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加強供電韌性 擺脫停電噩夢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準放火罪?邢泰釗為政府卸責用心太明顯
◆  聯合報黑白集/王美花憑什麼保證?
◆  經濟日報社論/加強供電韌性 擺脫停電噩夢






經濟日報社論/加強供電韌性 擺脫停電噩夢


2022-03-26 03:05  經濟日報 /   社論
在經歷303大停電的震撼後,行政院宣布將投資千億元用於電網強化。圖為303全台大停電,商家點蠟燭照明。記者劉學聖/攝影


在經歷303大停電的震撼後,行政院宣布將投資千億元用於電網強化。近六年來台灣出現六次大規模停電,雖然蔡英文政府宣稱非事故停電次數已大幅少於馬政府執政時期,但蔡政府執政時的停電規模是20年來之最,顯示供電系統仍有不少待補強之處,除了新電源的開發外,電網強化更是當務之急,全國性的儲能系統建置也更顯迫切,才能全面性提升供電韌性。

過去一年共出現三次全國性的無預警大停電,新增電源是否趕得上舊有電廠的除役,是一大挑戰。蔡政府雖多次對外表示供電足夠,但三次大停電中,517大停電是明顯的供電不足,政府有必要從嚴評估未來幾年天然氣發電與風力發電的成長速度,否則當未來三年核二、核三機組陸續除役,供電吃緊的隱憂恐怕只會繼續惡化。

除了新增電源的開發,提升供電韌性的另兩個關鍵是電網改善與儲能建置。行政院在303大停電後宣布將編列千億元預算改善電網強度,顯示政府已意識到電網投資的重要性。

1999年921大地震後迄今,台電分別推動第六與第七輸變電計畫(六輸與七輸),對電網強化的貢獻居功厥偉。我國第三條超高壓輸電線路在2002年啟用,在2013年的327大地震時展現了功用,當時六條南北骨幹輸送線路中有一條維修,四條因地震跳脫,僅靠剩下一條線路撐過了停電。若當年台電沒有新設第三條超高壓輸電線路,2013年327就會出現如921一樣的大停電,凸顯了電網投資的價值。

近年來電網投資規模確有降低的趨勢,這有其背景因素,其一當然是全國電網骨幹多已完成,因此台電要轉推區域型電網強化方案;其二是在2017年新版電價公式正式上路前,台電苦於無法反映電價成本而出現鉅額虧損,在改善財務面的壓力下,電網投資就不是台電的首要目標。

如今,在多次大停電後,政府終於意識到電網投資的重要性不下於電廠投資,重新開始投入資源在電網的強化上。

在303大停電後,台電已重新檢視目前電網較脆弱的環節,像是北部地區多處超高壓變電所的尖載利用率瀕臨超載,就是急需補強之處。另外,台電近年對科學園區供電都已有雙迴路的設計,近幾次停電對科學園區影響較小,固然值得欣慰,但另一方面,非科學園區的工業區,電網強化則仍待努力。此次303大停電對南部傳產業造成重大傷害,凸顯電網強化不能只獨厚科學園區。

提升供電韌性另一個迫切要做的是建置國家級的儲能系統。過去在核電的幫助下,台電利用夜間離峰將日月潭下池的水抽到上池,在白天用電高峰時再放水發電,抽蓄水力就是一種儲能裝置。

在核電退場,風電與太陽能登場後,供電情勢已跟過去不同,白天與晚上、冬天與夏天,隨著綠能發電種類的不同,除了加劇電力調度的難度,怎麼將多餘的電力儲存下來轉供其他時間所用,是官、民必須加速投資與研發的方向。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大型儲能裝置要與大型光電或風電場相鄰,投資與儲能效益才會高,此外,國外家庭儲能的趨勢已逐漸顯現,在國內,家庭儲能尚未形成風潮,這除了與投資意願有關,還牽涉到消防安全、建築法規等配套,政府必須先完善法規,並以獎勵方式增加國人對購置儲能裝置的意願。

過去30年,我國在重大停、限電後總能展開新一波電廠建設與電網補強,亡羊補牢後就可維持一段長時間的供電穩定。

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在未來三年進入實踐關鍵年,除了要確保新增電源開發方案能如期上路,電網強化與儲能配套現在就要同步推動,才能擺脫過去六年六次大停電的供電噩夢。













聯合報黑白集/王美花憑什麼保證?


2022-03-26 03:17  聯合報 /   黑白集
俄烏戰事未歇促使國際油價飆升,中油總經理兼代理董事長李順欽昨(14)日表示,內部評估若油價漲到每桶150美元,中油可能會有5,000億元虧損。記者胡經周/攝影


俄烏戰爭加上英美禁運,導致國際油氣價格暴漲。由於台灣油氣電價格長期凍漲,無法反映成本,中油叫苦連天,聲稱快要「破產」了。經濟部長王美花日昨公開保證,不會讓中油破產。問題是,她憑什麼作此保證?

中油去年虧損四百億元,今年前三月又將增虧三百多億元,累計下來,虧損將超過資本額一三○一億元的半數以上。根據《公司法》,若資產不足以清償負債,就必須聲請宣告破產。中油原本是公營事業模範生,卻因不斷配合政策被搞到虧損累累,甚至瀕臨破產,證明蔡政府執政「轉盈為虧」的能力非比尋常。

王美花宣稱的「保證」,還不就是從國庫掏錢補貼。換言之,是拿人民的納稅錢去填補中油。經濟部長的任務不是逢迎填漏,而是解決問題,讓企業正常營運,使經濟繁榮成長。更糟的是,台灣高度倚賴進口天然氣,正當全球行情大漲,王美花卻為了配合美國禁運,驟然放棄了占比達一成的俄國天然氣。如此一來,勢必讓難以達標的燃氣發電愈發雪上加霜。

說起來,蔡政府最擅長的就是「政治醫美」。因廢核搞到缺電,就推給小動物和基層內鬼;寧可冒缺氣之險,也要跟進美國制裁;不惜讓中油瀕於破產,也要凍漲價格買票收攏人心。這些,不全都是為了保持蔡政府執政面皮的美觀?











聯合報社論/準放火罪?邢泰釗為政府卸責用心太明顯


2022-03-26 03:17  聯合報 /   社論
高檢署檢察長邢泰釗領軍調查303大停電案,要以「準放火罪」查辦台電員工,揮舞司法大刀先入人於罪,法界直呼不可思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三○三大跳電後,各地停電事故仍不斷。高雄橋頭地檢署以「準放火罪」等罪嫌重辦涉及疏失的台電員工,高檢署檢察長邢泰釗甚至以「留意反社會分子藉此擾亂民心」等語,為案件偵查下指導棋。停電事故後,蔡政府不斷營造「有內鬼」、「查匪諜」的卸責氣氛;此次司法偵辦,配合得天衣無縫。外傳將被提名檢察總長的邢泰釗,不怕未上任即惹來「政治打手」之名?

停電事故當天,親綠側翼即開始散播內鬼、內賊的風向。其後桃園機場等停電事件不斷,蔡總統便指示拉高到「國安層級處理」,連國安局都出動調查;蘇揆更將此與俄烏戰爭聯結,聲稱須加強防備基礎設施之安全。在這樣的定調下,邢泰釗隨即召集桃園、橋頭地檢署集會,要求以「國安案件」展開查辦。他並以俄烏戰爭為例,指示地檢署留意是否有「反社會性分子」藉機擾亂民心;對於常有動物造成停電事故,他認為不能排除這些動物是被人「從外頭丟進去」,刻意造成,其劇情懸疑之至。

儘管法務部長蔡清祥聲稱,不干預個案偵辦,一切依證據認定辦理;但邢泰釗召集兩個地檢署開會,辦的難道不是「個案」?所謂「留意反社會分子」或「把動物從外頭丟進去」刻意造成停電,又是根據什麼跡證而得的說法?邢泰釗可以要求檢調審慎辦案,但他親自暗示各種想像情境,要求相關地檢署毫不設限地找證據、找法條把基層人員羅織入罪,恐侵犯了司法的獨立、客觀原則。

橋頭地檢署以「準放火罪」和「妨害公用事業罪」重辦台電員工,正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但就法論法,前者「以爆裂物炸燬」的要件,早已被台電和經濟部自己推翻;後者必須是「故意為之」,但根據經濟部自己的檢討報告,對個人疏失部分也僅說是「人員危害意識不足」、「對風險缺乏認知」。如此一來,到底是經濟部的檢討報告虛偽不實,或者是地檢署為抓內鬼而放大罪名?

從蔡政府到邢泰釗指揮的檢察體系,之所以殫精竭慮要將「適用法條向上延伸,調查對象向下發展」,目的似乎是要以「反中牌」來轉移蔡政府能源政策的偏差,並遮掩電力輸送管理效能欠佳的事實。但這番操作,除了使權責愈發混沌,對問題的改善一無助益,更為「司法政治化」及人權侵害埋下無窮禍患。尤其,主導此案偵辦的邢泰釗長期以來以「辦藍不辦綠」著稱,近日更傳出將高升檢察總長;他此刻如此配合高層辦事,不免令人質疑是否為官位刻意表現。一旦正式接任檢察總長,權勢更不可一世,他是否利用司法調查為武器配合蔡政府的政治指令,不能不讓人擔憂。

此外,將電力管理不當案件導向「國安問題」,甚至擴大到所有基礎設備防備,舉凡交通、水利、電力或其他公共設施的服務人員,這將使許多基層人員陷入無盡的恐懼。只要稍有不慎,即可能因疏失遭到重辦,甚至被當成「反社會分子」,陷於「政治忠誠審查」。以此次被偵辦的三名台電員工為例,都已遭到搜索,若查出其平日言行曾透露對蔡政府不滿,或其親友有人在對岸,是否就可能成為「國安犯罪嫌疑」的罪證?一旦如此,與白色恐怖何異?

蔡政府能源政策失當,眾目所睹;但政府不對症下藥調整決策,卻將矛頭對準基層公務員,未免居心叵測。但為了卸責而輕賤司法,將法律和檢調當成政治運作的工具,這是在踐踏國家法制。這樣的政府,值得人們信任嗎?


【專家之眼】俄烏衝突曝露西方矛盾

◆  【專家之眼】俄烏衝突曝露西方矛盾
 
◆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持續 中美南海角力不停
◆  【專家之眼】國考有比廢考國文更重要的事
◆  【專家之眼】烏克蘭能,台灣就是不能
◆  【專家之眼】俄烏戰事中美博弈與台灣
◆  【專家之眼】俄烏殊死戰 美通膨惡化 全球景氣不明
◆  【專家之眼】國文用不到該廢 同理 台灣史也廢了?
◆  【專家之眼】美中談俄烏 台灣竟成次要籌碼








【專家之眼】俄烏衝突曝露西方矛盾


2022-03-26 09:08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歐美各國紛紛提出制裁,並展現國家實力以及國際政治影響力;但卻在基本價值理念、歐美盟友體系以及取捨和戰思維上顯現出分歧與矛盾。路透


二月下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雙方爆發軍事衝突,歐美各國紛紛提出經貿制裁、金融封鎖與活動封殺等不同抵制手段,希望逼迫莫斯科停止軍事行動。在此同時西方各國領袖不斷透過協商,希望能夠透過採取具體共同行動,以便展現國家實力以及國際政治影響力;但卻在基本價值理念、歐美盟友體系以及取捨和戰思維上顯現出分歧與矛盾,此將對未來世局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

西方各國隔著大西洋,歐洲與北美盟邦本來就會因地緣戰略基本態勢不同,在利益取捨與戰略思考上有所差距。特別是美國在冷戰過後,刻意運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作為其針對歐洲鞏固地緣戰略優勢之政治工具,因此就維持與俄羅斯某種程度對立甚或是對抗關係來說,其實是符合華盛頓戰略思考基本架構。

而歐洲各國透過歐盟進行區域整合,透過諸多共同政策與統一規範,在冷戰過後亦發展出應對俄羅斯之不同策略思維。儘管在諸多價值理念上,未見得會認可莫斯科所作所為,但基本上是要避免回到冷戰時期與前蘇聯及東歐各國軍事對峙態勢,更希望透過經貿往來與積極交往,讓雙方獲得更具建設性互動關係。

在俄烏衝突爆發前,歐美各國對莫斯科再三警告北約東擴並未認真思考,總是認為儘管俄羅斯反對東歐各國逐次加入北約,但透過歐盟體制與其積極往來,總是認為能夠產生約制效用,到最後造成既成事實後,莫斯科終究還是莫可奈何,必須吞下國際情勢無情現實。

但俄烏真正開戰後,北約各國拒絕實際派兵支援,甚至拒絕在烏克蘭上空設立禁航區,顯現出明確切割態度。就具體作為來說,僅透過表態譴責、提供援助、收容難民以及前述經貿制裁與金融封鎖手段向莫斯科施壓,但講起來都僅能算是隔靴搔癢,讓烏克蘭政府與民眾對於歐美原先承諾落空,感到無限失落與無奈。

對全球各國來說,依據法理不論整個事態緣由,在道義上表態譴責俄羅斯發動戰爭,並不需要付出代價;但若是要加入制裁行動,就應當精算與俄羅斯經貿往來與金融交易得失與損益。同樣就對烏克蘭際遇表達同情來說,應不會產生任何負面效應,但若是要採取具體援助行動,就要審慎考慮法理規範,並且評估算計此等作為是否會導致負面效應。

特別是提供武器援助來說,在衝突爆發前提供軍事援助,應是為增加戰略嚇阻效用,其目的是在避免實際發生戰爭,對維護和平具有正面意義。但當衝突爆發後,再對交戰國提供軍事武器進行援助,其實就不無火上加油,希望延續戰事讓交戰方繼續纏鬥之嫌。

歐美對俄烏雙方議和更是觀點不同,美國積極在全球倡議抵制俄羅斯,但歐洲國家顯然無意以相同熱度發動全球經濟戰對付莫斯科。俄羅斯面對經貿制裁與金融封鎖,更不是坐以待斃,憑藉著能源出口競爭實力,要求對其不友善國家購油必須以盧布支付,以便支持其貨幣信用與匯價,亦證明其非僅能低頭挨打。

不過在經濟戰場上,貿易與金融交易相互影響,主觀意願卻往往不敵客觀現實;市場初期所展現心理震盪與預期投機效應,到最後還是會受到經濟供需法則宰制,消費者若是無法找到替代供應源或是以替代商品滿足需求,最後還是會在供需失調壓力下屈服。

因此西方各國最後還是要各自算計,不會對著本身荷包亂開玩笑,此種源自歐美經貿結構不同所產生政策矛盾,歐洲仰賴俄羅斯供售能源國家,若未下定決心對抗到底,到最後就還是要端上檯面。因此全球多國在表面上高聲呼應制裁,但暗中還是逐項放水,畢竟給美國面子還是比不上保住本身裡子重要。

在歐美媒體高調報導制裁俄羅斯之際,各方卻未注意到非洲、亞太、中東與南美多國,根本是袖手旁觀並未跟著起鬨應和。對近年來美國倡議印太戰略,歐盟與歐洲各國積極響應,本希望藉此有所作為;俄烏衝突是否讓北京再獲戰略機遇期,如何順勢合縱連橫,更待戰略謀士深入解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戰爭與神話

◆  挽回民心 該少點政治多點經濟
◆  升息無法抑制高亢通膨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戰爭與神話
◆  台灣真的要奔向戰場嗎?
◆  漲部分負擔 苦了鄉下老人
◆  拜習「四不一無意」 誰在認知作戰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戰爭與神話


2022-03-26 03:24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廿五日遭到俄軍砲擊,引發大火與濃煙。(法新社)



大地生息萬物,隨者人類技術改進,透過土地利用來壯大文明,人與土地關係益加密切,最終想盡辦法去取得其所有權。有趣的是,人類文明初始,根本沒有土地所有權想法,隨著部落形成,成為狩獵、漁獵、農耕獨占權,原本沒有疆域土地開始被劃分界線,土地從公有制逐漸發展為私有制,甚而成為分封采邑,用以維繫從屬間權力結構。

大家試想當老祖先奔馳於廣大原野,覓食於茂密森林,土地界線基本上是模糊不清。集體利益逐漸擴大為私有概念,私有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背後奠基於個體基本想望。

漢字甲骨文的「土」,出於一坨小土堆的象徵。英文表述「土」有許多單字,譬如earth指土地,land由土地引申為相對於大海的陸地,甚而也有意味著國家。人類對於土地概念的演進與技術發展一樣與時俱進。「土」的甲骨文顯示出人類對現實土地的基本認識,能生長植物,用以果腹,技術介入,土地所有權開始,種植麥穗、稻米,領地概念更加牢固。

當部落發展成具有一定範圍的土地面積時,就有賴於自身的武力來防衛,免被他族或他國侵擾與掠奪,漢字「國」的甲骨文原為「或」、「域」,意味著必須執「戈」以防衛自己生存的空間,「口」指自己部落或者親族擁有的區域。往後在「或」四周再加上一個大「口」,就成為「國」。

人類對土地有強烈擁有欲望,宗教往往視現實土地為負面存在,佛教將人類生存的土地稱「穢土」,必須以忍耐來承受種種磨難,故稱「勘忍世界」。日語藉此,將人忍耐極限稱為「勘忍」。聖經提到亞當與夏娃被逐出樂園後,必須辛苦耕作,最終回歸塵土,意味著生活於現實土地的艱辛。

宗教學者伊里亞德(Mircea Eliade)在〈神話的創造力〉一文指出:人類定居土地歷程,如同於神話世界創造。於是依據創造宇宙神話所啟示的範例,在地球上逐次占有更廣大地域,將其秩序化,只是過程必須如同神話或原始宗教所言,要用血腥犧牲來祭祀自己的神。

這不也意味著領土擴大,正是創造一種新神話嗎?土地占有、領有或擁有,出自物質的獨占欲望,道德與宗教以超越現實為依歸,相反地成為一股對人類無窮欲望的無形約束力量。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描述的是戰爭下人道關懷的偉大史詩,可惜這道戰火已經在東歐燃起。

歷代偉大帝王常常是民族神話的締造者,「歷史」記載的「帝王」乃是新神話裡的主神,他的犧牲不只是他國子民,自己子民也是這場血祭的對象。

《老子》以智慧來詮釋強弱之國的應對之道,「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前者的「下」指謙下與關懷,後者是謙下而禮讓;「取」意味著取得信賴。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老子以智慧提醒身處複雜國際關係的應對之道。今日俄烏之戰,戰火煙硝,烏克蘭固然英勇抵抗,可歌可泣,卻已然斷垣殘壁,流民四散。干戈當用於防衛,非以犧牲自己人民或者危害他國來創造新神話,今日所見令人遺憾與同悲。












挽回民心 該少點政治多點經濟


2022-03-26 03:30  聯合報 /   何素娟/公職退休(台中市)
儘管央行宣布升息1碼,外界仍擔心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存在「剪刀差」,顯示通膨危機尚未熄滅。記者葉信菉/攝影


日前去傳統市場採買,攤商振振有詞告稱,因為黃豆價漲,各種肉品與黃豆製品年後價格仍在持續上漲中,用餐時間許多餐飲隨原物料人工成本也都順勢上漲,再走進號稱平價的百貨商場,各式商品多也同步調漲價格,市售商品價格上漲幅度遠超過政府公布的數字,這恐怕已非主計長、經濟部長等高官說的那麼輕描淡寫,甚至無痛無感了。

新冠疫情在日、韓、香港及歐美國家仍然嚴重,俄烏戰火陷入膠著,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國際間油價、天然氣及原物料飛漲未見和緩。媒體報導,考量年底選舉,油電不敢調漲價格,儘管中油、台電虧損爆表,預料執政者選前不敢輕舉妄動,再加上健保調漲醫療費用,體弱多病看診民眾首當其衝。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選後油電及水價格勢將大幅調漲,民眾苦日子必將一波波到來。

近日有篇網路短文,作者感慨寫到,卅年前拿到第一份薪水是二萬三千元,如今,他兒子的首份薪水也是二萬三千元,台灣的卅年究竟到哪裡去了?該文另就廿年來兩岸的作為提出比較,讓人看了不勝唏噓,大陸拚命發展經濟,台灣卻始終專注政治,徒然錯失發展契機,後代子孫陷入競爭頹勢,這篇文章已激起網路世界諸多回響,執政者應痛定思痛,認真檢討,避免造成世代衝突矛盾與怨懟對立,成了國家社會最大的不幸,讓年輕人墜入痛苦的深淵。

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回首卅年來薪資所得未增加,經濟風暴接踵而來,國內政治、兩岸及國際局勢詭譎多變,再加上炸鍋的物價通膨,已然擊垮民眾對執政者信心,成為壓垮執政的最後一根稻草,足以為執政者警惕。

俗話說「吃飯皇帝大」,執政者應時刻謹記民眾基本生活訴求,治理國政還請回歸福國利民宗旨,多點經濟,少點政治,務請救援那回不去的物價對民眾的傷害,挽回那快速流失的民心士氣,許民眾一個溫飽的生活環境,許國家未來長遠發展,許年輕人充滿希望與理想。












升息無法抑制高亢通膨


2022-03-26 03:29  聯合報 /   林建山/獨立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高盛預期美國聯準會5月和6月都將各升息2碼。路透


美國聯準會(Fed)終在十八日例會,啟動升息,調高短期聯邦基金利率一碼,並預定年內至少升息六次,以抑制持續飆升的超級通貨膨脹。在台灣,中央銀行以亦步亦趨方式,隔日升息一碼。面對當前實物經濟構面爆發的超級通膨問題,卻寄望用象徵經濟構面的金融貨幣手段紓解,恐怕會施用錯誤無效治劑。

通貨膨脹對經濟成長作用和影響,國際社會及政府財經當局態度看法一直不斷變化:自一九九○年代初開始,國際社會認為:「一個較低、適量的通膨,有助於經濟發展」;但西方先進國家貨幣政策持續「維護物價穩定」,但實務上卻「打壓通膨」,如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二○○八年世界金融海嘯危機後美國等。然則,當二○二一年這波超級通膨真來時,各國政策又起變化。

自二一年第二季開始這波飆速通膨,與市場對通膨持續擔憂不同,以美國為首先進國家出於政治思維,普遍認為通膨飆高,祇是因臨時性因素衝擊導致的統計現象,不可能持續下去;德國認為乃受二○年百分之三企業所得稅臨時免除政策干擾所致,美國則認為物價上升主要是新冠疫災肇致供應鏈斷鏈及物流不暢的結果。

直到二二年三月俄烏衝突對商品市場產生巨大衝擊,才打消「價格終會迅速回落」預期;能源價格將飆高,並「可能長期化停駐在高物價台階上」,才終形成市場主流預期,不過也正因這波物價飆漲主要發生在上游,本質「屬於供給導向衝擊,而非需求導向衝擊」,也引申出國際市場普遍產生,世界經濟可能難得再度遭遇嚴厲「停滯膨脹」衝擊憂慮。

廿一世紀來,先進國家公共債務高占比常態化社會,不低於百分之二的通膨水準,早成公共政策體系新偏好,才會在二二年八月前如此輕忽「物價飆升現象」;然這波通膨飆升,是供給而不是需求引起的,結果必然引起整體經濟進一步下滑。

以致當社會反通膨呼聲趨高,市場反通膨預期也日趨強烈時,就會出現Fed趕緊加息,甚至提到將升息七次亦不為多,且更認為聯邦基金隔夜利率會提高到百分之三點○以上,才足以抑制世界級通膨飆升與永續。

但是這種加息兼縮表的逆QE政策,真的能有效抑制這波通膨飆高?

事實上,對美歐先進消費型經濟體來說,這波通膨是民生經濟消費引起,而非由貨幣引起,貨幣收縮對通膨反制作用實際有限,其資本市場各類資產價格波動,尤其美國股市膨脹,對各自國內消費影響極大,而且明顯,不少學術性數理統計顯示,美國股市財富效應顯著。因此Fed大加息,會激高供給面的供應成本與供應量能意願,對消費者購買力產生強力「減法效應」,對於消費型經濟景氣復甦,是大大不利的。

而另方面,加息對股市產生抑制作用,同樣會對美國內需經濟產生直接抑制作用,從而使目前緊繃的社會關係,更因貧富差距擴大進一步益加緊張,大大增添社會動盪風險發生之可能,卻根本無助於減除高通貨膨脹水準壓力與疑慮。

真正要化解當今的高通貨膨脹水準壓力,積極加速生產力的普遍提升,積極彌縫供應鏈斷鏈的罅隙與連結、強化國內外物流效能效率與速率,才是正確解方。











台灣真的要奔向戰場嗎?


2022-03-26 03:24  聯合報 /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憂慮方興未艾,國防部開始檢討延長役期,值此關鍵時刻,陸委會主委在立院接受訪問時卻稱,兩岸應該相互承認主權。此一說法,和烏克蘭將俄羅斯最敏感的加入北約入憲,做法如出一轍,什麼因素促成政府如此勇往直前?

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九九九年七月李登輝總統宣布的兩國論,不論內容和時機,和當前情況都出奇的類似!

為了順利連任,李登輝在一九九五年六月赴美訪問,也因此激怒對岸發動台海飛彈危機,中共順勢將反獨改變為促統,一九九八年辜汪二次會談時,雙方同意兩岸政經對話,進而規畫海協會會長汪道涵適時訪台,汪道涵還發表了「一個中國」的「八十六字箴言」。根據李總統的說法,兩國論的提出,是為了「防衛汪道涵訪台期間,提出政治談判」。

自從小英上任以來,兩岸關係不斷惡化,解放軍機艦繞台常態化,最近烏克蘭戰事更增加了中共對台用武的疑慮。二○一九年習近平藉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發表「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將兩岸政治談判以及統一問題提上日程,今年年底即將召開的中共廿大,也將宣告「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案」,政治攻勢凌厲。這個時候提出兩國論,是否表示執政者將之視為反制中共「認知戰」的法寶?

從內容看,蔡英文提出的論述,幾乎是當初兩國論創造者主張的翻版!

兩國論者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現在名稱為中華民國,兩岸互不隸屬,台灣並非中國的一部分。為了切斷兩岸聯繫,他們反對中華民國自一九一二年就已經存在的說法,當然不接受憲法所規範的一個中華民國、大陸和台灣兩個地區的認定,進而主張修改憲法第四條有關領土的界定。

小英上台後,以切香腸的方式,逐步實現上述主張。

最先做的,是事實獨立這部分。蔡英文在二○二○年一月十四日接受英國BBC電台訪問時表示:「我們已經是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場合,蔡多自稱台灣總統。去年國慶講話,蔡英文宣示兩岸互不隸屬,並稱「從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立足台灣以來,已經經歷七十二年」,等同否定中華民國始自一九一二年的說法,剩下來的,只有領土修憲了!

從結果看,李登輝提出兩國論,迫使汪道涵取消來台行程,因此也根本排除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可能,但這種飲鴆止渴的逆向操作,終將兩岸關係推向危機邊緣。作為兩國論的原始締造者,假如小英反而引以為傲,進一步希望如法炮製,試圖再次打消中共促談統戰的話,這種政治判斷,就真要讓人無言以對!

李登輝提出兩國論時,美方震怒,在台協會處長晉見李總統,當面質疑違憲,要求協助撤僑。過去美方只表明不支持台灣獨立(如柯林頓一九九八年在上海非正式場合),但阿扁提出新憲公投,美方暴怒,公開表示反對台獨造成中美共管台海。小英在去年國慶講話提出兩岸互不隸屬,美方表面上未公開反對,但一個月後拜習首次視訊峰會,美方卻提出「四不一無意」,向陸方表達反對台獨,日前拜習二次峰會,美方再度確認立場,始作俑者,豈非互不隸屬論?

烏克蘭戰事正酣,國安部門提油救火,是嫌火不夠旺嗎?














漲部分負擔 苦了鄉下老人


2022-03-26 03:24  聯合報 /   許文祥/醫師(高雄市)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預定五月上路,未來至醫學中心就醫,自費金額恐從六、七百元增加至一千二。圖為民眾在醫院診間外等候看病。記者陳正興/攝影



拜讀廿一日「部分負擔調整,添基層醫病負擔」一文,感嘆衛生政策制定,常忽略南北和城鄉的經濟差距。

南部診所慢性病患,大多數是經濟弱勢的長者,生活費有的是靠在外工作孩子寄回來、有的是靠剩餘積蓄、有的是靠退休金或老人年金;其中不少老人家是獨自生活。所以來看診長者經常會問「醫師,藥物和檢查要另外加錢嗎?」顯見即使攸關自身健康,也捉襟見肘。每增加一百元部分負擔,對富裕城市人而言,不及一碟小菜;對鄕下的老人家,或許是溫飽的兩餐。

可預見的,為省下這一、兩百元「部分負擔」,罹患慢性病的鄕下老人家有些寧可放棄「部分健康」,亦即放棄某些藥物、檢驗或檢查,這應該不是大家所樂見。使用者付費是社會公義,但城鄉經濟差距是事實,請執事者再三考量。














拜習「四不一無意」 誰在認知作戰


2022-03-26 03:24  聯合報 /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十八日拜習會後,中共官媒稱,拜登在會談中提到「四不一無意」。蔡政府國安局長、外交次長、國防副部長,在國會答詢時卻表示,拜登沒說過那些話,這是中共認知作戰。國安單位口徑一致,看來信心十足,但到底誰認知作戰,值得探究。

根據中共官媒,所謂「四不一無意」,是拜登說美國不尋求與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

民進黨國際部主任羅致政很快稱,中國把「四不一無意」塞到美國嘴裡,西方媒體沒討論。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也表示:「中共的四不一無意,顯然是對國際之認知作戰的手法。」外交部次長田中光則說,這是中國認知作戰的一部分,白宮發言人沒有這樣說,美國傳達的訊息是對台承諾不變。國安局長陳明通也強調與外交部看法一致,說這是中共的認知作戰,「美方給我們的清楚訊息沒有這個東西」。

綜觀官員說法,其判斷依據是西方媒體、白宮發言人,與美方給我們的訊息。然而,此次拜習會重點在,如何制止俄烏戰爭,西方媒體也是聽美官員簡報;對我們來說,其實重點在美方告訴蔡政府什麼。

蔡政府應該不能對美說法照單全收,甚至要期盼他們公開澄清一下。首先,此次是美國總統有事要習近平配合,所以通話前,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說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應約」,與拜登就中美關係和雙方共同關心問題交換意見。

當美中兩國實力接近,說美國單靠壓力就能讓中共接受,恐怕不太現實,勢必要有軟硬兩手鋪陳。軟的一手是什麼?白宮方面並未透露。其實中共媒體,甚至外交部長王毅不只一次提過:從去年起,美方領導和高官就相繼表示過「四不一無意」的立場了。但美方從未否認此說,這代表什麼?

其次,大國元首通話不比尋常,如果說了什麼卻遭對方否認,是很難堪的事,也會有礙雙方日後繼續合作。老蔣來台後即便曾在聯合國席位議題上,質疑美國甘迺迪總統在蒙古入會案上做過承諾,卻遭後面政府背棄之嫌。但還是私下進行溝通,就是怕挑明講萬一美方否認,破了兩方和諧的表象。小蔣有樣學樣,也是謹言慎行。

相對於此,台灣民主化後,自總統以降發言日益隨意,尤其近幾年來,立法院監督無力,官員更是大放厥詞。不知此次是否把其他國家領袖講話也等同比照?還是刻意進行大內宣,對台人進行認知作戰?這就有待相關單位日後公布更多資料以釋疑了。


李清志/一趟關於馬偕博士的淡水小旅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清志/一趟關於馬偕博士的淡水小旅行
◆  薛承泰/花納稅錢就是關注「少子化」嗎?
◆  劉憶如/淨零排放目標下 綠色金融更形重要
◆  盛治仁/BNT疫苗─企業文化比策略重要
◆  方祖涵/斷人財路的國際選秀?
◆  朱宗慶/傳承之美,讓江山代有人才出








李清志/一趟關於馬偕博士的淡水小旅行


2022-03-26 03:39  聯合報 /   李清志(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淡水捷運站展出「馬偕上陸淡水150週年」紀念展。(李清志/攝影)
馬偕博士在淡水上陸的地點。(李清志/攝影)
藉著「馬偕建築巡禮」,可以讓我們夠多了解淡水小鎮的歷史。(李清志/攝影)



春日美好,帶著學生們到淡水,尋訪歷史建築與城鎮發展,過程中卻驚訝地發現,大學生對淡水的認識,僅止於吃吃喝喝記憶,對於淡水歷史與建築特色,竟然完全陌生!這現象似非常普遍,凸顯中小學課程,對於本土歷史教育的缺乏;同時也暴露大部分民眾旅行上的膚淺與無知,只知追求口慾上探險與成就,而不知旅行中還有更深層事物可探索。

搭捷運到淡水,可發現捷運站裡,有一整面牆展示馬偕博士來台歷史過程,因今年正好是馬偕來台一百五十周年紀念,這牆面展示多少彌補不足。

一百五十年前,馬偕來台灣在淡水上陸(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開始醫療傳道。他剛開始被人排斥厭惡,只能跟牧童學台語,然後開始建立教會、醫院,及學校,雖然過程艱辛,走在路上被人潑糞丟石頭,但是他卻沒有灰心喪志;為了在宜蘭建立教會,他常常走淡蘭古道去宜蘭,總共走超過廿八趟,單程要花二到三天時間,非常辛苦!

馬偕在台灣的貢獻不只是在醫療及傳道而已,在新式教育、婦女地位,及地方研究探險等,甚至建築發展上,都有貢獻。如果我們走一趟淡水「馬偕建築巡禮」,就可實際了解馬偕博士的生平與貢獻,這行程可從淡水河邊馬偕當年登陸地點開始,經過馬偕博士紀念雕像,然後走進馬偕街,參觀偕醫館、淡水長老教會;順著真理街爬上山坡,可看到淡水女學校、牛津學堂,及淡江中學裡的八角塔,附近還有馬偕故居,及牧師樓等歷史建築。

這些建築大部分都由當年宣教士吳威廉、羅虔益,及偕叡廉等人設計,除了傳教外,也多具備有學術或專業技能,因此帶來西方教會建築特色,同時也用台灣工匠與當地材料,創造出融合西方宗教建築與本土風味的特色建築,我們或將其統稱「馬偕建築」。

當年婦女地位低下,沒有受教育機會,馬偕設立淡水女學堂,讓婦女可接受教育;馬偕設立學校非常重視音樂教育,培養音樂人才,像前輩音樂家陳信貞女士,及後來淡江中學校長、音樂家陳泗治先生,都是這系統培養出來的。這傳統也一直流傳,所以也培養出洪榮宏、周杰倫這些奇才。若是要認識淡江中學周邊「馬偕建築」,推薦年輕朋友們去看周杰倫電影「不能說的秘密」,電影中周杰倫將他的母校歷史建築拍得十分唯美,讓整部純愛電影幾乎就是淡江中學的宣傳影片。

解嚴之後,很少在公共空間豎立任何銅像或雕像,怕引起爭議,但是淡水小鎮卻為馬偕博士豎立兩座雕像,(一座在他上陸的淡水河邊;一座在馬偕街的路口處),並沒人反對,因為馬偕博士生平就是淡水歷史一部分。他愛台灣、認同台灣,為台灣貢獻良多,最後過世也葬在台灣(目前淡江中學校園後方外國人墓園裡),是真正愛台灣的人!馬偕博士名言是「寧願燒盡,不願銹壞」,也給我們很好的激勵與提醒。

今年是馬偕博士上陸一百五十周年紀念,鼓勵大家可以帶年輕學子去逛逛淡水小鎮,走訪「馬偕建築巡禮」,讓他們對淡水的歷史與建築能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