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突破服務業低薪困局 需加把勁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民主韌性麻辣鍋,民進黨不要偷摻蘇丹紅
◆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人民的新自救
◆  經濟日報社論/突破服務業低薪困局 需加把勁






經濟日報社論/突破服務業低薪困局 需加把勁


2024-09-14 01:15  經濟日報/ 社論
政府日前提高了明年的最低工資,將達到月薪28,590元、時薪190元。 聯合報系資料照


政府日前提高了明年的最低工資,將達到月薪28,590元、時薪190元。這是連續九年調高基本工資落實政府照顧勞工承諾;然而,受到「照顧」的勞工,其實只是適用最低薪資的「邊際勞工」,包括180萬名月薪制和60萬名時薪制勞工;八成的一般勞工都是「無感」的,因他們並不適用這項「加薪」。

仔細觀察台灣勞工薪資,會發現去年(民國一一二年(2023))工業及服務業中,842萬名受雇勞工的平均每月總薪資為58,420元,其中製造業較高,為62,492元,服務業偏低,為56,744元,兩類產業月入差距達到5,748元。有趣的是,十年前(民國一O二年(2013))卻是服務業平均月薪46,921元超過製造業的43,829元,相差達3,092元,服務業明顯超越製造業,十年來服務業薪資成長緩慢,造成了薪資逆轉。但目前服務業受雇人數高達500萬人,占所有受雇勞工近六成,製造業286萬人,僅占34%,就算製造業中的半導體業或高科技電子業出口表現好、勞工薪資再高,若不努力拉高服務業平均薪資,不可能解決台灣勞工低薪的問題。

台灣服務業低薪的原因,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中研院院士謝長泰早已指出,是因為市場太小、營運規模有限、無力進行研發創新,導致生產力提升緩慢或根本無法提升所致解決之道要設法擴大營運規模,以提高其生產力;但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惡性循環問題,單靠業者努力很難突破。例如,能夠分攤餐飲業勞力和技術的機器人早已陸續被各國研發出來,但台灣餐飲業最有競爭力的「鼎泰豐」,迄今還是無力研發、運用適當的機器人來分攤包小籠包、炒飯等工作,以快速擴張國際版圖,蛻變成台灣的「麥當勞」,當然其高薪工作機會就無法大量增加造福台灣勞工,更遑論其他的服務業者。即使是薪資相對較高金融業,由於缺乏「自由貿易協定」(FTA),難以擴張國際據點,和國際間比較的規模和薪資都差了一大截

在這種情況下,要解決服務業低薪,若無法藉貿易協定打開更多的高值國際市場,就必須借助政府更大的研發協助。只是,政府的眼光迄今仍只放在高科技電子業,偶爾注意到金融業,但幾乎完全不管「非金融服務業」,導致服務業的研發投入和成果,不僅乏善可陳,簡直就是毫無建樹。以前年(民國一一一年(2022))來說,全台灣產業的研發投入金額達到8,980億元,以經費來源看,來自企業部門的有7,668億元、來自政府部門的有1,251億元、來自高教部門的只有48億元,還有少數來自非營利部門和國外。而若以投入的產業來看,主要是流入製造業的7,678億元,其中電腦、電子及光學業就占了6,087億元,而整個服務業只有549億元,其中資通訊服務業就占了214億元左右;社會關注的住宿餐飲業,更只有5,800萬元,也就是幾乎完全不做研發。請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期待服務業的競爭力會有多大的長進嗎?也難怪,民國一O七年(2018年)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宣稱二年內要打造出台灣第一隻「獨角獸」企業(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企業),六年內至少要有三家,到現在一個影子也沒有。

然而,我國政府一年投入於研究發展的資源1,250億元其中多數流向政府智庫和高等教育部門,流向企業界的只有100億元,其中幾乎都流向了高科技電子業,表面上支持服務業的多半轉了一圈又進入高科技電子業。請問,在這種情況下,服務業能突破低研發、低生產力,以及低薪的輪迴嗎

若無法參透上述因果,而政府既無力突破貿易協定,又無法顯著提升對一般服務業的研發支持,那麼想要以提高「最低工資」來解決服務業的低薪和勞工的怨嘆,就只是緣木求魚的花招而已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人民的新自救


2024-09-14 02:40  聯合報/ 黑白集
「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滿60周年,賴清德總統出席紀念研討會時表示,雖然前總統蔣介石已經不在了,但共產威脅依然存在,且比過去更強烈 記者杜建重/攝影


賴清德總統重讀六十年前「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得到要繼續推動這項運動、揭穿共產主義要併吞台灣的騙局、繼續為台灣民主自由打拚等三項心得。務實台獨工作者選前宣示沒有獨立的路徑和框架,選後才知原來是曲線路徑轉向一中一台,果然務實。

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年),前台大教授彭明敏和學生謝聰敏、魏廷朝起草宣言,強調反攻大陸絕不可能,提出「一個中國,一個台灣」、重新制憲、建設新國家等主張。六十年後賴清德重讀宣言,懷抱感恩心情,特別代表國家,向彭、謝、魏表達欽佩與感謝,並誓言繼續推動宣言未竟目標。

但賴清德八二三才說台灣人民與人為善,不再反攻大陸,現在卻引宣言說反攻大陸是騙局,難道是指控台灣人民偽善?賴又揭穿共產主義要併吞台灣的騙局,但中共要統一從來不是騙局,而是明白的任務,問題只在台灣的方向與應對。最重要的是,台獨和一中一台愈來愈不可能實現,連 AIT 處長都當面提醒賴清德美國的一中政策。

台獨的路徑湮沒、框架支解,賴清德猶自懷念一中一台,新兩國論已現端倪。但不久前費力澄清的疑賴論,現在更深重了。反而是從蔡英文以民選獨裁重建新威權開始,民進黨政府已走向彭明敏批評的腐化無能和獨裁專制台灣人民的確需要一個新的自救運動。














聯合報社論/民主韌性麻辣鍋,民進黨不要偷摻蘇丹紅


2024-09-14 02:52  聯合報/ 社論
台北市長蔣萬安9日在哈佛大學座談時,以吃麻辣鍋形容台灣的民主,吃了讓人流汗,但吃過一定上癮。 記者馬璿/攝影


台北市長蔣萬安訪美,重頭戲是哈佛大學演說,他強調要深化民主韌性,透過溝通對內尋求共識,對中國大陸分享更多的民主故事。他形容,台灣的民主是麻辣鍋,雖不見得完美,讓人吃了流點汗,但越吃越上癮,就像台北市政府和議會,縱有諸多激烈辯論,總能透過溝通達成共識,推動城市發展。

上一位在哈佛演說談民主的是高雄市前市長韓國瑜,他強調台灣人民要的是「台灣安全,人民有錢」。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也曾在哈佛談台海和平繁榮;後來更於總統任上再赴哈佛演說,是繼李登輝康乃爾大學演說之後的大突破。蔡英文十三年前也曾以民進黨主席身分赴哈佛談民主,並在回答大陸學生對民進黨暴力干預陳雲林訪台的提問時說,「你所謂的暴力,在民主開放社會,當我們講話大聲是很正常的事」。

這麼多台灣政治領袖前往美國學術重鎮談民主與和平,向國際社會展現台灣民主獨特性,在華人社會裡更顯珍貴。蔣萬安提到了民主韌性,這是最近台美政界非常喜歡引用的字眼。所謂民主韌性,綠營常指涉對抗中國威脅,捍衛台灣民主體制;其實民主韌性的表現,不僅是不受外來的破壞威脅,更重要的是社會以民主手段與配套機制,鞏固民主根基,修正社會朝向集權專制化作為,防止民主倒退;也就是要讓民主體制得以持續,不至於走向專制獨裁。

蔣萬安用麻辣鍋來形容台灣民主的辛辣與戲劇性,也寓意著台灣民主運作的多元豐富,相當具象地把台灣的生活方式與民主韌性,向全世界、甚至向大陸分享。這是台灣民眾不容輕棄與破壞的生活方式,也是台灣民主自信的展現。而民主韌性的關鍵,就在守護民主體制,維護權力分立、言論自由、依法行政、人權保障等民主基本原則。

然而,在部分政治人物的眼中,民主韌性反而成為另類分化標籤。蔡英文在一一一年國慶演說中指出,民主韌性的建立,是守護台灣的關鍵;而民主,不只是對外定位台灣的國際角色,對內,更是強化社會韌性的核心戰略。蔡英文一個翻轉,就將民主韌性變成「面對境外勢力滲透破壞,防止錯假訊息攻擊」的工具;甚至在賴清德總統眼裡,民主韌性更是和台灣區域安全連繫在一起。

問題在於,雖然蔡英文說,我們要以更透明、更民主的方式來應對境外勢力的滲透及意圖破壞,但民進黨政府的實際作為,卻是更深入的媒體控制與訊息操控,甚至頻頻以「查水表」及國安、司法等工具對付不同意見者這不是民主韌性的呈現,而是民主倒退的病徵

尤其我國憲法幾經增修,修出大總統制,總統幾無有效制衡力量。全面執政的蔡英文就是挾一黨獨大,打造綠色新威權。賴清德雖然是少數總統,但上任後完全沒有和在野黨、社會對話溝通的意思,反而是鬥志昂揚,既指導大法官釋憲反制國會改革,又召喚民粹青鳥威脅在野黨,更以肅貪為名全面打擊政敵,讓整個社會朝集權化發展,政治氛圍極為肅殺。賴清德上任百日,綠色新黨國體制已經巍然聳立。

賴清德總統應該思考,面對民主麻辣鍋,該怎麼料理多元風味,讓更多人的意見與智慧推動社會進步,而不是霸道地獨沽一味,強要全民「信賴」,台灣民主才會有真韌性,也才能開創兩岸自信對話的未來。尤其,年初蘇丹紅風暴的教訓不遠,毒辣椒粉讓全台人人自危,火鍋店紛紛停賣麻辣湯或麻辣鍋不敢加辣。民進黨別在民主麻辣鍋裡,偷摻蘇丹紅!






【專家之眼】解析前共軍阮芳勇非法入境案

◆  【專家之眼】解析前共軍阮芳勇非法入境案

◆  【專家之眼】看看柯文哲 人民不會怕嗎?
◆  【專家之眼】美網近10年沒人能衛冕 變數最多的大滿貫
◆  【專家之眼】德國的困境:極右派與極左派趨同?
◆  【專家之眼】為何京華城案與超思案偵辦效率差那麼多?








【專家之眼】解析前共軍阮芳勇非法入境案


2024-09-14 06:59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中國大陸男子阮芳勇涉偷渡赴台,曾當庭呈上「福建沿海軍事部署情資情報」,請法官轉交給國安局。(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6月9日自稱為前共軍成員阮芳勇駕駛鴻津號快艇,自福建橫越海峽直闖台灣,突破我海域監控防線,抵達淡水渡船碼頭,被司法機關逮捕偵訊後,目前已被控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經過士林地方法院審理程序,將於下週9月18日宣判。

依據媒體報導,阮芳勇聲稱理解我方並無任何法條可提供政治庇護,未來在宣判不法入境後,必然將招致遣返處置。但阮芳勇仍自稱擔任過潛艇艇長,並且來台時攜有機密資料;並且在遭致居留期間內,更曾繪製福建沿海軍事部署情報,希望透過交付我國情報機關,爭取能夠在台灣居留機會。

為何阮芳勇會有如此想法,推想係應基於《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17條第四項:「內政部得基於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科技或文化之考量,專案許可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長期居留,申請居留之類別及數額,得予限制;其類別及數額,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之。」從政治考量角度切入,爭取獲准長期居留可能性。

依據前述法條以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17條第九項:「前條及第一項至第五項有關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條件、程序、方式、限制、撤銷或廢止許可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會同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內政部移民主管單位訂立《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作為處理兩岸相關事務依法施政所據法條。

依據《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第十八條第一項:「依本條例第十七條第四項規定,大陸地區人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申請長期居留者,主管機關基於政治之考量,得予專案許可:

一、對台灣地區國防安全、國際形象或社會安定有特殊貢獻。
二、提供有價值資料,有利台灣地區對大陸地區瞭解。
三、具有崇高傳統政教地位,對其社會有重大影響力。
四、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經有關單位舉證屬實。
五、領導民主運動有傑出表現之具體事實及受迫害之立即危險。」

因此若要解讀阮芳勇非法入境案會發展至目前進入司法審理程序,顯然主管機關與司法機構並未援引前述法條,否則應當不至於大費周章,堅持要先經過司法審理程序,讓全案處理過程另生枝節。

就目前兩岸資訊流通狀況分析,大陸方面對於阮芳勇不法出境並入境台灣,不論是政府主政機關抑或是媒體機構,顯然都是低調應對,並且亦未強烈回應。但亦可證實陸方對此並不在意,由此顯然是會讓此岸負責處理本案官員,理解到不論阮芳勇真實身分為何,其地位必然不高,同樣其所能攜帶或是提供資料價值,恐怕份量亦相當有限。

其實阮芳勇究竟是原先在潛艦服勤,最後升任為潛艇艇長,抑或僅是曾經擔任過037海南級反潛護衛艇艇長,被媒體經過串接誤會成潛艇艇長,到最後必然是會水落石出。阮芳勇本身出身係從正統軍校或是民間高校,學經歷完整透過長年逐次培養頂尖人才,抑或是行伍出身表現積極服勤優異,有幸被上級提拔為幹部,這些人事經歷到頭來也無法瞞得住任何人。

兩岸關係發展至今,儘管當前賴清德政府不斷透過各種法理台獨與文化台獨手法挑弄對岸,但在處理許多兩岸關係問題上,確實還是堅守立場相當冷靜。儘管在民國一O八年(2019年)蔡英文政府不斷聲援香港街頭抗爭,可是等到相關當事者要求躲避逮捕移居台灣時,綠營卻完全沒有降低標準另開後門。當時還被痛斥為享用人血饅頭,非常無情地從香港社會暴亂中取得政治宣傳利基,但事後卻對當事者棄而不顧;但台灣社會與鄉親民眾,基本上卻相當認同政府不隨便通融放行處置原則。

台灣確實是從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5月中國民航296班機劫機事件,依據政治考量收容劫機者,但日後其中卻有卓長仁與姜洪軍兩人,涉及擄人勒贖與殺人案中獲得教訓。面對前來投靠台灣者,顯然必須詳細調查相關當事者實際素行與品格;絕對不能感情用事,必須依據理性判斷與法條嚴格把關。

目前本案已經進入司法審理程序,在相當程度上已經證明阮芳勇所提供情報資料並無顯著價值,同時其亦無法符合《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第18條第一項所列任何一種情況,因此最後結果基本上都已經可以預見。不過就本案影響層面以及社會關注程度來看,對於兩岸關係恐怕也不會產生任何嚴重衝擊,很快就會被歷史波濤所淹沒以及世人所淡忘。




新青安 青年買不買房都焦慮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新青安 青年買不買房都焦慮
◆  薪世代租繁華或置遠郊
◆  平民審查會 抑制檢察權濫用
◆  案件入司法 社會宜冷靜慎言
◆  媒體審判 眾口鑠金如公審
◆  京華城案 混亂容積制度的改革契機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新青安 青年買不買房都焦慮


2024-09-14 04:07  聯合報/ 李亞琪/服務業(台北市)


拜讀民意論壇「房貸排撥嚴峻 應建立控管機制」和「愛麗絲夢遊新青安夢境」兩篇文章,不由得感嘆,年輕人買不買房都讓人焦慮,不買,一輩子成為無殼蝸牛、寄人籬下的都市遊牧民族,結婚生子更難。買了,背負巨大房貸壓力,甚且在限貸令政策下,無法借到房貸的焦慮。

女兒同學今年六月買了一間屋齡十一年的中古屋,一,三三○萬。她首付兩百萬,利用新青安政策貸到一千萬,寬限期五年,補貼後利率是百分之一點七七五,期限是卅九年,另外一三○萬用一般貸款,寬限期是三年,期限是卅年。兩者寬限期過後,一個月要繳房貸三萬七,等她還完貸款都快七十歲了。同學都說她真厲害,居然可以貸到八五成。但從此漫漫歲月,沉重房貸都將如影隨形,身上背著厚厚的殼匍匐前行,那是揮不去的夢魘,勢必影響生活品質。雖然以她目前的薪水繳房貸不成問題,但之後呢,工作是否一直穩定?身體是否平安無恙?她說若繳不起房貸,就只能賣掉搬去和父母同住。

我女兒則是在去年買的預售屋,即將完工,明年交屋。每每女兒欣喜告知已經蓋到幾樓了,同時不無慶幸,還好買得早,才幾個月工夫同棟大樓又漲了,而且很快售出。明年交屋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開心的是終於有自己的房子,憂心的是,據說現在申請房貸並不容易,雖然女兒是首購族,又沒有任何貸款紀錄,但我們沒有任何關係資源,希望屆時能順利貸款。

薪資低,萬物齊漲,房價高不可攀。新青安政策看似年輕人的一道希望,但一窩蜂買房,如海市蜃樓般的榮景,卻讓房價、租金直直漲。這一波購屋族,老實說也不知道對不對,會不會後悔?房子最終會成為自己的房子嗎?若幾年後賣掉,當真能賺錢?

這一兩年大陸房子過熱,房市陷入低迷,許多城市房價腰斬暴跌,台灣會步入其後塵?但從此為了房貸節衣縮食是必然的代價。而付不起頭期款,買不起房的年輕人,只能眼看房租一漲再漲,又何其不公平。

買不買房都讓年輕人茫然焦慮,更深層的擔憂則是,在台海冰封凍結的氛圍下,萬一兩岸開戰,房子毀於一旦,所有的心血將付之一炬。新青安,真的能安心嗎?還是更多的徬徨焦慮?














薪世代租繁華或置遠郊


2024-09-14 04:07  聯合報/ 李家儂/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桃園市)


當前房價不斷攀升,但因新青安政策導致銀行房貸鬧錢荒,連帶造成房市待售物件增加,可能由盛轉衰。經濟環境變動加劇,也讓薪世代-那些領取固定薪水的上班族-面臨了一場艱難的博弈:是選擇租住繁華的市中心,享受便利的都市生活;還是購置遠離城市核心的郊區房產,追求資產的長期增值?

租屋市中心對薪世代有著明顯的吸引力。首先,市中心擁有高度便利的公共交通、豐富的生活配套設施和多樣的娛樂消費選擇。這意味著能夠節省大量通勤時間和交通費用,提高日常生活的效率和舒適度。

其次,市中心租屋的靈活性使薪世代能根據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做出迅速調整。無論是換工作、升職調動,還是探索新的城市機會,租屋的短期合約使他們能夠在變動中保持彈性,避免買房所需的長期財務承諾和交易成本。然而,租屋市中心也有其劣勢。雖能享受都市的便利與繁華,但租金的支出無法轉化為資產,租金成本是一筆不可回收的費用。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面臨租金不斷上漲的壓力,以及無法穩定長期居住的風險。

相比之下,置業於城市遠郊,則代表了另一種財務與生活策略。遠離市中心的房產通常擁有較低的房價和更高的租金收益率。房價相對市中心低廉,但擁有發展潛力,未來房價上漲的空間較大。此外,置業郊區還能提供更高的居住穩定性和自由度。擁有自己的房產意味著長期的居住權利,不受租約或房東決策的限制。同時,自有房產可依個人喜好裝修改造,提升居住品質和生活滿意度。

然而,在郊區置業也存在挑戰。郊區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配套設施相對欠缺,對於每天往返城市核心工作的薪世代是不小的負擔。此外,雖然房產的升值潛力存在,但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且受到宏觀經濟環境、區域發展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

薪世代在租居繁華和置業遠郊之間的選擇,是場充滿策略性的博弈。這不僅關乎個人的生活方式偏好,還涉及到長期的財務目標、風險承受能力及對未來城市發展的預判。

對於重視生活便利性、工作靈活性且目前資金有限的薪世代來說,租住市中心無疑更為明智。他們可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和金錢投入到職業發展或多元的投資中,進一步增強財務實力,也意味可以在房市波動期內觀望,等待更好的入市時機。

另一方面,對那些具有穩定收入來源、已結婚成家,且對資產增值有較高期望的薪世代來說,購置遠郊房產可能是更為理想的選擇。他們可享受未來房價上漲帶來的財富增長,同時擁有更穩定的居住環境。

無論選擇租居繁華還是置業遠郊,薪世代都需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生活需求、未來規畫及風險承受能力來綜合考量。智慧的選擇在於清晰的認識自我需求和市場現狀,靈活應對,因時制宜,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答案。












平民審查會 抑制檢察權濫用


2024-09-14 04:07  聯合報/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教授兼系所主任(新北市)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京華城案被羈押禁見,特定媒體不斷丟出疑似偵查核心內容,如柯妻 ATM 提領次數與金額等。北檢雖稱將分他字案調查,但「偵查大公開」並未消減。更重要的是,對洩漏偵查資訊之調查,能期待自己人查自己人?

偵查資訊如何洩漏,檢察官自可傳訊爆料的記者。依刑事訴訟法第一八二條,證人為醫師、藥師、心理師、助產士、宗教師、律師、辯護人、公證人、會計師,就其因業務所知關乎他人祕密之事得拒絕證言,並未列入記者。惟受傳喚為證人之記者,恐寧受三萬元以下之罰鍰或主張不自證己罪權來保持緘默,以維持社會對記者保護新聞來源之信賴,致會使偵訊者無可奈何。

故查機密外洩,還是得從源頭,即檢察官與司法警察這邊著手。若從我國偵查主體為檢察官,司法警察僅是其輔助機關的分工來看,檢察權實有對警察權監督的義務與責任。只是如此的制衡機制效果有限,要找出有無司法警察洩密,肯定也屬不易。尤其,如果洩密根源來自檢察署,則由北檢檢察官查自己的同仁,實難免瓜田李下之質疑。

若此案以查無證據為終,也難為任何救濟。這是因刑法第一三二條第一項的洩漏國防以外機密罪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犯罪,司法實務認為並無所謂被害人,自不可能有告訴人,致必以他字案為偵查開端,一旦查無事證即會簽結。因此等處分並非刑事訴訟法之規定,就非屬不起訴,再加以沒有告訴人存在,致無藉由向上級檢察長再議及再議不成後向法院聲請裁定自訴,以接受司法審查之可能。若果如此,就使維護偵查不公開原則再次淪為空話。

依據北檢網頁,從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七月至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十二月,總共檢討違反偵查不公開之案件為九九六件,卻僅查辦卅五件,遭處分者更僅為二人,且皆非北檢之人員,凸顯一個很大問題,即當擁有訴追大權者涉嫌不法時,由所屬機關的自己人來進行偵查,絕對有道德風險,亦注定不了了之。也因此,應沿襲日本法制,設立由平民組成的檢察審查會,藉由民主與獨立的外部機制,抑制檢察權之濫用。













案件入司法 社會宜冷靜慎言


2024-09-14 04:07  聯合報/ 李家同/清大榮譽教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新竹市)


講究司法獨立的國家多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媒體不討論已進入司法階段的案件。這個傳統是因為要保護嫌疑犯。如果在一個謀殺案中,媒體大談對某一嫌疑犯不利的線索,這可能使得大眾認為嫌疑犯必定就是凶手。這種現象會影響司法的獨立性。在英國,如果有哪一位官員涉嫌貪汙並被移送法辦,國會和輿論就不再討論這個案件了,執政黨可以暫時安心。

最近我國有一個重大的司法案件,可是媒體不停報導有關這個案件的線索。我認為這是非常不對的。檢調單位似乎也不否認一些媒體所提出的線索,那就等於承認這些線索是對的,也等於承認調查已公開了。政府和民間都應該檢討。

英國和美國都有所謂禁言命令gag rule),一旦法官對於某一重大案件發表禁言命令,媒體絕對不可以再討論。這幾天,國際媒體報導有關川普案件的禁言命令,我覺得我國實在應該注意這種法律。

我們也看見對於司法的大規模抗議,這是相當嚴重的事。目前案件還沒進入法庭審判階段,若很多人民對司法不信任,法官的判決極可能受當時輿論的影響。這將是非常不幸的事。

誠懇呼籲社會冷靜下來,政府絕對應檢討,為何大家對某個案件如此興奮?媒體尤應慎言,以確保司法獨立性。社會應該養成一個習慣,一旦案件進入司法,大家就應該三緘其口。















媒體審判 眾口鑠金如公審


2024-09-14 04:07  聯合報/ 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台北市)


柯文哲有沒有罪?犯什麼罪?誰說了算?最近三周民眾如果遊走於新聞台,看政論節目或看某周刊,似乎媒體已經替代法院定了「圖利罪、貪汙罪」,柯文哲就等著坐牢了。

這就是「媒體審判」,所謂媒體審判就是媒體透過新聞與評論,明示或暗示當事人有罪;現在的新聞與政論節目對柯就是如此。

媒體當然可以報導柯案,而且此案涉及新聞價值的「事」與「人」的顯著性,當然應該報導,但事實查證與平衡報導這兩個原則都不能忽視,有某台記者說經營檢調這條線至少七年,柯文哲住家搜出的隨身碟非常確定是指一五○○萬;單一消息來源的爆料是真的嗎?如何證明其為真?有讓柯家或民眾黨辯解或澄清嗎?

這記者可能會以有明確消息來源且以「保護消息來源」作為辯護,但有明確消息來源並不保證消息為真。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韓國瑜參選期間,中天報導「兩百萬噸文旦倒入曾文水庫」,被 NCC 處罰,並成撤照理由之一,該新聞也是農民爆料,顯示有明確消息並不保證可以免罰,媒體製播過程中「事實查證」還是必要的。

此外「保護消息來源」是以公共利益為前提,以確保消息來源不會因洩漏消息導致工作或財產、生命威脅或損害;但若消息來源真來自檢調,則消息來源已違反「偵查不公開」專業倫理,也有洩密刑責,並不符合「保護消息來源」要件。

還有名嘴爆料陳佩琪連看兩棟豪宅要求刪監視器,甚至有新聞說「專家:恐有法律責任」,這則報導可能是有人向名嘴爆料,名嘴就在評論節目講出,接著就有其他媒體在新聞中跟進報導。

這是典型的有聞必錄,缺乏常識判斷,試問哪個人買房只看一間?看兩間根本不是新聞,熱心路人甲向名嘴爆料,行走江湖多年才能當名嘴,應有基本判斷力,不能撿到籃子都是菜,在政論節目煞有其事評論,更瞎的是後續新聞報導,還說要求刪監視器「恐有法律責任」,名人看房要求保密可以理解,但監視器要刪不刪,是業主或管委會的判斷,哪來的「法律責任」。

電視政論節目是公共平台,當然可以各抒看法,這也是言論自由的展現,但言論自由也應符合「事實查證」原則,不能信口開河。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台北市長選舉期間,某台政論節目談及某候選人父親緋聞,對女主角指證歷歷,最後名嘴、主持人,連電視台負責人都被罰;名嘴信口開河,不能免責,主持人也會被拖下水,焉能不慎。但現在政論節目,常是名嘴開頭,主持人參與圍毆,完全忘卻主持人應扮演「中立引言人」的角色。

柯案的新聞與評論荒腔走板,「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十一月一日沈慶京,一五○○小沈」,多少記者成為柯南;「傳扣柯親友保險箱」,事實上只有陳珮琪的兩個保險箱;「陳佩琪分批存款金額暴增至六百餘萬元」,根本沒這回事;「柯不抗告律師神解析!民眾黨『邪教化』?」已涉誹謗;「朝聖行程?白營開講聲援阿北,竟和爭議豪宅、商辦同條路」,活動辦在立法院外又有事了?

媒體報導柯案,已變成對待政敵的紅衛兵式的鬥爭,如同遊街公審,這是我們要的民主和新聞自由嗎?務請深思。
















京華城案 混亂容積制度的改革契機


2024-09-14 04:07  聯合報/ 王健安/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暨南大學財金系副教授(投縣埔里)


歷經京華城、國賓、馬偕兒童醫院等容積變更案,近期輿論議論提升至「如何看待容積的整體規範」,筆者提供看法如下。

就京華城案來說,事件爭議主角「容積八四○%」至少有三種分身:一是五六○%的基準(法定)容積。二是一六八%的移轉容積(或稱容移),概為威京集團自購的容積。三是一一二%的獎勵容積(或稱容獎、獎容),爭議最大的即是在第三種。

容移概使用地的發展權受到限制損失者,得以透過出售容積而移轉至其他土地,在運作時卻成了政府規避取得公設財政負擔的手段。儘管近期有法制化的趨勢,但細部運作仍大有文章,比如常見的送出基地多屬低價的道路地等,而接受基地標的多位於高地價蛋黃區。

儘管北院兩次羈押庭有不同的裁定結果,但都共同認定因容獎增額的廿%違法。採用容獎可概分為兩大法源:一為配合地方政府指標性施政,老舊閒置建物地主若主動將基地做綠美化,得申請最高十%容獎。二是中央主導,比如採綠建築落實 ESG 環保概念,及鼓勵老屋盡速參與更新重建等。京華城案依都委會會議紀錄等,係以業主自提的「韌性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三項貢獻獎勵,分別比照都更的「綠建築、智慧建築、耐震設計標章」三項獎勵而同意申請人所提之獎容。壞就壞在「比照」這個字眼,屋齡約廿年的京華城是否能適用都更實施要件,頗有疑義。

財金領域評論量化寬鬆的 QE 貨幣政策功過,認定其造成高通膨與不動產價格高漲;國內亦有專家將後兩類容積比擬為都計土開的 QE。根據「供需決定價格」的邏輯,造成高房價的可能原因是樓地板面積供給不足,亦即公部門過於嚴格規範第一類的基準容積,卻浮濫容許後兩類容積的創設。理論上,法定容積率應已納入交通流量、人口密度等地區特性的考量,但容移與名目特多的容獎卻打破基本原則。儘管實務多設有容獎總量上限,但接收容積地區的民眾還是要承擔突增容積供給所帶來的生活品質惡化。以高市國賓案來說,附近居民即抗議一,一四二%的高容積對周邊環境、交通等造成的重大衝擊。

若問「法則 vs.權衡」兩端,政策制定與執行者的平衡之道為何?「圖全體市民之利」本應從根本的基準容積著眼,而非創設名目繁雜的容獎等旁門,更不應將調合不同使用分區權益的財政問題,透過非常態的後兩類容積分身解決。值各界關注之時,或可讓政策立法者反省現行容積制度混亂的差別待遇,成為容積分配不正義的改革動機。





闕志克/哄抬物價的串通演算法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闕志克/哄抬物價的串通演算法
◆  馬凱/超韓趕以的夢想美中不足
◆  林中斌/美國兩黨 調整對中 兩岸新局
◆  廖元豪/大法官人選該有政治考量嗎?
◆  葉匡時/柯文哲起落的省思
◆  盛治仁/距離「沒人該為認同道歉」有多遠







闕志克/哄抬物價串通演算法


2024-09-14 04:07  聯合報/ 闕志克(作者為清華大學聘教授)


在接受民主黨提名成為總統候選人的演說中,賀錦麗宣布上任後將積極禁止食品雜貨商哄抬物價,這樣的政見民粹味道很濃,但不失為紓解美國民眾飽受高物價之苦的戰術手段。可是共和黨人立即見獵心喜,抓著這個政見狂攻猛打,說它坐實了賀錦麗「共產主義者」的本色,並將此政見比擬成美國歷史上非戰爭期間唯一一次、由尼克森總統在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年)總統大選前推出的工資與價格控制政策,也暗示政策最終結果應一樣徒勞無功,甚至弊大於利。

當然,價格管制和禁止物價哄抬是有差別的,前者不考量市場的供需關係,片面訂定人為的價格上限;後者則禁止商家透過串通或操縱供應量來欺騙消費者,以套取不當利益。事實上,許多州都已頒布反物價哄抬的法律,如德州法律就禁止商家在自然災害期間「過度提高」食品和燃料的價格。上個月,美國司法部與加州等八個州,對 RealPage 提起反壟斷訴訟,指控該公司的房租定價軟體,讓房東們藉由共同演算法遂行私下串連、操弄房租,此案及時呼應了政府主動抑制物價哄抬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RealPage 的房租定價軟體「YieldStar」,之前針對特定出租物件,房東必須以手動方式從公開資料庫中蒐集鄰近條件類似的房租價碼和租賃需求,將其消化分析後,再憑直覺估出最有利的租金設定。YieldStar 將整個流程自動化,並號稱可算出能極大化租金收入和成功出租機率的租金值。原因有二:首先,它可以直接存取每個使用 YieldStar 的房東所握有的機敏性租賃需求和租金資訊。其次,它可以整合同一區域多個房東過去與現在的資料庫來訓練其人工智慧定價演算法,以估出市場可以接受的最高租金。RealPage 宣稱,YieldStar 的用戶比非用戶平均多了百分之三到七的收益,而且在某些大都會區域如西雅圖,超過七成以上公寓房租都由 YieldStar 定價。

然而這些租金增益,究竟是因為 YieldStar 具有更聰明的定價策略,還是因為 YieldStar 實際上替房東私下串通、哄抬房租?試想,假設同一地區大部分的房東都使用 YieldStar,如果沒有惡意調漲租金,他們的房租收益怎麼可能在出租率尚未達百分之百的狀況下一起上升?

以往當市場上的龍頭廠商串通共謀漲價時,他們首先會聚在一起交換相關產品的產能價格機密,然後討論談判,最終達成規範各方產量與最終價格範圍的協議。由於 YieldStar 匯總了所有房東用戶的機密租賃資訊,以推算出能獲得最大化回報的租金定價,所以它讓用戶無須面對面開會就能實質串通,並且給了他們推卸法律責任的合理藉口。此外,YieldStar 有時在租賃需求疲軟時仍執意維持高租金,甚至可以故意減少出租物件供應以提高租金,這些手法跟傳統惡意哄抬物價的手段毫無二致。

RealPage 的房租定價能力源於它的市場主導地位,美國約有四成四的房租是由 RealPage 訂定。這次美國司法部對 RealPage 提起訴訟,主要目的不是為了保護 RealPage 的付費客戶(即房東),而是為了禁絕這種剝削租戶、哄抬物價的詐欺行為。事實上,卅年前美國的航空業就曾合謀串通來避免價格戰,雖然政府很快就禁止了這種做法,然而牽涉其中的一位程式員於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加入 RealPage便將這種伎倆引進房地產出租業






黃正忠/低碳淨零的轉型必須說真話

◆  黃正忠/低碳淨零的轉型必須說真話
◆  徐遵慈/東南亞半導體產業的展望與局限
◆  陳國樑/課稅大海嘯:暴衝的預算案稅收









黃正忠/低碳淨零轉型必須說真話


2024-09-14 04:07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參加公司部門到印尼峇里島團體旅遊,在早出晚歸的緊湊行程中,抓緊幾十分悠閒地躺在環境優美的酒店泳池畔,但衝突矛盾感卻如影隨形。絕美的海灘,疫後生態旅遊逐漸崛起的國際景觀,卻被一個不怎麼環保永續的傳統旅館業者霸占。人們要改變生活消費的習慣的確困難,疫後已翻倍的團費價格,並未讓台灣的旅行社、消費者更加懂得如何在受資源、排碳、社會兩極化限制的環境下,選擇更永續的旅遊行程。

種樹容易,但養活很難。企業把廠房屋頂出租蓋太陽能光電,增加租賃業外收入容易,但要轉為自發自用、逐漸提升再生能源應用比例,編列預算與決策就很難。宣告淨零容易,但要做到每年減碳四至七%就很難。我們的房子與室內裝潢是在廉價油水電下所蓋成的,以後變昂貴該怎麼辦?我們的車子是在廉價油水電下使用,以後變昂貴該怎麼辦?我們的塑膠材料與化學品是在廉價石油下所生產的,以後變昂貴該怎麼辦?這個廉價是政策價格而非國際市場價格,我們似乎還要持續騙自己,這些廉價在台灣永遠都不會變昂貴

全球邁向低碳淨零每年需要資金九點三兆美元,目前缺口近八成五台灣邁向低碳淨零每年至少需要一兆新台幣,目前資金缺口也是近八成五。由誰投資?該誰支付?低碳淨零不是免費的午餐,想活及得活必走的路,只有各行各業的價值鏈共同承擔與分攤成本,才能創造出有希望的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每個行業都會有骨牌衝擊效應,但淨零都入法了,我們依然不能坦然誠實說出這個骨牌衝擊效應有多大。

COP28 阿聯酋共識決議化石燃料必須從既有的能源系統中,平等、公正、有序地移轉。人人共同有責是謂平等因產業與強弱勢承擔差異化的責任是謂公正持續、穩定、可預測地推進是謂有序把系列骨牌衝擊效應用真話說出來,各界才能真正判斷怎樣叫平等、公正、有序地向淨零轉型

美國、德國、日本政府想要拉攏台灣半導體業投資,需要編列龐大的補貼國家預算,這是代價。歐盟因應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的五五套案,為了吸引個人與家戶加入轉型行列,特別導入稅賦誘因,這是代價。要符合巴黎協定控溫一點五度C,國際機構已估算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碳有價每公噸二氧化碳至少五十到七十美元,民國一三九年(二○五○)至少一百美元,這是代價。做,要花很多錢;不做,得付出更高的代價。績優企業主張,要繼續大賺,得淨零;不努力排碳淨零,未來業務淨零,這都是代價

如果政府不說淨零真話,各界如何能做好付出代價的準備?如果各界不說真話,如何能說服大家共同接受代價?要淨零未來勢必得面對接踵而至要跨過的坎,不說眞話怎麼有可能可以一一過關?

淨零本來就非常難,不說真話的淨零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