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4369/web/◆ 聯合報社論/失控的能源,寵富的經濟,種下發展禍根(《蔡英文八年總體檢》系列五)
◆ 聯合報黑白集/懲戒名嘴的黑色喜劇
◆ 經濟日報社論/大股東股權管理仍有強化必要
經濟日報社論/大股東股權管理仍有強化必要
2024-05-17 01:1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信金公告大股東辜仲諒持股,占中信金8.87%,此為辜仲諒首次對外揭露對中信金所控的股份。 (聯合報系資料庫)
今年5月證券交易法第43條之1開始實施,近日中信金(2891)公告大股東辜仲諒持股,占中信金8.87%,此為辜仲諒首次對外揭露對中信金所控的股份;同樣地,國票金大股東蔡家與玉山金大股東持股也分別揭露,各持有9.98%及5.11%。
然而,長期在中信金年報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並未見到辜仲諒名字,其主要原因是年報揭露的前十大股東,定義為單一法人、單一自然人的持股。而證交法第43條之1規定,任何人單獨或與「他人共同取得」任一公開發行公司超過5%股份(原本是10%)者,應向主管機關申報及公告;而依主管機關的定義,應包含有實質控制的大股東宜高投資的持股,也包含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或其他投資控股公司等。
過去,我國在大股東的定義與股權管理是有漏洞的,本次證交法第43條之1的修正,可以某種程度彌補漏洞。同時,其除了將申報及公告之持股門檻降為5%之外,亦要求而初次取得持股達5%必須在十日內申報公告,後續持股變動達1%必須二日內申報公告。
綜合過去有關大股東股權管理的漏洞與問題,應該更精進。首先,證交法第43條之1的修正是適用所有上市上櫃公司,不只是金控公司。我們希望金管會、台灣證交所、證券櫃買中心能夠根據法規,督促所有上市上櫃公司落實執行,強化大股東的股權管理。
其次,大股東股權管理的重點不在5%或10%的持股門檻,而是應該將實質控制股東所掌握的所有股權納入管理,亦即採用最終控制的概念。目前上市櫃公司的控制股東透過許多帳戶來持股,包括:投資公司、信託戶、財團法人、基金會、學校等,因此有可能其控制持股有30%,但每個帳戶持股不到5%(甚至更低)。因此,即使將取得時申報及公告的門檻從10%降為5%,仍然無法管理大部分的情況,只會讓每個持股帳戶擁有的股權愈來愈少,產生一大堆持股帳戶或更多層次的持股帳戶,藉以規避監管。亦即下調大股東持股定義,很可能僅是讓控制股東增加更多持股帳戶,仍無法達到大股東股權管理的立法目的。因此,主管機關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將大股東的定義,修正成將屬於同一股東控制的所有持股帳戶匯總計算;同時,主管機關也要掌握這些持股帳戶資訊。
再者,目前法規要求上市上櫃公司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持股超過10%之股東(簡稱為內部人)之股票轉讓,應依規定三天前申報,始得為之(證交法第22條之2) 。而這些內部人掌握的帳戶,如果未擔任董事與監察人、且持股未超過10%,則不必受到持股轉讓申報的規範。當然,如果還要避免取得時的申報及公告義務,則上述帳戶的持股比率會紛紛降到更低。綜合而言,這些法規未予以界定的帳戶,成為部分內部人、大股東進出股市之工具,規避取得時之申報及公告,以及股票轉讓之事前申報的義務,甚至成為內線交易的溫床,這也是主管機關必須正視之處。
最後,有愈來愈多的公司在上市上櫃掛牌前,股本已有相當之膨脹,而在增資過程中,內部人與實質控制者,為了避免掛牌後之股票集中保管與交易的限制(包括:持股轉讓、內線交易與炒作),以及規避相關資訊揭露與課稅的要求,有可能會將股權做更多帳戶的配置,並且很多帳戶是用外國銀行的信託帳戶或設於外國的投資帳戶,但又非典型外國專業投資機構,令人質疑這些帳戶是否為控制股東、內部人的海外控股帳戶或他們是這些帳戶的最終受益人?針對以上問題,建議主管機關,持續強化大股東股權管理與資訊揭露的品質。
聯合報黑白集/懲戒名嘴的黑色喜劇
2024-05-17 00:21 聯合報/ 黑白集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陳彬華15日點名台灣五位名嘴,指他們挑動兩岸對立,將對這五人及家屬實施懲戒。(中央社)
當大陸國台辦宣布將對五位台灣名嘴及家屬實施懲戒時,許多人第一個感覺是錯愕加荒誕,完全不知台辦何以出此奇招。
在國台辦的新聞發布廳裡,這類離奇的段子,幾十年來恐怕也沒見過一、兩次。這好比拿著大砲去打蚊子,國台辦何苦跟幾個所謂名嘴過不去?
這下五位無論有名沒名的名嘴,個個都像被頒了自由勳章,成了捍衛言論自由的英雄,那檔從太空聊到子宮的節目又得火紅不止。不過暫且反思一下,國台辦真的誤判至此嗎?這作法反常地耐人尋味,倒更像一個陽謀!
眾所皆知,這幾人都有別人難出其右的雷人言論,就別說黃世聰的榨菜、李正皓的田鼠和王義川的靠背了,于北辰說起東西漢對立、包青天鍘龐統的歷史,那才是一絕。國台辦是否就想讓全球都看到,台灣歌頌的自由英雄,到底有多少斤兩?或者,台辦只是隔山打牛,意在沛公,另有所圖?
不論如何,國台辦著實玩了一次高級的黑色喜劇。國台辦也可能想,民進黨能對網路言論查水表,共產黨為何不能懲戒名嘴?但這畢竟太反常。跨海懲戒名嘴的作法讓人質疑,若是兩岸有朝統一了,不只名嘴沒了說話的自由,恐怕還有更多禁區。
名嘴在台灣是個異象,娛樂灌水成分高,不必太認真當一回事。但大陸突然跨海踩過干涉言論空間這條紅線,反而更難跨越兩岸的心靈距離了。
聯合報社論/失控的能源,寵富的經濟,種下發展禍根(《蔡英文八年總體檢》系列五)
2024-05-17 00: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導致供電不穩全台經常性停電,多了高碳排的火力發電機組,影響健康也與淨零目標背道而馳。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任內最受批評與考驗的施政,首推其能源轉型政策。全台多地經常性的停電事故,加上空汙碳排影響健康,光電產業侵蝕農林漁地及其暴利,在在讓民怨滔天。最近G7工業國聲明不再發表反核言論,歐盟將核能視為綠能,都為核能洗刷汙名,也讓標舉「非核家園」的蔡政府灰頭土臉,神主牌頓失光芒。
即將接手的賴政府,迄今尚未說明要如何解決問題。準經濟部長郭智輝承諾盡速盤點能源政策,對核電會以符合民主做法,尊重多數民意;經濟部卻補充說明非核目標沒有改變。如此猶豫反覆,供電問題絕對是賴政府迫在眉睫的危機。
因「非核」而走岔的能源政策,是民進黨意識形態治國的錯誤根源和明證。而它更大的錯誤,是政策撞牆碰壁後,仍不設法務實面對問題,卻還要執拗到底。為了廢核,蔡政府必須採用高價的進口天然氣填補空缺,並不惜破壞藻礁及海洋生態建立接收站。更糟的是,它誇口全力發展的綠能,八年過去,還達不到預估發電目標的一半;卻因光電廠商四處用不法手段購地砍伐,為生態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各色賄賂醜聞也使官箴隨之陪葬。
供電不穩,不只是台電或能源產業的問題,也為民生經濟及所有產業埋下禍根。然而,蔡總統對民進黨這塊神主牌的在乎,遠甚於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關注;她的能源政策百孔千瘡,但她除了降低綠能目標,其餘均寸步不移,她加速把核四燃料棒送回美國,繼續關閉核電廠。要有多大的執念,才會如此不顧民生和經濟一意孤行?被問到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時,她竟答稱「二○二四年後不是我的事」。這是多自私的態度,她不想碰這個棘手問題,但人民躲得掉後續的負面影響嗎?
八年來,經濟部全力執行蔡總統的扭曲能源政策,其他產業的發展、結構的平衡、民生的照顧,乃至財富的平均,幾乎完全置之度外。蔡英文曾自誇,台灣經濟處於「廿年來最好」的狀態。事實上,股市及房市大漲主要是富人和資本家受惠,蔡政府從未進行有意義的金融或財稅改革,只是讓有錢人「富上加富」,弱勢階層卻愈發落入被剝奪環境。最近公布的台灣家戶所得調查,最高與最低廿%的差距高達六十六點九倍,比起卅年前的十六點八倍,是極嚴重的惡化。
事實上,所謂「廿年來最好」,只是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疫情期間的異常狀況,其後情勢便急轉直下。例如,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台灣出口成長近卅%,兩年後卻跌為負九點八%的慘狀。蔡總統一句話,讓全民產生美好幻覺,但有多少人真正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再看,台積電占台股的權重長期超過三成,這反映的是台積電的獨大,而非整體產業的同步增長。這些年,台灣的經濟結構悄悄改變:兩岸經貿比重降低,我出口卻未找到替代市場;台資回流卻未進入更創新的領域,而徘徊在房市土地炒作。這些皆非健康的趨勢。尤其,「五缺」鬼魅持續糾纏,在能源政策錯誤而不知如何回頭下,台電若連「護國神山」所需的龐大電力都無法支應,台灣經濟的未來如何能樂觀以對?
國家的健全發展,需要有前瞻的規畫和周全的布局。然而,蔡政府將能源政策帶上高價、缺電的不歸路,貿易政策追隨美國的抗中策略、卻罔顧自己國家經濟生存的自主性,而過剩的高等教育甚至無法為各級產業提供必要的人才。最遺憾的是,蔡政府以前瞻建設之名編列近兆特別預算,經費卻多半虛擲在支離破碎的建設項目,都將債留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