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家天下」的南台灣,進步了嗎?
聯合報黑白集/你正在看「台獨三台」
經濟日報社論/股市大牛終將倒在央行劍下
經濟日報社論/股市大牛終將倒在央行劍下
2018-01-13 00: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8開年以來美國股市連漲六天,直到元月10日才出現「溫和」波動,標普指數一度下跌0.5%,但收盤僅小跌0.1%,11日又再漲。股市漲多小回,原本不值一提,但這次卻事出有因,警訊來自公債市場賣壓湧現,而且是美、日、歐債連袂下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日本央行9日再度「隱形式(stealth)」縮減寬鬆規模;無獨有偶,歐洲央行(ECB)11日也明顯「暗示」購債計畫將於今年內結束。各大央行先後退場的信號已益發明確,2018年美股及全球股市還能重演2017年的好景?
美股這波牛市已持續八年,時間之長僅次於1987至2000年的大多頭走勢。2016年11月川普勝選後,股市便屢創新高,2017年牛氣更旺。標普500指數上漲19%,道瓊工業指數上漲25%,那斯達克指數更飆漲28%。不僅美股強勢,MSCI全球股市指數也大漲22.7%,並收在歷史高點。2018開年還不到兩周,全球股市總市值已經膨脹2.1兆美元。
股市牛,債市卻熊。開年六天內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有五天上升,10日更一度上升到2.59%,距離2017年的高點2.63%已經不遠。導火線是9日數據顯示日本央行購債金額再次低於預期,市場益發猜測日銀也將於今年內開始縮減寬鬆規模。前、後任「債券天王」葛洛斯與崗雷克分別宣稱「債市30年的牛市已壽終正寢」,央行貨幣政策已經「從量化寬鬆(QE)轉為量化緊縮(QT)新時代」。不僅美債,德國及日本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都升到半年來高點。
不但日銀有小動作,歐洲央行上次的會議紀錄中也釋放出購債計畫今年內將告一段落的訊息。ECB說得委婉,表示未來對外溝通時不要再提經濟「復甦(recovery)」,而應改用「持續熱絡且更加自我延續的經濟擴張(expansion)」;但光是改變用語,便使歐元對美元匯率升值近1%,德國公債殖利率也升到兩年來高點。
債市不利,與股市何干?當然有關。債市下跌的主因,是預期通膨升高,但也通常伴隨經濟熱絡,企業既能增加銷量,又能提高價格,對盈餘當然有利;而且債市下跌,資金可能轉往股市。所以債市出現利空,對股市反而可能是利多,也就是「股債矛盾」。
但兩大市場也存在多空「統一」。債市漲,主因之一是貨幣政策寬鬆,利率低落,這對股市也是利多。債市殖利率低,企業可以乘機大量發債籌資,就算不擴大資本支出,也可操作「財務工程」,例如降低負債、進行併購、加發股利或買回庫藏股,都有助於股價攀升。這也是近幾年來股、債市都維持多頭的主因。
股、債之間究竟是「矛盾」為主?還是「統一」當家?須看實際現況。目前美、歐、日通膨仍然偏低,達成2%目標只是央行的主觀期望,經濟成長率也只是恢復到略高於2%的正常水準。因此各國央行逐漸從超寬鬆貨幣政策撤退,並非因為景氣過熱,而是基於經濟既然已經從軟弱復原到正常,政策也應由「非傳統」回歸到「正常化」。債市對貨幣政策轉向的敏感度一向較高,投資人警惕到夕陽將盡,因而率先做出反應。
各國央行操作QE「退場」,可分為「緩擴」、「止擴」、「縮表」三階段。目前日銀表面上仍「續擴」,偶爾「隱形式緩擴」;ECB確定9月前「緩擴」,之後未定;美國聯準會(Fed)則是「縮表」加升息。從最新情勢觀察,日銀可能今年內開始「緩擴」,ECB在今年9月後便將「止擴」,但暫不升息;Fed照計畫縮表,但在減稅案通過後今年愈來愈可能不只升息3碼。
儘管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態度愈來愈明確,在操作上終究是「漸進式」,絕不會蓄意打壓,造成金融動盪。問題在於目前股價絕對是處於高檔,投資人也未抱持風險意識;一旦央行「正常化」的速度超出市場預期,股市就可能引發強震。牛市終局絕非迫在眉睫,但可以確定的是天下無不散的宴席,也沒有無盡的牛市。股市老手都聽過「央行是在宴會最高潮時把酒缸端走的人」;歷史也證明牛市從來不是因為股價超值而結束,大牛最終大多是倒在央行劍下。
聯合報黑白集/你正在看「台獨三台」
2018-01-13 00: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公廣集團突以「不適任」為由,解除華視總經理郭建宏的職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廣集團突以「不適任」為由,解除華視總經理郭建宏的職務,公廣董事長陳郁秀並細數郭建宏的「七宗罪」。郭建宏隨後發表聲明反擊,稱華視是公廣集團成員,如今卻變成了「小民視」,變成「台獨三台」之一。言下,對台獨勢力操控公廣集團,頗為不甘。
這項人事案涉及什麼樣的內幕,外界暫難窺全貌;但華視變成「台獨三台」之說,不免讓人震驚。事實上,這詞並非郭建宏所創,而是出自民視董事長郭倍宏之口。去年三月,郭倍宏即曾揚言:「咱台獨現在有三個電視台──民視、公視、華視。」對此,陳郁秀不曾作出澄清,蔡政府也未發一語,難道是默認了?
民視要自許為台獨電視台,那是它的選擇。但是,公視、華視是公共媒體,竟不知不覺成了民視的附庸,且隨之變成台獨台,豈不令人錯愕!要問的是,陳郁秀如果把「公廣集團」經營成台獨電視台,這難道是蔡政府任命她的目的嗎?
有些人家裡不裝有線台,不看商業電台,就是要讓家人和孩子收看「最純淨的」公共電視。但今天,如果這幾個基本台高度政治化,民眾就等於成天浸淫在「台獨三台」的洗禮中;則「公共」的精神何在?
華視的人事更異事小,但公廣集團如從「綠化」到「獨化」,卻是反公共之道而行。尤其陳郁秀,如果聽任郭倍宏安插親信友人進入華視,又拱手把公廣集團變成政治的附庸,那就有愧國家對公廣集團的託付。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家天下」的南台灣,進步了嗎?
2018-01-13 00:1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在高雄的基本盤優勢,黨內初選被視為「頭過身就過」,因此角逐者相爭可謂刀刀見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雄市長陳菊欽點的市長接班人劉世芳,突然宣布退出民進黨初選。儘管外界以「震撼彈」形容,事實上,不論劉世芳退選與否,高雄市仍然是民進黨「家天下」的綠地,對大局並無太大影響。比較值得商榷的是,陳菊是民進黨創黨元老,被指為透過政治運作指定「接班人」,未免有違民主精神。
由於民進黨在高雄的基本盤優勢,黨內初選被視為「頭過身就過」,因此角逐者相爭可謂刀刀見骨,並不斷彼此攻訐抹黑。去年底陳菊出版《花媽心內話》的新書,更揭露當年民進黨內一些不為人知的派系內鬥往事,直指前市長謝長廷人馬,也意在為劉世芳拉抬選情。未料,這些爆料反而對陳菊和劉世芳構成輿論壓力。對於劉世芳退選,其他參選者紛紛表示「敬意」與「不捨」;對照先前無所不用其極的明爭暗鬥,可謂諷刺至極。
劉世芳退選對選情影響有限,但當年派系拉扯的醜態,倒更讓外界看清綠營內部的問題。民眾應質疑的是:初選如此惡質,黨內派系卻毫不避諱,簡直視選民如無物。再深一層看,綠營在高雄執政這麼久,民調支持度也一直很高;但是,高雄市進步了嗎?這點,恐怕才是高雄市民要思考的問題。
自謝長廷一九九八年當選高雄市長後,至今已二十年不曾政黨輪替,都由民進黨執政。若再計算被併入高雄市的前高雄縣,綠色執政時程可再往前推到一九八五年,迄今已超過卅年。但是,這麼長的綠色執政歷史,高雄市起飛了嗎?答案卻是一個大問號。高雄市過去是全台第二大城,重工業發展重鎮;但今天,無論就人口成長、人均收入、經濟發展、都市負債等指標,它都已落到六都三、四名之後。過去台灣引以為傲的高雄港,曾排名全球第三大的貨櫃港,近二十年也不斷後退到十幾名之外。這樣的政績,綠營卻能長期執政,且首長支持度不墜,實令人費解。
不止高雄,整個南台灣也有類似情況。台南市自一九九七年起,一直是民進黨執政,合併前的台南縣則是一九九三年起,皆超過廿年不曾政黨輪替。屏東縣自一九九七年起不曾輪替,也超過廿年。嘉義縣則稍短,自二○○一年起民進黨執政達十七年。這些縣市中,除了屏東不必重新提名,台南、嘉義等地也都在民進黨初選殺得刀刀見骨。這當然不是巧合,而是在長期的「綠化」下,參選者根本不在乎選風欠佳帶來的負面形象。無獨有偶,這幾個縣市也正巧都是發展指標相對遲緩的地區。
令人好奇的是:民進黨在這些縣市長期執政的有恃無恐,顯已造成地方發展的遲滯,為何仍能持續長期執政?其中原因有幾:首先,是縣市首長向來懂得民粹操作,善於營造「煙火式政見」,儘管導致債台高築或缺乏長期成效,這類「好康決策」卻容易被民眾看見,且可以把債務問題推給國民黨造成的南北失衡。為外界視為「蚊子館」的嘉義縣故宮南院,或以政府「接收債務」方式製造假盈餘的高雄捷運,都是這類的例子。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是國民黨在這些縣市敗選後,並未銳意培養地方菁英,黨內實力派或形象牌也多不願南下當「砲灰」。怯戰的結果,幾次提名都近乎「自暴自棄」。如此一來,要政黨輪替,當然更加困難。
「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力造成絕對的腐敗」,這是政治鐵律。由於缺乏輪替與挑戰,南台灣的「包辦式」民主愈來愈走向倒退。假如選民還不覺醒,在野黨還不爭氣,這種情況將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