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志/一趟關於馬偕博士的淡水小旅行
◆ 薛承泰/花納稅錢就是關注「少子化」嗎?
◆ 劉憶如/淨零排放目標下 綠色金融更形重要
◆ 盛治仁/BNT疫苗─企業文化比策略重要
◆ 方祖涵/斷人財路的國際選秀?
◆ 朱宗慶/傳承之美,讓江山代有人才出
李清志/一趟關於馬偕博士的淡水小旅行
2022-03-26 03:39 聯合報 / 李清志(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淡水捷運站展出「馬偕上陸淡水150週年」紀念展。(李清志/攝影)
馬偕博士在淡水上陸的地點。(李清志/攝影)
藉著「馬偕建築巡禮」,可以讓我們夠多了解淡水小鎮的歷史。(李清志/攝影)
春日美好,帶著學生們到淡水,尋訪歷史建築與城鎮發展,過程中卻驚訝地發現,大學生對淡水的認識,僅止於吃吃喝喝記憶,對於淡水歷史與建築特色,竟然完全陌生!這現象似非常普遍,凸顯中小學課程,對於本土歷史教育的缺乏;同時也暴露大部分民眾旅行上的膚淺與無知,只知追求口慾上探險與成就,而不知旅行中還有更深層事物可探索。
搭捷運到淡水,可發現捷運站裡,有一整面牆展示馬偕博士來台歷史過程,因今年正好是馬偕來台一百五十周年紀念,這牆面展示多少彌補不足。
一百五十年前,馬偕來台灣在淡水上陸(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開始醫療傳道。他剛開始被人排斥厭惡,只能跟牧童學台語,然後開始建立教會、醫院,及學校,雖然過程艱辛,走在路上被人潑糞丟石頭,但是他卻沒有灰心喪志;為了在宜蘭建立教會,他常常走淡蘭古道去宜蘭,總共走超過廿八趟,單程要花二到三天時間,非常辛苦!
馬偕在台灣的貢獻不只是在醫療及傳道而已,在新式教育、婦女地位,及地方研究探險等,甚至建築發展上,都有貢獻。如果我們走一趟淡水「馬偕建築巡禮」,就可實際了解馬偕博士的生平與貢獻,這行程可從淡水河邊馬偕當年登陸地點開始,經過馬偕博士紀念雕像,然後走進馬偕街,參觀偕醫館、淡水長老教會;順著真理街爬上山坡,可看到淡水女學校、牛津學堂,及淡江中學裡的八角塔,附近還有馬偕故居,及牧師樓等歷史建築。
這些建築大部分都由當年宣教士吳威廉、羅虔益,及偕叡廉等人設計,除了傳教外,也多具備有學術或專業技能,因此帶來西方教會建築特色,同時也用台灣工匠與當地材料,創造出融合西方宗教建築與本土風味的特色建築,我們或將其統稱「馬偕建築」。
當年婦女地位低下,沒有受教育機會,馬偕設立淡水女學堂,讓婦女可接受教育;馬偕設立學校非常重視音樂教育,培養音樂人才,像前輩音樂家陳信貞女士,及後來淡江中學校長、音樂家陳泗治先生,都是這系統培養出來的。這傳統也一直流傳,所以也培養出洪榮宏、周杰倫這些奇才。若是要認識淡江中學周邊「馬偕建築」,推薦年輕朋友們去看周杰倫電影「不能說的秘密」,電影中周杰倫將他的母校歷史建築拍得十分唯美,讓整部純愛電影幾乎就是淡江中學的宣傳影片。
解嚴之後,很少在公共空間豎立任何銅像或雕像,怕引起爭議,但是淡水小鎮卻為馬偕博士豎立兩座雕像,(一座在他上陸的淡水河邊;一座在馬偕街的路口處),並沒人反對,因為馬偕博士生平就是淡水歷史一部分。他愛台灣、認同台灣,為台灣貢獻良多,最後過世也葬在台灣(目前淡江中學校園後方外國人墓園裡),是真正愛台灣的人!馬偕博士名言是「寧願燒盡,不願銹壞」,也給我們很好的激勵與提醒。
今年是馬偕博士上陸一百五十周年紀念,鼓勵大家可以帶年輕學子去逛逛淡水小鎮,走訪「馬偕建築巡禮」,讓他們對淡水的歷史與建築能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