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應對氣候災難,蔡政府別假裝很在乎未來
◆ 聯合報黑白集/當監委加入國家球棒隊
◆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啟示錄 貨幣政策要更靈活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啟示錄 貨幣政策要更靈活
2021-11-28 01:2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決定讓聯準會(Fed)主席鮑爾連任。 法新社
美國總統拜登終於決定讓聯準會(Fed)主席鮑爾連任。美國是全球經濟的龍頭,聯準會主席人選當然受到全球矚目,鮑爾能夠連任有幾個主要的理由,第一,基於政策的延續性,由於貨幣政策的效果有遞延性,聯準會主席或一般央行行長通常都會被賦予較長而穩定的任期;其次,聯準會的獨立性很重要,聯準會主席要能抗拒行政壓力,鮑爾曾經堅決反對前總統川普實施負利率的要求,得到民主黨的大力支持;第三,鮑爾是川普提名的,本來就有不少共和黨參議員支持,更能順利獲得國會的同意。
鮑爾續任聯準會主席後仍將面對一些嚴重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並不太容易。首先,由於美國重要港口塞港問題嚴重,加上國際供應鏈斷鏈,使得美國產品的供應一直出問題。塞港的問題不只是貨櫃壅塞,還包括港口工人工會和卡車司機工會的爭議,解決不易;其次,為了刺激經濟,美國政府推出了很多經濟方案,例如就業方案,雖然規模由原先的2.25兆美元縮小到1.2兆美元,但是這些政府支出大幅提高了美國政府的負債。未來如果聯準會升息,就會導致美國政府利息支出增加,形成聯準會調整利率時的壓力。第三,過去二年來美國貨幣供給大幅成長,今年4月美國貨幣供給 M1的年成長率還超過300%;今年5月以來 M1成長率已見回降,但還維持在16%左右的高水位;第四,民間需求增加與政府支出擴大,加上高水位的貨幣供給,物價不漲都難。
美國自4月起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開始超過4%並逐月升高,10月更達到6.2%的超高水準,為民國 79 年(1990年)來最大升幅;11月和12月是消費旺季,物價要下跌可能很難,美國今年的通膨一定會比預期的高出許多。
鮑爾眼前最棘手的是要判斷美國現在的通膨是否為短期現象。很多人認為塞港只是短期現象,過不久就可以解決,但是美國高通膨率已經超過半年,未必會很快就解決。另外,更嚴重的是,國際供應鏈斷鏈,可能更難在短期間解決,以致過去半年多以來,美國的躉售物價指數(WPI)平均達8%,更高於CPI的漲幅,生產成本不斷堆高,當然會進一步推升物價。
對聯準會而言,設法控制貨幣數量是抑制通膨的不二法門。從11月起,聯準會把原本每個月直接向企業購債1,200億美元的規模,以每個月減少150億美元的方式逐漸減少,預計到明年6月就會降為零,代表量化寬鬆(QE)政策正式結束。但是,這只是表示貨幣供給不再增加,實際上並沒有減少高水位的貨幣數量。
要減少貨幣數量,調升利率是聯準會最常用的方法,原本市場上預估聯準會民國 112 年(2023年)初會升息,現在已經有不少人預期聯準會明年年中就會動作,甚至有人預估明年年底之前會升息三次。其實,最重要的因素還是通膨到底有多嚴重,明年第1季如果通膨還壓不下來,聯準會就應該考慮更提前調整利率。
至於我國央行該如何反應?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台灣的情況和美國很不一樣,目前平均消費者物價漲幅還不到2%,但因薪資成長很慢,國人對於通膨會更為敏感,央行抑制通膨動作應該要比美國更積極。由於國內疫情逐漸減緩,消費開始增加,到了明年1月,還可能出現報復性消費,加上每年春節時都會出現季節性物價上漲現象,合理預期明年第1季的物價漲幅應該不低。央行不應該完全以聯準會馬首是瞻,甚至可以考慮更早升息。央行貨幣政策要更靈活,以及有更高的獨立性。
聯合報黑白集/當監委加入國家球棒隊
2021-11-28 01:20 聯合報 / 聯合報黒白集
重啟核四公投前夕,監委接連跳出來質疑核四安全。本報系資料照
重啟核四公投前夕,監委接連跳出來質疑核四安全問題,徹底刷新人民觀感:這哪是整飭官箴的監委?簡直就是為執政黨圍事、掄起球棒恐嚇人民的打手。
半個月前,監委就提出調查報告,藉台電向奇異公司的商務求償案,質疑核四安檢問題;對於刻意選擇的公布時間點,則稱是「半天意」。不過,蘇貞昌「連神明都敢騙」,監委報告托天矯詔,不足為奇。
二周後,另一份監院委員會七月就通過、卻配合公投改期順延公布的調查報告,更從核災時的斷然處置程序,凸顯「亡國滅種」危機。監委此地無銀說無關政治;不過這次懂得訴諸人性,不免令人稱奇。
監委以需仰賴人員死守、嚴酷考驗人性,質疑斷然處置程序;但斷然處置程序原本就是台電為因應類似日本福島核災,在各種防護屏障外,發展出進一步的緊急應變機制。若按監委邏輯,更該要求政府立即停用核一、二、三廠,否則就彈劾。而如果真的核四危矣,最該調查的,正是當初宣布重建核四乃至追加預算的陳水扁、蘇貞昌和蔡英文。
公投在即,蔡政府濫用行政資源、破壞行政中立,監委不敢打老虎,卻淪為球棒隊,恫嚇左右人民公投意志。徐國勇要註記球棒,監委也跳表忠舞請纓註記;不過,國家球棒隊先發名單很長,監委請排隊。
聯合報社論/應對氣候災難,蔡政府別假裝很在乎未來
2021-11-28 01:1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聯合國第26屆氣候峰會(COP26)訂下「格拉斯哥氣候協定」,要求各國需在2022年底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 美聯社
四大公投下月舉行,蔡英文總統重返藻礁故地,為藻礁公投「拆彈」。不過,當她宣布觀新藻礁已經永存時,卻假裝沒看到被破壞的大潭藻礁;當她說三接沒蓋在大潭藻礁上時,就假裝沒看到矗立在藻礁上的三接工程橋墩;最後當她強調三接對電力穩定、增氣減煤和淨零轉型的意義時,更只能假裝不知道其非核家園、能源政策與電力結構根本背離淨零排放的國際要求。
聯合國第二十六屆氣候峰會(COP26)落幕不久,相互指責的各國最後仍努力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承諾強化民國 119 年(二○三○)減排目標,逐步削減化石燃料;競爭對抗的美中兩國,更出人意料發布聯合聲明同意氣候合作。蔡政府則直到今年才假裝順應減排趨勢,喊出民國 139 年(二○五○)淨零排放,但至今沒有對 COP26 要求的減排目標與削減化石燃料,作出具體回應;站在三接工程前的蔡英文,也仍然不對電力結構作任何調整,假裝看不到氣候災難的威脅。
聯合國氣候變遷報告早就警告,全球暖化速度比原先預期還快,而且幾乎全可歸咎於人類導致。地球面臨的困局已呈爆發狀態,各國還在為減碳目標拉鋸,地球對這些減碳卻已近乎反應遲鈍;更嚴重的是主宰地球氣候循環的洋流、季風都出現可觀察到的變化,讓致災局面更複雜化。
科學界觀察發現,維持地球氣候系統恆常、有序循環的洋流及季風產生變化,千年穩定的洋流及季風,竟然出現循環減緩現象,且幅度超過六分之一。恆常不變的洋流,是維持地球四時運行、冷暖循環的關鍵推手,因為穩定可靠,人類很少關注其變化,直到民國 93 年(二○○四年)地球科學與海洋學界才開始觀測及調查。
COP26之前,已有幾篇科學論文指出「溫鹽環流」(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觀察到明確遲滯現象。這環流是影響大西洋、甚至地球最關鍵的海水及大氣循環,將熱帶、低緯溫暖且高鹽分海水往北輸送,到北極圈高緯格陵蘭島後沉降,將下方海水往低緯、南極推移,匯入並導引其他洋流形成地球的海洋大循環,超過千年的洋流規律地循環,讓地球氣候也呈現穩定的規律。
溫鹽環流異常減緩,科學界甚至擔心它會「崩潰」;其實恆常的海洋循環出現可觀察到的變化,簡言之就是破壞和毀損。溫鹽環流的異常已可由地球明確的反應呈現,本該舒適宜人的地中海周邊,今年入夏從東端土耳其起一路酷熱,希臘、西西里島都創下攝氏四十多度、甚至近五十度的高溫,出西班牙入大西洋還是一鍋熱水;位在北緯六十度以北的格陵蘭幾乎全年罕雨,今夏兩天竟降下七十億噸大雨,對北極海域鹽密度造成的變化讓人憂心。
溫鹽環流也牽動太平洋海域洋流的變化。太平洋西海域、台灣東部外海黑潮洋流也有異常跡象,寬一百五十公里、深超過一千公尺觸及海床的巨大水體也觀測到流速、位置、溫度的變化。一直是宜居城市前幾名的加拿大溫哥華,竟然高溫破攝氏四十五度,加州持續的林火也屬空前。
人類如何應對狂潮來襲的氣候災難,已不是單純減碳的技術層面問題。可悲的是,這對台灣還嫌陳義過高。蔡政府一方面假裝提出淨零目標,一方面全力護航燃煤燃氣,並且永遠不缺相互矛盾、自我打臉的辯詞。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在 COP26會場外高聲抗議,要求那些在會場裡「假裝很在乎我們的未來」的政客,別再廢話,停止對人類和地球的剥削,實現氣候正義;童貝里的話,或許略顯激進,對蔡政府卻很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