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聯合筆記/當沖降稅 就想救台股?

.「供給」埋怨「需求」 年輕人難為
.砍我的18% 去搞好教育吧
.孩子發展出問題…先治療大人
.環境不友善 「難產」下一代
.拯救李明哲 攻心為上
.聯合筆記/當沖降稅 就想救台股?
.讓學生理解 歷史不是政治的奴隸
.健康促進 我軟實力揚威國際

.營救李明哲 試試網民大數據
.比少子化更可怕的…溺子化
.要的是世代對話 不是寒蟬效應
.別用老人經否定年輕人
.Uber返台 共享經濟或數位空城?
.非裔、移工… 台灣歧視更嚴重

.願景/毒品法庭 比監禁還有效

.酷經濟/出口紅不讓 未來挑戰在IC產業








聯合筆記/當沖降稅 就想救台股?


2017-04-15 03:20 聯合報  賴昭穎


立法院本周三讀通過現股當沖證交稅減半的修法案;同一天,金管會公布統計資料指出,和去年第四季相比,今年首季台股集中市場的大戶及中實戶回流戶數將近兩千戶。而這些股市大戶的動向,恰巧凸顯降稅救台股論點的無稽。
租稅是投資人的交易成本之一,但說是台股動能的絆腳石則言過其實。
金管會在二○一五年公布一份「大戶問卷」,列出大戶等投資人不投資台股的七大原因,排名第一的是租稅負擔過重,證交稅則是租稅負擔中影響程度最大的稅目。
從問卷結果看,租稅看似是影響台股元凶,實際上卻非如此。否則台股從去年十一月在九千點上下遊走,如今朝萬點叩關,期間政府並未實施任何減稅措施,但大戶和中實戶回流、股市上看萬點;租稅顯然不是投資人動向主要考量,投資利得才是關鍵。
再者,當沖降稅討論了大半年,在股市上看萬點之際,通過減稅法案的錦上添花之舉,能否達到原先設定政策目標也不無疑問。
證券交易所統計,當沖占台股交易比率不到一成。主張降稅的人士認為,當沖降稅可增加流動性,有助提高股市量能,「只要」台股單日成交量因此成長百億元,即可彌補一年卅七億元的稅收損失。
行政部門除了畫減稅衝量能的大餅,也祭出以限期減稅一年的落日條款。但明年是選舉年,屆時股市不好,不要說要落日,減稅幅度難保不會再擴大;如果股市好,財政部長是否有承擔扼殺台股動能罵名的勇氣也令人懷疑。
一九九三年,時任財長的白培英提出調降證交稅搭配課徵證所稅方案,修法案送到立院審議,卻只通過證交稅從千分之六降為千分之三;儘管當時通過財政部在一年內將開徵證所稅的法案送立院審議的配套,卻無疾而終。
閣揆林全擔任政大財政研究所所長時說,降低證交稅率有助活絡股市,不過,對挽救股市助益不大。林老師這番話如今仍有其道理,因此降稅的政策工具要用在刀口上,尤其我國仍面臨租稅負擔率偏低、預算赤字等問題,至今每位國人平均還背負廿四點一萬元的國債。
財政是庶政之母,面對各部會的減稅訴求,以及舉債拚經濟的壓力,財長要肩負的不是達成短期政策目標的責任,而是顧全國家財政的穩健大局,這才是一個稱職的財長應有的作為。


讓學生理解 歷史不是政治的奴隸


2017-04-15 03:21 聯合報  陳復/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宜蘭市)


高雄中學即將補選學生議員,有學生候選人在選舉公報政見欄,倡議建立「納粹雄中帝國」,說要「提倡類組清除,清除一類分子,擁護三類分子為最優秀種族」,將「反阿色分子送至集中營」;還有一人的政見說要「推動雄中皇民化政策」,除要「立神社」外,還主張「無限期對高雄市政府戰爭,實現大東亞共榮圈」。
教育部政次表示,學生不能用某些民族的傷痛開玩笑,將要求學校把歷史事件融入教學,推動歷史教育與人權教育,更落實在有爭議的議題中。
學生候選人政見中,同時出現「納粹屠殺猶太人」跟「日本殖民台灣人」的歷史,我們只擔憂外國抗議影響台灣的國際觀瞻,卻漠視自己身上的傷痛,甚至想恢復本來在日本統治時期因遷址被拆的台中神社鳥居,「重拾城市光榮感」,那我們該如何站在自己的角度,面對因抵抗殖民統治而犧牲的台灣先賢呢?
當歷史長年被政治綁架,到底何謂「正確」,恐怕不只學生不明白,大人更是無所適從,因此「教育」學生認識歷史,其實是完全不會有回聲的無底洞。
我們想盡量避免造成「某些民族」的傷痛,卻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傷痛無感,這使得我們只能對歷史做出「政治正確」的判斷;究其實,我們根本不在意歷史,這就更讓學生很難停止對歷史做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詮釋。
大人把歷史當作笑鬧政壇的工具,學生又如何不能把歷史當作笑鬧杏壇的工具呢?最終,我們其實無法譴責任何人,更無法終結任何有關歷史的亂象,因為我們本來不相信有歷史,我們更相信自己的價值觀,會讓我們看見我們想看見的歷史。
承認歷史不是政治的奴隸,我們得停止繼續編纂課本,來灌輸任何大人自認正確的歷史知識,應讓歷史成為學生蒐集各種文獻,來釐清不同觀點的思考課程,教師不應該動輒訴諸自己認同的價值觀來詮釋歷史,儘可能使用相同標準來衡量歷史事件,並讓學生肩負建構自己歷史知識的機會與責任。
當年德日共組軸心國,對其他國家與地區展開慘無人道的侵略,我們如果回顧當年相同的時間,只譴責國外迫害人權的歷史,卻擁抱發生在台灣迫害人權的歷史,這並不能幫忙學生理解歷史,更無法鬆開五花大綁的歷史,讓其恢復本來面目。



「供給」埋怨「需求」 年輕人難為


2017-04-15 03:17 聯合報  陳明浩/食品業(新北市)

全聯總裁徐重仁說,年輕人太愛花錢,或許是,但也少了對年輕世代,或這社會演變的理解。
大家常說,這世代經濟不好,導致年輕人只能買些小東西的小確幸,太多人在論述這觀點,在此先不談。
另一個觀點是,這個世代的資本家老闆不斷製造新產品,尤其是非民生必需品的娛樂產品,引誘年輕人購買,手機、遊戲、影視、時尚、吃喝玩樂等消費,不斷行銷令年輕人認同,大部分年輕人哪經得起誘惑,或者因要取得同儕認同而消費;年輕人買愈多,大老闆也樂得數鈔票。
但當年輕人要進大老闆公司工作,卻又要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吃苦耐勞、為工作奉獻;資本市場養成年輕人喜好享樂的習性,當要用這些人時,卻又要他們孜孜不倦,這是很矛盾的。除了有思考或是家境好、見多識廣的年輕人,比較容易跳脫外,其它人很難逃離這樣的資本市場。
這世界快到讓人不耐煩等待那不確定性。年紀大的人都也無法等待了,何況是年輕人,要年輕人待在一個公司「刻苦耐勞」磨練愈來愈難。
世界的演變是不可逆的,施振榮說科技就是來滿足人性的好逸惡勞,古人也說: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年輕一代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如何符合上一代人的思維?
年輕人有一天也會成為社會中堅,在上位者更應該多去了解年輕人的思維和世界變化趨勢,如此才可能幫助年輕人,讓他們為社會帶來新氣象。



砍我的18% 去搞好教育吧


2017-04-15 03:09 聯合報  王釗洪/兼任教授(嘉縣民雄)


年金改革的各方備選方案送進立法院,預計十九日初審。立法院是執政黨多數,結果可預見將不脫總統府年改會的樣貌;蔡總統念茲在茲、去之而後快的「十八趴優存」百分百確定廢除。
蔡英文喊話「犧牲這一代,是為下一代」,又說「要為年輕人創造更好的未來」,「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的處境。」這些說詞讓許多被犧牲的這一代,雖未必甘心也只得成就下一代的大我。
如果「為了下一代,就必須犧牲這一代」成立的話,這一代就得好好想,要給下一代什麼才能改變他們的處境,有能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不致白白犧牲。然而,迄今似乎只見犧牲,未見療傷。只聞口號,未聞有具體實踐。
個人以為,這一代最該給下一代的就是充分而良好的教育機會。每年四、五月間,少背負沉重學貸的年輕人會聚集在教育部,抗議大學學雜費調不漲。台灣年輕人只要願意幾乎都可以進大學,但是量多卻未必質佳。
為什麼公司老闆都說,大學畢業生不如以前的高中生?為什麼起薪低?為什麼大學生畢業了卻自認沒有方向?台灣高教既沒教給學生充分的知識與技能,也沒賦予他們啟發思考的能力,更不能培養他們的國際觀與未來感。
為什麼每年愈來愈多優秀高中畢業生,用腳投票,到海外升學;現在台灣的大學似乎永遠跳不出經費短缺,師資欠佳,設備簡陋,聲譽低落的惡性循環,優秀學生怎會青睞?如何適應未來科技的挑戰?為了下一代,政府最該重視的是高教改革,重塑大學制度,強壯高教體質。
「齊頭式公費」養成國立大學吃大鍋飯心態,錢花完船過水無痕,績效無人聞問,多次的五年五百億就是典型例子。私立大學則多因陋就簡,規定綁手綁腳,有志也難伸。台灣怎會有世界級的頂大?
十八趴優存利息據知每年約八百廿四億,如今既廢,這筆錢理應回歸國庫,更不應淪為選舉綁樁、養肥貓、蓋蚊子館。該款可經由立法,設置國家「世代正義獎助學金」,凡有志求學的優秀青年,皆可無條件獲得。下一代年輕人能專心向學,才會有稱心的工作,有優渥的收入,安居樂業。
國家獎助學金是翻轉教育的關鍵,是開啟高教改革的鑰匙。學生求學的財務壓力減輕後,大學就可合理調漲學雜費。天下沒有不吃草而善跑的好馬,為避免斂財或浪費,不論公私立,每次調漲學雜費,校方或董事會必須提出相對基金。學校獲取充足財源,充實設備,延聘良師,認真教學並提升研究成果,促成良性循環。屆時還需羨慕哈佛、史丹佛、港大、星大嗎?
國家建設要靠優秀人才,人才培養要有卓越的高教。教育才是國家經濟成長,社會安定的基石。安定繁榮之後,各項退休基金自然充裕,政府又何苦替下一代「畫餅」,讓他們「充飢」?蔡英文及執政黨不妨拿出改革年金的魄力,矢志改革台灣的高等教育。


孩子發展出問題…先治療大人


2017-04-15 03:18 聯合報  莊凱全/兒科醫師(嘉義市)


在門診和到學校服務時,老師常抱怨現在小孩子很難教,不能打也不能罵,父母太寵了,有些父母還會去告老師。家長則抱怨老師不能溝通,對孩子有成見,羞辱孩子,造成親師緊張。孩子則抱怨老師太兇、處罰嚴厲、太早去上學、不公平等。
不當體罰會影響孩子腦部發育,甚至會影響將來在社會的表現和人際關係。有孩子到國中仍不知道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是多少,就要他們學習A+B=C這種代數數學;老師沒有詳解這些英文字母的意義,孩子當然不知道那是什麼,會造成他們不喜歡數學。在臨床上,看到相當多這種個案,也為他們感到可憐,老師隨便教、孩子聽不懂,早上六點多就要搭車上學,睡不夠、坐在聽不懂的課堂上,真的難為這些正在青春期發育的孩子。
經由門診診療,我看到有些老師一味用直覺和經驗,沒有科學印證的方式在教學生,有些老師本身就有情緒問題,和本質學能不足。家長也沒有科學化的觀念,以為自己能教,或托給安親班教,對新的教養觀念一無所悉,靠經驗或親朋好友或網路訊息,模仿別人和自己的經驗去教養孩子,沒有考慮孩子本身的差異性,有些父母才是問題的根源。
孩子基本的需求,主要是睡不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和行為的問題,那更不用說要學習了,這些正在發展中的腦,如果沒有適當環境給予後天栽培,當然不能夠學習到將來可以養活自己的技能,所以造成社會的負擔。
我曾遇過成績相當好的國中生,北上去就讀建國中學,卻因生活照顧和安全不夠,以致有思覺失調症,有的休學、有的應屆考試不理想,證實孩子的基本需求要滿足,才能談到學習。
孩子的問題行為,大部分是環境造成,所以當孩子來看行為情緒發展的問題,有時候是家長、老師這些大人造成的,當然就要先治療大人。



環境不友善 「難產」下一代


2017-04-15 03:19 聯合報  顏曉茹/公(台中市)


衛生福利部成立跨部會少子化辦公室,以解決日益嚴重之少子化問題。台灣從政府推出「2個恰恰好,3個不嫌少」口號以來,少子化問題近年急遽惡化,人口老化問題直追日本,勞動人口趨減,形成重大社會問題。
筆者以為,生育率降低原因有許多層面,最淺層的是養不起;再深入談,從晚婚、不婚,乃至於這社會環境對後代子孫是否有利基等不確定因素,都是少子化的因素。
現今政府針對少子化的因應策略,不外乎生育補助、養育津貼、教育津貼,是否真能根本解決問題?筆者認為,這些方式似乎只能解決淺層問題。政府有否分析過,弱勢家庭子女數普遍多於中高收入家庭子女數?以津貼補助的誘因,是否鼓勵弱勢家庭生養更多子女?長此以往,社會問題會減少嗎?
社會不願意生養子女的主因在於,台灣環境不利於下一代與其他國家競爭,有辦法的父母,在孩子高中或大學時,就想辦法送出國念書,如果留在國內,似乎已經輸在起跑點了。
可以想見,孩子如果留在國內念書、就業,為人父母的還要擔憂孩子未來的薪水是否足以養活自己,如此想來,誰敢在這劣勢環境下多生孩子?
筆者呼籲政府,絕非靠補助、津貼就能鼓勵生育,唯有創造友善環境,能預見孩子光明燦爛的未來,看到在台灣成長的孩子是能跟別人競爭的,生育率才會大幅提升!


拯救李明哲 攻心為上


2017-04-15 03:20 聯合報  溫俊維/補教業者(竹縣竹北)

民進黨前黨工李明哲遭大陸拘留以來,吸引台灣各界關心與努力,然隨著其妻李淨瑜指責前情報員李俊敏為掮客、國民黨為圍事組織,兩岸政府的態度漸趨僵化剛毅,不僅陸委會表達嚴正抗議,國台辦也發表干涉司法、破壞兩岸關係的言論,雙方劍拔弩張、互不相讓。平心而論,陷入囚徒困境的兩岸最佳解決並非互相猜忌,而是溝通。
過去漢高祖被單于圍困白登,情勢一度危急,遂採用陳平之計,派遣使臣賄賂單于之妻閼氏,才得以倖免;而後文、景帝施行和親,才換來二十多年和平。三國時朱褒、雍闓、高定聯合當地土著領袖孟獲造反,蜀漢一度震動,諸葛亮採用攻心為上的方針,一面調集大軍,一面聯絡當地士族、收納民心,終平息危機、穩定後方。而美國亦於甘迺迪總統任期發生古巴危機,他一面圍困古巴做足準備,另一面也不放棄熱線溝通,美蘇最終放棄布署飛彈化解危機。可見欲速則不達,解決危機反應從對方軟肋處著手。
解決此事應重新啟用兩岸信任人士為中間人,雙方於人道立場下彼此增進和諧共識,此案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