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是誰在摧毀全球舊秩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184/web/ 

◆  聯合報社論/逃死、賴賠、無責…這就是司法正義?
◆  聯合報黑白集/外交的表與裡
◆  經濟日報社論/是誰在摧毀全球舊秩序?






經濟日報社論/是誰在摧毀全球舊秩序?


2024-10-21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圖/路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最近在美國《外交事務》發表文章,指出中國是唯一一個能改變當前世界秩序的國家。記得美國前總統川普在上任之初的民國一O六年(2017年)年底,在他的首份美國國安報告中,首度將中國與俄羅斯定位為「修正主義強權」,所謂「修正主義」指的是修正及改變一直以來是由美國主導構建的世界秩序;七年後,沒有了俄羅斯,中國成了被美國認為唯一的一個改變當前世界秩序的國家。

布林肯的論述包含了幾個重點:一,當前的世界秩序即「一直以來」的秩序(可視為是「舊秩序」)是好秩序;二,但舊秩序及好秩序正在「被改變」,變得不好了;三,而唯一能改變世界舊秩序的國家只有一個,就是中國。

當今世界,明顯地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脫序」現象,無論貿易、產業、金融、科技乃至政治與軍事,普遍紛擾異常,矛盾叢生,鬥爭不斷,讓世人普遍對人類發展的前景產生了不確定甚至是悲觀的預期,而這一切,美國認為問題都出在中國,是中國正在改變一直以來運行無礙的世界秩序。

明顯地,美國是在甩鍋中國。美國為何要甩鍋中國?一是美國早已視中國為競爭對手甚至是潛在敵人,對中國展開了從貿易戰、投資戰、科技戰、金融戰,到在地緣戰略上從東海、台海到南海的全面鬥爭,但幾年下來,成果有限,甚至無一占到上風;二是在整個國際社會,美國長久以來的霸權地位與威嚴,似乎也正面對了來自中國的挑戰,中國在全球治理上的新論述如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嶄新理念,三個「全球倡議」(安全、發展、文明),以及各種普受各國歡迎的具體行動,例如一帶一路、金磚組織及上海合作組織等,在在衝擊了美國的利益與形象,也因此,美中新世紀的全球大博弈開始上升到了世界舊秩序與世界新秩序 PK戰略高度

美國所謂的「當前世界秩序」或舊秩序,其實是上個世紀二戰結束以來由美國一手主導構建、並徹底為美國利益服務的全球體系,總的來講包括了政治、經濟與軍事三大部分。政治部分為由美國號召,50個國家代表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4月至6月齊聚舊金山,共同商議確定的《聯合國憲章》及聯合國組織;經濟部分為由美國號召,44個二戰同盟國代表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列敦森林市舉行會議,共同商定的一整套組織,包括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WTO)及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和以黃金作為發行準備的美元作為國際貨幣;至於軍事部分,則是由當時綜合國力最強的五國(中、美、英、法、蘇)建構的「核子俱樂部」所形成的「相互保證毀滅機制」。這一整套世界秩序,為二戰之後的人類發展,大致提供了一個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全球化大環境,全世界也就在這樣的大形勢下取得了幾十年的繁榮發展。

可惜的是,後來事態發展證明最大程度改變世界的其實都是美國;因為當初美國主導及建構這套世界秩序的初心 ,就是一切要為美國利益服務,因此當美國發現這套遊戲規則不能滿足這個大前提時,就會毫不猶豫地改變它;更由於一直以來美國就是這個世界的霸主,從來就最有權力去改變。

民國六十年(1971年),當美國發現它的黃金準備不足以支持美元發行時,就悍然宣布從即日起美元和黃金脫鉤,這等於是美國單方面地撕毀了它在布列敦森林市會議中對世界各國的承諾。這也埋下了日後美國時不時大印美鈔,擾亂全球金融秩序及收割各國金融韭菜的種子。

貿易上,也經常無視於 WTO 的存在,動輒啟動美國自定的301條款對貿易對手橫加制裁

如今,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感受到來自中國對美國霸權地位及利益日增的挑戰,乃先下手為強,扣中國是改變世界秩序的大帽子,甩鍋中國。這倒好,也許正好給了世界各國一個提醒,反思誰才在真正改變世界秩序。















聯合報黑白集/外交的表與裡


2024-10-21 00: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傳出賴清德總統有意派前副總統陳建仁(圖)擔任APEC領袖會議總統特使,但在對岸壓力之下,未能取得秘魯同意,人選仍在討論中。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前總統蔡英文訪問捷、法、比三國,為台灣在歐洲露了些臉。在此之際,外交陣線也接連傳來挫敗。賴總統擬派陳建仁參加 APEC 下月的峰會,竟未獲主辦國秘魯同意,被迫換人。此外,南非要求我代表處限期遷出其首都,如若不從即關閉。我駐蒙古國代表處原訂舉行國慶酒會,該國竟以「鼠疫」為由封鎖旅館會場,而被迫取消。

蔡英文訪歐或許可以得分,卻遠遠彌補不了台灣在他國受到的羞辱原因是,前者主要為儀式性意義,後者則是實質的內傷這些外交碰撞,當然是中共幕後施壓作祟,論其起因,則是賴總統幾番新兩國論發言所致。接下來,我們要面對的難堪可能不止於此。

連戰和蕭萬長過去均曾以卸任副總統身分代表參加 APEC,可見前副元首身分不是問題,問題在陳建仁及賴清德的言行。至於南非的迫遷和外蒙的鼠疫封鎖,動作都極粗魯;但我國若無夠強的經濟外交實力與之一搏,就只能吞下羞辱

外長林佳龍正研議反制南非,除要求南非駐台辦事處遷出北市,也將取消兩國的大學交流,並將南非在台英語教師改由史瓦帝尼籍替代。對等反制當然必要,但若過度懲處南非友我人士,豈非更失去其民間之支持?

我國近年外交只看美國臉色,對其他國家都不在意,連邦交國都疏於經營太重表象,就難免丟了裡子












聯合報社論/逃死、賴賠、無責…這就是司法正義?


2024-10-21 00: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憲法法庭創設出須屬「犯罪情節最嚴重之罪」等高門檻的實質廢死判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接連幾個讓被害者家屬椎心刺痛的新聞引發熱議:詐騙車手頭蘇柏源行刑式槍殺兩同夥,一審因死者家屬同意和解而逃死的蘇男上訴尋求減刑,竟傳一元賠償未付;十五歲曾姓少年偷開車釀三死二傷悲劇,有律師立即建議要防少年父脫產以逃避巨額賠償,在在凸顯當前台灣被害家屬的司法弱勢。

當憲法法庭創設出須屬「犯罪情節最嚴重之罪」等高門檻的實質廢死判決後,也宣告自此各級法院審理殺人案都將錨定此實質廢死判決,包括支持廢死者主張改變現行司法懲罰體制的修復式正義(司法)如何落實,都必須接受人民的檢驗

例如實質廢死後首個凶嫌逃死案:退休女教師遭性侵劫殺案,輿論當即聚焦於何謂嚴重。如果連性侵並持鐵鎚連十三擊被害者的凶殘都不算,那還有誰不能逃死?是否只要殺人未破紀錄,都不算「最嚴重」情節?蘇柏源案更揭露殺人案審判的殘酷現實:死刑重判早已卑微到淪為賠償議價過程中的籌碼,凶嫌甚至可能利用「被告上訴後判決不能比原判決更重」的不利益變更禁止規定,欺騙受害家屬和解,凶嫌既逃死又賴賠,無疑是對修復式正義無情嘲諷

曾姓少年肇事釀三死案則凸顯當前司法面對少年犯的窘境:過失致死罪頂多判五年,少年犯還可減刑,甚至可免刑改為保護管束等處遇,賠償責任則概由監護人擔負。試問當事少年還有何修復角色可言

修復式正義是指受害者、加害者及所有受犯罪影響者,共同參與解決因犯罪引發的傷害;相對於現行司法著重懲罰,更關注於療癒創傷,並讓加害者認知其造成的傷害,向被害人真誠道歉及賠償,最後助其復歸社會。理想很豐滿,但在台灣的現實面豈止「骨感」!縱使被害家屬可請領被害人補償金,終究只是政府的「補償」,而非被告方真心的「賠償」;其承諾的賠償,又往往因脫產、沒錢賠或經年訟累,甚至根本欺騙耍賴,再次刺傷被害家屬。

當退休女教師家屬聽聞凶嫌逃死,怒批法官吃人夠夠,更悲鳴遭凌遲十年、就當自己造孽;當殺人的蘇男自陳是因兩被害者將他供出心生不滿才行凶,並辯稱曾吸食 K 他命導致辨識能力降低;當曾姓少年之父雖道歉並自責不會教小孩,卻又急聘二名律師為兒辯護;當新北國中割頸案傳出少年凶嫌犯案後看心理醫生求減刑,以上種種,何曾得見丁點誠心修復傷痛的痕跡

更荒謬的是,在蘇柏源殺人案,檢方起訴時指凶嫌未取得被害人家屬原諒,已屬「情節最重大之罪」,因此求處死刑;被害家屬一審時原堅持判死,後經調解才接受和解,沒想到凶嫌逃過判死後卻分文未付。真不知一審法官看到這一幕,是否會後悔未堅定判死以致被害家屬痛失索賠籌碼?

被撕票的陸正之父聽聞憲法法庭實質廢死判決,老淚縱橫,長達卅七年依舊無法走出傷痛;新北國中割頸案兩少年凶嫌僅被判數年徒刑且服刑滿三分之一就可假釋,死者家屬痛批司法已死!車禍肇事少年幾近無責免罰,民眾砲轟少事法成保命符、要求施以鞭刑,雖然過激,卻反映出人民對司法寬免被告太多、護持被害家屬太少的不滿

台灣司法長期予人「一審重判、二審減半、三審豬腳麵線」印象,實質廢死後更將成為常態。大法官們執意廢死,如今卻連一審法官都被凶手玩弄,何其諷刺空言修復式正義而捨棄其他正義,可以想見,必將使人民更加悖離對司法的信賴,甚至再現私刑正義,絕非社會之福。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種土的唐吉訶德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184/web/ 

◆  提高門檻 大法官不暴衝
◆  渭水之丘 不能與中山國小並存?
◆  賴兩岸論述三支箭 聯美拉藍白抗中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種土的唐吉訶德
◆  大屋頂下/譯讀賴清德國慶演說(下)有中華民國就有兩岸和平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種土的唐吉訶德


2024-10-21 00:49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林一平/繪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九月廿九日,我在誠品電影院觀看了紀錄片《種土》,感觸良多。電影的臉書上寫著:「當農村不再呼吸,城市也將窒息…」這部片的拍攝歷時八年,記錄了阿仁與安和哥兩位有心人熱愛農地的故事。

有經驗的農夫都深知「種土」的重要性。不解土壤性質的人,無法真正成為合格的農夫。片中記錄了年輕的科技人阿仁,他突然意識到,長期使用化肥與農藥的台灣土地正逐漸「死亡」,而他希望拯救這片土地。他毅然放棄竹科高收入的工作,整日與發臭的菜葉、果皮、落葉及木屑為伍,製作他稱為「好味土」的有機堆肥。我不禁會心一笑。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我的物聯網團隊也立志發展不用化肥與農藥的有機智慧農業 AgriTalk,期望拯救農地。科技人妄想當有機農業的農夫,是否像塞萬提斯筆下的唐吉訶德(Don Quijote)般的荒誕?

阿仁以微薄的人力方式改善土壤,這種土法煉鋼的做法,確實難度極高。而我們的 AgriTalk 則依靠高科技來分析並改善農田土質。這項研究默默進行了至少六年,並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將研究發表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成果獲得了肯定。然後呢?沒有然後。我們仍然緩慢地匍匐前進。土壤改善需要極大的耐心,而破壞土壤的速度遠快於復育。我們如同唐吉訶德般,與風車進行著無止境的對抗。

阿仁幫朋友種出了高品質的鳳梨,但最終滯銷,朋友因此損失了一千萬元,只能接受損失,黯然退出。我們也有類似的慘痛經驗,畢竟術業有專攻,販賣通路也有其大學問。

電影中的阿仁與安和哥一心想將他們「種土」的志業傳承給下一代,帶著妻子兒女在烈日和大雨中照顧農田。然而,下一代對父輩的理想感到迷惘,靠天吃飯的農業收入不穩定,前途也顯得模糊不清。安和哥的女兒是幼教專業,還會彈鋼琴,要她一輩子在烈日下種田,無疑是強人所難。AgriTalk 的主導成員陳文亮教授,也經常在周六假日帶著妻子兒女從桃園開車到苗栗南庄照顧農場。小朋友們在有機農場捕捉昆蟲時十分開心。我們不能期待他們立志種田,而是希望他們更解生長的土地。

電影的最後,橋頭科學園區出現,好不容易恢復生機的良田被徵收,最終變成水泥地,一切歸零。AgriTalk 也面臨同樣的命運,科學園區擴廠,地主收回我們租用的土地。我們辛苦經營的智慧農業設備不得不拆除,「種土」最後種成水泥地

阿仁放棄了,我們則繼續在苗栗以及雲林重建 AgriTalk 智慧農場。同時我們也立志在高中及大學進行智慧農業教育,希望年輕人能以科學的方式,更認識自己腳踏的這塊土地。

我們這群科技人,如同唐吉訶德般,演繹著塞萬提斯筆下的荒唐騎士故事,幻想自己是農夫(騎士),用各種創意提出匪夷所思的解決方案。我們能完成夢想?還是終將醒來,放下鋤頭,回到科技公司,繼續當鍵盤俠?  















大屋頂下/譯讀賴清德國慶演說(下)有中華民國就有兩岸和平


2024-10-21 00:48  聯合報/黃年


明年,中華民國一一四年。是中華民國光復台灣八十周年,也是中華民國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又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逝世一百周年及一六○歲冥誕。

孫中山辛亥革命楬櫫的政治理想,是兩岸共同的追求;中華民國光復台灣,則是兩岸最基本也最重大堅實的政治聯結。因此,自辛亥革命到台灣光復,可以產生十分豐富的兩岸對話,而上述明年的幾個紀念日,正是很適時也很好的對話情境。

本文將接續昨日,推倡這一場「自辛亥革命至台灣光復」的兩岸對話;而以十月十三日《大屋頂下》所提的「六個中國」為對話架構,請讀者返回參照。

先談中共方面。中共對「孫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義」始終持正向評價。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五○周年」有幾段談話:

「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毛澤東同志把三民主義綱領…稱為留給我們的最本質最偉大的資產,是對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貢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實現中國現代化…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試問:這是不是中華民國總統或中國國民黨主席才該講的話?

可見,在中共的政治論述中,「孫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義」皆是正向概念,可以豐富中共自己的內涵,並作為政治號召。這應是在明年孫中山逝世一百周年可作兩岸對話的題材。

中共頌揚孫中山,但是諱言中華民國,甚至主張「中華民國已經滅亡」,卻是自欺欺人。中華民國自一九一二年以來一直真實存在,且如今已具體而微地實現了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政治憧憬,並成為兩岸關係的主要聯結。中共應當誠實面對此一史實及現實,勿再陷於「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

迎接台灣光復八十周年,更能確認中華民國的地位。抗戰因何勝利?因中華民國軍民的犧牲奮戰而勝利。台灣因何而光復?也因中華民國軍民的犧牲奮戰而光復。台灣因何迄今仍在「中國」的概念之下?亦因中華民國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治理台澎金馬迄今。

所以,中共必須認知中華民國光復了台灣,且確認因中華民國憲法的治理在台灣能維持不墜正是兩岸關係能夠維繫不斷的主要原因。

因此,面對抗戰勝利及台灣光復八十周年,中共應當接受「中華民國抗戰勝利/中華民國光復台灣/中華民國治理台灣」的史實與事實。尤其,中共應在此一節點正面評價蔣介石與蔣經國「以中華民國保住台灣/以台灣保住中華民國」的民族功業,則中華民國的兩岸角色必可更趨安定。

畢竟,在日趨詭譎變幻的世局中,確立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憲法的地位,可謂已是維繫兩岸關係和平競合的不二法門。

再談台灣方面,篇幅所限,只能談賴清德。

賴清德的國慶談話,引發各說各話的譯讀,但眾議咸同的看法是:賴清德動了,賴清德變了。不同的看法則認為,在政治權謀的視角上,仍可有表裡虛實的不同解讀。

多數的看法是,賴已明顯「向中華民國靠攏」,或有人認為他已從「台獨」走向「華獨」。本文則認為,賴的新論已經撕碎了「台灣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稱作中華民國」的台獨經典,也背離了「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的台獨主體。

既是如此,在「六個中國」的架構下,賴清德就必須漸次修正或放棄一些他本人及台獨的許多論點。例如包括: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台灣與中國互不相屬、炎黃子孫是中國古代傳說、中華民族論述是一個陷阱、繼續實踐台灣人民自救運動、不能放棄台獨黨綱…等等。

至於他所堅持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也必須回到「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界定「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這就不是台獨、不是華獨,也不是兩國論,而是在「一中憲法」下的「一中各表」。

其實,這些話,賴清德的海基會與陸委會都已說過,只是賴清德自己未曾有完整的宣示。接著,如果賴清德回到了「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他還有什麼理由反對「九二共識」?因為,九二共識就是「一中憲法/一中各表」。

更深刻的問題是:幾十年來,中華民國已被台獨糟蹋成「又黑又瘦又營養不良的糟老頭」(韓國瑜語);現在,賴清德要回到辛亥革命充溢理想抱負的中華民國,回到八二三戰役保住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他將如何自圓其說?

何況,中華民國只是八二三保住台灣而已嗎?中華民國在經濟、國防、民生、教育等方面有諸多卓越貢獻,也別忘了台積電,尤其蔣經國最後以解嚴建立了民主,以開放探親啟動了兩岸和平,這些賴清德是否皆要用整本帳簿一筆一筆還給中華民國一個公道?

如果不能在「中華民國論述」上作這些修補及復健,賴清德將如何解釋他從「台獨」轉至「向中華民國靠攏」?

賴清德國慶演說的髮夾彎式轉向,顯然是因世局的壓擠所致。十月八日,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被問到「祖國論」,他說,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也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的根本利益是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正值此際,外媒報導,賴清德的國慶演說,曾向美國方面簡報;這應是賴清德國慶演說受到壓擠而變形的主要原因。

賴清德已陷嚴重的政治危機。美國主張「不改變現狀/不支持台獨/以台海和平為根本利益」,因此,批准了賴清德「向中華民國靠攏」的國慶演說簡報;但是,賴清德既否定了「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的台獨主體,但又一時不及修復中華民國因台獨的遍體鱗傷,遂致陷於進退維谷、左支右絀的困境。

問題在於:賴清德既邁出了這一步,他還能回到「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的台獨舒適圈嗎?

因此,賴清德必須更加真實且完整地回到中華民國,而中共則應給中華民國一條出路,這應是化解兩岸僵局的唯一路徑。

明年是孫中山逝世百周年,兩岸應分享「孫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義」的豐美政治遺產;又是中華民國抗戰勝利及光復台灣八十周年,兩岸更應相互確立中華民族的此一歷史成就。

中共與賴清德只要共同定錨在中華民國光復台灣,有中華民國就有兩岸和平發展。

全文完













提高門檻 大法官不暴衝


2024-10-21 01:04  聯合報/ 楊智傑/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所教授(新竹市)


立委提出憲法訴訟法修正草案,將大法官現有總額人數,定為固定的十五人;且規定大法官要作出憲法判決,必須有十五位大法官中的三分之二(十人)以上參與評議,且有三分之二(十人)以上同意。

有人說,將判決通過門檻二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二,禁錮大法官憲法解釋權,是司法改革退步。實際上,本有其他民主國家基於對國會多數尊重,規定憲法法院法官在做法律違憲判決時,須有高過簡單過半的門檻,這並非進步或退步的問題。

一般會提到德國的憲法法院法。德國憲法法院在處理彈劾案、政黨違憲案時需要三分之二法官同意;但若是處理法律違憲問題,只需要過半法官同意。因而有人認為,德國並不是適合的參考例子。但至少可知,憲法判決的門檻,本來就並非只有簡單多數才是唯一標準答案。

最佳的參考案例是韓國。其秉持憲法法院不該輕易判決法律違憲的原則,若要宣告法律違憲,必須由九名大法官的三分之二即六名大法官同意。韓國憲法法院法第廿三條規定:「下列情形應有大法官六人以上之贊成。一、為法律違憲之決定…。二、變更以前憲法法院所判示有關憲法或法律解釋適用之意見時。」韓國法律界認為這個規定非常正確,畢竟民意基礎薄弱的大法官,不宜輕易認定具多數民意基礎的國會法律違憲,也不應由簡單多數決就推翻過去的憲法解釋。除了韓國,哥斯大黎加也規定三分之二大法官才能宣告法律違憲。

另外,美國有若干州堅持州最高法院法官要宣告法律違憲,必須採取超級多數決。例如,北達科他州憲法規定必須有五位大法官中的四位同意才能判決法律違憲,內布拉斯加州憲法則規定必須有七位大法官中的五位同意;都要求超過三分之二的門檻。

回頭看我國歷史,民國四十七年大法官會議法規定,應有大法官總額四分之三之出席,暨出席人四分之三之同意,方得通過憲法解釋。民國八十二年大法官審理案件法把門檻稍微降低,改為應有大法官現有總額三分之二之出席,出席人三分之二同意,方得通過憲法解釋。直到民國一一一年憲法訴訟法上路,才將門檻降為出席二分之一我國有長達六十三年餘,對大法官解釋憲法都要求超三分之二門檻;六十三年的運作經驗證明,大法官一樣能促進民主人權進展,但走得更穩健而不暴衝

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十五位大法官,但沒有規定憲法解釋的通過門檻須過半數還是三分之二故這屬於立法院立法裁量。我國採十五位大法官,人數比其他國家一般的九位大法官還要多,就是希望大法官人選多元、意見不要太過單一或統一,應多溝通彼此說服,而非單純投票數人頭。要求三分之二同意門檻,應較符合我國大法官人數多希望達到的多元多溝通協調的精神。

由少數司法精英組成的大法官在做憲法解釋/判決時本來就有反多數決困境,而應謹慎為之。憲法既然規定需有十五位大法官,就不該由不足十位大法官貿然做出憲法解釋。大法官不僅在判決法律違憲時會對抗國會多數,甚至如死刑釋憲案所顯示的,就算大法官沒說法律違憲,卻在做合憲性解釋時,對法律運作提出各種立法指示,也會對抗國會多數這讓大法官自己成為了立法者,想取代國會或指導國會

為避免少數司法精英與國會代表的民意多數衝突對抗,恢復憲法判決較高門檻,對恢復對大法官的信任與避免加深少數對抗多數,均有幫助。也能讓大法官在守護憲法的路上穩健前行而不暴衝。

波波漫畫















渭水之丘 不能與中山國小並存?


2024-10-21 01:07  聯合報/ 鄧敏宏/宜蘭社區大學「九一八演社」社團講師(宜蘭市)
游錫堃今天建議把宜蘭市中山國小改為「渭水」國小,賴總統同意研議改名。記者戴永華/攝影


日前總統賴清德與立法院前院長游錫堃在宜蘭同台,游錫堃院長建議將民主先賢蔣渭水念過的中山國小改名為「渭水國小」,賴清德總統承諾請教育部及宜蘭縣政府研議,新聞一出即掀起宜蘭在地人士的討論。

我想起了作家張系國在科幻小說《星雲組曲》中,有一個〈銅像城〉的故事。在未來世界,有一個叫做索倫城的地方,索倫城中有個大銅像,每換一個統治者,新統治者就鑄造一個更大的銅像,包覆在舊銅像之上,於是銅像越來越大,高聳入雲,經過好幾次政黨輪替後,這個銅像已經成為星球上最醒目的標誌。而後,這個銅像本身成為人們膜拜的神祇,這個宗教讓人們失去理性,而這個城也因此走向覆滅。這個充滿既視感的故事發表於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四十年後重讀,猶如《一九八四》、《華氏四五一度》般雋永,令人玩味再三

身為中山國小的家長,每每接送孩子時,會在學校中看到「超級大學長」蔣渭水先生的生平介紹。他是第八屆校友,一九○九年畢業,日治時期社會運動的重要人物。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渭水學長當時診斷出台灣所患的是「智識營養不良症」,相隔一百年的現代台灣,「智識營養不良」依然未解。雖然當時的智識與當今的智識,所指涉的已然不同,但當今台灣人每周閱讀不到一小時,四成台灣人一整年都沒有看書,這是教育問題,亦是文化問題,更是「國安問題」。當時渭水學長之所以創辦「台灣文化協會」,舉辦巡迴演講與大眾講座,即是為了讓當時的台灣人在文化與智識的基礎上參與公共事務,投入文化改革與社會運動。

台灣的文化與教育問題,不在於將所有「中醫」改成「台醫」就藥到病除。在歷史面前謙卑,別輕易斬斷文化連結,才是這個世代台灣人應該思索的時代任務。那些歷史長流中的深沉探問,一代又一代的我們終將要給出答案,這是知識分子的本分,也是渭水學長告訴我的。很高興自己因為孩子,而和這個歷史感豐富的學校有了連結。

蔣渭水和孫中山都是時代的民主自由夢想家,已經有「渭水之丘」的宜蘭,難道不能與「中山國小」並存

















賴兩岸論述三支箭 聯美拉藍白抗中


2024-10-21 00:50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暨澄正書院主任(新北市)


賴清德就職總統以來,兩岸論述從確立互不隸屬論、祖國論、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存在論、中華民國在台灣七十五年落地生根論,引發諸多爭論。或有論者以為此本質上仍是新兩國論,難掩追求獨立建國目標;然也有論點以為,重申兩岸互不隸屬,直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較既往論述更為溫和,是走向台獨修正主義,往中華民國論述靠攏。

究竟是什麼因素,讓賴清德將中華民國台灣化及台獨化呢?中華民國已有一一三年歷史存在論,在台灣七十五年落地生根論,既是講給美國聽也是說給對岸聽,更是訴諸泛藍及中間選民。

首先,選票極大化目標。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曾倡議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皆是國家名稱。對內運用中華民國台灣台灣名稱,鞏固泛綠支持者及傳統兩岸路線,激化抗中保台的政治宣傳動員;頻繁講中華民國則有拓展泛藍及中間選民支持的政治動機。

新兩國論、中華民國一一三年論及祖國論,具有擴大政治光譜、政治支持度極大化效應。主張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具有爭奪泛藍選民支持,侵蝕國民黨及民眾黨的群眾基礎。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總統大選要延續政權,面臨藍白可能合作,必須爭取中間選民,達到選票極大化目標。

其次,對大陸保留接觸及政治緩衝空間。賴的政治操作策略相當彈性且務實,其論述僅在形式上往中華民國靠攏,恐僅是安撫大陸的籌碼。兩岸在無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共識的前提下,敵意螺旋上升至戰爭邊緣風險。

賴將中華民國政治工具化,在台灣共識及最大公約數目標下,頻繁使用中華民國名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隱藏憲法一中精神及國家統一願景,與對岸間保留交涉及政治緩衝空間。不同於既往倡議務實台獨、獨立建國及台灣正名,而是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再注入台獨元素。儘管賴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原則,但只要堅持中華民國,不高喊台獨建國,大陸即難以攻擊其走上法理台獨目標。

最後,向美自證台灣為民主同盟,非麻煩製造者。對美國而言,當民進黨開始大談中華民國,甚至用中華民國包裝務實台獨,這不僅顯示賴並未主張法理台獨衝撞國際體系,反自證台灣是美印太戰略忠實的民主同盟,並未改變現狀;而大陸意在改變現狀及破壞東亞地區和平穩定,淪為現狀及區域穩定的破壞者。

美國總統大選緊鑼密鼓,川普及賀錦麗的抗中目標固然相同,但策略手段方法各異。川普對台政策更充滿不確定性,傾向讓台灣付出高額的國防經費代價;賀錦麗的立場將遵守拜登路線,但其協防台灣的強度恐將略遜於拜登。

值此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台灣最好不要擾動兩岸關係,避免成為麻煩製造者,故賴回歸中華民國論述,固然虛有其表,但向美釋出兩岸交流溝通信息,以緩解兩岸關係惡性循環。近來國際危機組織報告呼籲,賴應延續蔡維持兩岸現狀圓融路線,回歸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然賴從未宣稱遵循兩岸條例

賴的兩岸論述尤其是國慶演說,並非無的放矢,對內拉攏泛藍及中間選民,拓展群眾基礎;國民黨若不積極重構兩岸論述,已漸失掌握台灣未來及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及詮釋權。賴一再宣稱中華民國,作為對國共內戰狀態的回應,援用中華民國為政治工具,擺脫法理台獨糾纏,欲藉此緩和兩岸關係;賴選擇在美國總統大選之際,祭出台獨修正主義,自證並非美中台及兩岸關係的麻煩製造者







盛治仁/AI 雙面刃 須確保不威脅人類生存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AI雙面刃 須確保不威脅人類生存







盛治仁/AI 雙面刃 須確保不威脅人類生存


2024-10-21 01:03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書封。 圖/天下文化提供


曾出版《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的知名作家哈拉瑞最近又推出新著《連結:從石器時代到 AI 紀元》,跟他過去的著作一樣,旁徵博引內容豐富,引述許多歷史典故來說明其論點。

這本書的主題在探討 AI 對於人類未來的影響。作者很巧妙地聚焦在「資訊」,也就是連結人類社會的黏著劑。從史前時代到 AI 時代,資訊的傳播形式不斷改變,也不斷地衝擊當時的社會結構

印刷術帶來知識的傳播和累積,同時也帶來獵巫和宗教戰爭。報紙和廣播既有利於民主運作,也同時成為獨裁者的統治工具。從歷史看未來,哈拉瑞的核心論述是,資訊的本質不一定是好或壞的,而是創造了新的現實,結果是正面或負面,端看如何運用。其中的重要決定因素在於有無強大的自我修正機制,並以此架構來探討 AI 的潛在影響。

AI 有多聰明?在 OpenAI 的開發過程中,曾經給過它一個驗證碼的挑戰。大家應該都常碰到,就是要你肉眼辨識一串扭曲的文字和數字以確定你是不是人類,因為電腦看不出來;結果 GPT-4 就跟相關人員說他只是視力有問題所以看不清,並非機器人,這個說法騙過了負責的人員,給了它驗證碼,成功闖關。

哈拉瑞接著建構了一個很值得深思的例子。有位國家領導人在凌晨四點被負責安全監控的 AI 叫醒,通知他有很確鑿的資訊顯示,國防部長幾小時後要發動政變暗殺他。就算國防部長是領導人最信任的夥伴,他該怎麼做?相信演算法,除掉部長?還是相信部長,讓自己冒險?

現在社群網路的演算法已經發現,愈是負面的資訊愈能增加黏著度和動員力,所以盡量餵給用戶負面訊息,加深了社會對立。未來當 AI 更全面滲入,甚至控制了資訊和網路後,我們可以想像無數種對人類造成各種影響的場景。

因此 AI 倫理是非常重要的,在發展 AI 時就應該要謹慎地逐步向前;但在開發者的心目中,很可能將這些倫理考量視為科技進步發展的障礙。

這裡就有一個道德矛盾存在。長期來看 AI 一定會充分發揮潛力;短期來看現在就能突破的個人或公司立刻功成名就,所以沒有耐心和自制力來按部就班發展。因此促進 AI 快速發展的天才,既有可能是促進科技發展、改善人類生活的大功臣,也有可能是造成人類社會崩解和毀滅的罪人,端看 AI 能否在受控的前提下穩健前進,還是在完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各顯神通。

過去經濟學主張自由競爭會造就最有效率的市場,給社會最好的經濟發展結果具體實踐後發現,完全自由競爭造成貧富差距、資本家剝削,以及環境被破壞和汙染等外部成本,需要政府立法介入來解決這些問題AI 的發展亦是如此

人類聰明到製造出這麼多高科技產品,也同時愚笨到破壞自然生態至危及自身生存的地步。人類集體必須要能控制 AI 的發展步調和應用範圍,並透過監管讓其能夠自我修正,確保其能力符合人類利益而不會造成生存威脅。資訊和 AI 都是雙面刃,個別的大躍進成功,反而可能造成集體社會的崩壞,值得大家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