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戰爭與神話

◆  挽回民心 該少點政治多點經濟
◆  升息無法抑制高亢通膨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戰爭與神話
◆  台灣真的要奔向戰場嗎?
◆  漲部分負擔 苦了鄉下老人
◆  拜習「四不一無意」 誰在認知作戰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戰爭與神話


2022-03-26 03:24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廿五日遭到俄軍砲擊,引發大火與濃煙。(法新社)



大地生息萬物,隨者人類技術改進,透過土地利用來壯大文明,人與土地關係益加密切,最終想盡辦法去取得其所有權。有趣的是,人類文明初始,根本沒有土地所有權想法,隨著部落形成,成為狩獵、漁獵、農耕獨占權,原本沒有疆域土地開始被劃分界線,土地從公有制逐漸發展為私有制,甚而成為分封采邑,用以維繫從屬間權力結構。

大家試想當老祖先奔馳於廣大原野,覓食於茂密森林,土地界線基本上是模糊不清。集體利益逐漸擴大為私有概念,私有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背後奠基於個體基本想望。

漢字甲骨文的「土」,出於一坨小土堆的象徵。英文表述「土」有許多單字,譬如earth指土地,land由土地引申為相對於大海的陸地,甚而也有意味著國家。人類對於土地概念的演進與技術發展一樣與時俱進。「土」的甲骨文顯示出人類對現實土地的基本認識,能生長植物,用以果腹,技術介入,土地所有權開始,種植麥穗、稻米,領地概念更加牢固。

當部落發展成具有一定範圍的土地面積時,就有賴於自身的武力來防衛,免被他族或他國侵擾與掠奪,漢字「國」的甲骨文原為「或」、「域」,意味著必須執「戈」以防衛自己生存的空間,「口」指自己部落或者親族擁有的區域。往後在「或」四周再加上一個大「口」,就成為「國」。

人類對土地有強烈擁有欲望,宗教往往視現實土地為負面存在,佛教將人類生存的土地稱「穢土」,必須以忍耐來承受種種磨難,故稱「勘忍世界」。日語藉此,將人忍耐極限稱為「勘忍」。聖經提到亞當與夏娃被逐出樂園後,必須辛苦耕作,最終回歸塵土,意味著生活於現實土地的艱辛。

宗教學者伊里亞德(Mircea Eliade)在〈神話的創造力〉一文指出:人類定居土地歷程,如同於神話世界創造。於是依據創造宇宙神話所啟示的範例,在地球上逐次占有更廣大地域,將其秩序化,只是過程必須如同神話或原始宗教所言,要用血腥犧牲來祭祀自己的神。

這不也意味著領土擴大,正是創造一種新神話嗎?土地占有、領有或擁有,出自物質的獨占欲望,道德與宗教以超越現實為依歸,相反地成為一股對人類無窮欲望的無形約束力量。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描述的是戰爭下人道關懷的偉大史詩,可惜這道戰火已經在東歐燃起。

歷代偉大帝王常常是民族神話的締造者,「歷史」記載的「帝王」乃是新神話裡的主神,他的犧牲不只是他國子民,自己子民也是這場血祭的對象。

《老子》以智慧來詮釋強弱之國的應對之道,「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前者的「下」指謙下與關懷,後者是謙下而禮讓;「取」意味著取得信賴。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老子以智慧提醒身處複雜國際關係的應對之道。今日俄烏之戰,戰火煙硝,烏克蘭固然英勇抵抗,可歌可泣,卻已然斷垣殘壁,流民四散。干戈當用於防衛,非以犧牲自己人民或者危害他國來創造新神話,今日所見令人遺憾與同悲。












挽回民心 該少點政治多點經濟


2022-03-26 03:30  聯合報 /   何素娟/公職退休(台中市)
儘管央行宣布升息1碼,外界仍擔心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存在「剪刀差」,顯示通膨危機尚未熄滅。記者葉信菉/攝影


日前去傳統市場採買,攤商振振有詞告稱,因為黃豆價漲,各種肉品與黃豆製品年後價格仍在持續上漲中,用餐時間許多餐飲隨原物料人工成本也都順勢上漲,再走進號稱平價的百貨商場,各式商品多也同步調漲價格,市售商品價格上漲幅度遠超過政府公布的數字,這恐怕已非主計長、經濟部長等高官說的那麼輕描淡寫,甚至無痛無感了。

新冠疫情在日、韓、香港及歐美國家仍然嚴重,俄烏戰火陷入膠著,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國際間油價、天然氣及原物料飛漲未見和緩。媒體報導,考量年底選舉,油電不敢調漲價格,儘管中油、台電虧損爆表,預料執政者選前不敢輕舉妄動,再加上健保調漲醫療費用,體弱多病看診民眾首當其衝。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選後油電及水價格勢將大幅調漲,民眾苦日子必將一波波到來。

近日有篇網路短文,作者感慨寫到,卅年前拿到第一份薪水是二萬三千元,如今,他兒子的首份薪水也是二萬三千元,台灣的卅年究竟到哪裡去了?該文另就廿年來兩岸的作為提出比較,讓人看了不勝唏噓,大陸拚命發展經濟,台灣卻始終專注政治,徒然錯失發展契機,後代子孫陷入競爭頹勢,這篇文章已激起網路世界諸多回響,執政者應痛定思痛,認真檢討,避免造成世代衝突矛盾與怨懟對立,成了國家社會最大的不幸,讓年輕人墜入痛苦的深淵。

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回首卅年來薪資所得未增加,經濟風暴接踵而來,國內政治、兩岸及國際局勢詭譎多變,再加上炸鍋的物價通膨,已然擊垮民眾對執政者信心,成為壓垮執政的最後一根稻草,足以為執政者警惕。

俗話說「吃飯皇帝大」,執政者應時刻謹記民眾基本生活訴求,治理國政還請回歸福國利民宗旨,多點經濟,少點政治,務請救援那回不去的物價對民眾的傷害,挽回那快速流失的民心士氣,許民眾一個溫飽的生活環境,許國家未來長遠發展,許年輕人充滿希望與理想。












升息無法抑制高亢通膨


2022-03-26 03:29  聯合報 /   林建山/獨立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高盛預期美國聯準會5月和6月都將各升息2碼。路透


美國聯準會(Fed)終在十八日例會,啟動升息,調高短期聯邦基金利率一碼,並預定年內至少升息六次,以抑制持續飆升的超級通貨膨脹。在台灣,中央銀行以亦步亦趨方式,隔日升息一碼。面對當前實物經濟構面爆發的超級通膨問題,卻寄望用象徵經濟構面的金融貨幣手段紓解,恐怕會施用錯誤無效治劑。

通貨膨脹對經濟成長作用和影響,國際社會及政府財經當局態度看法一直不斷變化:自一九九○年代初開始,國際社會認為:「一個較低、適量的通膨,有助於經濟發展」;但西方先進國家貨幣政策持續「維護物價穩定」,但實務上卻「打壓通膨」,如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二○○八年世界金融海嘯危機後美國等。然則,當二○二一年這波超級通膨真來時,各國政策又起變化。

自二一年第二季開始這波飆速通膨,與市場對通膨持續擔憂不同,以美國為首先進國家出於政治思維,普遍認為通膨飆高,祇是因臨時性因素衝擊導致的統計現象,不可能持續下去;德國認為乃受二○年百分之三企業所得稅臨時免除政策干擾所致,美國則認為物價上升主要是新冠疫災肇致供應鏈斷鏈及物流不暢的結果。

直到二二年三月俄烏衝突對商品市場產生巨大衝擊,才打消「價格終會迅速回落」預期;能源價格將飆高,並「可能長期化停駐在高物價台階上」,才終形成市場主流預期,不過也正因這波物價飆漲主要發生在上游,本質「屬於供給導向衝擊,而非需求導向衝擊」,也引申出國際市場普遍產生,世界經濟可能難得再度遭遇嚴厲「停滯膨脹」衝擊憂慮。

廿一世紀來,先進國家公共債務高占比常態化社會,不低於百分之二的通膨水準,早成公共政策體系新偏好,才會在二二年八月前如此輕忽「物價飆升現象」;然這波通膨飆升,是供給而不是需求引起的,結果必然引起整體經濟進一步下滑。

以致當社會反通膨呼聲趨高,市場反通膨預期也日趨強烈時,就會出現Fed趕緊加息,甚至提到將升息七次亦不為多,且更認為聯邦基金隔夜利率會提高到百分之三點○以上,才足以抑制世界級通膨飆升與永續。

但是這種加息兼縮表的逆QE政策,真的能有效抑制這波通膨飆高?

事實上,對美歐先進消費型經濟體來說,這波通膨是民生經濟消費引起,而非由貨幣引起,貨幣收縮對通膨反制作用實際有限,其資本市場各類資產價格波動,尤其美國股市膨脹,對各自國內消費影響極大,而且明顯,不少學術性數理統計顯示,美國股市財富效應顯著。因此Fed大加息,會激高供給面的供應成本與供應量能意願,對消費者購買力產生強力「減法效應」,對於消費型經濟景氣復甦,是大大不利的。

而另方面,加息對股市產生抑制作用,同樣會對美國內需經濟產生直接抑制作用,從而使目前緊繃的社會關係,更因貧富差距擴大進一步益加緊張,大大增添社會動盪風險發生之可能,卻根本無助於減除高通貨膨脹水準壓力與疑慮。

真正要化解當今的高通貨膨脹水準壓力,積極加速生產力的普遍提升,積極彌縫供應鏈斷鏈的罅隙與連結、強化國內外物流效能效率與速率,才是正確解方。











台灣真的要奔向戰場嗎?


2022-03-26 03:24  聯合報 /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憂慮方興未艾,國防部開始檢討延長役期,值此關鍵時刻,陸委會主委在立院接受訪問時卻稱,兩岸應該相互承認主權。此一說法,和烏克蘭將俄羅斯最敏感的加入北約入憲,做法如出一轍,什麼因素促成政府如此勇往直前?

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九九九年七月李登輝總統宣布的兩國論,不論內容和時機,和當前情況都出奇的類似!

為了順利連任,李登輝在一九九五年六月赴美訪問,也因此激怒對岸發動台海飛彈危機,中共順勢將反獨改變為促統,一九九八年辜汪二次會談時,雙方同意兩岸政經對話,進而規畫海協會會長汪道涵適時訪台,汪道涵還發表了「一個中國」的「八十六字箴言」。根據李總統的說法,兩國論的提出,是為了「防衛汪道涵訪台期間,提出政治談判」。

自從小英上任以來,兩岸關係不斷惡化,解放軍機艦繞台常態化,最近烏克蘭戰事更增加了中共對台用武的疑慮。二○一九年習近平藉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發表「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將兩岸政治談判以及統一問題提上日程,今年年底即將召開的中共廿大,也將宣告「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案」,政治攻勢凌厲。這個時候提出兩國論,是否表示執政者將之視為反制中共「認知戰」的法寶?

從內容看,蔡英文提出的論述,幾乎是當初兩國論創造者主張的翻版!

兩國論者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現在名稱為中華民國,兩岸互不隸屬,台灣並非中國的一部分。為了切斷兩岸聯繫,他們反對中華民國自一九一二年就已經存在的說法,當然不接受憲法所規範的一個中華民國、大陸和台灣兩個地區的認定,進而主張修改憲法第四條有關領土的界定。

小英上台後,以切香腸的方式,逐步實現上述主張。

最先做的,是事實獨立這部分。蔡英文在二○二○年一月十四日接受英國BBC電台訪問時表示:「我們已經是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場合,蔡多自稱台灣總統。去年國慶講話,蔡英文宣示兩岸互不隸屬,並稱「從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立足台灣以來,已經經歷七十二年」,等同否定中華民國始自一九一二年的說法,剩下來的,只有領土修憲了!

從結果看,李登輝提出兩國論,迫使汪道涵取消來台行程,因此也根本排除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可能,但這種飲鴆止渴的逆向操作,終將兩岸關係推向危機邊緣。作為兩國論的原始締造者,假如小英反而引以為傲,進一步希望如法炮製,試圖再次打消中共促談統戰的話,這種政治判斷,就真要讓人無言以對!

李登輝提出兩國論時,美方震怒,在台協會處長晉見李總統,當面質疑違憲,要求協助撤僑。過去美方只表明不支持台灣獨立(如柯林頓一九九八年在上海非正式場合),但阿扁提出新憲公投,美方暴怒,公開表示反對台獨造成中美共管台海。小英在去年國慶講話提出兩岸互不隸屬,美方表面上未公開反對,但一個月後拜習首次視訊峰會,美方卻提出「四不一無意」,向陸方表達反對台獨,日前拜習二次峰會,美方再度確認立場,始作俑者,豈非互不隸屬論?

烏克蘭戰事正酣,國安部門提油救火,是嫌火不夠旺嗎?














漲部分負擔 苦了鄉下老人


2022-03-26 03:24  聯合報 /   許文祥/醫師(高雄市)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預定五月上路,未來至醫學中心就醫,自費金額恐從六、七百元增加至一千二。圖為民眾在醫院診間外等候看病。記者陳正興/攝影



拜讀廿一日「部分負擔調整,添基層醫病負擔」一文,感嘆衛生政策制定,常忽略南北和城鄉的經濟差距。

南部診所慢性病患,大多數是經濟弱勢的長者,生活費有的是靠在外工作孩子寄回來、有的是靠剩餘積蓄、有的是靠退休金或老人年金;其中不少老人家是獨自生活。所以來看診長者經常會問「醫師,藥物和檢查要另外加錢嗎?」顯見即使攸關自身健康,也捉襟見肘。每增加一百元部分負擔,對富裕城市人而言,不及一碟小菜;對鄕下的老人家,或許是溫飽的兩餐。

可預見的,為省下這一、兩百元「部分負擔」,罹患慢性病的鄕下老人家有些寧可放棄「部分健康」,亦即放棄某些藥物、檢驗或檢查,這應該不是大家所樂見。使用者付費是社會公義,但城鄉經濟差距是事實,請執事者再三考量。














拜習「四不一無意」 誰在認知作戰


2022-03-26 03:24  聯合報 /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十八日拜習會後,中共官媒稱,拜登在會談中提到「四不一無意」。蔡政府國安局長、外交次長、國防副部長,在國會答詢時卻表示,拜登沒說過那些話,這是中共認知作戰。國安單位口徑一致,看來信心十足,但到底誰認知作戰,值得探究。

根據中共官媒,所謂「四不一無意」,是拜登說美國不尋求與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

民進黨國際部主任羅致政很快稱,中國把「四不一無意」塞到美國嘴裡,西方媒體沒討論。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也表示:「中共的四不一無意,顯然是對國際之認知作戰的手法。」外交部次長田中光則說,這是中國認知作戰的一部分,白宮發言人沒有這樣說,美國傳達的訊息是對台承諾不變。國安局長陳明通也強調與外交部看法一致,說這是中共的認知作戰,「美方給我們的清楚訊息沒有這個東西」。

綜觀官員說法,其判斷依據是西方媒體、白宮發言人,與美方給我們的訊息。然而,此次拜習會重點在,如何制止俄烏戰爭,西方媒體也是聽美官員簡報;對我們來說,其實重點在美方告訴蔡政府什麼。

蔡政府應該不能對美說法照單全收,甚至要期盼他們公開澄清一下。首先,此次是美國總統有事要習近平配合,所以通話前,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說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應約」,與拜登就中美關係和雙方共同關心問題交換意見。

當美中兩國實力接近,說美國單靠壓力就能讓中共接受,恐怕不太現實,勢必要有軟硬兩手鋪陳。軟的一手是什麼?白宮方面並未透露。其實中共媒體,甚至外交部長王毅不只一次提過:從去年起,美方領導和高官就相繼表示過「四不一無意」的立場了。但美方從未否認此說,這代表什麼?

其次,大國元首通話不比尋常,如果說了什麼卻遭對方否認,是很難堪的事,也會有礙雙方日後繼續合作。老蔣來台後即便曾在聯合國席位議題上,質疑美國甘迺迪總統在蒙古入會案上做過承諾,卻遭後面政府背棄之嫌。但還是私下進行溝通,就是怕挑明講萬一美方否認,破了兩方和諧的表象。小蔣有樣學樣,也是謹言慎行。

相對於此,台灣民主化後,自總統以降發言日益隨意,尤其近幾年來,立法院監督無力,官員更是大放厥詞。不知此次是否把其他國家領袖講話也等同比照?還是刻意進行大內宣,對台人進行認知作戰?這就有待相關單位日後公布更多資料以釋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