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6:讚美帶來成功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10:小心 壞習慣成自然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9:懂得表達感激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8:不放棄就有希望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7:廣義的門當戶對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6:讚美帶來成功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6:讚美帶來成功


2023-11-29 14:46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讚美帶來成功。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一位國中女生,作文課上偶有佳作,被老師評了甲上,並全班傳閲。這位同學感到意外,但也有説不出的欣喜,以後對作文特別有興趣,更加倍用心。不久,她又有一篇作文獲得「全班傳閲」的榮譽。

讚美有神奇功效
從此以後,這個學生成為學校的作文高手,屢屢得獎。大學時選擇了中文系,之後獲得博士學位,在大學當教授,有許多文學著作。她回憶説,之所以對文學有興趣,有些成就,主要動力就是來自國中時作文「全班傳閲」的殊榮。

國中的體育課,全班要跳高,大家都不會跳,在老師要求下,只好一個個勉強跨竿過去。有個同學居然輕而易舉就過關,竿子一再加高,他都跳過去了,大家甚是驚奇,他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體育老師跟他説:「你的身材修長,將來還會長高,很適合練跳高。」

之後,老師陸續教他跳高的技術,例如,背跳法、腹跳法,他都運用的很好,進步神速,屢獲校際運動會跳高冠軍。後來進了體育學院,再到美國進修,獲得少有的體育博士。他回憶説,之所以走上體育之路,初中時,體育老師在那堂課上的鼓勵及誘導,是關鍵原因。

媽媽的吻多美妙
橄欖基金會出版的《365靈命日糧》〈第—卷〉 8月10 日的靈修文章裡,有個故事,大意是説,有個小男孩,在家照顧妹妹時,無意間發現一瓶顏料,就拿來替妺妺畫人物像。媽媽回來,看到滿地顏料,略有不悅。但看到兒子居然替妹妹畫了像,高興的親吻兒子,大加讚美1763 年,這個男孩二十五歲時,被英王喬冶三世選定為歷史畫家,成為當時最被推崇的畫家。這位著名的畫家在自述中表示,是媽媽的那個親吻,鼓勵他成為畫家

有個報紙的攝影記者,技術高超,經常能拍出有生命力的相片,屢獲新聞攝影獎。我問他:「為什麼會走上攝影之路?攝影記者的待遇不會太高,會不會後悔搞攝影?」他説不會,這是他的興趣。新聞攝影使他有機會接觸社會百態,深入基層,又屢屢得奬,興趣更濃厚,不久他還要開攝影展。

談到他走上攝影之路,也是得自母親的鼓勵。他高中就喜歡玩相機,父親説他照的相片不夠水準,不要浪費時間和金錢,好好讀書。但是母親卻對他的攝影作品大加讚揚,並指出精采之處。他得到母親很多的鼓勵,就繼續在攝影上努力,讀了很多攝影書籍,凡有攝影展一定去觀摩,在中學時就多次獲攝影比賽冠軍。讚美使孩子把興趣發揮的淋漓盡致,進而大放異彩

讚美也會成壓力
但是讚美有時也要謹慎使用,尤其在有競爭性的事上尤須小心。例如有的父母,常在人前入後誇讚自己的孩子,從小學直到現在,每年都考第一名。這種讚美會給孩子莫大壓力,為了保持第一名的紀錄而繃緊神經。考了第二名,就認為完蛋了。最後造成孩子任何事都要拿第一名,爭強好勝,徒然害了自己。孩子只要盡心盡力,一次比—次進步,都值得嘉許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7:廣義門當戶對


2023-11-30 15:08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廣義的門當戶對。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上帝從亞當的身上取了一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女人是男人骨中骨、肉中肉(創世紀第二章 22至23節)。所以創世紀第二章24節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結為一體後就不再分離。

基督教基本上除了少數特例外,是不允許離婚的。所以,結婚必須慎重又慎重,選擇終身伴侶必須思考再三;一見鍾情的婚姻,應當不是基督徒的選項。

走再問一次嫁不嫁人
結婚典禮程序上,新娘是最後出場的。不但紅毯走得很慢,而且是走二步停一步,據說是讓新娘子多一點時間考慮,要不要嫁給新郎。結婚進行曲的調子,正好也與「嫁不嫁、嫁不嫁」的詞相配。這應該是句玩笑話,但確有深意。典禮最後,牧師還會問新郎、新娘,是否願意娶嫁對方?讓他們還有最後機會,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

直到結婚典禮,還在斟酌要不要嫁娶對方,自然太晚了些。但總比結了婚,才發現嫁、娶錯了,更是憾事一生。因為女人這根骨頭,又得從男人身上抽出來,是痛苦不堪的。

美滿的婚姻,應從選擇對象時,就睜大眼睛開始。中國古代婚姻講求門當戶對,現在被視為是封建思想,不合潮流。但是我認為門當戶對精神仍有可取之處,姑且稱這種精神是廣義的門當戶對。多考慮這種精神,對婚姻是很有幫助的。

總經理的辛酸
我擔任經濟部次長時,有次與幾位企業家聊天;有位上市公司的總經理,突然說道:「我是很努力的,也是經過辛苦奮鬥的耶!」當時我們眾人一時沒有會過意來,為什麼他會突然冒出這樣的話來。之後才發現,這位總經理雖然學歷、人品都不錯,但因為他是在岳父家企業擔任總經理,別人背後可能會說他命好,娶得千金小姐,所以才當上總經理的。

即使旁人沒說,他心理上難免有這種負擔。娶到富家千金,真的就是所謂命好,真的就能享有美滿婚姻嗎?一般人無從得知。但是結婚前好好思考這類問題,想清楚了,有把握,再去結婚,至少是較穩健的。

有位家貧但長相漂亮的小姐,被一家大公司的少東看上,嫁給了少東。大家都恭喜這位小姐,也羨慕她今後就變成闊少奶奶,可以住豪宅、進出有車、穿戴名牌,可以說是麻雀變鳳凰了。之後她父親六十大壽,親家送來一輛賓士車賀壽,當然一片喜氣。但是過了兩年,男方的父親也過六十大壽,女方娘家要送什麼禮為賀呢?這下子尷尬不已,種種為難又複雜的心理冒出來了,真不知道後續如何應對這樣不斷發生的場面。嫁入名門,真的好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結婚前仔細考慮,再作決定,總是比較好的。

軍官與護士
從前有位僅有高中學歷的基層軍官,相貌堂堂,尤其文筆好,善寫情書,居然追到一位台大的女碩士。軍中同僚真是羨慕死他了。後來他們移民加拿大,太太在醫院工作,先生因為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燒飯、帶孩子。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次序顛倒了。觀念先進的人,當然無所謂,可是偏偏他們的觀念不夠先進;而且男方還有大男人主義,在這樣的婚姻中,男方時時出現自卑感,最後終致離婚收場。

門當戶對真正精義,在於強調男女雙方是否相配適合不適合相配與否包括的範圍很廣,除了新郎、新娘本身各方面適合與否,還包括各自家庭、文化背景,統統都必須考慮進去。我們固不應還守古代封建的門當戶對觀念,但也不必馬上棄之如草芥,不屑一顧。

上帝從亞當的身上取了一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女人是男人骨中骨、肉中肉(創世紀第二章 22至23節)。所以創世紀第二章24節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結為一體後就不再分離。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8:不放棄就有希望


2023-11-30 15:11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不放棄就有希望。 圖片來源/ingimage


有對夫妻結婚十五週年,先生送太太一枚鑽戒,價值新台幣二十萬元。太太在削水果時,隨手將鑽戒取下,用衛生纸包好放在口袋裡。後來以為是垃圾,把它送進垃圾車運走了,發現時,她家的垃圾袋已混在三噸的垃圾中送到了垃圾場,怎麼找得回來呢?大家都認為希望渺茫。但是清潔隊員鍥而不捨的找,終於找到了鑽戒。

垃圾山裡求鑽戒
他們去垃圾場一處一處的找,一包—包垃圾不停的翻,起先還怕髒,戴著手套翻垃圾,後來乾脆徒手在垃圾堆裡找。終於把鑽戒找出來了。

詩篇第一百二十六篇5節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絕大多數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都是自認倒霉。但是,不放棄就有希望,只要一袋袋的翻找,就有找到的機會;如果直接放棄,當然不可能找回鑽戒。

初中及高中都是念台北市濟南路台北商職高三開學的時候,好像大夢初醒,認為必須考大學,才有希望。高職為就業而設立的,與考大學要念的科目根本完全不相干,想考上大學,談何如易?當時,我們全班約有十人想考大學,白天上商職的課,晚上去升大學的補習班。

種什麼就收什麼
每天回到家都巳是晚上十一點以後了,真是辛苦。結果我們這十個同學幾乎都考上大學,我分發到成功大學會計統計系,從此開創了人生的另一番局面。

可是當時我們班上有幾位成績比我們優秀的同學,認為商職的學生不可能考上大學,不要浪費報名費,甚至有點等著看我們笑話。結果大學聯考放榜時,他們連看榜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沒有報考而我們雖知此事甚為困難,卻抱著不放棄就有希望信念,終於進了大學之門

加拉太書第六章7節說:「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我們白天上職業學校的課,晚上去補習班,等於一天同時上日校又上夜校,辛苦自然不在話下。尤其信心不夠時而有放棄念頭,但還是會鼓起勇氣終於有了收穫因為種什麼,收什麼,沒有一分僥倖

為山九仞 差一點
美國西部加州在1848年發現金礦,造成淘金熱,極盛時期有二十五萬人在礦區淘金。一個有錢人買下一座蘊藏金礦極豐富的礦山,投入鉅額資金,年復一年的開採,卻未能挖到金礦。失望之餘,他想,這根本不是什麼藏金的礦山,專家探測有誤,所以就放棄了,礦場也荒廢在那裡。

有個年輕人跟他説:「既然你放棄了,不妨把礦山賣給我,讓我來試試。但是我沒錢,只能出價一千美元。」礦主心想,反正也挖不到金礦,就賣給你吧!年輕人雇人開採,才挖了一公尺,就發現大量黃金立刻造成轟動。原來的礦主聽到這個消息,非常自責,都已經堅持了這麼多年,只要再堅持—下,再挖—公尺,自己就是億萬富豪了。愈想愈氣,最後一病不起。

我國古語也説:「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意思是説,要堆一座九仞高的山,堆了很久,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堆土的人卻放棄了,真是可惜。現在的孩子,很多毅力不夠稍遇困難立刻放棄當然不能奢望他們將來會有什麼成就。

哥林多後書第九章 6 節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語是真的。」多挖一公尺,就多一公尺的收穫多堆一筐土,就多一分成功的機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點也不僥倖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9:懂得表達感激


2023-12-05 14:32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懂得表達感激。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民國五十年代時,台灣國民所得只有幾百美元,百姓的日子普遍不好過。有個人家收入微薄,卻有七、八個孩子,經濟的困窘可想而知。最難過的是,孩子的學費無以為濟,午餐只有—個饅頭。早上坐公車上學,晚上回家就用走的,可省一張車票。

後來有位大學教授伸出援手,負擔其中一個孩子所有的教育及生活費用,並把他接到家裡來住。這個孩子很爭氣,一直讀到碩士,也有一份好工作。

懂感恩的孩子
這個孩子對教授感激不盡,一直以父母之禮相待。教授年老時,他親自照顧教授,比親身子女還周到。這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在媒體上經常看到許多不孝子女,不務正業,甚或整天酗酒,向父母要錢,拿不到錢就打人。父母在養育這些孩子時,對孩子照顧的程度,可能比起前述幫助別人孩子的教授更無微不至。但為什麼子女不感恩父母,而別人的孩子,只受了一點幫助,他們就那麼感激呢?

關鍵在於,你給孩子的一切,孩子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是你的責任,也是他應得的。既然如此,當然沒必要感激你。但是當我們幫助別人的孩子時,他們會很感激,因為他們不認為那是你應該做的,而你卻做了,所以感激不盡 。像我與內人沒有孩子,但透過我們的手,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孩子,他們都很感激,還説:「希望王爺爺長命百歲!」上帝讓我們沒有孩子,卻讓我們享受到更多人感恩的幸福,我們也為此向神獻上感恩。

以往的感激不復見
我還記得幾十年前,政府出動國軍幫助農民收割稻穀,農民省下很多人力,大為感謝,還送國軍感謝助割的錦旗。但以後每年助割,農民就會挑選部隊,認為有些部隊助割效率比較高,再後來就會抱怨助割來得太慢,助割速度遲緩。以往的感激不見了,怨言增加了,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最初助割,農民認為那不是阿兵哥的事,阿兵哥來幫忙,自然喜出望外,助割多少、多快,都一樣感激。但是後來年年助割,助割就變成是軍隊的責任了,感激之情也就不見了。

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八八水災,國軍士兵救災極為辛苦,勞累不堪,甚至置自己安危於不顧,有因直昇機失事犧牲寶貴生命的,有因過勞而住院的,但人民感激者少,抱怨國軍救災不力的聲浪,卻不絕於耳。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災民認為救災是軍隊的責任,做不好當然要指責

理所當然的悲哀
上帝創造宇宙,有空氣、陽光、水和食物,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樣,我們就活不下去。但是,我們很少為此向神感恩。因為我們認為有空氣、陽光、水和食物,是理所當然的。就如同孩子認為父母給他吃、給他穿、送他上學,是天經地義的事,家家不都如此嗎?有什麼好感謝的呢?

基督徒用餐時,會有謝飯禱告。天天都吃飯,為什麼要感謝神呢?因為世界上有很多人沒飯吃,或是因病無法進食,而我們能正常飲食,當然要感謝上天的照顧。

感恩是一種美德,常常感恩,自己與別人都會活在喜樂中,因此我們要常常教導孩子學習感恩感恩的孩子會是孝順的孩子,感恩的孩子會是懂得回報的人,這不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好孩子嗎?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10:小心 壞習慣成自然


2023-12-05 14:35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如廁後要洗手、回到家就應先洗手,避免帶進不潔東西。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幾十年前,在台中成功嶺大專暑期集訓,當時軍營設備十分簡陋,廁所是蹲式茅屎坑,沒門、沒隔間,上大號時,大家一字排開,對面也有一排,大家袒裎相見。

在我隔壁的一位學員,用手托住屁股,我覺得奇怪。他主動告訴我,家中抽水馬桶是坐式的,蹲著上大號很不習慣,必須用手托住屁股,有坐的感覺,才大得出來。這件事已事隔四、五、六十年,我還記的很清楚,深感習慣影響居然如此之大。

如廁是大學問
小時候我們家只有五、六坪大,沒有廁所,上大號要使用鄰近村莊的公廁,很不方便。後來家裡終於蓋了一間廁所,是坐式的。但以往蹲慣了,剛開始坐在馬桶上,也是大不出來。就將馬桶座圈掀起來,直接坐在馬桶內圈上,情況會好一點,這個習慣一直到現在仍未改掉。當時我家的廁所空間很小,我們上廁所時,必須側坐在馬桶才行。之後好幾十年,即使廁所的空間夠大,坐馬桶時,我還是要側坐,才容易排便。

幾十年來習慣坐式廁所,再用蹲式的,痛苦不堪,中國大陸很多地方的廁所一律用蹲式,勉強使用,人會向後傾,無法久蹲,除非大便甚急,否則常不能克竟其功。以我自己來説,從前習慣蹲式,苦於坐式,現在則相反,我並未改變,但習慣變了。

這使我想起中學時,國文課本有篇文章説,屋子裡地面凹凸不平,久之,走得很順,後來地修平了,卻覺得不舒服,反而認為地不平了。

上廁所不要看報
很多人上廁所喜歡看書報,這是壞習慣,因為如廁坐太久,容易生痣瘡,痣瘡來犯,痛苦難耐。我一直有這個壞習慣,上廁所的時間如不利用一下,好像有些浪費,如果不看報,排便就不順。直到好多年後才改掉。上廁所理應速戰速決,流連廁所並無益處。

從前有些鄉下人,習慣蹲茅坑,到了城裡,不習慣坐式馬桶,就蹲在馬桶上面。最近在台北一家餐廳的廁所裡,看到一張告示,要大家不要蹲在馬桶上。現在竟然還有這種事,我特別拍照存證。

好習慣終身受益
手其實是最容易被污染的,因太多的事要用到手。有的孩子喜歡摳鼻子、揉眼睛,抓東西就吃,這些都是傳染疾病的捷徑。所以如廁後要洗手,其實是,回到家就應先洗手,避免帶進不潔東西。洗手可以洗掉五成左右的細菌,如用肥皂洗,則可洗掉九成。如何養成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確保孩子的健康,也是父母的重要工作。

習慣是什麼?習慣就是日積月累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因為習慣是長期養成的,不是説改就能改的。如果是好習慣,它的益處會一直跟著你,所以好習慣會使你終身受益;如果是壞習慣,當然就終身受累。很多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因此父母教育孩子,要特別注意好習慣的養成,並避免壞習慣。這樣,孩子將受益無窮。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