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台灣科技人才與世界的距離\星期透視/告別啟蒙?超越五四?當年考題 尚未交卷…

◆  令和時代 台日關係的闇黑與明光
◆  阿扁永遠都有病…到底誰有病?
◆  名家縱論/台灣科技人才與世界的距離
◆  愛最重要 但誤用會很可怕
◆  黏媽祖 不如幫媽祖分憂解勞
◆  「五四」百年仍孤寂
◆  漫畫/這樣子看病?
◆  畫中有話/孤獨老人與毛小孩
◆  星期透視/告別啟蒙?超越五四?當年考題 尚未交卷…
◆  大屋頂下/一國兩制:麵團或水泥塊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台灣科技人才與世界的距離


2019-05-04 23:12 聯合報  簡立峰(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Google裝置與服務資深副總裁 Rick Osterloh(左)與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右)宣布,Google將在台興建全新辦公園區、擴大招募與人才培育計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科技領域人才與世界水準的距離有多遠?事實上,台灣人才在國際舞台一直都有很好表現。最近在美國電腦協會(ACM)主辦的全球最代表性大學程式競賽(ICPC)中,台大團隊在一萬六千多個大學隊伍中榮獲全球第五名。台灣在電子、電機、資工科系的人才濟濟,多年來在頂級國際比賽也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社會近年對自己培育人才有點缺乏信心。不少高中生捨台灣的大學教育直接出國留學。但相反地,跨國企業卻是對台灣訓練出的人才十分重視,近來紛紛在台灣展開徵才。例如Google台灣已是Google在亞洲最大研發基地,為了深耕台灣,自二○一八年進一步啟動「智慧台灣計畫」,培訓台灣本地人工智慧與網路行銷人才,並將在板橋興建大型辦公園區擴大增才;微軟也在台灣成立AI研發中心,預計在五年內拓展到兩百人團隊;另外像是臉書、Line、亞馬遜也有志一同在台灣擴充團隊,顯示國際重量級外商對台灣人才的肯定,逐步增加招聘的需求。
台灣確實有很多養成教育非常好的科技人才與工程師,但為何這些年不論是網路服務或行動應用風起雲湧,卻少有成功的科技創新來自台灣?這與台灣的產業結構與教育方式可能有很大的關係。台灣傳統的科技產業是走B2B代工模式,協助國際客戶找到技術解決方案,會做硬體、也有足夠人才,但角色像是技術解決方案的提供者,而非社會需求的創造者。長期下來,台灣少有人才參與整個端對端的產品設計,也欠缺行銷、營運等層面的思考與經驗。簡單說台灣人才多著重在工程層級的技術優化,而非矽谷式創業家式的全面性思維,這也就是台灣科技創新不足的主因。
另外,台灣長期的解題式教育方式,也一定程度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校教育一直習慣是由老師出題、學生解題的方式來評定學習成果。學生被訓練得不斷演練標準答案。西式教育卻比較鼓勵學生自己找題目,透過寫讀書報告、做問答、寫小論文等方式建構出不一樣的見解,這兩種教育方式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老師出題、學生解題的模式,只有與老師期待接近的解答會得到肯定,到最後同學們的想法很難有差異化。相反地,自己出題的方式,同學間自然出現差異化,更容易創新與多元化發展。
隨著AI時代來臨,跨國企業相繼來台投資,台灣科技人才其實身處更有利位置,也會有更多國際接軌的歷練。現在全世界都在瞄準東南亞的商機,台灣地緣接近,而東南亞卻很少有科技型的大學,這就是台灣工程師改變代工,進入創新的絕佳機會。對台灣新創公司來說,過去的生活環境缺乏多元化,台灣本身也沒有夠大的本地市場。隨著東南亞市場成長,新創公司應該要有追求「兩個台灣大」的市場概念,勇敢跨出去,同時耕耘另一個市場,不管是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只要市場規模串連起來有兩個台灣大的經濟規模,就可能形成一個夠大的市場。
這幾年,台灣新創圈確實也開始走出傳統產業,往多元化的領域發展,也培養出營收規模不錯的新創公司,且不少公司都開始可以跨出台灣。台灣的人才素質佳,受到跨國企業的重視,也獲得國際競賽的肯定。台灣的人才與世界其實可以零距離,所欠缺的最後一哩路,就是要更大膽創新,更勇於走出去!






星期透視/告別啟蒙?超越五四?當年考題 尚未交卷…


2019-05-04 23:16 聯合報  周陽山/金門大學教授
北京大學紅樓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百年前,五四運動的爆發迫使外長陸徵祥拒簽巴黎和約,抵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蠶食和侵凌。羅家倫在「北京全體學界通告」(即「五四運動宣言」)中說到:
「現在日本在萬國和會要求併吞青島,管理山東一切權利,就要成功了!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
於是,「救亡」與「啟蒙」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旋律。但在國難方殷、殖民主義列強壓迫日亟的逆境下,為了救亡圖存,激進的反傳統主義者和不明究理的西化派未能細緻的疏理中西文化傳統的優與劣,反而以囫圇吞棗的方式,一方面否定了中華文化中值得珍攝、並進行創造轉化的歷史傳承;另一方面,卻吸收了許多西方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歧出經驗和異端學說;再加上,官僚主義的積習和黨國威權的影響,終而造成近代中國長期的政治動盪、文化漂零和經濟困頓。
迄今,「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奠基與發展,依然面臨著重重艱困的考驗!質言之,在科學發展上,由於科學主義者普遍忽略對理性主義和基礎科學的溯源式建構,而且過分偏重實用科技和現代器械的研發,反將「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主義(Scientism)」奉為信條,忽視了對科學推理進行根源性的探索和反思,結果反使科學崇拜變成了宗教信仰,並降格而為形式化的數據分析,陷入數字化、偽科學的迷障。
舉例來說,由於對西醫分科制度的堅信,原先在中國傳統醫學中一個完整的、有機的的人體,卻被分解成專科體系下不同器官的組合。於是,藉助醫療儀器所提供的檢驗數據,卻取代了醫師的核心本職|就是透過望、聞、問、切,親自了解病人身體狀況,進而探索病灶的根源。這才是真實的、整全的、溯源的科學分析。但是,在貌似科學、實則依賴機器數據的歸納分析中,一種「機器人」角色卻取代了活生生的醫師和傳統醫術累積的智慧,這並非科學精神的真實展現,而是對科學主義的執迷。
同樣的,在「德先生」的發展上,面對自由民主與人權法治的建構,一種以法制主義(Legalism)為尊,重視法律條文的解釋和比對、以及對主流政治依附的權威心態,卻扭曲了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的核心價值,形成「政治正確、法律扈從」的法匠文化,而且持之經年,甚囂塵上,至今未歇!
這正是過去在戒嚴時代政府藉「刑法一百條」以「意圖犯」打擊異己的荒謬。但是在民主化運動開展之後,執政者卻重蹈覆轍,透過「轉型正義條例」專法制定以對付特定政敵,導致所謂的獨立機關竟淪為「東廠」,甚至迫使機關首長辭職,以示抗議!這正是法匠文化成為人權加害者及法治破壞者的主因。
換言之,由於對憲政體制與法實證主義的曲解,將法制工具化,藉以迎合民選政治人物所堅持的政治正確,進一步還施展執法者的威權,結果不但違背了自由民主的分權制衡、有限政府、保障人權等機制,並寫下戕害民主、破壞自由的負面教材。
由此看來,在五四運動百年後的今天,啟蒙仍然是一項對文明與智慧的考驗!而五四當年留下的考題,迄今也尚未真正交卷。






大屋頂下/一國兩制:麵團或水泥塊


2019-05-04 23:14聯合報 黃年
蔡英文總統表示,她從來沒有接受九二共識,堅持主權獨立,從頭到尾都沒變過,「我的維持現狀就是獨立自主的現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反對一國兩制,韓國瑜則說可以把「反對一國兩制」六個字刻在枕頭上。
兩人都反對一國兩制,但可以想像他們的反對完全是不同的模式。
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但也強調「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前一句是說出北京的想法,後一句則是等待台灣說話。
韓國瑜說:不要把統戰二字無限上綱,民進黨強調「威脅論」,我則主張「信心論」,要對台灣的民主有信心。有些時候,韓也稱「可愛論」,台灣因對民主有信心而可愛。
「威脅論」和「信心論」,是韓蔡兩種模式的基本不同。因此,蔡強調「威脅論」而禁止主張武統及一國兩制者入境。韓因「信心論」而主張「只有道路,沒有圍牆」,應是主張正面迎對,而不是自我封閉或逃避。
習近平提「一國兩制」,對台灣當然是威脅。但他也說「探討『兩制』台灣方案」,則在考驗台灣的因應能力與信心。這是台灣爭取主體性的重大契機。
蔡英文看似強勢,卻以自我封閉的方式因應。其實,她不但沒有回應習近平「探討台灣方案」的膽識,也迄今尚未回答韓國瑜的問題:「蔡總統不要九二共識、不愛中華民國,又不敢台獨,請問二千三百萬人到底要去哪裡?」
面對韓的問題,蔡英文不能回答「兩千三百萬人要台獨,要借殼台獨,要去中華民國化」。所以,她迄今不答。
同理,習近平的問題,可說就是:「妳若不贊成大陸方案,那麼請問妳的方案是什麼?」
蔡英文看起來是有「台灣方案」的,但她同樣不能說她的方案是「台獨,借殼台獨,去中華民國化」。
面對韓國瑜及習近平,蔡英文皆無言以對。
蔡英文的自我封閉與逃避,主因是她對她的「台灣方案」沒有信心,或根本拿不出來。所以她就不准主張武統及一國兩制者入境。這是鴕鳥,正如,她曾說:「以後不要再提九二共識。」
如果採韓國瑜模式,他應當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的「台灣方案」,當下以「一中各表」為主軸,不會背離中華民國憲法,反對去中華民國化及去中國化,可以在這個架構下發展兩岸競合關係。
我認為,若在這樣的「信心論」下,台灣不但不應禁止,而且應安排大陸有代表性的二軌人士來台,與台灣有資格人士舉行對話,不須保留地討論武統或一國兩制的「大陸方案」,並徹底表達台灣及中華民國的觀點,也就是「台灣方案」。
我相信,台灣在這樣的民間對話中不會陷於劣勢,且反而能凸顯台灣在民主思想及體制文明上的優勢。台灣應當有這種信心,到時候,可能反而會是大陸來客不知如何說服台灣人民。
韓蔡的差異,在韓以中華民國反一國兩制,蔡以台獨反一國兩制。因此,韓敢辯論,蔡不敢。
蔡英文為掩蓋掉台獨的劣勢,竟然丟棄了中華民國的優勢。這就是威脅論與信心論的差異。
任何的兩岸終局方案,如果是一坨麵團,那麼,兩岸就有對等的話語權。你可主張將它捏成包子,我可主張將它做成餃子。因為,麵團就是可協商性,就是可塑性。
但是,如果這個方案是一個水泥塊,那就是已經定型,沒有了協商性,失去了可塑性。
習近平提一國兩制,又說「探討台灣方案」。可說這就是一坨麵團,而不是水泥塊。
蔡英文的反應十分怪異。她斷然拒絕了可以參與揉麵的機會。反而巴不得九二共識沒有一中各表,又巴不得一國兩制已是水泥一塊。她放棄了台灣對「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這兩坨麵團的詮釋權與發展權,反而一個勁地為北京背書,希望一切都已是無可挽回也不必挽回的水泥塊。
其實,由於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大陸涉台人士競相鑽研此一課題,儼然出現了兩種派別。一類是將一國兩制視為北京已灌製成型的水泥塊,另一類則接近麵團論。
比如說,有涉台智庫將討論兩德統一的書籍譯印出來,發現兩德統一方案是經過了兩德國會分別通過。因此認為,任何兩岸終局方案必須經過台灣的民主程序通過,這應當是繞不過去的。更有人認為,兩岸終局方案若經過台灣的公投程序,也是應然與必然的。
大陸部分涉台智囊在深入課題後,有此重大發現與覺悟,可以說不啻建立了兩岸關係的一個準則,那就是:和平統一,一定是民主統一。
既是民主統一,那麼,任何兩岸終局方案(大陸方案或台灣方案),就不可能是水泥塊,就應當是一個麵團。
此處可見,大陸在深入一國兩制課題後,也能發現不可能繞過台灣的民主機制。則何以蔡英文竟把大門關上,不容許以台灣的民主優勢引導兩岸的相關辯論?
然而,陳明通不甘寂寞。他突然冒出:兩岸關係的未來可能性,有歐盟模式、獨立國協模式,或建交成更緊密的盟邦如「兄弟之邦」等。只是,他沒說明,要用中華民國或台灣國去建「兄弟之邦」?這些,被指為蔡政府的「台灣方案」。聽起來,每一項都不同於蔡政府現行的「借殼台獨」。事後,他說,這不是政策,只是過去有人提過。
固然,現今不宜由政府提出「台灣方案」。但何以陳明通可以提,卻為何不容國人也與大陸來台人士進行辯論,正可濟政府之窮?請問:還有什麼較此更能展示台灣的民主優勢?
國人皆反對北京如今所提一國兩制。但習近平敢提「民主協商」,而蔡政府卻剝奪了國人與大陸進行「民主對話」以對一國兩制提出異議的權利。蔡政府不但「無信心」,而且已是「反民主」了。
蔡英文看似強勢,其實色厲內荏。她的「台灣方案」若是台獨,當然只能渲染「威脅論」,而不敢回應習近平的問題。但倘若能以中華民國為「台灣方案」的主軸,台灣應當可以站在「信心論」與「可愛論」上,與大陸任何來客進行辯論。
香港人當年沒有對一國兩制與北京進行辯論的機會,如今蔡英文政府憑什麼也因台獨而要剝奪台灣人此一自救的權利?
兩岸的未來,是包子還是餃子,台灣人不能失去參與揉麵的權利。





畫中有話/孤獨老人與毛小孩


2019-05-04 23:17聯合報 文/杜建重
圖/杜建重

河濱公園裡,一位愛狗人士把四隻愛犬放在嬰兒車上散步,讓人好奇,也叫人羨慕。人們好奇的是狗兒乖乖坐,而羨慕的是狗兒遇到好飼主。因少子化高齡化緣故,越來越多的毛小孩被當成親生兒女般細心呵護,毛小孩已漸漸成為孤獨長者心靈上的重要寄託。
政府為老年人推動長照工作,卻步履蹣跚跌跌撞撞,趕不上人口老化速度。官員思維若不改變,未來,將會有更多讓人羨慕的寵物在眼前走過。嬰兒車不載嬰兒?也就見怪不怪了。





愛最重要 但誤用會很可怕


2019-05-05 00:42聯合報 李枝桃/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二二八前夕,韓國瑜與陳致中同台,兩人拿起「愛與包容」標語合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個喜獲龍鳳胎孩子的朋友,來邀參加孩子滿月酒,他已是事業有成的企業界老闆,我頭痛著要送甚麼禮物。
面對我的困擾,朋友說:「來參加的人一人送一本書給我的孩子,並寫上一句祝福的話語就好了」,他說希望將來孩子可以讓書本包圍著,並看到大家給予的祝福。
「生命能精彩必須具備知識,我沒法給孩子所有知識,但閱讀可以獲得,所以希望被書本圍繞的孩子,能享受閱讀的樂趣」,他頓了一下又說:「生活中總有一些困難險阻,有時自己遇到一個坎怎麼也越不過去,或許別人提點的一句話就是力量,能幫助自己跨過。你們大家都經歷過人生的考驗,一定能給孩子一些提點,同時藉此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與祝福包圍的,希望他平安長大且懂得惜福感恩」。
我說,看過多少父母祈願孩子將來長大能…,於是在滿歲抓周時,擺聽診器、計算機、手機、小樂器…等,無非祈求孩子能飛黃騰達,但他知道該給孩子的,是智慧、勇氣與愛。
他說起有些人學問豐厚,若欠缺勇氣,只會踟躕不前;若具備知識和勇氣,卻心中沒有愛,最終僅只是圖一己之私,對國家社會有何幫助?若圖一己之私而傷害他人,那傷害社會國家還會遠嗎?
他提到發現在愛環境中長大孩子,個性都較溫順體貼且孝順,「所以愛最重要」,唯恐我沒聽清楚,又再次強調說「愛最重要」。
我笑著說我聽到了,但我告訴他愛重要,但也有正誤之分;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曾聽聞企業界人士說許多企業家,讓孩子過貧困生活,在貧困中學會堅忍;但許多中低收入父母省吃儉用,讓孩子過富足生活,孩子最後仍是貧二代。「所以愛的誤用是很可怕的」,怕他沒聽清楚,也再次強調「愛的誤用是很可怕的」。
他笑著說聽到了,「不只父母,任何人都不該假愛之名,而行傷害他人之實,愛的出發點是為對方好,所以必須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像現在許多政治人物…」,我趕緊截斷他的話語:「別扯太多、太遠了!」
我們相視一笑,但我內心祈禱著:社會能因愛而寬容、國家能因愛而偉大,百姓也能因愛而生活得安詳自在呀!





黏媽祖 不如幫媽祖分憂解勞


2019-05-05 00:37聯合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媽祖傾聽來自四面八方信眾的苦痛和祈求。 圖/朝天宮提供

農曆三月瘋媽祖,大甲、白沙屯媽祖為了信徒辛苦南漂北轉,也帶動其他媽祖廟跟進,連我們新莊區,也有媽祖在區內出巡。
媽祖平日傾聽來自四面八方信眾的苦痛和祈求,遇到特定節日還要乘轎深入民間,一刻也不得閒;好不容易農曆三月將盡,沒想到這幾天又傳出媽祖要出國。
媽祖好忙,各路兄弟、政客無不希望能沾個邊,還要代言許多商品,沒有一位藝人比得上媽祖敬業,且是無酬公益演出;每個人都想消費媽祖(此篇文章也有這個嫌疑)。
舉頭三尺有神明是很好,但什麼事都推給神明,只會讓人退步。任何宗教存在,幾乎都在教導人類學習慈悲、謙卑,並從中展現人類的神性,脫離獸性的一面。想要權力,與其依賴各路神明加持,不如學習媽祖的「沉默」,脫去榮華,洗耳深入社會角落傾聽、了解基層需求,用行動來證明決心。如果連高高在上的媽祖,都可以走進巷子,為何政治明星不能?
日前基隆和平島發現一隻刻了名字疑似放生的淡水龜,引起網友撻伐;仔細一想,政府諸多施政,不也類似如此?人們迷信放生有很大功德,於是便宜行事,卻形同殺生。政客迷信撒錢收買人心,因此興建各種蚊子硬體設備,補助通勤族、旅遊族、以及最近的除濕機之亂…短期好像見效,長期不只民眾胃口被養壞,也間接扼殺許多產業。
現在選民多聰明,有次到鄉下一湧泉處,聽到幾位洗衣婦在談論國事,說得頭頭是道。你糊塗,她們腦袋卻清楚,補助照領,挺誰心中自有定見。大家都厭倦了嘴砲、收買、爭執…只想要一位沒有色彩、務實、有遠見,努力做事的領導者。與其黏著媽祖,還不如分擔一些媽祖的重擔,別讓祂過勞。





「五四」百年仍孤寂


2019-05-05 00:33聯合報 林法/公(彰化市)
五四運動100周年,中研院舉辦學術研討會,院長廖俊智表示,即使遇到高度政治意涵的學術議題,也應秉持學術自由開放的精神,不受任何政治形態限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百年前的「五四」如平地一聲雷,震醒沉睡已久的中國,但隨後降下的大雨,足以滋潤使其生機勃發嗎?
五四運動」的羅家倫指出,「五四」是新文化與國族意識覺醒的表徵。只是若非外力入侵,「文化個性殊強的舊中國」可能會起翻天覆地的變化嗎?顯然在救亡圖強的蛻變過程,這個古老的國度有著無數的難題,最大的困境在「破而不立」;這或許正如五四期間曾任北大校長的蔣夢麟,對那段罷課、罷工不斷的擾攘歲月感嘆:新的精神已經誕生,但昔日安寧的精神倒是真的死了。
有人將五四領導者從青到老,看「西潮漩渦裡的中國」該何去何從的態度,概分為三類:一是不斷左右搖擺,一是最後選定一種,另一則是數目最多的,想把兩者揉合。今天兩岸不管官方或學界,起碼在公開或形式上的論述,也都很少有人質疑「倫理—民主—科學」應當整合,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可見「新中國的藍圖」至此已粲然大備。
但理論歸理論,現實歸現實,儘管兩岸在「器物」建設頗有績效,在「制度」方面,也還有「開明專制vs.西方民主」的探討空間,都掩蓋不住「理念」層次上的乏善可陳。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教育失敗與道德淪喪。對比百年前的知青,先別說什麼學養俱佳或胸懷天下,單看今日兩岸許多青年思想淺陋、語言粗鄙,便足以讓人懷疑這個民族「時代性的難題」依然存在。
一世紀過去,若「五四」最大意義在於「啟蒙」,那顯然當初降下的春雨,仍不足供給我們與自己和他人更深連結所需的生命水分。「五四百年孤寂」的身影,當然也因此將繼續飄流在這塊神州大地上的每個角落!






令和時代 台日關係的闇黑與明光


2019-05-05 00:17聯合報 曹瑞泰/國安會前研究員、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高雄市)
令和時代的對外關係,仍秉持著日本外交核心,全力發展經濟與穩固國家安全。圖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美聯社)

日本平成謝幕,令和開啟,進入脫戰後新時代;在對外關係上,仍秉持著日本外交核心,全力發展經濟與穩固國家安全。
四月底安倍首相走訪美國,期待接續後冷戰以來日美深厚情誼並改變日美同盟下政軍經不對等關係,然而從川普總統的行事風格與接待安倍的態度,卻也凸顯美日依然不對等訊息。日美同盟表面堅實如一,實際上日本是啞巴吃黃連,不得不笑臉相迎。
相對於日美同盟的日中關係,去年十月安倍帶領五百人經濟訪問團到北京破冰,尋求加入一帶一路,分享合作紅利,建構以經濟為主體的夥伴關係後,兩國步入軍事弱競爭與經濟強合作的競合新階段。近期雙方要員往來頻繁,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日準備,估計日中兩國有望在習近平訪日時,簽訂日中自由貿易協定與進一步的軍事互信協定等,強化兩國實質關係。
繼去年十二月底由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二月一日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日本幾近完成與世界三大經濟體合作系統的建構。對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日本言,等於是平成與令和兩時代在國際關係上的平和接軌與發展。
反觀台日關係,卻是每下愈況。從戰後蔣介石以德報怨政策及張群領導下建構的深厚中日關係(或斷交後的台日關係)、李登輝主政時期新拓展的公私人脈,及三一一台民熱情援助累積的厚實情誼,至今日,台日實質官方關係幾乎消蝕,所餘者只剩溫熱的民間情誼與執政黨利益主導下的外交語言而已。
莫論蔡政府初期,日本派遣政務次官訪台成往事,近來連以往終年絡繹不絕的國會議員,都屈指可數,被視為安倍代理人的岸信夫眾議員也不見蹤跡,更有甚者是連其他國會議員都派代理人來台。原本厚實的台日關係,已從國政退縮到地方交流層級。國民黨早期累積的扎實關係也早鏽蝕成空。
蔡政府屢屢強勢通過高度意識形態的主觀法案,如轉型正義等,卻放任日本核食進口案淪落至政黨惡鬥的無解公投;而大老級的駐日代表謝長廷也將對日關係置於國內政爭之下;兩黨種種惡鬥與荒廢台日關係,讓日本看在眼裡寒在心底,也讓關係降至谷底。
中美日三角關係在國家利益主導下,中日從對立轉到友好合作的局勢已定,而國內兩黨卻惡鬥不倦,疏離的台日關係也不會因獨派國安會諮詢委員林成蔚回鍋而加分。數十年的厚實台日關係,在幾年內消耗殆盡,國民兩黨再不醒悟,加倍細心扎實耕耘,淪落地方交流的闇黑期將難以改變。







阿扁永遠都有病…到底誰有病?


2019-05-05 00:08聯合報 李月治/服務業(台北市)
陳水扁保外就醫期間和粉絲合影。 圖/擷取自陳水扁臉書

曾讀過侯文詠寫的極短篇:「那是我唯一的一次相親,對方還在讀研究所。第一次見面,兩個人一起去看電影,看完電影,送對方回學校宿舍。由於印象還不錯,我試圖再約她出來:『下個禮拜甚麼時候有空?我們一起出來走走吧。』『最近學校期中考比較忙,我必須準備考試。』『喔』我很能理解地說:『那下下個禮拜好了。』『下下個禮拜也在考試。』『喔』我很有風度地問:『那你們甚麼時候考完試?』女孩子沒回答,沉默地走了一段路,忽然開口說:『我們學校的考試很多,從期中考一直考,考到期末考,永遠都考不完的。』」故事很短很幽默,裝忙,這,叫做藉口。
看到陳水扁保外就醫獲得第十八次展延,突然想起這則短文。中監同意展延原因是「病況未獲改善」,引發爭議,也讓監所保外就醫的標準再受質疑。阿扁病況到底有沒有改善,醫療團隊最心知肚明了。但我們看到的是,這一兩年常常出現在鏡頭下,阿扁氣色紅潤,談笑風生,很難讓民眾相信,他的病況未改善。不禁要問,是政府病了?司法病了?醫生病了?或許眾生皆有病?
阿扁甚麼時候病況會改善?想必會回答:「就ㄧ直都有病,…永遠都有病。」裝病,這,叫做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