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經濟/大陸國企改革 未對症下藥

.聯合報社論..大家一起來抓台灣米蟲
.聯合報黑白集.「增勇夫」何如當智夫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國企改革 未對症下藥








經濟/大陸國企改革 未對症下藥


2016-09-11 04:2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大陸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焦點,近期改革有明顯加速的跡象。上個月,大陸國務院陸續發布國旅集團併入中旅集團、中國建材與中材集團重組的訊息,是繼南北車及中遠、中海合併後的重大國企兼併案,在經濟景氣低迷不振的當下,國企改革試點密集推出,確實吸引市場的目光。
大陸國企經過30多年持續改革,對大陸經濟轉型、快速崛起的貢獻卓著。去年《財富》公布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大陸國企占了76席,其中有三家甚至擠入前十強,顯示大型國企的營業規模已大到可媲美國際級大企業。
然而,目前全大陸國有企業總數約有15.5萬家,除了少數央企,大部分是由省級及地方政府管理,企業規模、經營效率等彼此間落差極大。此外,較令人感興趣的是,這些國有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具有一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長期以來飽受產能過剩、高槓桿率所苦,經營效率偏低、盈利能力差。近期大陸經濟成長減緩,國有企業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惡化、債務違約事件頻傳,深化改革開放的諸多政策中,國企改革遂成為優先的對象。
大陸改革國企的意圖很清楚,主要是希望藉由兼併重組、創新合作、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減少重複投資、避免惡性競爭等途徑,最終達成改善國企的競爭力及效益的目標,同時提升風險管理,爭取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跨國公司」。在改革實務操作上,不同於過去一段時期以「分」為基調,譬如廣為人知的電信業、民航業分拆,還有眾多中小型國企民營化等,近期改革特別強調「合」,重點在於透過重組與整合,淘汰落後產能,加速市場出清。
在改革模式的選擇上,主要有縱向和橫向兩種,前者是通過上下游關聯產業進行所謂的「強強聯合」,目的在強化產業鏈優勢,典型的案例如南北車整併、中電投與國家核電重組;後者是處在產業同一水平上的企業,通過兼併和重組實現規模優勢,例如武鋼和寶鋼的重組,主要是基於去產能的考量,這一模式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是近期國企改革的主流,尤其針對鋼鐵、煤炭、建材、有色金屬、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
大陸全面推動國企改革,能否帶領國有企業脫胎換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坦白說在短期內不容樂觀,主要是來自既得利益者的制肘;還有「去產能」任務可能增添經濟下滑風險,而處理「殭屍企業」和人員安置,則可能衝擊就業市場,顯然,國企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途中的風險和挑戰不小。
大陸總書記習近平曾公開強調「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這意味未來國有企業仍然是大陸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市場總量將越來越大。大陸政府以行政力量主導企業整併,而不是透過市場競爭機制,國企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將更強化,對非國有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問題只會更嚴重;而且改革方案沒有淘汰機制之設計,企業規模愈大不僅會放大既有的經營效率低下問題,還會為監管帶來更加艱鉅的挑戰。
其實,國企改革的重點,在解決國企定位不清、市場地位壟斷,政府角色模糊等問題,因此,大陸政府應該積極面對的是,切斷國有企業優先獲取銀行貸款的特權,提出具體方案將市場競爭引入那些受到保護的行業。同時,也應建立一套可行的、透明化退出機制,讓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退場,或將其資產私有化。惟現階段國企改革並未對症下藥,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主要是因為大陸的國有企業依然是政府控制經濟活動的關鍵工具,因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國企改革模式,期待可以給未來的大陸市場帶來更公平競爭的環境,無異於緣木求魚。

聯合/「增勇夫」何如當智夫


2016-09-11 04:2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何姓男子為保護妻兒壓制小偷致死,遭法院判刑確定。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何姓男子為保護孕妻在家中勒斃竊嫌,遭高院依過失致死判處兩個月徒刑、緩刑兩年定讞。民眾反「恐龍法官」的罵聲再起,但聲援「勇夫」護妻之際,也得思索:該鼓勵的是「勇夫」還是「智夫」?
高院雖減了一個月徒刑,且宣告緩刑也意味不致留下「非良民」紀錄;但是,何男可能因此輸掉竊嫌家屬求償民事官司。其實,在這場「護家衛妻何錯之有」及「正當防衛或防衛過當」的辯論中,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衡量財產損失與人身傷害之輕重,並作出最合宜之處置?
回歸本案:何男和孕妻返家,察覺竊嫌躲在廁所裡;可想像當時其心態,一則氣憤家中財物被偷,再則擔心孕妻受到傷害,於是練過柔道的男子選擇了勇夫作為,制伏竊嫌。
但當時是否有更佳處置?其實,無論是否練過功夫,第一時間應讓自己和孕妻與竊嫌保持安全距離。以此案為例,不妨先將竊賊反鎖屋內,並讓孕妻先暫避其他房間,再電話報警或呼鄰求援。
太多血淚教訓告訴我們:與竊嫌搏鬥扭打絕非上策。畢竟,你無法確知自己要面對的是一或多名竊賊,以及對方是否持有凶器或其他致命工具;一旦搏鬥受傷甚或丟了性命,又豈是財物所能彌補?
對於何男的遭遇,曾有遭竊經驗者無不感同身受,情急之間亦未必有時間多作思考。但勇夫與莽夫畢竟只有一線之隔,臨危遇險,盼有更多人選擇做以人身安全為重的智夫!

聯合/大家一起來抓台灣米蟲


2016-09-11 04: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九三軍公教「反污名、要尊嚴」年金遊行聚集十五萬人上街,反對的不是改革,而是針對性的貶抑和汙蔑性(例如米蟲)的羞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如果上谷歌搜尋「最受尊敬的十個職業」,很容易找到歐美人士尊敬的對象,包括救火員、醫生、法官、軍人等。美國軍人為國征戰四方,即使因政客的別有用心打了不該打的仗,但軍人犧牲、受傷卻是無日無之,對國家的奉獻有目共睹。美國人民普遍尊敬消防員和軍人,民眾甚至在麥當勞排隊點餐都會禮遇他們優先。
在台灣,情況剛好相反。當今社會大概沒有什麼職業還受人尊敬;各行各業在電視台名嘴的妖魔化、米蟲化的謾罵下,無論大事小事,動輒遭到鄙視與唾棄。台灣沒有受人尊敬的職業排名,但在名嘴口中,「最受鄙視的職業」近數月卻非「軍公教」莫屬。這股風潮,當然與民進黨多年來對十八趴、公教年金的汙名化有關。九三軍公教的十五萬人上街大遊行,反對的不是改革,而是針對性的貶抑和汙蔑性(例如米蟲)的羞辱。
民進黨對軍公教族群有針對性,並非空穴來風;只要比對一下該黨一年多前對國民黨推動「老農津貼」改革時之發言,即可看到強烈的反差。原先的老農津貼,只要投保農保「六個月」即可領取,顯然太過寬鬆,也衍生假農民充斥之弊,連許多「醫生娘」都投保。當時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主張修法從嚴設限,將六個月的門檻拉長為十五年,卻被綠營地方官鍾佳濱等醜化為「滅農計畫」。同樣是合理化政府支出,為何民進黨對兩者的態度有如此大的差異?若說其間沒有選票考量、沒有針對性,其誰能信?
蔡政府說,年金改革勢在必行,否則,每年有數百億赤字缺口,對未來世代不公平。這樣的論述,當然沒錯。公教年金入不敷出確實沖刷出一個財務大缺口,亟待填補;但是,過去幾十年政府因政策失當造成的財務窟窿,何止軍公教年金這一樁?台灣有千百個窟窿都需要修補,為何單挑這個下手?
我們稍作回顧,即可清楚幾十年下來政府不當的減稅決策,在國家稅基上挖出了多大的窟窿。一九九八年,李登輝總統時代推動的「兩稅合一」,完全抵減了股票大戶族的股利所得稅,每年稅收損失上千億;一直到去年,才改為折半抵減。這些享受抵減的股票大戶,當然是財政的米蟲;也因此,張忠謀才批評不繳稅的高所得者太多了。
二○○二年,陳水扁總統推動「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把炒作土地的所得稅賦減半,估計每年稅損三百億。這些炒土地的大戶,不僅是大號米蟲,也是台灣房地價格飆漲的元兇。再往前看,廿多年前,民進黨執政縣市首長開始聯手發放「敬老年金」,形同變相買票,也是地方財政惡化的濫殤,選票效應下導致各縣市競相跟進。這些發放敬老年金的首長,後來活躍於政壇,難道不算台灣的米蟲。二○○九年馬英九政府大降遺贈稅,二○一一年大降營所稅,當然又是好幾百億的米蟲侵蝕。蔡政府放著那些特大號的米蟲不處理,專對軍公教下手,又如何服人?
台灣號稱是民主社會,但我們選出來的中央及地方首長到處挖國家財政的窟窿,弄到今天這種難以為繼的地步,這是民粹當道下人民「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二、三十年的自殘,把台灣財政弄垮、經濟搞爛,投資不振、成長衰退,過去幾任總統誰也脫不了責任。
台灣面對今天的困局,就像所有「災難電影」一樣,群眾在危機時刻總是會彼此推擠、互相指責;這就是年金改革的背景。檯面上,有各種稅制、給付、繳納的不合理,東一個、西一個的財政窟窿,但大家不合力共同解決,系統性地研議出通盤方案,卻老是單挑十八趴、公教年金下手。十五萬軍公教上街,全教總退出年金改革委員會,不滿的就是這種選擇性和針對性。
台灣米蟲一堆,為何作為社會中堅支柱及公權力執行者的軍公教獨受鄙夷?

名家縱論/溫水煮青蛙的台灣/星期透視/從AR抓寶中 追尋生命真諦

.名家縱論/溫水煮青蛙的台灣
.星期透視/從AR抓寶中 追尋生命真諦
.「屍速」人民…難怪台灣輸韓國
.台日觀光差很大 加強人文景觀吧
.蔡與人民的巴別塔
.台北文化大樹 你在哪兒?
.再多李衛都難治水患
.如果…沒有教科書和鐘聲
.低頭族爸媽 怎麼教孩子
.讓民進黨繼續「千杯」?
.畫中有話/城市美學 如何新舊相輝映







名家縱論/溫水煮青蛙的台灣


2016-09-11 04:59 聯合報  蘇起

在國家發展的歷程中往往會有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國家很窮,國民也自覺很窮。第二階段,國家慢慢有錢了,但人們還覺得自己窮。第三階段,國家有錢,大家也知道自己有錢。第四階段,國家慢慢沒錢了,但人們仍感覺有錢。到第五階段,國家更窮了,人們也知道自己真的窮了。
台灣現在哪一階段?恐怕很多人會答第四階段。從三方面來看,應是實情。
經濟上,台灣在兩岸分治以後人人胼手胝足,事事追求卓越,終於締造了傲人的經濟奇蹟。但自二○○○年起連續十五年,台灣的經濟成長快速滑落,年均在東亞只高過日本,而落後所有其他國家。與台灣相比,南韓從二○○○年的一.七倍擴增為二○一五年的二.六倍;鄰近的菲律賓則從同時期的○.二四倍追趕成○.五六倍。
台灣落後大陸的幅度更加驚人,二○○○年的大陸經濟總量是台灣的三.六倍,二○一五年已遽增為廿.八倍。與各省比較,去年超越台灣的已有五個省之多(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如用兩岸官方數字預估,到今年底還會有三個省(湖北、四川、湖南)超過台灣。倘頹勢不變,到二○一七年河北與遼寧將再超越台灣,而二○一八年台灣就將輸給福建。當年先民離開祖籍地的福建到台灣來追求更好的生活,哪天若竟落於福建之後,情何以堪。
第二,過去台灣的安全依靠冷戰架構與自己的國防實力來維繫。但近廿年國人忙著內鬥,好像完全不在乎中共的軍事現代化已經先打破兩岸軍力平衡,後又改變了美中在東亞的軍力對比。筆者曾多次撰文指出,台灣的安全環境已經惡化到美國可能不願再派航母馳援的地步。但許多國人似仍以為安全無虞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軍力平衡的變化通常有兩層意涵。一是軍事,二是政治。美中與兩岸軍力對比的改變不一定表示戰爭必然發生,但絕對意味著雙方政治折衝的實力會隨之起伏。現在一方面部分民眾勇於羞辱國軍,一方面政府怯於務實處理兩岸關係,兩者一致把國家安全的軍政兩面都片面託付給美國。這對強調獨立自主的台灣而言,實在是一大諷刺。
第三,台灣曾經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模範生。很多國人也引以為傲,並在大陸經濟茁壯後把我民主化高舉為兩岸最大的落差。但政黨、選舉、及媒體越來越多以後,台灣的民主反而墮落成民粹。民眾固然自由發表意見,但這些意見卻不能透過民主程序整合成能解決問題的方案。淨結果就是台灣民粹有餘,而治能不足;經濟持續衰退,不管哪黨執政。
持平的說,台灣不是唯一民主墮落惡例。長期研究民主的美國學者戴蒙(Larry Diamond)最近指出,一九七四年第三波民主化開始時,全球只有三成國家是民主國家,到二○○六年已經擴增到六成。但自二○○○年起民主化開始退潮,至二○十五年已有廿七個國家(如俄國、泰國、土耳其、肯亞)被認為「民主失敗」。美國自己民主招牌也因政黨惡鬥及選舉亂象而落漆,美國民眾更只剩兩成還樂於向全世界推銷民主價值,其餘八成都傾向休管他人瓦上霜。
在台灣的民粹逐漸舉世聞名,而全球民主退潮之際,我們不得不懷疑,所謂的「台灣新民意」究竟在國際上能獲得多少同情與支持,會不會太一廂情願?
台灣與南韓當年幾乎同時經濟起飛及民主化,但南韓在金融風暴後深刻反省再出發,而台灣卻像溫水煮青蛙那樣一直自我感覺良好,當然就被南韓遠遠拋在後面。
真希望現在的台灣還在第二階段。那時候民眾的心態是開放的、謙虛的,政府的政策是務實的、審慎的。經濟上絕不會滿足於小確幸,而希望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政治上嚮往民主,希望滿足民眾「知的權利」,並同時對國際與大陸開放,絕不會在每天消費垃圾新聞的同時,還自以為「民主成熟」。在安全上,會「居安思危」,敬重國防,絕不會一面勇於外鬥,一面自毀長城。
我們不希望台灣需經歷什麼風暴才覺醒,而能及早警覺,跳出當前困境。但如仍像現在這樣自以為是,內鬥外也鬥,恐怕不管多少老本都會賠光。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星期透視/從AR抓寶中 追尋生命真諦


2016-09-11 04:59 聯合報  張安平/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已成物聯網世界最夯的發展。精靈寶可夢發行以來席捲全世界,這是第一次AR成功使用在泛世界性的運用上。突然間,實境與虛擬空間合而為一,實境竟然是靠虛擬來強化的,且需要靠物聯網。
事實上,自人類歷史啟明復旦以來,一直試圖了解「真實世界」。面臨自然界的挑戰,為了生存人類必須不斷去理解這個世界。在了解世界同時,也嘗試用各種神學去解釋無法解釋的事物,以及本質上無法了解的東西。
宗教發展早期,眾神的存在只是用來解釋世界有形的現象。西方一直要到猶太—基督教出現後,宗教教義才開始有道德規範,而非只是迷信的儀式。
講道德的神學規範出現後,本體論的思想和教育完全被宗教壟斷;直到文藝復興,西方宗教才從中古時期主張神是社會的核心價值,轉變成人是世界的中心。文藝復興等於是人和古典藝術與哲學的重生。
在哲學思想革命時期,政治和社會制度從為上帝服務,轉變成為人類的福祉;藝術也從榮耀上帝,改變成促進人類和諧和人的自我表達。人文主義變成主流哲學,「真實」也從玄學世界,回歸到有形的宇宙。在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變成所有菁英分子的認同,和對「真實」的詮釋。
到了啟蒙時期,洛克認為人類知識是單純由人的經驗來決定,而經驗只來自感官感受。他相信人類只能透過觀察來了解世界,不能真正深入其他事物,所以,我們對事物只有印象、感覺和概念,但對其真正本質則無法確知。從洛克觀點看,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只不過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一種論述,它並不是真正的「真實」。現代藝術也是我們對這個世界詮釋,它跟古典藝術取材於大自然是不同的。
當啟蒙時代演進到理性時代,自由理性探究和自然法,成所有學科基礎,特別是宗教部分,自然法脫穎而出,成為支持這個新「真實」唯一基礎。在工業革命期間,科學逐漸成為理性也就是「真實」的唯一基礎,人文主義重要性,屈居科學下。
實際上,達爾文的進化論不斷被用來為種種暴行辯解,經常有人說,自然狀態中沒有對或錯;但受傳統訓練的人,會相信人性中有天生的善和惡,它們不是只來自感官察覺,或身體反射,是與生俱來的,如同生存本能一樣。如同古希臘人一樣,人類的美德必須不停培養,並且要身體力行,不當的慾望和罪惡必須克服並控制。世界的「真實」,不僅只是大自然和宇宙,更包括了人類的自由意志,無論其為好或壞。
精靈寶可夢遊戲和AR、VR產品,都有助於社會滿足人內心某種慾望和需求;固然,這些遊戲最後的目標或結果,仍然是空虛的,對人類社會也沒有直接或實質的利益,但這些像寶可夢的目標,比起我們的紙鈔或銀行帳戶的電腦數字,它們會更虛幻嗎?不管是金錢或權力的累積,或蒐集寶可夢神奇寶貝,它們都永無止境。
在AR和VR的發展過程中,它們也可幫助人類改善科技,並促進我們對生存的「真實」世界了解。實際上,許多「真實」世界交易,會越來越依賴AR去改善。
最後,不要忘記很重要的一點,有形的「真實」並不是「真實」的全部,我們在有形的世界和虛擬世界所能夠追求的境界,並不是人生最終的目的。人類追尋生命真諦的努力,會一直持續下去。

「屍速」人民…難怪台灣輸韓國


2016-09-11 04:59 聯合報  黃信智/公司負責人(台南市)

韓國電影「屍速列車」席捲各地票房,台灣上映三天破億、香港上映九天破一點二億、南韓上映一周破三點五億。平心而論,即便筆者對韓國有些許偏見,但看見韓國在各領域發光發亮,都很想給他們掌聲。
羅馬並非一天造成的,當韓國在各領域嶄露光芒之際,是人家十年、廿年、卅年大破大立的成績;即便有部分街頭政治、勞工罷工等,但是政府選擇做對的事情、對整體國家利益最大化的事情。
《屍》片劇中,被感染者在聲音、光影驅動下瘋狂湧向生命體,令人想到台灣社會大眾對某些社會議題的反應。核電廠存廢、服貿監督、進口美牛等重大議題,在媒體報導下,民眾便刀鋒直指鎂光燈下特定決策人士、甚至流傳許多資訊懶人包,各項議題的討論都曾極盛一時,但燈光熄滅之後,卻又乏人問津。
因此,許多決策人士為避免被廣大民眾以口水洗臉,愈來愈不敢施政,即便在民眾激情過後,這些人對下個時程階段的施政,也愈來愈畏怯,導致政策難以實施,進而影響國家整體發展。
細思,這樣的整體環境,不就恰好是電影產業「為什麼韓國能,台灣不能」的最佳寫照嗎?
一旦政府給予資金補助,就會要求業者證明,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經費,結果業者需花費許多心力在非專業上的成果報告,反而難以專心在專業發展,不然易落人口實而被民眾或網友扣上所謂「政府圖利、浪費公帑」等罪名。
相反地,韓國政府為扶植文創產業,給予導演或影視產業的資金補助,有許多是不要求業者回報的。因為政府知道,產業的創新與突破,必須建立在大量「try and error」上,而這很難短時間就看到成果,文創產業尤其是。這樣的「施政」發生在台灣,必定很難逃脫罵名。
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漸漸從「邊緣化」變成「已出邊緣」。國民在上街頭遊行抗議、以情緒化言語謾罵、意識形態對立之際,也該思考,身為國家的一分子卻常常以「屍速」的態度面對政府,是否恰當?

如果…沒有教科書和鐘聲


2016-09-11 04:59 聯合報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新北市)

我是一位小學生的家長,對校園充滿著美麗的夢想。因此,心裡頭總有好多的如果。
如果,校園不要有那麼多鐘聲,那該多好。為了規範作息時間,校園裡每十、廿分鐘,長一點四十分鐘,就會有鐘聲,老師和學生依照鐘聲規律行動。每每看到,小朋友聽到下課鐘聲響了,興高采烈蜂擁而出。十分鐘後,鐘聲又響,心不甘情不願的走回教室。讓我想到史金納有名的「操作制約實驗」:用鈴聲來控制狗的行為反應。
顯然的,我們校園、學生和老師,幾乎都被鐘聲制約了。不知何時,校園能擺脫史金納的幽靈,讓學習有更多的彈性,也讓孩子能有更多的玩樂。
如果,校園可把教科書藏起來,那該多好。教科書讓教學有所本,也讓學習更有系統。但是教科書教學,讓程度好的和程度差的、有興趣的和沒興趣的,統統學習一樣的,甚至用同樣標準評量,忽視個體差異,無法開發孩子的潛能。
多年來,我們教育仍被綁在標準化的學習模式。教學用同樣教材,回家寫同樣功課。連勞作課都使用現成的「材料包」,過程中,沒有設計、沒有思考,也沒有創意。
如果,學習不要被學科分割,那該多好。長久以來,孩子的學習都是以學科為本位,讓學習變得支離破碎,讓知識失去整體性,彼此間缺乏連結。為什麼我們不能用「主題學習」串起各種知識,用「區塊學習」包容各種能力,更讓知識跟生活結合在一起。
如果,學校可讓孩子多點時間跑跳,那該多好。小學孩子仍需要多些大肌肉運動,精力抒發也有助學習專注。低年級只有一堂體育課,加上下課時間不足,導致孩子肢體無法充分伸展,很多精力無法疏解。
如果,學校可以讓孩子睡久一點,那該多好。研究顯示,足夠的睡眠有助於專注、效率的學習。每當看到孩子揉著惺忪睡眼,拖著沉重步伐走到校門,心裡不免疑惑,讓他們多睡一點有那麼難嗎!
其實,心裡還有好多好多,但願不要一直只是一種夢想。

王健壯/當顧立雄碰上雷斯頓

.王健壯/當顧立雄碰上雷斯頓
.王正方/頒獎給成龍,意在大陸電影市場
.洪蘭/耐心等醜小鴨變天鵝
.葉銀華/兆豐事件的啟示
.馬凱/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周行一/台積電的三千億能「買」多少人才?
.黃介正/兩大峰會 豈可不察





王健壯/當顧立雄碰上雷斯頓


2016-09-11 04:38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日前由主委顧立雄(右起)率領發言人施錦芳、委員張世興、饒月琴舉行記者會。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曾吉松/攝影


美國新聞史上的傳奇記者雷斯頓(James Reston),曾經對甘迺迪總統親信索倫森(Ted Sorensen)當面講過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你來這裡(華府)之前,我們已經在這裡;你離開之後,我們仍在這裡。」
雷斯頓這句話,換另一種說法就是:別以為你們當官的有什麼了不起,鐵打的記者流水的官,你們當官的四年、八年遲早會下台,但記者卻可以做一輩子,豈容你們對媒體恣意妄為?
像雷斯頓這樣的華府記者,其實比比皆是,也因此在白宮記者會中,一個常見的場景是:記者咄咄逼問,官員左支右絀,偶有針鋒相對,也是你來我往毫不相讓,但從來沒有官員怒斥記者,而記者卻不予以反擊之情事發生。
但在台灣,常見的場景卻是:記者每每囁嚅發問,官員屢屢不屑回應,甚至教訓記者之情事亦所在多有。不當黨產委員會主委顧立雄最近在記者會上大發官威,就是官員幾近霸凌記者的集大成。
顧立雄是好律師與好立委。他當律師時,在法庭上咄咄逼問對造,應為也當為;他當立委時,在議場內厲聲質詢官員,也是權責所在。但他現在當了官員,卻把記者當成法庭的對造與議場的官員,動輒惡聲至必反之,卻是搞錯了身分,也用錯了方法。
記者是代表閱聽大眾發問的人,即使他的提問再怎麼愚蠢、荒謬甚至充滿敵意,但當官的人如果確以民主公僕自居,則又有什麼權力對代表公眾提問的人厲聲以對?難道像川普那樣羞辱記者,像共產黨官僚那樣斥責記者,才是民主公僕應該取法的對象?
以顧立雄那天掛牌記者會為例,記者問有前科的人是否適任委員,他只須回答法未禁止即可,又何須數度厲聲以法條逼問記者「你說有沒有,有沒有」;記者問主委應否退出政黨或停止黨權,他也只須回答法無明文規定即可,又何須以不屑語氣回應「你問什麼,我聽不懂」?如果顧立雄仍是律師或立委,難道他不會向對造或官員,提出這樣的質問?
不當黨產委員會的權力空前之大,處理的又是攸關轉型正義之大事,而媒體提問乃是履踐民主監督之責,但若依顧立雄掛牌記者會所表現,今後媒體若再提問,必將動輒得咎,稍一不慎就可能引爆主委肝火,被他訓之斥之;政客與媒體關係若質變至此,民主監督豈非空談?
比方說,顧立雄在委員會才掛牌一周後,即召開記者會公布推定國民黨近十年之不當財產數目,但若媒體在記者會中提出「何以委員會才掛牌一周,就急著公布推定結果?」「推定雖是不當黨產條例所規定,但最高法院曾有判例,規定證據不足而以推測或擬制之方法認定,有違證據裁判主義,因此委員會是否應以這項更高標準去認定國民黨黨產?」這類應問也該問的問題,顧立雄將作何回應?是否又會援掛牌記者會之前例,再度厲聲怒斥記者?
顧立雄的主委任期長達四年,擁有空前權力的不當黨產委員會一旦展開積極作為,可想見未來四年將引發難以計數的政治爭議,以及是否違反正當法律程序的法律爭議;顧立雄既承擔主委之責,不但應像他太太所言要客氣一點,更要耐煩一點、謙虛一點,否則大眾可以「推定」這個委員會的作為將不符正義原則;而且也可以推定,他遲早會碰上一個台灣版的雷斯頓。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