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經濟/中美貨幣大博弈 終於揭開序幕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給我們什麼想像力與領導力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就特赦大巨蛋吧
.經濟日報社論.中美貨幣大博弈 終於揭開序幕





經濟/中美貨幣大博弈 終於揭開序幕


2016-04-21 03: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日前在官網上發布了一條簡短消息,稱2016年4月開始,人行同時發布以美元和SDR(特別提款權)做為報告貨幣的外匯儲備數據。看似輕描淡寫,實則中美兩強的世紀貨幣大博弈正式揭開序幕了。
就像圍棋中的開局,第一手,下在了「四.四」的「星位」,中規中矩,出手平凡,但寓機無限。
人行當日在美元計價數據外,首次公布了以SDR為計價單位的外匯儲備數據。據人行折算,3月中國外匯儲備餘額為3.21兆美元,或2.28兆SDR。依此換算,一個SDR約等於1.41美元,這是「當日」美元與SDR之間的匯率。中國此舉無異是提出了一個倡議,任何有關國際金融的數據,今後除了以美元計價的指標外,還將有一個「更具國際意義」的SDR指標了。
這即是中國在中美世紀大博弈中採取的迂迴戰略。要明白這個戰略的意義與作用,得從上個世紀以來的國際金融大背景談起。
在上世紀二戰快要結束之前,1944年,主要國家為了要建構一個和平時期有利於全球經濟發展、消弭衝突再起的機制,乃於美國的布列敦森林市舉行了一場長達20多天的會議,並就全球投資、貿易、經濟社會發展等形成了共識,進而決定設置WTO(世界貿易組織)、IMF(國際貨幣基金)及WB(世界銀行)等組織,但在是否應建立一個國際貨幣議題上,出現了分歧。
爭議發生在美國與英國對於應否建立一個全新國際貨幣的議題上。做為英國代表、上世紀最偉大經濟學家之一的凱因斯,亟力倡議他提出的國際貨幣概念「bancor」,這是一種與世界主要貨幣及主要商品緊密掛勾聯繫的新貨幣概念。但此議被美國全力封殺,美國堅持美元是最佳國際貨幣,且承諾若各國貨幣釘住美元,即以100%的黃金儲備做為美元的發行準備。最終美元贏了。
但此一承諾大約僅維持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二戰後,國際政經形勢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美元大量發行並外流;美國自忖,若美元持有者皆向美國金融當局要求兌換等值黃金,美國已無力兌現承諾,乃毅然在1971年8月15日宣布美元與黃金脫勾。這一單方面的毀諾,無異使美國擁有了很不負責任地獨占性印鈔權;美國只要不斷開印鈔機,就可以拿這些紙鈔去套取他國的資源,占盡天下之便宜。當年美國財長康納利說得很坦誠:「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你們的麻煩。」這也許是20世紀最經典的話之一。
康納利沒有錯。自此之後,美國貿易,年年逆差,美國的國債也大銷特銷,美國一點問題也沒有,麻煩全在國際各國。
各國當然愈來愈不滿意,卻又無可奈何。曾有一些國家出來挑戰美國的美元霸權,但非失敗即和局。日本1980年代想推動日圓國際化是例子之一,結果並未成功,卻面對了一堆麻煩。2003年,伊拉克元首海珊宣布以歐元或其他方式計算石油買賣,結果是身滅國亡;勉強成功的是歐元,但歐元一路走來,也說不上是真正成功,最多是跟美元平分秋色,危機卻時隱時現。
接下來,就是中國了。中國被美國占便宜,尤其是中國持有大量以美元計價的美國國債;美元一貶,即叫苦不堪。中國又該如何面對呢?長期看,只有一個選擇,先讓人民幣國際化。但中國也很清楚明白,不宜直接挑戰,只能迂迴前進。中國的謀定後動表現在:
一、先讓人民幣通過與他國的互換協議,走上雙邊化。
二、2009年世紀金融海嘯之後,人行行長周小川主張國際社會應發展出一種國際貨幣。但在美國壓力下,這項倡議反應者寡。
三、於是,中國選擇了SDR。這個被IMF認可的SDR,沒有理由不被看成是國際貨幣。中國近來一連串動作,自是此一迂迴戰略的一部分。
所以,人民幣終於跟美元交鋒了,正式揭開了世紀貨幣大博弈的序幕。

聯合/柯文哲就特赦大巨蛋吧


2016-04-21 03: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大巨蛋若走解約途徑,柯文哲會不會以為自己下了刀山,而他其實是一頭栽進油鍋裡。
一、解約金的問題。柯P的如意算盤似是,找到接手的財團,雙方直接換手交錢即可。首先,如果不先完成解約手續,如何能以合法程序開標找出接手人(內定嗎?);而任何財團,難道敢因內定就在未解約前答應出錢?市府若不墊付解約金,又如何能解約?且遠雄自應以市府為拿錢對象,不可能冒與接手人私相授受的風險。也就是,市府應先把錢給遠雄,再從合法出線的接手人收錢。這些過程,爭議極多,變數極大,柯文哲勿玩火自焚。
二、工程問題。一方面是停工迄今的鏽損等問題,二方面是新舊工程接軌的問題,三方面是工程修改的問題(市府必須以要求遠雄的標準,要求接手人完成)。但遠雄說:「我賣給你就成一堆廢鐵,你不會蓋啦!」這句話柯文哲應認真聽。
市議員汪志冰建議柯P,以主張特赦陳水扁的精神,柯市長也可「特赦大巨蛋」,親自提一籃水果去拜訪趙藤雄,商議復工,說不定趙一高興,再捐八億給市府,也解決了世大運的募款問題。柯文哲回稱:「這也是很好的建議啦!」
不要一錯再錯。如果接手人再生風波,或接手後又風波不斷,柯文哲就真的是出了刀山卻栽進油鍋。何況「特赦」亦非絕無可能,大家都聽到了,柯文哲的最新說法是:「遠雄續建大巨蛋,也是可研究的選項之一。」

聯合/蔡英文給我們什麼想像力與領導力


2016-04-21 03:3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家領導人要給國人兩種寄託。一、想像力,就是要建構國家的憧憬。二、領導力,就是要具備足以實現此種憧憬的才能。距五二○已不到三十天,蔡英文給了我們什麼?
先談國家的憧憬。蔡英文稱接受「一九九二年會談歷史事實所達成的共同認知與諒解」,卻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四字,充分呈現其自相矛盾;也因此致使憲政認同不能確立,兩岸關係基礎動搖,國家憧憬亦失憑藉。這種曖昧搖擺的立場,豈能給台獨支持者增加什麼想像力?又豈能給支持中華民國者增加什麼想像力?
九二共識,對內涉及憲政定位,對外涉及兩岸關係。這二者雖非國家政務的全部,卻是最重要的脊樑部分。蔡英文如果連「九二共識」四個字都拿不起、放不下,奢談什麼憧憬?
接受九二共識,應有接受的理由;不接受九二共識,也應有不接受的理由。但若說「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卻不接受九二共識;或主張「維持現狀」,卻不接受九二共識,這皆不成理由。在如此不能自圓其說的架構下,蔡英文給了人們什麼憧憬?給了大家什麼想像力?
再談領導力。蔡英文自兼黨主席,並使政務官不兼黨職,試圖切割行政團隊與民進黨的關聯,以架空民進黨;但這種想要「繞過民進黨」的作法,卻亦顯現她將陷難以有效「領導」民進黨的困境。蔡英文若不能穩固對民進黨的領導,即無以確立憲政認同及兩岸政策,也就不能建立「穩健執政」的國家願景。
自副總統人選至內閣名單,皆可證蔡英文在行政團隊的「去民進黨化/去意識形態化」;《兩國協議監督條例》變成「兩岸」,及一度出現「自動生效條款」,亦可見蔡英文政策轉向的跡影。
但是,肯亞案卻使蔡英文捉襟見肘。由立法院長蘇嘉全帶頭,以「兩國論」來詮釋事態,綠委的「制裁說」、「仇中論」此起彼落。蔡英文在臉書稱「中國大陸」,蘇嘉全及綠委則爭相攻擊「中國」。由此可見。蔡英文雖全力塑造行政團隊的「低調」風格,但民進黨在立法院及黨這兩塊的「高調」自走砲所在多有。僅是把監督條例由「兩國」改稱「兩岸」,顯不能齊一民進黨的口徑。
九二共識的僵局,其實只是民進黨及綠營內鬥的外溢效應。如今,蔡英文若說:台灣的民意真正反對九二共識,或真正瞭解九二共識在兩岸各自的「原則」與「善意」,或真正願意承擔九二共識一旦破局後可能發生的不可估量的後果;無論是以上的哪一種主張,她皆必須提出足以說服國人的論證。這也許正是呂秀蓮建議蔡英文應為五二○演說辦公聽會的道理。
蔡政府以主張凍獨的童振源為行政院發言人,以「現在仍支持ECFA」的陳添枝為國發會主委,又以李大維及張小月兩名藍軍為外交和兩岸前哨,此皆顯示她無意全然背離「九二共識」的兩岸架構。但她之所以又與「九二共識」若即若離,則是因她在面對散彈四射的民進黨及綠營內部時左支右絀,沒有一言九鼎的領導力。
若與二○○○年的陳水扁相較,民進黨在選前即發表《台灣前途決議文》,並以「四不一沒有」開局;但今日的蔡英文,卻沒有能力使民進黨及綠營為她打開「九二共識」的僵局。今後,這個以「不挑釁/無意外」為著眼而建立的行政團隊,與民進黨在立法院及黨內的自走砲,如何各自扮演「黑臉/白臉」的競合關係,就成了蔡英文政治操作上的最大考驗。
蔡英文必須能夠領導民進黨,否則就難領導「這個國家」(蔡英文避稱中華民國的慣用詞)。一個對中華民國扛不起又丟不掉的蔡英文,必無可能建構可大可久的國家憧憬。因此,蔡英文可給國人的最大想像力,應是她必須表現出能夠引領民進黨轉型的領導力。

聯合筆記/溫馨接送情—禁駛!

.促轉條例表決 民主黑暗期將臨
.太上院長巧取豪奪 中研院豈可如此縱容李遠哲
.吳大猷院長的風範 拒為政治人物背書
.聯合筆記/溫馨接送情—禁駛!
.三贏策略 急救大巨蛋
.李家同: 因材施教 用孔子的話翻轉教育
.我撿垃圾 掃地掃心地
.我撿狗便 天天撿不完




聯合筆記/溫馨接送情—禁駛!


2016-04-21 03:17 聯合報 梁玉芳

黃靖男的府城客運二號線,經過醫院、國宅,有不少高齡與身心障礙乘客。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曹馥年/攝影



「台灣已經邁入高齡社會」像是一句符咒,喃喃在朝野人士口中念了多年。但是我們早已習慣「知易行難」,「知道」台灣人老了是一回事,在「行動」上建構友善高齡的社會,又是另一回事。
例子之一是近日台南一名暖男司機被公司禁駛了,掀起輿論小波瀾。原因是他對老人、身障乘客太好,不僅協助,有時乾脆背上車,竟然還等他們坐好才開車,一點都沒有尊重全車乘客寶貴時間,一趟車至少延誤十二分鐘。
不巧,他開的路線又經過老人居多的成大醫院、台南醫院,老人之間也將這罕見的暖男司機視為至寶,口耳相傳,會特意搭他的車。這下可好,暖男的老粉絲一多,延誤更嚴重,近日遭到民眾一連十次的誤點投訴。
於是,這段「溫馨接送情」並沒有美好結局,以客運公司下令「禁駛」、司機自動請辭作結。
這是哪裡出了問題?為何體貼弱勢的行為與敬業的態度,不能得到企業的獎賞,反而是處罰?
綜合客運公司及台南市府給的說法是:市府交通局對公車業者的補助款有「扣點」機制,公車「準點」是基本要求;再者,公車駕駛必須「公平服務所有乘客」,不能為了老人,影響其他人權益。
這個「公平服務」的說法,有點意思。如果認為司機幫助行動不便者,讓弱勢者占用比其他人更多時間,就是不公平;那麼市府用預算讓老人免費乘車,不是也非常不公平?照此邏輯,一切老人、身心障礙、弱勢者的福利,應全部取消,才是「公平」。
回到問題的源頭:判定是否準點的公車時間表,應是按照使用者的需求制定;若未考量到消費族群有愈來愈多的老人,依舊以「非高齡社會」的標準,套用在老化社會中,這樣的「老人成為障礙」的衝突只會愈來愈多。
當人口漸老,整個城市的建構與運作,應該也隨之調整。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在二○○七年公布「高齡友善城市指南」的基本精神。
舉例來說,紅綠燈秒數是否該增長,別讓高齡者連個路口都走不完,無助卡在車陣中;公家機關的表格、提款機,要有放大版的文字。日前網路討論高鐵車票的設計,站名、時間、座位資訊的字級太小,本就不利閱讀,更遑論視茫茫的老花雙眼。
說來諷刺,這次暖男司機遭挫的台南市,在衛福部「高齡友善城市」評比中,前年還獲十三個獎項,「高齡福利政策全國第一」。台南市府宣稱推動「高齡友善城市」是「溫暖大台南」主要計畫之一,與先進國家同步達成「無礙、暢行、敬老…」等指標。好吧,那先讓老人能穩當地搭公車,愛心司機不用丟飯碗,如何?

體貼銀髮族…60歲司機誤點遭禁駛 無奈遞辭呈


2016-04-14 03:29 聯合報 記者曹馥年、鄭維真/台南報導

黃靖男因理念不和遞出辭呈,心裡仍掛念著那些行動不便的銀髮乘客。 
記者曹馥年/攝影


台南府城客運二路公車駕駛黃靖男,堅持待全車乘客都坐定再行駛,還攙扶老人家與身障者就座,甚至背上車,他細心的服務難免耽誤時間,最近遭民眾一連十次投訴誤點,被公司處分禁駛。他昨天無奈地遞出辭呈,不少網友看到好司機不幹了,紛紛上網留言「留下來吧」。
「客運司機是我童年的夢想。」六十歲黃靖男說,童年時隨父親搭公車到仁德,被一名衝著乘客罵「三字經」的司機嚇到,那時就讓他萌起當一個好司機的夢想。他後來到日本幫忙母親經營餐廳,最終還是在日本東京擔任公車駕駛十二年半,他在臉書自我介紹寫著「發心待客的快樂公車駕駛員」。
黃靖男廿年多前返台後,想將日本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公共運輸文化延續到台灣,曾先後在多家客運公司待過,三年多前回到台南進入府城客運,他駕駛的二路公車,行經國宅、醫院,他對待乘客親切有禮,協助老人、身心障礙者上下車,且確認所有乘客都下車後才關車門開車,獲得好評。
「人都會生老病死,尊重每位乘客,是我擔任駕駛員的堅持。」黃靖男說,他經濟仍過得去,就算不支薪,為理念他也願做。對因誤點被投訴,他仍堅持若為追求準點致使服務無法到位,「殺了我也辦不到」。
黃靖男說,若積蓄足夠,希望籌錢開愛心公車,跑偏遠路線。「以前在餐廳工作時,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歡迎光臨』,希望能繼續保持這樣的心情,繼續服務乘客。」
管理制度 應該檢討盲點
黃靖男昨天向市議員邱莉莉陳情,希望政府檢視現行公車管理制度盲點。邱莉莉表示,交通局對公車業者的補助款有「扣點」機制,會以公車誤點、過站不停等缺失給予扣除補助款,立意良善,但是否因此降低服務品質,需深入了解,交通局應找市業者開會,讓管理制度更合理。
嚴重誤點 影響上學上班
「公車準點是最基本要求,須兼顧行車速度和安全性,也不能為此犧牲服務品質。」南市府公共運輸處說,黃駕駛早班公車,如嚴重誤點將影響乘客上學、上班,對民眾投訴,客運公司暫就班表做適宜調配,公運處將再了解黃的實際表現和派勤狀況。
府城客運副理郭旺松表示,對黃請辭公司很惋惜,目前持續與他溝通,盼能兼具服務品質及準點,會盡力慰留,是否批准辭呈再討論。

李家同: 因材施教 用孔子的話翻轉教育


2016-04-21 03:17 聯合報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最近大家喜歡談翻轉教育,翻轉教育是什麼,各有各的說法,可是至少有個觀念是共同的,翻轉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還有個常見說法是,翻轉教育要能喚起師生對教育的熱情。
對我來講,我知道有些小孩不想念書,實在是因為上課時有聽沒有懂,看電視也看不懂,要和大家討論更免談。所以我們不妨記得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孔子的話就是所謂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
還有一點,小孩不夠聰明,當然不能學非常難的東西,就好像有些小孩體能不夠好,也不該要他做運動上的困難動作。可是我們的教育是統一教材、統一進度、統一考試,落後的孩子當然對教育不可能有熱情。禮記上卻又有一句話非常有價值,那就是「不陵節而施之謂孫」,意思是說好的教育絕對不能夠超過學生的能力。
我不太懂什麼教育理念,可是我就記得孔子所說的話。前些日子我教的學生之中,有一些學生對於be動詞的否定句就是搞不清楚,他們會說They don't happy.而不會說They are not happy.我的辦法就是先給他們看很多很多be動詞的否定句子,這些小孩一看就會懂,日久天長,他們順口而出,從此不再會說They don't happy.當然我同時也還是教他們練習寫They are not happy.的句子,我的學生之中有一些從來就沒有這個問題,我就可以給他們做比較難的練習。
總之,我的經驗是小孩如果學得慢一點,並不表示他學不會,而是要花比較長的時間而已。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將教育客製化,我們不是常說應該以客為尊,因此也不妨說我們的教育以學生為尊,他們懂什麼,我們就教什麼,他們不懂的,就不要勉強他們。但也不要放棄他們,不論哪種學生,重要的是要學會最基本的學問。寫出They don't happy是很嚴重的事情,可是我們千萬不要小題大作,責怪學生,而要有耐心,迂迴地教。
我相信孔子之所以說因材施教以及不陵節而施之為孫,乃是因為他發現有些小孩是要慢慢教的,當時孔子也沒有電腦,他老先生也不知道錄影為何物,可是他知道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我們不能放棄這種小孩,以他的能力決定如何教。
這個年頭講孔子不太有什麼人聽了,不過我教了幾十年的小孩,越來越發現孔子的話是有道理的,而且它的道理遠遠超過了一些洋人所講的道理。我們實在不必成天要去問史丹佛大學的教授在講些什麼,聽聽孔子的話絕對有用的。我至少非常感激他,因為我聽了孔子的話以後,我教的那幾個孩子終於不會寫一些很可怕的英文句子了。我的確也用了電腦,因為博幼基金會的網站有好多這種練習題可以下載,使得我自己不用製作教材。

促轉條例表決 民主黑暗期將臨


2016-04-21 03:17 聯合報 黃樸/文字工作者(台中市)

仗著人數優勢,民進黨成功推動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的付委。國民黨先是退席,接著再提出復議案,都無疾而終。除非奇蹟出現,否則三讀通過必然指日可期。
就內容來說,這部條例旨在清算國民黨黨產以及重新調查威權時代舊案與清除威權象徵。明眼人都很清楚,促進正義只是幌子,民進黨與時代力量真正目的在政治鬥爭:讓國民黨永難再起。黨產的影響固然大,相較之下,後二者的殺傷力卻更為嚴重,因為這會讓國民黨在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全都失去意識形態上的正當性。簡單說,就是宣布它為不義政黨。透過教育與媒體的更進一步洗腦,國民黨的支持者會永續地大量流失。
「促轉委員會」將是本條例的發號司令中樞,國民黨稱之為「東廠」,恐怕不是誇大其詞。成立這一委員會的構想明顯抄自德國。兩德統一後,聯邦政府設置了一個調查東德國安部罪行的機構,一般也以首任主管之名稱高克官署。這個機構的主要工作在整理調查該部為了控制人民而製作的龐大的監聽檔案,許多人因為被查出當過「抓耙杍」而丟官或甚至連清道夫都幹不了。因為株連甚廣,它在德國受到不少質疑。
批評者說當年納粹罪孽何其深重,絕大部分高幹卻不僅逃過追訴,甚至在戰後西德飛黃騰達。東德誠然不民主,但是它畢竟弗如納粹遠甚。事實上,世界各國多多少少都有一段過去(例如美國白人迫害印地安人),但是會硬生生地搬來德國那套清算模式的非常少。相反地,南非就反其道而行,他們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重點在和解而不是清算,曼德拉的寬大為懷也讓自己贏得世人的尊敬。
從今天的標準看,蔣介石的統治無疑地違反民主法治。然而在那個血腥對抗的年代,台灣隨時面對「血洗」的威脅。特別是在前十幾年,對岸派來數千名地下黨員,國民政府朝不保夕,如何期待當權者按照今天的標準嚴格依法審判?事實上,即使美國當年也因赤禍威脅而有麥卡錫主義,更何況是台灣這個與紅色中國僅一水之隔的小島?蔣介石不僅穩住了台灣,同時也推動土地改革、普及國教以及發展工業等政策,這些遺憾地都不是那些「轉型正義」代言人在乎的議題。
促轉條例的順利推動,其實也讓「公道伯」的為害清楚地曝露在太陽底下。去年十月間,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公開指責民進黨在七年多內霸占立法院主席台高達九十二次,等於每月一次!這絕對是金氏紀錄。令人震驚的是:國民黨一直束手無策!國會議長必然擁有警察權,王金平卻堅決不用。多數表決同樣也是民主通例,他卻執意搞「黨團協議」,導致馬政府連陸生納入健保這樣的芝麻蒜皮小事都實施不了!這是天下奇蹟。然而,王金平操弄立法院,馬總統同樣難逃責任。在聲望高的時候,透過政治手段一定可以介入改革,他卻要拖到民意支持度只剩十幾趴的時候再玩「九月政爭」,後果不問可知。
不難預見的是,民進黨會在其他法案的推動上繼續「整碗捧去」。無能的國民黨絲毫不值得同情,民進黨的肆無忌憚卻可能標誌著民主黑暗期的來到。它打著轉型正義的旗號,心理要的是更深入的「去中國化」與「台獨化」。弔詭的是,一旦這個目的達成時,或許也是對岸鐵下心來強硬對付台灣的時候了!

馬凱/新內閣要當周處除三害

.馬凱/新內閣要當周處除三害
.陳立恆/一步之遙.天堂與地獄的距離
.舒國治/再談太極拳
.方祖涵/下台的姿態
.盛治仁/布萊恩、柯瑞的共同點
.黃介正/蘭德報告與國防省思
.劉克襄/老街不只一種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馬凱/新內閣要當周處除三害


2016-04-21 03:32 聯合報 馬凱(經濟評論者)

新內閣呼之欲出,各界名之「財經內閣」,因為準閣揆是財政學者,且多位閣員「糟糕,又是我同學」,而國發會主委又是知名經濟學者。唯主掌經濟最高決策的經濟部長並非財經出身,而是科技專家;乃有以兩蔣時代的大臣尹仲容、嚴家淦、孫運璿皆工程背景卻成經濟幹才為其解說。但顧此失彼,卻無意間造成值得玩味的矛盾。
不論何以名之,新內閣任重道遠,卻不容諱言。因台灣經濟這艘大船,十餘年來飽受摧殘,百廢待興;而主流產業出路高度寄託於大陸的世界工廠,連年以出超支撐台灣經濟,卻在大陸世界工廠忽然決定轉型頓失倚恃,大船擱淺亂礁;經濟成長率去年破一,今年亦不樂觀,而出口與景氣對策信號則追平金融海嘯的慘況,仍不知將伊於胡底。
此時胥賴巨眼如椽者,痛下決心,全力修復殘破的機具、設備,重建出航的條件,一面則盡力脫出亂礁尋覓新的方向。如此艱鉅必須尹仲容、嚴家淦、孫運璿這般踏實沉穩、飽經歷練又忠忱謀國的大臣方足擔當;豈是名校博士只識在虛擬的空間中鑽牛角尖、孜孜矻矻投身文字或數學遊戲者可同日而語?
儘管如此,當這些學者受此重任,只能像過河卒子,效法周處全力為台灣除去三大害。
第一大害:迷途擱淺的大船,找不到方向。九年前中共宣布「騰籠換鳥」,以世界市場代替世界工廠,並以「十二五計畫」全力落實;台灣中上游產業的出路即宣告斷絕。但歷任內閣置若罔聞,坐待噩夢成真;依循廿年的經濟模式乃崩壞,前途茫茫。
因而必須翻轉窠臼,重建經濟發展新模式,找出前所未見的新方向。這絕不是翻翻教科書可以奏功。整個內閣,尤其經濟部與國發會先要拿掉習於因循的眼鏡,認清真相,然後殫精竭慮,重新檢視潛在的優勢條件,勇敢地破舊立新,引導台灣殺出重圍。
第二大害:台灣可用之人正急遽消失。一方面快速少子化為禍;另一方面教改全面摧毀技職教育,讓大學生嚴重供過於求且學風敗壞。青年是國家的未來,而中興唯賴人才;令年輕一代的人才難繼,不僅眼前困境難出,國家更失去未來。
翻轉教育因而成了新內閣第二個當務之急。先要丟掉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理想,讓老師老老實實地做經師、人師,學生腳踏實地學知識、學做人。同時將飽受歧視、資源欠缺的技職教育撿拾起來,給予充足的師資、跟上時代的設備、嚴格而務實的訓練。然後為提高出生率訂出明確計畫,採取有效措施,剋日扭轉少子化,並藉以激勵有效需求、安定人心。
第三個大害最為根本。一如周處除三害故事,三害之最,就是政府自身。面對迫在眉睫的厄運,選擇袖手旁觀;目睹少子化以破世界紀錄的速度發展,卻束手無策。此尚不足道。可用之才的消失,正其一手炮製;猶有甚者,教育體制在高壓管制下動彈不得、不進反退;台灣在太平洋島鏈的核心競爭力在重重禁制之下消失殆盡;外來投資者面對繁瑣管制黯然而去;節能與綠能產業在極低油電政策下寸步難行。新內閣且暫緩提出種種規劃;低下頭來,洗心革面,高抬貴手,台灣立即海闊天空,另外兩大害也一併去除。不論財經學者還是科技專家,能成就此事,就是國之重臣。國家前途之所繫,只問有此魄力否。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