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經濟/大陸國企改革 未對症下藥

.聯合報社論..大家一起來抓台灣米蟲
.聯合報黑白集.「增勇夫」何如當智夫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國企改革 未對症下藥








經濟/大陸國企改革 未對症下藥


2016-09-11 04:2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大陸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焦點,近期改革有明顯加速的跡象。上個月,大陸國務院陸續發布國旅集團併入中旅集團、中國建材與中材集團重組的訊息,是繼南北車及中遠、中海合併後的重大國企兼併案,在經濟景氣低迷不振的當下,國企改革試點密集推出,確實吸引市場的目光。
大陸國企經過30多年持續改革,對大陸經濟轉型、快速崛起的貢獻卓著。去年《財富》公布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大陸國企占了76席,其中有三家甚至擠入前十強,顯示大型國企的營業規模已大到可媲美國際級大企業。
然而,目前全大陸國有企業總數約有15.5萬家,除了少數央企,大部分是由省級及地方政府管理,企業規模、經營效率等彼此間落差極大。此外,較令人感興趣的是,這些國有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具有一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長期以來飽受產能過剩、高槓桿率所苦,經營效率偏低、盈利能力差。近期大陸經濟成長減緩,國有企業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惡化、債務違約事件頻傳,深化改革開放的諸多政策中,國企改革遂成為優先的對象。
大陸改革國企的意圖很清楚,主要是希望藉由兼併重組、創新合作、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減少重複投資、避免惡性競爭等途徑,最終達成改善國企的競爭力及效益的目標,同時提升風險管理,爭取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跨國公司」。在改革實務操作上,不同於過去一段時期以「分」為基調,譬如廣為人知的電信業、民航業分拆,還有眾多中小型國企民營化等,近期改革特別強調「合」,重點在於透過重組與整合,淘汰落後產能,加速市場出清。
在改革模式的選擇上,主要有縱向和橫向兩種,前者是通過上下游關聯產業進行所謂的「強強聯合」,目的在強化產業鏈優勢,典型的案例如南北車整併、中電投與國家核電重組;後者是處在產業同一水平上的企業,通過兼併和重組實現規模優勢,例如武鋼和寶鋼的重組,主要是基於去產能的考量,這一模式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是近期國企改革的主流,尤其針對鋼鐵、煤炭、建材、有色金屬、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
大陸全面推動國企改革,能否帶領國有企業脫胎換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坦白說在短期內不容樂觀,主要是來自既得利益者的制肘;還有「去產能」任務可能增添經濟下滑風險,而處理「殭屍企業」和人員安置,則可能衝擊就業市場,顯然,國企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途中的風險和挑戰不小。
大陸總書記習近平曾公開強調「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這意味未來國有企業仍然是大陸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市場總量將越來越大。大陸政府以行政力量主導企業整併,而不是透過市場競爭機制,國企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將更強化,對非國有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問題只會更嚴重;而且改革方案沒有淘汰機制之設計,企業規模愈大不僅會放大既有的經營效率低下問題,還會為監管帶來更加艱鉅的挑戰。
其實,國企改革的重點,在解決國企定位不清、市場地位壟斷,政府角色模糊等問題,因此,大陸政府應該積極面對的是,切斷國有企業優先獲取銀行貸款的特權,提出具體方案將市場競爭引入那些受到保護的行業。同時,也應建立一套可行的、透明化退出機制,讓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退場,或將其資產私有化。惟現階段國企改革並未對症下藥,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主要是因為大陸的國有企業依然是政府控制經濟活動的關鍵工具,因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國企改革模式,期待可以給未來的大陸市場帶來更公平競爭的環境,無異於緣木求魚。

聯合/「增勇夫」何如當智夫


2016-09-11 04:2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何姓男子為保護妻兒壓制小偷致死,遭法院判刑確定。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何姓男子為保護孕妻在家中勒斃竊嫌,遭高院依過失致死判處兩個月徒刑、緩刑兩年定讞。民眾反「恐龍法官」的罵聲再起,但聲援「勇夫」護妻之際,也得思索:該鼓勵的是「勇夫」還是「智夫」?
高院雖減了一個月徒刑,且宣告緩刑也意味不致留下「非良民」紀錄;但是,何男可能因此輸掉竊嫌家屬求償民事官司。其實,在這場「護家衛妻何錯之有」及「正當防衛或防衛過當」的辯論中,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衡量財產損失與人身傷害之輕重,並作出最合宜之處置?
回歸本案:何男和孕妻返家,察覺竊嫌躲在廁所裡;可想像當時其心態,一則氣憤家中財物被偷,再則擔心孕妻受到傷害,於是練過柔道的男子選擇了勇夫作為,制伏竊嫌。
但當時是否有更佳處置?其實,無論是否練過功夫,第一時間應讓自己和孕妻與竊嫌保持安全距離。以此案為例,不妨先將竊賊反鎖屋內,並讓孕妻先暫避其他房間,再電話報警或呼鄰求援。
太多血淚教訓告訴我們:與竊嫌搏鬥扭打絕非上策。畢竟,你無法確知自己要面對的是一或多名竊賊,以及對方是否持有凶器或其他致命工具;一旦搏鬥受傷甚或丟了性命,又豈是財物所能彌補?
對於何男的遭遇,曾有遭竊經驗者無不感同身受,情急之間亦未必有時間多作思考。但勇夫與莽夫畢竟只有一線之隔,臨危遇險,盼有更多人選擇做以人身安全為重的智夫!

聯合/大家一起來抓台灣米蟲


2016-09-11 04: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九三軍公教「反污名、要尊嚴」年金遊行聚集十五萬人上街,反對的不是改革,而是針對性的貶抑和汙蔑性(例如米蟲)的羞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如果上谷歌搜尋「最受尊敬的十個職業」,很容易找到歐美人士尊敬的對象,包括救火員、醫生、法官、軍人等。美國軍人為國征戰四方,即使因政客的別有用心打了不該打的仗,但軍人犧牲、受傷卻是無日無之,對國家的奉獻有目共睹。美國人民普遍尊敬消防員和軍人,民眾甚至在麥當勞排隊點餐都會禮遇他們優先。
在台灣,情況剛好相反。當今社會大概沒有什麼職業還受人尊敬;各行各業在電視台名嘴的妖魔化、米蟲化的謾罵下,無論大事小事,動輒遭到鄙視與唾棄。台灣沒有受人尊敬的職業排名,但在名嘴口中,「最受鄙視的職業」近數月卻非「軍公教」莫屬。這股風潮,當然與民進黨多年來對十八趴、公教年金的汙名化有關。九三軍公教的十五萬人上街大遊行,反對的不是改革,而是針對性的貶抑和汙蔑性(例如米蟲)的羞辱。
民進黨對軍公教族群有針對性,並非空穴來風;只要比對一下該黨一年多前對國民黨推動「老農津貼」改革時之發言,即可看到強烈的反差。原先的老農津貼,只要投保農保「六個月」即可領取,顯然太過寬鬆,也衍生假農民充斥之弊,連許多「醫生娘」都投保。當時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主張修法從嚴設限,將六個月的門檻拉長為十五年,卻被綠營地方官鍾佳濱等醜化為「滅農計畫」。同樣是合理化政府支出,為何民進黨對兩者的態度有如此大的差異?若說其間沒有選票考量、沒有針對性,其誰能信?
蔡政府說,年金改革勢在必行,否則,每年有數百億赤字缺口,對未來世代不公平。這樣的論述,當然沒錯。公教年金入不敷出確實沖刷出一個財務大缺口,亟待填補;但是,過去幾十年政府因政策失當造成的財務窟窿,何止軍公教年金這一樁?台灣有千百個窟窿都需要修補,為何單挑這個下手?
我們稍作回顧,即可清楚幾十年下來政府不當的減稅決策,在國家稅基上挖出了多大的窟窿。一九九八年,李登輝總統時代推動的「兩稅合一」,完全抵減了股票大戶族的股利所得稅,每年稅收損失上千億;一直到去年,才改為折半抵減。這些享受抵減的股票大戶,當然是財政的米蟲;也因此,張忠謀才批評不繳稅的高所得者太多了。
二○○二年,陳水扁總統推動「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把炒作土地的所得稅賦減半,估計每年稅損三百億。這些炒土地的大戶,不僅是大號米蟲,也是台灣房地價格飆漲的元兇。再往前看,廿多年前,民進黨執政縣市首長開始聯手發放「敬老年金」,形同變相買票,也是地方財政惡化的濫殤,選票效應下導致各縣市競相跟進。這些發放敬老年金的首長,後來活躍於政壇,難道不算台灣的米蟲。二○○九年馬英九政府大降遺贈稅,二○一一年大降營所稅,當然又是好幾百億的米蟲侵蝕。蔡政府放著那些特大號的米蟲不處理,專對軍公教下手,又如何服人?
台灣號稱是民主社會,但我們選出來的中央及地方首長到處挖國家財政的窟窿,弄到今天這種難以為繼的地步,這是民粹當道下人民「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二、三十年的自殘,把台灣財政弄垮、經濟搞爛,投資不振、成長衰退,過去幾任總統誰也脫不了責任。
台灣面對今天的困局,就像所有「災難電影」一樣,群眾在危機時刻總是會彼此推擠、互相指責;這就是年金改革的背景。檯面上,有各種稅制、給付、繳納的不合理,東一個、西一個的財政窟窿,但大家不合力共同解決,系統性地研議出通盤方案,卻老是單挑十八趴、公教年金下手。十五萬軍公教上街,全教總退出年金改革委員會,不滿的就是這種選擇性和針對性。
台灣米蟲一堆,為何作為社會中堅支柱及公權力執行者的軍公教獨受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