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OpenAI風波啟示錄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0091/web/ 

◆  聯合報社論/「不管陸委會」:暴露對兩岸管制忍無可忍
◆  聯合報黑白集/這樣的NCC,就該下架
◆  經濟日報社論/OpenAI風波啟示錄






經濟日報社論/OpenAI風波啟示錄


2023-11-28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內政局藍白合與否高潮迭起,讓人目不暇給。美國 AI 產業也不遑多讓,11月17日才無預警被董事會解除職務的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在近九成員工集體辭職威脅董事會讓奧特曼回鍋後,董事會終於讓步。11月22日,OpenAI 宣布奧特曼回鍋擔任執行長並改組董事會,讓這場風波暫時落幕。

在這短短五天,劇情也頗有張力。曾傳出董事會希望邀請奧特曼回鍋,但協商破裂,之後微軟宣布奧特曼將加入微軟,負責領導微軟先進 AI 研究團隊,同時也張開雙臂歡迎所有 OpenAI 員工一起加入。

隨即約九成員工發表連署信,「除非董事會總辭,並恢復奧特曼職務,否則他們將投靠微軟」,連署信中表示:「開除奧特曼這樣的行為顯示董事會沒有能力監督 OpenAI。我們無法為缺乏能力、判斷力,和對我們的使命不關心的人工作,或一起工作。」最終奧特曼宣布重新回歸 OpenAI 執行長的職務,並重組董事會,並調整 OpenAI 的治理架構。

整起事件從開始到落幕雖只有五天,但凸顯許多議題值得探討。首先是非營利組織永續經營商業利益議題。OpenAI 創建時本質並非營利的企業,而是非營利組織。後來雖然在非營利組織之下成立營利公司,但這家公司仍百分百由非營利組織所控制。這麼做是希望在對人工智慧(AI)這樣一個有威力及潛力的科技做重要決定時,不會被商業利益所左右。

不過,根據業界分析,釀成這波人事紛爭的原因之一即在於奧特曼主張應加速 AI 發展以及擴大營利模式,和部分原有董事意見分歧。事實上,非營利組織資金來源永續本來就是一個難題,更何況是需要投入數十億美元,甚至未來還可能有更龐大資金需求的 AI 研發組織,需要大規模雲端運算算力、AI 超級電腦設備及頂尖的 AI 人才,除非有不斷的善心人士投入資金,否則如何權衡偉大理想永續營運,的確考驗著負責每天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執行長。

其次是,AI 積極發展與對人類未來安全的疑慮。董事會公布將奧特曼解職主因在於奧特曼沒有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保持一貫坦承。到底哪裡沒有坦承?根據報導,奧特曼在被董事會開除之前,有多位研究人員寫給董事會一封信,警告更強大的人工智慧「Q*」已有突破發展,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發現可能威脅人類。無論傳聞是否為真?顯然沒有足夠監管而快速發展 AI 已造成多方的疑慮。

今年上半年全球科技產業著名人士聯名發出「暫停大型人工智慧實驗」的公開信,其訴求並不在於停止開發 AI,而是他們認為目前產業的 AI 競賽已經失控,就連開發者也無法預測、理解和管控其系統。因此,呼籲業界暫時退一步,別開發比 GPT-4 更高階版本的系統,以免墜入危險,例如大規模失業、偏見與歧視、道德與法律等等問題假如開發商不願意暫停,政府應該介入。這也是為何各國目前都致力於可信賴及安全忠誠的 AI 發展規範與準則,確保有適當的風險控管能力

其三是公司治理的問題。原本希望透過適當的組織設計來解決不被商業利益所左右的問題,但這樣的架構似乎也埋下公司不穩定的因子,隨時可能爆發,影響公司員工與股東的權益,而真正出資的股東,卻也無能為力。未來如何重組穩定架構,顯然還需要進一步思考與探索

總體而言,OpenAI 事件凸顯了 AI 發展複雜性,以及非營利組織與商業利益間公司治理模式設計與選擇,對於正在全力追趕 AI 發展的台灣而言,應該要以此次事件為契機,深入思考上述這些課題,以確保台灣的 AI 能夠順利發展,並進一步提升全人類的福祉













聯合報黑白集/這樣的NCC,就該下架


2023-11-28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趙少康接受專訪時表示,任何事情都是依法,辭職也沒那麼困難,但會看NCC怎麼處理。記者邱德祥/攝影


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趙少康,因具有中廣董事長及政論節目主持人身分,遭綠營質疑是「政媒雙棲」。賴清德要求侯友宜「說清楚」,NCC立刻附和,說將要求趙少康和TVBS說明。NCC對賴清德的助選配合,可謂嚴絲合縫,但它憑什麼?

綠營說,趙少康有媒體人身分,被提名是「踩了黨政軍條款紅線」。但根據《廣電法》的規定,趙少康只是參選人,還沒當上公職,有什麼違法問題?且他在提名後,立即辭去政論節目主持職務,又踩了誰的紅線?好笑的是,NCC還自以為是中選會,竟敢大剌剌揚言「約談」。

如果「踩線」指的是道德約束,更滑天下之大稽。蔡政府任內,黨政軍染指媒體,已是罄竹難書。下架中天新聞,控制公廣集團人事,護航鏡電視,因彭文正討論蔡英文博士論文而停播其節目,劣跡斑斑。這樣的NCC,才該下架!

三立成為民進黨「湧言會」大本營,甚至還有「不分區立委保障名額」;近來入股中嘉,NCC從視而不見到放水,民進黨有過異議嗎?

如果趙少康踩了黨政軍條款紅線,那民進黨根本就是向「黨政軍條款扔炸彈。紅線早就不見了,媒體圈則被炸得面目全非。有嘴說別人,有臉看自己嗎?












聯合報社論/「不管陸委會」:暴露兩岸管制忍無可忍


2023-11-28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對於明年三月即將開放台灣組團赴陸觀光,交通部長王國材在立院答詢時允諾,只要旅行社能成團,就可出團,不會讓解團發生。記者胡經周/攝影


交通部月初宣布明年三月解除國人赴大陸旅遊的禁團令,但陸委會卻說那只是規畫方向,政府並未確定一定開放;再隔幾日,陸委會又說赴陸團客每日限額二千人。此言一出,立即引發業者反彈,質疑政府兩面手法。交通部長王國材在立法院答詢此事時,脫口說出「我不管陸委會怎麼樣」,以二千人為原則,但可酌予調整,不會讓旅行社「解團」的事發生。

陸委會功能調處兩岸事務,如今卻以「太上主管自居,任意對交通部下指導棋,一派蠻橫與鴨霸。王國材脫口說出「不管陸委會怎麼樣」,顯示其忍無可忍。以陸委會殭屍般一味否拒,如果各部會的兩岸事務都要聽命於它,整個政府還要不要做事?人民的問題還要不要解決?王國材的一句話,除暴露政府決策混亂部會矛盾事實,也反映蔡政府抗中情緒壓過政策理性,而台灣在兩岸議題上還有主導權嗎?

疫後解封,各國力拚觀光恢復疫前水準,唯獨兩岸團客旅遊禁令不動如山,業者生計大受影響。交通部八月即計畫開放兩岸團客,陸委會卻擅自加上每日限額,並稱要等陸方回應;唯陸方對此並無回應,業者期待也落空。十一月交通部終於宣布赴陸團遊明年解禁,業者紛紛推出行程。不料陸委會假藉國安高層虎威,說未必開放;繼而橫加限額,讓業者無所適從。

荒謬的是,陸委會上級指導員之姿干預交通部規畫,但面對業者反彈,卻推說國人都跑到國外旅遊,交通部有壓力,所以才會有限額。問題是,國人赴日旅遊多於赴陸,為何只對赴陸設限?國人去日本與日客來台相差五倍,國人去韓國和韓客來台也相差二倍,何以獨獨要求陸方對等互惠?王國材原本還為陸委會緩頰,要業者開始攬團,並說如果出團踴躍,會與陸委會討論調整。但陸委會的態度,讓業者擔心屆時無法出團,解團問題難收拾;王國材按捺不住,終於說出「我不管陸委會怎麼樣!」

然而,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早就說,這是國安高層綜合考量。因此,儘管王國材「不管陸委會」,陸委會仍稱既定政策不會變,甚至高調地說,這不是陸、交兩個部會的事,「而是更高層級決策,各部會都參與」。陸委會要交通部眼睛放亮,王國材可以不管陸委會,但他敢「不管國安高層」嗎?

陸委會組織與職掌,交通部首長也是陸委會委員,陸委會每月召開委員會議,討論事項包括跨部會大陸工作協調與聯繫,部會間還可進行工作協調。而今,蔡政府把團客開放提到國安層次,結果出現政策混亂、部會相互打臉,凸顯蔡政府決策體系脆弱,部會本位主義濃厚,協調機制形同虛設陸委會挾國安高層以令交通部,不過是這個紊亂體制下的冰山一角罷了。

兩岸禁團令遲不解除,不顧業者生計與人民旅行自由。現在為了選票壓力,才開個小門應付,蔡政府的意識形態治國完全輾壓政策理性。在兩岸關係上,蔡政府除了叫罵挑釁,已失去了政策主導權陸委會盼藉雙向解除禁團令營造融冰氣氛,但未獲陸方正面回應,豈是偶然?

面對兩岸政策困境,邱太三聲稱,「明年如果民進黨又贏了,你認為老共會開放嗎?我看我們也沒那麼樂觀。」蔡政府升高兩岸對立,賴清德卻說要進行兩岸對話交流、要與習近平吃飯喝珍奶,還說他當總統戰爭風險最低,這不是鬼打牆嗎?也許可以套用邱太三的話:賴清德當總統,你認為兩岸會和平嗎?我看我們沒那麼樂觀。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6:讚美帶來成功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10:小心 壞習慣成自然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9:懂得表達感激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8:不放棄就有希望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7:廣義的門當戶對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6:讚美帶來成功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6:讚美帶來成功


2023-11-29 14:46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讚美帶來成功。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一位國中女生,作文課上偶有佳作,被老師評了甲上,並全班傳閲。這位同學感到意外,但也有説不出的欣喜,以後對作文特別有興趣,更加倍用心。不久,她又有一篇作文獲得「全班傳閲」的榮譽。

讚美有神奇功效
從此以後,這個學生成為學校的作文高手,屢屢得獎。大學時選擇了中文系,之後獲得博士學位,在大學當教授,有許多文學著作。她回憶説,之所以對文學有興趣,有些成就,主要動力就是來自國中時作文「全班傳閲」的殊榮。

國中的體育課,全班要跳高,大家都不會跳,在老師要求下,只好一個個勉強跨竿過去。有個同學居然輕而易舉就過關,竿子一再加高,他都跳過去了,大家甚是驚奇,他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體育老師跟他説:「你的身材修長,將來還會長高,很適合練跳高。」

之後,老師陸續教他跳高的技術,例如,背跳法、腹跳法,他都運用的很好,進步神速,屢獲校際運動會跳高冠軍。後來進了體育學院,再到美國進修,獲得少有的體育博士。他回憶説,之所以走上體育之路,初中時,體育老師在那堂課上的鼓勵及誘導,是關鍵原因。

媽媽的吻多美妙
橄欖基金會出版的《365靈命日糧》〈第—卷〉 8月10 日的靈修文章裡,有個故事,大意是説,有個小男孩,在家照顧妹妹時,無意間發現一瓶顏料,就拿來替妺妺畫人物像。媽媽回來,看到滿地顏料,略有不悅。但看到兒子居然替妹妹畫了像,高興的親吻兒子,大加讚美1763 年,這個男孩二十五歲時,被英王喬冶三世選定為歷史畫家,成為當時最被推崇的畫家。這位著名的畫家在自述中表示,是媽媽的那個親吻,鼓勵他成為畫家

有個報紙的攝影記者,技術高超,經常能拍出有生命力的相片,屢獲新聞攝影獎。我問他:「為什麼會走上攝影之路?攝影記者的待遇不會太高,會不會後悔搞攝影?」他説不會,這是他的興趣。新聞攝影使他有機會接觸社會百態,深入基層,又屢屢得奬,興趣更濃厚,不久他還要開攝影展。

談到他走上攝影之路,也是得自母親的鼓勵。他高中就喜歡玩相機,父親説他照的相片不夠水準,不要浪費時間和金錢,好好讀書。但是母親卻對他的攝影作品大加讚揚,並指出精采之處。他得到母親很多的鼓勵,就繼續在攝影上努力,讀了很多攝影書籍,凡有攝影展一定去觀摩,在中學時就多次獲攝影比賽冠軍。讚美使孩子把興趣發揮的淋漓盡致,進而大放異彩

讚美也會成壓力
但是讚美有時也要謹慎使用,尤其在有競爭性的事上尤須小心。例如有的父母,常在人前入後誇讚自己的孩子,從小學直到現在,每年都考第一名。這種讚美會給孩子莫大壓力,為了保持第一名的紀錄而繃緊神經。考了第二名,就認為完蛋了。最後造成孩子任何事都要拿第一名,爭強好勝,徒然害了自己。孩子只要盡心盡力,一次比—次進步,都值得嘉許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7:廣義門當戶對


2023-11-30 15:08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廣義的門當戶對。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上帝從亞當的身上取了一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女人是男人骨中骨、肉中肉(創世紀第二章 22至23節)。所以創世紀第二章24節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結為一體後就不再分離。

基督教基本上除了少數特例外,是不允許離婚的。所以,結婚必須慎重又慎重,選擇終身伴侶必須思考再三;一見鍾情的婚姻,應當不是基督徒的選項。

走再問一次嫁不嫁人
結婚典禮程序上,新娘是最後出場的。不但紅毯走得很慢,而且是走二步停一步,據說是讓新娘子多一點時間考慮,要不要嫁給新郎。結婚進行曲的調子,正好也與「嫁不嫁、嫁不嫁」的詞相配。這應該是句玩笑話,但確有深意。典禮最後,牧師還會問新郎、新娘,是否願意娶嫁對方?讓他們還有最後機會,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

直到結婚典禮,還在斟酌要不要嫁娶對方,自然太晚了些。但總比結了婚,才發現嫁、娶錯了,更是憾事一生。因為女人這根骨頭,又得從男人身上抽出來,是痛苦不堪的。

美滿的婚姻,應從選擇對象時,就睜大眼睛開始。中國古代婚姻講求門當戶對,現在被視為是封建思想,不合潮流。但是我認為門當戶對精神仍有可取之處,姑且稱這種精神是廣義的門當戶對。多考慮這種精神,對婚姻是很有幫助的。

總經理的辛酸
我擔任經濟部次長時,有次與幾位企業家聊天;有位上市公司的總經理,突然說道:「我是很努力的,也是經過辛苦奮鬥的耶!」當時我們眾人一時沒有會過意來,為什麼他會突然冒出這樣的話來。之後才發現,這位總經理雖然學歷、人品都不錯,但因為他是在岳父家企業擔任總經理,別人背後可能會說他命好,娶得千金小姐,所以才當上總經理的。

即使旁人沒說,他心理上難免有這種負擔。娶到富家千金,真的就是所謂命好,真的就能享有美滿婚姻嗎?一般人無從得知。但是結婚前好好思考這類問題,想清楚了,有把握,再去結婚,至少是較穩健的。

有位家貧但長相漂亮的小姐,被一家大公司的少東看上,嫁給了少東。大家都恭喜這位小姐,也羨慕她今後就變成闊少奶奶,可以住豪宅、進出有車、穿戴名牌,可以說是麻雀變鳳凰了。之後她父親六十大壽,親家送來一輛賓士車賀壽,當然一片喜氣。但是過了兩年,男方的父親也過六十大壽,女方娘家要送什麼禮為賀呢?這下子尷尬不已,種種為難又複雜的心理冒出來了,真不知道後續如何應對這樣不斷發生的場面。嫁入名門,真的好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結婚前仔細考慮,再作決定,總是比較好的。

軍官與護士
從前有位僅有高中學歷的基層軍官,相貌堂堂,尤其文筆好,善寫情書,居然追到一位台大的女碩士。軍中同僚真是羨慕死他了。後來他們移民加拿大,太太在醫院工作,先生因為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燒飯、帶孩子。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次序顛倒了。觀念先進的人,當然無所謂,可是偏偏他們的觀念不夠先進;而且男方還有大男人主義,在這樣的婚姻中,男方時時出現自卑感,最後終致離婚收場。

門當戶對真正精義,在於強調男女雙方是否相配適合不適合相配與否包括的範圍很廣,除了新郎、新娘本身各方面適合與否,還包括各自家庭、文化背景,統統都必須考慮進去。我們固不應還守古代封建的門當戶對觀念,但也不必馬上棄之如草芥,不屑一顧。

上帝從亞當的身上取了一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女人是男人骨中骨、肉中肉(創世紀第二章 22至23節)。所以創世紀第二章24節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結為一體後就不再分離。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8:不放棄就有希望


2023-11-30 15:11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不放棄就有希望。 圖片來源/ingimage


有對夫妻結婚十五週年,先生送太太一枚鑽戒,價值新台幣二十萬元。太太在削水果時,隨手將鑽戒取下,用衛生纸包好放在口袋裡。後來以為是垃圾,把它送進垃圾車運走了,發現時,她家的垃圾袋已混在三噸的垃圾中送到了垃圾場,怎麼找得回來呢?大家都認為希望渺茫。但是清潔隊員鍥而不捨的找,終於找到了鑽戒。

垃圾山裡求鑽戒
他們去垃圾場一處一處的找,一包—包垃圾不停的翻,起先還怕髒,戴著手套翻垃圾,後來乾脆徒手在垃圾堆裡找。終於把鑽戒找出來了。

詩篇第一百二十六篇5節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絕大多數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都是自認倒霉。但是,不放棄就有希望,只要一袋袋的翻找,就有找到的機會;如果直接放棄,當然不可能找回鑽戒。

初中及高中都是念台北市濟南路台北商職高三開學的時候,好像大夢初醒,認為必須考大學,才有希望。高職為就業而設立的,與考大學要念的科目根本完全不相干,想考上大學,談何如易?當時,我們全班約有十人想考大學,白天上商職的課,晚上去升大學的補習班。

種什麼就收什麼
每天回到家都巳是晚上十一點以後了,真是辛苦。結果我們這十個同學幾乎都考上大學,我分發到成功大學會計統計系,從此開創了人生的另一番局面。

可是當時我們班上有幾位成績比我們優秀的同學,認為商職的學生不可能考上大學,不要浪費報名費,甚至有點等著看我們笑話。結果大學聯考放榜時,他們連看榜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沒有報考而我們雖知此事甚為困難,卻抱著不放棄就有希望信念,終於進了大學之門

加拉太書第六章7節說:「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我們白天上職業學校的課,晚上去補習班,等於一天同時上日校又上夜校,辛苦自然不在話下。尤其信心不夠時而有放棄念頭,但還是會鼓起勇氣終於有了收穫因為種什麼,收什麼,沒有一分僥倖

為山九仞 差一點
美國西部加州在1848年發現金礦,造成淘金熱,極盛時期有二十五萬人在礦區淘金。一個有錢人買下一座蘊藏金礦極豐富的礦山,投入鉅額資金,年復一年的開採,卻未能挖到金礦。失望之餘,他想,這根本不是什麼藏金的礦山,專家探測有誤,所以就放棄了,礦場也荒廢在那裡。

有個年輕人跟他説:「既然你放棄了,不妨把礦山賣給我,讓我來試試。但是我沒錢,只能出價一千美元。」礦主心想,反正也挖不到金礦,就賣給你吧!年輕人雇人開採,才挖了一公尺,就發現大量黃金立刻造成轟動。原來的礦主聽到這個消息,非常自責,都已經堅持了這麼多年,只要再堅持—下,再挖—公尺,自己就是億萬富豪了。愈想愈氣,最後一病不起。

我國古語也説:「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意思是説,要堆一座九仞高的山,堆了很久,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堆土的人卻放棄了,真是可惜。現在的孩子,很多毅力不夠稍遇困難立刻放棄當然不能奢望他們將來會有什麼成就。

哥林多後書第九章 6 節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語是真的。」多挖一公尺,就多一公尺的收穫多堆一筐土,就多一分成功的機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點也不僥倖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9:懂得表達感激


2023-12-05 14:32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懂得表達感激。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民國五十年代時,台灣國民所得只有幾百美元,百姓的日子普遍不好過。有個人家收入微薄,卻有七、八個孩子,經濟的困窘可想而知。最難過的是,孩子的學費無以為濟,午餐只有—個饅頭。早上坐公車上學,晚上回家就用走的,可省一張車票。

後來有位大學教授伸出援手,負擔其中一個孩子所有的教育及生活費用,並把他接到家裡來住。這個孩子很爭氣,一直讀到碩士,也有一份好工作。

懂感恩的孩子
這個孩子對教授感激不盡,一直以父母之禮相待。教授年老時,他親自照顧教授,比親身子女還周到。這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在媒體上經常看到許多不孝子女,不務正業,甚或整天酗酒,向父母要錢,拿不到錢就打人。父母在養育這些孩子時,對孩子照顧的程度,可能比起前述幫助別人孩子的教授更無微不至。但為什麼子女不感恩父母,而別人的孩子,只受了一點幫助,他們就那麼感激呢?

關鍵在於,你給孩子的一切,孩子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是你的責任,也是他應得的。既然如此,當然沒必要感激你。但是當我們幫助別人的孩子時,他們會很感激,因為他們不認為那是你應該做的,而你卻做了,所以感激不盡 。像我與內人沒有孩子,但透過我們的手,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孩子,他們都很感激,還説:「希望王爺爺長命百歲!」上帝讓我們沒有孩子,卻讓我們享受到更多人感恩的幸福,我們也為此向神獻上感恩。

以往的感激不復見
我還記得幾十年前,政府出動國軍幫助農民收割稻穀,農民省下很多人力,大為感謝,還送國軍感謝助割的錦旗。但以後每年助割,農民就會挑選部隊,認為有些部隊助割效率比較高,再後來就會抱怨助割來得太慢,助割速度遲緩。以往的感激不見了,怨言增加了,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最初助割,農民認為那不是阿兵哥的事,阿兵哥來幫忙,自然喜出望外,助割多少、多快,都一樣感激。但是後來年年助割,助割就變成是軍隊的責任了,感激之情也就不見了。

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八八水災,國軍士兵救災極為辛苦,勞累不堪,甚至置自己安危於不顧,有因直昇機失事犧牲寶貴生命的,有因過勞而住院的,但人民感激者少,抱怨國軍救災不力的聲浪,卻不絕於耳。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災民認為救災是軍隊的責任,做不好當然要指責

理所當然的悲哀
上帝創造宇宙,有空氣、陽光、水和食物,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樣,我們就活不下去。但是,我們很少為此向神感恩。因為我們認為有空氣、陽光、水和食物,是理所當然的。就如同孩子認為父母給他吃、給他穿、送他上學,是天經地義的事,家家不都如此嗎?有什麼好感謝的呢?

基督徒用餐時,會有謝飯禱告。天天都吃飯,為什麼要感謝神呢?因為世界上有很多人沒飯吃,或是因病無法進食,而我們能正常飲食,當然要感謝上天的照顧。

感恩是一種美德,常常感恩,自己與別人都會活在喜樂中,因此我們要常常教導孩子學習感恩感恩的孩子會是孝順的孩子,感恩的孩子會是懂得回報的人,這不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好孩子嗎?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10:小心 壞習慣成自然


2023-12-05 14:35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如廁後要洗手、回到家就應先洗手,避免帶進不潔東西。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幾十年前,在台中成功嶺大專暑期集訓,當時軍營設備十分簡陋,廁所是蹲式茅屎坑,沒門、沒隔間,上大號時,大家一字排開,對面也有一排,大家袒裎相見。

在我隔壁的一位學員,用手托住屁股,我覺得奇怪。他主動告訴我,家中抽水馬桶是坐式的,蹲著上大號很不習慣,必須用手托住屁股,有坐的感覺,才大得出來。這件事已事隔四、五、六十年,我還記的很清楚,深感習慣影響居然如此之大。

如廁是大學問
小時候我們家只有五、六坪大,沒有廁所,上大號要使用鄰近村莊的公廁,很不方便。後來家裡終於蓋了一間廁所,是坐式的。但以往蹲慣了,剛開始坐在馬桶上,也是大不出來。就將馬桶座圈掀起來,直接坐在馬桶內圈上,情況會好一點,這個習慣一直到現在仍未改掉。當時我家的廁所空間很小,我們上廁所時,必須側坐在馬桶才行。之後好幾十年,即使廁所的空間夠大,坐馬桶時,我還是要側坐,才容易排便。

幾十年來習慣坐式廁所,再用蹲式的,痛苦不堪,中國大陸很多地方的廁所一律用蹲式,勉強使用,人會向後傾,無法久蹲,除非大便甚急,否則常不能克竟其功。以我自己來説,從前習慣蹲式,苦於坐式,現在則相反,我並未改變,但習慣變了。

這使我想起中學時,國文課本有篇文章説,屋子裡地面凹凸不平,久之,走得很順,後來地修平了,卻覺得不舒服,反而認為地不平了。

上廁所不要看報
很多人上廁所喜歡看書報,這是壞習慣,因為如廁坐太久,容易生痣瘡,痣瘡來犯,痛苦難耐。我一直有這個壞習慣,上廁所的時間如不利用一下,好像有些浪費,如果不看報,排便就不順。直到好多年後才改掉。上廁所理應速戰速決,流連廁所並無益處。

從前有些鄉下人,習慣蹲茅坑,到了城裡,不習慣坐式馬桶,就蹲在馬桶上面。最近在台北一家餐廳的廁所裡,看到一張告示,要大家不要蹲在馬桶上。現在竟然還有這種事,我特別拍照存證。

好習慣終身受益
手其實是最容易被污染的,因太多的事要用到手。有的孩子喜歡摳鼻子、揉眼睛,抓東西就吃,這些都是傳染疾病的捷徑。所以如廁後要洗手,其實是,回到家就應先洗手,避免帶進不潔東西。洗手可以洗掉五成左右的細菌,如用肥皂洗,則可洗掉九成。如何養成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確保孩子的健康,也是父母的重要工作。

習慣是什麼?習慣就是日積月累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因為習慣是長期養成的,不是説改就能改的。如果是好習慣,它的益處會一直跟著你,所以好習慣會使你終身受益;如果是壞習慣,當然就終身受累。很多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因此父母教育孩子,要特別注意好習慣的養成,並避免壞習慣。這樣,孩子將受益無窮。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這時代不是缺工,而是缺目的感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0091/web/ 

◆  「小蝦米」不選邊站 星更受尊重
◆  期待政黨輪替 選票不能浪費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這時代不是缺工,而是缺目的感
◆  政治場域哪能蠻幹 柯無渡河,柯竟渡河
◆  導正機制 化解檢舉對立
◆  大學新生自撞身亡的警惕
◆  「小曉」衝出過動兒家族的一道光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這時代不是缺工,而是缺目的感


023-11-28 00:47  聯合報/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
失業率示意圖。聯合報記者許正宏/攝影


台灣面臨著大缺工潮巨浪來襲,百工百業都找不到人;但另一方面,年輕人卻呈現嚴重失業率。行政院主計總處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調查,十五至廿四歲平均青年失業率十一點七九%,為全體失業率三點二六倍,高於 OECD 國家青年失業率十點九%為全體的二點一八倍甚多。這世代的台灣年輕人到底出了什麼事?

其實問題可能不是在年輕世代,而是上一世代給予的環境!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威廉戴蒙曾經出版過一本書:《邁向目的之路幫助孩子發現內心召喚踏上自己英雄旅程》。書中整理了他針對全美國十二至廿二歲年輕人的調查與深度訪談。他發現,當代美國年輕人心中所缺乏的是動機,人生缺少一種存在的生命目的感。而這種缺乏目的感,會摧毀人生快樂與滿足的基礎。

目的是一種「人為何而活」的終極關懷。目的是一個短期「目標」背後更深層的原因,也是驅動我們每日大部分行為背後的動機。追求目標的背後,人們會產生一種目的感sense of calling也可稱為呼召),它才是人們動力的真正來源。

威廉教授提出十二個步驟給家長,來幫助孩子邁向目的之路:一、和家庭成員以外的人有啟發性的對話;二、觀察有目的感的人是如何工作;三、第一次獲得啟示的時刻:發現世界上某些很重要的事情可以被修正或改進;四、第二次獲得啟示的時刻:我可以有所貢獻,並且造成一些改變;五、確認目的,並且展開行動去完成一些事情;六、獲得家人的支持;七、以起初和隨之發展出來的方式,更加努力地追求目的;八、獲得完成目的所需要的技能;九、更加的務實、有效率;十、樂觀和自信心的提升;十一、長期投入在目的上;十二、把在追求目的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技能與人格優勢,轉換到人生其他領域。

身為四個孩子的父親,正經歷威廉教授所說的陪伴孩子找尋人生目的的探索過程。我家老二就是一個真實的例子。今年十七歲的她,原本也是過著國高中的填鴨式考試人生,過著沒有目的感的生活,只有分數和排名。幸運的是,她長期在教會參加青少年團契與服務兒童,讓她多了一些家庭和學校以外的生命經驗,周六日在教會生活中找到心靈慰藉。

她曾在小學時讀到無國界醫生戰地醫療援助報導,那是她第一次獲得啟示的關鍵時刻,她發現世界上有一群兒童生活在戰亂中,急需幫助。高中時因為媽媽施打疫苗發生了嚴重的血小板過低危險,讓她開始關心投入疫苗研究的小論文,進而開啟了她對用醫療來搶救生命的認識,這應該是她第二次獲得啟示的時刻。最後,在即將升高三、考大學之際,決定回應她人生的呼召,到國外降級讀高中,投入她的無國界探索之旅。身為父母能做的就是支持、陪伴與放手讓女兒勇敢去嘗試、去犯錯,去成長。

這一代年輕人缺的不是能力,而是動機。若他們無法找到工作目的感,則缺工將成為常態!











「小蝦米」不選邊站 星更受尊重


023-11-28 00:50  聯合報/ 戴瑞明/全球和平志工(台北市)


上個世紀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代,蔣經國執政時期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是亞洲四小龍之首,新加坡落在南韓、香港兩個經濟體之後,位居第四。想不到,卅年河東、卅年河西;如今,新加坡却獨占鰲頭,台灣反而殿後,何以致之?值得深思。

新加坡是個城市國家,國土面積僅七百一十八平方公里,人口亦僅五百六十多萬人。被鄰近大國印尼譏為「大海中的一個紅點」;也曾被民進黨籍外交部長藐視為「鼻屎那樣大的小國」。對這種有辱國家尊嚴的言詞,沒聽到新加坡政府或政治人物惡言相向、反唇相譏、大加撻伐,反而本著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生前求諸於己的務實態度,不以小而自卑,坦承新加坡確是大海中的「小蝦米」。但對內拔擢人才、奮發向上;對外,廣結善緣、左右逢源,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

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曾被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評選為「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的新加坡外交家馬凱碩大使Kishore Mahbubani),有鑒於近年來美國為了維護霸權與俄、中激烈對抗,引起國際社會有識之士的憂慮。他特別強調維護亞洲安全與和平的重要性,期盼美國接受中國崛起與亞洲世紀的發展大勢。

多年前,這位印度裔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在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發表演講,大膽而坦率地指出,在中國快速和平崛起之時,希望美國要有做「老二」的心理準備。接著他又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三月,在美國出版了一本英文著作,名為《Has China Won? The Chinese Challenge to American Primacy》,受到西方學術界的重視,但傲慢、自私的美國政客卻反向操作,不願接受冷酷的現實。

美國保守黨人士更認為「美、中競爭」是「美、蘇爭霸」的翻版,美國終將是勝利的一方。馬凱碩大使指出中國不同於前蘇聯,因為中國無意稱霸輸出意識型態,只求在經濟上尋求合作共贏,使世界上大小國家人民都過上好日子。他規勸美國,無須恐懼中國會有野心跨越廣闊的太平洋去侵犯美國,爭做「老大」。

半年之後,台北的天下文化公司出版中文譯本,名為《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馬氏特別為同為實力有限的鄰邦-中華民國寫了一篇具有啟發性的「序言」,誠懇地勸告我國人民,在美、中兩個大國的地緣政治競爭中,應該審慎地避開兩者的角力,不要「選邊站」。

馬凱碩大使提出「從地緣政治的三大鐵律」看小國生存之道,特別值得我們台、澎、金、馬年輕人的重視與反思:

第一條鐵律是,沒有一個大國會容許在它周邊有敵對的勢力存在,「民主大國」或「威權大國」都一樣。第二條鐵律是,當大國必須在本國重大利益」和國際關係價值觀」之間做選擇時,他們總是以國家利益為優先。台灣有許多人可能相信,美國將會支持「民主台灣」對抗「共產中國」,但是過往的歷史顯示並非如此。第三條鐵律是,小國經常會發現,對於周邊大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利益,必須掌握先機、有所預見,且要時時保持敏感,才是明智之舉。

馬凱碩大使從地緣政治角度討論小國的自處之道,是將新加坡經驗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可謂用心良苦。我們不妨把他所提出的「地緣政治鐵律」拿來驗證我們的處境。

先說大國不會容許周邊有敵對勢力存在。以美國為例,當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加勒比海人口僅十一萬的「格瑞那達」迷你小國,落入左翼領袖莫里斯.畢夏Maurice Bishop)領導的革命政府手中,卡特政府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可是,後來右派的雷根政府卻於民國七十二年(一九八三年)十月廿五日,聯合鄰近的六個小島國悍然攻打格國,扶植親美人士執政。其實,美國對鄰近的共黨國家古巴,亦一直視為「眼中釘」,欲去之而後快,至今還不願放寬制裁。

對中共而言,從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建政以來,一直希望從中華民國政府手中奪取台、澎、金、馬達到其統一中國的終極目標。如非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美國干預,將「台灣海峽中立化」,國共內戰早已結束。如今,台灣執政的民進黨仍主張「台灣獨立」,採取「聯美反中」政策,無異予中共以非和平方式「統一台灣」以正當理由。四年前用「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尚可打動選民、贏得選舉;但今天如用「今天烏克蘭、明天台灣」卻會嚇跑選民。

其次,談到大國的選擇總是以「國家利益」為優先。馬凱碩大使提到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小布希總統為了換取中共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合作,厲言約束「民主台灣」的陳水扁總統「不得推動台獨運動」。最值得我們記取的痛苦教訓是四十多年前的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美國為了「聯中制蘇」,在外交上背棄了「民主台灣」,承認在北京的「共黨中國」,還對中方主張「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也不表異議。我們必須認清「民主」絕不是我們的「保命符」,而「選邊站」適足以被大國利用,成為代理人戰爭的「犧牲品」!

最後,馬凱碩大使提醒我們,在美國維護霸權、遏制中共的大國博弈中,身處中國大陸邊緣,我們必須掌握先機,時時保持敏感度、提高警覺。從當前國際現勢看,我們先要記得芝加哥大學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這位主張「攻勢現實主義」大師,民國一一○年(二○一三年)應邀來台演講的主題「再見了,台灣」(Say Goodbye to Taiwan),他認為美國的「實力」還可保護台灣十年,也就是在二○二三年的今年。二○一六年民進黨籍蔡英文總統就任後,她又把標題改為「安息吧台灣」(RIP Taiwan)。今年,他應邀來訪,雖說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美國「應該」保護台灣,但問題是美國還有沒有他自己所說的「實力」?

我們再從最近美、中舊金山峰會以觀,習近平主席除要求拜登總統,美方在口頭上「不支持台獨」之外,還要拿出「不武裝台灣」的行動來,更進一步期望美方也要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形勢至為明顯,中方已有實力要求美方勿干預台海雙方的「家務事」,阻止美方插手「兩岸同胞嚮往團圓的願望」。

奉勸在台、澎、金、馬的年輕人,要記得韓非子提醒之「小國避免亡國」的忠告。他說「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思想家修斯底德(THUCYDIDAS)在其名著《米洛斯對話》中也曾勸告,弱小的一方與強大的一方「妥協絕不是一件不光榮的事」,亦即中國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者也。

古代中、西兩位思想家的忠告值得我們深思!新加坡的國家生存之道,值得我們學習參考。











期待政黨輪替 選票不能浪費


2023-11-28 00:51  聯合報/ 張淑中/台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中選會前委員(新北市)


藍白合破局,總統大選確定三黨競爭局面。在僅剩一個多月的競選衝刺階段,藍白兩黨誰能完成六成以上民眾期待政黨輪替的使命,是國人必須深思和審慎投票的問題。

參考世界各國總統直選的經驗,在「三腳督」局面下,廣大選民容易受到「棄保效應」與「選舉制度」的雙重影響,因而在投票時,通常不是投給執政黨,就是投給最大的在野黨,因為他們不希望選票被「浪費」。

觀察全球過去五十年來,不論總統制的國家例如美國、韓國、菲律賓,或是半總統制(雙首長制)的法國,這些民主國家的歷屆總統選舉結果,都是由朝野兩大政黨或兩大聯盟政黨勝選,從無第三小黨或獨立候選人當選紀錄。

在台灣同樣是「單一選區、贏者全拿」的選舉制度下,不只小黨總統參選人很難勝選,甚至連其國會議員在朝野兩大政黨夾殺下亦不容易當選。我國目前的立委選制即是單一選區制,對大黨有利、對小黨不利,因此二○二○年的立委選舉,民眾黨與時代力量在區域席次選舉皆全軍覆沒,最後只能靠全國不分區席次才各分配到五名與三名立委席次。

在最後的選舉倒數時刻,在野黨要如何擔負並實現下架民進黨的責任,以不負多數國人「政黨輪替」的共同願景?

在政治學上,有一種民意曲線圖叫做「L型線」,代表大多數人民都贊成某種政治理想或重大政策的實現,諸如政黨輪替、台海安全、經濟發展;另外相對的,也有一種民意曲線圖稱為「J型線」,意指大多數民眾極不願意看到某些爭議政策或情事發生,例如推動台灣獨立、兩岸爆發戰爭、青年上戰場。

未來國民黨的選戰主軸與競選口號,應切合當前國內民意的需求。建議國民黨可在總統及立委參選人的競選總部看板上,同時掛出並標記「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等字樣,如此全國連線的戰略口號,才能讓人民印象深刻。

民進黨執政七年多來,許多政策倒行逆施,民怨極深,又推不出能有效減緩兩岸軍事緊張的和平策略,導致當前兩岸關係惡化、台海兵凶戰危,使台灣成為全球最危險地區;明年若再由民進黨「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當選總統,未來兩岸爆發戰爭恐將無法避免。如何防範危機發生,唯一之道就是完成政黨輪替的全國使命。












政治場域哪能蠻幹 柯無渡河,柯竟渡河


2023-11-28 00:44  聯合報/ 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台北市)
季青漫畫


藍白破,有首古詩或許可形容柯文哲現在或是明年一月十三日可能面臨的處境,就是漢朝樂府的《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曲義是說有位老翁執意橫渡激流,妻子在後面制止,就是不聽,終於不意外的淹死了,妻子就用箜篌彈奏此歌,曲終也投河殉夫。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說的是無視外在條件與風險,執意用自己的好惡而下決策,以身家性命相搏,玩政治憑感覺或感性,是沖潰理智及腦門的暴虎馮河。回顧藍白合的折衝,民眾黨柯文哲最後的選擇不就是如此?

民調數據顯示,期待政黨輪替的選民在六成左右,因此藍白若合,是有可能贏過執政的民進黨,因此選擇與國民黨合作將成唯一選項;接著的判斷就是當正當副,當正而當選固然最好,在賽局中是得一,當副手而當選則得零點五,但選前藍白破局,民眾黨及柯文哲將是一無所有的零。

即使藍白合而大選結果卻輸,柯文哲也不會是零,當正的輸,選舉期間風風光光,當副的輸,敗選責任在侯友宜,自己責任也小,所以不管正副,民眾黨勢必氣勢大盛,輸不算輸,只要藍白一合,柯就不輸。

不錯,藍白合是各有盤算、各取所需,但小黨和大黨玩,怎麼能有能耐當正的?大選民眾黨只出光桿一個人,國民黨可要全國立委候選人造勢動員、出錢出力,人家怎會搭舞台讓柯獨享鎂光燈?再說民眾黨是柯一人說了算,但國民黨是各路人馬虎視眈眈,沒有人能有肩膀單獨許諾給柯正的。

這種正副的折衝必須檯面下進行,但國民黨複雜的生態,協商沒辦法密室,因此除非柯文哲阿莎力願意做副的,否則很難合起來。而自十月廿三日「黃金會」以來,國民黨精心布局,民眾黨粗枝大葉,國民黨起手式拉得高,有讓步空間,民眾黨一開始就亮底牌,焉能不輸?尤其柯文哲無端大嘴巴說出在誤差範圍內算侯贏,已經毫無勝算;十一月廿三「君不悅」的會面是最後一根稻草,讓民眾黨承擔破局的最終責任。

民眾黨承擔破局責任,也使得操作棄保已不可能,選前柯文哲若毫無勝選希望,依民眾黨或柯的支持者屬性,會分流到國民黨與民進黨,藍白破民進黨坐收漁利,賴清德羽扇綸巾,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分一杯羹。

回顧柯文哲在台灣政壇的崛起,必須承認有其膽識。二○一四年參選台北市長被國民黨以MG149猛攻,但他撐下,而且贏了。當年民進黨未提名,所以現在很多人訛傳是民進黨禮遇栽培,反罵柯文哲背叛,這完全不是事實;當年民進黨若有提名也會輸,而且帶動不了全國氣勢;柯文哲勝選的氣勢,也延續到隔年,讓小英勝選二○一六年總統。

後來柯與民進黨漸行漸遠,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柯文哲拚連任,民進黨推出姚文智,國民黨推出丁守中。當年也是血戰,不知哪一黨或何人弄出在中國協助強摘器官的訊息,還找來洋人背書搞柯,局勢凶險,但柯還是撐過去,顯示他是有過人的毅力。

但二○二四年恐怕不容樂觀,一是全國選戰,和台北都會型的駁火不同;二是藍白合紛擾,輿論都同情國民黨,極不利於棄保;三是主要對手賴清德雖然不親民討喜,但人設無懈可擊,只能攻擊政黨,著力有限。

政治決策不能回頭,當副的,投降輸一半,但現在已時不我予。











導正機制 化解檢舉對立


2023-11-28 00:00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民眾檢舉交通違規案類,前5名依序為不依規定使用燈光;臨時停車;闖紅燈;不遵守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指示;駛入來車道。圖/讀者提供


今年六月卅日開始實施「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其中開放民眾檢舉違規項目,從四十六項增加到五十九項。數月來全台民眾交通檢舉件數大幅增加。台北市警局統計,今年一月至六月民眾檢舉的案件平均每月約十萬件,但七月至十月平均每月增加到十三萬件。新北市的情況相似,今年上半年每月交通舉發逾十三萬件,七月至十月則增加至每月十九萬餘件,引發民怨且造成社會對立。

建議中央及地方交通管理單位,必須就實施民眾檢舉之正面效益與負面影響作評估分析、前後比對檢討,並對外說明其成效與改善機制。其中對交通安全之可能負面影響,包括檢舉人會於道路行進時因檢舉違規而分心,易造成交通事故;用路人則因擔心是否有人檢舉,造成行車緊張分心,也容易發生事故,應分析這種型態風險與近年來自撞事故明顯增多的關係。

至於改善機制,建議政府應先評析民眾違規之原因,如因供需失衡,例如社區內違規停車,可召募志工經教育訓練認證後成為社區交通管理員,在社區協助交通違規管理,先勸導再檢舉。一般主、次要道路及路口之各項違規管理,則應先評估科技執法之可行性,如無法實施科技執法而且攔檢警力有限,則規畫為民眾檢舉區域,並有公告牌面及由網路資訊平台宣布,讓用路人了解其違規風險。

換言之,應以警力攔檢與科技執法為主、民眾檢舉為輔。當然不論員警攔檢、科技執法、民眾檢舉,員警對於各項違規之認定、開單,應有明確之判定依據與原則。以被檢舉很多之「變換車道未全程使用方向燈」為例,員警開單前應依據其整體交通行為及當地道路情況理性審核,因方向燈之功能是在顯示其行車方向,提供可能受影響之鄰近車輛警示,如已在唯一彎道方向車道行車時,或已顯示燈號但因回轉方向盤時提前關閉,就可從寬認定而不開單。而且執法單位應定期公布違規次數較多項目及地點,提醒用路人參考遵守,符合交通管理3E(工程、教育、執法)良性循環的有效方式。

至於最應常態取締,卻因警力有限且難採科技執法取締之危險駕駛違規,建議應依已有之規定,以獎勵機制鼓勵民眾以行車紀錄器檢具違規證據資料檢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九十一條明定檢舉惡意逼車者給予獎勵;內政部及交通部已依該條文會銜發布「促進道路交通安全獎勵辦法」,檢舉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四款規定之危險駕駛,包含蛇行、嚴重超速、任意迫近、任意驟然變換車道、減速、煞車,或於車道中任意驟然停車等嚴重危害他人安全之惡意違規,經查證屬實,警政署得依所定條件隨時評定獎勵。

建議應盡速明定檢舉方式、違規證據資料規定、判定依據與原則、獎勵機制,編列獎金預算並公告宣導實施。如實施成效良好,未來可擴大至其他動態危及他人安全之交通違規項目。

如此區分交通違規類型並分析其原因,研擬適合且有效之執法方式,相信可導正民眾檢舉機制,化解檢舉正反方之社會對立,並可良性循環改善交通違規,進而改善交通安全。













大學新生自撞身亡的警惕


2023-11-28 00:00  聯合報/ 陳宏煇/大學生輔人員(新北市)
屏科大校園體育館前,17日發生一起大一生疑自撞車禍,當時為死者急救的義消還原整個搶救的經過,令人鼻酸。記者劉星君/翻攝


日前屏東科技大學校內發生一起死亡車禍,一名大一新生騎機車自撞電線桿,送醫後不幸死亡。當天目擊及搶救的義消表示,他為自摔學生急救時,學生一直跟他說「對不起」,並感謝他的救援,還說「不熟路況的我,不應該騎那麼快,造成這樣的結果…。」

看到這一幕,讓人感到心疼與不捨;白髮人送黑髮人,更是為人父母者與家人一輩子的傷痛。許多學校校內開放學生騎乘機車,雖然限速,但部分學生一騎上機車似乎就忘了有限速這回事,油門一催,時速五十公里以上是家常便飯,尤其是校園內的道路多是筆直大道,加上沒有測速器,學生更是大膽飆速。學校裝設減速墊,以保護學生生命安全,學生反而抗議減速墊造成機車震動、零件毀損。

除了騎快車,學生在校內也不喜歡戴安全帽。校園內屬「非道路範圍」,警察不會進來開單,即使校規有規範,但記警告,學生根本不痛不癢,依然故我地不戴安全帽。

不戴安全帽、騎快車,這是許多開放學生校內騎車的校園無法根除的問題,即使裝設測速器、減速墊、拍照,對學生施以記過、罰錢,依舊無法有效解決,而學校也只能柔性勸導、實施安駕課程,但成效還是有限。學生只有在事故發生時,才會感到懊惱與悔不當初。

這次屏東科大學生自撞死亡的案例,希望能給在學校內騎乘機車的大學生一個警惕;別為了逞一時之快,而賭上了自己的生命。在校內騎乘機車,千萬不要超速、不要搶快、不要壓車,並且要戴好安全帽,另外還要記得投保第三人責任險,以減少車禍發生所衍生的紛爭。











「小曉」衝出過動兒家族的一道光


2023-11-28 00:00  聯合報/ 蔡美馨/過動兒家長(台北市)
新科金馬影后林品彤詮釋「小曉」肢體與內心完全投入。圖/CATCHPLAY提供


看第六十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才知林品彤僅十二歲;看聯合報廿六日A5版,才知林品彤獲得最佳女主角獎,訴說的是過動症者面臨的症狀、父母不睦、校園霸凌及自我平衡等議題。

「小曉」的英文片名是「麻煩女孩」,編導的靳家驊導演說,在他與王小茵製片的婚姻中,照顧其過動症的女兒,顧到很崩潰。

我是成為兩個過動兒孩子的母親後,才知我多麼不知何謂過動兒。那讓疼極孩子、已過逝的先生與我心扉撕裂的人生啊!怎說?

因自己曾經任職全國性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看著過動症孩子們,有著先做再說、一馬當先、熱情奔放、奮不顧身的種種勇敢、不懼、創意百出等最佳特質;同時又見他們匆匆忙忙、馬馬虎虎、錯誤百出的渾噩,常跌跌撞撞、惹禍連連的狀況一籮筐。父母們一顆心,能不像走在高空鋼索上、被上帝抽中的走繩者,隨時在守與放中,布滿驚喜兼驚恐嗎?

於是,振奮著、企盼著、好奇著,想見到林品彤的天才,想知將於十二月八日上映的「小曉」如何說?我們想知道,林品彤小小年紀,如何天才綻放,如何詮釋、演繹過動症者的困境;也想知道,靳導演如何引領觀眾認識過動家族的窘迫;畢竟,因過動孩子而分崩離析的家庭眾多,因找不著解套統統想逃,卻在煎熬與不捨中,惶惶不可終日的日子,太難熬了!

祝福也賀喜,更感恩「小曉」的全員,為電影藝術衝撞出一片精采漂亮的人道曙光!我們過動兒家族,好希冀著,光進來!



辛翠玲/金磚擴大的發展與影響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金磚擴大的發展與影響
◆  廖元豪/政權輪替,才有民主與制衡






辛翠玲/金磚擴大發展與影響


2023-11-28 00:00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阿根廷總統當選人米雷伊。(美聯社)


阿根廷本次大選甫於十一月廿日揭曉,出身極右自由派、有阿根廷川普之稱的米雷伊Javier Milei)在激烈的第二輪總統選戰後勝出。力主親美的米雷伊在競選期間即提出以美元取代披索、不加入金磚等政見。選後第二天,米雷伊政府的候任外長蒙迪諾Diana Mondino)更已公開表示阿根廷將不加入金磚,並調整其與中國、巴西的合作、重新強化該國與美國關係。雖然新政府尚未就職,但阿根廷的轉向已為金磚組織發展帶來新的變數,也使金磚擴大再成話題

金磚集團有三個強化全球影響力的重要路徑,一是擴容。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習近平在中國擔任峰會地主國時,初次提議擴大金磚陣容(金磚+)之後,終於在今年八月第十五屆金磚峰會宣布,將邀請阿根廷、埃及、衣索比亞、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六國在明年一月入會。二是打造國際金融貨幣新秩序建立不同於西方主導國際規範。三是對重大國際事務協調立場採取行動,例如日前即在輪值主席國南非的要求下,召開金磚國家緊急視訊會議,討論以巴局勢及可能的因應方案。金磚下一步,三大發展路徑各有挑戰與新局。

首先,就擴容這一點而言,金磚擴大直接影響金磚組織的整體實力與對未來的國際事務採取立場的影響力。即便排除阿根廷,擴大的金磚占全球GDP三成,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七,整體規模仍十分可觀,特別是擴大後的金磚將包攬百分之四十三全球石油供應,再加上中國與印度是全球第一與第三大石油進口國。「金磚+」將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貿易圈

金磚擴容也增強金磚國際貨幣體系發展,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從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開始逐步改變行之多年的石油美元政策,不再獨尊美元,以呼應金磚近年力推的本幣交易政策再加上十一月廿日剛出爐的中、沙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金磚貨幣體系實力仍在增長中。此外,由於俄羅斯持有新開發銀行百分之廿股權,俄烏戰爭後俄羅斯遭西方經濟制裁,影響新開發銀行的信評從AA+下調至AA。資金豐厚的沙國也有助新開發銀行對沖俄羅斯地緣政治風險

金磚擴容亦有地緣經濟意涵。以占百分之十二全球貿易運輸的世界經濟大動脈蘇伊士運河為例:中東石油和大多數歐亞商品運輸都需經此關鍵通路。而擴大後的金磚成員,從位於紅海入口衣索比亞、再加上埃及與沙烏地阿拉伯,則紅海到蘇伊士運河,實際上成為「金磚+」可掌握的內海

再就參與國際事務而言,金磚組織訴求的全球南方、非對抗西方的立場可望延續。不過金磚會員國之間常有摩擦,此將影響其於國際事務的合作與互動。例如沙國和俄羅斯常因石油貿易政策而有衝突。金磚新成員的國內穩定性欠佳也是問題。阿根廷、埃及、伊朗等國目前仍深陷經濟危機,有根深蒂固貧富分化、或世俗化路線矛盾民粹撕裂極易發生極端的政治轉向。阿根廷全面否定建制極右翼總統上台,就是鮮明的一例。

綜上所述,雖然阿根廷會籍可能生變,但既有的金磚擴容規模已可觀,擴大後的金磚,潛在影響力將有明顯的提升,也將更靠近其想像多極結構多邊主義國際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