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邁向國家干預主義的時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785/web/ 

◆  聯合報社論/各地綠能抗爭四起,民進黨的夢醒時分
◆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復仇」之路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邁向國家干預主義的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邁向國家干預主義的時代


2025-09-11 00:3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始終以自由市場經濟典範自居,近年來卻上演了一場頗具戲劇性的逆轉。路透


美國始終以自由市場經濟典範自居,近年來卻上演了一場頗具戲劇性的逆轉,逐漸邁入「國家干預主義」的新階段,昔日高舉的自由市場旗幟,正悄然改變底色。

從拜登政府推出的《晶片法案》,到川普重返白宮後揮舞的關稅大棒與直接推動補助變入股美式資本主義正經歷一場深層次結構性轉型。這不僅是國內經濟治理邏輯重塑,更像一顆投入全球經貿體系巨石,引發的漣漪正持續衝擊著既有的國際經濟秩序。

川普在白宮主辦的一場晚宴,席間矽谷巨頭雲集,Meta 執行長祖克柏、蘋果執行長庫克、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的皮查伊、微軟的納德拉,連同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與蓋茲也悉數在列這場罕見政商會晤,不僅標誌著川普與矽谷關係的升溫,更揭露了美國政府與科技產業間新型態互動邏輯,試圖以政策紅利市場機遇為紐帶,將企業投資方向國家戰略深度綁定,讓市場力量成為服務國家政略推手

晚宴上,祖克柏宣布 Meta 將在民國一一七年(2028年)前至少投入6,000億美元用於美國本土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為人工智慧產業浪潮築牢根基;蘋果則計畫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使其在美總投資規模攀升至6,000億美元。這些看似企業自主商業決策背後,實則是川普政府關稅威脅政策優惠並用結果。美國政府的角色已悄然轉變,不再只是市場規則的「仲裁者」,更成為直接參與經濟運作的「入局者」,一步步將企業發展軌跡引向政府政績表現符合國家戰略方向

事實上,美國對自由市場突破早有端倪。拜登政府時期,《晶片法案》以數百億美元補貼為誘推動本土半導體產業復興,並要求台積電、三星等跨國企業赴美設廠,以確保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可控」,這已被視為偏離傳統自由市場原則舉措。川普政府將這種干預推向更直接更強硬層面,不僅以高額關稅懲罰不願回流美國企業,更透過談判直接要求入股關鍵領域企業,讓國家力量深度滲透市場肌理

美國商務部近期宣布斥資89億美元收購英特爾10%股權,並釋放出未來可能進一步入股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信號;五角大廈亦出手投資稀土供應商 MPMaterials,不僅取得企業股份,更以兩倍市場價格長期採購合約為其收益提供兜底保障」。這些舉動清晰勾勒出國家力量干涉資本運作新模式,向政策性資本主義傾斜,國家安全透過資本注入制度設計直接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產業生態。這樣的制度轉向也是其霸權維護邏輯延伸升級

美國政府直接入股企業舉動,正不斷模糊政府與企業間的邊界,讓公共利益私人利益界限愈發難以釐清。這種對經濟的深度干預,可能從半導體、雲端運算領域,進一步擴展至能源基礎設施太空科技戰略賽道。最終不僅是企業經營自主性持續壓縮,更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全球效應,其他國家為避免因缺乏政府扶持而在國際競爭中落後,或將被迫跟進走上國家干預的道路。屆時全球市場將不再是自由競爭賽場,而淪為地緣政治角力國家資本較量的舞台。

美國的干預行為顯已褪去單純市場經濟的外衣,轉而充滿戰略性資本布局,如何維護自身產業自主性制度韌性,已成為台灣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台灣對美國的制度轉型更需保持足夠警惕,比如,當美國政府入股軍火企業,對台軍售究竟是出於「安全保障」的考量,還是包含財務投資獲利算計?當美國將半導體視為地緣博弈核心籌碼台灣的半導體優勢是否仍能憑藉自身產業邏輯自主發展,還是會逐漸淪為服務美國政策工具?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深刻影響台灣未來的產業走向與發展空間。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復仇」之路


2025-09-11 00: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右)日前交保後,在北院門口公開嗆北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柯文哲在看守所多待了三天才出來,顯然做足準備。雖戴著電子腳鐐,他依舊氣勢逼人,毫無「落水狗」的衰相。而外界迎接他的聲音,則不外「挖苦」和「吹捧」兩種極端。哪一端對他影響更大,就得看他個人的判斷。

因為政治獻金和京華城兩大案,柯文哲遭羈押長達一年,若說司法沒有迫害,外界很難相信。但柯文哲自稱「台灣曼德拉」,外界也恐難苟同,因為這並非單純的政治案件。柯文哲的上策,是利用自由之身為自己力爭清白,除求無罪脫身,更促成司法制度修改變革如此,將是對迫害者的最佳「報復」,也能贏得社會掌聲

但民眾黨內有人不作此想。他們認為,柯文哲最佳的復仇是再度投入政治,包括參選高雄市長,甚至參選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總統大選,才是痛擊民進黨的最強戰略這種想法似顯得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畢竟,民眾黨的八席不分區立委若明年全部換人,戰力如何猶未可知;若過度好高騖遠,可能兩頭皆空。尤其,司法仍操控在民進黨手中,隨時可剝奪柯文哲的參選資格。

至於「藍白合」,則可能是柯文哲最不需要擔心。連素有心結的郝龍斌都說出「我們都放下了」,若他當選黨主席,也已無此掛慮。

重點在,柯文哲要怎麼看自己,怎麼看民眾黨的未來。想清楚,就沒那麼複雜。
















聯合報社論/各地綠能抗爭四起,民進黨的夢醒時分


2025-09-11 00: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有潛水員反映,墾丁南灣海域出現泥水,讓人空間迷向,只能靠指北針,泥土甚至直接覆蓋在珊瑚上。 圖/墾丁資深潛水教練提供


今年五月核三廠除役,賴總統剛完成蔡英文承諾的「非核家園」目標;但八月「重啟核三公投」的強烈民意,顯示非核家園神聖光環已經蕩然。不僅如此,全台不滿風光電力開發的抗爭事件四起,達到前所未見的強度,逼得環境部長彭啓明說出「不支持陸域風機」。而高雄興達電廠近日的天然氣轟天爆炸墾丁南灣珊瑚礁遭核三光電工程排放泥石流汙染衝擊在在顯示「綠能變成環境殺手」的問題,已不容賴政府再以拖待變

民進黨政府過去將核電廠描繪成「邪惡的禍根」,將綠能形容為「善良的天使」;但八年過去,人們目擊的事實卻非如此。墾丁南灣珊瑚礁生態為例,數十年來與核三和平共存,海水清澈,任潛水客及海龜遨遊。核三除役後,台電規畫將廠房空地闢建為光電設施,發電供附近居民使用;但整地開發過程嚴重破壞水土大量泥沙排放入海,迅即破壞當地海洋環境危及珊瑚礁生態

事實證明,「邪惡的」核電廠若受到良好的監督,可以成為穩定全台電力供應的基載,成為降低平均電價廉價燃料,也成為不排碳清潔能源至於「善良的」綠能,一旦落在短視近利官員財團手裡,可能在開發環評過程不斷粗糙應付圖利,甚至胡亂剝削土地環境,最後把惡搞的成本都丟給社會及公部門去承擔。核三除役僅數月,附近海洋生態隨即因光電工程遭遇災難,這正說明「公部門」的作為與否才是能源與環境「善的循環」的關鍵因素,而不是能源本身天生有多大的善惡之分。

先前高雄大樹和山光電的「鬼剃頭」事件,正是光電廠胡亂砍伐山坡地所致;而嘉義多個滯洪池光電場在颱風中被吹成碎片,則是政府一窩蜂開放、卻缺乏適當規範所造成。兩者,皆暴露了行政專業企業倫理淪落,政府難辭其咎。正因為層出不窮環境破壞事件喚醒地方居民不滿,最近各地皆陸續出現了抗爭事件,其中又以對陸域風力發電抗爭為最

八月上旬,有兩個陸域風電的開發案遭到擱置:一是苗栗後龍大鵬風機更新案,被要求再補件;二是彰化大城陸域風機新建案,在環評審查被否決。主要原因,是政府迄未妥善規範風機與民宅的設置距離,許多居民被風機的運轉聲音搞到心神不寧,夜不成眠。民進黨政府對核電廠核廢料百般挑剔,限制及汙名化無止境;但對風電光電卻是盡情放水,絲毫不顧噪音、光線、汙染對居民的影響,這難道不是雙重標準

隨著「核三重啟公投」的民意加持,最近宜蘭和台東都出現反對設置風電場抗爭。其中,「台亞風能」計畫在宜蘭五結、蘇澳設置十四部風力發電機,由於藍綠白都以擔心破壞濕地衝擊候鳥棲地為由表示反對,目前該案已暫緩審查。台亞風能同時計畫在台東海岸線設置五十八座陸域風機,遭當地居民抗爭,連經濟部環境部都不表支持,要求一定要取得地方共識。試想,依照業者四處在海岸邊插旗隨興態度台灣不怕成為「被風機圍困之島」嗎?屆時,我們這「小小多山的國家」,美麗壯闊海岸線將變成什麼模樣?

台灣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迎來了「非核家園」,卻也同時迎來綠電的「夢醒時分」,這真是一次弔詭碰撞我們看到,各地不滿綠能變成「環境殺手」的抗爭正一波波湧至,每個抗爭節拍都牽動著明年地方大選的旋律。面對這樣的情勢,賴清德還能對能源政策錯誤假裝視而不見嗎?






【專家之眼】為何油價將持續低迷?俄羅斯一定忘了教訓(廿)

◆  【專家之眼】重新思考大學升學制度的本質與未來(廿)
◆  【專家之眼】為何油價將持續低迷?俄羅斯一定忘了教訓

◆  【專家之眼】九三閱兵後中共對台政策的變與不變(十八)
◆  【專家之眼】美網決賽絕代雙驕大戰 阿卡示範怎麼打敗辛皇
◆  【專家之眼】已經吃乾抹淨,還裝可憐?TISA租稅優惠(十七)









【專家之眼】為何油價將持續低迷?俄羅斯一定忘了教訓


2025-09-11 06:40  聯合報/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教授
圖為俄羅斯阿爾梅季耶夫斯克郊區的油井。路透


開弓沒有回頭箭。俄羅斯的命運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2月24日那天就已經定格了。俄羅斯現在正在打仗,而打仗需要很多錢。本文就來談一談俄羅斯的戰時財政

蘇聯的崩潰起於財政崩潰。如今,我看到了俄羅斯步上了蘇聯後塵,掉入了同一個陷阱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即豐沛油氣資源反而帶來不幸

不管在蘇聯晚期現在俄羅斯油氣在她們的財政收入結構中,都是經濟命脈。民國六十二~七十四年(1973~1985年),石油天然氣出口為蘇聯賺取大量外匯,占其對外貿易的80%;在俄羅斯的外匯中,能源出口占比高達70%,占到俄羅斯聯邦政府財政收入三~五成。可以說,沒有油氣,蘇聯和俄羅斯就運轉不起來。這種失衡經濟結構使得她們在面對油價波動時顯得特別脆弱國際油價每下跌10美元,財政收入將減少數百億美元,進而造成財政不可預測性,這並不利於一個國家的穩定

她們同時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於失衡經濟結構無動於衷不願意改革(畢竟改革不一定成功,何必自找麻煩?),以至於一再失去機會之窗。她們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掉入陷阱而不知。俄羅斯或許知道,畢竟有前車之鑑,但由於見獵心喜,也就陷了進去,不知是否如此?

她們都過於樂觀,認為油價一時低迷不足為慮,以為油價很快就會反彈回來,以至於作為俄羅斯預算基礎油價高估了,誤判不僅僅只是誤判,它將造成連鎖反應,最後把俄羅斯的國運都給賠上了。

我們來看一下俄羅斯官員的油價預測。由於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油價處於高檔,油氣收入達到2,350億美元,以至於去年9月,俄羅斯政府預測,民國一一四年(2025)布倫特原油每桶81.7美元,如今(9月10日)跌到66.53美元;烏拉爾原油(Urals Blend)原先預測是每桶69.7 美元,近期在50-55美元/桶區間波動。因為油價暴跌,導致今年5月油氣收入暴跌35%。一方面收入暴跌,另一方面戰爭支出大幅增加,國家財政難以為繼。

《周書》說:「前車覆而後車戒」。俄羅斯學到了蘇聯的教訓了嗎?蘇聯是怎麼崩潰的?誰又是那最後一根稻草?《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 Thomas Friedman :「讓蘇聯垮臺的不是美國前總統雷根,而是每桶十美元的石油」。俄羅斯經濟學家 Vladimir Mau 反駁說:「不是,是每桶七十美元的高油價,突然跌到每桶十美元」。已故俄羅斯經濟學家 Yegor Gaidar 則指出:「蘇聯瓦解時間點可追溯到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9月13日,這天沙烏地阿拉伯宣布,他們決定徹底改變石油政策,不再保護油價。接下來六個月,沙烏地阿拉伯的產油量增加四倍油價大致減少原價的四分之一。結果,蘇聯每年虧損約200億美元。少了這筆錢,這個國家根本無法存活」。看來,蘇聯沒能挺住,就敗在「能源詛咒」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跟四十年前一樣,今年四月初,OPEC +突然退出減產計畫,加之川普解放日關稅宣言衝擊,致使油價暴跌。此後,OPEC+一再增產,表面理由是要擴大「市場占有率」。但,你相信這種說法嗎?還是四十年前的故技重施

俄羅斯要失望了,油價低迷並非是一時的,而是溫和漫長的,不管是在蘇聯晚期,還是在接下來的這幾年,將一直到俄烏戰爭結束














【專家之眼】重新思考大學升學制度本質未來


2025-09-11 06:52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台灣的大學招生制度看似追求多元,其實內涵仍被一套以績效與管理為導向的機制所牢牢綁住,標準化地輸出一批又一批外觀類似的青年。圖為台大校園外觀及學生。本報資料照


台灣大學招生制度看似追求多元,其實內涵仍被一套以績效管理導向機制牢牢綁住。從課綱設計、學習歷程、備審資料到學測門檻與倍率篩選整體體系仿若工廠流水線,標準化地輸出一批又一批外觀類似的青年,卻少有人能真正展現個性潛力。所謂的「多元發展」往往不過是另一種單一價值包裝,每個學生都在模仿樣板參與相同營隊撰寫相似動機信,只為換取入學門票一絲機會

這樣的制度,無異於在年輕人的心靈尚未成形之際,就為其量身訂做一件由他人剪裁制服教育應引導學子認識自我發現熱情,卻被升學機制反向主導,將本該自由生長多樣性壓扁為同一張考卷下的相同頻率

一位大學教授親自參與學測,體會到不再熟悉的考題與標準,深刻感受制度現實落差。他驚覺,即便已身為一名教授,若以當前學測成績申請大學,竟也無法進入自己任教的系所。這不僅說明評量標準實際能力錯置,也凸顯學生當前制度下的困境,不論其他科目多麼出色,只要有一科掉鏈子,整體升學路徑便如同多米諾骨牌倒塌

更嚴重的是,升學機制設計潛藏著對社會階級流動壓抑。那些可以提供資源安排課外活動補習課程家庭,得以精準部署每一步升學策略。來自經濟弱勢家庭的學生,即便努力不懈,仍可能因缺乏加分項」而無法脫穎而出。申請書上的「志工經歷」或「學習歷程檔案」,儼然成了文化資本考驗。要打破這樣的困局,僅靠修補既有制度枝微末節無法真正撼動根本問題。所以我們應從更宏觀角度,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重新構思選才本質目的

美國的大學以申請制度為主,但其審查重點並非考試成績,而是全面理解學生背景個性潛力貢獻。在美國的邏輯中,多樣性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學生的多元經驗被視為提升校園創新活力資產。這種選才哲學來自一個根本認識,未來社會需要能夠在不確定變動自我驅動的人,而非只能在確定穩定應付考試機器

南韓近年也放棄一試定終身入學模式改採建立學生學習資料庫,透過申請面談方式招生。這讓大學能夠看到學生學習軌跡潛在特質,非僅憑一次考試的得分判斷其未來可塑性。同樣地,日本東京大學也逐步嘗試引入開放式問答,以激發學生思考表達能力非僅考核記憶公式應用。這些轉向的背後,皆是對人才定義重新詮釋。人才不應只是成績好的人,而是能在不斷變動世界創造價值意義的人

當然名校情結仍然深植於許多家長與學生心中,這與就業市場的「訊號理論」息息相關。當雇主無法從履歷中辨識一位年輕人的實質能力時,名校便成了最方便篩選工具但這也導致教育變成了升學與就業的「跳板工廠」,而非培養完整人格與社會責任感的場域

為了突破這種困境,國際間也有新的嘗試。例如歐洲推動「資歷架構」(Qualifications Framework),讓學生無論是透過正式教育、非正式訓練或工作經驗,都能獲得認證與學分。如此一來,大學不再是唯一的晉升管道,企業也能擁有多元評估人才的依據。

台灣而言,這樣的變革或許並不容易,但卻是邁向真正教育多元化的重要一步。如果我們願意從「怎麼招生」開始反思「我們要什麼樣的人才」,那麼升學制度就不再只是競爭遊戲規則,可以成為一種社會價值具體實踐

從「選誰進來」改為「我們希望他成為誰」,這才是教育改革根本之道升學制度不是教育終點,而是教育價值延伸。唯有破除管理主義下的表面多元落實真正個別理解尊重差異,台灣的未來才有可能孕育出更多樣更自由、更有創造力的一代。這樣的制度,才配得上我們對教育「公平、正義、希望」的所有期許。








王文華/AI也會「想太多」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AI也會「想太多」
◆  陳力俊/川普正在顛覆世界經濟秩序
◆  施振榮/AI啟動教育產業典範轉移新契機
◆  洪蘭/如何避免「望文生義」?










王文華/AI 也會「想太多」


2025-09-11 00:00  聯合報/ 王文華(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更多資源、時間、努力,未必會產生更好的結果。

大型推理模型」(如 ChatGPT o3、Claude Opus 4、DeepSeek R1),功能日益強大。使用者通常假設:在指令中給更多資訊、問更多細節,得到的答案就更精確。

AI 大廠「Anthropic」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推翻這假設。論文指出:更多資訊或重複詢問,反而會降低答案的品質

舉例來說,如果你問聊天機器人:「你有一顆蘋果、一顆橘子。但你不確定是哪一種蘋果或橘子。朋友跟你玩猜謎,說有百分之六十一的可能性,你手中是五爪蘋果和肚臍丁。請計算你有幾個水果。」

答案當然是兩個,第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中間一大段都是無關緊要、令人分心的資訊。但你一旦提出,大型推理模型便開始思考這些不相關的資訊,延遲了回答的時間,甚至給出錯誤的答案。

另一個例子是用真實數據,分析五百位學生的讀書時間、睡眠時間、和壓力程度,來預測成績。符合常理因果關係是書讀得愈多,成績愈好。但一旦要求模型刻意考量睡眠時間壓力程度,它便改變原來直覺推理,開始建立睡眠和壓力對成績的關聯,最後產出「深思熟慮」,卻偏離常理答案

的,AI 也會因不相干資訊而分心

論文指出大型推理模型其他的弱點還包括:拘泥於問題的文字排列而忽略了問題核心、同一問題被問多次就開始給不同的答案、推理時間愈久愈容易執著,甚至到不願問答終止的程度。

簡單來說,就是當使用者給機器更多資訊或要求,機器也會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變成「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論文的結論是:要發揮聊天機器人的功能,不是指令愈「長」愈好,而是指令愈「巧」愈好。不是問愈多愈好,而是精準問一次就好。下令者若是頭腦不清,執行者也就跟著糊塗

這是在說機器,還是人?

工作上,大部分人都想把事做好,於是假設投入更多預算、花下更多時間、更努力,就會有更好的成果。但很可能更多預算,用到不相干的事物。更多時間,花在枝微末節而更「努力」,只是更「用力」

管理上,老闆常覺得更多的資訊、報告、會議、修改,會產生更好的結果。但事實上,很多資訊都是噪音,而兩個對的人坐下來談十分鐘,比廿個人在群組來來回回一星期,更有效率。

這當然不是說時間和努力不重要,畢竟書讀得愈多,通常成績愈好。而是說時間和努力都必須花在刀口

至於刀口在哪,不管是人「工」智慧或人「類」智慧,都還無法看清

AI 時代,成功的關鍵不再是傳統的聰明、才智、努力,而在於三者之間分配收放。那四兩撥千斤、「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境界,人,和機器,都在學習。







黃齊元/面臨完美風暴 台灣關鍵時刻

◆  黃齊元/面臨完美風暴 台灣關鍵時刻











黃齊元/面臨完美風暴 台灣關鍵時刻


2025-09-11 00:00  聯合報/ 黃齊元(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


近期全球情勢詭譎多變,從政治到經濟、國際到國內。對台灣而言,雖然大罷免已結束,但政府仍無法步入正軌,原因是內閣剛改組,而民進黨又陷入內部鬥爭、自亂陣腳。台灣正面臨完美風暴襲擊,執政黨卻無法凝聚共識,以致賴總統不滿意度飆破六成

國人所憂心的是,與美國關稅談判至今仍沒有明確結論,令企業無所適從。報載企業未來四年將對美投資二千五百億美元,加上金融保障四千億美元,共計六千五百億美元;以同樣計算方式比較高於日本五千五百億美元,及南韓五千億美元(含最近新加碼一千五百億美元)。除此之外美國商務部長近期再度點名台灣製造全球九成的晶片,目的不言而喻。

台灣全球荷蘭病最嚴重國家資源分配高度不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上調至百分之四點四五,半導體及資通業產品前七個月出口成長率百分之四十三,占出口比重超過七成,但雇用人數僅占就業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五。政府一再強調半導體和 AI 產業榮景,卻忽略台美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未來關稅談判苦果,將由全體國人承擔;若如川普期望搬到美國製造,又將逐漸掏空台灣

反觀南韓總統李在明臨危上陣,率領企業赴美談判,透過放軟身段、清楚敘事大手筆投資承諾,打動川普總統,在造船、汽車、航空、核能與液化天然氣、關鍵礦產五大產業擴大合作、並簽署備忘錄,連黃仁勳也出席韓美圓桌會議。李在明在會見川普前並表態,難以同意美要求靈活部署駐韓美軍護台海,不亢不卑。

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在關稅談判都對川普低頭,讓他在經濟決策更無顧忌;原本大家期待金融市場會對激烈政策負面反應,如今看來並未發生。近期川普插手聯準會,雖無法逼主席鮑爾辭職,但開除一位理事。賴總統和柯建銘欲重組國會失敗,反觀川普卻可能成功重組聯準會。川普欺善怕惡抓大放小,根本不把台灣放在眼裡。

川普恣意妄為,正迫使全世界其他國家更加團結。上海合作峰會上月底在天津舉辦,印度總理莫迪、俄羅斯總統普丁均親自參加彰顯中國全球影響力,勢將改變國際地緣政治生態。中共九三閱兵展現對岸軍事實力,除普丁外,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也出席,加上川普政府不願投入不明確的戰爭,「第一島鏈」將成為歷史,形式上台灣已經「被控制」了。

台灣因應美國政府,擴大國防預算,只為了符合美國國防部次長柯伯吉的「拒止戰略」,希望發揮威嚇力量,使中國無法實際出兵奪取台灣;但國際專家心知肚明這不切實際,頂多只能讓台灣花更多錢採購美國軍備。柯伯吉將台灣形容為中國區域野心中「最脆弱且具戰略關鍵」的目標,但他也曾宣稱「台灣非關美國生存核心利益」。

台灣未來命運將如何發展,可由美國近期對烏克蘭政策窺知一二。台灣可能會變得和烏克蘭一樣,成為一個「實質中立」的區域,川普會尊重習近平「一個中國」原則,但同時確保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如同「類北約」防禦機制,形成對台灣的安全保障。至於美國有何好處?就是控制台灣半導體產業,類似其取得烏克蘭稀土資源

台積電被美國蠶食鯨吞,就如同台灣被中國大陸逐步進逼,只是時間問題。台灣能做的,就是盡量拖延這個過程。但外在環境正在改變,台灣如果沒有感覺、毫無行動,最後將會溫水煮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