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別讓防疫破口重創經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661/web/ 

◆  聯合報社論/總統如不在乎失格,官員便不在乎失職
◆  聯合報黑白集/藉疫反中的代價
◆  經濟日報社論/別讓防疫破口重創經濟







經濟日報社論/別讓防疫破口重創經濟


2021-05-14 04:0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疫情警戒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幾天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升溫,接連出現多起傳染源不明或仍待調查的本土確診案例,對國人心理造成嚴重衝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甚至表示,若符合設定條件就將宣布進入第三級警戒,股市因而聞訊暴跌。若是政府防疫進一步升級警戒、甚至封城,必然會造成消費大減,從而影響商家生意及企業經營,乃至帶動失業率上升,先前看似榮景的經濟將直接受到衝擊。

去年新冠疫情風暴是從2月開始爆發,去年第1、第2季民間消費成長率分別為 -1.74%-5.21%,其中有一大部分因素是外國人在台灣消費完全消失所致如果只看去年第1、2季國人在國內的消費成長率,分別為1.59%與0.88%。到了去年暑假,開始出現的所謂的報復性消費也使得第3、第4季國內消費的成長率分別達到5.16%4.26%。這樣的成長率在近年來算是相當高的,主要是因為當時國內疫情控制得當,加上國人無法出國,因而移轉並增加了在國內的消費。

主計總處原本估計今年第2季的民間消費成長率可以達到5.95%,但在最近疫情升溫之後,民間消費勢必受到波及。由於我國民間消費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約55%,如果疫情嚴重到致使民間消費萎縮,就會造成實質 GDP 增長相當可觀的減損,這當然是很嚴重的事。

除了消費層面,萬一疫情嚴重到必須封城且為期較長,進而造成企業或工廠員工無法正常上班,將進一步導致生產與出口受到影響。如此一來,對我國經濟的衝擊將更為嚴重,因為出口部門正是目前拉動我國經濟成長的最重要動能。

也就是說,如果只是消費受到影響、生產部門仍然可以持續運作的話,經濟受到的衝擊較為有限。但是,如果工廠因此而減產、甚至關閉,導致出口受阻,對整體經濟影響就大了,尤其是半導體工廠若因為防疫封城等因素而減少生產,甚至全球經濟都會受到影響。

除了現今防疫出現破口是一個大問題,另外就是台灣是否早就已有社區感染?否則為什麼會突然出現這麼多來源不明的確診案例?另一個啟人疑竇的問題,就是在之前出境者之中,曾經有多起在國外被驗出確診的案例,這一波疫情升溫不免更加深了台灣早有隱藏性社區感染的疑慮。

其實我們更想問的是,全球先進國家都已經在大規模施打疫苗,為什麼政府取得及施打疫苗會如此困難?現在中央宣布已經採購了 1,500 萬劑的疫苗,但不知何時才會送達;另外,還有 1,000 萬劑打算要在國內採購,但國內廠商自行研發的疫苗尚未完成第三階段臨床實驗,何時才能開始生產還是未知數。既然如此,為什麼政府不儘速協助廠商向國外取得疫苗的專利授權並在國內生產,這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取得疫苗在這麼緊急的情況下,到底是立即解決這波疫情危機重要,還是利用這個機會來培植國內廠商重要?答案應該很清楚。

當前情勢下,只有儘快並廣泛為國人施打疫苗才是根本的解套方法。因為若不趕快大規模施打疫苗,就算是境內能完全控制疫情,我們也不敢開放邊境,因為會擔心外國人把病毒傳入;同樣的,國人也不敢出境,因為擔心在國外會被感染。同時,很多國家可能也不願意開放沒有施打疫苗的台灣人入境。

總之,我國防疫工作原本算是控制得不錯,但是國際疫情持續延燒,在絕大多數國人都還沒有施打疫苗的情況下,總是提心吊膽,不知何時會又再出現防疫破口。這幾天突然出現多起本土確診案例,除了讓國人更加警覺各項防疫工作,我們希望如同前面幾回,政府能夠很快地控制住疫情,否則勢必會強烈衝擊我國經濟;面對危機,政府和國人一定要嚴陣以待。











聯合報黑白集/藉疫反中的代價


2021-05-14 03:5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宏都拉斯總統葉南德茲表示,為取得新冠疫苗,可能在大陸設立商務辦事處。圖為葉南德茲二○一六年訪台,蔡英文總統以軍禮歡迎。本報資料照片


電影《無間道》有句台詞「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民進黨染黑後,對這句話應點滴於心。但是,一碰上大陸,它就忘了。去年武漢爆發疫情,台灣不斷落井下石,現在還債時刻到了:友邦宏都拉斯藉口向大陸買疫苗,想在大陸設辦事處。為此,邦交警報狂作

人心是肉做的。這幾天適逢汶川大地震十三周年,當年台灣慷慨解囊,四川人銘感五內,沒齒難忘。但去年武漢封城,台灣別說捐了,連口罩都不准寄,還狂炒大陸隱匿疫情,嘲笑大陸疫苗無效。大陸看在眼裡,能不心寒?

相隔不過十二載,台灣的表現判若雲泥。如果重來一次,去年鍵盤上按的是汶川模式,台灣齊喊「武漢加油」,解放軍機艦還會天天報到嗎?

疫情除了防控,終極解方就是疫苗。但去年一陣反中操作後,政府買疫苗一籌莫展;現在社區感染爆發,陳時中竟宣布要地方政府自己去買,被酸「怎不早講」!但當初若非因反中而捨棄上海復星,與輝瑞失之交臂,怎會落到這步田地?

全球逐漸發現,在歐美壟斷疫苗下,中國疫苗已成唯一救星。誰能想到去年藉疫反中的代價,是友邦向大陸送秋波?如果兩岸和緩,台灣拿大陸疫苗借花獻佛即可,何需擔憂他們琵琶別抱!疫情吃緊,把大陸當災星的蔡政府,敲敲腦袋吧











聯合報社論/總統如不在乎失格,官員便不在乎失職


2021-05-14 04: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 記者胡經周/攝影


新冠疫情如野火燎原,影響所及,台股爆巨量重挫,許多夜市餐廳生意慘澹,藝文、體育活動被迫停辦,損失不可計數。遇到這樣的多重危機夾擊,蔡總統昨天召開國安會議,未及作出指示,又爆發全台大停電,造成人心不安。問題在,諸多感染源不明的本土案例到處爆發,指揮中心卻刻意要淡化疫情,以避免警戒提升到三級。這樣的手法,一般民眾都能看出,政府其實表現得越來越心虛。

從最近民進黨的染黑風暴,多處員警欺善怕惡,以至進口萊豬利用加工「洗產地」進入軍中伙房,在在顯示政治風氣惡化行政體系偽善脫序,已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在這樣的大氛圍下,華航機師疫情引出多個不明來源的社區感染,都是長期散漫積習的大爆發,並不令人意外。直到現在,陳時中仍「惜篩如金」,沒有目的的普篩會使疫調防堵能力變弱;他是否擔心一旦擴大篩檢,會出現更多疫情的真相?

陳時中的態度,其來有自。去年他掌兵符擔任防疫指揮官後,蔡政府即為他打造了「順時中鐵布衫外界任何不同意見皆可阻擋在外。其後,民進黨看中他的高人氣及堅定的「反中」立場,企圖培養他參選台北市長,一味呵護。在這種情況下,陳時中的心思也就越飄越遠,行事越來越政治化。但如果不尊重科學,不尊重專業意見,台灣的防疫破口將越補越大,並嚴重拖累民間的正常經濟活動。

與此同時,人們也看到府院面對此事的態度,是失格而欠缺真誠的本周二傳出七例本土感染因而提升為二級防疫警戒,蔡總統卻在第一時間,於臉書宣傳「反公投」,要求人民投下「四個不同意」,其後才提到疫情。當初,民進黨如何宣揚公投代表「人民的意志」,沒有任何妥協餘地;而今,蔡英文卻在教人民「反公投」,企圖率先帶領風向。做為領導者,她的施政先後順序,顯示是政治先於防疫。

不僅如此,在次日台灣本土疫情擴大為十六例時,蔡英文卻選擇在民進黨中常會上以黨主席身分發表談話,呼籲國人不要恐慌,並稱疫苗會「陸續到位」。這種表現,再次顯示了她的「黨政不分」。防疫是國家大政,疫情遭逢重大挑戰,蔡英文當然應該以「總統」的立場對國民發言;但她卻草率地用「黨主席」身分在黨中央講話,並由黨發言人代為宣達,這是失格的表現。在先前的北投之亂,蔡英文即表現出民進黨形象優先、警紀其次的偏差選擇;如今面對疫情,她仍把黨政的優先次序倒錯。在她心中,到底是總統角色重要,還是主席角色重要?

上有不在乎失格的總統,政府就有不在乎失職失信的官員。陳時中說出的話,已經漸漸圓不了他先前誇過的海口,但他仍依然不改,難道是看準這樣的政治風向?除了堅決不肯擴大篩檢,他說過多次應該到貨或到手的疫苗,卻一再跳票;他鐵面要求地方配合行事,自己卻屢屢對基層隱瞞重要訊息;他要求民眾遵守指揮中心規範行事,私下卻對特殊群體擅開小門,給予特殊待遇。閣揆蘇貞昌則更誇張,除不斷自詡「國家隊」的功績了得,遇到疫情大爆發,卻只會板著臉要求民眾「收心」,守住「亂世福地」;彷彿疫情的機關,全在他的唇舌說唱之間。

台灣目前接種新冠疫苗的人數,不到人口數的○・五%,落在全球末段班。蔡政府加點油吧,多噴口水並無助益。


【專家之眼】大陸陣前換將 美中談判恐淪為批鬥會

◆  【專家之眼】大陸陣前換將 美中談判恐淪為批鬥會
◆  【專家之眼】習近平最擔心拜登打什麼牌?

◆  【專家之眼】解讀習近平針對時局講話
◆  【專家之眼】專利權爭議為台灣疫苗契機
◆  【專家之眼】明知必敗為何求戰 表態挺台所為何來
◆  【專家之眼】馬英九為何提「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








【專家之眼】大陸陣前換將 美中談判恐淪為批鬥會


2021-05-14 19:52  聯合報 /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華爾街日報報導,新一輪的美中貿易談判,中方可能由胡春華(左一)取代經驗豐富的劉鶴,恐意味著中共態度轉為強硬,新華社


新一輪的美中貿易談判有望於近期舉行,《華爾街日報》卻報導,本輪大陸談判代表將由胡春華取代經驗豐富的劉鶴。若消息屬實,中方改換毫無經驗的代表上場,意味著中共態度轉為強硬,美中談判恐淪為批鬥大會。

川普執政時期對中發動貿易戰,中國對美出口最高約有 3,700 億美元商品被課徵懲罰性關稅,直到民國 109 年(2020年)1月16日,中美完成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讓貿易戰暫歇。根據協議,中國承諾在民國 109-110 年(2020年與2021年)間,增加對美國商品採購量,以民國 106 年(2017年)的 1,860 億美元為基礎,加購 2,000 億美元商品。

即使中方有意履行承諾,然遇到新冠疫情使得採購不如預期,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報告顯示,截至國 110 年(2021年)第一季為止,中國距離首階段採購承諾標準仍有約25%差距以中國進口量計算,農產品達成比例最高達85%製造業商品71%能源產品僅67%

貿易戰對美國並未得利,川普卸任前的重大制裁大陸措施,反成為拜登對北京當局談判籌碼,拜登政府縱然想調降關稅,必藉此要求中國進行更大的結構性改革

美國貿易代表戴琦近期先要求中國遵守規則,又於眾議院聽證會上表示,現行法律只尋求保護受到損害的美國企業,而不是預測並防止損害。暗示美國有可能制定新法,應對中國威脅。

劉鶴為習近平親信,留學哈佛又長期從事經貿事務,與美國產學界關係良好,係與美國經貿談判最佳人選。劉鶴雖達成美中談判,不過國內仍有不少批評協議喪權辱國的聲音;加上明年將年滿70歲,已屆中共領導層級的退休年齡;且傳出強硬派秦剛將接替長期擔任駐美的崔天凱,提高北京調整對美人士的可能性。

被點名的接任人選胡春華,同為國務院副總理,十八大期間與孫政才接任政治局委員,曾被視為接班人,惟在孫政才因貪腐被罷黜,與團派屢遭打壓後,胡轉趨低調。此時再度受到「欽點」,顯示擁有年齡優勢的胡春華前景看好,有機會成為下任總理。

胡春華副總理主要分管三農、扶貧與救災等工作,盡管也有涉及經貿,亦擔任過經貿大省廣東省委書記,實與國際經貿外交領域有相當的距離直接交付其最重要美中貿易談判,頗不尋常

當然,國際談判也有名義上的主談者不負責討論細節,而是由其他成員談判後,進行最後的簽署。只是美中貿易談判顯然不是屬於這一類,雙方主談者分別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首長 - 美國貿易代表,與中國的國務院副總理,二者均相當熟捻二國經貿事務與規範,親自上陣談判,擔負最後的成敗。

倘改由胡春華擔任美中貿易談判的主談者,將對上精通國際貿易法的戴琪,曾在 USTR 擔任負責中國事務律師,負責美國在 WTO 對中國提出的爭端訴訟,深知中方的各項問題,胡勢必難以招架。

本文以為,此舉可能代表中方的談判態度丕變,在自身無法落實第一階段協議;又不願意承諾改革國企補貼、國內監管與市場全面開放等進行結構性改革;且美國對華為等出口管制放鬆的可能不高下,乾脆比照三月的阿拉斯加會談,重演戰狼式外交,對國際外交即使沒有進展,卻仍有大內宣之效。















【專家之眼】習近平最擔心拜登打什麼牌?


2021-05-14 12:17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俄羅斯是中國大陸主導的16國聯盟中最重要的國家。圖為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與俄羅斯總統普亭(左)。路透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不高興美國總統拜登打「伊朗牌」,也不樂見他打「北韓牌」,更不喜歡他打「台灣牌」,但現在卻最擔心他打「俄羅斯牌」。

原因何在?首先,習近平不在乎拜登打「伊朗牌」,因爲北京與德黑蘭是鐵桿盟友的關係,前不久才簽了一項為期50年向伊朗採購原油的協議。

其次,習近平也不怕拜登打「北韓牌」,因為不僅平壤高度仰賴北京經濟援助,北韓的核武與飛彈發展也得到中國大陸一定程度的支持。

第三,雖然習近平很不樂見拜登打「台灣牌」,但由於拜登打「台灣牌」還在可控範圍內、迄未違反「一中政策」並公開聲明回到「戰略模糊」,都讓北京感到放心。

第四, 俄羅斯是中國大陸主導的16國聯盟中最重要的國家。一旦莫斯科與華府改善關係,讓俄羅斯在美、中之間取得較目前更高的地位,中國為讓俄羅斯留在北京主導的聯盟之內,可能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價。

第五,俄羅斯一直以西方或歐洲國家自居,無論從歷史、文化、文明、人文發展、音樂、藝術、宗教都與西方或歐洲相近,而與中國相遠。

第六,民國 80 年(1991年)蘇聯崩解,共產黨解體,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事件。光是這一點,俄羅斯就與中國大陸大相徑庭。

第七,不僅俄羅斯揚棄共產主義,更重要的是,俄羅斯還有普選以及透過普選產生的民選總統。雖然俄羅斯有普選,但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都不認為俄羅斯是民主政體

最後,俄羅斯的確還談不上是一個民主國家。有意思的是,最近聯合國外長會議期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對拜登倡議的「民主峰會」不以為然,批評美國舉行「民主峰會」將會造成多邊主義的分裂。其實,拉夫羅夫的本意應是希望俄羅斯總統普亭能夠獲邀參加。

拜登總統如能大破大立,破格邀請普亭參加「民主峰會」,不僅可能讓克里姆林宮潛移默化,推動真正的民主化,也可改變目前美、俄、中的戰略三角格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萬葉千聲皆是恨 森林治理卜新局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661/web/ 

◆  本土病例突增 危機也是轉機
◆  中央應變不及 動搖人民信任
◆  藝文因疫喊停 盼有機會復演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萬葉千聲皆是恨 森林治理卜新局
◆  台灣電力 該回歸科學了
◆  畫中有話/小市民的苦 政府看不見
◆  能源轉型過快的隱憂
◆  分散式能源布建 打造另類電業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萬葉千聲皆是恨 森林治理卜新局


2021-05-14 04:23  聯合報 /   魏國彥(台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研究發展協會執行長)


英國推行「碳中和」過程中,出現一個大問題,算是無心之過。原因是英國要求各產業多利用林木等當原物料,因為林木等皆可再生,用了可再種,碳物質循環不息,也成就了碳中和」。廠商們在國內造林,獲取「碳權」,而從非洲進口木材當燃料,或製造家具,產業碳中和表現良好。

然而,肯亞等地大片森林消失,徒留一根根殘缺樹樁,淒涼問天。這種「綠了自家庭院,毀了他洲林野」的現象,成為全球森林保育的大缺失,稱做「問題轉移」,這與聯合報「願景工程所報導的不義之異曲同工

上述各國追求自家「碳中和」,保育自家森林,在國際上得到綠色楷模的好名聲,「蜂蝶紛紛過牆去」,轉移春色在鄰家,對全球森林是「補了東牆,毀了西牆」,往往得不償失。國際間相關的森林保育組織與公約至少有十一個,對這個現象似乎束手無策

然而,現代衛星影像成為一項新的調查森林消長的利器,將各國各洲的森林保育放在同一個時間面與時間軸上檢視,而構成廿一世紀森林保護的新方法。刊登於科學(Science)周刊的權威文章顯示,在民國 89-101 年(二○○○至一二年)間,全球森林總共損失二三○萬平方公里,復得八十萬平方公里分別等於六十四個及廿二個台灣)。熱帶地區每年損失增加率為二,一○○平方公里○.○六個台灣),主要發生於印尼、馬來西亞、巴拉圭、波利維亞、尚比亞、安哥拉。根據該文影像,台灣地區森林覆蓋率是高的,這十三年間無增無減,這表明本世紀以來,台灣的森林保護相對成功,符合「永續發展」。然而,台灣的林木需求仍持續增加,我們靠的是進口,肥了櫻桃,瘦了芭蕉,將來「碳排量總歸戶」時還是要記在台灣帳上的。

森林健康攸關全球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前途,已成為全球國際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廿年前組成的「森林合作伙伴」(CPF,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 on Forests包含了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森林論壇,聯合國氣候變遷組織、世界銀行等十四個國際組織,目前已有效整合,整裝待發,將趁著全球「碳中和」大潮,強力要求各國森林保育,調控各國林木進出口。可預期的將來,各木材輸出國將受到節制,走向永續森林經營,新局可卜,「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而台灣也終將為進口木材付出應付之代價。













本土病例突增 危機也是轉機


2021-05-14 04:31  聯合報 /   莊凱全/醫師、前衛生署防疫處科長(嘉義市)
台北市環保局清潔人員針對萬華區「清茶店」展開入內「清消」作業。記者黃義書/攝影


台灣最近本土病例突增,大家一直擔心是否會造成「社區感染」,但是這名詞是不恰當的,應該用社區群聚感染,再來就是看是否造成比較大的「社區傳播」,這才是關鍵問題。

台灣目前使用的疫情警示標準是自定的,跟 RO 不一樣RO 是預測值,代表一個有傳染病者能傳給多少人,這是預測,受防疫措施影響。一個社區有群聚感染時,評估傳染病在社區傳播的廣度,就是厲害的程度,簡單的方法是每天比較新增案例數,如比前一天多表示正在增加傳播,如果比前一天少,表示已控制傳播。同時,必須看總檢體數的新冠肺炎病毒陽性率是不是很高,才能確實觀察社區傳播的重要指標。

美國疾病管制署就是用每十萬人口裡面確診病例數檢體的陽性率,區分社區傳播的程度,作為防疫措施的參考

新光醫院因為諾富特旅館群聚感染,在急診室對符合嚴重呼吸道感染病例定義的患者,進行檢體檢查是不是新冠肺炎病毒,目前資料顯示約百分之五到三,台灣每十萬人口的確診人數沒有超過九個如果依美國標準仍是低度社區傳播」。

至於足跡是否詳細公布的議題,由於目前案例可能已不是被傳染的第一波,病人數也很多,公布太複雜的足跡對臨床醫師沒有幫助,只要符合病例定義就採檢,這樣最符合科學的監測流行情況,也不至於影響個資和經濟

醫院急診室就是定點醫師,是新冠病毒檢測最適合的地方,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不必普篩,就能看出社區傳播的嚴重性,也不會造成診所醫師領了通報獎金,診所卻得暫時關門

新冠病毒已類流感化,這次的社區群聚感染,就是一個演練機會;每一次我們都會有經驗,這些都是實證科學,讓專業的來,依計畫做好嚴重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監測,依據數據進行防疫措施,才能不擾民又不影響市民生計,學生才能正常上課。













中央應變不及 動搖人民信任


2021-05-14 04:27  聯合報 /   魯訊/教(嘉縣水上)
近期本土疫情爆發,疫情指揮中心應變不及。記者邱宜君/攝影


近期本土疫情突然爆發,並迅速蔓延。疫情指揮中心應變能力讓人傻眼,所謂的標準流程,能因不同解讀一日多變,嚴重影響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中央與新北、台北屬於不同政治色彩,當陳指揮官宣布暫不升為三級時,台北市與新北市已超前部署,先將最壞的情況討論並公告。防疫不分顏色,且不需口水戰。民眾有知的權利,需要真實的情況,而非層層考量後,才公告的中央消息。

社會動盪不安,來自於消息封鎖與混亂。當疫情升溫時,需面對的是如何解決而非粉飾太平。當新北市長發布封城流程時,並非代表已達封城標準,而是提醒民眾做最壞準備;台北市提升層級為「準三級」開設,也是為了避免抵觸中央的折衷辦法。兩位首長宣布獲得較多民眾支持,然而其他綠色執政縣市未提出任何方案,只能遵循中央指令,一旦疫情擴散,會讓民眾對政府的被動無能而憤怒。

疫情無法靠政府信心喊話終結,當達到警戒標準時,該如何應變就要處理;就算基因定序出來,感染源來自相同源頭,但北部淪陷已是不爭事實。端賴中央火速提出杜絕傳播方案,以免向中、南部擴散,全台淪陷。

疫苗之亂早看出中央甩鍋心態,而今只能人人自危。政府日漸低迷的民調與綁手綁腳的決策,凸顯出綠色應變能力遠低於藍白;台灣奇蹟不會次次上演,做好準備、擬定正確策略才能戰勝病毒。















藝文因疫喊停 盼有機會復演


2021-05-14 04:24  聯合報 /   王箏/表演藝術工作者(新北市)


疫情漸趨嚴峻讓人心惶惶,股票下跌、警戒拉高,尤其是人口密度最高的雙北市更如臨大敵,加上確診案例多在北部活動,疫情指揮中心也發布二級警戒,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群聚活動。

在雙北市活動、同時也是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我,這兩天社交媒體上的同溫層哀鴻遍野,身邊朋友幾乎都被大大影響。

因應二級警戒關係,首當其衝的就是室內一百人的活動,在室內表演廳的藝術演出絕對包含在內,舉凡給新秀編舞家的「新人新視野」、職業舞團雲門舞集和舞蹈空間舞團的巡迴演出和各大縣市表演場館的活動及演出,都在這兩天變化中取消的取消、延後的延後。本來就經營艱辛的表演藝術工作者,面臨措手不及的打擊,無奈接受和另謀它路。

藝術家與表演者好幾個月的排練、甚至更早以前的構思、爭取機會、尋找創作夥伴和籌措經費,為的就是將創作概念轉化為真實演出,呈現在舞台上。這次二級警戒來得倉促,很多演出團隊檔期都已經準備進劇場裝台了,突然宣布取消,努力付之東流,除了票房和經費損失,作品也無法被看見。

看著社群媒體上的藝文場館宣布防疫措施的停演公告,一邊看著朋友一篇篇的心酸「失業文」,這兩天的變化真是天翻地覆啊!雖然難過,但圍堵疫情擴散是必要的,只希望疫情盡早趨緩,也期待這些因疫情取消的演出還有重演的可能性,不要讓藝術工作者的心血被疫情影響而泡湯了!
















台灣電力 該回歸科學了


2021-05-14 04:21  聯合報 /   李敏/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新竹市)
高雄市路竹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電力無法輸出而跳機,造成513全台大停電。圖為興達電廠。記者劉學聖/攝影


昨天興達電廠跳機,全島分區限電。電力系統規畫一定有備用裝置容量,提供電力系統定期維修機組故障後備之用;備用裝置容量中,可即時啟動因應緊急狀況機組,為備轉容量舉例來說,未運轉的天然氣發電機組,可是備用容量;但是沒有天然氣可用的天然氣機組,就不能視為備轉容量。若台灣電力系統備轉容量足夠,可即時發電,五一三分區限電就可以避免,或可縮小範圍與時間。

為維持電網穩定,台電公司會依備轉容量率高低,訂定不同的因應措施,也會以燈號呈現於網頁,讓民眾了解電網供電的狀況。如果備轉容量率超過十%,系統限電可能性非常低,以綠燈顯示;去年以來,台電備轉容量率一路常綠,天下太平!前陣子,台中市長因台中火力電廠二、三號兩部機組啟動,與中央及台電對嗆,台電公司若非萬不得已,不會自找麻煩啟動這兩部機組,還持續運轉。

那時筆者直覺,台灣供電已有問題備轉容量率牽涉許多細節資訊,只能任台電公司說了算。近日觀察台電網頁上的備轉容量率燈號,都是綠燈下限十%,可是仔細看台電各機組運轉狀況,發電成本非常高機組,如核電廠全黑啟動的氣渦輪機組都長時間運轉,這不合常理。核二廠一號機六月將停止運轉,屆時備轉容量會再降約二%,今夏缺電限電風險會很高,沒想到才五月就發生分區停電事故

由甫公布「全國電力資源報告」看,政府真是把民眾當傻子。報告蓄意隱藏重要數據,論述避重就輕,企圖誤導民眾。整本報告中,最偉大的就是「民國一○八年至一一六年逐年備用容量率目標規劃表計算該表兩組數據 -- 尖峰負載淨尖峰能力,相除減一,就是備用容量率,法定要大於十五%。估算備用容量率時,一一○年至一一二年尖峰負載,是以白天為基準,假設天然氣供應無虞狀況下,三年數值為十五點五%、十七點一、十五點三,可過關。

但估計一一三至一一六年備用容量率時,改以夜間尖峰負載為基準,以日間尖峰負載值九五折計算,再扣除夜間「需量管理」措施減少的用電,四年數字介於十六點九%與十九點九%間,漂亮,過關!想到此計算方法的人可以頒授勳章。慢點,「淨尖峰能力」是有考慮太陽能光電的,但以裝置容量廿五%計算,晚上沒有太陽能光電耶!撰寫報告的人有扣除嗎?

備用容量率表中還有另一個「創新」,能源局發明新詞燃料限制影響之備用容量率」。定義:燃料限制影響之備用容量率,已納入各項短期應變措施,包括需量反應措施抑低效增為一百萬瓩。白話文就是,花錢請企業不要用電,降低負載,成效驚人,不管白天晚上尖峰負載,都先減一百萬瓩。以這方法計算的備載容量率,只給了一一二年與一一三年數字,分別為十二點七%與十四點五%,低於十五%;但在數字旁加了「透過調度措施,可維持備轉十%」文字。更耐人尋味的是,表格中居然還寫「未來電源開發上線變數仍多,此預估數值可能寬估」,白話文就是看看就好,不要當真;莫非承辦人怕擔責任?

台灣電力系統一步步邁向災難,如果不回歸專業,脫離泥沼的時間會遙遙無期,八二八公投是轉變的契機,請根據符合科學的認知,做出您的選擇。
















畫中有話/小市民的苦 政府看不見


2021-05-14 04:18  聯合報 /   記者許正宏
記者許正宏/攝影


因路竹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跳電停機,不得不分區輪流限電。台北市忠孝東路上,一間餐廳用機車大燈照明,頂著熱氣備餐,小市民的苦,政府看不見。

政府說過,「台灣不缺電而反核四」,但大人口頭說不缺電,有電卻無法輸送商家和消費者使用,和缺電不過五十步笑百步。這次停電事件後,看來再也沒人能擋下桃園天然氣三接了?哀哉!
















能源轉型過快的隱憂


2021-05-14 04:17  聯合報 /   宋磊(嘉義市)、吳一忠(嘉縣水上)
波波漫畫


宋磊/國家安全青年智庫研究員(嘉義市)

昨天下午全台民眾收到「國家級警報」,指出位於高雄的興達發電廠發生事故停機,部分區域發出停電通知。

台電表示,停電原因是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共四部機組跳脫,即刻啟動低頻卸載,實施分區輪流供電機制。

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八一五大停電記憶猶新,原因與全台電力備轉容量不足有關。雖然兩起事件原因不完全一致,但不可否認,從蔡政府要廢核電後,電力供給上明顯出現短缺隱憂,身為「已開發國家」,在沒有天災人禍情況下,出現跳電危機,不但有違常理,也讓國人再度思索,究竟是否需要完全廢核?台灣非得在民國 114 年(二○二五)達成「非核家園」嗎?

核電是當今最乾淨便宜的能源之一,因政府執意廢核,不但讓全台出現缺電危險;早在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美國商會發布台灣白皮書即曾言,台灣應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不但具有成本上的競爭力,轉型過快的能源政策,會大幅增加發電成本,適時保留核電才是務實之舉

希望五一三停電不會造成重大損失,如今旱象未解,缺電危機再度浮上檯面,台灣不用重新檢驗各項發電比例嗎?

吳一忠/勞民(嘉縣水上)

昨天興達電廠機組跳脫,導致分區輪流停電,趕緊找出電費單一看,本區是 F 組沒受到影響,但仍憂慮不已,萬一停電要如何因應?

連日熱浪襲人,全省用電量激增,若高溫持續下去,供電亮出警戒橘燈,距離「紅燈」僅一步之遙。一旦核電廠如期退役,替代方案如綠能、新能源或舊能源找不到新方法,電力夠用嗎?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考慮經濟發展氣候變遷,為確保能源穩定供應,面對各界的質疑和反抗聲浪,堅持不能沒有核電。台灣有同樣的困境和需求,不用核能,電從哪裡來?

政府宣示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綠能發電要達成百分之廿,上任才五年,就發生限電危機、八一五、五一三全台大停電,誠如張景森所言,「反核要有過渡」。

台中火力電廠易造成汙染,為因應電力不足減少空汙,政府應該考慮採取以核養綠的方式過渡,待替代能源供應無虞,逐漸減少對核能的依賴,才是最圓滿的做法。













分散式能源布建 打造另類電業


2021-05-14 04:15  聯合報 /   許志義/中興大學教授、台電獨立董事(台中市)


這次大停電,凸顯台電系統仍然存在多年問題,禁不起考驗。需成立顛覆性創新數位化敏捷團隊」,全面檢視相關電力數據,大刀闊斧改革!先調整過去「穩定供電」的重心,勿過度強調供給面的電源開發,而輕忽變電所與輸配電端的設備品質維護,以及更加重要的電力需求面管理。

具體言之,針對這種電力系統突發事故,政府及台電應成立「敏捷行動梯隊」,落實各項措施。兩年前,我在台電董事會推動「用戶端快速反應負載資源卸載保險方案。亦即,由台電付保險費給自願且有因應部分停電能力的大電力用戶,在台電需卸載分區輪流限電前,先針對這些少數已與台電簽訂合約的用戶,予以無事先通知並獲同意的切斷負載。

台電自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推出「非傳統機組參與輔助服務暫行機制」,這一次緊急限電發生時證明有用,如「調頻備轉容量」有三家電力用戶,從需求面提供十二 MW 電力輔助服務,且全部是「儲能系統」。同樣地,有廿七 MW 之電力用戶以需量反應方式,提供興達機組跳機後的「即時備轉容量」。

事實上,這種「另類電業」在先進國家電力市場上,所提供備轉容量已高達五十%。換言之,電力市場異業競合結果顯示,另類電業對於提供輔助服務「穩定供電」效能,尤其是特斯拉電動車或儲能系統,確已遠超過傳統電業。因其興建時間極短,具有大規模堆疊性移動性,能解決電力系統區域壅塞之缺電問題,不容忽視

經過昨天及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八一五大停電,台電有必要改變傳統電力系統規劃思維,學習先進國家推動「以配電為核心分散式能量資源積極布建,力求減少超高壓變電所及其電網過度擴充

政府有關單位允宜以「技術中立原則」,加速法規鬆綁或進行監理沙盒實驗,平等對待這種分散式能量資源的「另類電業」,甚至允許台電轉投資或成立另類電業子公司,在電力市場上提供「能源即服務 EaaS」之創新運營模式。容許以其創能(在地之再生能源)、節能(需量反應)、儲能(或電動車),相對環境友善且可提升在地「穩定供電可靠度的方式,減緩超高壓電網南電北送的壓力,以及減緩中央與地方政府衝突。 優步 Uber 是另類計程車」、「Airbnb 是另類旅館的創新營運模式



黃介正/具有台灣特色的軍改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黃介正/具有台灣特色的軍改
◆  葉銀華/如何「併」得安心?
◆  趙春山/期待對岸為台灣參與WHA解套
◆  林中斌/透視台海戰雲
◆  周行一/ESG投資是不可忽視的長期趨勢






黃介正/具有台灣特色的軍改


2021-05-14 02:48  聯合報 /   黃介正(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航太時代敵人無孔不入,國軍台澎防衛作戰思想當有新思維。圖為2017年漢光33號演習。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防部長邱國正日前在立法院證實,國軍擬廢止陸軍「軍團」編制,將台澎防衛劃為五個「作戰區」,規劃明年元月上路,一時間引發廣泛論辯。

在歐美國家政府、智庫、媒體大聲量討論「台海是地球上最危之地」時刻,我國防部決定推動此牽涉極廣,需時甚久,進開刀房,上手術台的「軍改」規劃,相信必然經過國安高層的兩岸和戰時機評估,以及國防部相當時日的模式模擬與反覆論證,而後做出的戰略形勢判斷。

國安高層及國防部敢於此時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組織變革,顯然判斷中短期內,對岸不致全面武力犯台,考量至此,我也就放心多了。

我國在「民國 85 年(九六)台海飛彈危機」之後,在外有規勸,內有認知的交互影響下,於民國 89 年(二○○○年)制訂頒布「國防二法」,可謂進行脖子以上的國防組織體制改革。廿年來,由於國際變化、威脅升高、兵源減少、兵制調整、科技發展、武器更新,為因應未來台澎防衛作戰需要,進行脖子以下的改革,本為國軍之責

軍隊組織體制改革所需考量層面繁多,從軍事戰略、戰役戰法、軍種特質,到作戰形式、指揮管制、後勤補保,再到員額配比、經管流路、教育內涵、演訓準則,若再考量將校士氣,誠非「邊試邊改」可以達成。

此次「軍改」,據稱係以強化聯合作戰為重心,自當以三軍聯合戰力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倘依目前規劃區分五個作戰區,並且具備各自遂行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的獨立指管通情能力,再同步配合涉及跨部會與地方政府,且正要上路的「全民防衛動員」規劃,國防部從參謀的紙上規劃作業,到各作戰區的實兵演習驗證之間,恐需有綿密複合式的兵棋推演。

自五年前開始,對岸的解放軍也在進行超大規模「軍改」,期間也透露《聯合作戰綱要》還在試行階段,各軍兵種戰術網路未完全整合,以及缺乏足以勝任現代化聯合作戰的指參幹部等問題。行家們都知道,此皆為我國軍改必須借鏡之慮。要把軍團的上校作戰處長,磨練出參謀本部中將聯三次長的武功,在作戰區內指導三軍聯合作戰,我們真的還要加把勁。

兵者,國之大事。誠盼政府國安高層與國防部,既能充滿智慧地衡酌退役將校之「顧慮」,又能敞開心胸地聽取專家學者之「建言」,廣納各方良善之策,聯手為軍改探索行穩致遠之道

軍隊組織與體制改革非僅為因應未來戰爭之需要,也須不忘傳承先烈以生命構築的光榮歷史。民國 113 年(二○二四年)六月十六日,亦即中華民國下一任總統就職之初,我們將要迎來「黃埔建軍百年」。

我們衷心盼望全體國軍將士,在推動具有台灣特色的軍事事務變革之時,莫忘記陸海空三軍前輩之榮耀傳承;在面對中共與日俱增的軍事威脅時,要記得以優異精實成績,來慶祝「黃埔建軍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