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啟示錄 貨幣政策要更靈活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應對氣候災難,蔡政府別假裝很在乎未來
◆  聯合報黑白集/當監委加入國家球棒隊
◆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啟示錄 貨幣政策要更靈活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啟示錄 貨幣政策要更靈活


2021-11-28 01:2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決定讓聯準會(Fed)主席鮑爾連任。 法新社



美國總統拜登終於決定讓聯準會(Fed)主席鮑爾連任。美國是全球經濟的龍頭,聯準會主席人選當然受到全球矚目,鮑爾能夠連任有幾個主要的理由,第一,基於政策的延續性,由於貨幣政策的效果有遞延性,聯準會主席或一般央行行長通常都會被賦予較長而穩定的任期;其次,聯準會的獨立性很重要,聯準會主席要能抗拒行政壓力,鮑爾曾經堅決反對前總統川普實施負利率的要求,得到民主黨的大力支持;第三,鮑爾是川普提名的,本來就有不少共和黨參議員支持,更能順利獲得國會的同意。

鮑爾續任聯準會主席後仍將面對一些嚴重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並不太容易。首先,由於美國重要港口塞港問題嚴重,加上國際供應鏈斷鏈,使得美國產品的供應一直出問題。塞港的問題不只是貨櫃壅塞,還包括港口工人工會和卡車司機工會的爭議,解決不易;其次,為了刺激經濟,美國政府推出了很多經濟方案,例如就業方案,雖然規模由原先的2.25兆美元縮小到1.2兆美元,但是這些政府支出大幅提高了美國政府的負債。未來如果聯準會升息,就會導致美國政府利息支出增加,形成聯準會調整利率時的壓力。第三,過去二年來美國貨幣供給大幅成長,今年4月美國貨幣供給 M1的年成長率還超過300%;今年5月以來 M1成長率已見回降,但還維持在16%左右的高水位;第四,民間需求增加與政府支出擴大,加上高水位的貨幣供給,物價不漲都難。

美國自4月起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開始超過4%並逐月升高,10月更達到6.2%的超高水準,為民國 79 年(1990年)來最大升幅11月和12月是消費旺季,物價要下跌可能很難,美國今年的通膨一定會比預期的高出許多。

鮑爾眼前最棘手的是要判斷美國現在的通膨是否為短期現象。很多人認為塞港只是短期現象,過不久就可以解決,但是美國高通膨率已經超過半年,未必會很快就解決。另外,更嚴重的是,國際供應鏈斷鏈,可能更難在短期間解決,以致過去半年多以來,美國的躉售物價指數(WPI)平均達8%更高於CPI的漲幅,生產成本不斷堆高,當然會進一步推升物價

對聯準會而言,設法控制貨幣數量是抑制通膨的不二法門。從11月起,聯準會把原本每個月直接向企業購債1,200億美元的規模,以每個月減少150億美元的方式逐漸減少,預計到明年6月就會降為零,代表量化寬鬆(QE)政策正式結束但是,這只是表示貨幣供給不再增加,實際上並沒有減少高水位的貨幣數量

要減少貨幣數量,調升利率是聯準會最常用的方法,原本市場上預估聯準會民國 112 年(2023年)初會升息,現在已經有不少人預期聯準會明年年中就會動作,甚至有人預估明年年底之前會升息三次。其實,最重要的因素還是通膨到底有多嚴重,明年第1季如果通膨還壓不下來,聯準會就應該考慮更提前調整利率。

至於我國央行該如何反應?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台灣的情況和美國很不一樣,目前平均消費者物價漲幅還不到2%,但因薪資成長很慢,國人對於通膨會更為敏感,央行抑制通膨動作應該要比美國更積極。由於國內疫情逐漸減緩,消費開始增加,到了明年1月,還可能出現報復性消費,加上每年春節時都會出現季節性物價上漲現象,合理預期明年第1季的物價漲幅應該不低。央行不應該完全以聯準會馬首是瞻,甚至可以考慮更早升息。央行貨幣政策要更靈活,以及有更高的獨立性。













聯合報黑白集/當監委加入國家球棒隊


2021-11-28 01:20  聯合報 /   聯合報黒白集
重啟核四公投前夕,監委接連跳出來質疑核四安全。本報系資料照



重啟核四公投前夕,監委接連跳出來質疑核四安全問題,徹底刷新人民觀感:這哪是整飭官箴監委?簡直就是為執政黨圍事掄起球棒恐嚇人民的打手

半個月前,監委就提出調查報告,藉台電向奇異公司的商務求償案,質疑核四安檢問題;對於刻意選擇的公布時間點,則稱是「半天意」。不過,蘇貞昌「連神明都敢騙」,監委報告托天矯詔,不足為奇。

二周後,另一份監院委員會七月就通過、卻配合公投改期順延公布的調查報告,更從核災時的斷然處置程序,凸顯「亡國滅種」危機。監委此地無銀說無關政治;不過這次懂得訴諸人性,不免令人稱奇。

監委以需仰賴人員死守、嚴酷考驗人性,質疑斷然處置程序;但斷然處置程序原本就是台電為因應類似日本福島核災,在各種防護屏障外,發展出進一步的緊急應變機制。若按監委邏輯,更該要求政府立即停用核一、二、三廠,否則就彈劾。而如果真的核四危矣,最該調查的,正是當初宣布重建核四乃至追加預算的陳水扁、蘇貞昌和蔡英文

公投在即,蔡政府濫用行政資源、破壞行政中立,監委不敢打老虎,卻淪為球棒隊,恫嚇左右人民公投意志。徐國勇要註記球棒,監委也跳表忠舞請纓註記;不過,國家球棒隊先發名單很長,監委請排隊

















聯合報社論/應對氣候災難,蔡政府別假裝很在乎未來


2021-11-28 01:1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聯合國第26屆氣候峰會(COP26)訂下「格拉斯哥氣候協定」,要求各國需在2022年底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 美聯社



四大公投下月舉行,蔡英文總統重返藻礁故地,為藻礁公投「拆彈」。不過,當她宣布觀新藻礁已經永存時,卻假裝沒看到被破壞的大潭藻礁;當她說三接沒蓋在大潭藻礁上時,就假裝沒看到矗立在藻礁上的三接工程橋墩;最後當她強調三接對電力穩定、增氣減煤和淨零轉型的意義時,更只能假裝不知道其非核家園、能源政策與電力結構根本背離淨零排放國際要求

聯合國第二十六屆氣候峰會(COP26)落幕不久,相互指責的各國最後仍努力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承諾強化民國 119 年(二○三○)減排目標,逐步削減化石燃料;競爭對抗的美中兩國,更出人意料發布聯合聲明同意氣候合作。蔡政府則直到今年才假裝順應減排趨勢,喊出民國 139 年(二○五○)淨零排放,但至今沒有對 COP26 要求的減排目標與削減化石燃料,作出具體回應;站在三接工程前的蔡英文,也仍然不對電力結構作任何調整,假裝看不到氣候災難的威脅。

聯合國氣候變遷報告早就警告,全球暖化速度比原先預期還快,而且幾乎全可歸咎於人類導致。地球面臨的困局已呈爆發狀態,各國還在為減碳目標拉鋸,地球對這些減碳卻已近乎反應遲鈍;更嚴重的是主宰地球氣候循環洋流、季風都出現可觀察到的變化,讓致災局面更複雜化

科學界觀察發現,維持地球氣候系統恆常、有序循環的洋流及季風產生變化,千年穩定的洋流及季風,竟然出現循環減緩現象,且幅度超過六分之一。恆常不變的洋流,是維持地球四時運行、冷暖循環的關鍵推手,因為穩定可靠,人類很少關注其變化,直到民國 93 年(二○○四年)地球科學與海洋學界才開始觀測及調查

COP26之前,已有幾篇科學論文指出「溫鹽環流」(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觀察到明確遲滯現象。這環流是影響大西洋、甚至地球最關鍵的海水及大氣循環,將熱帶、低緯溫暖且高鹽分海水往北輸送,到北極圈高緯格陵蘭島後沉降,將下方海水往低緯、南極推移,匯入並導引其他洋流形成地球的海洋大循環,超過千年的洋流規律地循環,讓地球氣候也呈現穩定的規律。

溫鹽環流異常減緩,科學界甚至擔心它會「崩潰」;其實恆常的海洋循環出現可觀察到的變化,簡言之就是破壞和毀損。溫鹽環流的異常已可由地球明確的反應呈現,本該舒適宜人的地中海周邊,今年入夏從東端土耳其起一路酷熱,希臘、西西里島都創下攝氏四十多度、甚至近五十度的高溫,出西班牙入大西洋還是一鍋熱水;位在北緯六十度以北的格陵蘭幾乎全年罕雨,今夏兩天竟降下七十億噸大雨,對北極海域鹽密度造成的變化讓人憂心。

溫鹽環流也牽動太平洋海域洋流的變化。太平洋西海域、台灣東部外海黑潮洋流也有異常跡象,寬一百五十公里、深超過一千公尺觸及海床的巨大水體也觀測到流速、位置、溫度的變化。一直是宜居城市前幾名的加拿大溫哥華,竟然高溫破攝氏四十五度,加州持續的林火也屬空前。

人類如何應對狂潮來襲氣候災難,已不是單純減碳的技術層面問題。可悲的是,這對台灣還嫌陳義過高。蔡政府一方面假裝提出淨零目標,一方面全力護航燃煤燃氣,並且永遠不缺相互矛盾、自我打臉的辯詞。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在 COP26會場外高聲抗議,要求那些在會場裡「假裝很在乎我們的未來」的政客,別再廢話,停止對人類和地球的剥削,實現氣候正義;童貝里的話,或許略顯激進,對蔡政府卻很貼切。


【專家之眼】民主峰會 雷聲大雨點小?

◆  【專家之眼】沉默的教會:教廷「小國」也有大外交
◆  【專家之眼】民主峰會 雷聲大雨點小?







【專家之眼】民主峰會 雷聲大雨點小?


2021-11-28 10:44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美國國務院日前公布,台灣獲邀參加由美國總統拜登主持的首屆「全球民主峰會」。而我方將由行政院政委唐鳳(圖)、駐美代表蕭美琴代表我國政府與會。記者林伯東/攝影
美召開民主峰會,我駐美國代表蕭美琴將代表與會。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國務院本月22日公布民主峰會(Summit for Democracy)受邀名單,正如國內所預期,當我被列入受邀名單時,必然就會引起北京強烈反應。同時因為邀請名單充滿爭議,亦同時引發多方關切與負面評議。

美國在臺協會駐臺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隨後在26日出席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年會時,還特別針對民主峰會性質加以說明。孫曉雅指出,民主峰會精準名稱為“Summit for Democracy”,而非“Summit of Democracy”。此因美國無意定義普世民主規範,而是希望透過峰會聚集志同道合與利益相關之士,研議追求民主,期能提升民主體制韌性。

儘管美國國務院網站針對民主峰會此項外交盛會,強調拜登政府自就任就開始致力於革新美國本身以及全球民主,並視其為應對當前重大挑戰不可或缺之舉。但若是回顧拜登競選政見,其實就可找到舉辦民主峰會,早在民國 108 年(2019年)7月11日拜登在紐約市以「美國典範之實力:拜登領導民主世界應對21世紀挑戰之計畫」(The Power of America’s ExampleThe Biden Plan for Leading the Democratic World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為題,針對其外交政策所發表政見演說時,就已經具體呈現民主峰會之基本構想。

從拜登競選期間提出民主峰會,在就任後經過如此久才端上檯面,其實就可以看出此項峰會其實是要克服諸多阻力。儘管對比競選政見與國務院所宣示峰會議題,民主峰會還是聚焦在貪腐極權與人權三個面向,但議題優先順序遣辭用字確實是有所改變,其中原因確實值得玩味。

從當初發表政見時所稱對抗貪腐(fighting corruption)、反制極權主義其中包括選舉安全(defending against authoritarianism, including election security)以及增進與會國本身與國外人權(advancing human rights in their own nations and abroad)三項議題,到國務院最後公布反制集權主義(Defending against authoritarianism)、鎖定對抗貪腐(Addressing and fighting corruption)以及倡議尊重人權(Promoting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是否意味峰會性質變化,是否暗示議題重點調整,是否與國際現實妥協,恐怕又要花費另番功夫來說文解字囉!

拜登在發表政見時,就明確表達不僅是要邀請其他國家與會,同時更會邀請全球各地公民社會組織(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以及包括高科技產業與社交媒體鉅子在內之私營企業(private sector)參與峰會。而國務院在專屬說明峰會性質時,亦是強調受邀與會者將包括來自政府、公民社會以及私營企業之領袖。但就目前所公布名單來看,卻只是列出國家等級政治實體,但卻未曾提到任何公民社會組織或是私營企業受到邀請,等到12月9日峰會開場時,參與峰會之非政府組織與私營企業領袖,恐將是另項焦點。

至於要如何解讀受到邀請國家名單所呈現代表性,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費德斯坦Steven Feldstein)在名單公布後,立即以「誰是拜登民主峰會之座上賓與局外人」(Who’s In and Who’s Out From Biden’s Democracy Summit)為題,發表詳細分析報告。費德斯坦從不同研究機構評定受邀國家人權紀錄與民主狀態,歸結出全球不同地區政治發展動態(regional dynamics)、美國廣泛性戰略利益(broader U.S. strategic interests)以及針對土耳其與匈牙利等特定國家選舉情勢所作考量等多項因素,再由美國外交官僚體系內部運作角力下,產製出此份邀請名單;此項分析確實值得一讀。

此外更要提醒,本次由拜登總統親自主持之峰會,僅為預計將有兩次民主峰會之首次會議(the first of two Summits for Democracy);國務院網站說明中留下此等伏筆,但卻未曾對後續峰會提出任說明,但國內媒體卻對此無人聞問,確實是讓人覺得相當訝異。但就拜登政府要延宕如此之久,才能夠讓民主峰會登場,此項政治大戲恐怕到頭來將會是雷聲大雨點小,在高度理想與政治現實之間掙扎前進,最後只能獲得經過妥協但卻無法具體行動之表面文章。

其實筆者認為,就倡議全球民主、自由與人權來說,許多國際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確實是相當積極,不論有些非政府組織背後是否受到任何國家操控指點,成為顛覆其他國家瓦解政權之工具,但若是已經打算以公民社會組織名義邀請其與會,但卻完全未考慮邀請在國際政治上具有不可忽視影響力之國際組織,確實會讓國際社會覺得美國以民主為名辦理外交,確實有些章法大亂取捨失序。

 前我已受邀參與峰會,但卻急忙宣布由政務委員唐鳳與駐美代表蕭美琴出席;既然名為峰會,又由拜登總統親自主持,層峰迴避親自與會,會不會傳送讓人誤解政治信號?特別此項會議不是實體會議,透過網路參與應當不是問題。

政府如此倉促決定,假若各國與會名單陸續曝光,層級與我代表出席政務首長差別懸殊時,我又將如何應變?吾人深信美國與我必然事先磋商過此事,但政府有無必要著急到如此地步,搞到引起各方懷疑,明明有此曝光機會,為何要刻意降低層級?國安團隊究竟是否做過周詳算計?並且掌握完整訊息,確實令人感到懷疑!













【專家之眼】沉默的教會:教廷「小國」也有大外交


2021-11-28 11:12  聯合報 /   鄭傑憶/羅馬薩皮恩薩大學社會學博士
國際局勢詭譎多變戰雲密佈,教廷施展靈活手段爭取籌碼,避免成為強權的棋子。圖為教宗方濟各日前與信仰領袖們簽署簽署國際氣候聯合宣言。圖/梵蒂岡媒體部提供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在本月正式掛牌後,北京反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立陶宛的大使館降級為「代辦處」。根據維也納公約,派駐外國的使館館長分為三級,由高到低,包括了大使、公使與代辦。當派駐的館長層級降到代辦,通常也意謂著雙邊關係降溫。

數十年來,派駐在台北「教廷駐華大使館」的,就是代辦,保持微溫的邦誼。

民國 60 年(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投票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席次後,教廷一方面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方面也對中華民國被排除感到遺憾。在維持平衡的外交辭令之外,教廷立刻採取行動,召回在台北的大使。直到隔年,才再度派遣公使代辦來台,最後達成維持在台北的大使館層級,但僅派代辦主持館務的妥協方案。

身為台灣僅存的十五個邦交國之一,台、梵關係一直在北京的陰影下踽踽前行,也屢屢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操弄槓桿。今年10月底,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到梵蒂岡會晤教宗方濟各前,台、中、梵的三角習題再度成為焦點。

義大利《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資深記者法蘭可(Massimo Franco)發出報導,指出習近平與拜登都在施壓梵蒂岡選邊站,並表示匿名的教廷高層首次陳述中、梵以及對台關係的框架:「中國希望我們與台灣斷交,並承諾與我們建立關係;但我們總是答覆,必須先允許我們在首都設立使館,之後再重新審視我們與台北政府的關係。」

這篇報導一出,台灣輿論馬上隨之起舞,有專家指出「北京要開始玩教廷這張牌了」,也有人批評「內外交困的習近平病急亂投醫」。然而,不只與教廷關係密切的義大利專家解釋,中、梵在民國 104 年(2015年)重啟對話時,雙方立下前提,先處理教會內部事務,擱置外交問題。法蘭可也向筆者澄清,報導是在陳述過去中共提出的要求,而且中共內部對建交仍有阻力。

無論如何,《晚郵報》這則資訊籠統的報導已然帶動中共打壓台灣,以及梵蒂岡面臨美國壓力的風向。教廷對於美方反中勢力的操作頗有微詞,畢竟教廷雖然希望與北京改善關係,但沒有放棄原則,至今仍維持與台灣的邦交,但美國已經在民國 68 年(1979年)轉向北京。

天主教徒的人數在西方停滯不前,方濟各在民國 102 年(2013年)擔任教宗以來,積極拓展在亞洲的福傳,中國是他的關鍵目標。然而,教宗忌憚中共非法任命的主教可能導致「裂教」,為了尋求解套方案,姑息了習近平的專制作風,讓教廷的「重返亞洲」政策被批評過於怯懦;不少人擔憂,即使中國天主教教會的問題逐步化解,但可能淪為「沉默的教會」。

美國更是不樂見梵蒂岡與中國靠攏,前任國務卿龐貝歐(Mike Pompeo)在去年指責,教廷若是與北京續約主教任命協議,將失去道德的高度。美國保守派主教也不斷批評教宗方濟各對離婚教徒、LGBT 的寬容態度背離天主教義,甚至指責他是「異教徒」。

拜登是繼甘迺迪之後第二位美國天主教徒總統,卻因為他支持墮胎權,一樣遭到保守派主教的嚴厲撻伐。面對共同的「敵人」,拜登與教宗方濟各心有戚戚,但兩人的對中路線幾乎是背道而馳,美國繼續與中國對抗,教廷則堅持對話,美、梵的對外政策難免繼續有摩擦。

梵、美領袖會晤,教宗方濟各把握機會縫補與美國的「神聖聯盟」,表示拜登是個良善的天主教徒,並讓他在羅馬領受象徵與耶穌共融的聖餐禮,迂迴化解拜登與天主教保守派的齟齬。教宗方濟各溫馨送出這份禮物,拉近他與拜登的關係。國際局勢詭譎多變戰雲密佈,教廷施展靈活手段爭取籌碼,避免成為強權的棋子。小國也是有大外交。


名家縱論/茶與禪\星期透視/叫不醒的口號治安政府

◆  心…無家可歸 寧當遊民
◆  無關反美 放心向萊豬說不!
◆  肚皮不飽 反藻礁公投能「保」?
◆  星期透視/叫不醒的口號治安政府
◆  大屋頂下/反對片面改變現狀 台美中定錨中華民國
◆  名家縱論/茶與禪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茶與禪


2021-11-28 01:02  聯合報 /   林蒼生(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日月潭茶農及愛茶人共組茶文化推廣協會。 圖/林惠美提供



談茶,必須從心靈最微處來談。否則古今談茶的人太多,不必多一個嘮叨。平常,大家引用西方方法,把心分成表面意識與潛意識。這方法很邏輯,不實際。我們要從心靈最初微細處來分,將起分別念前的本心,與分別念之後的意識心分開來,比較清楚有用。

意識心是本心的幻象,是腦筋的物理性反應。如電影般,虛幻非實。幾乎所有人類,都以意識心生活。只有古來聖賢,才知以本心觀照。本心如鏡,依實映照世事,不被腦筋扭曲。我們如能以本心直觀喝茶,才能領略那茶中微細風光。

萬物皆有其發端本心,這本心與宇宙最初本心相映。萬物因而有了生機,那生機與宇宙同根。我們如以敬愛之心,敬愛萬物,同時也在敬愛宇宙。「敬」與宇宙心靈同心。喝茶也一樣,敬茶如敬天,則茶味更美。

這也是古來君子「主敬」原由。「敬」由本心直道而行,不被妄念扭曲。沒有扭曲心境,也就是禪家所說的禪。由敬入禪,敬即是禪心。人有禪心,物有禪心,茶也有禪心。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能解。原因是什麼毒,其毒之禪心,也一定潔淨無毒。茶只是藥引,將毒性引向潔淨禪心。

茶性如此敏銳,我們何不利用其敏銳,恭敬喝茶。敬茶之心將隨茶入本心,與本心相映之茶味,才是茶之真味。所以,心情不好,喝茶傷身,有其道理。聽說八七水災時,當地茶味有滄桑感。金融危機時,茶味有深沉無力感。茶性如此敏銳,有如解語花,我們或許也可以在喝茶時,將心願訴諸於茶,就等於訴諸於天。

喝茶時,先靜下心來,在默默中與茶交心。這種形而上喝法。是禪宗為什麼以「喫茶去」為偈語的真義。敬以喝茶,茶入禪心,本心即現。惠能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凡人為意識心的妄念所纏,如能靜下心來,喝一口好茶,意識心將隨即回歸本心。這是常被喝茶人忽略的妙旨。

靜心喝茶,由靜而敬,敬而使茶有道場禪風。這禪風於唐宋東渡日本,由榮西到村田珠光,其喝「侘茶」理念遍及日本,建立「侘寂」的日本文化。「侘」是缺憾中樸素之美,「寂」是歲月斑駁留下的光芒。「侘寂」的氛圍,使人由繁華回歸無我的內心。傳到千利休,更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使茶在日本成為日本文化的精髓。

和者:主客靜下心來,在簡潔高雅茶堂,和樂融融。水沸聲中,每個人都在期待茶香的氛圍中忘我。

敬者:主客相敬同心,敬茶之心油然而生。身心逐漸鬆開,如是氛圍使雜念淡,替代而來是茶之意境滿佈茶堂。

清者:不論主客皆己心清如水,如水之心隨著茶的流動而流動。茶堂已是心中無物的道場。

寂者:茶堂逐漸延展成為廣大虛空,笑談如風,水聲似雨,風來雨去,虛空寂然不動。不動者,主客同心,同在「茶禪一味」的虛空不動也。

茶禪一味,已入佛境。泡茶人以佛心泡茶,喝茶人以佛心喝茶,茶堂似道場,人人是佛。佛眼看人間,處處是佛境。青山水秀,喝茶而入此化境,豈非茶之道,已然昇華而為人間佛境乎!

這是理想中茶經,台灣喝茶之風甚盛,可惜皆在意識心交纏中喝茶。要不要也體會一下這「茶禪一味」喝法。妄念是生命的毒草,相信神農絕不我欺。喝茶能斟此意境,當是中華文化獨步於世的最好貢獻。












星期透視/叫不醒的口號治安政府


2021-11-28 01:15  聯合報 /   王如玄(作者為雍展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桃園市超商爆發店員勸導戴口罩竟被殺死命案,讓超商打工的店員、家長擔心,圖為市面超商、非事發超商。記者曾增勳/攝影



新冠三級警戒以來,發生數起超商店員因勸導戴口罩的暴力犯罪悲劇;關係人民日常生活安全事,如只是臉書發文、呼籲譴責,新聞熱潮過後,顯然不再有人認真探究制度缺失及建構。

台灣職場暴力頻傳,猶記四年多前處理家事事件律師及當事人,於法院門口遭相對人撞死,社會一片譁然後,職業的職場暴力對策健全了嗎?疫情以來,醫護人員安全保護制度完善了嗎?疫情增加家庭暴力,社工面對攻擊及執勤安全,政府關心多少?勸導戴口罩店員,有多少身處危險?

事發迄今,未見預防職場暴力制度建構落實,只見要求超商增加夜班人力,或訂夜間工作安全指引,模糊焦點、敷衍回應。職場暴力存在各行各業,機構或企業內也可能有獨自一人工作者:急診室醫護、關懷高風險家庭社工、職災個管員、保險業務員、超商勞工、居家照服員,都是執行職務安全危害高風險職業。非僅夜間工作者才是,政府應有宏觀規畫細部執行策略

國際職場安全環境發展,從國際勞工組織第一五五號《職業安全與衛生公約》、第一八七號《促進職業安全與衛生框架公約》,到今年六月施行的一九○號《消除職場暴力與騷擾公約》,已從改善職業安全衛生設備,到職場暴力預防及保護之重視工作場所風險評估,應考慮哪些增加暴力和騷擾的可能因素,並特別關注涉及第三方如客戶、顧客、患者和公眾成員;針對最有可能發生的職業,例如在孤立環境中工作、社會服務、家庭工作、夜間工作等採取適當措施。

高風險職場暴力預防,美、日、英及澳等透過政府和相關職業團體參與,依職業屬性和環境,訂定不同職業的對策或指引,例如美國針對醫療保健及社會服務、夜間零售事業單位、計程車司機訂有相關規範。

現行職業安全衛生法訂定,雇主預防職場暴力責任,並以「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做為執行依據;事業單位落實了嗎?勞檢結果呢?超商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補強法律缺漏及落實才是要做的:

一、辦理職場暴力行業實證調查研究,以精準投入資源。自《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職場暴力高風險行業危害調查與預防策略之研究》、《民國 105 年(二○一六)勞動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後無以為繼,實刻不容緩。

二、落實職場暴力預防責任,公開勞動檢查與裁罰統計。

三、修訂職業安全衛生法:以專章方式規範職場暴力的定義、類型、申訴、證據調查、補救措施、對受害人的救濟程序、權益求償、不得有不利對待及對加害人行為的懲罰、民刑事責任。

四、現行職場暴力指引與高風險職場暴力預防及保護等,應明定強化法律效力。

五、政府應強化工會職場防暴意識與對話能力,訂定適切的職場暴力預防措施。

六、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明年五月施行,不能忽視遭遇職場暴力勞工之重建及身心復元;職場暴力預防成效應納入職災保險費率實績費率計算,勿成空法。

強化社會安全網是政府的承諾,勞動部應將職場暴力視為社會治安一環而承擔制度建構責任,才能減少憾事。勞工為生計工作,沒賺到温飽還賠上生命代價的「加害給付」,是雙重打擊。重視職安、避免職災是勞動行政重中之重,這也是勞動部組改設立職業安全衛生署的緣由;如不能痛定思痛整合資源、貫徹執法,盡保護勞工生命安全職責,組改即失意義。

另一方面,疫情社會底層經濟衝擊甚鉅,物價飆漲的生活壓力,隱藏的社會治安未爆彈,政府必須意識此危機預為因應,才不會淪為口號治安。















大屋頂下/反對片面改變現狀 台美中定錨中華民國


2021-11-28 01:13  聯合報 /   黃年
拜習視訊峰會。法新社



拜習視頻峰會引發台灣熱議的焦點是,拜登有沒有說「不支持台獨」?及他後來說的「不鼓勵台獨」是什麼意思?

美中對話,中方說美方私下說了「不支持台獨」,但美方在事後未公開,卻對中方的揭露不否認,這已是多年的成例,不足為奇。

至於「不鼓勵」是否比「不支持」較傾台獨,有可能是用詞精確度的問題,但也有可能就是他接著說的「它(台灣)是獨立的,自己做決定」。拜登又說:「我們完全沒有要改變政策。」

其實,關於兩岸,拜登在會晤中所說的最關鍵的一句話應當是:「強烈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或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作為。」

這是一句老話,但由總統加上「強烈」一詞則可能是首見。

這句話的原始出自美方,至少已有二十年的歷史。有時說「反對兩岸任何一方改變現狀」,有時則更指明「反對中國及台灣任何一方改變現狀」。

此話所說的「現狀」,應當指「反對中國武統」,並「反對台獨」。這個解讀應無疑義。

若再引申其義,則應當是指各方當共同維持「台灣在事實上以中華民國體制而存在的現狀」。這個意念也許在美方的外交言詞中不能明說,卻是合理的解讀。

也就是說,美國說「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就是主張「美中台三方共同維持中華民國的現狀」。這顯然已是美國「一中政策」伸展的內涵與外延。

台灣必須領悟的是,美國的「維持現狀」也包含了「不支持台獨不鼓勵台獨」,甚至是「反對台獨」。因為,台獨是「片面改變現狀」,美國反對。

美國不希望改變中華民國的現狀。因為,美國在「中華民國」上操作兩岸關係,成本最低,效果最可確定。如果是台獨,現狀不能維持,美國就會扛不住。

因此可說,美國的兩岸操作就是「定錨中華民國」。這就是「現狀」。

再說中共。北京也曾將「維持現狀」掛在嘴邊,至蔡英文上任,更密集主張「不要破壞現狀」,再至兩岸情勢惡化,則稱:「如果導致兩岸僵局,或者出現危機,責任由改變現狀者承擔。」

中共所稱「現狀」,是主張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因此認為蔡政府在「破壞現狀」。但是,中共若認為蔡政府在破壞「現狀」,難道中共自己是在維持「現狀」嗎?現狀就是「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中共可知維持?

中華民國不是「台獨」,這是中共應有的基本知識。台獨破壞現狀,中華民國是維持現狀。但如果「一中各表」都不能主張,「現狀」如何維持?

近三年來的世局翻騰,北京當局應當已領悟到,無論武統或和統,「統一」都是愈來愈難的事。因此,北京應當警覺,統一既成難題,兩岸政策的核心,就應從「強求統一」移轉至「維持中華民國」,勿使中華民國在內外變數下繼續異化、掏空、變質、流失量變質變,以致「現狀」完全「改變」,「一個中國」與「統一」亦告絕望。

習近平這次說:「願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此話可解釋為「不容台獨改變現狀」。且指台獨是在「挑釁逼迫」。但是,如果不是中共將中華民國一路「逼迫」至此,台獨豈能「挑釁」到今日地步?

中共現今有的思考是:統一難期,先穩住中華民國,亦即將兩岸關係定錨在中華民國,發展和平競合。

再談蔡政府,蔡英文的國慶談話:「維持現狀就是我們的主張,我們也會全力阻止現狀被片面改變。」

問題是:蔡英文所說的「現狀」是什麼?她是不是心口不一地其實在用「借殼台獨」改變現狀?

蔡英文的「四個堅持」,應當就是她所說的「現狀」。她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此說應在事先曾取得美國的認可。但亦由此可見,美國主張的是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動。亦即,美國不會主張以台獨來改變現狀。

世局丕變,蔡英文置身在這個重大機遇期中,她將作何選擇?①或者運用機遇期來鞏固中華民國?②或者運用機遇期來加劇加速「借殼台獨」?

有目共睹,蔡英文現今的選擇是:去中華民國化,搞「借殼台獨」。這個選擇,對台美及兩岸關係皆有重大影響。

如前所述,美國的兩岸政策演進至今日實際主張「維持台灣在事實上以中華民國體制而存在的現狀」,這已是千錘百鍊的成果。不會更少,也不會更多,更不可能主張法理台獨。

或許,「借殼台獨」自認是迎合美國,因為那可使台灣從社會及心靈層面與中國分離。但是,「借殼台獨」造成的政經後果,直接承受者是台灣,而不是美國。這也許就是拜登所說「它(台灣)是獨立的,自己做決定」的弦外之音,也就是台灣要對自己負責。

蔡英文操作的「現狀」,是放下「鞏固中華民國」而選擇了「借殼台獨」,已是無可掩飾。但借殼台獨在實際上卻是背離了美國「強烈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的戰略主軸,這是用「中華民國」在玩火。

同時,對中共言,則愈演愈烈的「借殼台獨」無疑就是「挑釁逼迫」,恐怕早晚就要逼出「斷然措施」。

借殼台獨,顯然錯估了美國的承當力及高估了中共的忍耐度,在效果上已違反了蔡英文自己所說「不冒進不挑釁」的戰略原則

綜上所論,美國的「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可以解讀為「反對改變中華民國的現狀」,反對武統,也反對台獨。中共的「反對破壞現狀」,亦是指反對台獨。也就是說,不台獨,應是美中兩強可以接受或必須接受的「現狀」。於是,問題的責任在蔡政府,若用「借殼台獨」來操作「中華民國」,這不是維持現狀,而是在異化、掏空、改變現狀。

蔡英文自己若在改變現狀,如何要人家維持現狀?

因此,關鍵在台灣。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說:「維持台海現狀符合美中台三方利益。」台灣尤其要精準操作此一重要的機遇期,應當致力於鞏固中華民國,勿以「借殼台獨」來「片面」改變「現狀」,破壞台美中三方的共同「護欄」,自毀長城。

台獨只能仇恨,中華民國可以和平。台獨只能攻擊及被攻擊,中華民國可以進退攻守。面對兩岸,中華民國在任何方面都比台獨強。

反對台美中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定錨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兩岸定海神針。














心…無家可歸 寧當遊民


2021-11-28 00:24  聯合報 /   許志明/大學助理教授(新北市)
天氣變冷,日夜溫差大,南投縣政府啟動遊民走動式關懷服務,提供食物券、保暖及防疫物資。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近來因帶著碩士生訪談萬華艋舺公園和台北車站周邊遊民,意外接觸到已流浪三年的「學姐」,她的故事活脫脫就是電影《瀑布》的台北遊民版。導演鍾孟宏表示,原型是來自旅居海外同學的真實故事,電影把母女角色對調,現實中女兒才是罹患思覺失調症者;而遊民「學姐」是現實世界無法面對精神失序女兒的媽媽。

北車大片玻璃窗外,六十多歲婦人「藏身」紙箱。「阿姨,我們是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可以和您談談嗎?」「學姐」追問我們是哪個學校的,得知後說「我也是你們學校三專時期的學生!」「之所以會在這裡,是因為怕被女兒發病時給殺了!」

她把和女兒手機 LINE 對話給我們看:「我帶你去身心科給醫生看看好嗎?」「有病的是妳,妳才應該去看醫生!」我這才注意到,有些人並不是真的無家可歸,而是他們的「」無家可歸。

根據社會學者 Jencks 定義,「遊民」指的是「在街頭遊蕩的人」,但它是由個人對家(home)的主觀感覺,或空間意義來決定,而不是以有無物理空間來定義。

她說有「」不敢回。早年她忙著做生意,稚齡女兒交給母親帶,當她把女兒帶回家撫養後,發現女兒對她懷有敵意,認為世上只有外婆是真心對她。女兒出社會後,工作不順利,精神開始不太正常,發作時會拿雨傘攻擊她。有次睡到半夜,被女兒拿水潑醒,咒罵她是壞人。她擔心有天自己和年邁失智先生可能會被發病的女兒殺害,三年前開始帶著丈夫在外流浪。

初時就「」在桌椅,但先生有時會失禁,店員把他們趕出去。轄區警員問他們為什麼不回家?她本來要說出女兒的事,但想到女兒可能被抓去精神療養院,話又吞了回去。後來丈夫被送到安養機構後,她一個人在北車當遊民。

市府社會局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委託東吳大學,進行北市遊民生活狀況調查,受訪逾八成為男性;近七成年齡為五十至六十九歲。近六成表示不願再住收容所,而女性遊民表達不願再住者達八十八點九%,主因是:「不喜歡團體生活」及「沒隱私」。

北車遊民圈儼然小型「社區」,女性遊民是弱勢中弱勢。「學姐」說,她把紙箱子堆得高高的,是因為有「奇怪的人」會坐在她前面,一整晚盯著她看。問她為何不去收容所?「不自由!」

遊民若不符「低收入戶」每月一點八萬元補助條件,只能靠社會局或善心人士每天發放的便當、泡麵度日。像「學姐」這些社會角落的小人物,他們遭遇的問題無人聞問,政府社會救助破洞仍然存在

「學姐」說,去年有人送她一床「軟綿綿的暖暖被」,她看隔壁阿姨沒有厚被,就轉送給她,結果自己凍到重感冒。最近寒流來襲,我也買了一床「軟綿綿的暖暖被」和學生一起去送她;她非常開心,但她說,隔壁阿伯去開刀前,已把自己新被子給她,等阿伯回來,她要借花獻佛把這床暖被給他。

遊民之間的關懷,在寒流之中,讓我們師生更覺得溫暖














無關反美 放心向萊豬說不!


2021-11-28 00:27  聯合報 /   羅際輝/退休人士(新北市)
波波漫畫



去年蔡總統無預警宣布,將開放含萊劑豬肉及雜碎進口,各界抗議聲浪不斷,終逼出反萊豬公投。如今為了幫反萊豬公投拉票,不惜出動國家宣傳隊,連參加台中第二選區立委補選的林靜儀也說,「這個公投會造成台灣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關係的障礙」,要國民黨不要玩美豬萊豬文字遊戲。

蔡政府不斷恐嚇人民,反萊豬就是反美,美國人會不高興,不但會影響台美關係,也會影響我國加入如 CPTPP 等國際組織的意願。蔡政府的操作,讓美國被台灣人貼上惡霸標籤,美國也是輸家。開放萊豬的唯一贏家,是生產銷售萊劑的藥商

台灣是美國第一島鏈守門者,對美國及區域安全貢獻,有目共睹;台灣如此重要,美國不可能因為「反萊豬公投」過關,就將台灣「抗中棋子」角色棄之不顧。大家為了保護自己、父母及下一代的健康,十二月十八日請放心向萊豬說不!
















肚皮不飽 反藻礁公投能「保」?


2021-11-28 00:26  聯合報 /   金童/文字工作者(彰縣北斗)
波波漫畫



皇帝不差餓兵,公務單位找人做事時讓人吃飽,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過在台北市「八十元」已買不到便當。其實不只台北市買不到有雞腿等主菜便當,就連二線鄉鎮池上雞腿便當都要百元了。

當今勞工和學生打工族在吃住花的錢,占其所得薪資比越來越高。不是這些打工族吃的好,而是排骨便當、白吐司價格越來越貴,連跨國連鎖速食店小杯玉米濃湯一口氣就漲七元。吃的越來越貴,房租也蠢蠢欲動要跟漲,如果政府無力平抑物價,勞工和打工族荷包縮水影響至鉅。

正當民生物價蠢動之際,蔡政府想的還是反四大公投,蔡總統赴桃園說「觀新藻礁已永存」,心中想的還是反珍愛藻礁公投。上位者無分日夜拚政治保官位時,升斗小民面對的卻是民生物價漲漲漲,百姓生活越來越不容易。執政者拚政治時,可曾想過民眾生活的苦,可曾有心尋求解決之道?

民眾想不到何處可買到一碗廿元的蚵仔麵線,也不想辛苦工作一天後,卻只能吃沒有排骨的排骨便當。期望官員們不要再與民間物價脫節更期望官員們好好的拿出平抑物價本事來,不然民眾們連自己肚皮都顧不飽了,哪有心思聽官員們口沫橫飛的拚公投呢?


王健壯/蔡英文應該撤回告訴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蔡英文應該撤回告訴
◆  周行一 /如果我是你,會儘快參與都更(下)
◆  嚴震生/布林肯出訪非洲三國,劍指中國
◆  盛治仁/尋找冰塊的海象母子
◆  林中斌/猛壯核武逼出和平共存
◆  蘇蘅/深度偽造與政治謊言
◆  薛承泰/敬老與福利之間







王健壯/蔡英文應該撤回告訴


2021-11-28 00:34  聯合報 /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彭文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個人被法院下令通緝,通常代表他被控犯罪後卻逃亡藏匿,例如那些涉嫌犯下重罪的經濟罪犯或槍擊要犯。

但彭文正被檢察官以加重誹謗罪起訴,日後即使被判決有罪定讞,最高刑也祇是兩年以下有期徒刑,何況在大法官五○九號解釋的保障下,誹謗罪一般很難成立,即使成立,也罕見有被告必須坐牢服刑的判決。既屬輕罪,又不至於坐牢,按常理判斷,他應不會有逃亡的故意,而讓自己陷入長期流亡海外的絕境。釋字第509 號 - 全國法規資料庫釋字第509 號解釋 - 司法院

法院對屢次拒不出庭的被告,當然可依法下令拘提或通緝,對於被控輕罪的被告,法院也曾有通緝的前例,多年前一位女性因忘記歸還三本租借的漫畫書,即被通緝。但人民因觸犯輕罪而被強制通緝,卻難免會引發是否符合比例原則的質疑,況且,疫情期間審判改採視訊開庭,應屬可行之道,檢察官與法官棄可行方案而不用,非以最後手段強制被告到庭,讓被告在未被判決有罪前,即變成公眾心目中負面形象的通緝犯,其目的顯然是為了羞辱或懲戒被告

彭文正這幾年的言行,雖有許多惹人非議之處,他窮追猛打蔡英文的論文案,指控她學歷造假,更讓許多英粉恨到咬牙切齒。但審判是依法論罪,而非依人論罪,批評他的人雖不滿他死纏爛打的作風,也不同意他學歷造假的指控,但他調查論文案所下的工夫,甚至遠赴倫敦查案,是否能證明他確有「合理查證」的事實?而合理查證也讓他「合理確信」他的調查結論?亦即,他的言論最後是否能受到大法官五○九號解釋的保障才是這場訴訟的爭點,至於他的為人如何,他是否挾怨報復,是否以言論牟利,並非法官認事用法時的判斷依據。

蔡英文當初決定提告,目的是想透過法院判決還原真相、還她清白,但總統控告人民,在民主國家十分罕見,馬英九當總統時雖亦有多次控告名嘴的前例,但前例不足取法,一個一再主張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總統,即使人民的言論嚴重誹謗了她,她自有無與倫比的話語權,可澄清可駁斥,一旦訴諸法律,企圖以司法規範甚至懲戒人民的言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主張,便立即變成莫大的諷刺

以歐巴馬為例。他從初次競選總統開始,有關他出生地的質疑就不曾斷過,川普更對他窮追猛打多年,即使他公布在夏威夷出生的醫院證明,川普仍指控他偽造出生證明,同時還提出許多證據,包括歐巴馬的阿嬤證實他在肯亞出生以及核發歐巴馬出生證明的夏威夷州衛生局長死於墜機陰謀等證明歐巴馬竄改出生地、假造出生證明

以案情相比,川普等人指控歐巴馬偽造出生證明,比彭文正等人指控蔡英文偽造學歷,更要嚴重百倍千倍,前者關係總統資格,後者僅關係博士學歷,但歐巴馬不但沒有控告川普等人,他甚至利用每年例行舉辦的白宮記者晚宴,當著川普的面,放映「獅子王」卡通片,自我調侃他是片中在非洲出生的辛巴,滿座笑聲,唯獨川普滿臉尷尬。

歐巴馬可如此處理誹謗言論,蔡英文當然也可以。況且,她提告後的訴訟結果仍未可知,卻已造就了一位前任大學教授的通緝犯,彭文正或許難堪,蔡英文又何嘗不應覺得情何以堪?誹謗罪屬於告訴乃論罪,為了台灣形象,為了實踐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承諾,為了學習歐巴馬,蔡英文何不考慮撤回告訴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