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1189/web/
.聯合報社論/莫健訪台,映照蔡政府內政與外交困境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與「義雄教」
.經濟日報社論/數位經濟崛起 中美爭霸
經濟日報社論/數位經濟崛起 中美爭霸
2017-12-14 03:2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文章:《GAFA要注意了:東方的BATX正在崛起》。GAFA指的是Google、亞馬遜、臉書、蘋果,都在美國,當下或許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科技企業,但新一代的競爭者正從中國出現,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及小米即BATX,不僅正在引領市場,同時也正在創造市場、顛覆市場。
文章指出,總市值9,000億美元、10年間孵化上千個企業、業績年均增速超過50%,BATX用這些讓人瞠目結舌的數字向世界展示著空前的成長速度及壯志雄心。文章說,「你是否知道騰訊的微信在全球擁有超過10億用戶?小米成立僅四年就在中國市場打敗了蘋果?百度是在人工智慧方面不亞於Google和微軟的科技領頭羊?今天,GAFA必須把視線轉往東方,因為新的科技巨頭正在這裡崛起。」沒有錯,GAFA看來確實開始有所行動了,日前在浙江烏鎮舉行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中國一線科網老闆當然一如既往全員到齊,蘋果、Google等美國CEO也首次出席這場由中國倡辦的世界數位經濟武林大會。
「數位經濟」迄今還祇是比較籠統的概念,具體地說,它是指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數位技術被廣泛使用並由此帶來整個經濟環境和經濟活動的根本變化,因此,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均為數位經濟範疇。
數位經濟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普遍存在著三種現象,或者說,服從三條定律:一、梅特卡夫法則,是指網絡的價值等於其節點數的平方;亦即網絡上聯網的計算機愈多,每台電腦的價值就愈大;二、摩爾定律,是指計算機晶片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翻一番,而價格則以半數下降;三、達維多定律,是指任何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都能自動獲得50%的市場占有率,所以任何企業在該產業中必須要第一個淘汰它自己的產品。
其次,數位經濟從技術面的角度看,也存在著三種現象:顛覆時空。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基本上做到了無孔不入、無堅不摧、無遠弗屆,也等於是實現了全覆蓋、零死角、無極限;既把時間壓縮到了零,又把空間壓縮到了零。可以想像,這無異是將市場作了盡可能的放大;另外,顛覆產業界限,把傳統的產業分類,進行了交錯融合;同時顛覆傳統成長概念。由於數位經濟的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因此網絡產生及創造的效益將隨網絡用戶的增加而呈指數形式成長,加速度膨脹。
再看,數位經濟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也有三個現象:邊際效益遞增,邊際成本遞減;強大的外部經濟。每個用戶從使用某種產品中得到的效用與用戶的總數量有關。用戶數規模愈大,每個用戶得到的效用就愈多。然而,最值得重視的恐怕還是數位經濟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需求面與供給面所出現的現象:互聯網,是把原本既已存在的需求,通過網絡,加以實現;大數據,是把原本並不存在或還未浮現出來的「潛在」需求,尋找發掘了出來;至於人工智慧,則純粹是透過技術創新,開發出了原本既不存在、甚至都還難以想像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需求面不斷被大量發掘並開發的同時,數位經濟還同時在供給面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傳統生產要素,主要為資本、勞力、資源與技術,各自分別對產出作出貢獻。在人工智慧時代,以機械人為例,基本上已把多種生產要素融合為一,產生了遠比一加一加一更大的貢獻。換言之,無論從管理面、技術面、經濟面,數位經濟呈現出的都是全新的、革命性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影響。
全球經濟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持續維持「L」型的增長狀態,始終未見明顯翹尾,數位經濟的逐漸成熟或有可能突破此一沉悶困局。其中,以BATX為主力的中國數位經濟也極可能如《金融時報》所言,以後來居上之勢凌駕超越以GAFA為代表的西方數位經濟之上,這是因為中國不僅智力優越,而且更最先享有巨大的市場規模優勢。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與「義雄教」
2017-12-14 00:0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今年兩度以「禁食」要求公投法「補正」。 本報資料照
民進黨憑席次優勢強力通過《公投法》修正案,大幅降低公投門檻。但由於領土變更等涉憲政議題者均被排除在外,也因此,遭獨派人士譏稱「還是鳥籠公投」。
公投連署成案門檻由原本占選舉人數的五%,一舉降低到一.五%,其間有一段曲折。原本府院都認為,降至二.五%是比較穩健的作法;但數度以「絕食」要求降低門檻的林義雄,卻堅持要訂在一.五%。柯建銘等人數度拜會勸說未果,最後只能遵照「聖人」指示行事。
林義雄的意志,對民進黨而言,已宛如「義雄教」一般,神聖不可違逆。當年林義雄曾成功推動國會席次減半,然後是反核苦行和絕食,促成核四封存,立下「一人抵一黨」之功。今年,他兩度以「禁食」要求公投法「補正」,民進黨又豈敢不從?但如此一修,公投法可能就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林義雄憑其苦難與堅持,鍛造出一種奇特的力量,可以左右政治走向。但從民主參與的角度看,過度道德化的訴求,或個人直覺式的判斷,有時反而容易淪為專斷與威權,這也是對一般民意的欺凌。國會席次減半後,造成今天立法品質日益惡化;核四封存的結果,則導致今天台灣空汙惡化難以收拾,皆是其例。
民進黨雖受「義雄教」影響甚深,但它並不是一神教;許多人更念念不忘的,其實是「阿扁教」。而如果表面領受道德旨意,內心卻信奉貪腐現實,那恐怕才是最可怕的。
聯合報社論/莫健訪台,映照蔡政府內政與外交困境
2017-12-13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左)來台拜會蔡英文總統(右)及立法院,除了談到兩岸和外交議題,還關切台灣內政問題。 中央社資料照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來台,並先後拜會了立法院長蘇嘉全和蔡英文總統。國人對莫健最深的印象,莫過於二○○三年陳水扁推動「公投綁大選」,時任美國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的莫健來台警告勸阻。這次他是在中共十九大及川普訪中後首度訪台,其言行仍映照了蔡政府從內政到兩岸、外交的窘迫樣貌。
莫健這次來台,除談到兩岸和外交議題,還關切了台灣的內政問題。在立法院,莫健未提出敏感的美豬議題,反而一開始就關切《促轉條例》的政治效應。他除擔憂中共可能將促轉聯想為「去中國化」,也提醒台灣在改名議題上必須謹慎,過程不要太過激烈,避免造成社會分裂與北京反應。
從另一個角度看,曾專程來台勸阻陳水扁公投的莫健,這次正值《公投法》修正案力拚三讀,但因民進黨髮夾彎排除了修憲、制憲、領土變更、兩岸政治協議等議題,因此莫健對此法未置一辭,反而提醒蔡政府不要把「促轉」搞得太過火。很顯然,美方認為蔡政府的政治操作可能動搖台灣自由民主根基,並危及兩岸和平穩定,甚至傷害美國支持台灣的立場。
民進黨立委向莫健強調,促轉是要「去威權化」,重點是全民討論,才可能寬恕與和解。話說得好聽,但蔡政府假轉型正義之名,違憲違法樹立新威權,選擇性的推促正義,恐將更撕裂社會。也因此,莫健以美國過去的「黑奴制度」現在仍有許多討論為例,提醒蔡政府要謹慎處理。
民進黨立委也向莫健說明,促轉條例的目的是「去蔣化」,與「去中國化」無關。但是,蔡政府無視歷史時空背景,塗銷兩岸對峙脈絡,抹去兩蔣治台功績,其實也在切斷與中國的連結,埋葬自己不願面對的歷史真相。更何況,蔡政府一系列「去中國化」的舉措,豈止一部《促轉條例》而已。
莫健對於促轉的關切,穿破民進黨所謂「歷史真相」、「社會和解」的迷霧,直指民進黨的用心。只能說,民進黨促轉急切,但心態偏差,理由太弱,政治操作又太粗暴。也因此,《促轉條例》通過後,教育部長潘文忠一席有關「中正」校名改名的「老實說」,就被民進黨立委K得滿頭包。綠委不滿潘文忠的躁進表態,要求他「檢討話術」;而莫健則看出促轉本身的後續效應,而感到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莫健對台灣內政的「說三道四」,民進黨並不以為意;原因在,蔡政府對美國另有期待。蔡英文改稱「亞太」為「印太」,以響應美國的新戰略安排;又稱台灣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中的相關者,以呼應川普「自由印太」的倡議。在美國「印太戰略」與中共「一帶一路」的分庭抗禮中,蔡英文明確表態選邊。
蔡英文不掩其「靠美日抗中」的戰略意圖,但台灣如何加入美國的「印太戰略」呢?莫健在台向蔡英文強調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支持,川普則在華府簽署了考量美台「軍艦互停」可行性的《國防授權法》。莫健認為,中共駐美公使李克新放話「美國軍艦抵達高雄港之日,就是武力解放台灣之時」,發言並不恰當;但是,莫健自己七月也說過,「美國軍艦停靠台灣港口非常困難,甚或是危險的」。
陳水扁公投綁大選,是刻意撩撥兩岸敏感神經救選情;蔡英文連續操弄政治議題,也意在圍魏救趙,試圖從一例一休和空汙等困境中突圍。但莫健這次訪台,卻意外地讓蔡政府從內政到兩岸、外交都窘態畢露。莫健關切促轉,讓蔡英文標榜的「自由民主」光環盡失,也讓她強調的「維持現狀」搖搖欲墜。相對地,蔡英文極力表態靠攏,能獲得美國多少保護則未可知,但共軍在台海「繞島巡航」卻已成為「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