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對抗下 追求台灣最大利益(初十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2581/web/ 

◆  聯合報社論/林右昌憂心民瘼,陳玉珍等人已起而行動
◆  聯合報黑白集/沒有退休問題的陳建仁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對抗下 追求台灣最大利益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對抗下 追求台灣最大利益


2023-02-02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期國內對於採購快速布雷車的論戰,從戰術討論升級到對於疑美論、認知戰的爭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期「疑美論」的辯證異常熱鬧;從台積電赴美投資到軍售,都成為戰場。月初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風光在台舉行談判,社會同樣有不少質疑;尤有甚者,年初外媒還傳出台灣要加入中國大陸,在 WTO 挑戰美國。疑美論有其觀點,但對台灣傷害也很大,因此無論支持或反對都應謹慎,政府決策更應如此。

疑美論有不同的定義,但基本方向主軸有三,質疑美國挺台舉動不符合台灣利益、質疑美國有意掏空台灣重要產業,以及質疑執政黨只有親美一招。更值得注意的是,疑美論具有兩面刃的效果,也就是疑美論越是發酵,美國的「疑台論」也會跟著擴大,因此釐清疑美論真偽意義重大

疑美論之所以會蔓延,主因在於近年不斷升級台美關係。美國作為台灣最主要安全保障者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場,關係改善理應是好事,然而在此過程中也不斷有「挺台只是為了抗中」的工具論質疑確實美國的挺台與抗中有連動性,但各種外交、經貿及軍事挺台舉措,也都是美國近期在印太地區與各國結盟的共同方式,也就是所謂挺台,等同於將台灣視為印太地區對等夥伴,難謂違反台灣利益。

在台美升溫的過程中,對岸當然不斷反對,而美國國內(特別是國會)也不乏類似「台美建交」這種明顯挑釁北京的言論,使得疑美論並非空穴來風。疑美論在台積電赴美投資的場合再度發酵,進而轉化成「去台化」要掏空台灣的觀點。這個辯論隨著台積電「門都沒有」的回應後逐漸平息,但隨著台灣進入總統大選模式,疑美論大概還會繼續以不同話題出現。重要的是疑美論的影響,不僅是單純的國內政治攻防而已;其無法避免附帶傷害,就是美國出現「疑台論」,懷疑台灣對美國的信任程度,懷疑台灣的奮鬥意志,甚至懷疑台灣是否出現投降主義傾向

在諸多疑美論的質疑面向中,經貿互動在性質上應該是最中性政治敏感度最低領域,但近期似乎也成為助長疑美論的火苗。例如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這個重要的突破,也有屈從美國立場欠缺實質效益質疑。更令人無法理解的發展,是政府宣布在 WTO 申請加入中國控告美國晶片管制的諮商。

本案的背景,是中國認為美國過去幾年的半導體出口管制違反 WTO 規則,因此於去年底向 WTO 爭端法院提出控訴。按程序,爭端雙方應先協商,協商不成才會進入訴訟程序。按 WTO 規則,除原、被告外,任何認為有利害關係國家也可以申請加入這個諮商程序我國就據此提出加入申請。在過去的經驗中,多數申請加入的其他成員國都不是路人,而是同樣對被告不滿國家。本案除台灣外,俄羅斯也申請加入,想當然而就是衝著美國而來,也無怪乎外媒看到台灣也申請加入諮商,興奮地以為台灣出現「加入中國質疑美國」的重大轉變

事後政府有發聲明稿,指出加入是為了掌握發展蒐集資訊,「並不代表支持或反對當事國任何一方之立場」,然而跟俄羅斯成為「唯二」申請國家,加上台美溝通若順暢自然有其他資訊蒐集管道的情況下,質疑台灣立場改變是很合理的反應,讓「疑美論疑台論」又增加了延燒的柴火。

我們相信台灣立場並未改變,這個事件反映出的問題,是經貿議題固然相對中性,但在凡事都已經無法就事論事」的大環境下,政府決策必須提高政治敏感度,大幅增加對國際、台美及兩岸情勢的研判及考量;該說清楚的對台效益要說得更清楚,該避免出現的誤解要避免,才是符合台灣的最大利益。









聯合報黑白集/沒有退休問題的陳建仁


2023-02-02 00:1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新任行政院長陳建仁(右)。報系資料照/記者莊昭文攝影
季青漫畫


人生是不公平的,有人就是比別人幸運,有些人則註定在社會底層待更久。蘇貞昌依依不捨告別了行政院,新揆陳建仁施施然來了;已是第六度借調為官,他笑稱這是最後一次。

六年前,蔡政府成立「年金改革委員會」,陳建仁以副總統兼任召集人。當時,陳建仁稱自己的退休俸將由十萬元減為六萬三,「若省吃儉用,是夠用的。」在他正義凜然召喚下,蔡政府對軍公教退休年金大刀砍下。當時蔡英文和陳建仁皆稱,他們願意限縮總統副總統退職禮遇,聽起來好感人!

沒想到,陳建仁其實是深謀遠慮,因為他自己「根本沒有退休問題」。一般公務員六十五歲退休,就開始領微薄的年金;陳建仁今年七十一歲,還在爽領特聘研究員每月四十九萬元薪水感謝天主眷顧年改及退休於他何有哉

陳建仁出任閣揆,依然抱著中研院的「金飯碗」不放,希望用「借調」方式擔任院長。借調表示是暫時的過渡性質。以這樣的姿態出任全國最高行政首長,豈不是一種「」的心態?重點在,當借調結束後,他可以回到中研院,繼續不必退休的高薪工作。

年改期間,民進黨嘲笑公務員為米蟲,是「能混就混、能撈就撈」的敗類當年宣稱的六萬三月退休俸如今領著八倍薪,陳建仁不正詮釋著」和「」?









聯合報社論/林右昌憂心民瘼,陳玉珍等人已起而行動


2023-02-02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內政部長林右昌與賣蕉阿嬤對話的照片。 圖/取自林右昌臉書


內政部長林右昌在上任前夕發表千字文,以一張蹲姿與賣蕉阿嬤對話的照片,感慨許多中、小、微企業因疫情受創,升斗小民失業或轉業,相對剝奪感積累成民怨,是民進黨去年底敗選的主要經社背景。能俯身傾聽基層聲音值得肯定,但以蔡政府近年不斷自詡廿年經濟最好」,恐怕不會承認這項事實;以林右昌內政部長之職對解決庶民疾苦也恐怕無處著力

當政治人物的職位高到一個程度,對社會底層的視野就會漸漸模糊,乃至完全消失。因此,別說蔡總統眼睛裡只有台積電、高端等少數企業,就連經濟部長王美花提及國營事業台電、中油的盈虧都支吾其詞,不知其詳。在這種政治氛圍下,談「民瘼」不僅太奢侈,根本就是蔡政府不能碰觸禁忌字眼。這幾年,哪位政府官員提起過中小微企業生存誰關注過街頭遊民變多事實

如此一來,執政黨認為「不可說」的民生疾苦,即變成了在野黨的工作。在野黨因缺乏政策資源只能透過民代質詢敦促行政部門注意;蔡政府則愛理不理甚至反嗆唱衰。但最近金門縣長陳福海、國民黨立委陳玉珍聯袂跨海赴廈門新任國台辦主任宋濤會晤,不僅順利促使大陸海關重新開放金門酒廠生產酒類進口,另六十二家因註冊不順遭卡關的台灣企業,也同時獲准繼續銷陸。對這些企業和他們的員工而言,當然是個大好消息。

這次廈門會晤所促成的開放,有三點值得玩味。第一,兩岸協商是中央政府該做而未做的事,卻由小小的離島金門政府和在野黨立委共同促成,蔡政府應該深感慚愧。第二,許多銷陸食品廠商無法順利向中國海關完成註冊,是衛福部食藥署經貿常識不足造成誤判所致,蔡政府只會雙手一攤,任由業者承受禁運後果卻無意溝通正是製造民瘼禍首。第三,國台辦主任宋濤新官上任,願意南下晤見金門政界人士,並對台釋放利多,顯示北京有意改變戰狼風格;若蔡政府只會批評「政治操作」,難道自己要「無為袖手旁觀到底嗎?

金門縣長陳福海是無黨籍人士,他和藍委陳玉珍共同前往廈門與宋濤晤談,原本只是為了金門酒廠的高粱酒等產品被禁說項,希望經由協商使金酒解禁,以免金門經濟命脈受到衝擊。未料對岸不僅當即首肯更附帶奉送另六十二家企業食品解禁當成這次會晤之伴手禮。這看在民進黨眼裡,當然又恨又羨。最可笑的是,綠委鄭運鵬竟批評陳玉珍等人和對岸是「一搭一唱裡應外合」,是在分化台灣。依照鄭運鵬的邏輯,蔡政府只要高唱「抗中保台」,什麼事都不做,台灣就確保安全無虞了嗎?

再看,賴清德主掌的民進黨也沒忘記痛批陳玉珍、陳福海「朝共」,還為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亦同時赴陸,大酸朱立倫「連黨內都團結不了」。這種態度除了出於嫉妒在野黨協商有成酸葡萄心理更大問題是心中根本沒有人民生死憂喜,以為只要死抱著自己的神主牌,當高官領高薪唱高調選民就會自動把票送上門。蔡英文、賴清德、邱太三、鄭運鵬等一干人,有誰真在意林右昌憂心民間疾苦誰會覺得中小微企業興衰與他們有關

新內閣已經組成,但民進黨敗選檢討仍然不著邊際地說著林右昌對民瘼感嘆,顯無法喚起同志們的同理心;但在野黨已起而行動,陳玉珍等人協商獲致的成果就是最佳證明。蔡政府就繼續坐視,證明自己真的不如在野黨吧!



【專家之眼】日本一代相撲王「白鵬」的孤寂與奮戰(初十二)

◆  【專家之眼】日本一代相撲王「白鵬」的孤寂與奮戰

◆  【專家之眼】金酒解禁啟示:對話有效 但要戴雙層鋼盔
◆  【專家之眼】美眾議員接力出擊 重回國際組織的台灣夢
◆  【專家之眼】虧到脫褲的中油還在玩春節凍漲遊戲
◆  【專家之眼】李安說「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對嗎?
◆  【專家之眼】開春衰事—普發現金






【專家之眼】日本一代相撲王「白鵬」的孤寂與奮戰


2023-02-02 07:38  聯合報/ 高永光/考試院前副院長
橫綱力士白鵬翔去年因為健康問題宣布引退。圖/歐新社



被譽為史上最強相撲選手白鵬翔,終於在今年1月28日,完成了他的「斷髮儀式」;對於相撲選手來說,「斷髮」是替自己的相撲生涯畫下句點。退休後,白鵬可能繼承他「親方」(相撲教練)的「部屋」(相撲訓練場),持續培育相撲後進。

白鵬在22歲,就站上相撲界最高等級的「横綱」,而這一「」,就是14年。在他的相撲比賽生涯中,他創下史上最多優勝、最多總勝場及幕內勝場的紀錄,他也創下在位最久橫綱紀錄。但在白鵬輝煌戰績的背後,卻有一般人難以承受的「賽場孤獨」與「賽場弱勢」。因為白鵬來自蒙古,在場上不少日本相撲迷,一直希望他被日本籍力士打敗。

雖然白鵬不是第一位來自蒙古且登上「横綱」等級的力士。在他之前,有朝青龍第68代),在他之後有日馬富士鶴竜以及現任横綱照乃富士白鵬和這些蒙古力士,都在土俵場上(日本相撲比賽時圓形黏土擂台)較量過。但是只有白鵬在一段時間內,是相撲界唯一的一位橫綱(橫綱可以同時有幾位),這使得白鵬更受到相撲界,對「國籍多元化」或「入日本化」爭議的壓力,雖然白鵬已在民國一O八年(2019年)入籍日本。

日本相撲協會在晉升選手為「横綱」時,不僅考量力士的技術,還特別要求橫綱的「品格」。因為,横綱頭銜是永久的享有終身俸,因此横綱必須是「兼備的最優秀力士

同時,横綱還必須要經常保持「不敗的戰績」,例如,第72代横綱力士稀勢之里,就是在成為横綱後,因為傷勢不到兩年就被迫宣佈退役。可見,成為横綱後,還要長期屹立不搖

白鵬也長期飽受膝蓋受傷煎熬,曾經每日要從膝蓋中抽出血水,最後不得不進行手術。也為了不能長期休賽,強迫自己出賽,維持橫綱地位。

第68代横綱朝青龍經常會口出惡言,也曾有一些異於常規的舉措,日本人對於成為第69代横綱的白鵬就有過多的期待與要求。白鵬比賽時習慣推臉、肘擊,日本相撲協會為此曾激辯,是否合乎相撲力士的品格與行為。雖然不必然是針對白鵬的國籍,但對白鵬的抨擊,常令他感受到在賽場的孤獨與弱勢

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日本相撲在職力士涉嫌參與日本職棒的非法賭博隔年,又爆發力士「打假賽」的醜聞。白鵬是當時唯一的横綱代表相撲界獨自面對排山倒海壓力公開在記者會向大眾道歉

之後,白鵬更帶領相撲力士前往發生地震的災區慰問災民,捐款賑災,重建相撲界形象。已經退休第52代橫綱北之富士」就説,如果不是白鵬,被認為是日本國寶的相撲運動可能不復存在!

儘管白鵬努力了解融入日本文化,但畢竟他是「蒙古籍横綱」,反而強化一部分相撲迷的「危機感」,相撲迷一直期待日本籍選手打敗白鵬,產出一位日本籍的横綱。這種氛圍讓白鵬相當痛苦,他自述自己有時很想逃避比賽,到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因為,在賽場上,他孤立無援,他的勝利不被歡迎,而他最想要得到的就是日本觀眾喜愛和獲勝

在日本相撲迷高度企盼下,「稀勢之里」(後成為第72代横綱)在成為「大關」(橫綱的前一等級,就得到日本相撲迷一致的青睞,極度盼望他,可以成為繼蒙古力士後的下一位横綱。

在一場白鵬與稀勢之里的對決中,那時白鵬已經擔任橫綱10年,當白鵬被稀勢之里擊敗,現場相撲迷反常地沒有同情戰敗的白鵬,而是對於勝出的稀勢之里高喊「萬歲、萬歲、萬歲」。白鵬當時百感交集賽場孤獨與弱勢瞬間吞噬他身體與靈魂

可能是白鵬的國籍,使得日本媒體用放大鏡,來檢視白鵬的一舉一動。白鵬在土俵上多元的、非傳統的相撲打法,經常受到日本相撲協會的強烈指正。這些批評,都曾讓白鵬害怕比賽害怕到人多的地方,而出現「人群恐懼症」,但白鵬克服了這些挫折!

民國一一O年(2021年)7月,白鵬在連續休場6場後,贏得史無前例第45次優勝並光榮宣布退役。贏得比賽時,白鵬在土俵上吶喊,為他自己的勝利鼓舞,而他的妻子和小孩也在觀眾席痛哭失聲

世界上很少有一項運動像相撲,高度要求專業技能且追求與國家文化結合運動美感,但卻讓運動員扛著「王者」的孤獨與責任

白鵬退役後受訪表示,他對於「横綱品格」的定義是:「登上相撲土俵時,就要像魔鬼般的全力以赴戰勝對手;但下了相撲土俵後,要以平易近人的心,與他人應對」。畢竟相撲協會並沒有「白紙黑字說明横綱品格是什麼也許就是為了讓每位横綱自行去展現屬於個人風格品格之美吧

前幾天,喬科維奇在澳網拿下史上無人能及的第10冠時,也提及他來自「弱小國家」,要贏得世界網迷的支持與喜愛實在得來不易!如同白鵬要克服心中的孤獨,需要超凡的勇氣啊!

台灣曾經常被稱為「亞細亞的孤兒」,我們的運動員在世界賽事中的孤獨與弱勢,多麼需要台灣民眾的支持啊!台灣的運動選手也應該要有白鵬的精神,才能為弱勢及孤單的台灣,締造世界運動領域不朽成績



市長高升 仍沒勇氣護基隆(初十二)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2581/web/ 

◆  市長高升 仍沒勇氣護基隆
◆  溫暖內閣請從改善交通開始
◆  中共殲-20現蹤 戰略試探
◆  「戰爭與和平」 傾聽民意兩岸避戰
◆  打房由來 「平均地權」打天下不平
◆  溫飽不易 商家漲價勿跟風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市長高升 仍沒勇氣護基隆


2023-02-02 00:49  聯合報/ 江欣怡/政治工作者(基隆市)
基隆地方發起反對四接公投填海造陸連署案,內政部認定「不屬於地方自治事項」,「基隆護海公投」批無限上綱,無法接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六月,基隆市史上第一個地方公投「護海公投」,將兩千四百七十五份超出法定門檻一倍多)第一階段提案書送入基隆市府審查。當時,林右昌市府把審查時程「審好審滿」,要求護海小組進行補件,再以市府無法確認此案是否為地方自治事項為由,送交行政院進行下一階段審查,而內政部同樣「審好審滿」,硬是拖到了選後,在去年十二月駁回這個公投案。

當時基隆市府指稱「您是否同意基隆市政府應拒絕協和電廠(含其附屬設施第四天然氣接收站)於基隆市的海岸及海域填海造地?」這個具有明確訴求對象與標的的地方公投主文,非地方自治事項。

然而,事實上,基隆護海公投之所以是地方公投原因很簡單,身為基隆市民,只不過是想要求市府撤回針對四接填海造地開發「原則同意」四個字,要求市府挺身為基隆市民發聲,僅此而已。

守護海洋、守護基隆港、守護基隆在地生態,做為市長的林右昌辦不到,把這個鍋甩到中央;如今,林右昌成為內政部長,反對四接填海造地這一題,新上任的林部長也終究無法避開。

此外,現任的謝國樑市長一再表示將全力支持民間進行地方公投。然而,事實上,身為地方行政首長,謝市長能做的從來就不只是支持公投,更應該積極作為,在地方層級上把關,乃至拒絕基隆填海造地的相關申請,並進一步向中央表達明確的反對態度。

從中央到地方,反對填海造地毀滅基隆生態基隆港務營運都是執政者不容模糊以待問題,請拿出勇氣與高度,守護基隆海洋守護基隆港









溫暖內閣請從改善交通開始


2023-02-02 00:48  聯合報/ 賀陳旦/交通部前部長(台北市)
台灣行人地獄再躍國際版面,張善政(左)再度呼籲行人優先,王國材(中)表示,會當作今年施政重點。記者翁唯真/攝影



新舊內閣日前交接,而所謂「新閣」,除了院長,部會首長幾乎全部留任,唯一要變的就是,蘇院長自己說做得不夠好,希望陳院長更改進的事項?那是什麼?個人以為是:最生活最基本的「交通改善」!

請別誤會蘇內閣,或者說蘇院長不重視交通,但是他最強調的是:「快速核定花錢做建設」。積極投資快速核定,帶來行動內閣美名,蘇院長成為任期最長的院長。

用大量工程勾勒的未來美景,卻忽視了眼前生活面交通問題的惡化,四年來交通死傷日趨嚴重,大眾運輸乘客快速流失。

當世界各國因應氣候變遷,調整施政方針,把「生命安全」與「公共運輸視為永續發展重要方向,而我們卻在普世最基本最生活的指標上節節落後了!

先談「安全」。台灣交通死傷高,久已為人詬病。日前 CNN 有「台灣是行人地獄」的報導,國人同感不光采,但該報導並沒有呈現問題的嚴重性。(事實上行人死亡已經逐漸減少四年來,除了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疫情管制外,每年交通事故成長都高過五%機車死傷比重年年增加十八至廿四歲死亡比例增加率長保第一。這三個持續惡化的數字才是國民安全的大威脅!

先進國家把市區車速訂在卅公里,目的在降低車禍致死率。台灣機車傷者占總數七十八%,往生者六十四%,都是四年來最高。高死傷率代表部分騎士常超速,身處危險而不察。青年身亡者許多都是外地上學初獲駕照,(每年超過一百名大專生折損在街頭)或許是父母輕忽交安所致。而全國性持續成長的交通死傷,(去年全年死傷接近五十萬!)就一定是社會整體出了毛病。交安已經不是交通部單獨可以改善得來,全民要重建生命價值,政府要搶救交通安全!

那麼,院長可以做什麼事?首先要做什麼事?

謹提供以下思路:「致死的車禍多數源自車速,機車自保風險尤其高;超速/闖紅燈很難靠人力舉發,機車穿梭更難取締;治安監測的設備比交安普遍而且數位化,整合治安和交安運用科技執法績效高。」

敬請陳院長要求「交通內政和數發」三部整合路口監控設施,即時取締動態違規,視交安如救命,重獲人民信任。

其次請看「永續」。大眾運輸運量確實受疫情影響,舉世皆然,但其他國家乘客已經回流,我們卻運量低迷,因為政府各部會步伐不一:「財經部門繼續用減稅鼓勵汽機車換新,環保部門加力補貼只管油車換電車,私人交通工具獲得政府最多照顧;而交通部卻一再拖延客運票價調整」。等於是所有不利營運的變數都壓在大眾運輸業身上,怎麼可能期望經營者改進服務、開拓客源?惡性循環下看不到今天的運量怎麼提升?未來億兆新建設又如何永續營運呢?

據悉陳院長履新第一件公文是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排放執行計畫,相信一定看到蔡總統前年宣示的大計畫中,最先要達標的項目是「二○二五年卅五%公車電動化約四千二百輛」。公車電動化對空汙和交安都有立即效果,卻不如工程建設買得了選票,又欠缺部門整合,執行進度年年落後,目前各縣市實際營運的大約七百輛,離目標差一大截。陳內閣在兩年內要如何兌現這第一張支票?我們又怎麼相信其他堅韌永續發展的支票呢?

昨天的蘇院長果敢的在雲彩那一端畫上許多建設藍圖,要靠今天的陳院長溫暖的把雲彩化為生命和生活,這才是交接、才是新閣新格局吧!










中共殲-20現蹤 戰略試探


2023-02-02 00:53  聯合報/ 張延廷/前空軍中將副司令、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台北市)
日本憂慮台海情勢,急於研發出能對抗中共「殲-20」匿蹤戰機的新一代戰機。圖為11月中國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殲-20戰機。美聯社



中共日前罕見主動揭露殲-廿戰機飛近台灣本島,為我國防部解讀成「認知作戰」伎倆,但以中共各型戰機長期繞島巡航的演訓企圖分析,只用「匿蹤戰機抵近台灣渲染成軍事實力已凌駕我國,其真正目的恐非僅此而已。

綜觀美、日目前已加緊擴大西南離島防務,且部署具有針對性的防空及反艦飛彈,中共對此戰略應對處置,已在引出潛在對手的出航活動,以便趁機蒐集更多電訊情資,擬定更多樣化複雜電磁環境,以供未來實戰的部署指南,甚至不難看出中共欲藉此加強未來反介入及區域拒止A2/AD能力

現代戰爭是一場融合各軍種、各型裝備的聯合作戰模式,在高科技裝備輔助下,決策者已可更迅速作出有利於戰場的戰術判斷,以利後續更高層級的戰略策定

吾人以美製裝備標準檢視,所謂「第五代戰機」必須具備全匿蹤構型、資料雲端化、超音速巡航等特性。易言之,殲-廿實戰部署已常態化解放軍便順勢將計就計刻意釋出該機種巡航圖片,一則收新聞傳媒的心理戰之效,另則對於鑽研共軍動態的國際智庫,亦能順勢將主軸導向該機的發展與研改成效。然則目前殲-廿戰機在「網狀化作戰」架構中究竟擔任何種功能,這才是必須深入剖析的。

任何高階世代的作戰載具只是聯合作戰架構下單一武器投放載具,只要美、日在東海水域各離島的電子訊號情報釋出越多,共軍就越能歸納出該地區的軍事活動規律,可提高其海空演訓的安全係數,此亦是日本始終對於在與那國島部署長程預警雷達保持低調之由,儘管其功率未如美製「鋪路爪雷達」強大,但對於台灣東北部海岸仍有相當影響。

在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一架編號為六一一六二隸屬中共第五航空旅殲-廿A戰機從出廠地成都黃田壩機場進行試飛中被察覺,陸續有關報導便不斷擴大,這當然是中共有意藉機向國內宣傳強軍成果。另則也刻意誘導歐美傳媒對其技術發展深入分析,進而再從中歸納有利於未來裝備研改的關鍵建議。殲-廿恰巧在軍備發展位階上和美國 F-卅五系列形成對比,此部分亦正是外界釋出最多資訊且公開討論的重點。

在目前網路發達年代,新軍事裝備研發甚易帶動輿論討論,在共軍二十餘年來致力建構「體系化作戰」的前提下,任何一項新軍備都能凸顯某項單方面的科研成果,例如中共航空工業長年為殲-廿量身訂製的「渦扇十五高性能發動機,其影響層面就不僅限於這些匿蹤飛機,中共的其他現役戰機亦能受惠於由殲-廿所帶動的科研成果,因此對於殲-廿戰機到台海活動,國人只須持平解讀而勿太隨之擾動。










「戰爭與和平」 傾聽民意兩岸避戰


2023-02-02 00:50  聯合報/ 陳貴端/逢甲大學教授(台中市)
美國智庫CSIS日前兵推,如果中共攻台,在美日台合作下可以抵住中共,但雙方的兵力損失都會極為慘重,美國會被擊沉兩艘航母。美聯社



世界兩大經濟強國(美、中)由於思想體系不同政治經濟制度不同,產生經濟利益及政治利益衝突,進而引發經濟及軍事對抗,且透過國際經濟、軍事結盟國或組織參與對抗。

兩隻大象打架引發經濟戰。美國為改善雙邊貿易逆差,提高中國輸美貨品關稅,造成國內物價高漲引起民怨,為對抗通膨及解決國債問題,美國聯準會大幅提高利率,引發國際美元資金流動,美元大幅升值,衝擊各國利率及匯率,各國政府貨幣政策及匯率政策亦隨之因應調整,衝擊全球進出口貿易與經濟成長股市崩跌。加上疫情及俄烏戰爭引發美國、北約與俄國軍事與經濟對抗,中、俄、北韓與美、日、南韓也分別進行軍演備戰,有風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對全球資源分配與貨品供應鏈衝擊,頓使全球經濟步入衰退蕭條,似乎近期很難起色復甦。

華府智庫 CSIS 兵推,若中共武力犯台,美軍參戰,人員軍備損失慘重,中台戰後重建經費及對經濟影響更是難以估計,俄烏戰爭可為借鑑,全民憂心忡忡。

檢視兩岸政治及經濟發展史,毛澤東與蔣中正由於內戰恩怨情仇,兩岸處於敵對狀態,局勢緊張。其後蔣經國與鄧小平均認為「富國裕民」,提升人民生活水準最重要,兩岸政治情勢緩和。大陸改革開放,經濟快速成長,中國大陸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台灣則有蔣經國推動各項建設計畫,使工商業迅速發展,經濟快速成長,成亞洲四小龍之一。兩岸交流從人道立場「開放探親」突破、進而開放台商到大陸投資,貿易額逐年成長,兩岸貿易依存度相當大。

美中霸權之爭引發軍事對抗,美國重築日、韓、台之圍堵政策與島鏈,中國大陸則親近俄羅斯、北韓,紛紛進行整軍演習、備戰。台灣也因統獨爭議陷入漩渦,美國國會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華與大量軍售武器給台灣,台灣親美抗中引發大陸不滿,習近平主張「台獨不惜武力統一」加強軍演、船艦圍台、戰機臨空、飛彈飛越上空、武力威嚇,引發「避戰或備戰」、「戰爭與和平」、「一中原則或一邊一國」、「親美抗中」或「和中避戰」之選擇。

戰爭國防預算具有無限制通行權」,拿破崙稱戰爭第一是錢第二也是錢」,台灣為備戰國防軍費已大幅躍升。戰爭造成人員傷亡是人類史上不幸,真是「戰爭與和平」選擇最佳寫照。

總統最重要使命是富國裕民、國泰民安,執政者營造一個安定平和、康樂富庶的社會責無旁貸,也是人民共同願望。兩岸領導人應懂人民想法,更積極建立溝通管道,和平共存、共善共榮,在「戰爭與和平選擇和平,「開戰容易終戰難」,應避戰不要把國家推向戰爭,和平、交流、合作、發展,富國裕民、國泰民安,是兩岸人民所期盼。











打房由來 「平均地權」打天下不平


2023-02-02 00:47  聯合報/ 曾文龍/台北科技大學不動產估價學分班主任(台北市)
立法院三讀通過「平均地權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祭出五大措施遏止炒房,但民眾嘆「愈打房價愈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教書時,有房地產專家疑惑地問,為何政府打房是用「平均地權條例」,而不是用其他的法律?

最近立法院通過「平均地權條例」打房修正案,引起社會極大的討論!

例如土地法、土地稅法是民眾常聽到的法律,對於平均地權條例確實是比較陌生。平均地權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實,平均地權是國父孫中山所創造出來的革命政策民國前七年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於東京時提出四大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此乃國父楬櫫「平均地權」的開始

平均地權之基本觀念,乃在打天下之不平,「蓋釀成經濟組織之不平等者,莫大於土地權之為少數人所操縱」,來防止「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悲慘不平景象。社會愈進步,土地價值愈益上漲,這種地價增長的結果,乃是全體努力的成果,自不應為少數人獨占,而應「歸於國家為國民所共享」,因此平均地權的主要目的即在「共未來的產」。

平均地權」常不為一般人所了解,甚至誤解。即連經濟學家也有「望文生義」做出不正確的解釋。平均地權一直是我國土地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

一個發達進步的地區,人口愈來愈密集,對土地的需求日愈殷切,使得地價大幅增漲;且公共設施完善地區,舉凡道路之開闢,學校之設立,公園之興建,娛樂場所之設置等,皆能使得該地區土地價格快速攀升,這種自然增值,自應為社會大眾共享,不應為少數人把持壟斷。

平均地權條例第五十一條規定:「依本條例施行漲價歸公之收入,以供育幼、養老、救災、濟貧、衛生、扶助身心障礙等公共福利事業、興辦社會住宅、徵收公共設施保留地、興辦公共設施、促進農業發展、農村建設、推展國民教育及實施平均地權之用。」

另外,平均地權條例第八十三條「以經營土地買賣,違背土地法律,從事土地壟斷、投機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炒地皮可關三年?這個法條一般人很少知道,如果真的執行,可能也會嚇阻一些炒地皮的人!











溫飽不易 商家漲價勿跟風


2023-02-02 00:45  聯合報/ 鐘重發/退休教師(彰縣北斗)
鬍鬚張2月1日將調漲部分產品價格。(本報系資料庫)



鬍鬚張招牌便當二月開始調漲五元了,許多在年前沒調漲的麵食、便當店似乎又找到漲價好時機。繼全家超商去年底將茶葉蛋調漲至每顆十三元,一月中某手搖茶飲店也調漲旗下飲品價格後,新一波漲價潮農曆年後似乎又啟動,不管漲價理由是原物料漲或房店租、水電費、工資調漲,反正消費者就是要多花錢了。

在高通膨下做生意也是不容易!店拉開門就要花錢,連店休時同樣也要付房租、工資和水電開銷,誰說做生意的就一定能賺錢呢?因此正當的反映成本也是應該的。只是民眾薪水依舊停在茶葉蛋八元時態,對要付十三元的蛋價會特別有感。

小鎮的肉圓每份從四十元漲至五十元,在地民眾似乎還難接受一次調漲廿五%的消費價格,因此平日肉圓店的生意冷清許多,有些店家在平日乾脆提早打烊休息。

或許不跟風漲價的商家,能在眾人皆漲中獲得民眾青睞,能提升銷售量和建立品牌形象,開拓更廣的客源和創造較高利潤。每個商家都有其漲價的理由,民眾也有選擇接不接受商家漲價的權力,然查察商家是否聯合漲價、哄抬物價,卻是政府維穩社會安定的應負責任與必要作為。

穩定物價除要靠政府努力外,更希望業者勿隨便跟漲,終究商品在有利潤下更要讓民眾買得起,要有基本消費族群支持才能賺到錢。



葉匡時/女性在公務體系的出頭機會(初十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匡時/女性在公務體系的出頭機會
◆  蘇益仁/中國新冠疫情的危機已經解除
◆  朱宗慶/鼓動・薪傳
◆  趙春山/台灣2023戰略選擇:親美備戰或和中避戰





葉匡時/女性在公務體系的出頭機會


2023-02-02 00:20  聯合報/ 葉匡時(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陳建仁內閣女性閣員比例增加,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圖)接任海洋委員會主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內閣改組,大幅增加女性閣員。在蘇貞昌院長時,卅二位部會首長竟然只有四位女性含唐鳳女士),現在則增加了四位,使得女性首長達到八位,很顯然,蔡政府有注意到過去女性閣員嚴重不足問題,但是女性也仍只占總數的廿五%。在目前六都的政府一級主管中,除去警政、主計、人事、政風這四個由中央一條鞭決定的主管外共有一五九位,其中女性只有四十一位約廿六%)。六都中,新北市與高雄市女性一級主管占比最高,均約四十%。其他四都的女性主管則嚴重偏低,其中桃園市最低,廿八位主管中,竟只有四位女性;台北市居次,廿八位主管中有五位女性。

在文官體系方面,男女總數大致均等。但在高階文官職位上,性別比例就嚴重失衡。根據銓敘部一一一年十二月的資料顯示,行政院所屬單位十職等以上簡任文官共六,一五九位其中女性二,三四三位占卅八%,而且她們主要集中在十、十一職等十二至十四職等女性文官比例僅有廿六%。而在地方政府,女性文官的發展機會比中央更少。十職等以上女性文官只占三成十二職等以上則低於兩成。此外,地方政府共有十位十四職等文官竟然沒有一位是女性!這些數據顯示,女性要晉升為高階文官,比男性面對更多的挑戰和障礙。

只是這些年來政府推動性別平等不遺餘力民間也不乏女權倡議者,為何高階文官政務首長女性仍偏低?在諸多可能的因素中,我想討論以下兩項因素。

第一,在一個龐大的組織中,長官要提拔幹部時,除了客觀的績效評比之外,彼此的熟悉度和信任感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一般而言,女性部屬(特別是有育兒負擔者)受限於傳統的家庭觀念和壓力,花費在社交活動上的時間往往較男性為少。因此,男性和主管之間通常有較多的社交聯誼,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和建立信任關係,因此男性也就比女性更容易獲得拔擢的機會。

第二項因素與男女行事作風差異有關。依據個人的觀察,男性似乎比較喜歡找關係拉關係,也更勇於自我推薦。這種主動積極作風對於晉用升遷而言雖然不是無往不利,但目前在政府體系中似乎仍然是相當有效的。

理論上,要消弭上述兩項不利於女性升遷影響因素,有賴落實更公平客觀績效考核。然而,公務機關很難有客觀的績效考核,因此需藉由制度法規設計,給予女性更多的協助。此外,民選首長應該要有更強的性平認識,願意關心女性的工作環境和升遷機會。就這點而言,新北市侯市長與高雄市陳市長能晉用高比例的女性政務官,值得肯定。

有趣的是,在民選的廿二位地方首長中,有十位女性幾近五十%的比例與政務官高階文官性別結構大不相同。地方首長出線要靠選票,而非長官的提拔,候選人只要能展現出選民樂於支持的特質就可當選。換言之,我們的選民並不歧視女性候選人,很願意給她們當家作主的機會,但公務體系的許多高官和縣市首長卻疏忽了這一點? 


黃齊元/地緣政治下的備案經濟潮(初十二)

◆  黃齊元/地緣政治下的備案經濟潮
◆  詹文男/從尷尬處找尋新商機
◆  劉學龍/平均地權條例是房市靈丹或毒藥?






黃齊元/地緣政治下的備案經濟潮


2023-02-02 00:43  聯合報/ 黃齊元(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



世界經濟論壇今年主題是「破碎世界的合作」,反映出當前全球競合的趨勢。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出席時表示,未來五十年晶片將取代石油,主導全球政治。近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直接點出,北京視台灣為主權問題,但這是美國的利益問題。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講得更直接,建議台積電將產量從每月兩萬片晶圓增至十萬片,英特爾將俄亥俄州兩百億美元設施變成一千億美元設施。去台化和國際化的差別在哪裡?後者主權在我但前者卻由人擺布

要捍衛美國利益,當然必須有備案美國半導體產業不可能取代台灣,卻是戰時必須的備案。美國正在為戰爭做準備,從軍事、科技、經濟到金融。全世界地緣政治導致供應鏈重組說穿了都是為了打造備案,台灣國家和產業的備案在哪裡?

美國空軍機動司令部司令米尼漢上將預測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美中將有一戰,呼籲部隊今年完成備戰狀態。但美國智庫 CSIS 日前示警,認為美國尚未做好準備。

前一陣子美國兵推建議,台灣要建立能源與食物安全韌性,台電正在尋找「戰備煤場」,國安單位也有意推出「避難型電網」。數位發展部長唐鳳表示,韌性建設是當務之急,開始為通信斷訊境外資料備援做準備

參考美台政府作為,台灣企業最有效的備案,是在台灣以外,再複製一個台灣,不論是企業透過併購建立第二平台,或個人安排海外帳戶、海外置產或海外移民。這沒有什麼好丟臉的,也並非不愛國,什麼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風險。

即使我們不動如山,也會被全世界國家的備案經濟干擾到,台積電就是例子。台灣最應重視的,不是協助美國對付中國,而是在地緣政治大國角力下,將自己利益極大化。舉例來說,台積電應盡快將半導體製造流程智慧化普及化縮短海外廠學習曲線,否則以台灣有限人才資源,遲早會被外國廠拖累。

台灣企業必須學習走自己的路,鴻海是很好的例子。過去鴻海是代工之王,替蘋果生產,但現在積極朝電動車生態系 MIH 發展整合產業資源又跨入半導體領域,與印度、馬來西亞夥伴合資。相較之下,台積電仍然以服務美國大客戶為主業,但美國政府已開始主導遊戲規則。

最近中國大陸政府計畫以「黃金股」形式入股騰訊、阿里,未來會加大對民企干預。同理,美國政府也會加強對台積電的影響力。我們不妨深思台積電主權屬於誰?美國政府、外國股東還是台灣人民?然後想像戰時美國政府會有什麼舉動。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在瑞士度假勝地達沃斯舉辦達沃斯德國文豪湯瑪斯.曼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小說魔山」所在地,他當年在山上療養院養病,發現人們被孤立在一個中了魔的圈子裡,與務實生命斷絕,無法再回到正常世界,因而寫下此書。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書中男主角也戰死。明年是一戰一一○周年紀念,台灣正處在歷史的拐點,時間會證明這是一座神山還是魔山。



【名家觀點】陳恭平/跨境避稅管得了嗎?

◆  【名家觀點】陳恭平/跨境避稅管得了嗎?
◆  【名家觀點】賴英照 / 財報不實,董事能否免賠?
◆  【名家觀點】柯承恩/後疫情工作模式的挑戰
◆  【名家觀點】彭双浪/我們需要資訊採購專法







【名家觀點】陳恭平/跨境避稅管得了嗎?

2023/02/02 02:12:31
經濟日報  陳恭平(作者是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特聘研究員)


「這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情是確定的。一是死亡,一是繳稅」。這是當年富蘭克林在懷疑美國憲法的永續性時,隨手寫下的一句俏皮話。如今,他的憲法討論已沒人有興趣,但這句題外話留下來了。它的笑點,當然是繳稅被提升到和生死問題同等、且無可逃避的層次。然而,死亡固是無可逃避,但繳稅是嗎?自然不是。

筆者在去年此一專欄裡(9月20日)說過,全球化是造成財富不平等的原因之一。事實上,不僅如此,它同時也是賦稅不平等的原因之一。此文先談談公司稅。記得小時候,常在電視裡看到一艘賴比瑞亞或巴拿馬籍漁船沉沒的新聞報導:當時不解,為何這麼關心離我們這麼遠的國家漁船沉沒。很久之後,才知道那其實是台灣漁船,只因考量船舶登記費用低廉,變成其他國籍漁船。類似這種常被稱爲「避稅天堂」的小型國家或地區,就在 1980 年代全球化蠢蠢欲動時,開始慢慢發展起來。
 
姑且先不談避稅天堂對潘匿富人財產這類灰色操作,企業稅的操作其實很簡單。某些國家或地區,因缺乏經濟發展條件,遂立法把公司稅降得很低,吸引其他國家公司在當地註冊或投資,以公司稅為國家主要收入並增加就業。

常聽到的典型避稅天堂,是像巴拿馬、開曼、維京群島這類地區,但即便是香港及新加坡這種經濟發達地區,也以低公司稅來吸引跨國企業。多數避稅天堂的商業環境,畢竟不如經濟發達的地區,而且公司在操作上,也必須付出可觀的成本。

然而其節稅利益實在是太吸引人了。據 IMF 引用的一個研究報告,避稅天堂每年績全球國家損失約五、六千億美元稅收。在全球化時代,又更具吸引力。最明顫的例子就是愛爾蘭。它原來幾乎可說是歐洲的一個窮鄕僻壤,經濟發展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但在民國八十八年( 1999 年),愛爾蘭立法將公司稅由 32%降到12.5%,加上愛爾蘭為歐盟成員國,便於投資公司進入這一廣大市埸。

自此,愛爾蘭吸引了許多大型的跨國企業(尤其是美國)到該地投資或設立總部,並由此帶來了巨大利益。2022 年該國人均近10萬美元,在 46 個歐洲國家裡排名第四。若以購買力平價,更排名第二,僅次於歐洲金融中心盧森堡。很明顯,這種操作,對跨國企業以及避稅天堂國,是一個雙赢策略。但對於企業的母國,卻損失了巨額稅收。而損失最大的國家,無疑是美國。也因此,美國追稅的手段就特別積極。

去年底,在美國的主導下,全世界至少 136 個國家(包括幾乎所有的避稅天堂)同意在國内立法,制訂最低公司稅率15%。歐盟於去年年底達成協議之後,台灣財政部也表示最早可能於 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就開始實施。咸認這是少有的一項透過國際合作,以達成社會正義的里程碑

然而,這個協定會產生多大的效果?我們只能看未來的發展了。因為很多國家(包括美國)都還沒有對此在國內立法,還有一條長長的路要走。大家是否還記得,1995 年聯合國 195 個國家簽定巴黎氣候協定,有多少新聞媒體、政府、環保團體,將這個協定當作是因應氣候變遷的全球重大合作。但今天呢?另外,企業避稅,並不一定要靠低稅率。德國鏡報,就談過一個德國企業當初利用法律漏洞,相當引人入勝的避稅方式。由於德和英國納稅年度計算上的不同(德國是1-12月,英國是4月到隔年3月),德國企業利用這個差異,在年底前向英國轉出大量現金以製造可抵稅的支出。隔年4月前,再反向操作製造對方可抵稅的支出。只要有鉅利可圖,這類的法律漏洞,自有一堆聰明的稅務專家可以幫企業操心。




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