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勞保將破產的國安危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7780/web/ 

◆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勞保將破產的國安危機
◆  聯合報黑白集/演齣「台北時刻」都不夠
◆  聯合報社論/醒醒吧,蔡政府別再炮製美國幻覺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勞保將破產的國安危機


2021-08-20 00:4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勞保存在五年內破產的危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當前最嚴重的社會體制危機是什麼?近期除了天災與奧運外,新冠疫情似乎成為公共論壇唯一主題。但在同時,國家許多必須推動的改革都已近乎停頓,其中最急迫的莫過於五年內勞保破產的危機。

由於勞保給付涉及千萬以上勞工權益,勞保基金的巨額隱藏債務,當然是最嚴肅的國安問題。政府官員十分清楚勞保困境,社會大眾也非常擔心退休權益的懸而未決。儘管勞保體制的安全性正快速地被摧毀,迄今卻仍未見國家最高領導者宣示果斷改革勞保的決心。

勞保財務出現問題的最重要原因,是未能依社會人口結構變化核實精算費率,導致保費收入與承諾給付之間出現結構性赤字。此外,基金管理人未盡善良管理人責任,投資績效不彰,甚至出現圖利自己的犯罪行為亦為人詬病。勞保長期「給多收少」的結果,責任負債已到了沒有應對資金去彌補的地步。據估計,2010年勞保未提存責任準備約為5兆元,到了去年6月底竟已超過10兆元。

面對勞保財務危機,我們常見社會學者提出未盡周全的解方。所謂「延退、少領、增加保費」的建議,皆係針對勞工權益調整,反而忽略政府當初在規劃與執行政策時的缺失。「延退」或許因人口結構的變遷而有其必要,但「少領」則是巨幅刪減給付,逼迫退休勞工近乎成了「下流老人」。至於要求後進勞工現在「增加保費」彌補收支短差,未來卻可能請領無門,更讓他們憤憤不平。

執政者若想解決勞保財務問題就要有決斷力,改造要具全面性,政治手腕更必須高明。我們不可重蹈公教急促年改弄得怨聲載道的慘痛經驗,縱使改革時間已被壓縮,仍應遵循時間換取空間的基本原則來化解危機。在此提出以下四點改革建議,提供政府參考。

首先,為避免勞保基金財務缺口擴大,政府應採取鋸箭方式,限縮問題的範圍。如同股票投資要設停損,我們必須修正現行連「隨收隨付」都做不到的勞保制度。過去無論行政或立法部門都宣示承擔勞保年金的「最終給付責任」,現在就是政府出面履行責任的時候,年輕世代不應也不宜再負擔已然破產的勞保制度。

其次,我們必須改造退休體制,將勞保轉換為基礎年金,重建新的三層年金保障架構。基礎年金必須採取「資金充分到位」的管理模式,以確保年金的永續性。初入社會的新鮮人應參加新年金,已加入現行勞保的勞工,則在一定轉換條件下可換軌納入,未來國民年金也可以根據資金到位狀況併入基礎年金。至於無力繳納費用者,政府應以社會福利科目撥款繳納。

第三,必須充分挹注勞保基金。目前勞保的收支缺口必須足額弭平,而非每年杯水車薪補貼二百餘億元資金就交差了事。另外,更建議政府每年至少應將國營事業上繳盈餘的二分之一,即約1,100億元移充勞保基金,直到勞保基金給付義務結束後再轉至基礎年金。

第四,調整現有勞保給付條件及基金管理。政府鼓勵中高齡勞工延退,不僅可舒緩當前人力短缺,也能減輕勞保給付壓力。但政府仍應盡洪荒之力維護退休者的給付權益,而非大幅刪減。至於勞保基金的投資績效則應透明化,要能被社會有效監督;經理人若投資績效不佳,應對社會承擔起應負的政治責任。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政治人物既然承擔政府管理工作,就有義務替眾人解決問題。行政院長去年底曾在立法院公開承諾勞保年金改革的審議不會拖過2024年;現實狀況則是明年起一連串的地方與中央公職選舉,社會根本無暇討論事涉勞工重大權益的改革,行政院的拖字訣已重傷千萬勞工對政府的信任。

既然勞保即將破產是威脅國安的重大問題,我們籲請蔡總統應挺身出來,立即召開跨黨派朝野共識會議,擺脫政黨間的算計,確實解決勞保收支失衡的沉痾。











聯合報黑白集/演齣「台北時刻」都不夠


2021-08-20 01:2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 美聯社


近日流行的政治謎題是:「今日阿富汗」是不是「明日台灣」?藍綠為此吵翻天。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被問到此事,毫不猶豫地說:台灣與阿富汗完全不同,美國對台承諾「神聖不可侵犯」,堅實一如既往。

這問題弄到蘇利文都要出面回答,顯然已非台灣自家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國際上的普遍質疑,包括美媒在內。甚至北京都來見縫插針,喜歡胡侃的環時老總也推文,要台灣別再相信美國。

藍營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前年香港反送中,綠營咬死「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害國民黨大選輸得灰頭土臉,現在當然要拿來奉還。可是,綠營賣「芒果乾」管用,藍營要賣卻猶豫了,像馬英九就趕忙澄清台灣不是阿富汗。這個「今天誰誰,明天台灣」的公式,彷彿民進黨專利,國民黨一用就是舔共。

這個比擬,還真的引喻失義。阿富汗這二十年,美軍是真刀真槍在那裡駐守,還發餉養了一支卅萬人的政府軍。反觀台灣,卻只有參議員腦中的三萬幽靈美軍,要演一齣契努克直升機屋頂撤人的「台北時刻」都成問題,「明日台灣」這半句應逕行作廢。

蘇利文的保證,說得斬釘截鐵;但別忘了,他就是十年前將一篇「棄台論」文章寄給老闆希拉蕊的傢伙。他的保證效期多長,台灣得清醒點!












聯合報社論/醒醒吧,蔡政府別再炮製美國幻覺


2021-08-20 00:5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各界對「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的議論,蔡英文總統沉默數日才發表談話,說台灣唯一的選項就是靠自己保護,自己要更強大、更團結,不能一味依賴別人保護。圖/民進黨提供



美國撤軍導致阿富汗情勢驟變,引發各界對「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的議論。對此,蔡英文沉默數日才在民進黨中常會發表談話,說台灣唯一的選項就是靠自己保護,自己要更強大、更團結,不能一味依賴別人保護。同一時間,民進黨發言人卻痛批在野黨操作美國「棄台論」,其態度看不出任何反省意味,遑論號召團結。

阿富汗政權再度淪入塔利班之手,全球均受到嚴重心理衝擊,美國總統拜登的聲望也應聲重挫。在台灣,人們對此情勢變化尤其感受深刻。近幾年,蔡政府被川普和拜登當成美國「反中」戰線的馬前卒,蔡英文更在香港「反送中」期間操作「亡國感」,而得以順利連任。蔡政府一直形塑的印象是:台灣擁有美國堅實的支持及保護,這是台灣反中的最大支柱。如今,人們看到美國棄阿富汗如敝屣,當然會擔心台灣也遭同一命運。

「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是不是恰當的類比,其實頗可商榷。原因是,阿富汗和台灣的處境與主體性均截然不同,塔利班和中共也完全無法相提並論;這個類比中,主要的共同因素就是美國。對台灣而言,從阿富汗變天看到美國為自己的利益輕易拋棄盟友,事後拜登又說出一番冷血的話為自己的誤判辯解,任何人都應猛然省覺:盟友的保護原來跟紙一樣薄,隨時可以撕毀。蔡總統會說台灣唯一選項是靠自己保護,恐怕也是覺得無詞幫美國辯護,只能如此安慰國人。

問題是,蔡總統主政的五年多,在兩岸關係議題上,她真的是以壯大台灣、團結台灣、保衛台灣為目標嗎?事實恐非如此。如人們所見,蔡政府更多時候是在向國人放送美國力挺台灣的幻覺:美國又出售我國多少武器、美國國會又通過什麼友台法案、美國贈送我國多少疫苗、美國又派什麼官員來台旋風訪問、美台又重啟中斷了五年的TIFA談判等等。這些,表面上看似美台雙邊關係在提升,其實未見多少實質改變,多數時候只是滿足台灣卑微的「自我感覺」罷了。

比較令人憂心的是,蔡政府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台灣深深地嵌進美國的反中戰略布局,讓自己變成一枚供華府運用的棋子。如此一來,原本台灣具有更多自主性及彈性的兩岸政策布局,因為被納入美國的亞太戰略,主體性卻變得模糊,而挑釁的角色反而顯得突出。這幾年,兩岸關係走向難以緩和的地步,正是因此之故。

蔡總統主政後,宣示台灣應擺脫對中國大陸的過度依賴,這是正確的方向。但在實際操作中,她卻把中共當成最大敵人,把台灣推向依賴及討好美國的位置,因而削弱了台灣的靈活度及自主性;這些,都看不出是在讓台灣自我壯大。蔡政府的許多作為,更已到了對美卑躬屈膝的程度:例如,片面開放萊豬進口,完全違背全民的利益與意願;為討好川普政府,讓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把企業當成外交工具;為了迎合美國國衛院,讓國人注射未經三期臨床試驗的高端疫苗。蔡政府為了自己的外交利益,竟做出這些反理性、反自由、反科學的決策,誰知道他們在其他黑箱領域會犧牲多少國家利益。

與其說「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是一個黑色預言,倒不如說它是一個政治警語,提醒人們不要再相信美國會「協防台灣」、「保衛台灣」的輕諾。美國是一個民主盟友,但它守護的是它自己國家利益,它的子弟不會為其他國家無謂地流血。不論蔡政府炮製了多少美國幻覺,這就是冷酷現實。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揭穿企業獲利面紗 看清永續關鍵


◆  今日阿富汗 不是明日台灣
◆  綠色「芒果乾」 不在美國出價範圍
◆  斯卡羅的想像 轉移焦慮?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揭穿企業獲利面紗 看清永續關鍵
◆  勇敢混打 挺過副作用
◆  開學防疫 體育課具挑戰
◆  老百姓可否不必在戰爭中被犧牲
◆  小英的具體戰略在哪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揭穿企業獲利面紗 看清永續關鍵


2021-08-20 03:38  聯合報 /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RCA違法排放致癌物,造成嚴重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上千員工罹癌的傷害。(圖/桃園縣環保局提供)



當「企業社會責任」(CSR)成公司普遍重視的品牌光環,切莫忘記前人經歷與付出。每次上公司法,講解CSR和「揭穿公司面紗原則」時,我一定會引的案例,台灣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汙染事件。

一九七○年,生產電子和家電產品的RCA來台設廠,曾是台灣代工外銷指標,但RCA違法排放致癌物,造成嚴重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上千員工罹癌的傷害,歷史不會忘記。

RCA在一九八六年被美國奇異併購,一九八八年法國湯姆笙公司向奇異取得RCA桃園廠產權,發現RCA長期把有機化學廢料排入廠區,就在一九九二年關廠,並把所有權出售給宏億建設。這一切直到一九九四年立委舉發,社會大眾才得知RCA竟然長期傾倒有毒廢料。但RCA卻在事件曝光前,把資金匯款到母公司所在法國銀行,在台資產所剩無幾,相關損害也無法賠償。

這場台灣規模最大環境汙染和工殤事件,法律訴訟至今尚未完全落幕。不過最高法院二○一八年做出對職災勞工有利關鍵判決,法院認定奇異公司、湯姆笙公司等控制公司,惡意脫產、規避債務,應依「揭穿公司面紗原則」,排除股東對公司債務的有限責任,要股東必須對RCA造成的損害負連帶賠償責任。

時效認定上,法院也認為勞工發病潛伏期長,即使超過十年起訴期,仍可請求賠償。受害員工無須提出罹病跟有機溶劑有關證明,而是以科學研究佐證,將舉證責任轉置給RCA。

資本主義崇尚股東利益,公司追求獲利最大化,很容易做出如RCA般不負責決策。鑑於此種心態和風氣必須制止,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二○一一年通過「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提出企業人權責任建議。

去年底行政院參考UNGPs提出「台灣企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希望能透過政策與法規調整落實UNGPs。不過在科技與經濟模式急速發展下,企業引發人權危害樣態更多元,政府必須接地氣的回應接招,防微杜漸。

例如金融保險公司衝業績忽視對高齡者的剝削,電商公司拚命行銷但對資安保護怠於投入,網路媒體只重流量卻對使用者可能受到傷害無感…掌握資本優勢企業若不願多承擔責任,不論品牌或營運,最後傷人傷己。

只是單靠政策法規尚不足以扭轉態勢,「市場」能發揮力量更大。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或服務時,除看CP值,也要多了解公司生產過程是否能照顧社會環境;投資人在公司財務報告和獲利表現外,勿忘參考非財務面的揭露報告。在經濟發展與社會永續兩端,要讓生態系平衡,你我都是最關鍵的參與者。













今日阿富汗 不是明日台灣


2021-08-20 03:26 聯合報 /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波波漫畫


這幾天一講到美國撤兵阿富汗,並讓神學士政權取而代之,許多西方人就會提起,美軍當年如何狼狽離開南越,然後眼睜睜看著北越南侵使整個越南赤化。

對於在中共壓力下生存的台灣人來說,很多人大概連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都不太清楚,但第一時間會浮現兩種版本的想法:第一種是美國過去幹過太多這種出賣盟友的事,美國今天拋棄阿富汗,美國明天可能拋棄台灣。第二種是阿富汗是阿富汗,台灣是台灣,這兩件事無法類比,然後再加上一句:美軍撤離阿富汗,不正是要移往印太以對付中國與俄羅斯,台灣反而更安全。

美國撤兵阿富汗,有兩件事實需要被看見。第一、連拜登當局都承認,匆促撤兵已造成阿富汗的人道危機,國務卿布林肯坦言「事情發展的速度比預期更快」。歷經四任美國總統對阿富汗投注數百億,打造了卅萬軍隊也布建空軍,卻在美軍撤軍後短短七天就讓神學士取代美軍扶持的平民政府,等於美軍過去投注的心力,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第二、美國之於神學士是標準的「養老鼠咬布袋」,一九七九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當時美國中情局在阿富汗扶植伊斯蘭游擊部隊對抗蘇聯,最後這支部隊坐大。神學士在一九九六年至二○○一年統治阿富汗,二○○一年賓拉丹領導凱達組織在紐約發動九一一恐怖攻擊,神學士因窩藏賓拉丹惹怒布希,美國於是出兵阿富汗,推翻神學士也建立了平民政權。從第一、二點來看,美國對於是否在阿富汗深植民主政府舉棋不定,當年對神學士培養也是短視近利,沒想到後來基督教與回教間衝突愈演愈烈,被飛機撞毀的世貿雙塔成為祭旗,怎麼看都不是布林肯口中「符合美國的利益」。撤兵阿富汗很明顯是拜登政府一大外交失誤,歷史已記上一筆。

過去美國所犯下的外交錯誤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不介入他國內戰」,淪於口惠實不至,例子如二○一三年敘利亞內戰,歐巴馬坐視阿塞德政權殘害支持反抗軍的百姓,與一九九○年美國選擇不介入盧安達大屠殺。另一種是「介入他國內戰」,但最後撐不下去政策轉向,包括這次在阿富汗撤軍,遠一點的有越戰狼狽撤軍、伊拉克撤軍、介入索馬利亞、波士尼亞與科索伏戰事,最後進退維谷草率收場。

當然犯這兩種錯誤在美國政壇都會引起跨黨派的批評。然而,儘管美國這個世界警察管與不管都不好當,不過觀察下來,美國政府似乎在中東、非洲、巴爾幹半島這些地方面對涉及種族、部落與宗教等因素,且有勢均力敵的內戰時,比較會有介入或者不介入的選擇困難。

對台灣與中國之間而言,以中國之強大與台灣地緣位置之重要,除川普時期稍有改弦易張之外,其實拜登政府有點回到歐巴馬時的美中台三邊架構,但再加上新的戰略方向,也就是布林肯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者」,同時又可以是既競爭又合作對象。所以美國會不會拋棄台灣,的確不能用阿富汗模式來思考。因為這是一場完全不同的局,美國就算要再度犯錯,也不會是犯阿富汗模式的錯。











綠色「芒果乾」 不在美國出價範圍


2021-08-20 03:32  聯合報 /   林法/公(彰化市)
神學士成員15日進入阿富汗總統府。美聯社


同樣是芒果,日本宮崎出產單顆叫價上千,便宜的像土芒果一斤不過廿、卅元;台灣當然可與阿富汗相提並論,因為在美國這個生意人眼裡,「品種」不是問題,「價格」才是重點。

不錯,在對抗中國的全球布局上,我們具有太多像民主自由、科技領航和地緣圍堵戰略價值,誠如華府智庫研究員易思安所說,從美國利益、安全考量、法律要求、權威聲望與基本價值角度,台灣比阿富汗重要一千倍。但國際社會唯一不變的就是瞬息萬變,「只有永遠利益沒有永遠朋友」,不也早成為人盡皆知的常識嗎?

當前中美連串較勁,顯示「修昔底德陷阱」已浮上檯面;阿富汗悲劇告訴我們:「美國隊長」終究只是漫威人物,「天長地久」也經不起時間考驗。以中華民國自身經驗,誰能想像二戰夥伴多年後慘遭背棄,今天搖身一變,又成「承諾神聖不可侵犯的盟友」?

同樣,再過幾年藍綠誰主浮沉,不同國家定位與相應的中美台關係,誰敢斷言屆時美國仍力挺台灣?另一個變數,就是美國政學界「棄台論」從未中止,正如卜睿哲曾暗示:當美國整體戰略出現變化,或美中在東亞軍力消長達到某種程度時,美國可能會改變對台灣的承諾。

至於綠營推銷的「芒果乾」,和整天喊打卻不肯當兵的「天然獨」賣相如何,也許根本無關緊要,因為東西華而不實,從來就不在美國出價的範圍!













斯卡羅的想像 轉移焦慮?


2021-08-20 03:44  聯合報 /   林廣挺/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副研究員(台北市)
台劇「斯卡羅」重現154年前台灣歷史。圖/公視提供


公視推出小說《傀儡花》改編電視劇「斯卡羅」,回響熱烈;不但媒體報導,民進黨政府高層也幫忙宣傳,順便夾帶綠營史觀詮釋;批評者則認為,內容與史實落差不少。

事實上,近年聲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卻與史實有落差作品,已不是新聞。例如「返校」透過諸如「不就是看幾本書而已嗎?」台詞,及不斷播放「雨夜花」,建構出有台獨傾向的無辜師生,遭到國民黨迫害的螢幕印象。

實際上,「返校」改編「基隆中學案」及其角色原型鍾浩東,不但是中共基隆市地下工作負責人、堅定支持中國統一,絕非「誤入歧途」或「遭人構陷」;而以《光明報》為核心圖書會,播放的也應是《國際歌》,讀馬列思想或毛語錄。說穿了,「返校」其實是把「基隆中學案」當成敘事工具,影射太陽花世代的政治態度。

簡言之,從「返校」到不久前「弓蕉園的秘密」等劇,都有不同程度偏離事實問題,主旋律是透過建構國民黨的負面形象、強調去中國化史觀,以符合台獨需要。與其說是「歷史劇」,不如說是反映當前政治正確、投射現實政治需求的「政治劇」。

此劇論述,以原住民曾與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在恆春簽署「條約」(南岬之盟),「斯卡羅」是條約締結的主體,因此稱為國家;但「條約」需要雙方最高領導人授權、國會批准方能生效,李仙得片面所簽的這個「條約」,實際上美國記載是「備忘錄」,並不具備法律拘束力。

此外,媒體報導時也多引用清廷台灣兵備道吳大廷「不載版圖」說法,強調斯卡羅不屬於清朝統治,暗示中國對「番界」沒有主權。其實這是以西方概念為標準,對中國前現代統治特徵的錯誤理解;清朝官員認為台灣島是「屬土」,所謂「不載版圖」,不是「放棄主權」或是把原住民居住區當作「外國」,是採取「間接統治」,這在清代邊疆治理相當普遍。

原著稱其「小說化歷史」初衷是「強調歷史,當然回歸歷史」,但無論是認為斯卡羅是條約締結主體的國家、還是暗示清朝對「番界」沒有主權的「歷史解釋」,都缺乏嚴謹史學研究支持。後來,李仙得被日本外務省聘為顧問,在一八七四年為攻台日軍出謀劃策,等於變相出賣原住民,因此引發劇中過於美化李仙得形象的質疑。

這部號稱由「歷史小說」改編的「歷史大戲」,其實主要關切和作用並非「歷史」,而是藉由原住民作為敘事工具,透過「台美關係」早於「中美關係」,以及「清代台灣不屬於中國」的浪漫化想像,投射當下台灣社會亟欲「提升台美關係」和「擺脫中國」,卻不可得的挫折和渴望。

然而,就像「返校」反暴露「台獨」過去和現在都缺乏革命烈士和意志的窘迫一樣,「斯卡羅」揭露的現實,經歷連串外交大內宣後,台美關係仍未出現實質突破的挫折,及民進黨執政至今五年,卻無法擺脫繼承清朝法統、主權範圍涵蓋全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架構的無奈。

不過,在美國拋棄阿富汗、彷彿李仙得背棄原住民的強烈既視感中,能夠讓部分綠營政客跟媒體炒作「台美締約一五四年」,轉移或降低台灣民眾的焦慮感,「斯卡羅」在政治上無疑已成功。













勇敢混打 挺過副作用


2021-08-20 03:49  聯合報 /   巫秉瑋/醫療業(嘉義市)
疫情指揮中心開放第一類醫療機構人員混打疫苗。此為示意圖,照片中人物與新聞無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指揮中心開放第一類醫療機構人員混打疫苗,即第一劑打AZ疫苗超過十周者,第二劑可選莫德納疫苗。我在南部醫療院所上班,第一劑打AZ超過十一周,十八日上午混打莫德納疫苗。十九日早上起床後,第一劑打AZ不舒服的感覺又來一次,包括發燒、疲累、痠痛等全身副作用;到了下午,這種感覺比上一次更加強烈。

在醫院上班,比一般民眾更容易感染病毒;為了身體有更好的保護力,我還是決定混打,提高免疫力。














開學防疫 體育課具挑戰


2021-08-20 03:48  聯合報 /   陶以哲/高中教師(新北市)
季青漫畫


面對疫情,開學就在轉角不遠處,教育部是否超前部署?學校老師、學生與家長準備好了嗎?

光想到開學畫面:校園活動可能產生的人我接觸與足跡,便存在相當挑戰與不確定性。教育現場藝能科(如體育、家政、童軍等課程實作),可說是最具挑戰的。

以體育課來說,學生喜歡運動,教育部公布之開學指引:「有肢體接觸的體育課…應暫緩或調整課程」,指引過於模糊,彈性看似很大,但也由於詮釋性高,可能造成相關人員無所適從。

體育課運動項目,如籃排足棒桌等,都會產生人我肢體接觸,增加染疫風險。再者,在配戴口罩下,運動強度控制成為體育課課程設計上重大限制:一般狀態下,戴口罩已不舒服,何況動態課程?

以筆者理解的新加坡與紐澳,疫情下體育課動態課程實施保守策略,大致為伸展操、輕快走、個人舞蹈、影片欣賞等體育實施內容,避開運動器具交互使用、消毒不當與接觸感染風險。

建議進一步廣納第一線教師經驗與專業意見,將操作屬性如體育課等課程指引清楚化,讓老師有清楚遵循方向。













老百姓可否不必在戰爭中被犧牲


2021-08-20 03:34  聯合報 /   封德銅/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退休(台北市)
神學士進軍阿富汗首都後,大批阿富汗民眾湧入喀布爾機場尋求出逃機會。 歐新社


新聞中看到阿富汗喀布爾機場崩潰景象,心中難過。心痛老百姓可不可以有朝一日不必在戰爭中被犧牲?

回想八年前去阿富汗,喀布爾軍用機場全是軍人、軍機、槍砲、戰車,機場只有一個登機門,安檢非常嚴格,沒有儀器,全是人員開箱檢查,共要經過九個檢查站。檢查終於結束,我繃緊神經推著行李車走;被一個軍人叫住,要我去一輛車旁和他的長官一起照相,他寫下電子郵件信箱,請我將照片上傳給他。回台後,找出照片一看,哇,這位長官長得蠻帥的耶,有點靦腆的笑容、害羞,難怪同袍幫他叫住我,與這位害羞長官合照。在阿富汗外國女子不多,所以他們喜歡與我一起照相。

什麼是阿富汗的模樣?阿富汗是多山、多沙漠,山地和高原占全國面積五分之四,阿富汗是一個既充滿神秘又令人恐懼的國度,北部和東部有高大的山脈—興都庫斯山,南部和西部則有遼闊的沙漠,構成一種使外來的敵人望而生畏的天然防禦。阿富汗一向被認為帝國墳場,這個國家是荒涼可怕的,在希望與恐懼之間,歷史上儘管屢遭外族的入侵和欺凌,近代也是長期處於英、俄兩大帝國的爭奪與挾持,但從未淪爲任何一方的殖民地。

阿富汗地處絲綢之路,自古就處在文明交匯之處,由於這種地位,阿富汗自古就不斷處在外族征服。只要有大國想伸手阿富汗,阿富汗就永無寧日。其實大國應該想,就算伸手進入阿富汗,歷史證明也無法完勝,不如就放手吧。

我們走在阿富汗市區、鄉間,人民好奇的看著我們,熱情的與我打招呼,到處都有軍人背著槍,我對他們微笑著打招呼。我思索著,選擇到阿富汗旅行,不僅僅是肉體的歴練,且是思想的遠行,眼界和心界一起打開,在世界的許多角落,有著無數令人心靈震撼的地方。就像阿富汗、塔利班、伊斯蘭教真的很暴力嗎?一張祈禱用的跪拜毯,就代表一個世界的文明,一天拜四、五次,每個信徒都覺得時時刻刻舉頭三尺有上帝。

喀布爾彌漫著一股特有的衰愁,在這個國家裡,生活本身就是悲傷的,阿富汗的故事永遠不能用一種視角道盡,我們亦永遠不能停止關注那片被忽視的遠方。













小英的具體戰略在哪


2021-08-20 03:28  聯合報 /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各界對「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的議論,蔡英文總統沉默數日才發表談話,說台灣唯一的選項就是靠自己保護,自己要更強大、更團結,不能一味依賴別人保護。圖/民進黨提供


美軍匆促撤軍,阿富汗政府軍潰散,首都喀布爾淪神學士手中,政權易幟。引起國際議論,國內也因阿富汗變天引爆新一波口水戰。

其實,這樣命題並未完全反映阿富汗劇變,當然也不能反映台灣現狀,倒是媒體報導阿富汗民眾爬上美軍運輸機那種絕望無助表情,是血淚斑斑事實,問題是究竟是誰造成的?這畫面在一九七五年越南美軍倉惶撤出西貢類似!當然也讓人想起國共內戰的慘狀。換言之,美國倉促放棄友邦/盟友已非第一次。

老蔣飽嘗美方羞辱與背棄,早就提醒國人要「莊敬自強」。然而,蔡政府五年來為了選舉,唯美動向是從,從川普到拜登,拜美方印太戰略所賜,台灣成了美方棋子,隨白宮擺布,蔡政府還沾沾自喜。

沉默幾天的小英,在民進黨中常會發表談話,強調台灣唯一的選項,就是讓自己更強大、更團結、更堅定保衛自己。自己不作為,只依賴別人的保護,不是我們的選項。講得非常對,執行策略在哪裡呢?

小英強調,要讓台灣的存在具有意義,也就是說,對於民主自由價值的堅持,對國際社會的集體安全和繁榮,是不可或缺的。更要跟有共同價值及利益的夥伴,一起努力和合作。講得非常好,問題是美國自動放棄阿富汗,中亞局勢劇變,美國國際信用已變,印太戰略如何填補阿富汗淪亡造成的傷害?小英的具體應變戰略又在哪裡呢?

最後,台灣要更強大更團結,問題是執政黨不是搞雙標,就是背離民意,如何讓全民願意團結呢?網軍將主張批美「抹紅」為中共同路人,未來又怎可能號召朝野團結對外?


朱宗慶/跨出線上觀演新嘗試,做就對了!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朱宗慶/跨出線上觀演新嘗試,做就對了!
◆  羅智成/再見巴塞隆納
◆  嚴震生/時間證明波灣戰後撤軍是正確決定
◆  黃介正/中國大陸與帝國墳場
◆  周行一/從電影票房收入看未來中美關係







朱宗慶/跨出線上觀演新嘗試,做就對了!


2021-08-20 03:17  聯合報 /   朱宗慶(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因應防疫限制入場數時,線上觀演、線上與實體併行,是提供多種可能和多元選擇。圖/兩廳院提供


將場景回放一年前此刻,歷經演出幾停擺三個月,劇場解封、演出重回軌道後,表演藝術界利用疫情期間研磨作品,許多精彩節目大放異彩。更早前,曾一度備受探討的線上觀演機制,似乎也因重心轉回劇場而放慢腳步,甚至暫停。

直到今年疫情急襲,劇場冰凍之際,線上觀演話題再被提起。在嚴峻疫情下,的確有「不得不做」的思考;在因應防疫限制入場觀眾人數時,線上觀演、線上與實體併行,是提供多種可能和多元選擇。

在國際許多劇場閉館一年多後,台灣面臨各國經歷的疫情境況,多數認為這疫情,將帶來人們生活與工作方式、社會型態,甚至思維模式的改變,也將成為「共存新常態」。

因此,「線上觀演」不能只視為無法進劇場時的備案。目光放遠,數位文化為未來劇場帶來更多想像,包括創新演出型態、開發全新體驗模式,從節目、推廣、行銷上,與觀眾產生更多互動與連結,這對表演團隊與場館來說,都是重要創新共學課題對觀眾言,也開啟另一種欣賞演出的習慣與可能性。而線上與現場的相輔相成、互為加分,達到「虛實整合」,更是令人可期的前景。

當然,劇場的視聽臨場群體互動即時共感的特質有其不可替代性,這樣獨特、迷人特質,是吸引許多人進劇場觀賞演出的主因。因此,如果能夠把線上觀演新嘗試,轉換成帶動並創造演出價值,讓線上觀演轉變成觀眾進劇場看演出的動力和期待,無疑是互為加分與加成,那麼其所形塑的未來性和可能性,將開拓出表演藝術發展的新契機。

因今年疫情催化文化部鼓勵下,線上觀演加速展開,並朝收費機制嘗試,也引發論壇、經驗交流的對話。而表藝界因實作展開,關切到多項實務面議題,這些現象也為表演藝術史踏出非常重要一步,包括,如何從觀眾在螢屏前視角切入,來探討和解決諸多演出和製播問題。

舉例說,鏡頭之下,場景布置、燈光配置、音響收音、妝髮設計等細節,均與劇場內的現場演出大不相同;架機拍攝、運鏡手法、錄播環境與軟硬體設備條件,更將影響觀眾體驗;如何抓住觀眾目光,甚至創造互動共感可能,皆有賴演出製作與攝影團隊不斷思考及嘗試再嘗試。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台灣表演藝術的創意創新動能不容小覷。推動線上觀演虛實整合,雖然投入的人力、物力與資源須同時關照到現場製作演出,以及線上拍攝播放等軟硬體配套,所費不貲。但政府如能持續關注、投入資源,勢必將加速帶動、推升成效。

線上觀演模式建立,正是時候。相信透過表演團隊、場館、觀眾、政府,及線上串流平台,共同投入資源、專業與人才努力,過去大家在劇場演出所共創經驗,也將會爆發出未來種種「可能」的最大動能。

不論是過往的腳步放慢做、疫情時期的不得不做,或下定決心全力衝刺、用力做,線上觀演這條路,已然起了頭,許多人也在路上,雖然路途遙遠且困難,但不管如何,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