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邁向國家干預主義的時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785/web/ 

◆  聯合報社論/各地綠能抗爭四起,民進黨的夢醒時分
◆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復仇」之路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邁向國家干預主義的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邁向國家干預主義的時代


2025-09-11 00:3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始終以自由市場經濟典範自居,近年來卻上演了一場頗具戲劇性的逆轉。路透


美國始終以自由市場經濟典範自居,近年來卻上演了一場頗具戲劇性的逆轉,逐漸邁入「國家干預主義」的新階段,昔日高舉的自由市場旗幟,正悄然改變底色。

從拜登政府推出的《晶片法案》,到川普重返白宮後揮舞的關稅大棒與直接推動補助變入股美式資本主義正經歷一場深層次結構性轉型。這不僅是國內經濟治理邏輯重塑,更像一顆投入全球經貿體系巨石,引發的漣漪正持續衝擊著既有的國際經濟秩序。

川普在白宮主辦的一場晚宴,席間矽谷巨頭雲集,Meta 執行長祖克柏、蘋果執行長庫克、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的皮查伊、微軟的納德拉,連同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與蓋茲也悉數在列這場罕見政商會晤,不僅標誌著川普與矽谷關係的升溫,更揭露了美國政府與科技產業間新型態互動邏輯,試圖以政策紅利市場機遇為紐帶,將企業投資方向國家戰略深度綁定,讓市場力量成為服務國家政略推手

晚宴上,祖克柏宣布 Meta 將在民國一一七年(2028年)前至少投入6,000億美元用於美國本土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為人工智慧產業浪潮築牢根基;蘋果則計畫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使其在美總投資規模攀升至6,000億美元。這些看似企業自主商業決策背後,實則是川普政府關稅威脅政策優惠並用結果。美國政府的角色已悄然轉變,不再只是市場規則的「仲裁者」,更成為直接參與經濟運作的「入局者」,一步步將企業發展軌跡引向政府政績表現符合國家戰略方向

事實上,美國對自由市場突破早有端倪。拜登政府時期,《晶片法案》以數百億美元補貼為誘推動本土半導體產業復興,並要求台積電、三星等跨國企業赴美設廠,以確保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可控」,這已被視為偏離傳統自由市場原則舉措。川普政府將這種干預推向更直接更強硬層面,不僅以高額關稅懲罰不願回流美國企業,更透過談判直接要求入股關鍵領域企業,讓國家力量深度滲透市場肌理

美國商務部近期宣布斥資89億美元收購英特爾10%股權,並釋放出未來可能進一步入股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信號;五角大廈亦出手投資稀土供應商 MPMaterials,不僅取得企業股份,更以兩倍市場價格長期採購合約為其收益提供兜底保障」。這些舉動清晰勾勒出國家力量干涉資本運作新模式,向政策性資本主義傾斜,國家安全透過資本注入制度設計直接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產業生態。這樣的制度轉向也是其霸權維護邏輯延伸升級

美國政府直接入股企業舉動,正不斷模糊政府與企業間的邊界,讓公共利益私人利益界限愈發難以釐清。這種對經濟的深度干預,可能從半導體、雲端運算領域,進一步擴展至能源基礎設施太空科技戰略賽道。最終不僅是企業經營自主性持續壓縮,更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全球效應,其他國家為避免因缺乏政府扶持而在國際競爭中落後,或將被迫跟進走上國家干預的道路。屆時全球市場將不再是自由競爭賽場,而淪為地緣政治角力國家資本較量的舞台。

美國的干預行為顯已褪去單純市場經濟的外衣,轉而充滿戰略性資本布局,如何維護自身產業自主性制度韌性,已成為台灣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台灣對美國的制度轉型更需保持足夠警惕,比如,當美國政府入股軍火企業,對台軍售究竟是出於「安全保障」的考量,還是包含財務投資獲利算計?當美國將半導體視為地緣博弈核心籌碼台灣的半導體優勢是否仍能憑藉自身產業邏輯自主發展,還是會逐漸淪為服務美國政策工具?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深刻影響台灣未來的產業走向與發展空間。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復仇」之路


2025-09-11 00: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右)日前交保後,在北院門口公開嗆北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柯文哲在看守所多待了三天才出來,顯然做足準備。雖戴著電子腳鐐,他依舊氣勢逼人,毫無「落水狗」的衰相。而外界迎接他的聲音,則不外「挖苦」和「吹捧」兩種極端。哪一端對他影響更大,就得看他個人的判斷。

因為政治獻金和京華城兩大案,柯文哲遭羈押長達一年,若說司法沒有迫害,外界很難相信。但柯文哲自稱「台灣曼德拉」,外界也恐難苟同,因為這並非單純的政治案件。柯文哲的上策,是利用自由之身為自己力爭清白,除求無罪脫身,更促成司法制度修改變革如此,將是對迫害者的最佳「報復」,也能贏得社會掌聲

但民眾黨內有人不作此想。他們認為,柯文哲最佳的復仇是再度投入政治,包括參選高雄市長,甚至參選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總統大選,才是痛擊民進黨的最強戰略這種想法似顯得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畢竟,民眾黨的八席不分區立委若明年全部換人,戰力如何猶未可知;若過度好高騖遠,可能兩頭皆空。尤其,司法仍操控在民進黨手中,隨時可剝奪柯文哲的參選資格。

至於「藍白合」,則可能是柯文哲最不需要擔心。連素有心結的郝龍斌都說出「我們都放下了」,若他當選黨主席,也已無此掛慮。

重點在,柯文哲要怎麼看自己,怎麼看民眾黨的未來。想清楚,就沒那麼複雜。
















聯合報社論/各地綠能抗爭四起,民進黨的夢醒時分


2025-09-11 00: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有潛水員反映,墾丁南灣海域出現泥水,讓人空間迷向,只能靠指北針,泥土甚至直接覆蓋在珊瑚上。 圖/墾丁資深潛水教練提供


今年五月核三廠除役,賴總統剛完成蔡英文承諾的「非核家園」目標;但八月「重啟核三公投」的強烈民意,顯示非核家園神聖光環已經蕩然。不僅如此,全台不滿風光電力開發的抗爭事件四起,達到前所未見的強度,逼得環境部長彭啓明說出「不支持陸域風機」。而高雄興達電廠近日的天然氣轟天爆炸墾丁南灣珊瑚礁遭核三光電工程排放泥石流汙染衝擊在在顯示「綠能變成環境殺手」的問題,已不容賴政府再以拖待變

民進黨政府過去將核電廠描繪成「邪惡的禍根」,將綠能形容為「善良的天使」;但八年過去,人們目擊的事實卻非如此。墾丁南灣珊瑚礁生態為例,數十年來與核三和平共存,海水清澈,任潛水客及海龜遨遊。核三除役後,台電規畫將廠房空地闢建為光電設施,發電供附近居民使用;但整地開發過程嚴重破壞水土大量泥沙排放入海,迅即破壞當地海洋環境危及珊瑚礁生態

事實證明,「邪惡的」核電廠若受到良好的監督,可以成為穩定全台電力供應的基載,成為降低平均電價廉價燃料,也成為不排碳清潔能源至於「善良的」綠能,一旦落在短視近利官員財團手裡,可能在開發環評過程不斷粗糙應付圖利,甚至胡亂剝削土地環境,最後把惡搞的成本都丟給社會及公部門去承擔。核三除役僅數月,附近海洋生態隨即因光電工程遭遇災難,這正說明「公部門」的作為與否才是能源與環境「善的循環」的關鍵因素,而不是能源本身天生有多大的善惡之分。

先前高雄大樹和山光電的「鬼剃頭」事件,正是光電廠胡亂砍伐山坡地所致;而嘉義多個滯洪池光電場在颱風中被吹成碎片,則是政府一窩蜂開放、卻缺乏適當規範所造成。兩者,皆暴露了行政專業企業倫理淪落,政府難辭其咎。正因為層出不窮環境破壞事件喚醒地方居民不滿,最近各地皆陸續出現了抗爭事件,其中又以對陸域風力發電抗爭為最

八月上旬,有兩個陸域風電的開發案遭到擱置:一是苗栗後龍大鵬風機更新案,被要求再補件;二是彰化大城陸域風機新建案,在環評審查被否決。主要原因,是政府迄未妥善規範風機與民宅的設置距離,許多居民被風機的運轉聲音搞到心神不寧,夜不成眠。民進黨政府對核電廠核廢料百般挑剔,限制及汙名化無止境;但對風電光電卻是盡情放水,絲毫不顧噪音、光線、汙染對居民的影響,這難道不是雙重標準

隨著「核三重啟公投」的民意加持,最近宜蘭和台東都出現反對設置風電場抗爭。其中,「台亞風能」計畫在宜蘭五結、蘇澳設置十四部風力發電機,由於藍綠白都以擔心破壞濕地衝擊候鳥棲地為由表示反對,目前該案已暫緩審查。台亞風能同時計畫在台東海岸線設置五十八座陸域風機,遭當地居民抗爭,連經濟部環境部都不表支持,要求一定要取得地方共識。試想,依照業者四處在海岸邊插旗隨興態度台灣不怕成為「被風機圍困之島」嗎?屆時,我們這「小小多山的國家」,美麗壯闊海岸線將變成什麼模樣?

台灣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迎來了「非核家園」,卻也同時迎來綠電的「夢醒時分」,這真是一次弔詭碰撞我們看到,各地不滿綠能變成「環境殺手」的抗爭正一波波湧至,每個抗爭節拍都牽動著明年地方大選的旋律。面對這樣的情勢,賴清德還能對能源政策錯誤假裝視而不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