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觀察中共「海峽雷霆」軍演,切勿畫錯重點
◆ 聯合報黑白集/有對策,只是搞錯方向
◆ 經濟日報社論/重塑對美談判策略 降低衝擊
經濟日報社論/重塑對美談判策略 降低衝擊
2025-04-05 01:28 經濟日報/ 社論
重塑對美談判策略 降低衝擊。路透
美國川普政府公布對等關稅的內容,涵蓋範圍及稅率遠高於原先預期,為百年來最大的加稅方案;其中對台灣稅率高達32%,國人更是無法接受。
對等關稅雖然即將實施,但與過去相同,川普仍將關稅當成談判籌碼。所以在對等關稅的行政命令中載明,若是貿易對手國可以提出具體改善貿易失衡措施,並有助於強化美國經濟及國家安全,對等關稅可以有調整的空間。
在各國紛紛尋求與川普政府接觸,期待可以減少甚至豁免對等關稅時;我國也應盤點台美經貿現況,以及美方主要關切事項,建構對美談判的完整策略。
台灣對美國談判因欠缺整體規劃,對於川普措施應接不暇。川普政府對於台灣有如剝洋蔥般層層進逼,先是要求回流美國,雖然台積電(2330)以就近服務客戶以及國際化需求為理由,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但其中當然有來自美方的壓力。
美國接著無視於台美貿易互補性遠高於其他國家的事實,對台灣課徵高額對等關稅。未來有可能要求台灣增加軍購及其他採購,也會要求更多台灣企業回流美國。面對美國綿延不斷的需求,台灣必須積極因應,將衝擊降到最低。
雖然任何國家與美國談判,都是處於不對稱的弱勢地位;但也並非要完全配合美國,也絕不可能滿足美國所有需求。台灣應據理力爭,而非節節退讓。首先在對等關稅美國所關切的事項,政府必須多管齊下化解美方歧見。
台灣目前平均名目關稅高於美國,成為美方對台灣實施對等關稅的主要理由,未來對美國調降關稅已不可避免。台灣可選擇競爭力強,對美調降關稅對國內衝擊有限的產品。不過若是只針對美國降稅,顯然又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不歧視原則,但也無法貿然對所有國家單向降稅。如何拿捏此一問題,至為關鍵。當然台灣也應同步增加對美國採購,以降低對等關稅的壓力。
另外,台灣也必須回應美方要求調降,甚至取消增值稅,以及貨物稅等內地稅。原則上若只對美調降,並不符合 WTO 規範,但若全面調降,對於財政收入的影響,也須一併考量。
綜合而言,為因應對等關稅,台灣不可能全身而退;針對不同的降稅情境,政府應做好沙盤推演,將影響降到最低。
另外,在非關稅措施方面,美國貿易代表署最近公布報告中,列舉台灣的非關稅貿易措施,與過去是大同小異。例如對稻米、基因改造食品、美豬、美牛,以及車輛的貿易壁壘、智慧財產權保護、健保制度透明化,均是屬於陳年問題,並非沒有改善空間,應詳加評估後進行調整。
在匯率方面,近年來台灣持續被美國財政部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是美國密切觀察對象。政府應向美方強調匯率政策是以穩定國內金融市場為主,並非是藉由操縱匯率以拓展出口。
除了被動式回應美方要求之外,台灣也應提出更多符合雙方利益的要求。特別是台灣應主動向美國提出落實經濟安全的合作方案,例如在關鍵礦物供需穩定性、外人投資法規調和,以及強化供應鏈韌性等議題,並積極推動與美國簽署雙邊協議。
其次,台積電將加碼投資美國,未來美國半導體的人才缺口勢必會擴大。
為避免未來台灣人才也要前進美國,我方應向美國提出半導體人才養成計劃,培育更多美國菁英,不但可以落實川普「僱用美國人」原則,也能減輕台灣人才外流的壓力。
最後,針對川普對兩岸關係仍然維持一貫性模糊立場,在未來可能增加軍購之下,我國更應勇於表態,要求美國有更多的承諾及實質幫助。
聯合報黑白集/有對策,只是搞錯方向
2025-04-05 04:53 聯合報/ 黑白集
賴清德總統及行政院長卓榮泰(右)昨均發聲明表示,對於32%高關稅要與美國嚴正交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川普揭曉關稅戰前夕,賴總統信心滿滿地說,行政團隊已擬訂各種因應方案,有具體對策管控風險。但川普宣布我關稅高達卅二%後,國安團隊一片臉色鐵青,端不出對策,顯然完全失算。閣揆卓榮泰痛批美國關稅不合理,將與美「嚴正交涉」。不知,卓揆究竟要跟誰交涉?
問題出在,賴政府內部誤判,以為我國對美平均關稅才幾趴,因此美方課我關稅頂多個位數。誰料川普的算法,是拿去年台灣「對美順差」除以「雙方貿易額」,得到六十三.五%,取其半正好卅二%。行政院大罵,美方算法缺乏科學根據;但我對美順差這麼大,賴清德覺得川普會開心嗎?
正因賴政府錯估關稅戰,埋頭搞大罷免;等到美方底牌一掀,滿朝官員全都倉皇失措,端不出因應之道。試問,賴清德說好的「具體對策」,如今安在?更好笑的是,行政院竟將我資通產品輸美暴增造成美台逆差擴大,說成是台灣對美國經濟的「巨大貢獻」。這種邏輯,想要說服川普,恐怕是不可能的任務。
賴政府必須瞭解,仰賴美國鼻息的日子已經過去,面對美國利益至上的川普,台灣最好腳踏實地自立自強。台美去年底簽訂《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政府得意洋洋;但一換川普執政,都變廢紙,可見都是虛功。
混亂的時代,正在考驗官員的真本事!
聯合報社論/觀察中共「海峽雷霆」軍演,切勿畫錯重點
2025-04-05 05:13 聯合報/ 社論
解放軍東部戰區1日在台灣周邊聯合演訓,海警也配合執法巡查。圖為官方央視公布的電視畫面。 (央視畫面截屏)
中共東部戰區四月一日發動跨軍種聯合演訓,包括機艦多向抵近台灣,海空戰備警巡、奪取綜合制權、對海對陸打擊、要域要道封控等;並搭配海警執法,展開臨檢拿捕及攔截扣押。次日中共官方宣布,軍演名為「海峽雷霆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A」,兩天共出動軍艦廿三艘、公務船八艘,飛機一三五架次,目的在檢驗部隊「區域管控、聯合封控、精打擊要」能力。
若將時間軸拉長,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三月卅一日,中共兩架殲十一戰機在澎湖西南首度跨越海峽中線;迄今,中線已成往事,共軍機艦擾台幾乎無日不有。台灣社會對「溫水煮青蛙」的無感,令人憂慮;但若過度緊張隨宣傳起舞,同樣有害無益。
檢視此次軍演,可發現中共演習科目多為「模擬」,而非「實做」。共軍未在台灣周邊畫設禁航區發射實彈,海空交通也未受影響。第一時間未發布演習代號,媒體引中共軍事學者張弛說法,稱演練已是家常便飯因此無須代號;次日「海峽雷霆」之名一出,專家立刻改口說雷霆行動是要圍困台獨。這類成篇累牘的「戰鬥文藝」,過度緊咬細節,反易致誤判。
「海峽雷霆」規模不及三年前中共報復美眾院議長裴洛西來訪,也不及去年兩場「聯合利劍」。這也顯示,中共在台灣周邊派出廿餘艘船艦、近百架次飛機,幾隨時可以發動。若想軍事犯台,這些兵力仍然不足,必須更大規模部署,那種情況便很難不被外界察覺。因此,有人聲稱共軍操演中途將「由訓轉戰」驟然攻台,實務上難度極大,實為誇大之詞。
再看,共軍這次未實施遠程打擊、海空封控,不代表不具相關能力。我國軍目前最大困擾是,中共利用規模優勢長期在周邊騷擾,迫使我方須持續派兵監控;日復一日的損耗,對裝備和人員都構成沉重負擔。另一方面,從對岸「破殼毀獨」漫畫以賴總統為主角,對軍演名稱的保密與釋放,乃至新聞影片不經意提及火箭彈攻擊我天然氣接收站,顯示中共熟諳我社會輿情,深知如何製造新聞熱點。
回看我方反應,國防部連兩天記者會,公布國軍出動戒備、雙方艦船海上遭遇的影像,基本中規中矩。但國防部若希望民眾對國軍更有信心,應效法海巡署或日本自衛隊,揭示海空監控共艦影像的時間地點,而非只是空泛畫面。資訊愈具體,顯示更能掌控局面,才愈有說服力。
中共軍演第一時間,多位縣市首長一度接到指示,要求進駐緊急災害指揮部。這顯示,面對共軍一場規模並非空前、無真正犯台跡象的操演,就讓國安機制反應過度亂了方寸。賴總統高調設立「全社會韌性委員會」,還特意展示成果,現實卻是舊酒裝新瓶,表面文章多於實質。事實上,台灣過度仰賴天然氣,一遇戰爭「韌性」立時化為烏有,這是百姓皆知的問題;執政團隊卻集體選擇視而不見,才是畫錯重點。
賴總統就職時曾宣稱,台海和平、互利互惠是彼此共同目標,但現實情勢卻未往此方向前進。中國大陸強調兩岸血濃於水,但近年中南海的作為,卻成為宣揚仇中意識形態的最大助力,「大事小以仁」顯不及格。對台灣而言,無論個人對中共政權與大陸人民的好惡如何,必須承認對方近在咫尺,量體也遠大於己我方,難奢望可「硬碰硬」取勝;應積極備戰並搭配「小事大以智」,以對話尋求避戰。若拒絕培養互信與善意,卻不斷以「主站」、「主跪」的惡意話術操控內部,後果恐是萬劫不復,兩千三百萬人民才是最大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