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專家之眼】民主峰會 雷聲大雨點小?

◆  【專家之眼】沉默的教會:教廷「小國」也有大外交
◆  【專家之眼】民主峰會 雷聲大雨點小?







【專家之眼】民主峰會 雷聲大雨點小?


2021-11-28 10:44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美國國務院日前公布,台灣獲邀參加由美國總統拜登主持的首屆「全球民主峰會」。而我方將由行政院政委唐鳳(圖)、駐美代表蕭美琴代表我國政府與會。記者林伯東/攝影
美召開民主峰會,我駐美國代表蕭美琴將代表與會。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國務院本月22日公布民主峰會(Summit for Democracy)受邀名單,正如國內所預期,當我被列入受邀名單時,必然就會引起北京強烈反應。同時因為邀請名單充滿爭議,亦同時引發多方關切與負面評議。

美國在臺協會駐臺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隨後在26日出席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年會時,還特別針對民主峰會性質加以說明。孫曉雅指出,民主峰會精準名稱為“Summit for Democracy”,而非“Summit of Democracy”。此因美國無意定義普世民主規範,而是希望透過峰會聚集志同道合與利益相關之士,研議追求民主,期能提升民主體制韌性。

儘管美國國務院網站針對民主峰會此項外交盛會,強調拜登政府自就任就開始致力於革新美國本身以及全球民主,並視其為應對當前重大挑戰不可或缺之舉。但若是回顧拜登競選政見,其實就可找到舉辦民主峰會,早在民國 108 年(2019年)7月11日拜登在紐約市以「美國典範之實力:拜登領導民主世界應對21世紀挑戰之計畫」(The Power of America’s ExampleThe Biden Plan for Leading the Democratic World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為題,針對其外交政策所發表政見演說時,就已經具體呈現民主峰會之基本構想。

從拜登競選期間提出民主峰會,在就任後經過如此久才端上檯面,其實就可以看出此項峰會其實是要克服諸多阻力。儘管對比競選政見與國務院所宣示峰會議題,民主峰會還是聚焦在貪腐極權與人權三個面向,但議題優先順序遣辭用字確實是有所改變,其中原因確實值得玩味。

從當初發表政見時所稱對抗貪腐(fighting corruption)、反制極權主義其中包括選舉安全(defending against authoritarianism, including election security)以及增進與會國本身與國外人權(advancing human rights in their own nations and abroad)三項議題,到國務院最後公布反制集權主義(Defending against authoritarianism)、鎖定對抗貪腐(Addressing and fighting corruption)以及倡議尊重人權(Promoting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是否意味峰會性質變化,是否暗示議題重點調整,是否與國際現實妥協,恐怕又要花費另番功夫來說文解字囉!

拜登在發表政見時,就明確表達不僅是要邀請其他國家與會,同時更會邀請全球各地公民社會組織(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以及包括高科技產業與社交媒體鉅子在內之私營企業(private sector)參與峰會。而國務院在專屬說明峰會性質時,亦是強調受邀與會者將包括來自政府、公民社會以及私營企業之領袖。但就目前所公布名單來看,卻只是列出國家等級政治實體,但卻未曾提到任何公民社會組織或是私營企業受到邀請,等到12月9日峰會開場時,參與峰會之非政府組織與私營企業領袖,恐將是另項焦點。

至於要如何解讀受到邀請國家名單所呈現代表性,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費德斯坦Steven Feldstein)在名單公布後,立即以「誰是拜登民主峰會之座上賓與局外人」(Who’s In and Who’s Out From Biden’s Democracy Summit)為題,發表詳細分析報告。費德斯坦從不同研究機構評定受邀國家人權紀錄與民主狀態,歸結出全球不同地區政治發展動態(regional dynamics)、美國廣泛性戰略利益(broader U.S. strategic interests)以及針對土耳其與匈牙利等特定國家選舉情勢所作考量等多項因素,再由美國外交官僚體系內部運作角力下,產製出此份邀請名單;此項分析確實值得一讀。

此外更要提醒,本次由拜登總統親自主持之峰會,僅為預計將有兩次民主峰會之首次會議(the first of two Summits for Democracy);國務院網站說明中留下此等伏筆,但卻未曾對後續峰會提出任說明,但國內媒體卻對此無人聞問,確實是讓人覺得相當訝異。但就拜登政府要延宕如此之久,才能夠讓民主峰會登場,此項政治大戲恐怕到頭來將會是雷聲大雨點小,在高度理想與政治現實之間掙扎前進,最後只能獲得經過妥協但卻無法具體行動之表面文章。

其實筆者認為,就倡議全球民主、自由與人權來說,許多國際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確實是相當積極,不論有些非政府組織背後是否受到任何國家操控指點,成為顛覆其他國家瓦解政權之工具,但若是已經打算以公民社會組織名義邀請其與會,但卻完全未考慮邀請在國際政治上具有不可忽視影響力之國際組織,確實會讓國際社會覺得美國以民主為名辦理外交,確實有些章法大亂取捨失序。

 前我已受邀參與峰會,但卻急忙宣布由政務委員唐鳳與駐美代表蕭美琴出席;既然名為峰會,又由拜登總統親自主持,層峰迴避親自與會,會不會傳送讓人誤解政治信號?特別此項會議不是實體會議,透過網路參與應當不是問題。

政府如此倉促決定,假若各國與會名單陸續曝光,層級與我代表出席政務首長差別懸殊時,我又將如何應變?吾人深信美國與我必然事先磋商過此事,但政府有無必要著急到如此地步,搞到引起各方懷疑,明明有此曝光機會,為何要刻意降低層級?國安團隊究竟是否做過周詳算計?並且掌握完整訊息,確實令人感到懷疑!













【專家之眼】沉默的教會:教廷「小國」也有大外交


2021-11-28 11:12  聯合報 /   鄭傑憶/羅馬薩皮恩薩大學社會學博士
國際局勢詭譎多變戰雲密佈,教廷施展靈活手段爭取籌碼,避免成為強權的棋子。圖為教宗方濟各日前與信仰領袖們簽署簽署國際氣候聯合宣言。圖/梵蒂岡媒體部提供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在本月正式掛牌後,北京反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立陶宛的大使館降級為「代辦處」。根據維也納公約,派駐外國的使館館長分為三級,由高到低,包括了大使、公使與代辦。當派駐的館長層級降到代辦,通常也意謂著雙邊關係降溫。

數十年來,派駐在台北「教廷駐華大使館」的,就是代辦,保持微溫的邦誼。

民國 60 年(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投票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席次後,教廷一方面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方面也對中華民國被排除感到遺憾。在維持平衡的外交辭令之外,教廷立刻採取行動,召回在台北的大使。直到隔年,才再度派遣公使代辦來台,最後達成維持在台北的大使館層級,但僅派代辦主持館務的妥協方案。

身為台灣僅存的十五個邦交國之一,台、梵關係一直在北京的陰影下踽踽前行,也屢屢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操弄槓桿。今年10月底,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到梵蒂岡會晤教宗方濟各前,台、中、梵的三角習題再度成為焦點。

義大利《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資深記者法蘭可(Massimo Franco)發出報導,指出習近平與拜登都在施壓梵蒂岡選邊站,並表示匿名的教廷高層首次陳述中、梵以及對台關係的框架:「中國希望我們與台灣斷交,並承諾與我們建立關係;但我們總是答覆,必須先允許我們在首都設立使館,之後再重新審視我們與台北政府的關係。」

這篇報導一出,台灣輿論馬上隨之起舞,有專家指出「北京要開始玩教廷這張牌了」,也有人批評「內外交困的習近平病急亂投醫」。然而,不只與教廷關係密切的義大利專家解釋,中、梵在民國 104 年(2015年)重啟對話時,雙方立下前提,先處理教會內部事務,擱置外交問題。法蘭可也向筆者澄清,報導是在陳述過去中共提出的要求,而且中共內部對建交仍有阻力。

無論如何,《晚郵報》這則資訊籠統的報導已然帶動中共打壓台灣,以及梵蒂岡面臨美國壓力的風向。教廷對於美方反中勢力的操作頗有微詞,畢竟教廷雖然希望與北京改善關係,但沒有放棄原則,至今仍維持與台灣的邦交,但美國已經在民國 68 年(1979年)轉向北京。

天主教徒的人數在西方停滯不前,方濟各在民國 102 年(2013年)擔任教宗以來,積極拓展在亞洲的福傳,中國是他的關鍵目標。然而,教宗忌憚中共非法任命的主教可能導致「裂教」,為了尋求解套方案,姑息了習近平的專制作風,讓教廷的「重返亞洲」政策被批評過於怯懦;不少人擔憂,即使中國天主教教會的問題逐步化解,但可能淪為「沉默的教會」。

美國更是不樂見梵蒂岡與中國靠攏,前任國務卿龐貝歐(Mike Pompeo)在去年指責,教廷若是與北京續約主教任命協議,將失去道德的高度。美國保守派主教也不斷批評教宗方濟各對離婚教徒、LGBT 的寬容態度背離天主教義,甚至指責他是「異教徒」。

拜登是繼甘迺迪之後第二位美國天主教徒總統,卻因為他支持墮胎權,一樣遭到保守派主教的嚴厲撻伐。面對共同的「敵人」,拜登與教宗方濟各心有戚戚,但兩人的對中路線幾乎是背道而馳,美國繼續與中國對抗,教廷則堅持對話,美、梵的對外政策難免繼續有摩擦。

梵、美領袖會晤,教宗方濟各把握機會縫補與美國的「神聖聯盟」,表示拜登是個良善的天主教徒,並讓他在羅馬領受象徵與耶穌共融的聖餐禮,迂迴化解拜登與天主教保守派的齟齬。教宗方濟各溫馨送出這份禮物,拉近他與拜登的關係。國際局勢詭譎多變戰雲密佈,教廷施展靈活手段爭取籌碼,避免成為強權的棋子。小國也是有大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