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專家之眼】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的差別在實力

◆  【專家之眼】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的差別在實力
◆  【專家之眼】美國官員訪問日、韓的政治與戰略意涵

◆  【專家之眼】倫敦調高核武彈頭上限的底牌為何?
◆  【專家之眼】法人炒房問題多 內政部應攤開數據
◆  【專家之眼】美高官首次出訪 展現拜登領導風格







【專家之眼】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的差別在實力


2021-03-18 10:57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中國大陸全國人大通過「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被解讀沒收香港民主與選制。前總統馬英九12日受訪表示,這是宣告中共前總書記鄧小平1982年提出「一國兩制」構想死亡、正式進入歷史,他感到非常遺憾。記者周志豪/攝影


中共在3月11日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規定未來香港選舉委員會委員候選人、行政長官候選人和立法會議員候選人資格,須經新設立的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審查確認

馬英九認為,中共此舉宣告一國兩制死亡。有人借他話質疑:一國兩制已死,馬所擁抱的九二共識是不是也跟著死亡?他回應「並沒有」。但還是有人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連在一起,說國民黨還在「別讓中共不開心」的症候群中,死抱九二共識,既然一國兩制已死,九二共識哪有活命?並進而推論馬英九說法,相當程度承認了他太不了解中共的欺騙本質。最後並要求有類似立場的「馬英九們」:藍營怎能不想想辦法「反共救香港」,救援被中共以莫須有罪名關押的「香港義士」,怎麼能夠坐得住、睡得著呢?

筆者一直鮮少評論平民主張,認為人民應把精力用於監督有錢有權的政府,畢竟政府萬一濫權,為禍甚烈。然此議題實屬中華民國的困境,呼籲各方不要放錯焦點,空轉虛耗。

為何如此說?「馬英九們」若非退休就是在野,而藍營不是執政黨,也被黨產會查扣黨產至今,看看民進黨政府現在對香港的表現,就知道朝野都明白現在中共勢大,在臺灣打打嘴砲可以,真要想辦法行動,後果殊難逆料。這些人不談政府作為卻監督在野黨,純粹是要藍營表態而已

馬英九們」既是平民,為何需要表態?民主國家有個人不需表態的自由這是私領域,思想議題自行處理批評者恐怕並未習得西方自由主義的精義。而大家無意義的嘴來嘴去,有意思嗎?

不過,選民對政黨政綱政策倒是需要瞭解,許多立場是迴避不得的。藍營說過: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不是同件事,有人不懂,應要換個方式再說,以釋眾疑。

直到去年8月前的新聞稿,國民黨對此完整回應似乎未見,只有在去年8月8日臉書表示,「我們反對一國兩制,我們主張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也毫不相干」。

為何不相干?國民黨主席江啟臣3月14日受訪時強調,會有九二共識是因為有中華民國憲法,才有一中各表,才有九二共識。江此說可以說明該共識立基於我國憲法,但為何會是中共承認的共識?這應留給國民黨高層繼續闡釋,筆者倒是要從中華民國立場上說幾句話。

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最大區別是,在香港的一國兩制是中共決定,九二共識是中華民國的主張。我們擁有軍隊、獨立自主的法律主權、外交空間,當實力堅強時,只要我們不願意,沒人能強迫我們。這是實力決定,不是口號決定的。而上面所說的「我們」,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就是台灣地區國民整體。一直有人擔心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恐怕是對我們實力與民主制度缺乏信心的表現。

臺灣過去實力是相對強大的。中共早在民國 71 年(1982年),由鄧小平具體針對臺灣提出一國兩制,但蔣經國總統回答我們要一國良制,在臺灣未激起一絲漣漪;冷戰結束後,兩岸都有必須交流的共識。當時國民黨政府在李登輝總統領導下,決定我方如何交流的內涵,我們當時經濟不錯,也很有信心,從沒人質疑李總統的決定是被中共騙了,或者是配合中共一國兩制。

雖然李總統否認過共識存在,但他不能解答一個簡單問題那當初敵對雙方坐下來談的基礎是什麼?升斗小民其實不在意九二共識到底是什麼,比較在意的是有沒有共識基礎,使兩岸可以和平交流

有人說承認九二共識會造成中華民國主權流失,但馬政府時期到底具體流失了什麼?從沒說清楚過。但現在我們內耗,中共實力上升,不承認九二共識的蔡政府來對比馬政府:軍隊都有,但我們的海峽中線被消失了,蔡總統話說的漂亮:「我們怎麼可以讓別人在自己的領空上耀武揚威」,既然只是領空,就是準備放棄海峽中線了。

現在臺灣境內仍擁獨立自主的法律主權,但境外以前還有機會送回臺灣的詐騙犯,現在也沒有了;至於外交空間,蔡政府任內我們損失更多邦交國,就算對美外交作的不錯,但這與九二共識無關。在承認與不承認間,我們到底獲得或損失什麼?大家應該仔細想想。無論如何,以前國人從不擔心一國兩制,現在臺灣虛弱到人民開始害怕一國兩制要臨頭了。

兩岸缺乏交流基礎,許多為人民謀福利的措施面臨中斷,這傷害了大家的利益。例如最近鳳梨事件,看看政府的反應,就知道兩岸交流溝通機制的重要性:農委會副主委說仍會努力維持協議機制運作,希望雙邊儘速進行實質面溝通;陸委會主委也表示,兩岸對檢疫問題有合作協議機制,後續應該繼續按照這個機制處理。

本來是可以溝通就解決的問題,現在大費周章也處理不了。蔡政府想堅持立場不是不行,那應該要有不讓臺灣產業一直必須往對岸跑的氣魄與手段,否則中共多來個幾次類鳳梨事件,蔡政府還有什麼招數嗎?













【專家之眼】美國官員訪問日、韓的政治與戰略意涵


2021-03-18 09:19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十七日在首爾與南韓外長鄭義溶(右)會談前合影。路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國防部長奧斯汀十五日訪問日本,緊接著十七日訪問南韓。雖然他們風塵僕僕旋風式訪問兩國是為了讓他們十八日在阿拉斯加州安卡拉治與大陸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箎與外交部部長王毅會晤時有更強的「底氣」,但他們訪問日、韓兩國與成果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政治與戰略意義。

首先,日、韓兩國是美國在東北亞最重要的兩個盟國,也是華府在本區推動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撐點。這次布林肯與奧斯汀首次出訪即選擇這兩國,絕非偶然,而是背後有深沉的戰略與政治計算

其次,不論是布林肯與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奧斯汀與防相岸信夫的雙邊會談,或是他們四人2+2的會議,雙方在強化美日安保條約、認定中國大陸挑戰國際秩序與國際法、危害台港藏疆事務,以及美日聯手因應中國與北韓的挑戰、反擊甚至主動出擊,都形成了很高的共識。

第三,雖然他們在首爾的談話,因考慮到南韓經貿上對大陸市場的依賴而稍微溫和,但還是強調「有鑒於北韓與中國構成前所未見的挑戰」,美韓聯盟變得「空前重要」,雙方並討論加強團結合作共抗北韓與中國。

第四,布林肯與奧斯汀此次出訪,無疑是以中國為主要目標,不僅在行前聯名在《華聖頓郵報》撰文呼籲盟國團結一致對付崛起而不負責任的中國,在東京更直指北京不守國際秩序,對內壓迫人民、對外在黃海、東海、台海與南海侵擾四鄰,應該受到懲罰,並強調美日會聯手予以反擊。

第五,他們在東京也和日本外相與防相達成共識,直指中國危害台灣民主,美日兩國並確認台海安定與和平的重要性。布林肯說美日兩國的共識之一是會對北京的侵略行逕予以反擊,將是日本民國 85 年(一九九六年)提出「周邊有事」概念以來更清晰的對台安全構想。

最後,拜登總統的外交政策才剛剛推展,未來或許還有很多變化起伏,但光是最近這幾手的「起手式」,可能已讓把前總統川普與前國務卿龐培歐罵得一文不值的大陸外交官員後悔不已。畢竟,比起單打獨鬥、口水多於實質的川普,外交閱歷豐富、善打群架的拜登顯然更難應付


【重磅快評】王定宇的分租說 連自己人都不相信

◆  【重磅快評】從「鮭」化潮看姓名制的輕率與文化霸權
◆  【重磅快評】民進黨拿核四打馬很故意 這次恐怕又犯規
◆  【重磅快評】王定宇的分租說 連自己人都不相信
◆  【即時短評】被當成政治籌碼、社福事業經營的台灣農業

◆  【重磅快評】台帛泡泡真的太小 何不慎重思考兩岸泡泡?
◆  【即時短評】謠言愚民!在台中蓋核四...説的人信嗎?
◆  【重磅快評】航港局出大包 林佳龍為何不肯送監院?







【重磅快評】王定宇的分租說 連自己人都不相信


2021-03-18 16:18  聯合報 /   主筆室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陳正興攝影


可能以為風頭過了,躲藏了幾天,深陷「分租門」風暴的民進黨立委王定宇,這幾天開始密集接受綠媒專訪,想幫自己的桃色風暴洗白。不料越洗越糟糕,今天一句「大學時曾和民進黨某中部某女立委分租一房」,引來被影射的民進黨和何欣純反批王定宇「最糟糕的是說一百個謊無法圓一個謊」,讓人驚訝的發現,原來連民進黨同僚,也不相信王定宇的說法。

被拍到連續和同為海派的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同居一房,兩人異口同聲的說法是「分租」。這個說詞,雖然有創意,卻很難讓人信服。立委有免費的會館可住,何須瓜田李下、與單身女性「合租」?租了幾個月都甘之如飴,一被抓到,卻忽然說「太貴不租了」,又是什麼道理?如果是坦蕩蕩的「分租」,之前又何必煞費苦心,假造一大堆假的打卡「早安圖」?

儘管藉口很難取信於人,但挾著「海派」媒體勢力,這起桃色糾紛還是在不少主流媒體銷聲匿跡;王定宇本人則是在臉書大談外交、國防,還要批評他的人「好自為之」,堪稱「史上最囂張外遇嫌疑人」;加上綠營網軍們幫忙洗風向,話題熱度似乎不再。也或許因為如此,才讓王定宇以為洗白自己的時機已到,又開始了他的名嘴本色。

但王定宇荒謬的藉口再多,最多也是讓民眾拿來當笑柄;不料他為了圓自己的說詞,竟然把大學時和「學妹合租一房」的事情也拿來說嘴,而且被影射的,還是同黨立委何欣純。先不論大學生為了省生活費合租房子,與王定宇這個月入數十萬的國會議員向女發言人「分租」是否可以混為一談,光是拖自己的同事下水,就足見其對女性的不尊重。而且王定宇甚至加碼,說自己這起事件,被抗議的電話甚至不如對另一位同黨立委高嘉瑜的抗議數量。踩著別人的頭幫自己辯解,連同黨同僚都不放過,也讓人無言。

被王定宇影射的何欣純大方承認被說的就是自己,但也要王定宇好好解釋自己的事情,不要把別人拖下水,「東扯西扯,最糟糕的是說一百個謊還圓不了一個謊」,算是直指整起事件的核心;也等於昭示了王定宇的「分租說」,連自己人都不相信。

捲入桃色風暴、被跟拍抓到外遇的政治人物不少,但以不認錯、硬拗的功力來說,很難有人能出王定宇其右。過去王定宇對政敵的無差別攻擊,如今都迴向到了自己身上。政治人物外遇當然不是小事,但說謊的問題更是大事。












【重磅快評】民進黨拿核四打馬很故意 這次恐怕又犯規


2021-03-18 16:41  聯合報 /   主筆室
蔡英文總統今天出席「311十周年東北友情特展 」時表示,面對8月28日登場的重啟核四公投,儘管有很多不同說法,但重啟核四不會是政府的選項。圖/截自udntv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表示,現在台灣缺電,藻礁問題又沒辦法解決,最好辦法就是重啟核四,並主張核四重啟、以核養綠,支持核四重啟公投;執政黨以為撿到槍,總統府發言人Kolas Yotaka先開砲質問馬英九「若想重啟核四,核廢料要放在哪裡?」總統蔡英文接續火力,指沒有縣市願意承受核四或是核廢料的風險,因此重啟核四不會是政府的選項;蔡政府能源政策躁進,部署無方,倒是轉移焦點的功力一流。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受訪時表示,現在台灣缺電,藻礁問題又沒辦法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重啟核四,有媒體斷章取義,指馬英九認為核四應在台中重啟,引發風波,馬辦駁斥並強調馬一貫主張核四重啟、以核養綠,並支持核四重啟公投,而核四位於新北市貢寮區,與台中風馬牛不相及;不過這一段插曲馬上被綠營拿來炒作,Kolas Yotaka開砲,蔡總統定調,很快炒熱話題,也轉移部分焦點,但擺在眼前的問題卻一點兒也沒解決,徒然暴露蔡政府的政治操作斧鑿及執政的焦慮。

馬英九拋出「重啟核四、以核養綠」的主張後,Kolas Yotaka先在臉書發文指「光是舉存放在蘭嶼的低階核廢料為例,到底可以搬到哪裡?」她並列舉台東縣達仁鄉、屏東縣牡丹鄉、澎湖縣望安鄉、金門烏坵等地都不願意接受蘭嶼核廢料為例,指核廢料處置是跨越藍綠的難題,馬若要重啟核四,應該要先回答「核廢料要放在哪裡」這一題再說。

蔡英文總統接續火力,先在透過臉書表示,「有些人以為核能的發電量很大,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在台灣,核能並不是發電主力,去年只占11%」,接下來核能的發電量只會繼續減少;今天蔡總統出席311地震紀念活動又說,這幾天朝野持續討論的核四重啟議題,各面向看來,重啟核四都不是選項。

Kolas Yotaka及蔡總統連續發動攻勢,看似把矛頭對準前總統馬英九並痛擊了藍營,其實最大用意是在為四大公投轉移焦點,以減少對民進黨政府的衝擊,而最佳的路徑就是藉著打馬把國民黨和珍愛藻礁及重啟核四公投綁在一起,只是議題設定粗糙,操作失了準頭,反而自暴其短。

首先,Kolas Yotaka質問馬英九「若想重啟核四,核廢料要放在哪裡?」其實這一題是問錯了對象,核廢料的處理主要是由台電執行,而台電是國營事業委員會管轄,國營事業委員會隸屬經濟部,所以Kolas Yotaka這一題要問的人應該是楊偉甫及王美花,而不是馬英九;更怪的是,馬政府時代從沒有問過在野黨「核廢料要放在哪裡?」Kolas Yotaka又何來此問?

再者,Kolas Yotaka似乎忘了,如果核四重啟的核廢料無法處理,那目前尚未除役的核能電廠的核廢又如何處理?如果現役核能電廠的核廢料是政府、台電在處理,為什麼重啟核四後的核廢就要馬英九處理?難道是馬英九還在執政嗎?還是核四發電只供藍營使用? Kolas Yotaka的邏輯根本經不起檢驗。

第三,蔡總統聲稱核能並不是我國發電主力,去年只占11%,說得好像這11%的發電是可有可無似的,政府自有辦法克服核能遞減的電力缺口,但談到三接站供氣的大潭電廠2部機組,即使不蓋三接,最多也只影響不到6%備用容量,兩者數字孰輕孰重,很容易判別,為何蔡總統就非得要挖掉「藻礁永存」的珍稀寶地來蓋接收站?

最後,四大公投箭在弦上,蔡政府壓力空前,但出招總要精準些,重啟核四公投是擁核團體發起,珍愛藻礁公投由潘忠政領銜,國民黨送件的是反萊豬進口及公投綁大選兩項公投,蔡政府應該不會分不清楚,但硬要湊在一起,如此刻意不精準,套句刑法「不確定故意」的術語,蔡政府這次恐怕又犯規囉!   











【重磅快評】從「鮭」化潮看姓名制的輕率與文化霸權


2021-03-18 18:12  聯合報 /   主筆室
為了免費吃壽司,全台有上百人改名稱「鮭魚」。圖為壽司郎高雄夢時代分店排隊人潮。記者劉學聖/攝影
為了免費吃壽司活動,全台竟爆發了另類的「鮭化潮」,基隆市還有警員到戶政所申請改名。記者邱瑞杰/翻攝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這句話流傳多時的話,在這幾天徹底被打破。只為了為期僅兩天、名字有「鮭魚」即可免費吃壽司活動,全台竟爆發了另類的「鮭化潮」。在網路的推波助瀾下,一路不斷演化疊加,不僅有人改到了36字,最新的還出現長達50字,簡直成了一場鬧劇,更凸顯了現行台灣姓名制度的輕率與荒謬。

從這次的改名之亂,很多人才驚覺原來在台灣改名這麼容易!成年者只要拿著帶著身分證、戶口名簿,以及最近2年拍攝照片,花上50元等上幾分鐘就能完成,一生有三次的改名機會,很多人只為了吃頓免費的壽司,便用掉兩次珍貴的改名機會。但在其他國家改名通常沒這麼容易,在日本,得有正當的理由取得家庭裁判所的許可才可改名,在美國如果是非婚姻緣故改名,除了要向法院申請改名,核可後還要通知各方或登報公告,不像台灣說改就改。

這次申請改名的多半是年輕人,尤其集中在大學生,在網路及同儕效應下,大家結伴去改名,再貼文炫耀,變成一種很「潮」的行為,形成年輕人的次文化。這也凸顯了,雖然根據大法官釋憲及姓名條例放寬了規定,但規範卻很含糊,在六項可申請改名的情況中,其中「字義粗俗不雅、音譯過長或有特殊原因者」這項,因為漫無標準,遭到濫用,浪費了行政資源。

但如果要說在台灣改名很容易嗎?那可不一定。這次的更名之亂,就讓不少原住民感慨,漢人為了吃免費壽司可以改名,但原住民卻不能直接以族語文字(羅馬拼音)登記。過去原住民身分證只能登記漢名,阿美族導演馬躍.比吼在2002年前曾以一部「請問貴姓」紀錄片掀起原住民的正名熱潮,雖然姓名條例早在1995年放寬原住民可以回復本名登記,但過去不少原住民都遇過因為本名太長在回復族名時遭到戶政人員刁難的情況。

現在雖然觀念已經逐漸轉變,但姓名條例還是規定,原住民只能以傳統姓名或漢人名字與羅馬拼音並列登記,不能單獨使用傳統姓名的羅馬拼音,例如身分證上只能登記:谷辣斯・尤達卡 (Kolas Yotaka),而不能單獨註記Kolas Yotaka,內政部的理由是,這樣會影響社會認知困難。這規定忽略了對原住民而言,不論是漢字或是羅馬拼音其實都是外來的文字「工具」,沒有主輔之分,現行規定卻以漢人的思維框架了原住民姓名文化。

即使蔡英文總統一上任便向原住民道歉,但這項真正回復「原」名心願,原住民爭取多年卻始終未果。請問改名叫「陳愛台灣國慶鮑鮪鮭魚松葉蟹海膽干貝龍蝦和牛肉美福華君品晶華希爾頓凱薩老爺」,就不會影響社會認知困難嗎?

從這場鮭魚之亂看在台灣改名的容易與不容易,就可以知道現行姓名條例有多麼率爾與文化霸權。













【即時短評】被當成政治籌碼、社福事業經營的台灣農業


2021-03-18 09:02  聯合報 /   本報記者彭宣雅
中國大陸禁止台灣鳳梨出口大陸,農委會明年採取減種、分散產季因應。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108年度(2019)「產銷調節緊急處理計畫」支出6.59億元,創五年新高,其中3.23億元是買滯銷農產品來做「堆肥」,面對當時即將到來的2020年1月的總統大選,花個3億撒錢收購,維持「量價齊揚」、「沒有產銷失衡」的農產品「平穩」假象,在選票面前,3億、6億算什麼,一點都不貴。

2016年開始,農業政策只有一項就是撒錢補貼,從高麗菜、柑桔、鳳梨、芭樂、紅龍果、芒果、檸檬、文旦及生食甘蔗哪個不補貼;國庫用起來得心應手,支票漫天開,過度的政治干預,把農業當成政治籌碼、社會福利事業經營,農民當然放心、盲目無目標地耕種,到時候找地方民代來叫囂哭喊,只要「不想努力了」,自然有政府、可補貼。

一棵果樹總會生產出各種品質的水果,分等級、分品質,中下果也需要自行管理處理,專業農會努力精進把小果裂果降到最低,減少損失;但政府浮濫拿出補貼,等於裹著糖衣的毒藥,農民只需要求量就好,越多、越重,補助更多,投機、兼職的老弱殘兵混得風生水起,壓縮真正專業農民的生存空間,弱化農業體質,也扭曲了整個農業的市場經濟,「慣農業」的惡性循環,這幾年一一浮現。

農糧署說的沒錯,農民都很高興,有錢領誰不高興,不僅農民開心 ,農民團體、合作社場、農會有誰不挺,一大堆奇怪的補助握在手上,開門做生意,誰要跟錢過不去?這次中國大陸禁止鳳梨外銷事件,現階段整個產業鏈都在觀望,產地幾乎調不到鳳梨可賣,一來產季大出未到,二來說好的10億補助怎麼分配,總是要看到政府白紙黑字的公文才算數,否則到時候只能自己吞下去。

鳳梨的問題急迫,都知道要明年要減種、分散產季,其他作物卻只能怪老天沒有來收走?發補助理由百百款,天氣不好、颱風肆虐、寒流來襲算災損有補助;天氣好、風調雨順也可以收購,天氣好、天氣不好都有錢可發;明明農委會地方收購、耕鋤發得如火如荼,嘴上還要說都是農民團體、合作社場、農會自己做的。

預算中心白紙黑字的政府資料拿出來,「產銷調節緊急處理計畫」支出6.59億元,3.23億元是買滯銷農產品來做「堆肥」;也能凹成堆肥、掩埋占總收購比率多少無法計算;反正不僅有農發基金為後盾,還有去年的新冠肺炎紓困特別預算可用;最高民意機關立法院不能監督部會的經費使用,外界不可以對政策有質疑,有疑問者就是不懂農業、不實報導。

官員政客隨便講,一頂不照顧農民的大帽子扣下來,就能掩飾農政單位的失職與失能,反正同黨立委需要農業經費安撫地方不會出聲;就算是負責監督的各個在野黨也分辨不出來,不僅相關資料拿不出來,也看不出政府大內宣的端倪,農委會就是「笑你不懂」。

行政機關做不好事從來不是問題,說謊才是。


周行一/我們不能是沒有交集、支離破碎的社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我們不能是沒有交集、支離破碎的社會
◆  嚴震生/紓困方案 拜登上台第一場勝投
◆  林中斌/習近平:逆境翻勝 全盤檢討 戰狼降溫
◆  王正方/內閣制推得動嗎?







周行一/我們不能是沒有交集、支離破碎的社會


2021-03-18 02:38  聯合報 /   周行一(政大財管系教授)
周行一


親戚、朋友、同事、同學、同鄉在社群媒體應用程式中建立社群之後,常互相提醒不談政治。日常大家關心的事情多與政治有關,例如經濟、產業政策、兩岸關係、國際政治、環保、能源、汙染、生態、勞工權益、健保等等,不一而足,不談政治造成大家無法對共同關心的議題發表意見或討論,群組變成了純交誼或者是談風花雪月的地方。想法及意識形態接近的人會再組一個社群,討論互相認同的觀點,漸漸地,社會上的公眾議題隨群組越來越兩極甚至多極化,當社會必須討論,形成共識時候很難達成交集。

除了台灣,很多國家也有類似狀況,而且越演越烈。因為話不投機半句多,理性的討論越來越少,民主政治似乎已經無法經過討論形成妥協的政策,反正以投票作決定就行了。美國剛通過的有史以來最大的一點九兆美元紓困案,即是在兩黨完全無法妥協的情況下,由副總統投下一票打破僵局。

很多人會同意,台灣的這個問題比美國嚴重,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困境呢?

第一個可能原因與教育有關,台灣各級教育的考試強調標準答案,而沒有標準答案的作文考試題目通常是抒情性的,學習過程當中也缺乏邏輯論述性的訓練(例如寫長的報告),使得老百姓不習慣根據客觀的資料,經過邏輯的分析,論述自己的觀點,以理服人,最後形成了大家表達的是主觀意見與偏好或者是情緒

第二個可能原因是意識形態及偏好的不同,多半與成長背景、家庭與學校教育相關。偏好是沒有邏輯對錯的,不能說喜歡綠色或者是藍色就是對的或是錯的,當大家不習慣以邏輯論述的方式以理服人時,基於意識形態或者是偏好的討論就會變成主流,久而久之,因為沒有交集,大家乾脆就不討論了。

第三個可能原因與私人利益相關,為了私利就算自己的論述站不住腳,也會據理力爭,弄得臉紅脖子粗,所以才會有人說民主政治是零和遊戲,對方贏了自己就全盤皆輸,只有自己贏了才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連美國民眾都漸漸無法理性溝通達成妥協,台灣的民主經驗比歐美短很多,無法溝通的狀況顯然會惡化。當投票前的討論淪為形式,完全以投票做公共決策之後,可以想見最終民眾不會接受投票結果,這是為什麼川普輸了選舉以後,美國有許多的選民認為選舉的結果受到操弄甚至舞弊,造成了暴徒衝入國會山莊的原因。

在台灣,選舉的結果常受大家質疑,而政府也可以不執行公投結果,這種沒有互信的困境如果不能解決,台灣的民主最後將無法維繫。

台灣必須立即轉型教育內涵,強調訓練學生收集客觀資訊,邏輯分析理性論述的能力;在政治制度設計方面鼓勵群眾理性討論,避免忽略討論而以投票作為做決定的工具,這樣社會才容易形成互信,做的決定才會得到大眾認同,否則我們將是一個越來越多極化,人民沒有交集,支離破碎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