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通膨及預期通膨不可輕忽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不帶著耳朵,蘇揆辦多少說明會都沒用
◆  聯合報黑白集/暖男行不行?
◆  經濟日報社論/通膨及預期通膨不可輕忽






經濟日報社論/通膨及預期通膨不可輕忽


2021-10-28 01:07  經濟日報 /   社論
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美國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續升至5.4%,市場已預期今年底前每月 CPI 年增率都將維持在5%以上,和通膨目標值2%差距愈離愈遠。另外,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近期也改寫30年新高,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坦承美國存在的通膨壓力比預期來得嚴重。

另外,中國大陸的生產價格指數PPI)自民國 110 年(2021年)初即急遽攀升,9月 PPI 已上升至10.7%,為民國 85 年(1996年)以來最大成長幅度,攀升主因在於煤價和其他能源密集型產品所推動。相對地,其9月 CPI 年增率只有0.7%,PPI和CPI兩者漲幅差距高達10個百分點,為民國 82 年(1993年)來最大,上游產業面臨更大的營運成本壓力;當 PPI 居高不下時,最終勢必會轉嫁到終端消費品的價格上。

除了美、中兩大經濟大國面臨不同的通膨壓力,歐元區、英國、巴西、俄羅斯等國都面臨類似但不盡相同型態的通膨壓力,也就是通膨議題現在已成世界大多數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探究主因,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全球經濟反彈復甦,推升各項產品的需求,加上近期國際動力用煤、天然氣等能源價格飆漲,供應鏈調節失衡持續惡化、庫存緊繃,還有天候因素導致大宗物資價格大幅攀升。另外,有些國家如美國也因勞工短缺,迫使雇主持續提高薪資,造成全球通膨壓力倍增

在全球面臨通膨壓力時,我國當然無法置身事外。由於國際能源及大宗物資價格大幅上漲,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年增率自今年5月起即維持在高檔,各月年增率逼近或超過20%,顯示面臨「輸入性通膨」極大威脅。這可由主計總處發布9月 CPI經季節調整後的年增率為2.63%,9月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更高達11.96%,看出端倪。

另外由三個面向觀察,更可以看出台灣的通膨及預期通膨有多麼令民眾憂心。首先,具指標性的餐飲業龍頭王品集團開出漲價的第一槍,旗下所屬的15個品牌全數調漲售價5%,看似漲幅不大,但是物價有僵固性的特性,漲上去就下不來了,其他餐飲業者若紛紛跟進,星星之火恐將釀成大火,火勢將一發不可收拾。

再者,全台房價漲勢自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尚無止歇的跡象。根據住展雜誌市調統計,今年第3季北台灣各縣市新建案房價年漲幅約6.2%,續創民國 107 年(2018年)以來最大漲幅。不只北台灣房價上漲,中南部房價漲幅甚至超過北台灣,例如台南房價在台積電加持下,近五年來漲了快四成,高雄近期在市場傳出台積電將在中油煉油廠打造晶圓聚落後,房價也水漲船高。全台房價持續上漲,恐將加深預期通膨的力道。

最後,日前行政院拍板核定基本工資調升方案,月薪將從現行2萬4,000元調升至2萬5,250元,時薪由160元上調為168元,調幅約達5.21%企盼勞工也能分享經濟成長果實此外,行政院正研議為軍公教人員加薪,調幅預估3~5%薪資普遍上漲也可能造成工資-物價螺旋上升的通膨及預期通膨壓力

由於通膨蠢動,行政院日前果斷出招,祭出啟動物價穩定小組機制,查察是否有人藉機哄抬物價,電價及天然氣凍漲,並持續實施油價穩定機制,還有大宗物資及營建建材由公營事業提供合理價格、優先國內需求等政策,期望能壓抑蠢蠢欲動的通膨及通膨預期。

行政院雷厲風行地提出三大政策,方向大致正確,值得肯定,惟要全面抑制通膨及通膨預期,仍須各部會整合更全面性的政策,方得以奏效,包括央行打房政策需要動態調整,必要時再加重力道;財政部應著手評估並檢討房地合一稅制的成效;地方政府也應配合中央打房政策,進一步規劃並推出囤房稅的課徵。另外,央行如能尊重市場機制,放手新台幣隨良好的經濟基本面維持一定強勢,也將有助於緩解輸入性通膨的壓力。












聯合報黑白集/暖男行不行?


2021-10-28 05:39  聯合報 /   黑白集
面對要求下台為高雄城中城大火負起政治責任的聲浪,高雄市長陳其邁說現在以喪葬事宜處理圓滿,撫慰家屬心靈為先。記者邱奕能/攝影



城中城四十六死的悲劇過了十多天,外界左等右等,仍看不到市長陳其邁任何整頓,也看不到他有負責任的意思。陳其邁或許以為事情拖過去就行了,但人間沒有這麼便宜的事;光復節那天,高雄市一夕接連兩起工廠大火,又把他的怠忽燒得原形畢露。

不要說「流年不利」,但「暖男」市長這陣子的確不好過。陳柏惟遭罷免,民進黨揚言要修法「拉高」罷免門檻;誰料,陳其邁五年前修法「降低」門檻時自誇「這是人民的勝利」的往事,也被挖出來嘲諷。他當年訓斥胡志強,「死多少人你才要下台」,如今也成為自己身上的刺青。

民進黨在高雄執政廿多年,已沒有理由再把責任推給國民黨,或者拿高雄工廠多當藉口。光復節當夜失火的兩家工廠,火勢都極猛烈,廠方更推說「剛做過消防安檢」。這說法,聽起來很熟悉吧,就跟城中城的「貼公文安檢」如出一轍。

陳其邁做過政委、立委、府副秘書長、副院長等諸多官職,是民進黨積極栽培的新星。但是,「暖男」若根本不在意人民生命財產,人們就很難理解他到底「暖」了誰?

高雄的人口在流失,商業在蕭條,光九月下旬高雄愛河五天內就有四人跳河溺斃,工安事件一年到頭不間斷。若連人命都不在乎,卻一味呼之「暖男」,會不會太瞎了!













聯合報社論/不帶著耳朵,蘇揆辦多少說明會都沒用


2021-10-28 05:39  聯合報 /   社論
季青漫畫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十二月中將舉辦的反萊豬、護藻礁、公投綁大選等四大公投,全都可望過關。包括「重啟核四」公投,也擺脫了「反核」的拉鋸首度逆轉。在陳柏惟被罷免後,公投議題迅即由冷轉熱,藍營將力拚四大公投全過;閣揆蘇貞昌則稱,政府將舉辦百場說明會要求民眾投下「四個不同意」,首場將由蔡總統和他在本周六親自上陣。我們提醒蔡總統:別忘了帶耳朵去

不難想見,蔡政府勢必會將四大公投打成「藍綠對決」,並升高為國家認同反中意識形態的對立。然而,這樣做是否一定能得逞,則未必如願。原因很簡單,這幾項公投均非高度政治性議題,而是攸關民生、環保及公共政策辯論,對民眾而言,都有個人價值判斷切身利害的考量,基本上無關藍綠。如果執政者操弄過度,一副趾高氣揚狀,極可能引起民眾嫌惡而收到更大反效果。陳柏惟遭到罷免,除了他自身條件太差,不正是民進黨過度介入、升高對立的結果?

四大公投中,「反萊豬」和「公投綁大選」兩案,都是民進黨出爾反爾的傑作。這兩者,無論蔡政府如何狡辯,都難逃自己的迴力鏢反撲。當年馬政府開放「美牛」進口,民進黨主導「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大遊行,極力杯葛。如今蔡政府開放「萊豬」,當年詛咒他黨的「毒豬」、「出賣」、「欺騙」等譴責,會不反射回它自己身上嗎?何況,馬政府開放美牛,是因為國內牛肉生產比重小低;對於台灣農民畜養居大宗的豬肉,還極力挺住美方壓力。誰料,蔡英文未經溝通即擅自開放美豬,不僅食言而肥,輕易犧牲農民利益。如此搖擺反覆罔顧民眾健康,蔡政府有什麼說詞能說服社會大眾?

「公投綁大選」一案與民眾的關係雖非那麼直接,卻也暴露民進黨的濫權與師心自用。過去民進黨把「公民投票」奉為神主牌,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並修法降低過關門檻;沒想到,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的公投立刻有七案過關,讓蔡政府極為難堪。於是,次年民進黨又發動修法,規定公投「與大選脫鉤」,改為在八月第四個周末舉行,目的是要降低投票率這次的四大公投原應在八月底舉行,蔡政府卻以疫情為由延至十二月這種把法律當成民進黨墊腳石搬來搬去的作法,民眾不憤怒嗎?

至於「護藻礁」及「重啟核四」兩項公投,則可視為民眾對蔡總統能源轉型政策的不信任投票。蔡總統多年前提出的發電結構配比,至今其實已經嚴重脫離現實。例如,風電、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開發,遠遠落後蔡英文提出的目標;天然氣發電比重設定過高,且進口接收設施不敷所需,還危及珍貴的藻礁生態;而成本相對低廉且有助降低碳排的核電設施,卻不斷被蔡政府不由分說關閉。這些都極不合理。尤其,最近國際社會正敦促各國落實減碳,此際又發生國際石油及天然氣價格大漲的危機。蔡政府如果不及時調整能源結構和政策,還一意孤行的話,台灣極可能陷入長期缺電、限電的危機。亦即,民眾應該好好利用這兩項公投,逼使蔡總統正視及省思其能源政策。畢竟,政策跳票只是她個人的事,但承受後果的,卻是全體人民。

以民進黨之好辯及硬拗,人民可以棒喝它的,只剩下公投這項工具了。蘇揆誇口要發動百場說明會,可以想像他將如何鼓其如簧之舌,說得口沫橫飛。但對於一個「有嘴無耳」的政府,人們還沒受夠它的大內宣吹噓嗎?大家拍桌吧!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電能與智能匯流的新世界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9873/web/ 

◆  公投雙面刃 讓藍綠攻守易勢
◆  綠報復性追殺 馬無罪有理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電能與智能匯流的新世界
◆  疊床架屋 長照2.0養出畸形怪獸
◆  美中拉攏站隊 教宗怎接招
◆  強蓋基捷 只為圓謊
◆  課富人囤地稅 別拖全民下水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電能與智能匯流的新世界


2021-10-28 05:36  聯合報 /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外貿協會「2035 E-Mobility Taiwan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國際記者會。圖/貿協提供



十月下旬,首屆「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隆重登場,聚焦國內電動車自駕車產業生態聯盟,展現台灣在智慧移動領域的深厚實力。此次展覽的主軸包括電能驅動、智能駕馭、聯網科技、人車互動、共享服務等,呈現了未來世界的移動概念,以及相關供應鏈在跨界合作上的研發成果。

現場也展示稍早在鴻海科技日亮相的三款電動車,宣示未來幾年國內自主量產國民電動車的決心。數十年來,國產汽車發展的主要瓶頸是做不好內燃引擎,以致關鍵技術總受制於人,無法在獲利上更上一層樓。如今開發電動車,心臟是國內較為擅長的電動馬達,再加上國人多年來在電池電機及電控三電系統打下的基礎,未來應有大展身手的契機。

其實電動車問世大約已有兩百年的歷史,但因長期被內燃引擎驅動的汽車所壓制,所以傳統電動車的發展才一度停滯不前。直到近年石油日益枯竭環保意識抬頭,再加上三電技術突破,使得節能減碳低噪音新世代電動車,再度成為汽車工業要角電動車也如同可移動蓄電裝置,未來可隨時隨地機動供電,並可協同蓄積發電廠多餘的發電,以備尖峰時刻不時之需。

另一方面,由於資通科技突破,可輔助駕駛完全自動駕駛自駕車應運而生。在鏡頭、雷達、光達的輔助下,自駕車運行時可眼觀四面沒有視覺盲點,可防撞人或追撞。當今自駕車在實驗城市公用道路的試行,一日何止千里,總累積里程數已達數千萬公里,而電腦模擬的運行,更超過百億公里。雖然自駕車的交通事故及當機狀況仍時有所聞,但就可觀的行駛里程而言,整體道安紀錄已有超越人類的態勢。

自動駕駛依等級而言,可逐步讓駕駛從不必動手、不必張眼,到不必用心。未來自駕車的方向盤只是備用,運行區域也將從限定路線到全面開放。初次接觸時,民眾需要足夠的信任與勇氣,才敢搭乘無人駕駛的車子,任它高速穿梭馬路間。然而,隨著自駕車的精準度和安全度愈來愈高,一旦有卓越實證說服民眾,大家自然會傾向最安全的選擇。更何況當所有車子都連上網路,其所構築的車聯網,將帶來超乎想像的便利性,例如車體與紅綠燈的即時互動,可降低不必要的等候時間。當然,為確保車子連網後的資通安全個資保護,相關單位需研擬應對的技術及法規。

當前電動車和自駕車並駕齊驅,同步革命,帶來前所未見的願景。這是電能與智能匯流的新時代,且一同期待即將到來的智慧生活吧!













公投雙面刃 讓藍綠攻守易勢


2021-10-28 05:36  聯合報 /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新北市)
四大公投對決,蔡英文(右圖)總統昨表示,「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左圖)反擊說,民進黨憑一黨之私、意識形態,想要四個公投都不通過,「四個不同意,台灣真沒力」。(中央社)



在民進黨府院黨全力奧援下,基進黨立委陳柏惟仍遭罷免,這是繼桃園市議員王浩宇被罷免後,藍綠再次全力動員產生極化政治之對立,其始作俑者恐是執政黨成為催生此「惡罷」根源。而韓國瑜罷免案導致政黨間欠缺良性互動陷入惡性循環之困境。正如蔡總統說要建立台澎金馬為一生命共同體;然毀壞台灣命運共同體造成國民意識分化的主因,恰恰是民進黨政府政策本身。

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預測珍愛藻礁、重啟核四、反萊豬、公投綁大選等四項公投將會過關。國民黨呼籲民眾參與公投,對民進黨政府投下不信任票;民進黨政府則回應將由執政團隊向民眾報告,說服民眾投下「四個不同意票」。

國民黨的抗爭策略與其執政戰略目標環環相扣,刪Q案被引導為對政府不信任的「前哨戰」,公投議案則被形塑宣傳對蘇貞昌「倒閣案」,從而影響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地方大選;數戰役成功後,便可積累一舉拿下民國 113 年(二○二四年)總統大位爭奪戰之成功基礎。

執政黨從建黨以來即倡議建立公民投票制度,掌握公投是體現國民主權、主權在民理念;認為公投是直接民主,可補政府、議會及政黨失職及不足。從鼓吹制定公投法、設定公投議題及程序,呼籲降低門檻廢除「鳥籠公投」,甚至從倡議公投綁大選到違反民意將公投與大選脫離,充滿政黨利益追求掌握話語權。弔詭的是,民進黨催生的公投法,不僅沒有成為其捍衛政權利器;反而在攻守易勢下,成為國民黨動員公民社會團體進行權力競逐的「護國神器」。

儘管執政當局宣稱公投議題應該就事論事,不要進行政治操作,執政團隊有責任與政黨、公民社會進行理性溝通,台灣確實需要非核家園、能源轉型、更好的台美關係和國際支持。這些政策一向是執政黨倡議,問題是並無找到更合適的替代或備選方案,企業經營一再面臨五缺問題,中台灣環汙無解,強化美台關係以惡化兩岸關係為代價,如此又怎能讓民眾信任民進黨具有國家治理能力?

台灣一旦啟動公投法制定及程序,此猶如潘朵拉盒子被打開,猛虎出籠難以馴服。民進黨念茲在茲之公投政治道德高地,反淪為國民黨攻城掠地、振衰起敝之政治工具。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地方大選,民進黨未提任何公投議案以進行集體動員;國民黨藉由倡議多項公投議題,連結公民團體及民眾資源、力量,摧枯拉朽般拿下十五個縣市長寶座。民進黨大敗,隨即修訂公投與大選脫鉤

當民進黨處於反對黨時,主張公投與大選整合、反對萊豬進口;當發現對其執政有害時,又主張公投與大選脫鉤、贊成萊豬進口;當啟動「罷韓」時,權力爭奪殺伐之心已然戰勝政黨和解及良性互動、社會和諧之善良願望;當民進黨動員奧援反刪Q時,儼然成為正義公理化身,而不顧及政治人物偏頗言論社會分裂疏離作用。正是這樣執政為私政治算計雙重道德標準,一步步侵蝕其執政合法性














綠報復性追殺 馬無罪有理


2021-10-28 05:36  聯合報 /   高源流/資深媒體人
三中案一審昨天宣判,前總統馬英九獲判無罪,他並呼籲國人在未來公投及選舉,用人民力量讓「東廠」下架。本報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被控「賤賣三中黨產」案,台北地方法院昨天諭知馬英九等被告無罪的理由,用我們普通老百姓話說,就是法院認為檢察官指控的馬英九罪狀,不存在,也不合理。至於檢察官當初為何這麼起訴馬英九,這就難逃各方「政治追殺、無中生有、羅織罪名」等批判。

解析馬英九等人被控的「三中案」判決,兩個大家記憶猶新的事件,必須先了解。一個就是民進黨政府所屬的 NCC,去年十一月間決定不予中天新聞台換照,迫使中天新聞台從有線電視五十二頻道下架,只能轉戰其他傳媒頻道的事。另一個就是這幾天,民進黨人指責台中選民罷免陳柏惟,是藍營的「報復性罷免」。

如果要說「報復性」,檢察官針對「三中案」起訴馬英九,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帶有民進黨政府「報復性」政治追殺的濃厚味道。民進黨人如果指責藍營罷免陳柏惟,是為報復民進黨人罷免韓國瑜,那麼,民進黨政府追殺馬英九,當然就是為陳水扁被判貪汙入獄,而找馬英九報復。

陳水扁一家所涉貪瀆案,有海角七億,有瑞士檢察官查扣的贓款等事證,陳水扁和他太太被判有罪,沒有冤枉。民進黨人無法為阿扁一家貪墨解脫,只好把氣發在國民黨總統馬英九身上,想盡辦法,要讓馬英九吃上個罪名,最好讓馬英九也去坐牢,才能「平衡」一下他們的怒氣。

從民國九十五年陳水扁總統被追究國務機要費開始,民進黨人就「平衡性的報復」馬英九,從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特別費案,一路追究洩密案,到現在這「三中案」,似乎有不讓馬英九入獄,誓不甘休的模樣。可是偏偏馬英九不像陳水扁,他不僅沒有海角七億可查扣,就連一毛錢不法,也查不到。

這件所謂的「賤賣三中案」,民進黨人從民國九十五年就一路追打。雖然最高檢察署特偵組早在一○三年就以「查無不法」簽結,但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台北地檢署還是翻出舊案,大張旗鼓追查,並且將馬英九等人起訴。

檢方認定馬英九等人犯罪理由是,馬英九和光華公司董事及經理人之被告張哲琛、汪海清賤賣三中」,造成國民黨所有中影、中廣、中視及黨部大樓,總計損失七十二億多元,違反「證券交易法」第一七一條第一項第二款非常規交易罪或同條項第三款特別背信罪。

台北地方法院審理後判決馬英九、張哲琛及汪海清等三人無罪的理由,是從根本上指馬英九並非這些公司董事,否定馬英九在出售三中案有任何法律上的權力及資格,能參與出售決策。至於張哲琛及汪海清兩人部分,法院則認定他們出售三中及黨部大樓,沒有賤賣,也沒有造成所屬各公司的損害

台北地方法院是這麼認定的:「中視公司中影公司中廣公司股權認定或交易價格,均無檢察官所稱低估情事,且囿於廣電法黨政軍退出條款之規範,倘未於期限內遵守法律規定,終有因此違反原有執照附款,或後續無法申請更換執照之疑慮,而倘此情發生,中視公司與中廣公司股價格毋寧將大幅減損,反損及中投公司之利益」。

如果從民進黨政府 NCC 不予中天新聞台換照,中天造成的重大損害,來看台北地方法院的這個馬英九等人無罪的論述,就知道法官的無罪判決實在有理有據。














疊床架屋 長照2.0養出畸形怪獸


2021-10-28 05:36  聯合報 /   伊佳奇/長照政策研究者(台北市)



昨天「長照2.0 製造階級對立」投書,作者盼以長照保險解決長照問題。事實上,長照問題在於主政者對長照理念社會福利還是產業發展長照服務體系是要滿足長照需求者還是非營利組織,關鍵更在於何時檢討長照服務疊床架屋、浪費資源的體系。

長照採保險制與稅收制,基本上是長照財源從何處來,何者能帶給長照體系穩定的發展,不會產生財源匱乏的窘境,但在民主社會政黨政治發展中,難免淪為選舉政見對立與分歧。目前看來,短期採取稅收制滾動式調整稅收比率長照財源穩定充足的。但台灣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需求增加,目前的稅收制是否能滿足需求,應該盡早規畫與考慮保險制。

但今天長照體系問題不是出在財源上,而是關乎主政者對長照是採取社會福利理念,還是希望建立長照產業。台灣的長照政策持續以社福理念作為政策規畫的基礎,所以看到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總統選舉時的政見「優質、平價且普及的長期照顧服務體系」,及建構出 ABC 三級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

原本期望透過布建服務據點建立多元層級、綿密的服務網絡,讓民眾在自家附近就可獲得服務,經過近五年的運作,卻出現一個畸形怪獸;根據衛福部最新數據是七九五個 A 級,一○,一九二個 B 級,三,六○六個 C 級;民間受到預算分配誘因,B 級去年僅八二九個單位,今年暴漲近萬個單位。

脫離原本 ABC 整合型模式的架構,形成疊床架屋、欠缺行政效率的服務體系;再加上實施「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去人性化、以數字化服務方式,引導民間長照資源投入,市場機制導致 級單位暴增及服務的亂象。也因社會福利理念規畫長照政策,以行政方式抑制長照機構收費,以「長期照顧服務法人法」讓保險業者資金不願投入,形成長照產業停滯不前。

早該檢討長照 2.0 升級版缺失,如果理念不調整,當然無法寄望長照產業成長,但至少也該檢討 ABC 級的畸形亂象。如何從長照預算分配上減少疊床架屋,重新規畫縣市照管中心與 ABC 三級單位功能角色,抑制組織畸形成長,引導正常化發展;進一步檢討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融入以人為本、人性化服務的誘因,提升服務品質,以良性競爭嚇阻搶個案亂象。

















美中拉攏站隊 教宗怎接招


2021-10-28 05:36  聯合報 /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新北市)
聖彼得大教堂廣場幾步路之遙,就能看見中華民國駐梵蒂岡大使館的國旗飄揚。本報資料照片



義大利晚郵報揭露北京正謀求與教廷建交,甚至已開始談到建交細節,雙方周旋各秀底線,消息一出不免震撼我方。持平而言,儘管教宗多次宣稱,與大陸對話僅是促進大陸天主教官方與地下信徒合一,純為牧靈性質;但實質上,明眼人一看,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雙方簽署關於政教關係臨時協議,除了處理棘手的主教任命問題,檯面下建交事宜的討論廣被論及,絕非空穴來風。此際消息曝光不脫北京想要撲滅台灣近期主動對歐外交的動力及歐洲對我方的附和更重要的莫過於打擊美國圍陸的企圖。教宗也難脫俗世之爭,面對美中選邊難題,會如何答卷?

根據日前雙方互相秀出的建交底牌,並無悖離專家的研判,實非新鮮事,教廷或中國大陸早熟稔相互所提的條件,只是允許教廷設使館意味著接受天主教,北京是否甘冒向來認為的宗教干政風險?以近幾年看,打壓宗教情事時有所聞,大陸不願面對天主教長驅直入,北京應不敢貿然接招。教廷面對西方信徒日益短少而大陸擁有廣大信徒市場的條件,促使教宗繼續沿用臨時協議以「耐心」方式對話等待大陸質變,並持續透過雙邊工作小組彼此磋商關注事項。具體地說,教宗破除內部萬難,已張開雙臂等待北京的回應,只是建交門檻看似不高,卻挑動北京的敏感神經—宗教如不受控引發的後續演變

目前,世俗國家面臨的美中選邊難題,梵蒂岡也無可倖免。中國大陸施壓教廷,要求「站隊」;另一邊拜登也即將與教宗見面拉攏。如以觀察教宗好不容易盼到信奉天主教美國元首上台,不願內部保守勢力反對支持墮胎的拜登,處處護著拜登來看的話,教宗不至於開罪美國,教宗需要他來節制美國的左派進步勢力。若論教廷會押寶美國也不至於,與北京摸著石頭過河好不容易走到這一步,絕不可能前功盡棄。有鑑於此,教廷仍會走著鋼索兩邊交好。

不過,教廷深知北京軟肋,拋出至少目前不可能達成的難題給北京,使其陷入長考。換句話說,台灣的歐洲唯一邦交國猶在,只是三年前妥協主教任命難題後,僅剩與台灣斷交這條件,木已成舟之時或許操之在北京想出如何控制天主教與承認教廷的兩面手法並存之際。屆時,堅持地上與地下教會合一的教宗,或僅能被動地配合著北京把傷害降到最低,廣大的天主教徒也堪憂。

除非發生大規模迫害信徒與公開反對宗教,否則難動搖教宗開拓中國大陸決心。我們除了禱告之外,努力捍衛與教廷的關係,同時敦促美國鴨子划水發揮影響力,以牽制延續目前的局面。














強蓋基捷 只為圓謊


2021-10-28 05:36  聯合報 /   薛中興/退休人士(基隆市)
柯轟基捷騙局,林右昌:別模糊焦點大家也不需挑撥離間。記者游明煌/攝影



幾個月前交通部放話「基捷最新規畫從基隆到南港,但因路廊受限,原台鐵八堵至基隆段路權讓給捷運,台鐵將從基隆撤出,以後基隆人到台北或中南部必須轉乘。這就好比搭飛機,原是直飛,省時省錢,換了捷運,卻得轉機勞神傷財。如此以基隆為幌子,卻將基隆人當空氣,當然引起撻伐。

事隔幾月,是無知還是無良?當權者仍視民意如草芥,擬將基捷提升為兩階段,南港至八堵第一階段先蓋,第二階段八堵至基隆尚未確定,再視第一階段民眾搭乘反應做定奪。基捷沒有基市,卻要基隆人從與基市端無關也毋需轉乘的第一段捷運,去體會第二段的妥適性,真是神邏輯

筆者久居三坑附近了解基隆八堵間無法增設新廊道的困境,除非上天下地(仍有相當困難),再增加預算及工期,否則捷運及台鐵就必須二取一,這也是最初當政者頻頻誇口共軌的原因。目前共軌技術已不可行,如果基捷強加執行,只會浪費巨額公帑,多製造一個虧錢捷運。

基隆人要求不多,管它什麼運、什麼軌,只要一個安全便利上班上學回家路於願足矣!此事說穿了,源起政治人物競選時的好大喜功,之後為圓謊護臉,不得不一騙再騙,結果攪亂一池春水,搞得失信於民,為政者能不羞愧嗎?















課富人囤地稅 別拖全民下水


2021-10-28 05:36  聯合報 /   孫振義/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台北市)
監察院指出,台中市去年大幅調降公告地價20.06%,地價稅收減少17億餘元,減稅利益獨厚4%納稅義務人,台中市府反駁表示,約85萬戶稅額下降。圖為台中市長盧秀燕。聯合報資料照片



日前監察院針對台中市民國 109 年(二○二○年)大幅調降公告地價廿點零六%(遠高於全國平均調降率零點六六%)一事,提出調查報告並促請內政部、台中市政府確實檢討改善;明確指摘,此雖地方自治但卻導致地價稅收減損十七億元更宣稱減徵之利益大多分配於少數四%高土地資產納稅義務人有違財富重分配政策目的。但中市府團隊則強調,地價評議委員會審議通過調降之公告地價,能夠讓超過九成市民受惠於減輕地價稅稅負約八十五萬戶稅額下降),符合市長盧秀燕推動「輕稅簡政」目標!

監委們關注土地正義與地方稅收發展,實質為國家制度與地方財政把關,值得推崇;台中市府團隊以財政容許減輕民眾地價稅負擔維持公告地價占市價比為由降低公告地價嘉惠多數市民,亦是苦民所苦。此事貌似眾說紛紜,其實仍是殊途同歸,乃「公平正義」問題。

此前,內政部為達政策目的,在參考當年公告土地現值、前次公告地價、地方財政需要、社會經濟狀況及民眾地價稅負擔能力等原則下,建議地方政府積極調漲公告地價。此乃基於地價稅採累進稅率,對多數採自用住宅或基本稅率的納稅義務人而言,其增加的稅額遠不及地價或房價等資產之漲價幅度。故此舉對擁有大量土地的資產者(富人)而言影響較大,顯見可將矛頭直指富人但事實上,富人地價與窮人地價大不同,主要係因:窮人地價只能是「支出」,而富人地價卻可以是「成本」,舉凡「成本就可被轉嫁

對於一般民眾,持有不動產(包括房屋或土地)每年要固定繳納的稅費,分別是地價稅和房屋稅兩種每年八月卅一日列名於土地登記簿上的土地所有權人,無論實際擁有土地時間長短,即為當年全年度地價稅納稅義務人換言之,對民眾而言,地價稅就是每年的固定家庭支出。是以,每年十一月開徵地價稅時,土地所有權人須依據土地用途別而被課徵。

地價稅為地方稅,是依土地所在地分別計算,地價稅和所得稅一樣採累進稅率,相對應的稅率介於千分之十至千分之五十五,自用住宅用地享則可以享有千分之二優惠稅率一般自住需求民眾雖是享優惠利率,卻也是實打實的家庭支出無從轉嫁),因此地方政府將公告地價調降,也是讓人民直接受惠的有感政策,難怪可得民心支持。

反觀,對有計畫性進行囤地富人而言,他們擁有大量土地雖會被課以累進稅率地價稅最高為第六級千分之五十五稅率),但只要將來出售土地或開發建築時,將這些稅負納入成本,直接轉嫁到土地售價或房價,抑或是以公司持有土地把地價稅當成經營成本支出,簡言之,富人對於調高的地價稅可說是有恃無恐。更甚者,若富人或開發商直接把調高的地價稅當成推升房價與地價之理由,豈非讓地方政府成為推升房價之幫凶。

一種地價稅,富人、窮人兩個世界大不同!政府若有意對囤地者課以重稅,大可考慮運用其他政策(例如囤地稅、空地稅等)行之,而非將全體民眾都拉下水更何況,富人總是有辦法將這些稅負轉嫁他人,如此說來,讓全民一起陪葬又起不到效用的調漲「公告地價」措舉,豈不讓全民無辜受冤?


范疇/國軍位置及角色 一定得講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范疇/國軍位置及角色 一定得講明
◆  陳亮恭/發燒友與聚聚
◆  盛治仁/睿智打造以人為本的組織
◆  林中斌/中美再掛鉤







范疇/國軍位置及角色 一定得講明


2021-10-28 05:36  聯合報 /   范疇(作者為跨界思考者)
圖片來源/陸軍257旅



你是國軍一員嗎?你是後備軍人一員嗎?如果你是,那就得搞清楚自己的位置,一絲不能含糊。過去,還有含糊、腳踏兩只船的空間,現在已經沒有了。

每個國家都有難以明講的問題程度深淺罷了。台灣當然也有許多大家不願明講的問題。這些問題中,有些不會帶來生死存亡的後果,有些會。對於前一類,我們可以慢慢熬,時間及世代會撫平一切。但對於後一類,沒有國家熬得起;因此,再難以明講,也得講明。國軍的位置及角色,就是屬於必須講明的一類。

國軍位置,講明了就是作為軍人,在「軍、政、府、國四個層次之間的位置。在政府會隨著選舉而變化的民主台灣,至高的原則就是:軍人效忠國家,國家大於政府,政府大於政黨;無論哪個黨執政,都不能混淆這次序。

國軍角色,就是對敵人作戰。敵人的定義範圍很大,以台灣的複雜國際處境地緣歷史,若辯論範圍問題則沒完沒了,因此,我們將「敵人」的定義限縮在再也不能再低的一條底線上:凡是在行為上明顯威脅台灣領土的那方,就是台灣的敵人。若有任何人要挑戰這條已經低到不能再低的定義紅線,很有可能他就是敵人的朋友或助理。

用這條最低的紅線看,當前明顯威脅台灣領土的只有一方—中共政權。這裡,有一個概念必須釐清,否則會陷入胡攪蠻纏:「中共不等於中國」;中共是個「政權」,而不是個「政府」。相較之下,已實施民選的台灣,不論在國家定位上自稱為「台灣」,還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民國台灣」,其執政方都是一個政府,而且這個政府會因為選舉結果而改變其執政黨。

從上述最高原則來看,只要是在民選制度的台灣做軍人,就沒有認同模糊的空間,你當下的敵方就是中共政權你要保衛的對象就是和你拿同一張身分證、同一本護照和你生活在同樣投票制度下的人,以及這些人所投票選出的政府作為公民,你的個人投票傾向是你的自由,但是只要你的角色是軍人,你的效忠對象就不能是任何政黨你若敵我不分,跨出了最低底線,你就喪失了作為軍人的資格。若這最低底線你做不到,你就應該選擇退出軍人角色,放棄所有特屬軍人身分的權利及福利,不管是在職還是已退休

在眾所周知的原因下,在職及退休國軍現在確實存在認同模糊的問題。如果不擺正位置,將為社會帶來以下後果:一、影響戰力;二、致使盟國在提供軍備及訓練上遲疑;三、影響社會參軍意願;四、妨礙了軍事戰略布局的效果及效率;五、影響了軍中專業分工及升遷制度之合理順暢。

把話講明了,並不代表大家一定得一致同意,但把話講明有助於畫出邊界;邊界一旦畫出,行為底線及法律紅線就有基礎了。在民主世界中,擇業是自由的,人身移動也是自由的,甚至國籍選擇都是自由的但連最低敵我底線都不願遵循的人,就應該自動離開軍人的職業角色及待遇,否則法律就應該強制其離開。其中道理再簡單不過了,行有行規,正如火車駕駛員的最低底線是駕駛時不打瞌睡並合規操作,因為它牽涉到成千上百人的性命和安危。國軍的敵我底線,何止牽涉千百人,而是千萬人。

軍人擺正位置、強化角色,就是國家之福。同時,非軍人的社會平民,必須對擺正了位置、強化了角色的軍人予以絕對的尊敬。政府也一樣,政黨就更不用說了。這篇文,不只是寫給國軍看的,也是寫給政府、政黨、平民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