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798/web/◆ 聯合報社論/俄烏開戰前的衝突惡化,賴清德勿一路照抄
◆ 聯合報黑白集/查無金流比下流
◆ 經濟日報社論/能源政策謬誤 調漲電價毫無道理
經濟日報社論/能源政策謬誤 調漲電價毫無道理
2025-03-26 01:51 經濟日報/ 社論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左)表示,台電的電價「沒有合理反映」才有虧損。 記者潘俊宏/攝影
電價審議會本周五登場,將決定4月起的新電價。根據台電內部研議,民生用電方面,將對330度以下住宅與330度以下的小商店,電價調漲11%到33%;330度以上的調幅則低於10%;產業用電方面,則擬全面性微幅調漲。初估整體電價平均調幅近6%。
這次電價調漲,是賴政府的第二次,最大的特色就是「集中鎖定在民生電價」,和最近四次調漲都集中在產業用電,形成強烈對比。而民生用電中,用電較少的調幅超過用電較多的,對弱勢民眾造成重大衝擊。民生用電的調幅,超過用電較大的產業用電,雖然經濟部著重於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但出口產業多為用電大戶,微調產業用電有違「提升能源效率」、「使用者付費」原則,更引發「內銷補貼外銷」的質疑。經濟部有必要說清楚講明白。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表示,台電的電價「沒有合理反映」才有虧損,因為現在和疫情前五年燃料均價相比,漲幅仍達六成,而平均電價只反映燃料成本的四成,尤其是民生330度以下的單價低於20年前。因此希望透過調漲電費來達成「電價結構合理化」。
上述「電價沒有合理反映,才有台電虧損」的說法,只強調「收入面未十足反映成本」,迴避「燃料價格自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起已普遍降低,為何購發電成本仍然增加」的問題,顯屬倒果為因,避重就輕。再細究台電歷年的盈虧資料,更發現上述說法是選擇性的不當對比。
例如,油價民國一OO年(2011年)漲破100美元/桶後,到民國一O三年(2014年)的四年期間都在此高檔徘徊,比去(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的均價(81美元/桶)貴了25%,但台電那四年的虧損反而比現在少,盈餘比現在多,尤其燃料價格比現在貴的民國一O三年(2014年),台電還能轉虧為盈。
民國一O四年(2015年)燃料價格普降之後,馬政府在民國一O四、一O五年(2015、2016年)還調降電費三次,降幅高達18%。主要原因是,那時「所有的核電廠都在營運,而且占比高達18%以上」,低成本、高占比的核電,顯著地降低了煤、油、氣等價格飆漲的衝擊。
經濟部所謂的燃料價格仍高,不足以解釋為何台電發生虧損。現在燃料價格處於相對低檔,政府前幾年撥補了台電3,000億元,電費還調漲了四次、漲幅高達56%,台電仍然發生鉅額虧損,最大的關鍵因素,就是核電廠自民國一O七年(2018年)底起開始除役,造成台電發電成本的明顯增加。
也難怪,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建議,台灣應放眼全世界,看到美、日都在增加使用核電。賴政府首先應當為非核政策造成台電虧損,負起政治責任,趕快讓核二、三廠延役,而非甩鍋給在野黨不繼續撥補台電。
造成台電虧損的另一關鍵因素,就是綠電成本遠超過合理的國際價位。台電買的綠電中,離岸風電因國產化政策任務,導致台電付給外國開發商的躉購費率,比競標機制(免綁國產化)所揭露的合理價格,每度就貴了3.3元,以致台電每年增加450億的購電成本,20年就多花了9,100億,等於民生大眾必須為風電國產化而多繳電費。經濟部需要思考,如何爭取國產化的受益者,增加一些回饋,以減輕調漲電費的衝擊,否則再多撥補都抵銷不了綠電偏高的成本。
至於太陽光電,經濟部長郭智輝拋出菲律賓種太陽光電,並以海纜輸台的構想後,經濟部的研究報告指出菲律賓光電每度2~3元,透露國內光電價格高達4.22元/度,嚴重高過於國際價格的不合理,也讓人聯想到為何這幾年屢屢發生光電相關的種種貪腐及利益輸送弊端。
賴政府應該與光電業者協商,合理調降光電售價,從源頭減輕民眾負擔,才是正辦。
總之,就像健保面臨虧損,衛福部必須先檢討成本面的節流,才敢對民眾提高保費一樣,台電虧損顯然來自於政府能源政策的謬誤,納稅人無需承擔撥補的責任,又何辜要承擔漲電價的苦果。賴政府部應徹底檢討能源政策,降低台電的發購電成本至合理水準之後,才有資格調漲電費。
聯合報黑白集/查無金流比下流
2025-03-26 02:19 聯合報/ 黑白集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爆料遭要脅,點名北檢檢察官林俊言(中)唬他隨身硬碟中有不雅影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柯文哲開庭爆料,檢察官林俊言稱他行動硬碟有「不雅影片」,以要交給法院威脅他認罪,這樣「把害人當工作,真不要臉」。北檢為自清,聲請勘驗起訴前的偵訊光碟,及行動硬碟的「woman」資料檔。民眾質疑,起訴了還看不到「金流」,檢方卻歪樓調查「慾望橫流」,貪汙罪證不足就加碼妨害風化。
北檢聲請勘驗案外的「woman」檔,青鳥與小草立馬網戰。綠側翼諷柯「貪汙還愛看A片」,檢方好意提醒區隔註記不雅檔案卻被誣指恐嚇;阿伯自作自受,性癖好要被公諸於世。小草則反駁,檢方明知與案情無關還刻意調閱,不就是帶風向摧毀人格?還有網民譏稱,「北犬吠了,等看鏡檢公布大片」。
和扁案相比,京華城案令人失望。檢方無法勾勒滾滾金流,只見黨檢媒合體,押人取供。法庭正式攻防前,劇情已往羶色腥發展,檢方又想藉 USB 羅織罪名。諷刺的是,北檢調查過程犧牲程序正義,誰知「woman」檔有無後來加工?
林俊言曾向柯粉喊話,「可以不相信檢察官,但一定要相信證據!」但他拿出的證據,還不如爭議作為有說服力。除柯 P 指控,林俊言並被爆兩度前往戒護醫院藉視察之名訊問,以抽銀根向沈慶京逼供。
柯文哲答辯激起在野鬥魂,逼得北檢聲請勘驗女色檔應戰。大罷免被激烈追殺的藍營,也該奮戰了!
聯合報社論/俄烏開戰前的衝突惡化,賴清德勿一路照抄
2025-03-26 02:12 聯合報/ 社論
在川普(右)和澤倫斯基(左)於公眾面前爭吵後,川普總統私下向助手們明確表示,華府與基輔簽下礦產協議,也不足以讓美方恢復對烏國的援助及情報分享。 (路透)
經過緊密談判,美國和烏克蘭的「礦產協議」,最近將恢復簽署。至於俄烏之間的停火協議,澤倫斯基已承認烏克蘭不可能加入北約,並同意舉行已拖延一年的大選,剩下的就是烏克蘭被占領土的分割問題。歷經三年惡戰,烏克蘭雖曾擁有歐美的大力支持,最後仍以國土淪喪、人民流離、礦權割讓、被迫承認敗戰作收,令人唏噓。被稱為「明日烏克蘭」的台灣,對這樣的情勢演變,能不怵目驚心?
拜登時代,烏克蘭享有美國的積極支持,獲得近兩千億美元援助,將戰事撐了三年,超乎世人想像。但川普一上台,烏克蘭立刻被迫投降,原因很無奈:烏克蘭太倚賴外國的援助,而美國一縮手,它便無以為繼了。川普要求停戰的理由很現實,但也很堂皇:一是美國不願再繼續填這個無底洞,二是不願美國被捲入「第三次世界大戰」,三是川普還想享有「和平締造者」的美名。
試想,若川普不願再將資源投入他國戰爭,不願美國被拖入第三次世界大戰,並逼著澤倫斯基結束戰爭;一旦台海發生衝突,台灣奢望美國第一時間前來馳援,會不會太不切實際?最近賴清德發表「賴十七條」,並直指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即被美國媒體指為「政治冒險」。《華盛頓郵報》批評,台灣領導人在維護台灣主權「不挑釁北京」上,一向維持「微妙的平衡」,但賴總統卻改變了這個平衡。當美國的外交風向在變,賴清德卻選擇在此時機藉故暴衝挑釁,會是明智的決定嗎?
如果回顧一下俄烏兩國戰爭前的交手,或許人們可以更瞭解這場戰爭的因和果。事實上,烏克蘭境內的盧甘斯克和頓內次克兩共和國,包括克里米亞在內,之所以發生種族衝突和獨立紛擾,主要都是蘇聯時代人口遷徙政策的後遺症,導致這些地區的俄國人比率高於烏克蘭人,他們卻備受歧視。基輔的中央政權則在「親俄」及「反俄」之間搖擺,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廣場革命」後,「反俄」勢力當道,境內的族裔衝突便一路升高。每當俄裔居民因遭到不當對待而抗爭,莫斯科便出面干預。
在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二月下旬俄國對烏克蘭出兵前,兩國關係不斷惡化,而北約不斷「東擴」,更讓普丁感到芒刺在背。開戰前一年,俄烏間發生過兩次軍事危機,俄軍在烏東及克里米亞越界攻擊,甚至在邊境集結十萬大軍。美國情報機構曾示警俄國可能進攻烏國,但國際社會無法有效調停,一味觀望,歐盟則只能以「聯合軍演」做做樣子因應,終於只能眼睜睜看著俄軍入侵烏克蘭。
追根究柢,俄烏嫌隙起於烏國在內政上無法公平對待其境內俄裔居民,在外交上無力尋求有效的轉圜化解衝突,在軍事上則缺乏足夠的實力對抗敵軍。這些條件的「三不足」累加起來,失土割地是必然的命運,最終仍未能如願加入北約。過去三年,近千萬烏國人民流離失所,數萬人命喪戰場,這結局令人無言。但仔細想想,這場戰爭到底意義何在?如果事前有機會阻止的話,有誰曾努力過嗎?
反觀台灣,賴清德最近的一連串舉措,從宣布「賴十七條」、驅逐陸配、在社會內部尋找敵人、禁止觀光交流,乃至提升各項民防及戰備演練等,目的都在升高兩岸緊張。這些操作,對民進黨而言,固然都有打擊在野黨、讓異議噤聲的作用,但最後卻是以犧牲兩岸和平為代價。賴清德或許不自覺,他正在複製澤倫斯基挑起俄烏戰爭之路;但國人必須想想,戰爭的代價是他負擔得起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