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網紅宣傳金融商品應納規範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589/web/ 

◆  聯合報社論/若非蔡政府濫編特別預算,何須修法?
◆  聯合報黑白集/選上總統繼續鬥
◆  經濟日報社論/網紅宣傳金融商品應納規範









經濟日報社論/網紅宣傳金融商品應納規範


2024-04-17 04:19  經濟日報/ 社論
金融商品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網紅是網路經濟崛起後,在平台上積極活動的新型態工作者。他們在社群媒體的各領域發光發熱,動輒吸引數十萬,甚至百萬的追隨粉絲。他們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平時一舉一動連傳統媒體都會加以報導。網紅愈顯重要的經濟與政治價值更是現代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平時忙著「帶貨」買賣賺取佣金,或是「帶風向」引導輿論方向,選舉期間更成為政治人物爭相附和的對象。

最近網紅擴大涉足金融領域特別引發社會關注。在4月1日愚人節,某網紅在臉書上傳「自製假新聞」,聲稱華倫巴菲特買回台積電股票,結果被部分媒體引用,而造成投資人誤會。網紅這回玩笑開大了,導致金管會要求證交所查核,並警告任何人在市場散布流言或不實資料,將依證交法規定送檢調查辦。金管會的警示嚇得網紅立即發文表達誠摯歉意。

除了愚人節戲謔外,ETF「00940」發行也曾引發網紅參與不當促銷爭議。據報導,網紅配合投信公司提供資料,端出「與股神同行」、月配高股息等誘人宣傳,造成市場搶購,竟創下史上最高募資紀錄。對於網紅擅自鼓吹投資標的,破壞「個人理財從來就應該慎重行事」的鐵律,金管會表示要強化投信與網紅廣告的自律規範,並要關注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相關報告繼續精進監理作為

其實,網紅涉足股市並非新近現象。早在前年就曾發生無證照網紅教人買股票,後來更傳出集團疑似掌握「高富帥」網紅代操投資,遭金管會移送檢調。不過,網紅、名人也可能被冒用身分詐欺「投資小白」而成為受害者。去年金管會接獲民眾陳情投資詐騙案高達780件,其中包括利用網紅名義誘導投資

面對網路投資詐欺手段推陳出新,政府去年通過「投信投顧法」修正案;禁止未經特許投信投顧業者在網路平台的不法行為。至於杜絕不當投資廣告,遏阻網路詐欺於源頭的成效如何,則仍有待評估。據統計,去年4月至年底,網路平台的不法投資廣告近2萬件。顯然,網紅若誤導投資,加上詐欺廣告下架之前的「空窗期」,投資人仍面臨危機潛伏的投資環境。

網紅動見觀瞻的言論雖需被正視,但其受「言論自由」保護的底線則與大眾無異。試想網紅投資觀點若引發特定群體「共鳴」,產生自發性投資造成股價波動,金管會雖無法可管,卻可能震撼社會。三年前網紅參與「遊戲驛站軋空」及「迷因股」泡沫化事件就是例子;美國證管會最後也僅能以市場機制合理性帶過。為避免類似情事造成社會誤解,金管會有必要宣導網紅金融領域行為準則

網紅若將網路世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自我標榜帶入金融領域,稍有不慎便可能觸法。金管會應積極輔導網紅的金融法規常識;至少要讓他們瞭解,接受任何形式代價促銷金融商品,都應守法並避免誤導他人。金管會也應協助網紅,劃定金融領域的「言論自由」尺度,以釐清扭曲與公允訊息表達的差別

至於教育社會大眾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是避免受到網紅可能偏頗言論影響的釜底抽薪之計。一年半前金融研訓院公布「台灣金融生活調查」顯示,台灣竟有近四成年輕人是「接近金融文盲」程度;在網路世界成長的年輕人,若無正確的金融知識,自然易受扭曲投資訊息影響。金管會推動全民金融教育顯然還有改進之處,充實年輕人理財知識應是當務之急。

網紅涉足金融領域已不可避免,金管會僅對違規者口頭嚇阻或是宣導,恐無法匡正市場亂象。網紅言論影響他人財產權益,若是讓自己獲得「流量」或財物利益,不僅不道德更可能違法。建議金管會與各同業公會應重視網紅的影響力,積極與網紅社群良性互動,設法讓網紅成為金融市場發展的推手而非破壞者。












聯合報黑白集/選上總統繼續鬥


2024-04-17 04:11  聯合報/ 黑白集
民進黨台南市黨部主委改選,正國會立委陳亭妃(左)強調不會推任何代理人出來選主委,賴系立委郭國文(右)也隨即在臉書隔空回敬。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改選地方主委,派系駁火,劍指七月黨中央權力改組。正國會一姐陳亭妃開轟,「地方主委黨主席都是公共財,不能藉黨資源為誰橫著幹,甚至殺無赦」。對手郭國文抬出老大名號對嗆,狂言「台南市黨部主委不只鞏固賴清德本命區,更要確保朝小野大時,守住民主聖地」。

陳亭妃點破爭議關鍵:民進黨的權力改組,是求黨內平衡,還是黨主席剷除異己?郭國文則洩漏台獨金孫困境:只有四成民意的總統,治國視野沒超出「本命區」。

綠營派系傾軋四起。蘇巧慧爭主委,為卡位參選新北市長建立灘頭堡,卻對上正國會的余天擋路。而余天則是幫林右昌出頭,為後者轉戰新北當先鋒。妙的是,賴系未及表態,英系阿哥陳其邁搶站隊蘇巧慧帶出風向。

賴清德退新潮流,意不在團結全國,而是捲起權力漩渦。他將曾被視作接班隊長的鄭文燦,以及被英系用來制衡「新蘇聯」的林佳龍,一併掃離中樞,打散人馬。同是接班阿哥,陳其邁深諳隨波逐流,及早帶槍投靠。賴神急欲「做大賴核心」,是權力的傲慢,也顯示對處境的不安。

五二○前,賴清德已充滿「破碎感」。他是雙少數元首,為取信美國,甚至將最重要的國安大權交付信託給蔡團隊。他不敢學扁蔡初登大位的雍容開闊,就怕今天鬥不狠,明天坐不穩
















聯合報社論/若非蔡政府濫編特別預算,何須修法?


2024-04-17 04:18  聯合報/ 社論
台灣財政須強化紀律,目前財政紀律有兩大破口:一為特別預算的浮濫,另一為稅收超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蔡政府來說,財政紀律就是個笑話。尤其,蔡政府特別預算編列過度浮濫,成為財政紀律破口。因此,選後國民黨、民眾黨分別醞釀修改《預算法》,限縮中央政府編列與支用特別預算權限;民進黨則以「卡救命錢」為由,堅決反對。

特別預算是我國特有的預算制度。依現行《預算法》規定,政府可在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國家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或不定期重大政事等情況下提出特別預算。由於特別預算多為跨年甚至跨越總統任期,又不受舉債上限限制,理應是「不得已而為之」,在蔡政府卻變成施政常態。

蔡政府八年共編列十三個特別預算案,平均每年一.六個,已將特別預算常態化。總金額計二.五兆,約為一年中央政府總預算額度。其中,更有三分之一跨越蔡總統任期,可謂「債留子孫」。當中勉強可歸類為「救命錢」的重大變故或重大災變者,只有八千多億的防疫紓困振興預算,僅占三分之一。

相較之下,過去陳水扁、馬英九兩任政府,特別預算都只編列八千億元上下;扁馬兩朝加總,還遠不及蔡政府。即使加上李登輝時期,也只和蔡政府持平,而李登輝時期特別預算不少屬自償性質蔡政府八年的特別預算之浮濫,超過她之前二十六年的總和,多麼嚇人

更惡劣的是,蔡政府不斷吹噓任內債務餘額增加少於過去政府,並不斷拿「超徵稅收」當成財政穩健的大內宣。事實上,這是「特別預算常態化」後的假象。政府將許多常態支出隱藏在特別預算裡,以掩飾財政收支失衡問題,同時破壞財政紀律與正常預算體制。尤其,中央濫開建設支票,卻讓地方自籌配合款,嚴重擠壓縣市財政。

在這種情況下,藍、白兩黨分別提案修正預算法,要刪掉八十三條「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規定,和八十四條合於特別預算前三款「為因應情勢之緊急需要,得先支付其一部」的但書,希望杜絕類似「前瞻基礎建設」這種高達八千多億的大撒幣政策。

但民進黨反控在野黨不應「卡救命錢」,並舉九二一震災為例,指當時李登輝政府能在震災第一時間撥數十億元給地方,就是引用預算法八十四條「緊急需要,得先支付其一部」的規定。一旦修法,若發生重大災害,政府缺乏立即援助地方的法源,將使受災者陷於困境。由於適逢花蓮大地震,此說法遂成為綠營「認知作戰」的重點

事實上,藍白修法提案並未涉及對重大變故、重大災變特別預算的限縮;因此,對「緊急需要得先支付其一部」之但書,其實毫無影響。九二一大地震時尚無《災害防救法》,該法立法後,已明定如救災經費不敷應變或復原重建所需,可視需要調整當年收支「移緩濟急」。此一規定,過去SARS、八八風災重建均曾援用。更何況,中央政府有近百億預備金可用於救急,預算法修法根本無關「卡救命錢」。

民進黨如此強烈反對預算法修法,主因是,特別預算已成蔡政府規避監督、跨越舉債上限的利器。民進黨若無法再透過特別預算大撒幣,必然少掉許多綁樁、討好地方的工具。事實上,民進黨過去亦曾提案刪除特別預算「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之規定,當今綠營黨團總召柯建銘就是提案人之一。過去特別預算編列遠不如蔡政府浮濫,民進黨都還喊卡;如今卻昨是今非,換了位子就換腦袋。在野黨的修法提案自需周詳討論,但民進黨更應好好檢討,自己如何把特別預算搞成了財政大爛攤!



【專家之眼】為何芬蘭世界第一?台灣政府不感羞恥嗎?

◆  【專家之眼】為何芬蘭世界第一?台灣政府不感羞恥嗎?

◆  【專家之眼】馬訪陸餘波翻不起浪 兩岸關係原路續前行
◆  【專家之眼】中東閃電戰 全球金融危機與通膨壓力再起
◆  【專家之眼】中東山雨欲來
◆  【專家之眼】呷人夠夠!當沖降稅還有臉提「三延」?






【專家之眼】為何芬蘭世界第一?台灣政府不感羞恥嗎?


2024-04-17 07:35  聯合報/ 劉明德/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聯合國發布「2024年全球幸福報告」,芬蘭連續7年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圖為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街景。(取材自Unsplash)


芬蘭連續第七年榮登世界最幸福國家的寶座。最幸福其實是最團結同義詞,很難說一個不幸福的國家,她的人民能夠團結,也很難說一個很幸福的國家,她的人民竟然是四分五裂的,這是不可能的。

滕尼斯的說法,芬蘭是一個共同體,而台灣不是一個共同體,而是一個社會。共同體和社會是一種對立現象共同體必然是團結的,團結的必然是幸福的「社會」必然是不團結的,不團結的,也必然是不幸福的。就像夫妻關係,能同甘共苦的,必然是幸福的;斤斤計較,甚至心懷不軌的,必然不是幸福的。

那麼,什麼是共同體(Gemeinschaft),什麼是社會(Gesellschaft)?這裡是根據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的定義。以下,透過比較,我們就知道,滕尼斯的定義是有效而準確的,也能得出為什麼芬蘭能是世界第一,而台灣又是多麼的危險。因為台灣缺少共同體特質

所謂的共同體是把同一國的人都當成自己,而社會是把同一國的人都當成別人。因為當成自己,所以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因為當成別人,所以,人與人之間存在「你多我就少,你少我就多」的零和關係,想一想,有多少比例的台灣人不是這樣?台灣就是滕尼斯筆下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共同體」,誰造成的?不是人民,而是總統。

從哪一個地方最能看出來呢?那就是社會福利,其他很難看出來。以下就是「我們的」的芬蘭與「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的台灣的幾個簡單對比。

第一個芬蘭有育兒津貼Child benefit),從出生開始,月領,領到滿17歲。多少錢呢?根據家庭孩子的多寡。第1孩月領94.88歐元,第2孩月領104.84歐元;第3孩月領133.79歐元;第4孩月領173.24歐元;第5孩月領192.69歐元。而台灣呢?嚴格說來,芬蘭的育兒津貼與台灣說的「育兒津貼內涵不同。在台灣,領了托育補助(只領到滿5歲,滿5歲之後就沒得領了)就不能再領育兒津貼。我們知道,台灣的托育費用不便宜,而芬蘭的托育是免費的,此外,還能月領育兒津貼,一直領到滿17歲

第二個教育。芬蘭的各級教育都免費。幼兒園、小學、中學,不只免學雜費、書籍費、午餐免費,還有每個月52.24歐元的補充學習津貼,你可以買文具、課外讀物等等。如果住得遠,還提供全額交通費用補助大學一樣免費,而且,政府還提供每天一餐2.55歐元的補助。如果不住家裡,政府補助每個月279.38歐元的生活費(1歐元=35元台幣)。台灣的情形,自己知道,這裡就不多說了。

第三個,長期失業。在芬蘭,每一個長期失業的人,都能領到勞動市場補助labour market subsidy),平均月領800.02歐元(約2.8萬元)。看一看台灣,台灣的失業給付每月按申請人平均月投保薪資60%發給最長6個月。換言之,6個月之後,假設一直沒找到工作,那就是什麼都沒有,這是多麼殘忍的總統才能做到。

第四個,養老。在芬蘭,最基本國家養老金national pension),也就是什麼保險都沒有繳以及退休金相當少的人,每個月可領775.70歐元(約2.7萬元),而台灣呢?除非有勞保、公保、農保、國民年金等各種保險,否則,一毛錢也沒有。再說,就算有保,但夠嗎?

第五個,醫療服務。芬蘭政府提供給她的國民全面高品質醫療照顧,不管家境如何。芬蘭的公共醫療服務(包括開刀、藥品、營養品、潤膚劑)雖然不是全部免費,但是,即使需要付費的部份,也不用太擔心,因為費用有一個上限。

怎麼說呢?那就是每年的醫療支出只要超過626.94歐元/人(2024年的額度),超過的部份,可以報銷reimbursements)。超過626.94歐元之後的就醫,每次也只要繳交2.5歐元的定額手續費(copayment),其他的就都不用再付了。

再看看台灣人自豪健保。根據主計總處編制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家戶醫療保健支出平均達14萬8598元台幣,以每戶中位數所得 94.0萬元來看,醫療支出占了一個家庭所得的15.8%,負擔不輕!

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台灣就是一個社會,而不是一個共同體悲哀且無知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科技雙面刃 善惡一念間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589/web/ 

◆  懷柔換市場 德總理智舉
◆  文化、青年、包容 馬習創造契機
◆  中華民族 台海逢凶化吉的關鍵
◆  AI內閣蹭風潮 產業怎信賴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科技雙面刃 善惡一念間
◆  新首長的舊挑戰:明確的公運政策
◆  賴的社宅政見 可朝信託化邁進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科技雙面刃 善惡一念間


2024-04-17 04:19  聯合報/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三月時,英國王妃凱特在社群媒體官方帳號發布一張親子合照,祝福英國民眾母親節快樂。這是她因病住院手術治療,在媒體銷聲匿跡數月後的首張照片,立即引發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

孰料這張照片發布不久後,國際知名通訊社如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等都立即撤照,理由是該相片經過不當編修,並非原汁原味的「真相」。其實,如果只是裁切尺寸或強化對比的編修,一般而言是可以接受的。然而,該張照片有幾處經過竄改,已超越新聞求真的尺度,也不符英國王室的規範,最後只能選擇撤照。

回顧這起事件,該張照片經凱特個人或團隊的業餘編修,放大檢視後仍可看到不少斧鑿痕跡,所以發布後很快就穿幫。試想,如果使用更多深度偽造修圖技巧,或許短期內仍可蒙混過去,但如此一來閱聽大眾可以接受嗎?以前我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一切只能眼見為憑,而今深度偽造技巧所製作的圖像,已是我們法眼所難以分辨真假,長此以往,必然衍生諸多魚目混珠的社會亂象。

不過,科技有時就像雙面刃一般,其運用的利弊得失,往往取決於人們的起心動念。最近讀到一則報導,在英國有一名為「希望畫廊」的展覽,陳列了十位繼發性乳癌患者圓夢未來的照片。主角人物由知名攝影師拍照,再利用 AI 編修技巧,讓勇於追夢的患者可以為他們或將逝去的未來預製相片。

該 AI 模型經過訓練後,其後製照片可維持攝影師的風格,同時也能讓人物展現未來的臉部神情和身體儀態。展覽中可看到有位女士於六十歲生日時,在舞台上輕盈地舞動芭蕾,而結縭卅年的先生就在觀眾席深情注目。該女士說:「看到照片時情緒上產生巨大衝擊,不過卻是一種良善的衝擊。」還有一位正在接受治療的卅一歲女士,預製了一張和她的伴侶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的結婚照。另有一張照片是一位過去四年都在治療的女士,在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出席她兒子婚禮前與兒子的合照。她說:「在儀式開始之前,只有我倆分享那一刻,讓我感到非常自豪。」

攝影師說:「我很高興能夠參與希望畫廊的活動,幫助繼發性乳癌患者想像他們希望看到的未來時刻。」創意總監表示:「我們非常自豪能為繼發性乳癌患者提供一個獨特的平台,讓他們分享對未來的希望。」主辦單位也說「利用人工智慧來做好事非常重要…該計畫的目的乃為患有乳癌或受乳癌影響的人們帶來希望,我們很自豪能夠在實現這目標上發揮作用。」

或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對凡夫俗子而言,要見諸相非相,境界實在太高。或許一張圓夢美照帶給患者和家屬的慰藉,有時還能勝過苦口良藥呢!












懷柔換市場 德總理智舉

2024-04-17 05:55  聯合報/ 張孟仁/輔大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新北市)


德國總理蕭茲訪中國大陸,打從一開始就採取不正面對抗的懷柔方式。儘管法國耳提面命,或是歐盟四道反補貼的緊箍咒罩頂,德國政府卻未明確表態支持西方的模式。

蕭茲有別於西方處於反中的熱度,採取所謂的「鄰里關係」,遇到高壯的鄰居,更需要隨時跟他問候,確保永遠不會被他傷害。蕭茲在上海同濟大學與學生談話,正是他不隨西方起舞,有辦法影響北京並獲得市場的精髓所在,值得我們參考。不過蕭茲友陸之舉,仍伴隨著「安全」、「公平競爭」的但書。

蕭茲言談中所提到的傾銷、生產過剩、智慧財產權侵害等問題,正是歐盟考慮亮劍的癥結點。蕭茲對中國製汽車在歐洲享有開放且公平的市場表達支持,也預見不久的將來,陸製車會落腳在德國和歐洲,但前提是「公平競爭以對」。

此外,外界將蕭茲為親中市場派,然則在「經濟安全」的範疇,他可不馬虎。蕭茲當選總理後,巧妙利用政治聯盟中對陸不友善的綠黨;綠黨扮黑臉、他扮白臉,一唱一和採取強硬的對華態度。除大幅減少國家對德國在華投資的擔保,另加大出口管制力度,並成功阻止了中國收購幾筆知名的德國公司。遑論蕭茲抵陸前,隨即傳出德國軍艦八月將會在日本停留,繼續插旗印太。

值得一提的是,蕭茲在上海同濟大學時還說:小國不應生活在對大國的恐懼下,各國邊界不應藉由武力改變;反之,小國應該常去跟大國問候,避免來自大國的傷害。無需細細咀嚼該段話,即能推斷是對此刻的俄烏戰爭和不穩定的台海意有所指。蕭茲利用學術演講場合道出他心中所願,以淺顯易懂而不直接的方式宣達他的想法。

此次訪陸,德國以較長遠的眼光嘗試找出跟北京合作的模式。有別於西方咄咄逼人,其釋出懷柔手段為該國企業爭取更多的市場;「兩天經濟及一天政治」的處理態度,可為德國和歐盟拉近與北京的距離,避免俄陸更加靠近,並獲取在中國大陸的最大利益。











文化、青年、包容 馬習創造契機


2024-04-17 05:55  聯合報/ 李蕾/品牌諮詢(新北市)


「馬習二會」十日在北京舉行,會面的規格之高,也讓許多長住在大陸的台灣人和大陸人民都感到驚訝。尤其是在過去八年,大陸人民普遍認為,民進黨結合外部勢力的「醜中」、「仇中」策略,切斷了兩岸的正常溝通管道,進而增加了兩邊老百姓的互不信任感,導致在大陸內部出現了更強烈的「武統、促統」的聲音。但是「馬習二會」清楚的表達了習近平和大陸的主流民意,那就是大陸方面理解大多數的台灣人民還是希望兩岸能多交流,和平共處。習的柔軟身段和感性用詞,也象徵著大陸對兩岸問題的新做法、新載體和新態度。

而這個新的做法是文化,新的載體是青年,新的態度是包容。

馬前總統此次大陸之行,大陸社交媒體天天都有馬先生的日程活動集錦,而且筆者注意到評論區的好評占較大的比例,最主要的原因是馬前總統處處真誠的流露出他對中華文化和民族的情懷和認同,這讓大陸百姓找到了共鳴和兩岸重啟溝通、交流的最大公約數:文化。筆者認識許多去過台灣的大陸朋友,在他們的認知和體驗當中,一致認為保留中華文化並發揚最好的地方是在台灣。同時,大陸同胞在台灣看到了文化的另一種力量—文化不光是故宮和兵馬俑,可以是將優秀的價值觀和行為融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促成一個有禮貌、博愛的和諧社會。台灣成功的將中華文明和其他文化融合到生活當中,是大陸目前缺乏但非常嚮往的。在重新開啟兩岸交流時,文化是最簡單、快速,但影響力最深遠的互動內容。

這次「馬習二會」還有另一個特色,同行的廿多位台灣年輕人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大陸領導層,而習近平也有機會直接聽到台灣年輕人的聲音。馬、習都說,年輕人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這間接表明兩岸融合的時間軸拉長了,並應讓年輕人加入成為解決兩岸紛爭的創意載體。

其實兩岸青年都面臨相同挑戰:工作難找、薪資停滯、買房困難、高齡社會等;但也有共同的喜好:翻翻小紅書看最近的穿搭、看網劇脫口秀追星、利用新科技做創新,同時更願意為弱勢發聲。如果多交流互動合作,或許帶有善意和創意的碰撞,會發展出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和效果。

習近平此次身段柔軟、用詞感性,而在接下來新的交流框架下,大陸可能會用一種新的態度來重新建立兩岸之間的互信,而「包容」應該是雙邊該秉持的新態度。如果兩岸都認同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自家人會更包容自家人。馬前總統發言中提到了中華民國,清楚闡述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精神,並直接提出尊重台灣人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大陸方面並沒有迴避或者不悅,這都體現了在一家人的原則下,大陸當局可以包容不同的聲音,台灣也應以相同的態度回應。

在充滿動盪和不確定的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馬習二會」給了海峽兩岸一個緩解緊張局勢的機會,同時更創造了一個新的契機,那就是:中華文化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青年是拉長兩岸融合的時間軸、包容是未來兩岸互動的態度準則。未來台灣不管誰主政,兩岸勢必會碰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到時候要如何解決這些難題,或許就需要靠今天「馬習二會」所達成的共識做為互信的基礎。










中華民族 台海逢凶化吉的關鍵


2024-04-17 05:55  聯合報/ 林法/公(彰化市)


從「馬習二會」的過程和結果,不難看出「一個中華民族」,就是兩岸逢凶化吉的關鍵。

如黃年先生所說:馬習會後,兩岸思維已從政治轉向民族的「一中原則」,而這也是楊永明教授形容習近平丟的最慢速球;如果這種球台灣都不接,後續將無法想像。

以現實政治角度,獨派所言過去台灣的悲哀,到眼前面對文攻武嚇,無一不是「中國問題」。但從「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觀點,數百年來中國承受屈辱,與台灣「四百年悲情史」也息息相關,今天中國之所以張牙舞爪,又何嘗不是我們的問題?

此外,撇開政治對立和民族認同的難題,台灣大多數民意還是比較在意「維持現狀」,這也多少說明台獨金孫為何只有四成選票,畢竟對多數人來說,「獨立」並不迫切。

同樣,「統一」對中共而言,難道不是如此?這就是主張「一中原則」的馬敢誇口任內無人認為台海會起衝突的理由。你可說它是空洞的文字遊戲,但這形成「你不跑我不打」的政治默契,得來不易更牢不可破。顯然習近平明白兩岸還不到攤牌時刻,才給予「一中」在民族上的詮釋空間,以示對綠營繼續執政的容忍。

至於將獨立當神主牌的賴清德,若非同文同種與合則兩利,也不可能常比喻兩岸為「兄弟之邦」。因此,假設五二○就職演說是個測驗,而賴能藉「習題」發揮,多著墨文化、歷史、經貿的共通或互利,且以此嘗試跨越地緣政治阻礙,就算未來四年無法柳暗花明,也可和緩兩岸兵凶戰危,並符合多數民意需求,不是嗎?











AI 內閣蹭風潮 產業怎信賴


2024-04-17 04:19  聯合報/ 徐作聖/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退休教授(新竹市)


準總統賴清德積極布建「AI 內閣」,攸關未來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相關部會首長人選也已公布。

蔡政府八年以來的產業政策,可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來描繪,華麗空洞有之,但實際成果卻常淪為口號。「AI 內閣」說得很好,但想要表達什麼?

台灣除了在半導體代工與 AI 周邊產業下游之外,AI 產業的核心如深度學習模型(OpenAI、Copilot、Anthropic、Gemini等)、網路平台(Google GCP、AWS、Azure 等)都掌握在矽谷菁英手中,台灣在大規模全球通用智能 AGI 模型的發展中,除了「望梅止渴」外,還能做什麼?

賴政府自詡為「AI 內閣」,但台灣 AI 優勢在於高科技的產業群聚及本土中小規模的 AI 應用上,政府到底是想蹭全球 AI 風潮?還是有什麼其他特別意義呢?還有,詐騙橫行及資安堪虞的台灣,「AI 內閣」在致力產業發展之餘,是否也該全力改善這個令全民不安的問題呢?

事實上,AI 是一個矽谷現象,其龐大 AI 創新能量的背後,是美國猶太族群長期在財金、科技、人才、商業等領域所累積的傲人實力,別人或其他地區是學不來的

當馬斯克淡出 AI 主流光環之後,猶太裔幾乎全盤掌握了 AI 產業的全域,但下游那些共生的台灣半導體晶片設計及代工業者、伺服器代工業者,不是也吃得滿盆滿缽嗎?而這不正是台灣護國神山的優勢嗎?但這一波的產業震盪來自 AI 產業的爆發,系統性、前瞻性深耕既有產業未嘗不是另一個關鍵選項。

賴清德曾在三月中公布「五大信賴產業」,包括半導體產業、AI、軍工產業、安控產業以及通訊產業。首先,五大信賴產業不是什麼新的創新思維,但更像是蔡政府八年來產業政策的延續。但在五大信賴產業的重新布建中,蔡政府時代所建立的卅多個國家隊怎麼處置?其中爭議性最大的能源政策又該如何調整?

另外,滿坑滿谷太陽能光電與離岸風電如何退場?耗水費電的產業項目如何彌補?缺電但執意推動高費電海水淡化計畫,曾經喊得震天價響的氫能、生技醫療、低軌衛星通訊、量子計算、電動車推動計畫等蔡政府遺留的「產學國家隊」又該怎麼處理?曾經高喊是下一階段護國神山的生技產業,還在計畫中嗎?

再以蔡政府時期積極推動的氫能產業為例,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經發會曾把高比例的氫能納入台灣整體的能源供應鏈中,隨後又有氫氨混燒及氫燃料電池發展計畫;最近更有媒體大肆宣傳氫能,而中油也破天荒設立了二座加氫站,台灣卻不具發展氫能的客觀條件,「AI 內閣」的能源政府計畫該如何調整?

有人誤以為,台灣有了護國神山台積電和「台裔」的輝達、超微等 AI 半導體晶片大廠,AI 產業發展就能水到渠成甚至天下無敵;又有人以為,台灣有了名列前茅的醫療服務,就能「保送」AI 生醫產業安全上壘,但真是如此嗎?

在 AI 時代,台灣企業產業轉型的利基應在「借 AI 之力,行螞蟻雄兵變大象之實」。經營 AI 必須有主導資訊的流通與治理能力。台灣發展 AI 到底是瞄準上駟的「主」,還是下駟的「客」是聚焦在 AI 主體開發,還是跨業應用?賴政府若堅持以「五大信賴產業」為核心,AI 技術定位及產業發展的藍圖,是不是也該準備好了呢?














新首長的舊挑戰:明確的公運政策


2024-04-17 04:19  聯合報/ 賀陳旦/交通部前部長(台北市)


公路總局在業界苦等十七年後,上星期五初審城際客車的運價,接下來要看交通部怎麼核定票價。十四日台鐵公司說要增開北高間(四小時快車)新自強號列車,從目前一班加到四班,十分看好這項服務。這兩則小小業者動態,卻質問了嚴肅的政府角色:「如何維繫健全的市場?」

首先,不論國家資源或淨零目標,台灣都應該「發展公共運輸,抑制(!)私人交通」。顧慮選票,後者不敢明言,但前者也從來不講清楚:「沒有明確扶植的法律,沒有穩定的補貼預算」。政府沒有明定其資源分配的角色,就欠缺合宜健全的市場機制,就不免有前述訊息:業者求生存的被動反應。

試問,當客運業調票價每每落後於物價,當主管機關用恩給式態度拖延審議,所謂審議核心「十八項成本」,這麼多年來,當然是各自一本帳,當然是在成本線攻防。怎麼可能去衡量開拓乘客的措施和配套的激勵,去爭取收入線(乘客量)的成長。結果,全國的客運線幾乎都靠補貼,乘客總數年年下降,疫情間急降,現在還只恢復不到七成

鐵路市場也沒多清晰。台鐵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推出千億元四大採購計畫。其中四二○億元買五十列自強號列車,目前正次第上線。高鐵民國九十六年(二○○七年)通車,初期運量低迷,當時台鐵可能想多買列車保住長程市場。今天,看到連假高鐵壅塞,一下子投入幾倍運能,是為了消化買來的列車嗎?或者是有什麼新公司的謀略嗎?交通部就任由這樣重疊服務嗎?

其次,去年為了爭取年輕選民,政府推出多項降低生活開支的優惠,以通勤月票為名的 TPASS 也搭上了特別預算列車,今後要不要把這項優惠放進年度預算?又怎麼跟既有的浮動式補貼整合?要不要訂定更正式的大眾運輸補貼法,來規範各級政府的公共運輸責任和策略

趁著疫期後幫助公運的道德訴求,加上通勤族加持的 TPASS 票證,目前的大眾運輸市場更有必要清楚定位!卓院長說老問題找新答案,其實老答案一直都在,也從來就只有一個答案!

交通業務裡「道安、觀光、台鐵安全」,都是大題目,也多半有大環境的共業,不是交通甚至政院首長可以單方面改變的。但是面對空污和友善交通,清楚而優惠的公共運輸系統是交通部不悔的職責。也只有讓業界在被鼓舞的公共交通環境中力爭上游,提供進步服務,「先給後要」,才敢引進帶棍子的私人交通市場機制,也才有藍圖能吆喝全民向淨零排放邁進。

交通部資源多,很容易結合民意,工程決策往往不需要傷太多腦筋,但是撒錢以外的事該誰想呢拍胸脯說一,五○○億元的屏南快速公路兩年後就動工不難,交通部願不願意說兩年後讓公路客運乘客數止跌回升?李部長願不願意任用花不到百分之一經費就做到的人!















賴的社宅政見 可朝信託化邁進


2024-04-17 04:19  聯合報/ 李家儂/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台北市)


政府推動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政策以解決住房問題,旨在為年輕人及弱勢群體提供可負擔的住屋選擇,並實現住房公正。政府於民國一○六至一一三年(二○一七年至二○二四年)間訂了一項八年期的政策目標,計畫增加廿萬套社會住宅單位,其中包括十二萬套新建房屋、八萬套從私人業主那裡分租或代管的單位。準總統賴清德於競選時提出,從民國一一四到一二一年(二○二五年到二○三二年)間,提供一百萬套社會住宅單位;包括新建的廿五萬套,分租或管理的廿五萬套,以及租金補貼的五十萬套,以穩定供需並保護公眾的住房權利。

推動社會住宅的目的,是為解決住宅不足及住宅不公平,尤其針對低收入家庭、年輕人等群體。政府通過包租代管、建造新的社會住宅等方式來增加可負擔的住宅供給。但在推進社會住宅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資源投入有限;興建與營運社會住宅,引入信託機制可以提供一種創新的管理與融資方式,進而加強社會住宅項目的實施效果和財務永續性。信託機制將資產轉移給信託機構管理,可以為社會住宅項目帶來以下幾個優勢:

一、提高資金效率:通過設立專門的社會住宅信託基金,可以吸引更多的私人資金參與,包括個人投資者、企業以及其他社會責任投資主體。這些資金可以用於社會住宅的建設、翻新或運營管理,從而降低政府的財政負擔。

二、專業化管理:信託機構通過專業的資產管理,可以提升社會住宅的運營效率和質量,包括租賃管理、設施維修,以及與住戶的溝通等,確保住宅條件符合標準,並滿足居民的需求。

三、長期穩定的回報機制:對投資者來說,社會住宅信託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投資回報,因為住宅租賃市場需求持續存在,且政府支持政策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風險保障。這種長期穩定的回報,有助於吸引長期資本投資。

四、促進社會參與:信託機制還可以加強公眾對社會住宅項目的參與和支持。通過設立透明的資產管理和財務報告機制,提高項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讓社會各界了解社會住宅的社會效益,從而增加社會資本的投入。

然而,引入信託機制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如設立和運營成本、法律和監管框架的適配性,以及信託產品設計的複雜性等。因此,建議政府在考慮引入信託機制時需完善下列面向:

一、完善相關法規:制定或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信託機制在社會住宅領域的應用框架,包括資產轉移、財務管理、稅收政策等方面的規定。

二、建立監管機制: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或機制,監督信託基金的運營管理,保障資金的安全和透明使用,防止資產被挪用或管理不善。

三、加強公眾宣傳和教育:通過公眾宣傳和教育活動,提升社會對信託機制的了解和認知,促進公眾、私人部門和非營利組織等各方面的參與。

透過信託機制的引入和實施,社會住宅有望實現更加有效的資金籌集、專業化管理及社會參與,從而有助解決住房問題,推動住房公正和社會包容。



方祖涵/有了大巨蛋,然後呢?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有了大巨蛋,然後呢?
◆  周行一/不易覺察的勇氣與承諾
◆  王文華/從開門,到關門






方祖涵/有了大巨蛋,然後呢?


2024-04-17 05:56  聯合報/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在台北這幾天,有幸在大巨蛋看了一場龍象大戰。

那天是開幕第二天,雖然不是首場比賽,仍然吸引超過兩萬名觀眾入場。比賽開始前,台北適時下起傾盆暴雨,球賽卻因為有巨蛋庇蔭準點開打,如果是有些年紀的球迷,在期待三十多年的球場看到這幅景象,很難不被感動。

當天主場球隊是去年總冠軍味全龍,而在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球迷對行政院長郝柏村吶喊要巨蛋時,味全龍也在球場上,正在跟統一獅爭奪球季王座。那天是總冠軍第七戰,先發投手賈西退場之後,突然天降大雨,球賽中斷將近一小時。雨後走上投手丘的,是七天內已經投三十二局的王牌黃平洋,可惜金臂終於燃燒殆盡,氣力放盡成為敗戰投手。

多少物換星移、人事更迭,爭議不斷的巨蛋始得孵化,不知道有多少球迷已無緣目睹。或許正因如此,那天在球場裡,最讓人動容的畫面是看到許多老夫老妻攜手坐在觀眾席。能夠在大巨蛋看球,除了要感謝諸多為工程付出的人們,也還要感謝上天恩賜足夠時間。

除了台北龍象大戰以外,這回還去澄清湖看了台鋼雄鷹主場首戰,至少在有限樣本裡,以往較常見的低級失誤少很多,比賽節奏也稍微變快了。球場內外野各有特色加油文化,像是在大巨蛋裡坐味全龍應援席的所有觀眾,在進攻時都站立加油,是個新奇體驗。此外,或許因為台灣重大安全事故鮮少,就連大巨蛋也無須安檢,不少觀眾會自帶食物飲料入場,如同去野餐一般,亦是個好壞參半的獨特確幸。

台灣職棒有嶄新的球場、積極奮戰的球員,還有熱情的球迷,當下最需要進步的,應該是各種支援服務了。觀眾想要買票進場看場球賽,仍需經過多重考驗。行文此刻,職棒聯盟網站購票連結竟都出現「四○四」錯誤訊息,需直接到球隊網頁才能繼續。瀏覽球隊網頁又有其他挑戰,像賽程竟用色差相近的顏色區分、購票連結不易尋找,票務網站出現錯誤月份等等。

問題不僅在電腦軟體,像大巨蛋的大螢幕欠缺球員動態資訊,與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場連進階數據都清晰可見有極大差距;澄清湖開幕戰有些入口竟無法掃描手機票券,觀眾需長途跋涉至其他閘門再用人工蓋章彌補,這些對一般球迷來說都造成困擾,更遑論有語言隔閡的外國球迷了,而且現在英文網頁連基本排版都不一致。上述事項有些或許已獲得解決,不過仍只是冰山一角,各種困難加在一起,想要輕鬆看場比賽,並非是件容易事。

整體來說,從聯盟到球隊都需要重新檢視使用者介面(UI)設計,網頁要力求清晰簡單,球場動線要以便利為重,票務及服務人員亦需全力帶給觀眾歡樂氣氛,切記球迷是職業運動最重要的資產。三十多年來,中華職棒已多次給人們失望離開的理由,卻仍有不少球迷不離不棄,大巨蛋是讓更多觀眾重回球場的契機;這一切,希望所有人都能慎重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