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改革公益彩券制度 良機來臨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從中天被迫下架,到華視被迫上架
◆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又「如願」被打壓?
◆  經濟日報社論/改革公益彩券制度 良機來臨






經濟日報社論/改革公益彩券制度 良機來臨


2021-02-06 01:5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疫情擴散又逢年關將近,人們投注彩券除了博個好彩頭外,此刻似乎也帶著一些撫慰的效果;對政府而言,可能也期盼春節的彩券熱潮可以稍稍彌補餐飲旅遊業受創的內需衝擊。此時也正好可以來談談我國彩券奇怪的發行制度。

公益彩券發行至今已逾20年,這期間還加入了運動彩券的發行。這兩項均具有公益性質的彩券事業多年來為我國的社會福利運動發展挹注了不少資源,經營可謂成功。從發行制度上來看,這兩種彩券目前都是公辦民營性質,但內容、本質差異甚大公益彩券之發行,依據公益彩券發行條例》,係由財政部指定銀行辦理,而運彩之發行,依據運動彩券發行條例》,則應由彩券專業發行機構辦理,並由中央體育主管機關指定。這不免令人好奇,同屬具有公益與博弈性質的彩券,在發行單位性質的要求上,為何會有頗大的差異?

回顧運彩當年發行的狀況,第一屆的發行機構是台北富邦銀行,但由於累積虧損甚鉅,北富銀放棄參與第二屆投標。

當民國 101 年(2012年)體委會啟動第二屆標案時,金管會出面表達「反對再由金融機構發行運彩」的立場,理由是金融機構必須「以穩健經營為原則」,不希望金融機構參與「賭博性質較高」的運動彩券,只能負責金流作業,不能是發行主體。這也致使原本有意願爭取的中信銀只好改弦更張地與威剛科技合作,且只負責金流業務,開始了近十年的第二屆運彩經營。

至於已逾20年的公益彩券,由於法規明定,發行機構必須是銀行—從最早的台灣銀行到北富銀、中信銀。較之於金管會對運彩的態度與規範,顯然金管會對公益彩券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而這就形成了一國兩制的怪異現象

由銀行擔任公益彩券的發行機構,最重要的考量應該是銀行有足夠的資產與流動性來支撐不確定性甚高的彩券經營,試圖避免經營不善導致倒閉的全民風險。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銀行有其本業,必須就其收受的民眾存款善盡管理保護之責,若任由銀行挪為經營彩券事業的備援基金,當然違反銀行的職責。更何況公益彩券的規模遠較運彩為大,風險更高,金管會若基於相同的原則,實在應該對公益彩券也採取如同運動彩券的態度,禁止由銀行擔任發行機構。

由國外的實例來看,英國國家彩券可說是全球發行最成功的國家彩券,其公辦民營的性質也與我國類似。英國除了管理監督機制完善品牌形象經營成功外,其發行機構的遴選機制頗值參考。

英國國家彩券自民國 83 年(1994年)發行以來,已辦理過多次發行機構遴選作業,目前的發行機構卡梅洛特Camelot公司完全是為競標承作英國國家彩券而成立,共有包含電力、通訊、控股公司等不同性質的五大股東。卡梅洛特自始負責英國國家彩券的發行,歷經多次遴選考驗,足見其經營績效之良好。

事實上,良好的彩券經營需要許多條件,就發行機構而言,就必須有管理建置彩券發行系統、設計彩券遊戲、品牌行銷、消費者及中獎者服務,以及遍及全國的經銷商通路系統等,而這些都不會是銀行的專業。

目前公益彩券規定須由銀行擔任發行機構,一來可能有圖利特定產業的疑慮,二來喪失了由更理想的經營者出線的機會,三來是根據國際經驗與學理,銀行真的不適宜作為彩券的發行機構。因此,財政部與金管會應該勇於任事,主動提出公益彩券發行條例的修法,明確規範相關產業得以擔任彩券發行機構的權利,再由銀行搭配金流業務,如此才能使公益彩券有轉型升級的機會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又「如願」被打壓?


2021-02-06 01:5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外交部前天宣布在蓋亞那設「台灣辦公室」,但不到24小時就被蓋國終止。蓋國外長陶德(右)在發布終止我設辦公室協議後,也在臉書上貼出和中國大陸駐蓋亞那代辦陳熙來(左)合照。 圖/取自陶德臉書


外交部前夜剛大張旗鼓表功,宣布在蓋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次晨一覺醒來,卻已風雲變色。蓋亞那政府宣布,未與台灣建立任何外交關係,先前協議即起終止,原因是「溝通不良」。

台灣與蓋亞那每年雙邊貿易僅台幣兩億元,國人未享免簽或落地簽,國際駕照也不被承認,足見關係生疏。即使無法建交,擴展交流當然也是好事;在這一前提下,我國已在全球設立上百代表處。但蔡政府的操作重點,似已非蔡總統臉書所云「和世界交朋友」,而是藉「台灣」頭銜招搖。綠委忙不迭高呼,這是「一中一台」在國際實現。若台灣辦公室真揭牌,政府各路小編的「創意」,必然層出不窮。

這次如果是維持「台北」、「中華台北」的名稱,多半能順利設立。但增加一個遙遠代表處,未必有多大宣傳價值。反之,標榜「台灣」之頭銜,如對索馬利蘭的例子,甚至為捨中華民國而就台灣,寧可放棄正式建交,對內才有炒作空間。即使再次鎩羽,仍可以替「被中國打壓隔夜茶,再添幾芽新葉

蓋亞那設處不成,當然是一場挫折。但對執政當局來說,藉著臉上的巴掌印向國人討拍,或許也算值得。至於務實拓展對外關係,真正「和世界交朋友」,在大內宣當道之下,很久不太有人提了。








聯合報社論/從中天被迫下架,到華視被迫上架


2021-02-06 01:5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嘉上周撤回由寰宇新聞台遞補五十二台的申請案,預料將換成以華視遞補。本報資料照片


中天新聞被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關台後,第五十二台空頻兩個月,近日傳出將由華視遞補。這個異動,並不只是這邊一個出去、那邊一個進來的簡單替換而已;而是收視率高的中天被迫關閉,表現吊車尾的華視被迫遞補,系統業者中嘉則滿腹不情願地接受華視換頻。這齣曲折的大戲,每處劇情轉折都有政府干預的影子,目的在控制言論市場

兩個月前,NCC 主委陳耀祥宣布中天關台時,曾喊話希望這個頻道「給公廣集團一個機會」。現在,情節果然照他的劇本演出,公廣集團的華視冒出來了。稍早中嘉公司不知道是沒聽懂陳耀祥的暗示,或真以為有線電視是個自由市場,第一時間向 NCC 申請由「寰宇新聞」遞補;其他平台業者則申請以美國的 CNN 或法國新聞網填補。結果,NCC 對這些申請案均未放行,中嘉的高層更兩度被 NCC 委員約談「喝咖啡」,然後就傳出中嘉撤回寰宇的申請案,改由華視上陣果然,劇本是早就寫好的

當初審查中天執照時,NCC 作為裁判,就是戴著有色的眼鏡在審。現在審查替補頻道,陳耀祥更賣力扮演場邊指導員,預先指定獎盃要頒給哪一家。在這樣「預訂冠軍」的競賽中,球員的平日訓練和臨場表現,均非決定勝負的客觀標準,勝負變成由裁判指定NCC 掛著國家通訊委員會的堂皇頭銜,卻大搞私相授受的遊戲,不覺得愧對國民

若根據經營理性,中嘉選擇寰宇替補五十二台,原是最合理的選擇。原因是,寰宇承諾支付的每年上架費多達三億元,比起台視的一點二億元或其他競爭者,明顯高出甚多。相形之下,華視一年僅能支付一千八百萬元的上架費,陳耀祥等於強迫中嘉吞下兩億多的營收損失,這不僅是強人所難,更到了「以官逼民」的地步。

然而,NCC 兩個月前既已踏出關中天、扼殺言論自由的錯誤第一步,接下來再怎麼被指責干預市場、指定冠軍,也都只算「小巫」之罪了。換言之,NCC 要做的,只是假惺惺讓五十二台掛上一個「公廣集團」的旗幟,即可將此事鋪排成全都是為了公眾利益而發,而不是為了政黨之私,也擺脫「圖利綠友友」的指摘。

令人困惑的是,華視是一個無線電視頻道,具有傳播更廣的先天條件;如果它的新聞服務良好且受到歡迎,何必跑到有線電視的平台來卡位?前 NCC 委員即質疑,華視新聞過去五年平均收視率僅○點七七%,甚至不到台視新聞之半,在無線電視台中敬陪末座。現在在人力及資源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強要它移到五十二台的黃金頻道,它有何能力與其他頻道競爭?尤其就財務面看,華視一年營收才兩億多元,而有線電視新聞台營收至少要四億多才能生存。華視若移到五十二台,未來政府每年可能要多掏好幾億元補助華視,才能讓它維持營運。如此一來,假裝是在服務民眾,其實是在補貼華視

因此,NCC 發言人翁柏宗宣稱,NCC 將依市場競爭、消費者權益、內容多元、與公共利益等四面向討論五十二台的替補者時,其實都是空話。NCC 的作法,其實是在「抑制」及「干預」市場競爭,是用行政權力抹殺消費者權益,是在壓縮新聞頻道的多元;政府未來若要掏更多錢補貼華視,當然更不符合公共利益。

從中天被迫下架,到華視被迫上架,是一齣政府黑手四伸驚悚劇。因干預新聞言論自由在先,進而必須干預市場機制和企業經營。號稱獨立機構的 NCC,還知道「獨立」為何物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恭請蔡總統讀《氣候變遷政治學》

◆  美中消長 台外交冒進
◆  民進黨在怕趙少康什麼?
◆  探索夢號歲修 台郵輪產業再進化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恭請蔡總統讀《氣候變遷政治學》
◆  拔劍四顧趙少康 磨刀霍霍有兩黨
◆  軍禮閃邊 一將功成眾兵耍
◆  認清國際現實 才能解台灣困境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恭請蔡總統讀《氣候變遷政治學》


2021-02-06 04:20  聯合報 /   魏國彥(作者為台灣大學永續地球尖端科學研究中心兼任教授)
政府目前大力推動離岸風力發電等綠能,盼取代核電。(本報系資料庫)


當代社會學大師,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前院長紀登斯寫的第三條路》曾於本世紀初在台灣紅過一陣,當時的陳水扁總統很喜歡引用。說起來,紀登斯是蔡英文總統的老師輩,他民國 98 年(二○○九年)出版的《氣候變遷政治學》也很值得蔡總統參考。

紀登斯開宗明義說:「目前,我們並沒有氣候變遷政治學。」作為緩解氣候變遷的四大要素—科技、市場、公民、政治—之中,他認為政治最為重要,因為落實任何國際協議(例如,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的最終決定權,在於各國政府是否簽署,以及簽署後是否執行。紀登斯期望每個國家能成為「保證型國家」(ensuring state),國家必須扮演促進者與推動者的角色,還需要確保獲得具體成效。以台灣為例,國發會的角色很重要,必須能統合各部會做出相關的緩解氣候變遷政策,也要追蹤管考各項律定的任務,定期檢討,賞罰隨之。

說到這一點,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馬英九總統任內曾通過「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簡稱「溫管法」),也曾向國際社會提出「國家自主減碳意向書」,相當程度地履行了紀登斯所期望的國家功能。根據溫管法規定,行政院每五年要檢討一次,依法行政,今年我們應該看到國發會管考報告,評比政府各部門五年來的減碳成效。

事實上,多數國家在立法上落後台灣,美國尤其令人詬病,當年拒簽「京都議定書」,近年間又進出「巴黎協定」如兒戲,正剛好落入紀登斯所擔憂的:民主國家的政策不確定性比氣候的不確定性更有過之!回看台灣,何其不然?馬政府把核能發電當作「低碳能源」,意圖降低國家的總排碳量,而蔡政府正一步步讓核能出局,光能與風能發電的供應量又補不上,不免逆向而行,走上了增加碳排的道路。

紀登斯說,大家都認知減碳重要,但是政治人物很少真心誠意地實施。他發明一個新名詞,稱做「紀登斯弔詭」,意指全球暖化的威脅在並非立即而危險,也就成為社會心理學家說的「未來貼現」(future discounting)事物 ─明天的好處再大,都被打折,因為人們偏向拿今天的好處,而擱置未來的問題。對多數政治人物而言,氣候變遷問題成了一種「姿態政治」,看起來計畫規模宏大,但欠缺時效與實效,這讓我們想起政府目前大力宣傳的離岸風力發電,望梅止渴有功,取代核電失靈。












美中消長 台外交冒進


2021-02-06 04:00  聯合報 /   柯玉枝/大學兼任教師(台北市)
季青漫畫


國無外交是現實主義強調權力至上的緣由。在國際關係的理論與實踐中,小國一旦成為大國權力競逐的目標,則很難避免「兩大之間難為小」或「被迫選邊」的外交困境策略侷限

南美小國蓋亞那合作共和國在二月四日下午,由該國外交部於美西時間以片面發表聲明的方式,終止與台灣設立「台灣辦公室」的協議,並重申「持續遵守一中政策」,修正該國外交事務暨國際合作部長陶德在二月三日強調「台灣在蓋國設立辦公室因不涉及正式承認,並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之主張。這樣的立場反覆,凸顯的,不僅是我在兩岸日趨激烈的拉美外交戰役中的持續劣勢,也標示著中美兩國當前在拉丁美洲的權力消長,因為美國政府已表示歡迎台灣在蓋亞那設處

從大陸國台辦的聲明則看到北京對於「一中原則」的堅持,要求蓋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妥善處理涉台問題,堅決反對台灣地區與大陸邦交國發展任何形式的官方關係,或設立任何官方機構。

前述的有關「一中原則」的故事橋段,經常發生在我與大陸在拉丁美洲的外交戰役中,並不足為奇。但是,讓一個大陸拉美邦交國在廿四小時內「認錯」(終止協議謝恩」(贈送疫苗的粗暴外交作為,則前所未有。民國 96 年(二○○七年)四月三十日,聖露西亞宣布與台灣恢復邦交後,大陸在五月五日才宣布與聖國斷交。蓋亞那當前也不過是想跟台灣發展經貿關係,大陸卻「極限施壓」並「成功達陣」。

當然,前項事態發展,讓甫宣布外交突破的民進黨政府極為「震怒」。但是從我外交部在蓋國「出爾反爾」後指出,台灣是在「雙方同意」下對外發布有關在蓋國設立台灣辦事處的協議新聞,對於蓋亞那政府在二十四小時內即因大陸施壓而片面宣布終止設處協定,深表遺憾。

前述的「抱怨」凸顯的不僅是拉美國家「抓住」台灣想要擴大國際空間的「意圖」,所以能否「公開」外交突破要看蓋國的態度,而蓋國在「終止」與台灣的設處協議後立即得到北京的「報酬」,是否有「消費台灣來換取利益」的策略意圖,值得急於獲得外交突破的民進黨政府靜心思量。因為,這些外交冒進作為,對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絕對是禍不是福。













民進黨在怕趙少康什麼?


2021-02-06 04:09  聯合報 /   鄭紹成/大學教師(台北市)
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宣布重返國民黨後,每天都有驚人的宣布,成了政壇關注的大戲。記者蘇健忠/攝影


媒體人趙少康宣布回歸國民黨,民進黨立委高嘉瑜表示:「趙少康、韓國瑜強強聯手,讓我們心生恐懼。」趙少康是否讓民進黨畏懼尚待時間驗證,但不論趙少康能否當選黨主席或競選大位,趙所提的「省籍不應再是問題」,才是民眾應深思的課題。

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選舉需要對手或敵人論點,民進黨是忠誠實踐者創黨以來最大假想敵有二:選舉時是國民黨,執政後則是共產黨。趙少康的省籍選舉論,其實就是民進黨一貫以分裂為選舉主軸,動輒以統獨和省籍為手段,長年操弄和近年來教育課綱刻意調整下,營造了博恩戲言萊豬肉鬆銷大陸現場額手稱慶的年輕觀眾和網民,卻也讓大陸宣布禁止台灣肉製品進口。高嘉瑜說畏懼趙韓聯手,惟民眾真正恐懼的,應是以撕裂族群為手段的政黨和政客,讓團結成為台灣天方夜譚敵意與對立有助選舉,但也是造成民眾激情對峙和兩岸緊張原動力

領導人治國思維以團結人民為首要,美國川普依賴民粹和種族主義起家,「黑人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可算壓垮其大選最重的一根稻草。拜登上任首周就發布反歧視亞裔備忘錄,且明白提到「以起源的地理位置提到新冠病毒大流行」不妥。為何「武漢肺炎」用詞可能成為歧視?主因恐在於刻意以地名稱呼外,政治人物撻伐和鄙視,並將責任甩鍋給中國和武漢人民,這才是拜登發表反歧視備忘錄原因之一。

趙少康提及省籍和統獨,真相就是民進黨甩鍋執政荒腔走板的愚民花招,領導人和官員出事推前朝、凡事馬維拉,簡單化、二分法,高呼團結只是要求民眾當順民、唯執政者是從,反對者就被視為破壞民主罪人。

檢視民主國家機制之一,是政黨能否檢討和改進。美國雖有川粉暴衝國會事件,拜登上任後,對川普未妥善處理疫情防治和歧視少數族裔的矯正,代表美國民主仍執世界牛耳。反觀民進黨一再翻出威權統治和打壓對手黨,大量運用媒體、哏圖,網路治國,酸民日眾成為趙少康所說現代義和團。拜登意圖重新團結美國,民進黨卻要強化民眾對中國和競爭政黨的敵意和對立,壯大「愛台灣」板塊確保選舉獲勝。

美國總統林肯解放黑奴,也主張確保聯邦憲法上不分人種、人人生而平等權利林肯曾說我走得很慢,但是我從來不會後退。美國種族問題糾纏數百年猶未能解,但可確定的是,歷任領導人多朝團結和平等目標努力。而民進黨獨享分裂贏得選舉果實,執政後依舊堅持對立。趙少康批評民進黨選舉分省籍、統獨貼標籤,使得台灣分裂、族群對立、世代仇視,這是台灣福、禍?只能留待歷史蓋棺!

民進黨怕趙韓強強聯手嗎?不,其實民進黨最怕的,是趙喚起民眾覺醒和團結,不再相信民進黨的伎倆吧?














探索夢號歲修 台郵輪產業再進化


2021-02-06 04:16  聯合報 /   呂江泉/台灣國際郵輪協會常務顧問(台北市)
星夢郵輪「探索夢號」預計19日起在高雄進行歲修。 圖/星夢郵輪提供


外電報導,星夢郵輪探索夢號預計二月十九日起在高雄進行歲修,這是近廿餘年來台灣船塢處理郵輪維修工程罕例」。

郵輪產業屬當前最具社會經濟指標的產業之一,郵輪產業經濟所涉及的範疇,除眾所皆知的海洋休閒觀光相關產業外,同時也廣泛涉及船舶修造、物料補給、港勤服務、購物消費及金融保險等複合型產業,因此素有「漂浮在海上的黃金產業」美稱。

根據國際郵輪協會年度報告數據,廿世紀九○年代迄今,郵輪產業發展以平均每年約七點二%的速度穩定增長,全球郵輪旅客量突破每年三千萬人次。當今美洲和歐洲雖仍屬全球郵輪航線兩大主力市場,但如單就美洲市場近年持續萎縮,而亞太市場年均成長率高達廿%的現象看,郵輪市場已明顯出現「美洲消、亞太長的產業板塊東移現象

台灣位處東北亞和東南亞航運交通樞紐,加以具豐富的自然人文觀光資源等優勢,近年吸引諸多國際郵輪來台設置母港或彎靠國際郵輪協會指出,台灣已躍居全球第十一、亞洲第二大郵輪客源市場,基隆港也成為亞洲第五大郵輪港口,充分顯示台灣已逐漸步入郵輪旅遊成熟市場。台灣如能善加利用位處西太平洋中心東亞航運樞紐地緣優勢,再搭配新南向政策面向國際發展郵輪觀光產業,未來發展前景樂觀可期。

受新冠疫情持續影響一年多來,全球郵輪產業市場幾乎都按下暫停鍵。去年七月底,在我國政府相關各部會如交通部、衛福部以及各縣市主管機關共同督促輔導下,星夢郵輪探索夢號以「探索台灣之美,品味台灣之最為主題配合推動復航計畫,並率先全球於七月廿六日啟動台灣跳島及環島郵輪航線值此國家防疫能力就是展現國力的時代,台灣因有賴於疫情控制得當,不但成為國際矚目的防疫典範,同時更因率先復航跳島暨環島航線而聲名大噪,無疑也為幾近停擺的全球郵輪業界注入一劑強心針。

回顧上世紀七○、八○年代經濟起飛時期,台灣不但晉身「亞洲四小龍」,更因中國造船公司先進造船技術而一舉成為世界造船大國之一。前身為中國造船公司的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目前為台灣唯一大型造船廠。如今「探索夢號」排定農曆春節年假後,在台灣國際造船公司高雄廠進行歲修,無疑將為台灣進階郵輪修造產業揭開序幕,也更提升台灣在世界的能見度。












拔劍四顧趙少康 磨刀霍霍有兩黨


2021-02-06 04:20  聯合報 /   趙興鵬/作家(台北市)
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左)趙重回國民黨。 記者潘俊宏/攝影


這幾天,政壇話題不是川普、不是拜登、更不是習近平,是重回國民黨,且有意競選黨主席及問鼎民國 113 年(二○二四)總統大位的趙少康。

政壇人物起手式很重要,宣布時機拿捏更是關鍵。時機不對,注定失敗,國民黨自馬英九後政治菁英,如王金平、吳敦義、朱立倫、郭台銘參選大位,時機都不如趙少康這次恰到好處。

趙少康的確有其政治魅力,宣布參選時機,敢於跳脫國民黨退到台灣積七十多年來養成的表面禮讓,背後下刀宮廷文化,求新求變,引起千堆雪,讓即將到來的地方大選,頓時熱鬧起來。不過我們也擔心他因求新求變,原有的既得利益者受影響,遭到反噬。

到目前為止,國民黨內除一些大老觀望外,向來「台上糊塗、台下清醒」馬英九及從政立委,開始「熱烈歡迎,但應合制」的軟釘子,撒得一路。

至於民進黨雖然外圍 1450 及綠媒一如預期以省籍老招猛攻,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扣帽子外,基本上一如國民黨內大老觀望,甚至可能對趙少康新聞占去媒體版面,讓一直擺脫不了的萊豬、罷捷事件及疫情被淡化,有幾分竊喜。

但趙少康是戰將,回到國民黨內,必像一條鯰魚,讓一團死水的國民黨充滿活力;無可諱言,趙少康拔劍四顧,是民國 111、113 年(二○二二、二○二四年)大選變數,因此除了觀望,還多了一個超出預期的行動監視,如其參選,則將依法迫其出清媒體事業,兩黨都磨刀霍霍等在後面。










軍禮閃邊 一將功成眾兵耍


2021-02-06 04:15  聯合報 /   張鐸/大學兼任副教授(高雄市)
蔡英文總統昨天上午到高雄阿蓮陸軍第8軍團裝甲564旅視導,官兵們特別準備標語等道具與蔡總統合影。記者劉學聖/攝影


一將功成萬骨枯」是描述將軍的養成需身經百戰。承平時期,各級部隊長在迎接總統巡視時的軍禮迎接方式都不照傳統軍人禮節實施,標新立異,各出花招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若改成「一將功成眾兵耍」會不會是一種諷刺?

去年九月三軍士官學校聯合開學典禮,只見蔡總統率領內閣閣員及一群穿著軍服的將校,歡迎蔡總統的不是「崇戎樂」,反倒是要站在一排大鼓後面拍照,而且還要蔡總統擊鼓作樂。典禮結束送行的軍校生身穿軍服,手持啦啦隊的彩球揮舞、歡呼。前些日子蔡總統去視導部隊,臨行前不是被列隊敬禮歡送,而是被一群身穿迷彩服的士官兵包圍、跳躍並高喊「我愛你」,看了真是格格不入,並且汗顏。更甚者,二月四日蔡總統巡視南部某獨立裝甲旅時,官兵的致敬方式跟對國父遺像致敬一樣的行脫帽鞠躬禮,這個玩笑可鬧大了。

軍人禮節為國軍禮節的基本規範,是教育訓練之準據,其目的在促使國軍官兵從日常生活中養成服裝儀容整潔端莊、應對適度、態度大方之良好習慣,確定官兵守法守紀之觀念與習性,進而增進部隊安全與戰力。但上述接待蔡總統的軍人禮節完全不符合國軍禮節的基本規範,既不端莊,應對也不適度,是因何而來則不得而知。

軍人不管身在任何場合,靜止間的動作只有三種立正,稍息及舉手敬禮,世界各國皆然。而且舉手敬禮是軍人之間,尤其是低階對高階最莊重的敬意表現,對國家元首更是如此。圍著長官呼喊「我愛你」,是依據了甚麼教育訓練的準據?增進了該部隊何種戰力?

美國海軍的出版社曾發行一本軍中禮儀」(Service Etiquette),該書提到,受長官視導的部隊必須軍容整齊,動作劃一。主要是顯示部隊紀律與戰力,遠超對來訪長官的敬意。不知道揮舞啦啦隊彩球,或者圍著總統喊我愛你,對著尚未過世的領袖脫帽鞠躬,是要展示何種紀律與戰力

倘若國軍迎接長官的各種花招變成常態,或許國防部與外交部要盡快改寫台灣特有的國際禮儀規範,以免哪天若有他國貴賓至國軍單位參訪,不知如何面對穿著軍服的台灣軍人揮舞著彩球,或擺出大鼓陣要求貴賓擊鼓,甚或是受訪官兵會圍住貴賓高喊「我愛你」,甚至脫帽鞠躬致敬。禮賓人員務必向貴賓解釋清楚,這些都是台灣軍人最新的、對外賓的最高敬意,而且是總統級的。

軍中文化也是一種文化, 從上述種種花招看來軍中文化也默默在搞文化創新。國軍在惡搞軍中文化創新的同時,軍中文化的傳承是否也該保持對國軍傳統的高度認同。否則哪天真有外國將領來訪,我們部隊來個全體官兵脫帽鞠躬,會不會丟臉丟到國外去?










認清國際現實 才能解台灣困境


2021-02-06 04:02  聯合報 /   宋磊/文字工作者(嘉義市)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四日表示,我國將在蓋亞那合作共和國設「台灣辦公室」,不到二十四小時,蓋亞那外交部宣布堅守「一個中國」政策,終止與台灣的協議。(美聯社)


正當中華民國外交部方於四日宣布,將在南美洲蓋亞那設置「台灣辦公室」時,五日清晨蓋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宣布遵守「一中政策」,同時終止台灣辦公室協議。總體來說,號稱外交突破的蔡政府再度吃鱉

從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蔡政府上任後,因不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導致接連失去七邦交國;更讓人遺憾的在於,台灣同時喪失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世衛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的機會,一連串的外交衝擊,導致台灣從二○一六年至今仍無法走出國際政治現實。

主觀上,中華民國主動追求國際地位,或是與他國建立邦交,乃天經地義;但客觀上,兩岸關係好壞與否,始終決定台灣能否走進國際舞台的關鍵,無論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台灣先天限制導致政治人物必須務實以對,才能帶領台灣邁向全球。

不諱言,馬政府時代的中華民國,雖然也失去甘比亞邦交,但具體說,台灣在國際社會,不但能參加世衛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大會會議,外交上,馬政府透過「活路外交」模式,開啟兩岸在國際場合中彼此尊重、和諧,至少台灣不會恐懼邦交國生變意外,反而更能專注在國際場合發揮台灣軟實力。

然而,現在台灣主流社會,不但刻意抹煞馬前總統政績,更撻伐九二共識貢獻,試問:假如台灣可以完全不理會對岸壓力,假如台灣可以毫不顧忌北京臉色,假如美國真的可修改一中政策,為何過去四年毫無動作?反而讓台灣無法走向國際社會呢?

兩岸關係始終攸關著台灣命運,也影響中華民國國際地位國際政治畢竟講求現實主義邏輯,國際關係強調國家利益交換。當中國已成世界第二強權時,連美國也無法忽視中國的影響力,無論是中國的硬實力或軟實力,皆對全球造成重大影響,台灣怎能忽視兩岸關係的發展呢?

務實以對兩岸關係,才是解決中華民國(台灣)走不進國際社會的現實,無論對於北京當局存在著多麼大的不友善,但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必須勇於面對國際現實,才能解決台灣的國際困境!

薛琦/台灣是如何治好了荷蘭病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琦/台灣是如何治好了荷蘭病
◆  楊志良/請問蔡英文總統
◆  黃介正/美國又見匿名「長電報」
◆  方祖涵/我們的世界,為何沒有詩?
◆  施振榮/王道與第六倫







薛琦/台灣是如何治好了荷蘭病


2021-02-06 04:03  聯合報 /   薛琦(作者為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央行理事示警,台幣強升像染「荷蘭病」。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新台幣走強,在央行理事會引起有關「荷蘭病」的討論。其實台灣在三十多年前也得過一次嚴重的荷蘭病,但治愈後體質更佳,值得一述。

荷蘭病的緣起
民國 66 年(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廿六日那期的經濟學人創了這個詞。指荷蘭在第一次能源危機時,因參與北海油田的䦕發獲得大量的天然氣,加上鹿特丹是當時全球最大的煉油港,發了一筆能源財。但這筆意外之財卻也帶來一連串的不幸。

首先是,荷蘭大量油氣出口所帶來的順差讓荷蘭盾(guilder)升值了六分之一,馬上傷及其他商品與勞務的出口。而能源出口充裕了稅收,也讓政府支出大增,推升了物價。加上能源產業工資上揚,一般工資水準也跟著上漲,對非能源產業更是雪上加霜。這就是荷蘭病

此文一出,馬上有人指出,在荷蘭發生的現象過去不乏先例。十九、廿世紀之交牙買加發現了豐富鋁礬土,委內瑞拉找到了石油,甚至一戰前澳洲農牧產品的出口,都造成同樣的意外現象。民國 74 年(一九八五年)九月的廣場協議之於日本,隔年之後的台灣應該是最後,也是最近一個得此病的經濟體。

台灣獨特的荷蘭病
民國 69 年(一九八○年)台灣的對外貿易還有小量的逆差,出口與進口占 GDP 比重分別為百分之五十二點六、百分之五十三點八。但後幾年,國際油價在大漲之後下跌,加上台灣在民國 59 年(七○年)代後半開始大力發展鋼鐵、石化及機電零組件,所謂的第二次進口替代產業,使得進口 GDP 占比一路降到民國 75 年(一九八六年)的百分之卅七點四;同期間,出口占比則因為全球景氣的復甦而逐年提升,到了民國 75 年(一九八六年)為百分之五十六點七順差 GDP 占比高達百分之十九點三,創下了非產油國的紀錄。台灣當時仍屬開發中經濟體,資源不豐,處處需要投資,但每年卻有大量超額儲蓄,給有錢國家使用,不對,也不該。

於是,新台幤對美元匯率從民國 74 年(一九八五年)九月的四十比一,民國 76 年(一九八七年)底升到卅比一,隔年再升到廿八比一,民國 78 年(一九八九年)底到了廿五點五比一台灣的病情如下:台灣製造業的出口,以美元表示的平均生產一個單位產品,像一噸的鋼,一輛腳踏車,從民國 74-77 年(一九八五到八八年)三年內上升了百分之四十五超過日本同期間的百分之卅三勇冠全球

台灣產業的調整
一、疫情期間新台幣跟工資都變貴了,製造業每天喊缺工。實情是,以所付的工資現找不到人。結果是,在此之前政府努力推動過,但未見成效的生產自動化,業界開始認真落實。

二、過去一直被認為台灣出口產品的品質不夠好,現在有了明顯提升。最好的例子是,台灣出口腳踏車的材質與設計年年改變,售價拉高。

三、產業結構開始快速轉型,IT產業順勢而起,科技產業資本密集產業成了製造業的骨幹

四、台灣工資貴,找不到人,但環視周遭,先是東南亞國家,接著中國大陸,有用不完的人力,簡直是台灣傳統產業的天堂。台灣這波對外投資來得既快又猛他們很多是中小企業,而且都在默默中進行,因為怕被誤解為資金外逃,被指責為造成本地產業空洞化殊不知正是他們將不再有競爭力的勞力密集產業外移,徹底改變了台灣的出口與產業結構,促成了台灣的產業升級

結語
台灣在得病後十年,IMF(民國 86 年(一九九七))將台灣從開發中經濟提升到新興Newly已工業化經濟。台灣現在該有勇氣再接受一次同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