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專家之眼】俄烏衝突曝露西方矛盾

◆  【專家之眼】俄烏衝突曝露西方矛盾
 
◆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持續 中美南海角力不停
◆  【專家之眼】國考有比廢考國文更重要的事
◆  【專家之眼】烏克蘭能,台灣就是不能
◆  【專家之眼】俄烏戰事中美博弈與台灣
◆  【專家之眼】俄烏殊死戰 美通膨惡化 全球景氣不明
◆  【專家之眼】國文用不到該廢 同理 台灣史也廢了?
◆  【專家之眼】美中談俄烏 台灣竟成次要籌碼








【專家之眼】俄烏衝突曝露西方矛盾


2022-03-26 09:08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歐美各國紛紛提出制裁,並展現國家實力以及國際政治影響力;但卻在基本價值理念、歐美盟友體系以及取捨和戰思維上顯現出分歧與矛盾。路透


二月下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雙方爆發軍事衝突,歐美各國紛紛提出經貿制裁、金融封鎖與活動封殺等不同抵制手段,希望逼迫莫斯科停止軍事行動。在此同時西方各國領袖不斷透過協商,希望能夠透過採取具體共同行動,以便展現國家實力以及國際政治影響力;但卻在基本價值理念、歐美盟友體系以及取捨和戰思維上顯現出分歧與矛盾,此將對未來世局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

西方各國隔著大西洋,歐洲與北美盟邦本來就會因地緣戰略基本態勢不同,在利益取捨與戰略思考上有所差距。特別是美國在冷戰過後,刻意運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作為其針對歐洲鞏固地緣戰略優勢之政治工具,因此就維持與俄羅斯某種程度對立甚或是對抗關係來說,其實是符合華盛頓戰略思考基本架構。

而歐洲各國透過歐盟進行區域整合,透過諸多共同政策與統一規範,在冷戰過後亦發展出應對俄羅斯之不同策略思維。儘管在諸多價值理念上,未見得會認可莫斯科所作所為,但基本上是要避免回到冷戰時期與前蘇聯及東歐各國軍事對峙態勢,更希望透過經貿往來與積極交往,讓雙方獲得更具建設性互動關係。

在俄烏衝突爆發前,歐美各國對莫斯科再三警告北約東擴並未認真思考,總是認為儘管俄羅斯反對東歐各國逐次加入北約,但透過歐盟體制與其積極往來,總是認為能夠產生約制效用,到最後造成既成事實後,莫斯科終究還是莫可奈何,必須吞下國際情勢無情現實。

但俄烏真正開戰後,北約各國拒絕實際派兵支援,甚至拒絕在烏克蘭上空設立禁航區,顯現出明確切割態度。就具體作為來說,僅透過表態譴責、提供援助、收容難民以及前述經貿制裁與金融封鎖手段向莫斯科施壓,但講起來都僅能算是隔靴搔癢,讓烏克蘭政府與民眾對於歐美原先承諾落空,感到無限失落與無奈。

對全球各國來說,依據法理不論整個事態緣由,在道義上表態譴責俄羅斯發動戰爭,並不需要付出代價;但若是要加入制裁行動,就應當精算與俄羅斯經貿往來與金融交易得失與損益。同樣就對烏克蘭際遇表達同情來說,應不會產生任何負面效應,但若是要採取具體援助行動,就要審慎考慮法理規範,並且評估算計此等作為是否會導致負面效應。

特別是提供武器援助來說,在衝突爆發前提供軍事援助,應是為增加戰略嚇阻效用,其目的是在避免實際發生戰爭,對維護和平具有正面意義。但當衝突爆發後,再對交戰國提供軍事武器進行援助,其實就不無火上加油,希望延續戰事讓交戰方繼續纏鬥之嫌。

歐美對俄烏雙方議和更是觀點不同,美國積極在全球倡議抵制俄羅斯,但歐洲國家顯然無意以相同熱度發動全球經濟戰對付莫斯科。俄羅斯面對經貿制裁與金融封鎖,更不是坐以待斃,憑藉著能源出口競爭實力,要求對其不友善國家購油必須以盧布支付,以便支持其貨幣信用與匯價,亦證明其非僅能低頭挨打。

不過在經濟戰場上,貿易與金融交易相互影響,主觀意願卻往往不敵客觀現實;市場初期所展現心理震盪與預期投機效應,到最後還是會受到經濟供需法則宰制,消費者若是無法找到替代供應源或是以替代商品滿足需求,最後還是會在供需失調壓力下屈服。

因此西方各國最後還是要各自算計,不會對著本身荷包亂開玩笑,此種源自歐美經貿結構不同所產生政策矛盾,歐洲仰賴俄羅斯供售能源國家,若未下定決心對抗到底,到最後就還是要端上檯面。因此全球多國在表面上高聲呼應制裁,但暗中還是逐項放水,畢竟給美國面子還是比不上保住本身裡子重要。

在歐美媒體高調報導制裁俄羅斯之際,各方卻未注意到非洲、亞太、中東與南美多國,根本是袖手旁觀並未跟著起鬨應和。對近年來美國倡議印太戰略,歐盟與歐洲各國積極響應,本希望藉此有所作為;俄烏衝突是否讓北京再獲戰略機遇期,如何順勢合縱連橫,更待戰略謀士深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