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數位經濟崛起 中美爭霸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1189/web/

.聯合報社論/莫健訪台,映照蔡政府內政與外交困境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與「義雄教」
.經濟日報社論/數位經濟崛起 中美爭霸







經濟日報社論/數位經濟崛起 中美爭霸


2017-12-14 03:2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文章:《GAFA要注意了:東方的BATX正在崛起》。GAFA指的是Google、亞馬遜、臉書、蘋果,都在美國,當下或許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科技企業,但新一代的競爭者正從中國出現,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及小米即BATX,不僅正在引領市場,同時也正在創造市場、顛覆市場。
文章指出,總市值9,000億美元、10年間孵化上千個企業、業績年均增速超過50%,BATX用這些讓人瞠目結舌的數字向世界展示著空前的成長速度及壯志雄心。文章說,「你是否知道騰訊的微信在全球擁有超過10億用戶?小米成立僅四年就在中國市場打敗了蘋果?百度是在人工智慧方面不亞於Google和微軟的科技領頭羊?今天,GAFA必須把視線轉往東方,因為新的科技巨頭正在這裡崛起。」沒有錯,GAFA看來確實開始有所行動了,日前在浙江烏鎮舉行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中國一線科網老闆當然一如既往全員到齊,蘋果、Google等美國CEO也首次出席這場由中國倡辦的世界數位經濟武林大會。
「數位經濟」迄今還祇是比較籠統的概念,具體地說,它是指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數位技術被廣泛使用並由此帶來整個經濟環境和經濟活動的根本變化,因此,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均為數位經濟範疇。
數位經濟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普遍存在著三種現象,或者說,服從三條定律:一、梅特卡夫法則,是指網絡的價值等於其節點數的平方;亦即網絡上聯網的計算機愈多,每台電腦的價值就愈大;二、摩爾定律,是指計算機晶片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翻一番,而價格則以半數下降;三、達維多定律,是指任何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都能自動獲得50%的市場占有率,所以任何企業在該產業中必須要第一個淘汰它自己的產品。
其次,數位經濟從技術面的角度看,也存在著三種現象:顛覆時空。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基本上做到了無孔不入、無堅不摧、無遠弗屆,也等於是實現了全覆蓋、零死角、無極限;既把時間壓縮到了零,又把空間壓縮到了零。可以想像,這無異是將市場作了盡可能的放大;另外,顛覆產業界限,把傳統的產業分類,進行了交錯融合;同時顛覆傳統成長概念。由於數位經濟的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因此網絡產生及創造的效益將隨網絡用戶的增加而呈指數形式成長,加速度膨脹。
再看,數位經濟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也有三個現象:邊際效益遞增,邊際成本遞減;強大的外部經濟。每個用戶從使用某種產品中得到的效用與用戶的總數量有關。用戶數規模愈大,每個用戶得到的效用就愈多。然而,最值得重視的恐怕還是數位經濟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需求面與供給面所出現的現象:互聯網,是把原本既已存在的需求,通過網絡,加以實現;大數據,是把原本並不存在或還未浮現出來的「潛在」需求,尋找發掘了出來;至於人工智慧,則純粹是透過技術創新,開發出了原本既不存在、甚至都還難以想像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需求面不斷被大量發掘並開發的同時,數位經濟還同時在供給面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傳統生產要素,主要為資本、勞力、資源與技術,各自分別對產出作出貢獻。在人工智慧時代,以機械人為例,基本上已把多種生產要素融合為一,產生了遠比一加一加一更大的貢獻。換言之,無論從管理面、技術面、經濟面,數位經濟呈現出的都是全新的、革命性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影響。
全球經濟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持續維持「L」型的增長狀態,始終未見明顯翹尾,數位經濟的逐漸成熟或有可能突破此一沉悶困局。其中,以BATX為主力的中國數位經濟也極可能如《金融時報》所言,以後來居上之勢凌駕超越以GAFA為代表的西方數位經濟之上,這是因為中國不僅智力優越,而且更最先享有巨大的市場規模優勢。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與「義雄教」


2017-12-14 00:0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今年兩度以「禁食」要求公投法「補正」。 本報資料照



民進黨憑席次優勢強力通過《公投法》修正案,大幅降低公投門檻。但由於領土變更等涉憲政議題者均被排除在外,也因此,遭獨派人士譏稱「還是鳥籠公投」。
公投連署成案門檻由原本占選舉人數的五%,一舉降低到一.五%,其間有一段曲折。原本府院都認為,降至二.五%是比較穩健的作法;但數度以「絕食」要求降低門檻的林義雄,卻堅持要訂在一.五%。柯建銘等人數度拜會勸說未果,最後只能遵照「聖人」指示行事。
林義雄的意志,對民進黨而言,已宛如「義雄教」一般,神聖不可違逆。當年林義雄曾成功推動國會席次減半,然後是反核苦行和絕食,促成核四封存,立下「一人抵一黨」之功。今年,他兩度以「禁食」要求公投法「補正」,民進黨又豈敢不從?但如此一修,公投法可能就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林義雄憑其苦難與堅持,鍛造出一種奇特的力量,可以左右政治走向。但從民主參與的角度看,過度道德化的訴求,或個人直覺式的判斷,有時反而容易淪為專斷與威權,這也是對一般民意的欺凌。國會席次減半後,造成今天立法品質日益惡化;核四封存的結果,則導致今天台灣空汙惡化難以收拾,皆是其例。
民進黨雖受「義雄教」影響甚深,但它並不是一神教;許多人更念念不忘的,其實是「阿扁教」。而如果表面領受道德旨意,內心卻信奉貪腐現實,那恐怕才是最可怕的。


聯合報社論/莫健訪台,映照蔡政府內政與外交困境


2017-12-13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左)來台拜會蔡英文總統(右)及立法院,除了談到兩岸和外交議題,還關切台灣內政問題。 中央社資料照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來台,並先後拜會了立法院長蘇嘉全和蔡英文總統。國人對莫健最深的印象,莫過於二○○三年陳水扁推動「公投綁大選」,時任美國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的莫健來台警告勸阻。這次他是在中共十九大及川普訪中後首度訪台,其言行仍映照了蔡政府從內政到兩岸、外交的窘迫樣貌。
莫健這次來台,除談到兩岸和外交議題,還關切了台灣的內政問題。在立法院,莫健未提出敏感的美豬議題,反而一開始就關切《促轉條例》的政治效應。他除擔憂中共可能將促轉聯想為「去中國化」,也提醒台灣在改名議題上必須謹慎,過程不要太過激烈,避免造成社會分裂與北京反應。
從另一個角度看,曾專程來台勸阻陳水扁公投的莫健,這次正值《公投法》修正案力拚三讀,但因民進黨髮夾彎排除了修憲、制憲、領土變更、兩岸政治協議等議題,因此莫健對此法未置一辭,反而提醒蔡政府不要把「促轉」搞得太過火。很顯然,美方認為蔡政府的政治操作可能動搖台灣自由民主根基,並危及兩岸和平穩定,甚至傷害美國支持台灣的立場。
民進黨立委向莫健強調,促轉是要「去威權化」,重點是全民討論,才可能寬恕與和解。話說得好聽,但蔡政府假轉型正義之名,違憲違法樹立新威權,選擇性的推促正義,恐將更撕裂社會。也因此,莫健以美國過去的「黑奴制度」現在仍有許多討論為例,提醒蔡政府要謹慎處理。
民進黨立委也向莫健說明,促轉條例的目的是「去蔣化」,與「去中國化」無關。但是,蔡政府無視歷史時空背景,塗銷兩岸對峙脈絡,抹去兩蔣治台功績,其實也在切斷與中國的連結,埋葬自己不願面對的歷史真相。更何況,蔡政府一系列「去中國化」的舉措,豈止一部《促轉條例》而已。
莫健對於促轉的關切,穿破民進黨所謂「歷史真相」、「社會和解」的迷霧,直指民進黨的用心。只能說,民進黨促轉急切,但心態偏差,理由太弱,政治操作又太粗暴。也因此,《促轉條例》通過後,教育部長潘文忠一席有關「中正」校名改名的「老實說」,就被民進黨立委K得滿頭包。綠委不滿潘文忠的躁進表態,要求他「檢討話術」;而莫健則看出促轉本身的後續效應,而感到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莫健對台灣內政的「說三道四」,民進黨並不以為意;原因在,蔡政府對美國另有期待。蔡英文改稱「亞太」為「印太」,以響應美國的新戰略安排;又稱台灣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中的相關者,以呼應川普「自由印太」的倡議。在美國「印太戰略」與中共「一帶一路」的分庭抗禮中,蔡英文明確表態選邊。
蔡英文不掩其「靠美日抗中」的戰略意圖,但台灣如何加入美國的「印太戰略」呢?莫健在台向蔡英文強調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支持,川普則在華府簽署了考量美台「軍艦互停」可行性的《國防授權法》。莫健認為,中共駐美公使李克新放話「美國軍艦抵達高雄港之日,就是武力解放台灣之時」,發言並不恰當;但是,莫健自己七月也說過,「美國軍艦停靠台灣港口非常困難,甚或是危險的」。
陳水扁公投綁大選,是刻意撩撥兩岸敏感神經救選情;蔡英文連續操弄政治議題,也意在圍魏救趙,試圖從一例一休和空汙等困境中突圍。但莫健這次訪台,卻意外地讓蔡政府從內政到兩岸、外交都窘態畢露。莫健關切促轉,讓蔡英文標榜的「自由民主」光環盡失,也讓她強調的「維持現狀」搖搖欲墜。相對地,蔡英文極力表態靠攏,能獲得美國多少保護則未可知,但共軍在台海「繞島巡航」卻已成為「新常態」。

【重磅快評】水利改制非綁椿? 蔡英文愈來愈幽默

.【重磅快評】空氣突然變好了 誰替大甲媽申冤?
.【重磅快評】水利改制非綁椿? 蔡英文愈來愈幽默

.【重磅快評】馬英九怒創先例 只因錄音檔打趴偵查鐵律
.【重磅快評】小英選邊站 但她沒聽懂莫健的話
.【重磅快評】輕軌改捷運救得了內湖交通?
.【重磅快評】痴情跟蹤與糾纏 以愛為名的「情緒勒索」
.【即時短評】公投摘去鳥籠 飛出來的是什麼鳥?
.【重磅快評】林肯大郡倒塌事件可能在台北市重演
.【即時短評】孫政才的「政治腐敗」去哪了?
.【重磅快評】中共軍機出沒 媒體報導只剩狗血?
.【重磅快評】花媽背書:貪扁可以不必再漏尿手抖了…

.【即時短評】同是勞工 民進黨南北硬度有差?
.【即時短評】要聽習主席的軟調 還是李公使的嗆聲
.【重磅快評】清除低端人口?雙北的競賽已鳴槍
.【重磅快評】解密川普耶路撒冷政策後的計算
.【重磅快評】孺慕柴契爾的蔡英文是左派?別逗了!
.【即時短評】勞基法一修再修 民心愈走愈遠
.【重磅快評】台灣還有什麼可揮霍?
.【重磅快評】促轉第一天 徐國勇腳踩正義、選擇轉型
.【即時短評】徐國勇口中的「製造對立」 是在打臉誰?
.【即時短評】柯文哲開始清除台北的低端人口?
.【重磅快評】來霧台免戴口罩 誰顧我們的呼吸正義?
.【重磅快評】斬首金正恩 這次為何敲鑼又打鼓?
.【重磅快評】放水填埤 小心這是毀滅歷史印記的大詭計
.【重磅快評】勞基法修惡怒火夾攻 民進黨將淪為民燼黨
.【即時短評】該被勸做功德的 是慣老闆
.【重磅快評】勞工朋友 別讓議瑩笑我們懶!
.【重磅快評】攸關署長烏紗帽 農民荷包要小心

.【即時短評】軍公教勞青年全得罪 蔡政府燒盡功德林
.【即時短評】 藝能科淪次等 美感教育變無感教育
.【即時短評】馬蔡殷鑑不遠 賴清德勿讓功德院長成標籤
.【重磅快評】美國國務卿提勒森被下台
.【重磅快評】擅長抓人法辦 這個功德團隊讓人不開心
.【重磅快評】若不拆天皇總督府 就別談轉型正義了
.【即時短評】政府開支票 不能要業者做功德
.【即時短評】行政院被更名「功德院」青年團體號召全民幫忙正名





【重磅快評】水利改制非綁椿? 蔡英文愈來愈幽默


2017-12-14 15:50 聯合報  主筆室

立院周五院會要一讀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修正草案,民進黨團提前一天卡位,防止國民黨立委搶佔主席台。圖/截自聯合報系影音畫面



水利會將改制為公務機關,會長官派,資產充公;蔡英文總統說,「這不是綁椿,也無關政黨的考量。」
蔡英文愈來愈幽默了;就像她的鼻子也愈來愈長了一樣。
迄今唯一的女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玲(Elinor Ostrom),如果在世並有機會再訪台灣,她可能再也看不到民間水利團體以自發自律的充沛活力,永續管理水資源
蔡英文長長的皮諾丘鼻子,霸氣地擋住了歐玲審視水利會,驗證其共享資源管理理論的視線。
歐玲主要的學術貢獻在於,用許多實證研究與理論,推翻共有財只能私有化交給市場,或交給政府管理兩條路。
歐玲研究許多民間自建的農田灌溉系統、自組的森林守護組織,以及其他不受重視的社會團體,她發現,長期共享利益、相互信任的使用者,共同遵守遊戲規則,更能永續治理共享資源。
原本學界認為,共有財容易引來貪婪爭逐,就像一塊被不知節制放牧而糟蹋的共有草地,這是「共有地的悲劇」;但歐玲證明,治理共有資源,交給市場或交給政府,都比不上使用者的互信、自治與自律,更能達到永續利用目標。
1991年,歐玲就曾到台灣參觀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這個民間力量自動自發的水利組織,正是歐玲研究課題案例的驗證。
其實,在長達100到300年不等的時間內,台灣這些自律自主的民間水利團體,早就成為協商自治的典範。如今,那個號稱追求獨立自主的本土政黨及其政權,卻要蠻橫閹割台灣民間長期澆灌出來的本土自治實踐。
蔡英文說,農業水資源是全民的資源。歐玲的研究指出,各國許多農民、牧民和漁民都早就知道如何走出那條「共有地悲劇」的道路;蔡英文卻大力搖著旌旗,強迫台灣農民走向水利「共有地悲劇」的迷途。
而蔡英文的旌旗上,還明晃晃寫著「綁椿、政黨利益」幾個大字。

【重磅快評】空氣突然變好了 誰替大甲媽申冤?


2017-12-14 16:58 聯合報  主筆室

抗議空汙遊行前夕,台中市環保局表示,台中 11月PM2.5月均值創6年新低,今年紫爆天數也創下歷年新低紀錄。圖/台中市環保局提供



中南部環保、教育團體等將在12月17日同步上街抗議空汙,環保署署長李應元昨天上廣播節目向民眾道歉,指空氣不好導致中南部的鄉親要走上街頭,受風雨寒,他為這點感到抱歉。
就在李應元發表軟性訴求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台中市環保局以「數據會說話」的題,發表環保署空品測站數據,指台中11月份PM2.5單月均值為16.3微克/立方公尺,是民國100年監測以來的最低紀錄,甚至比102年最嚴重的單月濃度41.1微克/立方公尺,降幅高達6成。
更讓台中市民「驚喜」的是,今年1至11月,台中紫爆天數僅有20天,也創下歷年來的新低紀錄。
環保署也呼應地方傳來的好消息,表示行政前院長林全提出「14+N」的空氣汙染防治策略,要在2019年年底前讓PM2.5年平均濃度改善率達18.2%,即每立方公尺22微克要降到18微克,署長李應元信誓旦旦表示,若是空汙法通過且都能徹底落實,他認為有機會提前在2019年年中就達標。
在民眾走上街頭遊行抗議前夕,從地方到中央不約而同釋放出好消息,告訴台中市民,目前呼吸的空氣是歷年來最佳,環保署更為國人描繪明後年的空氣品質展望,不用三年,後年就能達到2020的目標。
問題來了,我們的空氣品質在遊行前夕突然變好了,是因為我們的政府做了什麼事嗎?如果空氣變好了,未來二年全台的PM2.5濃度看來也不會變差,那17日上街頭的民眾還遊行個什麼勁?應該好好研究空氣為什麼突然變好了才是。
不過,奇怪的是,中火還沒降低燃煤比例,空汙基金尚未分到地方政府去好好運用,空汙法修正草案也還沒送進立院一讀,空氣就這樣自然變好了,也真是太神了。
說到神,大甲媽可真是冤枉了,誰想得到,台中空汙議題竟延燒到大甲媽,民進黨議員陳世凱批海線立委顏寬恒拿台電回饋金去補助大甲媽遶境,拿這些錢拿去放煙火、放鞭炮製造更多空汙,不如讓海線學校教室裝空氣清淨機,說得大甲媽也不好意思。
不過,從民進黨政府公布的數據,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即使放了鞭炮,台中的空氣還是好得很,不是嗎?誰能替大甲媽申冤? 

聯合筆記/公投會變暴投?

.公投法 直接民主與國安平衡
.聯合筆記/公投會變暴投?
.當賴清德與新潮流向右轉…
.促轉去蔣…新威權 小心物極必反
.只談政治的電價
.珍惜文化景觀 人與水牛與草原的共生
.印太戰略尚未成型 台灣太冒進







聯合筆記/公投會變暴投?


2017-12-13 23:37 聯合報  林河名

公投門檻大幅降低,下一代幸福聯盟將發起「婚姻定義」公投,希望能合併明年底地方選舉,一併公投。 報系資料照



立法院三讀通過公民投票法修正案。法案還沒公布生效,已有許多團體醞釀發動公投,看準的無非是公投門檻大幅下修。人民直接作主,公投可以是好投;但萬事皆公投,會不會一再上演暴投?
我國公投法從二○○三年制定施行以來,六次全國性公投均未過關,門檻偏高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多數公投議題伴隨選舉而生,也被質疑「為公投而公投」,難怪投票意願不高。
公投不是新玩意。事實上,民主的最早形式,就是植基在公民的直接參與上。盧梭的投票理論還認為,一旦正確的問題被提出,則多數人比起少數人,更容易發現道德及政治問題上的正確答案。
儘管隨著資訊科技發展,「事事公投」變得可能,但公投也早就遭學者質疑,涉入的人愈多,參與的效率愈低,甚至會低到毫無效率。只是,代議制度同樣遭挑戰。
公投法修正案三讀之後,許多立委高呼「還權於民」,卻忘了檢討有無立法怠惰,否則何必「人民作主」?例如,總統府前副秘書長羅智強就在臉書發動意見調查,準備提出「關說司法治罪條例」公投,凸顯立委長期無視這項法律缺漏。
諸如此類,五花八門的公投提案,未來也恐怕有如雨後春筍。因為拜修法所賜,全國性公投約一千八百人即可提案,連署門檻約廿八萬人,而只要四百六十九萬餘張同意票,且超過不同意票,公投就算過關。
這樣的低門檻,已有民進黨立委直稱「舉世咋舌」,還預言台灣政界熱衷公投狂飆,明年勢將成為風起雲湧的「台灣公投年」。此次修法,雖排除領土變更等憲政議題作為公投適用對象,但「改國歌」等爭議話題一旦成為公投議題,必將觸動兩岸敏感神經,對民進黨也將成為空前挑戰。
公投法修正剛過,蔡英文總統才說「打破鳥籠」、「這是人民作主的歷史時刻」,執政黨立委馬上憂心忡忡,也可見鬆綁之後的公投法,禍福難料。
但修法已是既成事實。偏低的門檻,固然可能衍生頻繁的公投提案,但百花齊放,不也正符合現代社會的多元主義?況且,社會還有基本理性,縱有過激的公投提案,也還有主流價值作為把關。
在歷史的經驗中,公投具有「雙重軌跡」。一邊是「好投」,可以成功運作直接民主;一邊是「暴投」,不乏被操弄、濫用的例子。民主需要學習。且看修法上路後,人民如何「練投」!




公投法 直接民主與國安平衡
柳金財 ∕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 / 聯合報
台灣朝野多年政治拉鋸,立院終於三讀通過公投法部分修正條文。就公民團體而言,推動補正公投法,大幅降低鳥籠公投的提案、連署及通過門檻、投票年齡降為十八歲、廢除公投審議委員會等,符合直接民主精神,這是公民社會對國家機器的勝利。但對國、民、親三黨而言,補正公投法符合直接民主精神與國家安全間平衡,政治理性的計算無疑是審時度勢、懸崖勒馬,避免兩岸爆發明顯而立即危險;對激進獨派力量而言,卻是無法完成最後一理路,喜悅中夾雜遺憾。

首先,新修訂公投法具有提案、連署、通過門檻全面調降的「三低」特色。這三項低門檻將改變「鳥籠公投」限制,也廢除公投審議委員會避免對公投議題篩選行政干涉。雖體現直接民主,卻使社會陷入高度動員狀態。然在議題設計上,舉凡預算、租稅、薪俸、人事不得公投,不啻顯示公投議題雖可能被擴大化,但並非無限上綱到各政策領域。

其次,公投法適用範圍並無擴大至高度敏感政治議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兩岸關係結構限制了公投法是否猶如脫韁野馬般走向法理獨立,包括領土變更案、憲法修正案及新憲法制訂,以及兩岸政治協議通過等條文,最後皆功敗垂成。近日民進黨立委一再提出具有衝突性及挑釁性兩岸政策,包括提出修訂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刪除「因應國家統一前需要」;修正行政院組織法,意圖改變大陸委員會名稱為中國事務委員會;修訂兩岸關係條例,刪除「國家統一前」、變更「大陸」名稱為「中國」。倘使公投項目無限上綱至領土變更、兩岸政治協議,恐怕大陸當局將界定此已「變更現狀」而非「改變現狀」,構成軍事武統之口實。

最後,蔡政府與國、親兩黨皆能基於政治理性,避免通過時代力量所提出兩岸政治協議適用公投。這不僅顯示執政的民進黨基於兩岸和平、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政黨和諧目標,其政策主張並不同於反對黨時期的民進黨訴求,在國家認同與兩岸政策主張產生背離。同時,也標誌著民進黨政府在高度敏感政治議題上,反而背離昔日政治盟友,而選擇與國親兩黨合作。換言之,民進黨與時代力量並非在各項議題合作,反而在高度敏感政治議題上,民進黨與泛藍形成聯盟陣線。這預示台灣內部的政黨政治關係的複雜性增加,在不同公共政策議題選擇合作與競爭。

此次公投法修正通過,並未納入高度敏感政治性議題,顯示蔡英文政府兩岸政策回歸到「維持現狀」目標,從受基本教義派所掣肘制約,重新由偏向台獨激進主義路線,再度重返中間路線,展現政治善意。





當賴清德與新潮流向右轉…
鄭明德 ∕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副 / 聯合報
行政院長賴清德與工商團體領導人進行會議,標誌著他個人及新潮流正式邁向新的轉型。這位該派系第一位培養出來的行政院長,近期以拚招商、拚投資、拚修法等拚足能量。但值得注意的是,該轉型也面臨著風險。

作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派系,新潮流一言一行,均動見觀瞻。一九九○年代初毅然投入選舉,使黨內議會路線及群眾路線爭議逐漸平息。往後,藉由詮釋現狀即是台獨,使黨內的台獨路線能與現有體制接軌。二○○○年後深耕地方版圖,使黨保有南部江山;深耕財經金融、工商、兩岸及國安領域,大力培養新人,幫助黨有機會重啟執政。

前述諸多轉型,新潮流曾付出慘痛代價。同志退流最為常見;黨內其他派系集體反制,深綠支持群眾不諒解,十一寇事件的重大創傷,元老深陷貪腐官司與入獄等。新潮流轉型的同時,同樣面臨著高度風險,甚至讓派系進行改名與組織重組。

賴清德上台後,他與派系在一例一休案、前瞻建設案與年金改革案,展現無比的改變意志。接著與國發會、金管會拚五加二產業、拚經濟的決心與動作,幾乎架空了在上位的蔡英文總統。試想,內科醫師出身的賴及走街頭出身的派系,做這些事有多艱難。賴與新系是拚執政轉型,在什麼年紀、什麼時空、什麼位置上就幹什麼事,這就是轉型。賴與新系的轉型正發動中。

賴清德與新潮流也該注意過程中的風險。這主要來自社會質疑與本身執政能力不足。近日,一例一休案修法,被認為與財團靠攏;空汙法修正草案,被視為與財團靠攏;現跟工商領導人進行會議,更被質疑與財團靠攏。這個曾經標榜偏左意識形態、與社會運動結合的派系,現在如何自圓其說?

其次,執政能力不足也是轉型風險。這兩天,某要角對能源發言,遭致社會各界的訕笑,就是一例。隨著執政進入深水區,賴清德與新潮流將會面臨更多同樣的困境。執政很難,對其認識不足、能力不足,將是賴與該派系最該努力的功課。

新潮流正在走創立以來沒走過的路。這個曾被視為轉型最快的派系,正選擇執政轉型路線,同時也面臨著風險。這關乎賴個人、新系本身、民進黨發展與台灣未來,其重要性非常值得關注。


 
促轉去蔣…新威權 小心物極必反
王玉佩 ∕ 正修科技大學教授  高雄市/聯合報
民進黨主導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不但引起國人訾議,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也表示關心。報載莫健提醒美國過去的黑人奴隸制度,現在仍有許多討論,對於改名等議題,必須謹慎處理;他也提到,中共可能將促轉聯想到「去中國化」,綠委尤美女則解釋,促轉是「去蔣化」和「去威權化」,無關「去中國化」。

民進黨立委回答莫健詢問,明確答稱「促轉」是「去蔣化」,坐實《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是針對兩蔣之質疑,也打了蔡英文佯稱是為了「和解」之謊言,國民黨除了釋憲之外,更該訴諸國際輿論,如此或有可能制止「新威權」的橫行霸道。

兩蔣統治時期,國家歷經中央政府播遷來台、中日斷交、退出聯合國乃至中美斷交等衝擊,面對國際與兩岸局勢驚濤駭浪、波雲詭譎,蔣氏父子在統治國家的過程,難免採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以穩定政權與國家安定,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作為,其中或有過當之處,這在史家春秋之筆必有超然評價。

不過,論斷一個時代的統治者,必須兼顧功與過,而非一味查究責任、全然否定功績,這才是客觀與公平的。令人遺憾的是,民進黨檢討國民黨與兩蔣治台,顯然只著眼過失而不論貢獻,這也是《黨產條例》與《促轉條例》予人就是鬥爭國民黨、清算兩蔣的印象之故。且以民進黨成立來言,那時國家仍處於動員戡亂之戒嚴時期,如果統治者採取威權統治手段,民進黨必然無法順利成立,帶頭者可能還會遭致法辦。然而,當時被指為威權體制的統治者,並未嚴處反是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不但無人因為違反戒嚴時期禁止集會、結社而遭究辦,民進黨也堂而皇之的正式成立。

放眼全世界雖有對過往不正義統治的檢討、反省,卻未見對政敵如此絕情追殺的。設若當年國民黨統治確有過失,在兩度政黨輪替失去政權時不是已被懲罰?而蔣氏父子特別是蔣中正,多年來形同被鞭屍地汙辱、唾罵,亦已咎由自取。民進黨如今依恃全面執政,意圖利用權勢殲滅政治對手,這是普天之下民主國家之所罕見!

物極必反,因果循環屢試不爽,古今中外從來沒有永遠的執政者與執政黨,即便國民黨真的遭致消滅,民進黨難道就能永遠執政了嗎?


 
印太戰略尚未成型 台灣太冒進
孫揚明 ∕ 資深媒體人(新北市) / 聯合報
蔡英文總統十一日在會見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時表示,「台灣是印度—太平洋區域的自由民主國家」;同時,「台灣可以對這個區域做出更多貢獻,『我們不只願意保衛自由、開放的共同成果,更願意守護以法規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此一說法,顯然不了解近來亞太情勢變遷。

所謂的「印度—太平洋」(此地印度是指印度洋之意)的出現,其實早在歐巴馬時代,即由印度人提出,該說法是指由印度視角來看亞太事務;此說自然不為美國主導「亞太再平衡」的歐巴馬政府所接受。直到川普上台後,先退出TPP,「亞太再平衡」亦隨之無疾而終;這使得川普政府本身在亞太的整體戰略呈現真空。

於是在川普首度的亞太之行,提出目前仍屬含混的「印太戰略」之說;這個到目前還可能只在規畫中的印太戰略,多少抄襲了安倍早年主張由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與印度四角構成的「鑽石聯盟」。

姑不論這個戰略最後能否成型,如果把這概念與歐巴馬時代的「亞太再平衡」加TPP做一比較;很清楚的是,這最多也只能算是一個「二線戰略」。

首先,就東亞地緣而言,東協並不包括在印太戰略中,僅此一項,就對澳洲在安全情勢的支援,出現相當的阻絕作用;而這個結構所隱含更重要的訊息是,原先歐巴馬時代還苦苦力守的、二次大戰以來的第一島鏈結構現已全面棄守。如果再加上今年九月十五日日本前陸上幕僚長岩田清文在華府透露的訊息,「美國正研究,一旦在南海和東海與中國大陸發生軍事衝突,美軍將暫時移防關島,並將涵蓋沖繩、台灣和菲律賓的『戰略第一島鏈』防衛任務付託給日本等盟邦」。這樣的訊息拼湊起來的圖像,會是什麼?

一旦衝突出現,由遠在關島的美國、東北亞的日本加上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亞與南亞的印度來處理?其中還卡著一個最多是兩不相幫的東協,美國在本區還有一個邏輯上具體可行的安全方案?

其次,最讓人不知所措的是,這個印太戰略的四個組成國家(目前看來),有三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都是中國大陸(而如果歐盟不算國家,那就連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中國大陸);這種經濟依賴的糾葛與安全的對抗局勢要怎麼個玩法,恐怕還有待觀察;尤其是澳大利亞大概自二○一二年始,內部就一直為「經濟的中國與安全的美國」而苦於精神分裂之勢。在這種形勢下,本區根本不可能出現一個有具體結構的安全機制,更遑論仿北約式的概念。

在這樣結構下,蔡總統團隊還要帶著台灣往上衝,在第一島鏈棄守的情況下,想衝到哪裡去?想貢獻什麼?保衛哪一種國際秩序?到底懂不懂我們的國家利益是什麼?


 
只談政治的電價
顏惠結 ∕ 博士生(雲縣斗南) / 聯合報
近期油價波動且出現較大漲幅,考量國際能源價格走勢,加上地緣政治、中東局勢不穩等干擾因素,油價長期看漲,外界也都預期明年國際燃料價格上漲,恐帶動國內油電價格雙升;對此經濟部長沈榮津十二日表示,明年四月將檢討電價,但會透過電價穩定基金,讓調漲的機會「壓到幾乎沒有」,這也意味著在明年十月第二次審議電價前,電價將不會調漲。

沈榮津也強調,電價須尊重電價審議委員會的決議。而如何讓電價依據成本,透過專業審查來達到合理,正是審議會的重要任務。

由於「油電雙漲」在台灣現今社會是政治禁忌、民怨禁忌,如何在政治正確和尊重專業之間做選擇,著實考驗著政治人物智慧。只是長久以來政治人物運用智慧所做出的決策,往往超出一般市井小民的理解範圍。

既然電價的漲跌須依據電價費率審議會來決定,而審議會決定自有其計算基礎與專業,何以部長可以未經審議會,就直接暗示明年十月以前的電價不會調漲?試想,目前所有的預測都認為燃料成本將上漲,加上電價長期偏低且偏離合理行情(台灣能源九十八%須靠進口,電價卻比能源生產國還低),如能藉由合理透明機制,順勢反應成本何嘗不是一個發展綠能的契機;可惜的是主政者未能用更大的格局來捉住潛在機會,並讓電價導入市場機制。

所謂依法行政或尊重市場機制的電價調整,目前卻是政治凌駕專業,更遑論成本的合理反應。我們樂見民代或執政者重視電價等民生問題,但須以專業作為前提,而非以民粹方式或政黨利益為優先,讓政治凌駕專業之上。深切期盼各項議題都能尊重專業並且給予理性討論空間,讓台灣成為理性的社會。


 
珍惜文化景觀 人與水牛與草原的共生
郭瓊瑩 ∕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 聯合報
日前又發生陽明山因牛群出現,遊客認為其「擋道」而緊急尋求消防隊趕牛之消息。此著實令人感嘆!多年前也曾因遊客無知戲弄水牛造成傷害而國家公園被判國賠之案例。

之後國家公園業已委託專家學者作過多次多年研究,草山牛隻與草原生態系之演替共生已有超過百年歷史,源自清代士林北投一代之農家,於農忙後會委任農會設置專人擔任水牛管理之工作且世代相傳。將水牛「寄養」在擎天崗一帶,讓水牛吃自然灌叢與類地毯草,一方面營造了草原地景,一方面讓水牛有更充裕之活動空間,也因此蓄養體力待春耕引入山下水田耕作。此制度延續至日治時代,甚而有引入日本和牛之紀錄。惟今水牛之管理者多已年邁凋零,管理方面確面臨轉捩點,若移除水牛,要保有此草原地景,以人為割草方式,每年至少要花費超過數百萬元額外預算。

陽明山許多農家子弟,包括現任台北市農會莊理事長均向陽管處呼籲:水牛與草原地景已是「文化景觀」的一環,其傳承了農民之耕田與畜牧之傳統智慧,希望在國家公園計畫通盤檢討時,應審慎檢討評估確保水牛之適量繁衍與草原生態系演替之科學事實。當然,亦應依據學術研究成果進行陽明山草原地區之分區管理或輪替畜養。以及更主動積極之「遊客教育」,讓遊客了解生態系服務功能及與動物共生之價值與潛在風險認知。

此次遊客並未受傷或受直接干擾,只因不詳牛隻之行為而受驚。但若只因擔心危險緊急轉報消防隊救援,顯然並未充分運用現代科技GPS或相關IT解說教育之即時引導與教育解說功能。不論此事之後續發展為何,誠摯希望不能因噎廢食又影響草原保有牛隻之決策,積極的環境教育、充分運用現代通訊科技智慧應才是解決之道。

當在地農民已充分支持與水牛共生,共同保全農業人文資產與文化景觀且業有學術實驗與長期調查之依據時,這樣的事件希望可以作為國家公園對於動態生態系與人文、生態多樣性保育更正面之經營基石參酌。

回顧蘇格蘭、英國草原生態地景,包括其國家公園,幾乎與牧羊生態系合而為一,今日國家公園發展即將邁向半世紀,吾人更期待深化公民科學教育,別讓無知之水牛因無知的遊客而阻礙了珍稀獨特的陽明山草原生態系景觀。


羅智成/三代同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羅智成/三代同行
.林祖嘉/脫歐談判對全球化有影響嗎?
.王正方/超級ATM取款機
.黃介正/川普版國家安全戰略來了

.葉銀華/如何建立金融業吹哨者保護制度?
.周行一/科技無法解決科技帶來的問題
.洪蘭/當孩子不識「文以載道」四字
.馬凱/請為台灣與年輕人打開一條生路
.薛承泰/益者三友與三有
.王文華/「剛好」,比「最好」,更好
.盛治仁/在工作中找到新的意義和熱情

.王健壯/總統那則獨白式錄影談話
.嚴震生/你也是,我也是
.方祖涵/作弊的痛苦代價







羅智成/三代同行


2017-12-13 23:35 聯合報  羅智成

人類壽命愈來愈長,未來可能出現「三代同行」。本報資料照片



隱隱覺得一場世代戰爭遲早要發生。
它會以溫柔的父慈子孝的方式進行?還是變成文化、觀念與立法上的傾軋與角力?目前還無從得知。
總之,我忍不住這麼想:人類的長壽,其實可能違反了大自然原先的設計。
在生物界裡,繁衍種族是第一目的。戀愛、求偶、招蜂、引蝶都只是其中的過程或手段,成為父母也是。所以有不少低階生物在繁衍出下一代,甚至交配後就得死;生殖力較差或發育速度較慢的物種,它們的父母輩則在確保下一代能存活、生殖後,才會死得瞑目。
人類在他們的下一代誕生後可以活得更久,除了因為下一代需要更長的時間發育、成長外,可能有更多的經驗和智慧需要傳承吧!
即使如此,在生活資源嚴重缺乏的某些時空裡,年長者還是得把生存權讓給更年輕的人。當然,面對這樣的情境,殺嬰同樣聳人聽聞。不過嬰兒相對地沒有行為能力;而具有充分「人間性」、充分自我意識與行為能力的老人要被變相處死,這種風俗就令今人匪夷所思!今村昌平的電影《楢山節考》,是關於這個主題最著名的作品;愛斯基摩人甚至佛經裡也有類似故事。
幸運的是,人類文明終究很快克服生產力不足,也因此延長了壽命。不同世代,或越來越多世代的人共處同一時空,相親相愛,不但是普遍的現象,更成為社會核心價值,成為幸福家庭的指標。長壽則成為生活品質、社會文明的指標。
在我們意識到有責任撫養退休老人之前,大部分社會的人均壽命還不到四十歲。如今許多地方也普遍超過八十歲了!
人類的生命品質改變的速度顯然比他的觀念還快:不但壽命變長,也更健康了;不但老當益壯,態度也變年輕了;不但生活更積極,欲望也增加了-他們越來越不想從生命的巔峰狀態退下來....
於是,我們對老人問題的想像再三修改:原先是要想辦法撫養風燭殘年的老人;再來是要傷腦筋撫養退休但還可以活很久的長者-而且長者數量愈來愈多;再來是,老人並沒有想像的老,他的工作能力並未減弱,可以延緩退休,或在退休後繼續工作,而這減少了年輕人的工作與升遷的機會。不止這樣,現在,年長者不但工作能力還在,玩興也還在,也期待繼續享受原先完整的生活—並且擁有比年輕人更多的財富與資源。
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的進程,曾經制約了每一個年齡層的人對自己生活內容的想像與期待。現在卻遇到大塞車:不但壽命變長了,而且都集中在青年、中年這個階段裡。
我們占用的工作越來越重疊,追求的事物越來越重疊,消耗的社會資源也越來越重疊。在古代,少年老成或德高望重是令人羨慕的;在廿一世紀,不但「叔叔」、「阿姨」帶有歧視性,所有尊稱都可能冒犯到別人。與此同時,生技產業突飛猛進,健身、保養、拉皮、整形效果愈來愈佳,年齡、輩分的判斷成為每天的益智遊戲。三代同行,或不同世代的人並肩去旅行、慢跑或去KTV、搞浪漫的現象將更加普遍。市場區隔要相符於年齡區隔將更加困難。
人類的文明與欲望和大自然的理想狀態有時是衝突的。雨林被砍伐、動物被滅種,對地球當然是一種傷害。人類也意識到了,減少浪費、克制欲念,提倡生態環保,算是人類的反省與退讓。但是當健康長壽、青春永駐的現象與願望和大自然的設計衝突時,將會如何呢?
(作者為作家、詩人)



11月
.劉維公/跟背包一樣大小的學校科學實驗室
.李清志/京都少年1937
.陳立恆/十九大後,台商的放下與面對
.黃介正/從「解放軍歌」到「強軍戰歌」

.范疇/從慶富案看台灣的「實世代」
.趙春山/統獨光譜移動告訴蔡政府的事
.蘇蘅/貝佐斯如何讓華郵起死回生
.薛承泰/年金改革不能弱化國家
.林中斌/兩岸破冰的往例
.葉丙成/停止製造無動力世代 大學考招必須改革
.趙春山/統獨光譜移動告訴蔡政府的事

.王健壯/誰進了總統府見了誰
.朱宗慶/必然的在意
.盛治仁/少點效率 多些人性
.方祖涵/給乙組球員的夢幻棒球營
.林祖嘉/加入CPTPP 台灣須大幅開放市場
.嚴震生/川普的第一個期中選舉
.王正方/只為轉型,不顧正義

.黃介正/川習峰會 西風壓不倒東風
.洪蘭/科技不該取代大腦
.馬凱/天外飛來的奇蹟
.羅智成/推己及人
.薛承泰/時間銀行的帳,怎麼算
.葉銀華/專案融資 應避免來者不善
.周行一/從「計時工作者」變「專業工作者」

.王健壯/許宗力可以替總統上一堂課
.盛治仁/100%的堅持比98%容易
.方祖涵/數據派世界大賽
.劉維公/0.2美元的創新力
.范疇/兩端的無知—愚民、賤民?賤商、愚士?



10月
.嚴震生/宗教改革五百年的政治意涵
.趙春山/以突破僵局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李清志/魅力市集的年代
.陳立恆/永遠BEING,所以英國
.施振榮/慶富再造—從王道談企業重整
.黃介正/習近平的二○三五
.葉銀華/金融科技創新實驗的定位
.蘇蘅/當媒體不重視採訪「真新聞」
.王文華/如果小學校園變成跳蚤市場…

.王健壯/習近平的弦外之音
.朱宗慶/夢想不滅、初衷不變、育成不斷
.盛治仁/人生要追求多少顆星星?
.趙春山/十九大後的兩岸關係:一場「定力」與「耐力」的較量
.方祖涵/按讚惹出的天大麻煩
.薛承泰/「博愛」與「愛博」之間
.羅智成/尋找部落

.王正方/小程和他的廖老師
.嚴震生/美國人露出肩膀的權利
.林中斌/王岐山十九大應會留任
.葉銀華/什麼是金融政策?
.馬凱/海峽風雲日亟 台灣能不自強?
.黃介正/中華民國106歲生日快樂
.洪蘭/2年學會說話 卻要用一生學不說話

.王健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似乎要變
.周行一/老人化社會與人文社會科學
.施振榮/從王道談「官不聊生」與「民不聊生」
.盛治仁/人生5個思考題
.方祖涵/企業與地方的共生
.范疇/再度建議國民黨改黨徽
.劉維公/當代病態民主的神救援話語術

.嚴震生/南比亞、尚比亞、甘比亞


09月
.葉銀華/家族企業之傳承機制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丙成/體改打假球,教育部何以默然?

.王健壯/最困難的事 蔡英文還沒做
.朱宗慶/優勢與重視
.蘇蘅/民粹政治與社群媒體造神
.林中斌/太陽磁爆、大地震並無關聯?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盛治仁/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主扎根了嗎?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方祖涵/天災行銷學
.王正方/我是王正中的弟弟
.施振榮/「物聯世界、智源台灣」
.賴英照/看見內線交易
.王文華/英雄所「睡」略同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葉銀華/公司治理最後防線失守

.王健壯/蔡英文強勢領導面臨考驗
.周行一/雇人不再靠學歷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08月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07月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