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經濟/當總裁道歉後 誰來解決低薪危機

.聯合報社論..勿提油救李明哲
.聯合報黑白集.要直鐵、給輕軌,什麼政策邏輯?
.經濟日報社論.當總裁道歉後 誰來解決低薪危機









經濟/當總裁道歉後 誰來解決低薪危機


2017-04-15 03: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全聯總裁徐重仁一席「年輕人不要計較薪水比別人低,好好工作,有一天老闆就會看到」、「現在台灣年輕人很會花錢」的話引發年輕人不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日前在新書發表會中,發言表示「年輕人很會花錢…應該要少花點,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並以自己為例,認為即使「暫時吃苦,但老闆看到你很認真,就會幫你加薪」。這一番原來是善意提醒的發言,卻誤觸了年輕人的低薪痛處,引發網友在全聯粉絲團網站留言大加撻伐
事後,徐總裁迅速發表書面道歉聲明,表示他的發言是「從我那個世代的立場出發,有失周全」。所以「思考得不夠,話說得太快,造成誤會,儘管絕非惡意,但仍感到抱歉」。徐總裁進入全聯不到幾年,已經讓全聯有超越其他競爭對手的態勢,果然有其過人之處;這次危機處理,直接而明快,效能很高,我們表示肯定。即使有媒體披露,全聯當下正在全力搶攻年輕客群,在策略上有不得不低頭的壓力,我們還是認為這樣的危機處理,值得所有企業領導人重視與參考。只是,年輕人情緒發洩了,總裁也身段夠軟,成為台灣第一位道歉的總裁,然後呢?
擺在眼前的是,我們有一大批接受了平民化大學教育的年輕人,他們畢業之後找不到高薪的工作,薪資16年沒有上漲,在大都會無法買到合宜的住宅,只好放棄購屋意願,轉而將薪資花在一般的吃喝玩樂上但卻被父執輩視為貪圖享樂、不求上進的世代這種心理壓抑逐漸轉為世代仇視,認為是上一個世代沒能提供好的環境給他們發展,卻占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和福利。其實父執輩也是奮鬥了大半輩子,胼手胝足、忍辛耐苦、從無到有之後,才有了今天的成果。而且,他們就算有了房產,到最後也是要以「遺產」的方式傳承給這個年輕世代的後輩。上天,其實沒有特別照顧上個世代,而犧牲掉這個世代的年輕人。
客觀來看,這個世代年輕人的「嚴峻」際遇,大部分也不是他們父執輩造成的。主要的原因,在於產業全球化之後,原來沒有參與世界生產的國家,紛紛加入了國際競爭,例如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東歐、中南美洲,紛紛進場搶食經濟大餅,但全球經濟大餅卻沒有成長得那麼快,這讓30年前「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一去不返。經濟成長放緩之下,年輕人的機會當然不如過去,再加上教育政策錯誤,技職教育紛紛改成一般大學教育、造成「學用落差」,而兩岸經濟的良性循環也因為政治紛擾而無法正常化、效率化,難怪薪資難漲、好工作難尋要將這種地緣政經變化、教育決策失當、兩岸政經糾葛的責任加諸在一般的父執輩身上,其實也難讓他們心服
但是,年輕人的困境是擺在眼前的事實,不管願不願意或責任何在,都是整個社會逃避不了的課題,只有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對、承擔、處理,才可能解決問題,將阻力變成助力,讓社會往前進步。而承擔、處理的最佳途徑,可能是所有的教育機構和政府部門,都必須對年輕人面對未來的視野和能力,給予最大的關心,投注更多的資源,才能有效解決,而不是在口頭上不斷提供儀式性的問候和關懷而已。
行政院應該好好研究,提出全套的處理方案,責成教育部、勞動部和經濟部等相關機構,規劃和投注資源,來培育有能力面對新局的年輕人;甚至應該考慮是否成立一個新的「青年部」,結構性地投注充分資源來面對挑戰
行政院過去是有一個「青年輔導委員會」(青輔會)負責推動青年事務,但沒受到充分重視,而且在部會精簡下被裁併了。今天,面對愈來愈艱鉅的挑戰,重新考慮青年部的設立,並不是走回頭路。在政府組織調整方面,韓國政府的彈性經常超越我國,值得我國高度重視,應該適時調整,以打造和諧及富有競爭力的社會。

聯合/勿提油救李明哲


2017-04-15 03: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日前有媒體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接受專訪指出,對於李明哲事件,大陸世大運代表團到台灣來必出事。柯文哲14日上午透過發言人轉述,台灣作為民主、自由、法治的國家,絕對可以保障代表團的人身安全,盼媒體勿做過度解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李明哲在大陸遭拘押,各界都呼籲早日放人。然而,誰在關注人權,誰在提油救火,誰在趁火打劫,情勢卻一團混亂。
最新進展是:親綠媒體報導柯文哲對此發言,嗆中國大陸跟文明脫節,八月對岸派龐大代表團來台參加世大運,「一定會出事」。柯文哲一向好說大話,但如此危言聳聽,表面上是關切李明哲,言詞之間難道沒有帶點「黑色暗示」,鼓勵代表團「被出事」?
柯文哲稍後否認說過這樣的話,還反批媒體是「新聞製造業」。市府幕僚則代他澄清說,柯P原來的用詞是「容易出事」,而不是「一定會出事」,其用意是基於「善意提醒」。但這番風波,無論是市長失言或綠媒把話塞到他嘴裡,不僅讓救李明哲之事再添陰影,也讓兩岸互信又倒退一步。
老實說,看外界交相表達對李明哲關注的情況,基本上是口惠者多,有心者少。若明知面對的是一個威權政府,卻拋棄原本可用的協商機制和民間管道,一味在那裡高調威嚇,或酸言叫陣,這如何救得出人?又真要救人嗎?
更奇怪的是,柯文哲身為世大運的主辦者,卻故意把不相干的兩件事聯結,還加註「出事」的警語,唯恐天下不亂。他應知,仇恨情緒的燃點很低,隨便一點助燃物就能熊熊燃燒
李凈瑜說,不能為救夫而喪失國家「尊嚴」,聽起來令人動容然而,把救人和國家尊嚴聯結,並非絕對必要;若再灑上民粹的狗血,將更沒完沒了。

聯合/要直鐵、給輕軌,什麼政策邏輯?


2017-04-15 03:2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宜蘭代理縣長吳澤成4月10日表示,國道5號雪隧車流量一定要透過直鐵或捷運轉移,否則不可能解決城際交通問題。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杜建重/攝影

針對宜蘭鐵路高架化,交通部長賀陳旦(左)傾向,必要路段優先施工;代理縣長吳澤成堅持必須與北宜直鐵結合成一個計畫,兩人看法不同。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戴永華/攝影



宜蘭代理縣長吳澤成最近兩度槓上交通部,他要求中央支持「北宜直鐵」計畫,並與境內的鐵路高架化合併未料,賀陳旦未同意直鐵案,卻向宜蘭拋出「輕軌」的大禮明明地方要的是直鐵建設,中央卻要塞給輕軌,這是什麼施政邏輯?
在搶得火熱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已有十五個捷運或輕軌計畫賀陳旦卻意猶未盡,還說宜蘭和彰化都有興建輕軌的「潛力」後者將把台中捷運綠線南延至彰化的鹿港、員林、斗六。讓人不解的是,為何輕軌一夕間竟變成了台灣交通建設的熱潮?
宜蘭人期待的北宜直鐵,首份規畫報告出爐迄今已逾二十年,但歷經幾次評估,環境衝擊疑慮始終存在。無論如何,這至少經過專業評估,有困難也須研究解決。賀陳旦要送宜蘭的輕軌大禮,卻是「平地一聲雷」般地冒出來,未見規畫或評估,光憑部長一句話就誕生,彰化輕軌也如出一轍;如此決策,真是草率。
推動大型公共建設有助於提振經濟動能,但是,可行性、經濟效益、自償率等評估卻不可少。尤其,一砸數千億的軌道建設計畫,必須評估人口密度、現有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否則,不僅興建期間會造成交通混亂,若完工後無足夠客源,必然陷於虧損,淪為錢坑。以先前官方的評估,其實僅新北、桃園兩地符合興建要件
要有穩定的客源,才能談自償率以新竹輕軌計畫為例,一九八九年即開始規畫,前後送出的多個規畫書都遭交通部打了回票原因是,這個輕軌主要是針對新竹市通連竹科而設計,每天上、下班時段不愁沒客源,但其餘時間「放空車」的機率很大。
儘管縣市長絡驛於途地參訪日本、西歐等軌道運輸發達國家,但受限於我們自身的條件,有些可以仿效,有些只能羨慕。例如,都會區以環狀軌道連結支線運輸,可達到輻射連結區域的功能,這在東京山手線、大阪環狀線成效都甚佳,台灣的高雄環狀線、台中山手線則想有樣學樣但是,東京山手線改建自「在來線」傳統鐵路,並非斥鉅資新建捷運而高雄環狀輕軌及台中山手線則必須全額投資,這是偌大的差異
德、法分執歐陸輕軌技術牛耳,兩國的輕軌密度迭創新高,但台灣恐怕只能羨慕原因是,兩國的輕軌發展是以傳統鐵路為基礎,將地方生活圈據點營造成轉運樞紐,向外擴散關鍵在,德法傳統鐵路是一四三五毫米標準軌距,與輕軌軌距相同,有「共軌」的條件台灣規畫的輕軌絕大多數是標準軌,無法與台鐵的窄軌共用
以此檢視基隆的八十餘億輕軌計畫,便有疑義。台鐵和輕軌軌距不同,兩種運具只能在既有的台鐵路廊上共存,但軌距不同無法共軌,必須另修第三軌。如此一來,行車空間未變,只能你增我減,無助解決營運量。
再者,日本鐵路是私營,新闢路線都由鐵路公司評估提出,財務可行性都放在第一位,無法獲利便不會提出反觀台灣,地方首長不必考慮軌道建設的可行性,只要漫天喊價,先搶到錢再說。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的審查能否保持專業、力抗政治壓力,自然讓人質疑。
軌道建設除硬體投資金額可觀,後續營運更是不易高雄環狀輕軌第一期才營運半年,捷運公司已宣布取消尖峰時間密集發車,改為低密度班次,原因是客源不足高雄民眾仍習慣以機車代步,高雄輕軌運量一天不到三千人次,遠不及國際認定的每小時五千人次之最低門檻
台灣機車密度居世界之最,這是輕軌系統的最嚴峻的挑戰如果輕軌使用平面道路,勢須和其他交通工具共享路權;屆時,要如何和橫衝直撞的汽機車共存,讓人憂心。
宜蘭要直鐵,中央卻給輕軌,這是什麼施政邏輯?台灣得了什麼輕軌併發症?

聯合筆記/當沖降稅 就想救台股?

.「供給」埋怨「需求」 年輕人難為
.砍我的18% 去搞好教育吧
.孩子發展出問題…先治療大人
.環境不友善 「難產」下一代
.拯救李明哲 攻心為上
.聯合筆記/當沖降稅 就想救台股?
.讓學生理解 歷史不是政治的奴隸
.健康促進 我軟實力揚威國際

.營救李明哲 試試網民大數據
.比少子化更可怕的…溺子化
.要的是世代對話 不是寒蟬效應
.別用老人經否定年輕人
.Uber返台 共享經濟或數位空城?
.非裔、移工… 台灣歧視更嚴重

.願景/毒品法庭 比監禁還有效

.酷經濟/出口紅不讓 未來挑戰在IC產業








聯合筆記/當沖降稅 就想救台股?


2017-04-15 03:20 聯合報  賴昭穎


立法院本周三讀通過現股當沖證交稅減半的修法案;同一天,金管會公布統計資料指出,和去年第四季相比,今年首季台股集中市場的大戶及中實戶回流戶數將近兩千戶。而這些股市大戶的動向,恰巧凸顯降稅救台股論點的無稽。
租稅是投資人的交易成本之一,但說是台股動能的絆腳石則言過其實。
金管會在二○一五年公布一份「大戶問卷」,列出大戶等投資人不投資台股的七大原因,排名第一的是租稅負擔過重,證交稅則是租稅負擔中影響程度最大的稅目。
從問卷結果看,租稅看似是影響台股元凶,實際上卻非如此。否則台股從去年十一月在九千點上下遊走,如今朝萬點叩關,期間政府並未實施任何減稅措施,但大戶和中實戶回流、股市上看萬點;租稅顯然不是投資人動向主要考量,投資利得才是關鍵。
再者,當沖降稅討論了大半年,在股市上看萬點之際,通過減稅法案的錦上添花之舉,能否達到原先設定政策目標也不無疑問。
證券交易所統計,當沖占台股交易比率不到一成。主張降稅的人士認為,當沖降稅可增加流動性,有助提高股市量能,「只要」台股單日成交量因此成長百億元,即可彌補一年卅七億元的稅收損失。
行政部門除了畫減稅衝量能的大餅,也祭出以限期減稅一年的落日條款。但明年是選舉年,屆時股市不好,不要說要落日,減稅幅度難保不會再擴大;如果股市好,財政部長是否有承擔扼殺台股動能罵名的勇氣也令人懷疑。
一九九三年,時任財長的白培英提出調降證交稅搭配課徵證所稅方案,修法案送到立院審議,卻只通過證交稅從千分之六降為千分之三;儘管當時通過財政部在一年內將開徵證所稅的法案送立院審議的配套,卻無疾而終。
閣揆林全擔任政大財政研究所所長時說,降低證交稅率有助活絡股市,不過,對挽救股市助益不大。林老師這番話如今仍有其道理,因此降稅的政策工具要用在刀口上,尤其我國仍面臨租稅負擔率偏低、預算赤字等問題,至今每位國人平均還背負廿四點一萬元的國債。
財政是庶政之母,面對各部會的減稅訴求,以及舉債拚經濟的壓力,財長要肩負的不是達成短期政策目標的責任,而是顧全國家財政的穩健大局,這才是一個稱職的財長應有的作為。


讓學生理解 歷史不是政治的奴隸


2017-04-15 03:21 聯合報  陳復/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宜蘭市)


高雄中學即將補選學生議員,有學生候選人在選舉公報政見欄,倡議建立「納粹雄中帝國」,說要「提倡類組清除,清除一類分子,擁護三類分子為最優秀種族」,將「反阿色分子送至集中營」;還有一人的政見說要「推動雄中皇民化政策」,除要「立神社」外,還主張「無限期對高雄市政府戰爭,實現大東亞共榮圈」。
教育部政次表示,學生不能用某些民族的傷痛開玩笑,將要求學校把歷史事件融入教學,推動歷史教育與人權教育,更落實在有爭議的議題中。
學生候選人政見中,同時出現「納粹屠殺猶太人」跟「日本殖民台灣人」的歷史,我們只擔憂外國抗議影響台灣的國際觀瞻,卻漠視自己身上的傷痛,甚至想恢復本來在日本統治時期因遷址被拆的台中神社鳥居,「重拾城市光榮感」,那我們該如何站在自己的角度,面對因抵抗殖民統治而犧牲的台灣先賢呢?
當歷史長年被政治綁架,到底何謂「正確」,恐怕不只學生不明白,大人更是無所適從,因此「教育」學生認識歷史,其實是完全不會有回聲的無底洞。
我們想盡量避免造成「某些民族」的傷痛,卻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傷痛無感,這使得我們只能對歷史做出「政治正確」的判斷;究其實,我們根本不在意歷史,這就更讓學生很難停止對歷史做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詮釋。
大人把歷史當作笑鬧政壇的工具,學生又如何不能把歷史當作笑鬧杏壇的工具呢?最終,我們其實無法譴責任何人,更無法終結任何有關歷史的亂象,因為我們本來不相信有歷史,我們更相信自己的價值觀,會讓我們看見我們想看見的歷史。
承認歷史不是政治的奴隸,我們得停止繼續編纂課本,來灌輸任何大人自認正確的歷史知識,應讓歷史成為學生蒐集各種文獻,來釐清不同觀點的思考課程,教師不應該動輒訴諸自己認同的價值觀來詮釋歷史,儘可能使用相同標準來衡量歷史事件,並讓學生肩負建構自己歷史知識的機會與責任。
當年德日共組軸心國,對其他國家與地區展開慘無人道的侵略,我們如果回顧當年相同的時間,只譴責國外迫害人權的歷史,卻擁抱發生在台灣迫害人權的歷史,這並不能幫忙學生理解歷史,更無法鬆開五花大綁的歷史,讓其恢復本來面目。



「供給」埋怨「需求」 年輕人難為


2017-04-15 03:17 聯合報  陳明浩/食品業(新北市)

全聯總裁徐重仁說,年輕人太愛花錢,或許是,但也少了對年輕世代,或這社會演變的理解。
大家常說,這世代經濟不好,導致年輕人只能買些小東西的小確幸,太多人在論述這觀點,在此先不談。
另一個觀點是,這個世代的資本家老闆不斷製造新產品,尤其是非民生必需品的娛樂產品,引誘年輕人購買,手機、遊戲、影視、時尚、吃喝玩樂等消費,不斷行銷令年輕人認同,大部分年輕人哪經得起誘惑,或者因要取得同儕認同而消費;年輕人買愈多,大老闆也樂得數鈔票。
但當年輕人要進大老闆公司工作,卻又要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吃苦耐勞、為工作奉獻;資本市場養成年輕人喜好享樂的習性,當要用這些人時,卻又要他們孜孜不倦,這是很矛盾的。除了有思考或是家境好、見多識廣的年輕人,比較容易跳脫外,其它人很難逃離這樣的資本市場。
這世界快到讓人不耐煩等待那不確定性。年紀大的人都也無法等待了,何況是年輕人,要年輕人待在一個公司「刻苦耐勞」磨練愈來愈難。
世界的演變是不可逆的,施振榮說科技就是來滿足人性的好逸惡勞,古人也說: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年輕一代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如何符合上一代人的思維?
年輕人有一天也會成為社會中堅,在上位者更應該多去了解年輕人的思維和世界變化趨勢,如此才可能幫助年輕人,讓他們為社會帶來新氣象。



砍我的18% 去搞好教育吧


2017-04-15 03:09 聯合報  王釗洪/兼任教授(嘉縣民雄)


年金改革的各方備選方案送進立法院,預計十九日初審。立法院是執政黨多數,結果可預見將不脫總統府年改會的樣貌;蔡總統念茲在茲、去之而後快的「十八趴優存」百分百確定廢除。
蔡英文喊話「犧牲這一代,是為下一代」,又說「要為年輕人創造更好的未來」,「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的處境。」這些說詞讓許多被犧牲的這一代,雖未必甘心也只得成就下一代的大我。
如果「為了下一代,就必須犧牲這一代」成立的話,這一代就得好好想,要給下一代什麼才能改變他們的處境,有能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不致白白犧牲。然而,迄今似乎只見犧牲,未見療傷。只聞口號,未聞有具體實踐。
個人以為,這一代最該給下一代的就是充分而良好的教育機會。每年四、五月間,少背負沉重學貸的年輕人會聚集在教育部,抗議大學學雜費調不漲。台灣年輕人只要願意幾乎都可以進大學,但是量多卻未必質佳。
為什麼公司老闆都說,大學畢業生不如以前的高中生?為什麼起薪低?為什麼大學生畢業了卻自認沒有方向?台灣高教既沒教給學生充分的知識與技能,也沒賦予他們啟發思考的能力,更不能培養他們的國際觀與未來感。
為什麼每年愈來愈多優秀高中畢業生,用腳投票,到海外升學;現在台灣的大學似乎永遠跳不出經費短缺,師資欠佳,設備簡陋,聲譽低落的惡性循環,優秀學生怎會青睞?如何適應未來科技的挑戰?為了下一代,政府最該重視的是高教改革,重塑大學制度,強壯高教體質。
「齊頭式公費」養成國立大學吃大鍋飯心態,錢花完船過水無痕,績效無人聞問,多次的五年五百億就是典型例子。私立大學則多因陋就簡,規定綁手綁腳,有志也難伸。台灣怎會有世界級的頂大?
十八趴優存利息據知每年約八百廿四億,如今既廢,這筆錢理應回歸國庫,更不應淪為選舉綁樁、養肥貓、蓋蚊子館。該款可經由立法,設置國家「世代正義獎助學金」,凡有志求學的優秀青年,皆可無條件獲得。下一代年輕人能專心向學,才會有稱心的工作,有優渥的收入,安居樂業。
國家獎助學金是翻轉教育的關鍵,是開啟高教改革的鑰匙。學生求學的財務壓力減輕後,大學就可合理調漲學雜費。天下沒有不吃草而善跑的好馬,為避免斂財或浪費,不論公私立,每次調漲學雜費,校方或董事會必須提出相對基金。學校獲取充足財源,充實設備,延聘良師,認真教學並提升研究成果,促成良性循環。屆時還需羨慕哈佛、史丹佛、港大、星大嗎?
國家建設要靠優秀人才,人才培養要有卓越的高教。教育才是國家經濟成長,社會安定的基石。安定繁榮之後,各項退休基金自然充裕,政府又何苦替下一代「畫餅」,讓他們「充飢」?蔡英文及執政黨不妨拿出改革年金的魄力,矢志改革台灣的高等教育。


孩子發展出問題…先治療大人


2017-04-15 03:18 聯合報  莊凱全/兒科醫師(嘉義市)


在門診和到學校服務時,老師常抱怨現在小孩子很難教,不能打也不能罵,父母太寵了,有些父母還會去告老師。家長則抱怨老師不能溝通,對孩子有成見,羞辱孩子,造成親師緊張。孩子則抱怨老師太兇、處罰嚴厲、太早去上學、不公平等。
不當體罰會影響孩子腦部發育,甚至會影響將來在社會的表現和人際關係。有孩子到國中仍不知道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是多少,就要他們學習A+B=C這種代數數學;老師沒有詳解這些英文字母的意義,孩子當然不知道那是什麼,會造成他們不喜歡數學。在臨床上,看到相當多這種個案,也為他們感到可憐,老師隨便教、孩子聽不懂,早上六點多就要搭車上學,睡不夠、坐在聽不懂的課堂上,真的難為這些正在青春期發育的孩子。
經由門診診療,我看到有些老師一味用直覺和經驗,沒有科學印證的方式在教學生,有些老師本身就有情緒問題,和本質學能不足。家長也沒有科學化的觀念,以為自己能教,或托給安親班教,對新的教養觀念一無所悉,靠經驗或親朋好友或網路訊息,模仿別人和自己的經驗去教養孩子,沒有考慮孩子本身的差異性,有些父母才是問題的根源。
孩子基本的需求,主要是睡不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和行為的問題,那更不用說要學習了,這些正在發展中的腦,如果沒有適當環境給予後天栽培,當然不能夠學習到將來可以養活自己的技能,所以造成社會的負擔。
我曾遇過成績相當好的國中生,北上去就讀建國中學,卻因生活照顧和安全不夠,以致有思覺失調症,有的休學、有的應屆考試不理想,證實孩子的基本需求要滿足,才能談到學習。
孩子的問題行為,大部分是環境造成,所以當孩子來看行為情緒發展的問題,有時候是家長、老師這些大人造成的,當然就要先治療大人。



環境不友善 「難產」下一代


2017-04-15 03:19 聯合報  顏曉茹/公(台中市)


衛生福利部成立跨部會少子化辦公室,以解決日益嚴重之少子化問題。台灣從政府推出「2個恰恰好,3個不嫌少」口號以來,少子化問題近年急遽惡化,人口老化問題直追日本,勞動人口趨減,形成重大社會問題。
筆者以為,生育率降低原因有許多層面,最淺層的是養不起;再深入談,從晚婚、不婚,乃至於這社會環境對後代子孫是否有利基等不確定因素,都是少子化的因素。
現今政府針對少子化的因應策略,不外乎生育補助、養育津貼、教育津貼,是否真能根本解決問題?筆者認為,這些方式似乎只能解決淺層問題。政府有否分析過,弱勢家庭子女數普遍多於中高收入家庭子女數?以津貼補助的誘因,是否鼓勵弱勢家庭生養更多子女?長此以往,社會問題會減少嗎?
社會不願意生養子女的主因在於,台灣環境不利於下一代與其他國家競爭,有辦法的父母,在孩子高中或大學時,就想辦法送出國念書,如果留在國內,似乎已經輸在起跑點了。
可以想見,孩子如果留在國內念書、就業,為人父母的還要擔憂孩子未來的薪水是否足以養活自己,如此想來,誰敢在這劣勢環境下多生孩子?
筆者呼籲政府,絕非靠補助、津貼就能鼓勵生育,唯有創造友善環境,能預見孩子光明燦爛的未來,看到在台灣成長的孩子是能跟別人競爭的,生育率才會大幅提升!


拯救李明哲 攻心為上


2017-04-15 03:20 聯合報  溫俊維/補教業者(竹縣竹北)

民進黨前黨工李明哲遭大陸拘留以來,吸引台灣各界關心與努力,然隨著其妻李淨瑜指責前情報員李俊敏為掮客、國民黨為圍事組織,兩岸政府的態度漸趨僵化剛毅,不僅陸委會表達嚴正抗議,國台辦也發表干涉司法、破壞兩岸關係的言論,雙方劍拔弩張、互不相讓。平心而論,陷入囚徒困境的兩岸最佳解決並非互相猜忌,而是溝通。
過去漢高祖被單于圍困白登,情勢一度危急,遂採用陳平之計,派遣使臣賄賂單于之妻閼氏,才得以倖免;而後文、景帝施行和親,才換來二十多年和平。三國時朱褒、雍闓、高定聯合當地土著領袖孟獲造反,蜀漢一度震動,諸葛亮採用攻心為上的方針,一面調集大軍,一面聯絡當地士族、收納民心,終平息危機、穩定後方。而美國亦於甘迺迪總統任期發生古巴危機,他一面圍困古巴做足準備,另一面也不放棄熱線溝通,美蘇最終放棄布署飛彈化解危機。可見欲速則不達,解決危機反應從對方軟肋處著手。
解決此事應重新啟用兩岸信任人士為中間人,雙方於人道立場下彼此增進和諧共識,此案才能迎刃而解。

王正方/不正視未來,連小確幸也混不上

.王正方/不正視未來,連小確幸也混不上
.馬凱/反空汙穩綠電 一箭雙鵰
.葉銀華/千年企業的特質
.周行一/承諾與領導
.趙春山/未來中美競合 合作大於競爭
.高朗/「川習會」暫時穩住美中關係
.王健壯/政治人物都愛告人誹謗








王正方/不正視未來,連小確幸也混不上


2017-04-15 03:04 聯合報  王正方

一九九五年美國公共電視台訪問賈伯斯,那時他已被自己創立的蘋果公司炒魷魚。自此公司混亂無方向,失去領先,數年間被微軟拿下七成個人電腦市場。
賈伯斯暢談、曾聚集天下菁英於一堂研發電腦,各持己見、互相爭論,最終得到極好的結果。蘋果電腦質量優、品味高、有個性、使用者會愛上它,其他廠產品有如麥當勞速食。他預言未來:廿年後電腦硬體更快更小,基本方向變化不大。軟體需求極為迫切,最優秀的工程師、科學家都致力於軟體設計。電腦不再只是個計算機,網路前途無量,電腦將是人類須臾不離的通訊工具等。
一九九六年,蘋果請回賈伯斯,他率領群英發展一系列新產品:iPad、iPhone等,風靡世界,人類生活模式變更,他的預言在今天一一應驗。
廿年後人類生活,又會怎樣呢?
量子通訊、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是最受到談論項目。它是量子力學應用;跳出○與一傳統卜聯代數(Boolean algebra)界定,有非○非一、亦一亦○的狀態;可以成倍增進電腦計算速度與核算量。當下最快的電腦分解三百位的數字,運作時間為十五萬年,量子電腦一秒鐘就得到結果。目前全世界電腦加起來的核算能力,全年可做二的八十次方核算,以後一具普通量子電腦核算能力是二的一百次方。
聽起來太驚人,量子電腦勢必對人類帶來天翻地覆衝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說,估計五到十年就有量子電腦出現,美國好幾家先進科研公司,預言明年就能見到具體成果。
二○○四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海姆和諾沃蕭洛夫發現石墨烯(Graphene),一○年諾貝爾物理獎,就頒給他們二人。石墨烯是二維碳材料,科學界對它的期望很高。
以石墨烯製造燃料電池,功率極高。歐洲有公司研發出石墨烯聚合材料電池,成本比鋰電池低八成,儲電量是目前市場最佳產品的三倍。用它驅動電動車,充電十分鐘,車程一千公里;手機充電只需五秒鐘,使用半個月。以石墨烯材料取代硅,電腦CPU運行速度能快上幾百倍。
有人預言未來十到廿年,量子電腦問世、石墨烯取代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許多職業被人工智能取代、無人駕駛汽車滿街跑、網路購物盛行…。
並非天方夜譚,預言中的技術革命,有的已發生,其它的可能會更快到來。台灣與這些發展有關係嗎?看不出來,舉國上下只熱中算老帳:
「過去種種多不符合正義,要處處轉型正義起來;每逢二二八,討伐之聲不絕;關閉中正紀念堂一日,禁賣蔣介石公仔、去中國化,改稱華夏、舊歷史教材政治不正確,修改之、追查不當黨產、過去的退休制度不好,就砍大家的退休金…」
著眼處都在過去,量子電腦、石墨烯、人工智能等,不在願景之中,注意力專注在持續執政。廿年後為了選票,還在那裡消費二二八等老帳?不正視未來,今後連個「小確幸」都混不上。
賈伯斯高瞻遠矚,歷來台灣政客無人能望其項背。但不妨跟人家學學;賈先生重新領導蘋果,不推轉型正義、不數落前朝之非、不搞去XX化、不吹噓自己路線正確;只聚集一群金頭腦,研發出一個個廣受世人喜愛的高科技產品,賺到滿盆滿缽。
(作者為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