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順勢合作取代對抗 找到強台之路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5195/web/

.聯合報社論/從輕佻招募看國軍的「人力黑洞」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與勇哥的對話
.經濟日報社論/順勢合作取代對抗 找到強台之路




經濟日報社論/順勢合作取代對抗 找到強台之路


2018-04-02 00:3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2月中國大陸公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惠台31項措施),是近年大陸對台經濟、文化與教育上的最大開放。對台商而言,惠台31項措施上路讓台商期盼多年的準國民待遇向前邁進一大步,在兩岸政治處於冷和的低盪期中,也凸顯這股經濟暖流的不易,我政府與企業必須做好準備,迎接兩岸經貿往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惠台31項措施在產業面上最大的亮點,是給予台企和陸企相同待遇,其政策以「中國製造2025」為核心,提供台商在大陸研發中心稅賦與融資等優惠,台商可以特許方式參與大陸能源、交通、環保等公共工程建設;台商可參與大陸官方的採購案,另可通過合資、併購與重組等方式,參與大陸國有企業改革。相關規定形同讓台商享有準國民待遇,在大陸政策支持下,對符合資格的台商亮出綠燈。
惠台31項措施與過去大陸吸納台商方式的最大差異,在於大陸不再以稅賦、土地與勞動力的優惠吸引台商,而是看中台商在個別產業的研發與創新能力,希望台商參與大陸從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的計畫。惠台31項措施支持台商發展高端、智慧與綠色製造等產業,這部分與近年我企業積極布局的領域與方向一致,若能搭上這班順風車,台商可在此過程中獲益,大陸亦可結合內外資,達到產業轉型與升級的目標。
在大陸公布惠台31項措施相關計畫後,我官方批評這些多數是舊瓶裝新酒,背後目的仍是統戰,看似惠台,實則為窮台惠陸,淡化惠台31項措施對台灣的影響。
大陸確實希望靠結合內外在資源,加速達成產業轉型的目標,而大陸以經促統的戰略目標從改革開放以來也從未轉變,我方在兩岸互動中除了考量政治的現實面,也必須正視兩岸經貿的實際狀況。
大陸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與最大貿易順差來源,近年兩岸經貿結構逐步由垂直分工轉向水平競爭,對岸在推動產業轉型時,我方產業必然會面臨新的競爭環境與磁吸效應,但挑戰與機遇是相伴相依,台商亦可在大陸轉型製造強國的過程中,找到企業發展的新利基。
台積電與鴻海這兩家台股市值第一大與第二大的企業,已看到了大陸成為製造強國的潛力,前者在南京設立了12吋晶圓廠與設計服務中心,後者推動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在上海A股上市,這些布局都是看好大陸要推動產業升級邁向製造強國時,政策上的扶持將有利企業降低投資成本與拓展市場。
從市場對台積電與鴻海的大陸布局反應來看,外界並未認為這兩家龍頭企業在大陸的投資會造成窮台效應;相反的,市場多數認為這是企業全球化布局重要的一環。
由雁行理論來看,台商曾參與了美國與日本的產業革新,搭上了製造業起飛的順風車,美、日在推動產業升級時,台商均從中得利。近年台商在大陸發展遇到瓶頸,過去依靠低廉土地、勞動力生存的台商,逐漸淡出大陸市場,大陸推動2025年轉型為製造強國,將會是台商第三次重要的機遇
惠台31項措施提供台商站上大陸經濟轉型舞台的契機,但台商能否在舞台上發光發熱並獲得掌聲,仍須回歸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唯有在人才、技術與資金三個面向握有優勢,才能爭奪大陸經濟轉型時的各項商機。我官方與民間必須齊心合作,積極應對惠台31項措施上路後的新局,面對挑戰,找到機遇,在惠台措施中找到強台之路。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與勇哥的對話


2018-04-01 23:3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陳水扁(右)利用「新勇哥物語」放話,蔡英文親上火線回應,前後兩任總統隔空叫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水扁利用「新勇哥物語」不斷放話撩撥,蔡總統親上火線回應,說此舉對扁保外就醫「不是好事」。民進黨前後兩任總統如此隔空叫陣,讓人看傻了眼。
陳水扁這麼囂張,原應由台中監獄約束其言行;再往上,至少還有矯正署及法務部負責,不該由總統出來應戰。而今,陳水扁愈來愈不把中監放在眼裡,甚至以挑戰紅線為樂;蔡英文一怒親自跳出來回應「勇哥」,除暴露台灣民主之荒謬,也暴露民進黨價值的梁歪柱斜
但是,縱容陳水扁如此得寸進尺的,不正是蔡英文和她的民進黨同志嗎?蔡英文不斷放縱扁趴趴走,又利用權位來討好挺扁人士,除弄得社會大眾認知混淆,更搞得司法體系不知如何「依法行政」。例如,她任用主張陳水扁「特赦」的賴清德出任閣揆,她又提名揚言清算「辦綠不辦藍」的司法官的陳師孟出任監委,後者並堅稱阿扁「無罪」。這些,難道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勇哥」是當年陳水扁養在官邸的黑狗,他借用這隻狗的名義不斷對現任總統狂吠,在民眾看來,總是一場政治好戲。但政治難道只要熱鬧就好,而不問是非黑白,不問法理體制?
阿扁最近抖出蔡英文在官邸私會柯文哲,說陳菊為了入府任秘書長而放棄劉世芳;真真假假,也顯示官邸另有「眼線」向他通風報信。這點,必然踩到了蔡英文的痛處。蔡英文和勇哥的對話,終究只是雞同鴨講,民進黨的價值也散失了一地。





聯合報社論/從輕佻招募看國軍的「人力黑洞」


2018-04-01 23: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軍渾身解數募兵,還打出「美人牌」宣傳,顯示人力黑洞亟待填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軍中傳出多起女兵在社群網站打「美人牌」宣傳募兵,搭配「想找人來陪我」、「讓我為您服務」等引人遐思之語句。這樣的招募術是否有效仍不得而知,卻已招來「物化女性」之譏,顯示國軍兌現募兵支票困難已落至竭澤而漁的窘境。
國軍總員額廿一.五萬人,扣除文職人員與學生、受訓人員、臨時職務等「維持員額」,正式的「編制員額」為十八.八萬人。若以九成的「編現比」(編制人數與現有人數之比)為目標,代表現有員額不可低於十六.九萬人,才能維持有效戰力。但軍方實際的募兵成效卻遠低於此,國防部最近承認志願役總人數至去年底僅十四.六萬人,編現比尚不足八成,距離其宣稱的「最低需求」還差二.三萬人。
進一步探究,九成編現比只是維持戰力的「低標」,國防部卻將其當成招募「天花板」,偷偷將門檻降低了一.九萬。何況,現有志願役官兵中有些正因受訓等因素只能列為「維持員額」,部隊真正人力還不到十四.六萬人。尤其,第一線戰鬥部隊的缺口遠比辦公室單位嚴重,根據立院預算中心調查,陸軍主力的機械化步兵編現比甚至不足六成。
對此,軍方聲稱今年可將志願役提升至十五.一萬人,編現比突破八成,一○九年則可達九成的目標。事實上,國防部去年八月就宣稱志願役已達八成,一○七年即可達九成;數字兩相對照,顯示先前根本是吹噓。何況志願役成長曲線已趨飽和,前兩年均只增加兩三千人,今年如何可能一舉突破五千?未來三年又再增一萬八千?這些數字,都只在虛應故事。
最大的危機是,國軍今年元旦起停徵義務役,許多部隊下半年就可能面臨連衛兵派遣都吃緊的窘境。為填補人力黑洞,國防部先取消了志願役官兵的國英文口試,又把志願預官役期降至一年。既然高層不惜削足適履,基層單位也上行下效把腦筋動到女性士官兵頭上,要她們擔任「招募花瓶」,也就毫不足怪。
這些光怪陸離的現象,主要須歸因於兵役政策背離現實,軍方只得配合演出「國王新衣」的戲碼。扁馬蔡三朝都為討好選民而競畫空中樓閣,試想:廿一.五萬的軍人幾近人口一%,比率超出歐美國家至少一倍以上,遑論國軍的待遇與社會地位遠不如歐美,如何達成不可能的任務?何況,蔡政府的兩岸政策已使得對峙愈發嚴重,民進黨奢談「年輕人不必當兵」的本錢到底在哪裡?
面對近年中共軍力大肆擴張,我方國安高層動輒將「不對稱作戰」掛在嘴上,彷彿祭出此一法寶,劣勢即可變成優勢。事實上,這只是自欺欺人的狂想曲。蔡政府若堅持實施志願兵制,就得承認十五萬已是可募人力的天花板;若為落實去蕪存菁,並考慮少子化趨勢,數字更須再下修。規模若要如此精簡,即須對陸海空三軍比例作革命性的調整。問題是,國安團隊能否保證,經此劇烈改造,國軍應戰能力不會削減?
要解決「兵力懸崖」危機,最務實的辦法,是停止不切實際的全募兵政策。問題是,這樣的想法在專業上合理,在政治上卻須冒著「失去選票」的風險;以台灣政治的高度民粹化,不會有任何政黨敢於貿然轉彎。進一步看,國軍的「人力黑洞」和能源政策的「電力黑洞」其實如出一轍,執政者只會把問題一天拖過一天,直到問題爆發的時刻,才讓民眾去承受後果。政治人物根本不會想要提前去拆解引線,讓自己置身在危險之中。
選票政治與現實專業背道而馳,正是當今社會最大問題,也正是台灣整體實力江河日下的關鍵。軍方輕佻的招募手法,映照的是巨大的國軍人力黑洞待填。而這個政府不斷挑戰兩岸關係,卻說不出自己應戰的軍力要從何而來。

【重磅快評】敢問:中正大學是那一「國」立的?

.【重磅快評】只准國防部放火 不准阿兵哥點燈?
.【重磅快評】坐等陳慶士學倫案引爆 中研院處理荒惰
.【重磅快評】敢問:中正大學是那一「國」立的?

.【即時短評】林佳龍搞定「房事」 終結一個選舉戰場?
.【即時短評】蔡英文下指導棋 中監敢撤扁保外就醫嗎?
.【重磅快評】把「去學校開槍」真當玩笑 才是最大玩笑
.【重磅快評】俄報復驅逐美外交官 新冷戰開打?
.【重磅快評】誰把花木蘭變成攬客妹?
.【重磅快評】誰頭腦怪怪的?柯P可以怎樣引用甘迺迪?
.【重磅快評】柯P救吳音寧 蔡英文出的答卷也作完了
.【重磅快評】見了劉結一 朱立倫就會賣台嗎?
.【即時短評】習金會 北京重拾東北亞主導權
.【重磅快評】要查林姿妙的帳 陳金德在盤算什麼?
.【即時短評】深澳非蓋不可? 因為民進黨跳票比跳電好
.【重磅快評】金正恩送來秋波 正是習大反制川普的籌碼
.【重磅快評】核二重啟併聯 蔡政府轉進「非非核家園」
.【重磅快評】反正我過半 漲你電價又怎樣?
.【重磅快評】急修廣電法 會是安倍下台前的迴光返照?
.【即時短評】培育運動人才不單靠硬體 也該兼具軟實力
.【重磅快評】管中閔、吳音寧 台灣三月的兩樁政治奇案
.【即時短評】朱劉會 劉結一首秀堅定反「台獨」
.【即時短評】九二共識是通關密語 朱立倫搶灘試水溫
.【重磅快評】空汙PM1更難治 日本60年還搞不定它







【重磅快評】敢問:中正大學是那一「國」立的?


2018-04-02 11:12 聯合報  主筆室
中正大學畢業典禮取消「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 聯合報系資料照


中正大學是那一「國」立的?
國立中正大學行政會議日前通過取消畢業典禮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等儀式。大學自主、自治,旁人本無可置喙;但見該校取消的理由,理既不直、氣更不壯,那像是追求真理的大學該有之作為?
依據中正大學學生會臉書貼文,以往該校畢業典禮流程中,均有唱國歌與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等約5分鐘的儀式,但在日前的行政會議中,學務處針對上述儀式之存廢提請討論,主席校長裁示本年度畢業典禮取消,希望藉由取消以往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儀式,可以讓畢業生參與一場更多元、友善的畢業典禮。
中正大學學務長鄭瑞隆則表示,去年畢業典禮時有僑外生有不同意見,因此在今年行政會議提請討論,經調查,目前僅剩台大及台北大學還有類似的流程。他又說,現在的民主社會中國旗或國家的認同每個人有心中的一把尺,行政會議上討論時多數的意見傾向廢除。
那問題就來了,中正大學到底是為了什麼原因取消相關儀式?綜合前述說法,顯然肇因於去年畢典時僑外生有不同意見,於是才有行政會議的討論,然後,一方面是考量從「善」如流比照多數國立大學作法,一方面是考量每個人的國家或國旗認同不盡一致,因此才決議廢除,兼可收讓畢典更友善多元之效。
這到底是什麼思考邏輯呀?
首先,僑外生有不同意見,是指沒有同時唱其國家國歌?還是有僑外生不願接受中華民國國歌?難道竟連入境隨俗這粗淺道理都不懂?中正大學諸多教授都拿到國外知名大學博士,敢問這些名校畢典時若唱該國國歌,身為僑外生的你們又有何理由抗議?更且,僑外生不知是否包括對岸學生?如果是因對岸學生「不爽」聽到中華民國國歌而提案取消,那豈不等同受迫於中共對中華民國的打壓、更為政治不正確?
其次,鄭瑞隆倒還算誠實,訴說了可能更為真實的原因:現在的民主社會中國旗或國家的認同每個人有心中的一把尺。這是事實,但另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國立中正大學」的「國」,除了「中華民國」難道還有其他解釋?在未經法定程序修改之前,國歌難道還有其他首?有畢業生或師長不認同,可以拒唱、可以晚進會場,理應依法行政的國立大學校務行政人員,竟甘於屈服於歪理先自我閹割,這又是什麼真理?
至於取消唱國歌等儀式與畢典更友善多元之間,誠不知有何關聯?豈不知取消了儀式,首先就對熱愛國家者不友善不多元?再看看美國各式職業賽事比賽開始之前,邀請不同族群的巨星、名人、戰爭英雄、警消…唱國歌護國旗,誰說唱國歌等刻板儀式就不能友善多元?
至於拿多數學校已取消來背書,更十足是小孬孬行徑。在大學殿堂,如果只知人云亦云、甘於牛後,又與趨炎附勢何異?
如果中正大學是以「本校師生多不認同中華民國」為由取消唱國歌等畢典儀式,或許還可贏得更多的尊敬;如今卻甘於做這個既不敢廢掉中華民國國歌國旗國號、卻又大享中華民國國器、待遇、福利的政府之馬前卒,代行此類掩耳盜鈴、搞偷渡之小動作,如此大學,還真辱了校名「大中至正」之意義





【重磅快評】坐等陳慶士學倫案引爆 中研院處理荒惰


2018-04-02 11:43 聯合報  主筆室
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驚爆論文造假,並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建議「立即撤稿」。 圖/翻攝自中研院網站


中研院前特聘研究員陳慶士遭美方踢爆八篇論文造假,為國內學術倫理案再添重大醜聞。陳慶士造假最早可溯及2001年,美方都在2016年才發現疑點,可見處理造假確實不易;然而,台灣相關單位對此案的處理節奏,暴露了即使近年學倫案連環爆,台灣對學倫的處理仍然荒惰。
近年在陳震遠、郭明良、翁啟惠等重大學倫案接連爆炸後,中研院設倫理規約、各級倫理委員會,科技部設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要點,教育部也設學術倫理處理原則等,一時間,彷彿各界都拿出學倫決心。
然而在陳慶士案中,中研院在陳慶士去年中旬告知美方已展開調查後,雖於去年底展開初步調查,卻未連繫該大學,更未緊盯美方調查進度,以致當美方調查報告出爐,院方還是看到國內媒體報導才知。以中研院這兩年大幅宣告的重視學倫主張,這已不只是動作慢半拍可形容,更是沒真的用心處理。
中研院或許確實無法在美方調查結束前要來相關資料,也確實須比照司法上無罪推定原則,不宜在結果確定前剝奪陳慶士權利。但若真的重視學術倫理、愛護中研院形象,當院內人士疑似出包,主動關切、了解案情,應是基本動作,怎會坐等結果出爐,還說是對方沒來通知?
再者,美方調查報告明明指陳慶士須負起所有造假與竄改數據之責,中研院卻一度引用陳慶士之言,說是實驗室的問題。倘若能事先掌握美方報告,根本不須再引用陳美化自己的謊言。
陳慶士此案更可議的是,除了單純學術問題,更因是做用藥實驗,涉及影響人命安全。學者做學術,若做到連他人性命都不顧,這已非單純學術倫理問題,而是基本人格問題與涉法嫌疑
台灣近年鼓吹產學合作,未來在利益誘使下,類似陳慶士案只怕更多。台灣對學術倫理若不再痛下檢討,做好事前規範與事後懲戒,將來鬧上國際的,恐還不只是撤論文而已。





【重磅快評】只准國防部放火 不准阿兵哥點燈?


2018-04-02 18:47 聯合報  主筆室
針對近期國軍基層為招募採取上街、擺攤、網路操作女性官兵形象等現象,國防部下令嚴禁官兵在街頭宣導、擺攤及實施網路輕佻文宣招募作法,以免影響軍人形象。 翻攝網路社群







國防部今天(2日)中午針對聯合報社論『從輕佻招募看國軍的「人力黑洞」』發出新聞稿,表示以後「嚴禁官兵在街頭宣導、擺攤及實施網路輕佻文宣招募作法,以免影響軍人形象」
國防部特別發聲明來回應,我們當然倍感榮幸。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除了確定媒體沒法再拿「女兵賣萌」、「街邊擺攤」作文章,國防部乃至更上層的執政當局,對於國軍的人力黑洞,還是繼續假裝視而不見,沒有作為。
徵兵制的停止,早在民國100年底就已確立,國防部推動募兵也非今天才開始,但為何近日類似「招募亂象」突然如雨後春筍,格外嚴重?當然是以往還有義務役,即使招募不夠理想,部隊整體人力不至開天窗;但從107年起停徵義務役,每退伍一個人,部隊就多一個缺口,「人口黑洞」迅速由惡夢變成恐怖現實。
基層部隊為何要女兵施展「美人計」?要幹部穿軍常服當街擺攤發傳單?當然是來自上級的沈重招募壓力,為了達到業績,只好無所不用其極。明知這些招式不是副作用嚴重,就是勞而無功,但起碼在長官面前有所交代,至少表現出「已經盡力」的身段。
在輿論抨擊下,國防部明令禁止這些怪招,但是長官們可沒有說,基層從此不必擔負招募配額。因此基層的壓力依舊,甚至以往只要願意犧牲色相,沒有功勞至少有苦勞,未來連這種「意思到了」的表演機會都沒有。
因此如今的情況是,只許國防部放火(持續降低招募標準),不許基層點燈(出怪招應付招募命令),卻又要求家家戶戶都一片光亮。在這種磨折之下,幾乎可以確定:就算真的多招到人,也是濫竽之輩;真正對國軍有熱情有理想的優秀幹部,反而會灰心離去。
此外國防部的新聞稿當中,除重申民國109年可望達到編現比九成之外,還是沒有回答下列問題:
※既然到去年底,國軍編現比都還不到八成,國防部也說109年才能達到九成,那麼去年8月國防部在記者會上公開宣稱,「編現比現已八成,107年就可達九成」,是不是欺騙全國民眾?
※馬政府宣布兵役轉型上路時,目標是103年元旦就可停徵義務役,結果被迫不斷跳票;蔡政府上任後不再展延,107年元旦準時上路,導致如今部隊「天窗」愈來愈大。由此可見,國防部在評估政策時,慣於為了討好上級,作出根本離譜的樂觀推測。如今國防部拿什麼證明,這次的「107年達到八成,109年達到九成」不是另一次大吹牛皮?
※即使按照國防部自己的說法,也坦承到至少109年之前(實務上幾乎可確定,必定會再延後),國軍因為人力不足九成編現比,戰力強度都將處在低於應有標準的情況下。國防是國家的生死大事,一分一刻怠忽,都可能導致無可挽救的後果。以我國所處安全威脅之嚴峻,政府與軍方居然容許,國防安全出現至少三年的「超級破洞」,卻仍怡然自得、不以為意。
今日執政黨的支持者,慣常對異己勢力扣上「通敵」與「賣台」大帽子;但由此看來,為了戀棧權位,但求討好民,不把危局當一回事,發揮「通敵」與「賣台」效果的人,到底是誰?

聯合筆記/兩蔣陵寢

.台灣的聲譽…科學造假 不能姑息
.城鄉落差加劇 教科書改革不能等
.聯合筆記/兩蔣陵寢
.核二跳機究責 先究600天前停機
.搶救空汙 我們需要更多「埔里媽媽」
.農業職災補償 勞動部不能旁觀
.募兵奇招? 美女牌不如專業牌
.漫畫/拚經濟還是拚清算?





聯合筆記/兩蔣陵寢


2018-04-02 00:02 聯合報  陳言喬
桃園慈湖蔣公陵寢潑漆事件後近半個月,陵寢已初步整理完畢。 圖/風管處提供


潑漆的桃園慈湖蔣公陵寢,今年幾已確定無法在四月五日蔣中正逝世周年開放,這是數十年慈湖開放參觀謁靈以來首度關閉。
蔣公陵寢被潑漆後,國軍官兵與專業人員小心翼翼的去除汙垢,數天後即已修復,包括蔣家後代、郝柏村等人均已前往查看修復情況。但遲遲不開放,有說是內部人員大調整,正加強守衛人員的訓練,時間上準備來不及;但真實的原因,還是當前政治氣氛不宜,蔡政府傾向過了四月五日再說
隨著促轉條例與促轉會開始運作,這麼具有「高度威權」意涵的兩蔣陵寢,日後勢必成為促轉會關注的重點,除了「二二八」、「白色恐怖」等眾人琅琅上口的事件會貼在兩蔣身上,其他只要能扯到兩蔣的芝麻綠豆事,也都會被放大檢視,而且只看過不看功。
中共參與「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追緝謝雪紅等共黨分子,本是理所當然,如今很少人提及當年的主客觀因素和時空背景,甚至指責是政府亂殺人;「白色恐怖」更是,去看看北京的西山無名英雄公墓,那些被中共列為地下黨員的犧牲名單竟與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名單相差無幾,這是怎麼回事?蔡政府的促轉會是否也要查它一下。
只拿放大鏡看一個似是而非的過,而不考慮兩蔣對中華民族、對台灣的大功,這樣的撕裂歷史記憶、分離另一方的族群感情,是無法獲得另一方認同、達到族群和解的。
先不說蔣公領導八年抗戰戰勝日本,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收回台灣。就說他到了台灣、保衛台灣免受赤化,奠定台灣後來的經濟發展、民主自由,記得的人還有多少?
蔣公帶著二、三百萬兩的黃金來台穩定台灣的金融秩序,帶來了七十萬件的故宮文物;帶來六十萬大軍保衛台灣;也帶來了數千名各類專家建設台灣。
隨便舉一例,台北市目前的著名單一建築,故宮博物院(一九六五)、大直忠烈祠(一九六九)、國父紀念館(一九七二),每年各都吸引數百萬人次參觀,都是在蔣公任內指示興建的。即使在他身後,與他有關的中正紀念堂、桃園慈湖也都有數百萬人遊覽,這些景點提供國人休憩之所,也帶進不少觀光收入。
另外,三七五減租;在財政極度困難下開辦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提升國民素質;興建石門、曾文、德基等多個主要水庫、水利設施,都推動了台灣經濟社會發展。
這些建設經歷了多年,很多人都忘記了,有的人或刻意不提他的功績,甚至曲解、誣衊。但歷史是面照妖鏡,「想想前人,看看現在」,誰做了什麼事、在什麼環境下才能做出像樣的事,做個比較和對照,就很明瞭了。






台灣的聲譽…科學造假 不能姑息


2018-04-02 00:02 聯合報  陳志今/旅英僑民、劍橋大學醫學院博士(高雄市)
中央研究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博士因涉論文圖像造假遭調查而請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早醒來,赫然拜讀中研院前特聘研究員陳慶士博士因論文圖像造假請辭一事,身為前研究員的筆者不免好奇此事緣由。在大略拜讀俄亥俄州立大學醫藥化學的調查報告後,中研院對此事的處理筆者有些淺見,也在此與讀者分析此事來龍去脈。
一般認知的影像修改,比方說模特兒皮膚美白、除皺等等,屬於圖表改造,在科學期刊不被接受。但一張圖片用顯影技術將畫素變清晰、或者是將圖像對比度增強,則是可以接受的。簡而言之,圖表影像改變不能影響實驗分析結論,廣義而言就不是造假。當然,如果數據本身是造假而來,那之後的圖表分析也都是造假的。
陳博士被指控的是屬於移花接木。俄州大學指控書中利用影像對比技術,發現陳博士十四篇論文研究結果的圖表中,有些是複製貼上、旋轉一八○度,或者將兩個圖片剪下合併,導致這些圖表的實驗組、對照組分析結果變得不可信。其他被抓包的則是圖表的標示有誤導之嫌。總結而論,這些行為的確已夠俄州立案調查,而相關期刊也要求陳博士主動撤下這些論文,因為論文的結論已不可信。
當過研究員的博士們,尤其是生物類組,都知道近幾年來國際期刊對實驗圖像的完美要求已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即使一個小小的不完美都可能造成退件,而生物實驗往往比其他領域更加曠日廢時。筆者親身經驗中,一個圖表重新實驗都得耗上至少三個多月,對陳博士的癌症藥物領域而言,壓力可想而知。雖然筆者對陳博士和他的研究員可能因期刊壓力而鋌而走險表示同情,這些都不能成為造假的理由。
但筆者想探究的是陳博士對這些圖像造假是否知情,甚至是否親自要求旗下人員竄改。更重要的是,他其他研究論文是否也有造假。這並非落井下石,而是這對台灣研究員的信譽,或中研院的國際地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二○一四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小保方晴子,在被調查出幹細胞實驗造假後,不只所有的論文都一概被徹查,最終連博士論文都發現有造假,導致她連博士身分都被撤銷。
中研院在今年三月底才被陳博士告知要請辭特聘員一職,既然此事在二○一七年三月就被俄州大學所通報(○六至一四年論文),中研院就應立案調查。若調查結果是陳博士疏於管理旗下研究員而導致研究疏失,那應從輕發落。但如果有更多的造假被查出,不只中研院應該追回陳博士從二○一四年以來所有薪資與研究補助,更應告發他偽造文書取得不當利益。
中研院身為國家最高研究機構應該要以最高標準徹查此事。台灣一個中研院特聘員年薪三百萬足以抵得過六個博士後研究員,但一個造假對台灣的國際科學信譽,可不是區區三百萬就能了事。





城鄉落差加劇 教科書改革不能等


2018-04-02 00:02 聯合報  伍麗華/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處長、曾任國小校長(屏東市)
教科書改革必須因地、因族群制宜。圖為排灣族本位教科書,教科書裡的圖畫都是由部落裡的畫家所繪。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面對城鄉學力落差加劇,這些年端出諸多因應對策,卻不時仍見報載「補救教學無效」、「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評論。
筆者在教育現場近卅年,三分之一時間在都會區,三分之一在偏鄉,三分之一在原住民學校。面對不同地區的學生、家長、社區環境,深刻體會所謂的學習成效預測力,不外乎地域、學習策略、學習動機、父母教養態度,這些都關係到學生所處環境刺激的條件、父母的社經地位、教師的有效教學。
既然如此,對最無辜弱勢的學生,我們還能做什麼來改變呢?我們必須跳過討論孩子所處的環境、父母的背景、老師的程度,因為這些都是短時間難以改變的;我們應該選擇直接回到學習的本質,也就是思考如何透過制度幫助學生發展學習策略、學習動機。我們才不會驚訝,怎麼有愈來愈多智力正常,卻考○分的孩子?
前些年,筆者著力民族教育本位教材,發現有效提升許多低成就孩子的學習動機,並對其他學科產生良好的學習遷移。這幾年,筆者尋求政府的支持,主持族群本位教科書的編輯工作,地磨兒國小採用這套實驗教材,目前已實施到三年級。根據每學期的追蹤,發現學生的喜愛程度、家長的滿意度,與標準化測驗成績相得益彰,並且與都會區學生的測驗成績一樣好。
筆者常呼籲,如果都市與偏鄉的孩子使用同一套教材,我們卻預期他們應該要有一樣的學習成效,這是完全不合理的。這個問題,同樣也困擾著原住民地區的孩子,尤其是面對更大的文化、環境差異,以及迥異的世界觀。
一九九六年教科書朝多元開放,卻難以改變教師倚賴教科書的習慣。既然如此,期盼教育單位重視教科書改革,因地因族群制宜,提供的內容能幫助每個不同背景、出身的孩子,樂意學、容易懂,發展學習策略、提升學習興趣。特別是原住民族群的學校教育,必須透過國家力量,還給每個孩子屬於他應得的教育,讓每個孩子的天賦自由。是為盼!





核二跳機究責 先究600天前停機


2018-04-02 00:02 聯合報  林惠民/中山大學電力工程教授(高雄市)
據台電說法,核二廠2號機跳機原因是蒸氣控制閥出問題。 記者林麒瑋/翻攝


核電廠所牽涉到的是非常專業性的問題,不是任何政治語言或情緒上的紛紛擾擾可以解決的,要認真的面對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核電廠的發電程序,從原子爐抽起控制棒開始產生蒸氣,到能抽蒸氣出來使用就要兩天,等蒸氣達到一定壓力,可以推動汽輪機發電,前後要四、五天-還要一切順利才行,期間須經過十幾道程序與許多的檢查測試。這時的併聯發電,也只是象徵性地供應一小部分負載,重點仍然在測試,等運轉八小時之後,負載還必須卸除,然後進行發電機的超速測試。通過後才能進行第二次也就是實質的併聯發電,但是蒸氣量每達到一個階段,還會有新的設備投入以及相關的檢查與測試,直到發電滿載,這個過程另外需要四、五天。換句話說,這期間一面慢慢增加蒸氣增加供電,一面投入設備,一面檢查調整,直到確定所有的參數與六百天之前運轉時的相同才算完成。這次跳機就是第二次併聯後約六、七小時發生的
當然,跳機絕對不是好事,但是新的機組就不一樣了。新機上線會有很多的測試,各種參數或設定都要在與大電網連線實際運轉的環境下才能進行,和出廠時的廠內測試環境完全不同,有很多無法預期的因素。一個停了六百多天之後的機組上線,其實和新機組出廠類似,要從頭全面測試與調整。
當年核三廠在併聯之初,也是狀況頻仍,一年跳機四、五次甚至七、八次。新機的上線與單一設備故障,修好之後「恢復運轉」的複雜度完全不同,不是把故障排除就能繼續運轉。譬如你的汽車就算引擎嚴重卡缸,一旦修好就可以直接上路了,但是這輛車如果兩年沒開,那就需要好好檢查。你能要求它一上路就跑很順嗎?說「跳機就辦人」的究責無意義。既然決定重啟,要追究應該追究六百天之前停機的責任,當時倒是「恢復運轉」就可以啦。
台電的問題是太過於信心滿滿,誇大說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也可能是出於壓力下的承諾。就算今天跳機處理完畢,並不能保證接下來就天下太平。在還沒第一次達到滿載之前都是測試階段,什麼可能都有,真的等到滿載發電也要跑個幾天才能確定沒事,這是長期停機再啟的代價
至於原能會的任務是「核二廠重啟審查」,也就是反應爐還沒啟動前的審查。在主要設備都是靜態的環境下,能審查的是設備是否完好,查核台電的測試報告是否完整,數據是否正常,偵測儀表是否準確,安全監控系統是否完整,一切符合標準就可以通過反應爐重新啟動。但這時有很多程序是未知也無法審查的。換句話說,原子爐開始產生蒸氣,發電機開始發電之後還有許多的測試工作,要靠的是台電員工,只有他們才真正了解運轉的標準程序。
核電廠的營運要有完備的作業程序,負責盡職的專業人員,小心謹慎的態度,要謹記「小心駛得萬年船」,否則一旦事故,無法承擔,是有可能玉石俱焚的。台灣核電廠幸運度過許多年,不謹慎的話並不保證永遠沒事,至於燃煤電廠則每天謀殺你一點點,就看政策要如何取捨了。




搶救空汙 我們需要更多「埔里媽媽」


2018-04-02 00:02 聯合報  蔡田/退休教育人員(台北市)
南投縣空汙嚴重,埔里、魚池原本從山區往下眺望,應是青山綠水,但在灰黃色霧霾籠罩下,美景也變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報載埔里鎮民陳秀珠等人,為了促進家人健康,並洗刷埔里是全南投縣空汙最嚴重的不名譽稱號,在「自己的空氣自己救」的共同理念下,成立「埔里PM2.5空汙減量自救會,三年多來透過說故事帶動學校和社區參與,感動學生、教授、醫師和官員,不但讓埔里展現驚人的反空汙動能,並創下全國空汙降幅最高的紀錄。
對於陳秀珠等人熱心投入反空汙行動,勤奮不倦且獲得佳績,筆者不但表示欽佩,更期盼其他同樣遭受空汙侵襲嚴重的縣市民眾一起學習仿效,當台灣各地出現越來越多的「埔里媽媽」,搶救空汙自然水到渠成。
「埔里媽媽」搶救空汙所以成功,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第一,從最基礎做起,用說故事、演戲等軟性方式,直接向小學生和民眾提出訴求,容易獲得共鳴;其次,獲得官方支持與支援,埔里鎮公所還率先成立全國首個鄉鎮級空汙防制委員會;再者,關注本地汙染源,並設法減少汙染源;最後,獲得大學師生的支持和援助,加上善用現代科技,成立臉書粉絲專頁,不但爭取廣大的支持力量,而且擴大影響力。以上都是「埔里媽媽」致勝的要訣,值得後來者學習仿效。
「埔里媽媽」的反空汙運動也不是一帆風順,其間也遭受來自鎮公所和觀光業者的質疑與反對,埔里媽媽們發揮女性溫柔堅持的特性,並且以理性、友善和耐心,不斷地溝通協調,最後一一克服難關,化阻力為助力,讓埔里恢復「好山好水好空氣」的好名聲。
空汙成了近期熱門話題,民眾對越來越嚴重的空汙問題也深感憂慮,如何有效降低各地的空汙,不但是為政者的施政重點,從「埔里媽媽」的成功案例看來,民眾與其坐以等待,不如主動出擊,效法「埔里媽媽」的作法,從本身、本地、基層做起,結合官方和民間力量,一起為反空汙而奮鬥,埔里媽媽可以,其他地區的媽媽也一定可以的!





農業職災補償 勞動部不能旁觀


2018-04-02 00:02 聯合報  鄭雅文/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台北市)、黃怡翎/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台北市)
農業部門的職災補償問題,理應納入職災保險獨立立法。 圖/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國際勞工組織 (ILO)在創立之初即頒布許多國際公約,其中一九二一年的第十二號「農業工作者補償公約」,是第一個與職災補償有關的公約。該公約要求國家應保障農業受僱者的職災補償權益。ILO隨後在一九二五年頒布針對所有工作者的職災補償公約與職業病補償公約(C17、C18)。
何以ILO首先關注農業勞工的職災補償?主因是當時的農業從業人口眾多,且農業機械化帶來的職業傷病問題頻傳所致。
到現在農業勞工仍是職業傷病風險極高,且從業人口屬性也較脆弱的族群。台灣在ILO第十二號公約頒布近百年後,終於也看見農業工作者的職災補償問題。農委會正積極推動農業職災保險,值得肯定,但勞動部能置身事外嗎?
就國際經驗來看,職災補償制度從過失主義賠償責任,轉變為無過失主義社會保險制度,其精神奠基於雇主責任的落實。因此,職災保險的保費原則上由雇主全額負擔,且只要有勞雇關係,不論契約長短、企業規模,所有受僱者均受職災保險保障,當然也受其他勞動法令規範。以日本、德國、加拿大等國為例,包括農業部門在內的所有受僱者,均屬職災保險涵蓋範圍。
在台灣,職災保險仍規範於勞保條例;職災補償相關法源紛亂、給付不足、五人以下廠場公司受僱者尚未強制納保、勞保給付與勞基法雇主補償責任的連動等諸多問題,尚待《職業災害保險法》獨立立法加以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勞基法規範最低勞動條件,農業非屬排除適用之業別,因此有關職災補償之雇主責任,適用勞基法第五十九條之規定。有關職業安全健康預防責任的《職業安全衛生法》,二○一三年修訂後擴大適用所有產業部門工作者,也包含農業。換言之,農業部門勞動職業傷病補償與預防,均屬勞動法令規範範圍。
職災保險獨立立法是蔡英文總統競選時的勞工政策,也是勞動部許銘春部長宣示將優先推動的三大法案之一。農業部門職災補償問題,理應納入職災保險獨立立法政策議程,勞動部不應置身事外。






募兵奇招? 美女牌不如專業牌


2018-04-02 00:02 聯合報  丘智賢/軍事研究者(台北市)
募兵已成為國軍基層的壓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募兵制使國軍招募壓力大增,基層官兵既乏相應專業訓練,又受到軍人年金等「利空」影響,只有亂出奇招,美女牌、請託牌,不僅難以達標,更毀敗軍人形象,貽害無窮。
募兵制並非我國獨有,在少子化的承平年代,各國同樣招募困難,但軍人並非普通職業,濫竽充數只能自食惡果。堪稱目前全球軍力之首的美國進行招募,其根本還是由軍事專業主義出發
以美國陸軍為例,美軍清晰地列出每一專業士兵職務的職責、要求、所需訓練、有助於應募的專業技能、軍職性向組合測驗要求分數、軍職福利、軍隊進修福利、未來可能的民間職務等。
為了協助軍人退伍後走向社會,美軍也與大型公司如惠普等合作,優先給予軍人求職機會,代表了美軍對於退役袍澤的關懷,也反映出美國社會對於軍人的支持態度。
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後,擴大美軍規模,美國陸軍需要招募八萬名以上人員,在當前美國失業率走低的經濟環境下,目標不易達成,因此,美軍也以獎金鼓勵有意願者盡速決定,「越早上車,回報越大」,但金錢畢竟只是激勵手段,美軍招募網站上,清楚地詢問「你(妳)合格嗎?」不是誰都能跨過門檻,成為部隊行列中的光榮一員。
自民國廿五年施行兵役法以來,直至政府遷台後,費盡無限心血建立的義務兵役與動員制度,在馬總統的「民主」堅持下,宣告崩塌,年輕世代難以接觸軍旅生涯,培養國家認同;募兵制的「精、強」概念,對照一年制軍官、女士官短裙募兵,顯得諷刺無比,曾有光榮歷史的國軍,如何解決人力資源問題,成了最關鍵的問號。
中共組織機構調整,設立退伍軍人事務部,步調落後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一甲子以上,不言可喻,但一方迎頭趕上,一方自我摧折,主事者若仍無良心血性,若干年後,後果不只唏噓。

方祖涵/頂尖選手的憂鬱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方祖涵/頂尖選手的憂鬱

.黃介正/美台新關係的吸引與慎思




方祖涵/頂尖選手的憂鬱


2018-04-02 00:02 聯合報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很多頂尖運動選手都有奧運後憂鬱症,專家表示,應尋求專業協助。憂鬱症情境圖。 記者陳柏亨/攝影


十七歲的瑞德.傑拉德在今年冬奧斜坡雪板項目替美國隊拿下大會首枚金牌,他在比賽前晚熬夜看搞笑影集「神煩警探」,差點睡過頭來不及參賽,是個故事性十足的小伙子,返美後因此有很多上電視受訪的機會。
在夜間脫口秀節目上,主持人吉米基墨對他說:「這一切真是太難以置信,而你才十七歲,未來還有好多年的……失望即將來臨」。這個玩笑把傑拉德跟全場觀眾都逗樂了,他還一搭一唱回答說自己已經達到人生巔峰,從此開始要一路下滑。
雖是笑話,卻也道出運動員面對的殘酷現實:困擾許多選手的奧運憂鬱症,正是因為達到人生頂端之後失去目標所引起的北京、倫敦、里約一共奪得八面獎牌的游泳女將艾莉森.史密特兩年前選擇公開討論她的憂鬱症,「別人總是告訴我們意志力能克服一切,不需要其他幫助」,然而排山倒海的情緒壓力,卻證明那些讓她在比賽脫穎而出的想法,根本不是真的。
在失去目標以外,選手出身的運動心理學家卡洛琳.西比認為獎牌有時還會讓運動員感到自我懷疑:在毫秒之間的勝敗差異,有一部分只是臨場運氣,難免會因此造成「如果別人發現我沒有那麼好怎麼辦?」的憂慮;而原本以訓練為主的生活重心戛然中止,不管對身體或心理都是一大挑戰
幾天前奧運女泳將蜜西.富蘭克林接受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訪問,跟諸多前輩一樣,這位現在才廿二歲的世界紀錄保持人談到憂鬱症帶給她的,感到一無是處的痛苦。如此情況並不只在奧運選手身上出現,職棒球季剛開打,相對於球員重回賽場的喜悅,昔日球星卻難免感到失落,包括昔日打擊王希爾頓在內的諸多選手,坦承每年開季這幾天總是特別難熬。
好幾位知名職業籃球員也勇敢說出內心陰影,他們分別是暴龍的德羅森、騎士的洛夫,還有巫師的烏布雷。在美國約有五分之一人口受各種不同心理疾病影響,儘管球員在球場叱吒風雲,並不代表他們對人生困境免疫。這幾位選手甘冒受人側目的風險,直言自身因憂鬱症造成的痛苦與掙扎,對同樣受到折磨的龐大人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鼓勵。
憂鬱症沒有保證治癒的靈藥,可是像上述職業與頂尖選手一樣,不避諱討論問題,尋求專業幫助會是很好的起點。此外,隨團參加里約奧運的臨床心理學家克里斯汀.克恩還做出如此建議:不要讓事情結果定義自己,去做喜歡做的事情,享受其中過程,享受每一個片刻;如果能夠拿到獎牌很好,可是人生除了奧林匹克以外,還有更多美好的時光。
經歷過憂鬱症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失去信心、沒有緣故的失落感、對事情缺乏興趣,或是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的懷疑,其實不僅存在運動員之間,而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黑暗。或許在那些痛苦的時刻,選手們勇敢分享的經歷,能夠多帶來一些走出困境的力量──很多時候,真的只差那麼一點,就是下一個柳暗花明。
(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3月
.劉維公/當「屏讀」變成貧讀?
.葉銀華/李嘉誠如何做好傳承規畫?
.葉丙成/大學徒有世界排名 不足以稱一流
.林祖嘉/美中貿易戰開打 大家都是輸家
.嚴震生/為何非洲領導人不斷提前下台?
.范疇/當軟磨遇上硬攻:美中台大盤解讀

.王健壯/陳主委別忘了陳教授的感慨
.蘇蘅/當新世代只在網路偶遇新聞
.朱宗慶/團體動力學
.李清志/後車站的魅力
.陳立恆/我們的過去未過.他們的未來已來
.方祖涵/禁令帶來的美國韓流
.王正方/誰最不贊成統一

.薛承泰/台灣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了!
.盛治仁/不一樣的米其林光環
.葉銀華/企業為何要盡社會責任?
.黃介正/今年兩岸關係的外部變因
.林中斌/北京對台 軟手為實 硬手為虛
.嚴震生/從非洲實例看習近平任期制爭議
.趙春山/習近平決定走自己的路

.王健壯/總統對仇恨言論不能置若罔聞
.周行一/台灣,妳為什麼這麼焦慮?
.馬凱/膜拜通縮的萬凍之國
.施振榮/從王道談醫療品質
.洪蘭/以色列能,我們怎麼不能?
.盛治仁/把時間放在最重要的事上
.方祖涵/喬治王子的大學夢

.劉維公/誰在秀下限?
.范疇/國民黨黨產處置的公義
.王文華/如果讓你決定衛生紙的價錢
.黃介正/應對意外奇襲 多算不殆


2月
.嚴震生/受益者不是受害者的轉型正義
.趙春山/面對習近平的強人政治
.薛承泰/杜鵑泣血,椰林落葉… 看台灣高教問題

.王健壯/行政院怎可讓教育部為所欲為?
.李清志/京都咖啡館
.朱宗慶/當創作展演遇上古厝節慶
.陳立恆/我拿什麼奉獻給你,台灣價值?
.蘇蘅/2018假新聞的邪靈仍在滋長

.黃介正/又逢戊戌 再思維新
.方祖涵/賽車女郎的工作權
.王正方/台灣不能只在重複、輪迴
.王文華/機器人還不能幫你擦眼淚

.王健壯/大法官應該選擇釋憲時刻
.葉銀華/博通再次收購高通的啟示
.周行一/666是空頭之兆嗎?
.林中斌/美若仍軍事優先 恐步蘇聯後塵
.葉丙成/以教育科技弭平教育落差
.洪蘭/生死關頭 你會搶救什麼

.嚴震生/農曆年攻勢50年後,美航母重返越南
.盛治仁/為政者的「對的順序」
.方祖涵/分享機密的運動手環
.薛承泰/管他七爺八爺!



元月
.劉維公/從「新零售」看「新高教」
.劉憶如/美國稅改政策評估
.黃介正/「新時代」的兩岸關係

.王健壯/不必謙卑,因為你沒那麼偉大
.葉銀華/大學生你出國進修了?
.范疇/平論管中閔的台大校長風波
.馬凱/以「萬元育兒」救「稅改」原罪
.薛承泰/人口紅利未消失,台灣還有機會嗎?
.施振榮/推動公視釋股 讓華視民營化
.朱宗慶/心念轉,情勢轉

.蘇蘅/公視 真要走向黑暗時刻嗎?
.嚴震生/美國政治的蝴蝶效應
.陳立恆/不識高山青,台灣如何長青?
.盛治仁/那一張阿諾睡覺照片,你也傳了嗎?
.方祖涵/沒有被遺忘的33勝投手
.王正方/燃煤電廠不是空汙的主因?
.黃介正/美台關係正能量的隱喻

.王健壯/台灣民主正在倒退走
.李清志/老屋新生 感受年輕的好
.洪蘭/讓每個人都期待明天的太陽
.薛承泰/人工智慧紀元已到來!
.葉銀華/大陸系統性金融風險會形成?
.周行一/凍漲大學學雜費 台灣恐永遠落後韓國
.林中斌/川普可能連任

.嚴震生/足球先生成為賴比瑞亞總統
.薛琦/創新就是解決問題
.馬凱/救低薪要這樣做!
.劉維公/光榮城市的神話
.方祖涵/一年一度的海陸大戰
.范疇/指紋、聲紋、臉紋、思紋
.盛治仁/2018,活得Y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