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785/web/◆ 聯合報社論/各地綠能抗爭四起,民進黨的夢醒時分
◆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復仇」之路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邁向國家干預主義的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邁向國家干預主義的時代
2025-09-11 00:3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始終以自由市場經濟典範自居,近年來卻上演了一場頗具戲劇性的逆轉。路透
美國始終以自由市場經濟典範自居,近年來卻上演了一場頗具戲劇性的逆轉,逐漸邁入「國家干預主義」的新階段,昔日高舉的自由市場旗幟,正悄然改變底色。
從拜登政府推出的《晶片法案》,到川普重返白宮後揮舞的關稅大棒與直接推動的補助變入股,美式資本主義正經歷一場深層次的結構性轉型。這不僅是國內經濟治理邏輯的重塑,更像一顆投入全球經貿體系的巨石,引發的漣漪正持續衝擊著既有的國際經濟秩序。
川普在白宮主辦的一場晚宴,席間矽谷巨頭雲集,Meta 執行長祖克柏、蘋果執行長庫克、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的皮查伊、微軟的納德拉,連同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與蓋茲也悉數在列。這場罕見的政商會晤,不僅標誌著川普與矽谷關係的升溫,更揭露了美國政府與科技產業間新型態的互動邏輯,試圖以政策紅利與市場機遇為紐帶,將企業投資方向與國家戰略深度綁定,讓市場力量成為服務國家政略的推手。
晚宴上,祖克柏宣布 Meta 將在民國一一七年(2028年)前至少投入6,000億美元用於美國本土數據中心與基礎設施建設,為人工智慧產業浪潮築牢根基;蘋果則計畫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使其在美總投資規模攀升至6,000億美元。這些看似企業自主的商業決策背後,實則是川普政府關稅威脅與政策優惠並用的結果。美國政府的角色已悄然轉變,不再只是市場規則的「仲裁者」,更成為直接參與經濟運作的「入局者」,一步步將企業發展軌跡引向政府政績表現與符合國家戰略的方向。
事實上,美國對自由市場的突破早有端倪。拜登政府時期,《晶片法案》以數百億美元補貼為誘,推動本土半導體產業復興,並要求台積電、三星等跨國企業赴美設廠,以確保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可控」,這已被視為偏離傳統自由市場原則的舉措。川普政府將這種干預推向更直接、更強硬的層面,不僅以高額關稅懲罰不願回流美國的企業,更透過談判直接要求入股關鍵領域的企業,讓國家力量深度滲透市場肌理。
美國商務部近期宣布斥資89億美元收購英特爾10%股權,並釋放出未來可能進一步入股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的信號;五角大廈亦出手投資稀土供應商 MPMaterials,不僅取得企業股份,更以兩倍於市場價格的長期採購合約,為其收益提供「兜底保障」。這些舉動清晰勾勒出國家力量干涉資本運作的新模式,向政策性資本主義傾斜,國家安全透過資本注入與制度設計,直接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產業生態。這樣的制度轉向也是其霸權維護邏輯的延伸與升級。
美國政府直接入股企業的舉動,正不斷模糊政府與企業間的邊界,讓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界限愈發難以釐清。這種對經濟的深度干預,可能從半導體、雲端運算領域,進一步擴展至能源基礎設施、太空科技等戰略賽道。最終不僅是企業經營自主性持續壓縮,更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的全球效應,其他國家為避免因缺乏政府扶持而在國際競爭中落後,或將被迫跟進走上國家干預的道路。屆時全球市場將不再是自由競爭的賽場,而淪為地緣政治角力與國家資本較量的舞台。
美國的干預行為顯已褪去單純市場經濟的外衣,轉而充滿戰略性的資本布局,如何維護自身產業自主性與制度韌性,已成為台灣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台灣對美國的制度轉型更需保持足夠警惕,比如,當美國政府入股軍火企業,對台軍售究竟是出於「安全保障」的考量,還是包含財務投資獲利的算計?當美國將半導體視為地緣博弈的核心籌碼,台灣的半導體優勢是否仍能憑藉自身產業邏輯自主發展,還是會逐漸淪為服務美國政策的工具?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深刻影響台灣未來的產業走向與發展空間。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復仇」之路
2025-09-11 00: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右)日前交保後,在北院門口公開嗆北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柯文哲在看守所多待了三天才出來,顯然做足準備。雖戴著電子腳鐐,他依舊氣勢逼人,毫無「落水狗」的衰相。而外界迎接他的聲音,則不外「挖苦」和「吹捧」兩種極端。哪一端對他影響更大,就得看他個人的判斷。
因為政治獻金和京華城兩大案,柯文哲遭羈押長達一年,若說司法沒有迫害,外界很難相信。但柯文哲自稱「台灣曼德拉」,外界也恐難苟同,因為這並非單純的政治案件。柯文哲的上策,是利用自由之身為自己力爭清白,除求無罪脫身,更促成司法制度的修改變革。如此,將是對迫害者的最佳「報復」,也能贏得社會掌聲。
但民眾黨內有人不作此想。他們認為,柯文哲最佳的復仇是再度投入政治,包括參選高雄市長,甚至參選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總統大選,才是痛擊民進黨的最強戰略。這種想法似顯得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畢竟,民眾黨的八席不分區立委若明年全部換人,戰力如何猶未可知;若過度好高騖遠,可能兩頭皆空。尤其,司法仍操控在民進黨手中,隨時可剝奪柯文哲的參選資格。
至於「藍白合」,則可能是柯文哲最不需要擔心的事。連素有心結的郝龍斌都說出「我們都放下了」,若他當選黨主席,也已無此掛慮。
重點在,柯文哲要怎麼看自己,怎麼看民眾黨的未來。想清楚,就沒那麼複雜。
聯合報社論/各地綠能抗爭四起,民進黨的夢醒時分
2025-09-11 00: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有潛水員反映,墾丁南灣海域出現泥水,讓人空間迷向,只能靠指北針,泥土甚至直接覆蓋在珊瑚上。 圖/墾丁資深潛水教練提供
今年五月核三廠除役,賴總統剛完成蔡英文承諾的「非核家園」目標;但八月「重啟核三公投」的強烈民意,顯示非核家園的神聖光環已經蕩然。不僅如此,全台不滿風光電力開發的抗爭事件四起,達到前所未見的強度,逼得環境部長彭啓明說出「不支持陸域風機」。而高雄興達電廠近日的天然氣轟天爆炸,墾丁南灣的珊瑚礁遭核三光電工程排放的泥石流汙染衝擊,在在顯示「綠能變成環境殺手」的問題,已不容賴政府再以拖待變。
民進黨政府過去將核電廠描繪成「邪惡的禍根」,將綠能形容為「善良的天使」;但八年過去,人們目擊的事實卻非如此。以墾丁南灣的珊瑚礁生態為例,數十年來與核三和平共存,海水清澈,任潛水客及海龜遨遊。核三除役後,台電規畫將廠房空地闢建為光電設施,發電供附近居民使用;但整地開發過程卻嚴重破壞水土,大量泥沙排放入海,迅即破壞了當地海洋環境,危及珊瑚礁生態。
事實證明,「邪惡的」核電廠若受到良好的監督,可以成為穩定全台電力供應的基載,成為降低平均電價的廉價燃料,也成為不排碳的清潔能源。至於「善良的」綠能,一旦落在短視近利的官員和財團手裡,可能在開發、環評過程不斷粗糙應付圖利,甚至胡亂剝削土地與環境,最後把惡搞的成本都丟給社會及公部門去承擔。核三除役僅數月,附近海洋生態隨即因光電工程遭遇災難,這正說明「公部門」的作為與否才是能源與環境「善的循環」的關鍵因素,而不是能源本身天生有多大的善惡之分。
先前高雄大樹和山光電的「鬼剃頭」事件,正是光電廠胡亂砍伐山坡地所致;而嘉義多個滯洪池光電場在颱風中被吹成碎片,則是政府一窩蜂開放、卻缺乏適當規範所造成。兩者,皆暴露了行政專業與企業倫理的淪落,政府難辭其咎。正因為層出不窮的環境破壞事件喚醒了地方居民的不滿,最近各地皆陸續出現了抗爭事件,其中又以對陸域風力發電的抗爭為最。
八月上旬,有兩個陸域風電的開發案遭到擱置:一是苗栗後龍大鵬的風機更新案,被要求再補件;二是彰化大城的陸域風機新建案,在環評審查被否決。主要原因,是政府迄未妥善規範風機與民宅的設置距離,許多居民被風機的運轉聲音搞到心神不寧,夜不成眠。民進黨政府對核電廠及核廢料百般挑剔,限制及汙名化無止境;但對風電和光電卻是盡情放水,絲毫不顧噪音、光線、汙染對居民的影響,這難道不是雙重標準?
隨著「核三重啟公投」的民意加持,最近宜蘭和台東都出現反對設置風電場的抗爭。其中,「台亞風能」計畫在宜蘭五結、蘇澳設置十四部風力發電機,由於藍綠白都以擔心破壞濕地、衝擊候鳥棲地為由表示反對,目前該案已暫緩審查。台亞風能同時計畫在台東海岸線設置五十八座陸域風機,遭當地居民抗爭,連經濟部和環境部都不表支持,要求一定要取得地方共識。試想,依照業者四處在海岸邊插旗的隨興態度,台灣不怕成為「被風機圍困之島」嗎?屆時,我們這「小小多山的國家」,美麗壯闊的海岸線將變成什麼模樣?
台灣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迎來了「非核家園」,卻也同時迎來綠電的「夢醒時分」,這真是一次弔詭的碰撞。我們看到,各地不滿綠能變成「環境殺手」的抗爭正一波波湧至,每個抗爭節拍都牽動著明年地方大選的旋律。面對這樣的情勢,賴清德還能對能源政策的錯誤假裝視而不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