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溫水煮青蛙的台灣/星期透視/從AR抓寶中 追尋生命真諦

.名家縱論/溫水煮青蛙的台灣
.星期透視/從AR抓寶中 追尋生命真諦
.「屍速」人民…難怪台灣輸韓國
.台日觀光差很大 加強人文景觀吧
.蔡與人民的巴別塔
.台北文化大樹 你在哪兒?
.再多李衛都難治水患
.如果…沒有教科書和鐘聲
.低頭族爸媽 怎麼教孩子
.讓民進黨繼續「千杯」?
.畫中有話/城市美學 如何新舊相輝映







名家縱論/溫水煮青蛙的台灣


2016-09-11 04:59 聯合報  蘇起

在國家發展的歷程中往往會有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國家很窮,國民也自覺很窮。第二階段,國家慢慢有錢了,但人們還覺得自己窮。第三階段,國家有錢,大家也知道自己有錢。第四階段,國家慢慢沒錢了,但人們仍感覺有錢。到第五階段,國家更窮了,人們也知道自己真的窮了。
台灣現在哪一階段?恐怕很多人會答第四階段。從三方面來看,應是實情。
經濟上,台灣在兩岸分治以後人人胼手胝足,事事追求卓越,終於締造了傲人的經濟奇蹟。但自二○○○年起連續十五年,台灣的經濟成長快速滑落,年均在東亞只高過日本,而落後所有其他國家。與台灣相比,南韓從二○○○年的一.七倍擴增為二○一五年的二.六倍;鄰近的菲律賓則從同時期的○.二四倍追趕成○.五六倍。
台灣落後大陸的幅度更加驚人,二○○○年的大陸經濟總量是台灣的三.六倍,二○一五年已遽增為廿.八倍。與各省比較,去年超越台灣的已有五個省之多(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如用兩岸官方數字預估,到今年底還會有三個省(湖北、四川、湖南)超過台灣。倘頹勢不變,到二○一七年河北與遼寧將再超越台灣,而二○一八年台灣就將輸給福建。當年先民離開祖籍地的福建到台灣來追求更好的生活,哪天若竟落於福建之後,情何以堪。
第二,過去台灣的安全依靠冷戰架構與自己的國防實力來維繫。但近廿年國人忙著內鬥,好像完全不在乎中共的軍事現代化已經先打破兩岸軍力平衡,後又改變了美中在東亞的軍力對比。筆者曾多次撰文指出,台灣的安全環境已經惡化到美國可能不願再派航母馳援的地步。但許多國人似仍以為安全無虞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軍力平衡的變化通常有兩層意涵。一是軍事,二是政治。美中與兩岸軍力對比的改變不一定表示戰爭必然發生,但絕對意味著雙方政治折衝的實力會隨之起伏。現在一方面部分民眾勇於羞辱國軍,一方面政府怯於務實處理兩岸關係,兩者一致把國家安全的軍政兩面都片面託付給美國。這對強調獨立自主的台灣而言,實在是一大諷刺。
第三,台灣曾經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模範生。很多國人也引以為傲,並在大陸經濟茁壯後把我民主化高舉為兩岸最大的落差。但政黨、選舉、及媒體越來越多以後,台灣的民主反而墮落成民粹。民眾固然自由發表意見,但這些意見卻不能透過民主程序整合成能解決問題的方案。淨結果就是台灣民粹有餘,而治能不足;經濟持續衰退,不管哪黨執政。
持平的說,台灣不是唯一民主墮落惡例。長期研究民主的美國學者戴蒙(Larry Diamond)最近指出,一九七四年第三波民主化開始時,全球只有三成國家是民主國家,到二○○六年已經擴增到六成。但自二○○○年起民主化開始退潮,至二○十五年已有廿七個國家(如俄國、泰國、土耳其、肯亞)被認為「民主失敗」。美國自己民主招牌也因政黨惡鬥及選舉亂象而落漆,美國民眾更只剩兩成還樂於向全世界推銷民主價值,其餘八成都傾向休管他人瓦上霜。
在台灣的民粹逐漸舉世聞名,而全球民主退潮之際,我們不得不懷疑,所謂的「台灣新民意」究竟在國際上能獲得多少同情與支持,會不會太一廂情願?
台灣與南韓當年幾乎同時經濟起飛及民主化,但南韓在金融風暴後深刻反省再出發,而台灣卻像溫水煮青蛙那樣一直自我感覺良好,當然就被南韓遠遠拋在後面。
真希望現在的台灣還在第二階段。那時候民眾的心態是開放的、謙虛的,政府的政策是務實的、審慎的。經濟上絕不會滿足於小確幸,而希望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政治上嚮往民主,希望滿足民眾「知的權利」,並同時對國際與大陸開放,絕不會在每天消費垃圾新聞的同時,還自以為「民主成熟」。在安全上,會「居安思危」,敬重國防,絕不會一面勇於外鬥,一面自毀長城。
我們不希望台灣需經歷什麼風暴才覺醒,而能及早警覺,跳出當前困境。但如仍像現在這樣自以為是,內鬥外也鬥,恐怕不管多少老本都會賠光。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星期透視/從AR抓寶中 追尋生命真諦


2016-09-11 04:59 聯合報  張安平/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已成物聯網世界最夯的發展。精靈寶可夢發行以來席捲全世界,這是第一次AR成功使用在泛世界性的運用上。突然間,實境與虛擬空間合而為一,實境竟然是靠虛擬來強化的,且需要靠物聯網。
事實上,自人類歷史啟明復旦以來,一直試圖了解「真實世界」。面臨自然界的挑戰,為了生存人類必須不斷去理解這個世界。在了解世界同時,也嘗試用各種神學去解釋無法解釋的事物,以及本質上無法了解的東西。
宗教發展早期,眾神的存在只是用來解釋世界有形的現象。西方一直要到猶太—基督教出現後,宗教教義才開始有道德規範,而非只是迷信的儀式。
講道德的神學規範出現後,本體論的思想和教育完全被宗教壟斷;直到文藝復興,西方宗教才從中古時期主張神是社會的核心價值,轉變成人是世界的中心。文藝復興等於是人和古典藝術與哲學的重生。
在哲學思想革命時期,政治和社會制度從為上帝服務,轉變成為人類的福祉;藝術也從榮耀上帝,改變成促進人類和諧和人的自我表達。人文主義變成主流哲學,「真實」也從玄學世界,回歸到有形的宇宙。在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變成所有菁英分子的認同,和對「真實」的詮釋。
到了啟蒙時期,洛克認為人類知識是單純由人的經驗來決定,而經驗只來自感官感受。他相信人類只能透過觀察來了解世界,不能真正深入其他事物,所以,我們對事物只有印象、感覺和概念,但對其真正本質則無法確知。從洛克觀點看,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只不過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一種論述,它並不是真正的「真實」。現代藝術也是我們對這個世界詮釋,它跟古典藝術取材於大自然是不同的。
當啟蒙時代演進到理性時代,自由理性探究和自然法,成所有學科基礎,特別是宗教部分,自然法脫穎而出,成為支持這個新「真實」唯一基礎。在工業革命期間,科學逐漸成為理性也就是「真實」的唯一基礎,人文主義重要性,屈居科學下。
實際上,達爾文的進化論不斷被用來為種種暴行辯解,經常有人說,自然狀態中沒有對或錯;但受傳統訓練的人,會相信人性中有天生的善和惡,它們不是只來自感官察覺,或身體反射,是與生俱來的,如同生存本能一樣。如同古希臘人一樣,人類的美德必須不停培養,並且要身體力行,不當的慾望和罪惡必須克服並控制。世界的「真實」,不僅只是大自然和宇宙,更包括了人類的自由意志,無論其為好或壞。
精靈寶可夢遊戲和AR、VR產品,都有助於社會滿足人內心某種慾望和需求;固然,這些遊戲最後的目標或結果,仍然是空虛的,對人類社會也沒有直接或實質的利益,但這些像寶可夢的目標,比起我們的紙鈔或銀行帳戶的電腦數字,它們會更虛幻嗎?不管是金錢或權力的累積,或蒐集寶可夢神奇寶貝,它們都永無止境。
在AR和VR的發展過程中,它們也可幫助人類改善科技,並促進我們對生存的「真實」世界了解。實際上,許多「真實」世界交易,會越來越依賴AR去改善。
最後,不要忘記很重要的一點,有形的「真實」並不是「真實」的全部,我們在有形的世界和虛擬世界所能夠追求的境界,並不是人生最終的目的。人類追尋生命真諦的努力,會一直持續下去。

「屍速」人民…難怪台灣輸韓國


2016-09-11 04:59 聯合報  黃信智/公司負責人(台南市)

韓國電影「屍速列車」席捲各地票房,台灣上映三天破億、香港上映九天破一點二億、南韓上映一周破三點五億。平心而論,即便筆者對韓國有些許偏見,但看見韓國在各領域發光發亮,都很想給他們掌聲。
羅馬並非一天造成的,當韓國在各領域嶄露光芒之際,是人家十年、廿年、卅年大破大立的成績;即便有部分街頭政治、勞工罷工等,但是政府選擇做對的事情、對整體國家利益最大化的事情。
《屍》片劇中,被感染者在聲音、光影驅動下瘋狂湧向生命體,令人想到台灣社會大眾對某些社會議題的反應。核電廠存廢、服貿監督、進口美牛等重大議題,在媒體報導下,民眾便刀鋒直指鎂光燈下特定決策人士、甚至流傳許多資訊懶人包,各項議題的討論都曾極盛一時,但燈光熄滅之後,卻又乏人問津。
因此,許多決策人士為避免被廣大民眾以口水洗臉,愈來愈不敢施政,即便在民眾激情過後,這些人對下個時程階段的施政,也愈來愈畏怯,導致政策難以實施,進而影響國家整體發展。
細思,這樣的整體環境,不就恰好是電影產業「為什麼韓國能,台灣不能」的最佳寫照嗎?
一旦政府給予資金補助,就會要求業者證明,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經費,結果業者需花費許多心力在非專業上的成果報告,反而難以專心在專業發展,不然易落人口實而被民眾或網友扣上所謂「政府圖利、浪費公帑」等罪名。
相反地,韓國政府為扶植文創產業,給予導演或影視產業的資金補助,有許多是不要求業者回報的。因為政府知道,產業的創新與突破,必須建立在大量「try and error」上,而這很難短時間就看到成果,文創產業尤其是。這樣的「施政」發生在台灣,必定很難逃脫罵名。
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漸漸從「邊緣化」變成「已出邊緣」。國民在上街頭遊行抗議、以情緒化言語謾罵、意識形態對立之際,也該思考,身為國家的一分子卻常常以「屍速」的態度面對政府,是否恰當?

如果…沒有教科書和鐘聲


2016-09-11 04:59 聯合報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新北市)

我是一位小學生的家長,對校園充滿著美麗的夢想。因此,心裡頭總有好多的如果。
如果,校園不要有那麼多鐘聲,那該多好。為了規範作息時間,校園裡每十、廿分鐘,長一點四十分鐘,就會有鐘聲,老師和學生依照鐘聲規律行動。每每看到,小朋友聽到下課鐘聲響了,興高采烈蜂擁而出。十分鐘後,鐘聲又響,心不甘情不願的走回教室。讓我想到史金納有名的「操作制約實驗」:用鈴聲來控制狗的行為反應。
顯然的,我們校園、學生和老師,幾乎都被鐘聲制約了。不知何時,校園能擺脫史金納的幽靈,讓學習有更多的彈性,也讓孩子能有更多的玩樂。
如果,校園可把教科書藏起來,那該多好。教科書讓教學有所本,也讓學習更有系統。但是教科書教學,讓程度好的和程度差的、有興趣的和沒興趣的,統統學習一樣的,甚至用同樣標準評量,忽視個體差異,無法開發孩子的潛能。
多年來,我們教育仍被綁在標準化的學習模式。教學用同樣教材,回家寫同樣功課。連勞作課都使用現成的「材料包」,過程中,沒有設計、沒有思考,也沒有創意。
如果,學習不要被學科分割,那該多好。長久以來,孩子的學習都是以學科為本位,讓學習變得支離破碎,讓知識失去整體性,彼此間缺乏連結。為什麼我們不能用「主題學習」串起各種知識,用「區塊學習」包容各種能力,更讓知識跟生活結合在一起。
如果,學校可讓孩子多點時間跑跳,那該多好。小學孩子仍需要多些大肌肉運動,精力抒發也有助學習專注。低年級只有一堂體育課,加上下課時間不足,導致孩子肢體無法充分伸展,很多精力無法疏解。
如果,學校可以讓孩子睡久一點,那該多好。研究顯示,足夠的睡眠有助於專注、效率的學習。每當看到孩子揉著惺忪睡眼,拖著沉重步伐走到校門,心裡不免疑惑,讓他們多睡一點有那麼難嗎!
其實,心裡還有好多好多,但願不要一直只是一種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