每下愈況。從戰後蔣介石以德報怨政策及張群領導下建構的深厚中日關係(或斷交後的台日關係)、李登輝主政時期新拓展的公私人脈,及三一一台民熱情援助累積的厚實情誼,至今日,台日實質官方關係幾乎消蝕,所餘者只剩溫熱的民間情誼與執政黨利益主導下的外交語言而已。
莫論蔡政府初期,日本派遣政務次官訪台成往事,近來連以往終年絡繹不絕的國會議員,都屈指可數,被視為安倍代理人的岸信夫眾議員也不見蹤跡,更有甚者是連其他國會議員都派代理人來台。原本厚實的台日關係,已從國政退縮到地方交流層級。國民黨早期累積的扎實關係也早鏽蝕成空。
蔡政府屢屢強勢通過高度意識形態的主觀法案,如轉型正義等,卻放任日本核食進口案淪落至政黨惡鬥的無解公投;而大老級的駐日代表謝長廷也將對日關係置於國內政爭之下;兩黨種種惡鬥與荒廢台日關係,讓日本看在眼裡寒在心底,也讓關係降至谷底。
中美日三角關係在國家利益主導下,中日從對立轉到友好合作的局勢已定,而國內兩黨卻惡鬥不倦,疏離的台日關係也不會因獨派國安會諮詢委員林成蔚回鍋而加分。數十年的厚實台日關係,在幾年內消耗殆盡,國民兩黨再不醒悟,加倍細心扎實耕耘,淪落地方交流的闇黑期將難以改變。







阿扁永遠都有病…到底誰有病?


2019-05-05 00:08聯合報 李月治/服務業(台北市)
陳水扁保外就醫期間和粉絲合影。 圖/擷取自陳水扁臉書

曾讀過侯文詠寫的極短篇:「那是我唯一的一次相親,對方還在讀研究所。第一次見面,兩個人一起去看電影,看完電影,送對方回學校宿舍。由於印象還不錯,我試圖再約她出來:『下個禮拜甚麼時候有空?我們一起出來走走吧。』『最近學校期中考比較忙,我必須準備考試。』『喔』我很能理解地說:『那下下個禮拜好了。』『下下個禮拜也在考試。』『喔』我很有風度地問:『那你們甚麼時候考完試?』女孩子沒回答,沉默地走了一段路,忽然開口說:『我們學校的考試很多,從期中考一直考,考到期末考,永遠都考不完的。』」故事很短很幽默,裝忙,這,叫做藉口。
看到陳水扁保外就醫獲得第十八次展延,突然想起這則短文。中監同意展延原因是「病況未獲改善」,引發爭議,也讓監所保外就醫的標準再受質疑。阿扁病況到底有沒有改善,醫療團隊最心知肚明了。但我們看到的是,這一兩年常常出現在鏡頭下,阿扁氣色紅潤,談笑風生,很難讓民眾相信,他的病況未改善。不禁要問,是政府病了?司法病了?醫生病了?或許眾生皆有病?
阿扁甚麼時候病況會改善?想必會回答:「就ㄧ直都有病,…永遠都有病。」裝病,這,叫做藉口。

王健壯/講幾個胡適的故事給你聽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講幾個胡適的故事給你聽
◆  沈呂巡/向首任外長致敬 併謝歐盟免簽
◆  方祖涵/選秀會場的政治手段
◆  嚴震生/202020
◆  馬家輝/他們與蠢的距離






王健壯/講幾個胡適的故事給你聽


2019-05-05 00:04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胡適是少數敢直言批評蔣介石的文人。 圖/胡適紀念館提供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被稱為德先生的民主跟黨走,聽黨話的中國,未誕生即死亡;在台灣,「德先生」雖然存活至今,但仍在漫漫長路上蹣跚而行。
廣義的五四是場啟蒙運動,胡適是這場運動的啟蒙者之一,他跟「德先生」的幾個故事,值得台灣重溫再三。第一個故事是,胡適與陳獨秀提倡白話文運動時,他對「文白之爭」的態度是「絕不敢以吾輩所主張為必是」,陳獨秀卻認為「以白話為正宗之說,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
但「絕對之是」與民主是互不相容的,胡適後來主張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就以陳獨秀作為反面例證。「德先生」在台灣雖已多年,但台灣政治至今仍然欠缺相互容忍的文化有權力的人都像陳獨秀,沒有人像胡適
第二個故事是,五四之後,當時中國知識社群曾出現兩場論戰,一是「科學與玄學」論戰,丁文江與張君勱等人對戰;另一是「民主與獨裁」論戰,胡適與蔣廷黻等人對壘這幾位知識社群的意見領袖雖然政見之爭宛如寇讎」,但論戰卻無損於他們的公誼私交,「關懷之殷情同骨肉」。台灣現在的知識社群卻亦步亦趨模仿政治社會,各走極端,互以敵人視之,民主精神蕩然無存。
第三個故事是,胡適曾當著蔣介石的面,批評台灣沒有言論自由,沒人敢批評彭孟緝,沒人敢批評蔣經國,更沒人敢批評蔣介石後來雷震自由中國雖然既批彭又批兩蔣,結果卻是雷震入獄、雜誌被封
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德先生」的魂魄,台灣現在雖然有了形式上的表意自由,但政府動輒以假新聞箝制媒體,甚至以「中共同路媒體」扣媒體帽子,卻與胡適當年所批評的威權政府,其實衹有五十步與百步之差
第四個故事是,胡適與蔣介石雖然自始即「道不同」,但卻始終能「相為謀」。道不同而相為謀是民主常態,也是「德先生」精神的具體實踐
但近廿年來,即使經過三次政黨輪替,朝野卻始終處於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敵對狀態。陳水扁執政八年,國民黨挾多數杯葛八年;馬英九執政八年,民進黨以少數杯葛八年,「德先生」長達十六年變成「不可運作的民主」;蔡英文完全執政至今,「德先生」又變成了「不自由的民主」,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管誰當家執政,道不同而相為謀的民主,仍然不可能在台灣出現
第五個故事是,胡適曾多次勸告蔣介石「做一國元首的法子是重為善,若重為暴」,胡適所謂的「重」,是「不輕易」,「要能夠自己絕對節制自己」;以政治學語言來說,胡適希望蔣介石能做到制度性的權力自制」。
蔣介石當然把胡適的勸告當成馬耳東風,但胡適當年的話,也適用於蔡英文。改革當然是「為善」,但她這幾年的改革,有許多地方卻與「為暴」無異,完全執政權力一把抓的結果,更讓她成為「自己絕對節制自己」的反面例證
五四百年不知德先生為何人的習近平高調紀念自期守護民主的蔡英文卻像患了歷史冷感症,視五四百年如無物國家領導人如此,其他有權力的人也如此,「德先生」在台灣顯然還有漫漫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