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請為青年加油、加氣、加碼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請為青年加油、加氣、加碼
◆  漠視品德教育 校園衝突引線
◆  國防總檢討 勿淪作文賽
◆  失控的賴政府 失重的台灣
◆  國防政治化 國軍未戰先衰
◆  戰與和 賴清德想要什麼
◆  曲解公約判離境 法院雙標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請為青年加油、加氣、加碼


2025-03-26 03:06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年輕人之活力與能量如何整合適切引領,在生活無虞之外,還能開創新世代之青魂榮耀。郭瓊瑩/攝
無論身心狀況如何年輕人勇於冒險探索、挑戰極限,正是其無價本錢。郭瓊瑩/攝
身心靈之「年輕」在當代已帶動更無國界的年輕人活動與自我實踐之動能,只是這些能量必須能有續航力。郭瓊瑩/攝
年輕人之活力與能量如何整合適切引領,在生活無虞之外,還能開創新世代之青魂榮耀。郭瓊瑩/攝


青年節是我們很特別的節日,大概只有在華人世界才會有正式的教師節青年節。惟近二十年來,這兩個節日已被其他紀念日給沖淡稀釋了。就青年節而言,因為社經環境與全民健康高齡化之社會變遷,青年突然變成了非人口紅利,就結構曲線而言,它逐漸扁平。「青年」之年齡定義亦不斷調整修正,正如「老年」之定義也隨著人類生命延壽,而更客觀地自醫學、生理、心理上重新評估與認知。

青年節之由來源自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那個年代,青年烈士之年齡均為十五至三十歲;今日再看金門國軍公墓烈士,其平均年齡均不足三十歲或更年輕,這些均與昔時戰爭相關,甚至包括未成年之少年,被迫上戰場而捐軀於瞬間。人類歷史中因「戰爭」而犧牲之青年生命不知有多少?即便至今之俄烏戰爭,強權國家的口號喊得響亮,心中卻似乎對那些年輕犧牲者包括兒童未有任何深刻和人性化的反思與檢討

青年本應是最有生命力、戰鬥力、競爭力的一群世代,但也因在社會變遷過程中,他們在社經地位上相對弱勢,除了少數貴族、特權階層外,其餘不乏處於為國為民捐軀、赴湯蹈火之前線。今日未經歷過戰火之年輕人,很難深刻體會「烈士」的意義與其身心所背負之責任,但無論如何,年輕的活力永遠是國家進步之活水。

青年的實質生理年齡數字得以隨世代變遷,但在此巨大變遷洪流中,青年必須承擔之挑戰卻是與時俱進,且理想標竿顯無止境。

自生活、生存乃至生命力之負荷面,國家關注了幼兒、少年、銀髮族,青年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支援中堅」。就業、養家、扶親、育子…這年齡世代之優勢,原本是最被欽羨的一群,而今卻成為壓力最重、最難以任性任意喘息的一群。即使有很多有本錢的「躺平族」,但也因此風氣而逐漸侵蝕了其「本錢」,影響了充斥「怨氣」而放任自我的月光躺平族。

社會結構鬆了、垮了,此實為嚴重之危機;不婚、不生首當其衝,而此思維成為主流時,我們的國力也正日漸消蝕。深刻反省,青年仍必須是國力之中堅,無論士農工商乃至今日所需之軍警,如果待之以理(禮)、視之以智(志),則為何國家政策不能妥為扶植?而不是只有 AI、電子科技世代族群。

俗謂「商人無祖國」,總體前瞻,不應當只偏側少數菁英之保障。當這群年輕、可持續支撐的基盤垮了,亦將自主流向適合其生存的無國界棲所。未雨綢繆,尤應對青年大量開放合理、合情、合法的知識技能與財富獲取管道,以及關於生存與生活之福祉權益保障。期待能夠再現百年前的「青魂」。











戰與和 賴清德想要什麼


2025-03-26 03:06  聯合報/ 鄭紹成/中國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先說結論,賴清德總統治國近一年,他要的到底是什麼?是台灣長治久安、國泰民安?或是高舉戰旗、內外俱抗、同歸於盡?歸根結柢,賴應是真心希望在美國老大哥撐腰下,對中逐步拉升緊張態勢,吃定中國「和平統一」基調不變,變相靠向實質台獨;對內則期待大罷免後,台灣政局「朝大野小」,一切唯賴是從。

首先,賴清德從去年就職演說提出「新兩國論」後,多次表示兩國互不隸屬,近期提出「賴十七條」升高雙方對立,稱中國「境外敵對勢力」。雖說賴在今年元旦談話重申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三月卻緊縮陸配言論自由」;第一波遣返「亞亞」旨在昭示:不容有對台不利的異議出現。台人或可言統一,惟陸配身分特殊,國安高層鷹派殺雞儆猴之意至為明顯。

其次,聯合報社論稱「『我是中國人』竟有罪,綠色文字獄四起」,當中論及「我是中國人」,實係時代更迭、政治生態丕變;賴既然明言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也表明從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三任法律人治台時,對稱呼大陸之官方用語的字斟句酌已徹底變調。學醫的賴不知是愚蠢或刻意,渾然不知正式法律用語和愚民政治話術有別,「中國」、「中華」、「大陸」的涵義大陸當局的研判卻有天壤之別

第三,賴清德雖不再提其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但從新兩國論到大法官提名都有國安考量,賴骨子裡還是忠實實踐他的台獨政治理念。「亞亞」因倡言武統遭限期離境,但若「亞亞」主張和平統一,是否就不致羅織入罪?另兩名陸配網紅「恩綺」、「小微」,同樣也因涉武統言論被移民署約談並限期於三月底離境,若她倆係主張「一邊一國」,是否就會成為執政黨要表揚的模範陸配?政府以陸配為開刀對象,強令母親與丈夫、兒女隔離兩地,無法共處與養育;台灣一向以民主自由開放自豪,卻有此扼殺人倫之舉。試問當權者,沒有強制離境之外的其他處置選擇嗎?

第四,賴清德把「中國」和「統一」當祭旗名詞,就連進入二階的大罷免,也是把蔡英文的「芒果乾」發揚光大,貫徹民進黨選舉萬靈丹「抗中保台」。贊成罷免的就是愛台灣,反對罷免的就是愛中國、要統一。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統一前的兩岸定位為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已被賴橫空出世一刀切為「國境之外」,因此外媒如華郵認為賴改變兩岸微妙平衡,紐時亦質疑台灣執政者的政治動機。

辜振甫曾詩「但知春意發,誰識歲寒心」。在賴清德一系列以中國為敵對勢力的治台政策下,兩岸情勢就如辜老詩中的歲暮年終天寒地凍,縱使春分已過,清明仍無暖意。而方興未艾的大罷免潮,將使在野黨更緊密團結對抗執政黨,台灣自此國泰民安或硝煙四起,或朝野分裂終年,主政者豈可不慎乎!


季青漫畫









曲解公約判離境 法院雙標


2025-03-26 03:06  聯合報/ 王瀚興/律師(台北市)


陸配網紅劉振亞在抖音涉武統言論,移民署認定其言論有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之虞,依法廢止依親居留許可,限十天內離境。劉女聲請停止執行,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以下稱北高行)廿一日裁定駁回,劉女丈夫和子女等四人也向法院聲請停止執行,北高行昨再次裁定駁回,可抗告,但亞亞已於昨晚離台。筆者身為律師,補充具體實務意見申述之。

或許有人會說,北高行「高等行政訴訟庭一一四年度停字第十七號」引用「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廿條,怎於法無據?「公約」廿條第一項,任何鼓吹戰爭之宣傳,以法律禁止之;第二項,任何鼓吹民族、種族或宗教仇恨之主張,構成煽動歧視、敵視或強暴者,以法律禁止之。第十九條第一項,人人有保持意見不受干預之權利;第二項,人人有發表自由之權利,此種權利包括以語言、文字或出版物、藝術或自己選擇之其他方式,不分國界,尋求、接受及傳播各種消息及思想之自由。第十九條第二項,所載權利之行使,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故得予以某種限制。但此種限制以經法律規定,且為下列各項所必要者為限: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衛生或風化。

查本件北高行裁定,似遺漏「依法律定之」,引用「公約」有誤,不合乎憲法第八十條「法官依法獨立審判」之義務;且依「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一一一年度上易字第二七二號」引用「公約」十九條第三項規定,必須嚴格有法律對言論明確規定,才可限制有關國安言論。今係爭許可規則,僅為區區「命令」且過於空泛,不僅不符合釋字第四三二條「明確性原則」,也違反「公約」旨趣且依憲法第一七○條,法律必須經立法院通過並由總統公布試想,詆毀陸配與外省族群者眾,為何沒有處罰「公約」第廿條第二項載明「仇恨性言論」之立法義務,既然台灣迄今未立法,又豈可雙標?綜上三者,廢止陸配居留台灣許可於法無據。

依憲法第七、十一條,陸配應與台灣人民享有同等言論自由與平等權利,怎可使陸配家庭破碎、枉法迫害?且言論自由重在「意見市場」,陸配武統言論在民主寶島孤掌難鳴,何來危害國安?單以武統言論認定危害國安施以強制出境,不僅違憲,更難得情理之平!

卡謬「異鄉人」云:「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民粹式法西斯迫害,讓陸配在台無處容身、骨肉分離,不也是「審判」她與子女的靈魂?













漠視品德教育 校園衝突引線


2025-03-26 03:06  聯合報/ 劉明德/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台北市)


大學教育逐漸淪為買方市場。在市場化壓力下,為了吸引學生(買方),大學往往更加注重招生、學習環境、IT 設施、學習成就及就業競爭力等顯性優勢。然而,品德教育這一較隱性重要問題卻日益嚴重,且未獲得政府與學校足夠重視與關注。這也導致近期教師遭遇暴力事件與品德教育問題交織,呈現令人憂心的局面。

大學為招收更多學生,往往會過度放寬對學生的要求,忽視了守紀守則的重要。此外,學校在生源的競爭壓力下,容易對學生的不當行為妥協。這樣的妥協讓學生覺得犯錯無所謂,過度包容學生的錯誤,不僅未能通過教育來引導學生,認識到違規行為的後果,更嚴重的是對正確行為產生的認知偏差。

目前,教育市場的需求多偏向專業技能與就業導向,某種程度上也符合教育發展趨勢。然而,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教育部、主管機關、學校、家長和學生過度偏重就業競爭力與專業培養,資源多集中於專業與就業相關輔導上,品德教育則因其難以量化及效果不易具體顯示,而被過度輕視。這實非社會之福。

買方市場,學生可能因將自己視為消費者,認為付了學費就應獲得相對應服務,而忽略了自身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這讓學生對師長缺乏尊重,甚至僅將老師視為服務提供者,而不是教育工作者。此外,許多學生不易察覺品德教育與個人發展關係,甚至覺得這是說教或浪費時間。導致他們在課堂上對老師的指導或規範缺乏尊重,很容易引發衝突。

大學宜重新定位品德教育價值,應將品德教育視為核心競爭力之一,並向學生和家長傳遞品德教育對職場發展、人際關係的長期影響,讓學生品德在職場中的實際價值。學校應系統性的讓學生高度參與品德素養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將品德教育融入其中,避免流於口號。例如,課程納入網路禮節、直播主的行為規範、社會服務體驗或企業品德實習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品德的重要性,另外也可以制定能夠量化的品德評估標準,例如課堂出席率、作業按時完成率、課堂討論參與率、禮貌與尊重自我評量以及社會服務參與等。

此外,成績評量不僅關乎學習成效、學校聲譽,也直接影響社會對高等教育成果的信任。嚴謹的成績評量能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嚴肅性,並有效培養其責任感與自律性。它也是對大學教育品質的檢驗。因此,萬萬不可因應市場化的壓力而一味去討好學生,給予虛假高分。這不僅欺騙學生,還可能導致各方對大學評量體系的信任流失,最終使各方得不償失。

學生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類消費者,不僅有權利享受各項資源,主管單位與學校更有必要肩負起培養他們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責任。唯有如此,才能營造一個尊重與和諧的教育環境,從而有效避免類似暴力事件再次發生。












國防總檢討 勿淪作文賽


2025-03-26 03:06  聯合報/ 張鐸/大學兼任副教授(高雄市)


三月十八日賴總統公布任內「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強調建構「多域拒止、韌性防衛」的作戰整備方向,建構地面、海上、空中、太空及網路等多重空間領域的防禦體系。詎料,五天後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共軍已做好比以往更充分準備,以包圍台灣切斷台灣對外聯繫,迫使台灣屈服。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實力計畫主任林碧瑩更表示:「我認為美國和台灣普遍有共識,只要中國願意,今天就能對台灣進行隔離或封鎖」。所以,國防總檢討只不過是一篇不切實際的作文而已

最新版「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與以往不同的是特別強調台海作戰形態出現六大轉變,並將「多域拒止、韌性防衛」列為作戰整備方向。

乍看之下,好像國防部已有萬全準備,但仔細斟酌其內容,只不過是主觀地堆疊了一些軍事術語,卻看不出任何客觀的可行性。我們可以從外媒曝光共軍圍台四步驟,來對照「四年期國防總檢討」是如何天馬行空不切實際

針對「多域拒止、韌性防衛」的作戰整備方向。外媒曝光的是共軍將利用空中攻擊我軍事設施、機場、港口及能源接收站。此時如何建構地面防禦體系?在何處建構?再講到海上,自從裴洛西來訪後海峽中線早已失守,外媒曝光共軍將以海上封鎖方式,共艦繞巡台灣,航母駐紮台灣東南海域、潛艦在台灣主要海港布雷,請問國防部如何建立海上防禦體系?在港內、在近海嗎?

空中也是一樣,近日的共機擾台,幾乎都是跨越中線。中共若出動六代戰機,我們用二代戰機,要建構何種防禦體系?再說到太空,台灣至今未曾有過任何的太空武器,不知從何去建構太空的防禦體系?講到網路,外媒曝光共軍將破壞台灣十多條海底電纜來癱瘓網路,攻擊軍事指揮及金融系統。我們的網路防禦體系在哪裡?

總而言之,我國國防部在其揭示的「多域拒止、韌性防衛」的各種作戰整備方向,全都不具備優勢,又該如何做到韌性防衛?

再講到「將加強與美國及友盟國家合作,打造更穩固且具彈性的國防供應體系」。沒想到國防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也會將妄想寫進去。猶記得去年十二月初,川普在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專訪時被問到,若中國大陸在他任內入侵台灣,是否承諾保衛台灣?川普答道:「我不會說」。在被追問「還是不會說嗎?」川普重申,「我不會說,因為我得協商事情,對吧?」川普心中盤算的是如何將保衛台灣好好地當作是一場交易,因為還沒協商,所以才不會無條件鬆口說會保護台灣。但我國防部卻無視川普一再炫耀他跟習近平關係良好,也無視所謂的友盟國家各大企業 CEO 都爭先恐後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說可以加強與美國及友盟國家合作,打造更穩固且具彈性的國防供應體系。

所以,國防總檢討真的只是一篇不切實際的作文而已













失控的賴政府 失重的台灣


2025-03-26 03:06  聯合報/ 陳鄭為/自由業(台北市)


賴清德總統本月中旬召開高層國安會議,提出「反併吞、反統戰」國安十七條(賴十七條),標榜因應中國滲透威脅,實則以戰時邏輯行擴權之實。從恢復軍事審判制度、擴大清查中國證件,到言詞中將中國定性為「敵國」,這一套主張本質,既是對兩岸敵對關係制度化,也是對台灣內部異見聲音制度性壓制

從法律技術上來看,「賴十七條」無疑充滿管制意圖,其核心邏輯,是以防諜之名、反滲透之由,將兩岸社會交流視為敵我滲透戰場,將在野陣營乃至一般民眾有任何與中國相關聯的言行,都可能被納入「中共同路人」的審查網絡。賴清德不僅高調強調中國是「反滲透法」所指的「境外敵對勢力」,更準備以修法、行政命令擴權,在防諜外衣下,行「肅清異己」之實。

對此,不乏批評聲音指出,這些做法形同將台灣導入「戰時邏輯」,以安全為名行懲治之道,賴政府正在為其未來可能的濫權與壓制,鋪設正當性地基。諷刺的是,這些論述過去曾被民進黨用來攻擊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如今卻成了綠營擁抱極權工具的合理化理由。

與此同時,賴清德的兩岸政策也走向「敵國論」新高度,此招無疑是為了迎合深綠「勇武台派」的想像,用尋找、定義敵人的方式來維繫其合法性,這結果毫無意外,幾無與北京妥協空間,致台灣社會陷入持續緊張與對抗氛圍。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放眼台灣當前政治結構,並無可制衡這種路線的反對力量。國民黨長期陷於老調重彈論述,無法重建對年輕世代的說服力;民眾黨的能量在柯文哲案後迅速消風,「不藍不綠」的兩岸中間路線形同自廢武功。反對黨內鬥不斷,毫無實質論述,甚至連國會表現也令民眾反感,接連面臨罷免與掉席危機。

這樣的台灣,實質上已失去過去社會潛在向中間靠攏的「政治鐘擺」效應,正常功能不再、失去重心。過去台灣民眾已多次透過政黨政治的選舉機制,藉由在野力量制衡執政路線走向極端:太獨不行,太親中也不要,曾經的陳水扁、馬英九皆是顯例。只是如今,社會對於朝野政黨既不安又失望,實質缺乏一個能接住民意的反對力量。是以,當朝野皆不得人心,當體制內無可期待的對手時,執政黨便容易陷入不受節制擴張與極端化,演變至今,再無中間地帶的民主轉身一變,遂成了戰時體制

隨著賴清德就職一周年將至,他或許還會再丟出更多挑釁語句與政策。但歷史從不會原地踏步,如果他真學起陳水扁走向極端,變成戰時思維的操盤手,這場以「國安」為名的敵國轉向,恐將把台灣拖入真正的危局。














國防政治化 國軍未戰先衰


2025-03-26 03:06  聯合報/ 張重玖/退伍軍人(高雄市)


台海爆發戰爭在各國研判下,似乎呼之欲出,連漢光演習想定也都以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共軍可能犯台的情境,當作練兵的對象,防共軍由演轉戰,其目的在解決台澎金馬整體防衛作戰未來的問題。

有人認為漢光演習有如演電影照劇本演出,不符戰場多變殘酷景象。論者認為無劇本無預警較能符合未來突發狀況處理,同時亦是一種應變能力的檢驗。

共軍犯台前必有徵候,如輿論攻擊、間接封鎖、削減台灣實力與安全,若金、馬、澎一夜間遭快速摧毀,同時在國際間來不及反應下,以急迫性突襲與飽和攻擊搭配,癱瘓我軍事設施,屆時台灣失去反擊能力,就算社會韌性再強,在生靈塗炭下想恢復戰力,恐比登天還難。當民眾認清台海戰爭如此殘酷,就算用軍法審判強押年輕人上戰場,恐怕也是白白犧牲。

現代戰場已由傳統陸海空拓升至太空、電磁、網路與心理層面,俄烏戰爭北韓兵支援俄羅斯打仗,逃不過烏克蘭無人機結合科技精準攻擊;當川普逼烏克蘭接受醜陋的和平方案,下令不提供衛星情報,失去依託的烏克蘭如同瞎眼此皆彰顯傳遞情報高速網路系統之重要性。台灣高端軍備幾乎仰賴美國,何不藉漢光併入驗證?

將中共可能犯台當成漢光演習想定,應給予國軍肯定,但若政客們一味政治化,聲稱國防預算遭凍刪,無法國機國造、國艦國造,不能支撐抗中保台,如此才是防衛作戰之破口,更甭談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會凝聚精神戰力,其未戰先衰已現。

漢光演習是演練中共攻台時,國軍因應措施以及後備防衛動員,整體運作未達戰時標準,就應找出問題努力改善,不是在計較中共何時犯台。孫子曰:「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充分做好防衛作戰準備,是軍人應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