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與川普的孩子氣
◆ 因應關稅變局 國產魚需轉型
◆ 川普新海鮮政策 漁業署看到了嗎
◆ 地球日需要政策而非儀式
◆ 世界地球日的真諦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面向烈火烹油的東南亞
◆ 守護民主 要有不默而生覺醒
◆ 各國都在情蒐 該防的何止共諜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面向烈火烹油的東南亞
2025-04-21 00:00 聯合報/ 周韻采(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四月二日宣告解放日,並對全球超過一百八十個國家實施關稅戰,藉以消弭貿易逆差。台灣與越南、柬埔寨、泰國等是除了中國大陸外的重災區。台灣對美出口貿易占出口總量的百分之十二,為第一大出口國,雖然出口大宗為半導體,目前暫排除在關稅戰外,但短期內仍難以降低對美貿易依存度。故川普宣布九十天的休戰期,只能當作安慰劑。
過去這幾年因中美對抗賽局,許多台商轉進東南亞,利用美國對這些國家的低關稅及低貿易壁壘,再將加工貨品出口至美國,然此一模式已遭美國圍堵,使得台商如坐針氈,到底應何去何從呢?
明白文化出版社一系列探討東南亞地緣政治的叢書,正提供我們一個解決出口困境的想像空間。東南亞掌控馬六甲海峽,為歐、亞、非洲往來要閘,亦為大陸一帶一路匯經之地,也是美國拓展印太戰略涵蓋範圍,還有印度的東進政策及南韓的新南方戰略,借用該叢書之語,可謂風口浪尖。其次,東南亞十國將近七億人口,僅次於印度與中國大陸,為全球人口紅利成長最高的地方,已有從生產基地轉成消費市場的趨勢。而各國憑藉人口紅利,再加上政策支持,如泰國的東部經濟走廊、馬來西亞的工業4.0與數位馬來西亞等,儼然已成電商的創新基地和獨角獸的培育地,例如電商的蝦皮和 Lazada、外送暨共乘的 Grab 和 Gojek,一時間風風火火,好不熱鬧,又稱烈火烹油。
面對川普單邊的貿易戰,除了短期承諾加大對美採購,甚或美債免息外,台灣應思考長期解決對少數國家貿易依存度過高的痛點,亦即,開發新的市場,擴展新的貿易關係。
東南亞正是首選,除了地緣接近,各國皆有為數不少的華裔,也有文化與語言的可近性。我們不應再把東南亞國家當成生產基地,而應進入市場,提供服務。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什麼產業是台灣的強項,可供輸出?眾所周知,台灣的音樂曾風靡東南亞,也吸引歌手如孫燕姿等人來台發展。如今台灣的醫療水準已是世界一流,而醫療服務又是剛性需求,正是時候將內需體質添加出口成分,擴展台灣貿易。
過去,早在馬政府時代即有醫療國際化專案,但並未真正著力於出口,究其原因在於基礎整備的投入不夠,包括市場調研、法規分析等。同時,醫療服務的出口也需要像醫療諮詢及管理服務業者的參與,以便駐點以開發客源,型塑整體行銷策略,以及合規經營,便於與台灣醫療體系形成一條龍服務。
儘管關稅戰對台灣是切膚之痛,但趁此危機,思考如何前進東南亞,把剛性內需的醫療服務出口至海外,或許是一扇機會之窗。
賴清德與川普的孩子氣
2025-04-21 00:00 聯合報/
張世杰/佛光大學社科院院長、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宜縣礁溪)
民主政治是一系列兼具說服、妥協與成熟布局的制度化角力過程。然而現實體驗,我們發現目前民主殿堂的政治操作,卻更像幼兒園的遊戲時間。當一個小孩想要買玩具,爸媽說不行,他便哭鬧、跺腳、躺在地上打滾。賴清德總統與美國川普總統,在面對國內外敵對勢力與制度掣肘時,往往做出類似孩子氣般的情緒反應與報復行為,不免令人質疑其治國風格是否停留在意氣之爭,而非致力於透過制度建構來解決棘手問題,造成人們對民主制度穩定性的疑慮。
面對藍白聯手主導立院議事過程,國會席次未過半的綠營,隨即醞釀對部分國民黨立委發動「大罷免」。雖然賴總統本人未公開主張,但身兼民進黨主席,若無積極出面勸阻此類報復性動員,也就無法撇清其與罷免策略之間的責任糾葛。
回顧過去,賴清德在擔任台南市長期間,也曾因市議會議長選舉不如預期,拒絕出席市議會將近八個月,最終遭國民黨執政時的監察院彈劾。當時台南正值登革熱疫情高峰,其地方治理風格備受批評,反映其傾向情緒對抗、而非制度協商。
美國川普總統近期對中國發動關稅戰,對社群媒體平台進行審查打壓,並多次威脅要撤換聯準會主席鮑爾,無不顯露出對國內外制度規則不滿的個人情緒。雖說其背後好像有一套大戰略布局,但川普這位精明的商人總統,卻也曾經宣告破產;在其第一任期時對抗新冠疫情荒腔走板,很難判斷這次關稅戰策略可遂行其意志,使「美國再次偉大」。
相較之下,真正成熟的政治領導人不以情緒主導決策,他們也善於謀略,卻會耐心布局。例如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十六年任期內引導歐盟成功地度過全球金融災難與歐債危機,促進歐洲團結、使德國國力增強;梅克爾的治國風格有其一貫之處,即尊重民主政治制度的運作邏輯、不以意志凌駕制度、以政局穩定為治理核心。她讓政治成為解方,而非對立的源頭;也就是說,善用制度空間進行說服妥協的政治操作,而非直接衝撞體制本身。
當然,在此也要告誡國民黨,其做為百年政黨,面對執政黨立委在國會施以諸多挑釁與反制時,卻未能展現穩健的對應能力。無論是對中央預算的處理,或國會改革法案的推進過程,其政策立場和處理手法,皆讓人感受到較多對抗性而非建設性的監督,確實也難以滿足人民對於反對黨能成為成熟制衡力量的期待。
台灣的民主政治彷彿「小鬼當家」,這個家何時可以重新翻修、導入民主正軌?值得我們全體公民深思。
波波漫畫
因應關稅變局 國產魚需轉型
2025-04-21 00:00 聯合報/ 王福闓/品牌再造學院院長(台北市)
雲林縣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王益豐表示,台灣擁有成熟的養殖與加工技術,能挑戰大規格魚體,因此將吳郭魚做成可生食級的台灣鯛魚片,多外銷美國高端市場。記者陳雅玲/攝影
美國對台灣農漁產品調整關稅架構的趨勢,為長年仰賴對美出口的台灣漁業帶來壓力。例如,去年全台台灣鯛輸美總計一萬三千餘噸,價值新台幣十四億三千餘萬元。因此,要如何降低對漁業可能帶來的衝擊,各界應謹慎因應。
台灣在海鮮自給率上保持優勢,依農業部資料來看,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的水產類自給率高達一三○點六%,但因國人飲食習慣,因此仍有許多進口水產,主力項目包括冷凍蝦、鮭魚、魷魚、扇貝及比目魚等,進口額為十九億美元,同期出口值為十五點八億美元,逆差約三點一九億美元。除了調整對美出口布局,台灣可以透過品牌發展與食農教育,結合創意餐飲與保健食品開發,凝聚內需並提升產業韌性。
外銷導向的發展,在關稅政策轉變或市場需求波動大時易受衝擊。因此強化內需市場、提升國人對本土魚種的認識與接受度,發展更為長久。
長期以來,國人對於部分本地養殖魚類的印象不脫土味重等刻板印象。而若從高值利用角度切入,冷凍魚類更具備開發保健食品的潛力。目前已有企業將虱目魚鱗開發成膠原蛋白凍;鱸魚則轉化為高蛋白濃縮粉,作為長者營養補充或運動後的修復產品。若能進一步結合學校與研發單位,將包含鬼頭刀等魚類加以研究應用,則有機會從「單純銷售魚肉」進入「提供高價值營養」的階段,附加價值將大幅提升。
餐飲創新同樣是重構國產魚價值的重要一環,吳郭魚可透過無腥風味改良製作成「去刺魚排」,結合速食與學校營養午餐市場;鬼頭刀則可藉由南洋等異國風味,增加多元食用方式;鱸魚更可開發成中藥燉湯包或鮮食便當,滿足銀髮族與健康飲食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經由城市品牌行銷將產地與漁業文化結合,能打造特色地方品牌,協助小型漁村與合作社走向差異化,打造能講故事、且連結台灣消費者情感的品牌,可參考韓國濟州島的「苦盡柑來遇見你」柑橘行銷。
當本地魚產品成為便利、美味又具營養的新選擇,自然也會帶動消費動能與產地價格,甚至吸引國際觀光客上門。
美食競賽節目「夜市王」中,鹽烤吳郭魚吸引了不少消費者關注,更帶動夜市的烤魚商機。可見運用大眾媒體的力量,再透過社群平台、KOL推廣,可逐步增加大眾對不同漁產的認知甚而購買。
漁業政策包括漁船減量計畫、IUU非法捕撈防治、漁工權益保障,及漁業區塊鏈溯源系統建構等制度性改革,不僅有助提升台灣漁業的國際形象,更是國產魚打進高端海外市場的品質保證。面對關稅與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這是一場從產地到消費端、從餐飲到保健品的價值重組工程。
透過教育、創新與品牌的三軌策略,台灣有機會讓國產魚不只出口美國,更能進入國人生活與飲食文化的核心。
川普新海鮮政策 漁業署看到了嗎
2025-04-21 00:00 聯合報/ 吳純綺/綠色和平調查員(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十七日簽署行政命令,宣示啟動「美國優先海鮮戰略」,透過鬆綁商業捕撈限制,以及免受外國「不公平貿易影響」等措施,來恢復國內海鮮競爭力,並加強審查進口海鮮的非法漁撈與強迫勞動問題。這項政策不僅讓全球海洋永續治理備受挑戰,更加劇台灣漁產輸美的出口壓力。
台灣漁業長年因面臨非法漁撈及人權侵害問題,多次遭美國指控,不僅連續三年上榜美國勞動部發布的「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也兩度將台灣列入「非法漁撈名單」。
美國海關民國一○九年(二○二○年)針對涉及強迫勞動的台籍漁船「連億興十二號」與台灣人所擁有的漁船「大旺號」的暫扣令(Withholding Release Order),至今更是尚未解除,被海關扣住的貨品,更是不得進入美國市場。
上述種種皆顯示,美國市場過往對台灣水產品不信任的紀錄,以及現在對人權及非法漁撈的審查力道與日俱增,若無法有效改善問題,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多貿易阻礙。
台灣政府即便於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推出「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並積極推動 FIP(漁業改進計畫)與 MSC(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等國際認證,以及針對這次關稅風暴宣布的因應措施-包括加工補貼、冷鏈強化、標章輔導與海外行銷等,都不見能真正解決台灣漁業結構性挑戰的根本之道。
相關權責單位若再不加緊腳步強化、透明化漁業管理制度與勞權保障,在川普新的海鮮政策下,台灣漁業恐將成為「高風險供應鏈」的代名詞,進而遭到美國市場的排除或貿易制裁。在此劇烈變動的國際情勢下,建議漁業署應立即推動三項轉型政策,全面杜絕供應鏈中的非法漁撈與強迫勞動:
一、制定「企業盡職責任框架」,讓業者能主動辨識、揭露並改善自身供應鏈風險。這不僅是合規門檻,更是降低市場排除、聲譽風險以及提升產業韌性的關鍵。
二、建立涵蓋勞權、船員資料與轉運記錄的漁業履歷系統;不只溯源產地,更揭露人權風險與執法記錄。
三、設立跨部會有效治理平台,將公民團體與企業從制度的被動參與者,提升為制度的共同治理者;不僅要開會聽取意見,更要建立具備決策參與權和透明責任分工的常設協作機制。
台灣漁業的出路不在於價格競爭,而在能否讓世界相信我們的制度值得信賴。
面對太平洋、走向全世界的同時,在這場關稅風暴中,漁業署如果仍停留在重申「大部分」漁船沒有違規,而不去正視漁業產業中的制度漏洞,在川普的關稅戰及要做「全球海鮮霸主」的新政策下,台灣海鮮很有可能變成貿易協議中的輸家。
地球日需要政策而非儀式
025-04-21 00:00 聯合報/ 謝英士、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副秘書長(台北市)
為慶祝四二二地球日,環境部於十九日起,舉辦包含全民淨街、綠能蔬食園遊會、繪本短劇公演等一系列活動,號召萬人響應。長官們在眾人簇擁下高調做義工,進行不亂丟垃圾、用綠能、蔬食救地球等「道德勸說」。
這並不是以政策規範引導行為改變的「環境部」職責,但在政務公關化、官員網紅化的趨勢下,辦活動博眼球,遠比深究政策來得實際且輕鬆。
美國智庫華盛頓政策中心副總裁 Todd Myers 批評,每年地球日都聽到更多承諾,卻沒人關心環境效益與結果,地球日已淪為形式主義的象徵。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美國首屆地球日活動協調人 Denis Hayes 更直言,許多企業利用地球日來「漂綠」,這與地球日的初衷毫無關係。
相較於國外愈來愈多反漂綠和自省的聲音,環境部反而愈玩愈大,四月地球日、六月環境日、十月金秋地球日,慶祝活動從日、至周、到季,堪稱全球最多最長的環保節慶,但台灣環境有因此變得更好嗎?而在民間琳瑯滿目、結合公關行銷的活動下,何須環境部「錦上添花」挹注公帑,宣傳這些制式教育早已納入、企業廣泛行銷,且民眾耳熟能詳的訴求呢?
以蔬食為例,蔬食與否是個人選擇,與特定宗教團體舉辦活動,除有資源分配不公、配合首長偏好之疑慮外,亦未能探究食物與環境問題的解方。例如,台灣糧食自給率僅三成,高度仰賴進口、碳排放高;廚餘屢創新高,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總計超過五○點五萬噸;吃到飽蔚為風潮,缺少類似中國、日本、韓國、法國、西班牙等反食物浪費法律。這些問題,環境部看得到嗎?
說到淨街,早在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就有三位女大學生發起撿垃圾環島壯遊行動,政府舉辦之淨灘活動更難以勝數;但從海岸到陸地,垃圾依舊愈堆愈高、海洋廢棄物無數;號召全民淨街,而非持續精進政策,有用嗎?更別提高調淨街,不用交通管制?活動過後反而可能衍生的「責任外包效應」,反正清潔隊、義工會清理,亂丟又何妨?
日前聯合報報導「彰化汙染小旅行」,親身感受環境與居民汙染之痛,引起廣泛迴響。直面難堪之處、解決深層問題,才是環境部在地球日要有的高度與態度。
好的公共政策和具啟發性的環境教育,不能只花錢玩公關,活動節日化、尤其是報喜不報憂更非負責任的作為;而是要有具體方法、數據、科學與效益追蹤,並且重信守諾、勇於究責。辦活動不缺環境部一人,但做好政策,別無他人。
世界地球日的真諦
2025-04-21 00:00 聯合報/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四月廿二日是世界地球日,官方與民間都免不了辦一些環保活動,如淨灘、減塑等。但這些環保行為是我們平常都在做的,重點是要能持之以恆,而不僅是做一天的秀。
為什麼不僅稱為「環保日」,卻要冠上「地球日」的字眼,有一個更深刻的意義,就是要賦予「地球村」的意涵。以最重要的氣候變遷議題而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是全球一致性的,而不是那一個地區濃度較高、那一個地區較低,因此絕不是單一國家努力就可以了。
很不幸的是,現在很多國家仍然自掃門前雪,甚至於強國去掠奪弱國的天然資源,用以滿足自身的需求,卻忘記了某一地區的天然生態一旦遭到破壞後,任何國家都會受到影響的「蝴蝶效應」。
號稱地球之肺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大片被砍伐後,導致近年來各地區經常發生嚴重乾旱、暴雨、酷寒,是大自然反撲最鮮明的證據。因此,從空間觀來看,地球村的每一分子、每個國家,彼此之間是休戚與共。
另從時間觀來看,全球資源應該是永續循環的。循環經濟的重要性是為世代子孫保留永續生存的環境。天然資源中,有些是不可逆的,如石化燃料燒掉用完就沒了;有些則是可逆的,如金屬、礦石等無機性資源。很不幸的是,我們現在很多的活動都是將不可逆的資源消耗殆盡,而將可逆的資源任意棄置、未加以回收,以致造成各種資源枯竭的危機,甚至製造出如戴奧辛等大自然永遠無法去除的萬年毒物,貽害後代。
因此,在策略上,我們對於不可逆的資源應節約使用,或尋求如再生能源等可逆的替代方案;對於可逆的資源,則應建構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掌握資源流向,並充分循環利用,而不能讓其憑空消失無蹤。
人們疼惜兒孫,因此留下錢財遺產;然而維護生態、留下讓後代得以永續生活的優良資源與環境,才是真正的大愛及倡議世界地球日的真諦。
守護民主 要有不默而生覺醒
2025-04-21 00:00 聯合報/ 王瑞興/公退(南投市)
近日藍營連署罷免綠委,只因連署書疏失,檢調全台大搜索,所引發之寒蟬效應,形同警告各地藍營支持者。同時間,黨政軍諜影幢幢,尤其是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該負責迄今卻幾乎隱形。連署書疏失與國安破口,孰輕孰重?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
日前聯合報社論「賴政府正在書寫摧毀民主的《羅織經》」,文中提及唐朝酷吏來俊臣,專事羅織陷害大臣,剷除異己邀寵。今日檢方辦藍不辦綠,動輒押人,以摧毀人的意志,便利取供,又與來俊臣何異!
看看柯文哲的處境,日前柯當庭控訴北檢檢察官林俊言偵查期間以不雅片威脅他認罪,也企圖毀滅柯的人設。相較之下,人稱「鄭百億」的鄭文燦,只被偵辦一隅「小懲薄戒」,同樣遭控涉貪卻仍被交保。司法的天平,豈能怪國人的質疑!
明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將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進行在野領袖峰會,作為最大在野黨主席,朱立倫除了日前短暫出現北檢抗議外,幾乎未見該有的態度。筆者呼籲朱,不能只算計黨主席位置,須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守護民主、保障人權,人人有責,要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覺醒。否則,威權體制復辟,誰都可能是「綠色恐怖」受害者!
各國都在情蒐 該防的何止共諜
2025-04-21 00:00 聯合報/ 張鷹/退休外交人員、曾任職駐美代表處(台南市)
民進黨內共諜案沸沸揚揚卻冷處理,賴清德總統要求國安修法,指示建立報備機制、強化法治教育,以及黨工助理規範等。賴清德以守護台灣自況,以為民進黨「當然」成為中國滲透的對象。以賴總統的邏輯,若排除對台灣安全威脅的共諜和北京政權後,民進黨將可高枕無憂,其實不然。略有經驗的人士皆知,各國都在進行蒐集情資,其差異在於使用資源多寡和手段高下而已;勝者益盛,弱者益疲。
美國華府是各國蒐集情資的重點地區之一,冷戰時期,位在山坡上的蘇聯大使館,一度有意在其新建大樓屋頂架設兩具大型天線網,以便監聽華府地區電波和電話,即遭美方禁用。位於蘇聯大使館附近、頗具盛名的喬治城俱樂部,一向是各國使節和政商名流聚會款宴場所,夜夜觥籌交錯,早年也被查出在每一張宴客桌下都裝了竊聽器,情蒐滴水不漏。
我駐美代表處在華府也必須面對被情蒐的挑戰,除了防範附近的中共大使館外,近十餘年來,由於美國的政策不斷修正,我方在館內的房間門禁更為嚴謹,必須不斷更新防護手段;至於有線通訊線路,早已被飽覽無遺。儘管外在環境如此嚴峻,仍須設法找出秘徑來防範代表處的資料外洩。從往昔我方選派中正理工學院資優生赴美進修,被身分不明人士接觸,讓其他的軍校留學生人人自危,到中科院張憲義上校叛逃事件,在在顯示情蒐並不局限敵對國家或勢力的作為,因任何情資的蒐集、研判及處理等,皆有助於對他國的深度認知及日後的適時運用,以反制他國政策。
各邦交國之間,互設使領館並互派使節和駐外人員,彼此都瞭解他國派駐情治人員的動態,時有交換情報機制。萬一兩國相處不睦,驅離他國情治人員則是常見手段。
賴總統的國安團隊也應瞭解他國情治人員在台蒐集情資的情況,絕非僅目前曝光的共諜案。回顧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美國國會兩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除授權五年內提供台灣無償軍援外,該法案包裹了美政府將派遣官員駐台的計畫,含學習中文並在我行政機關或立法院工作見習。雖然計畫宣稱駐台人士不含美國情報機關人員,但此舉已嚴重侵犯我國行政權與國家機密,民進黨政府卻全盤接受還沾沾自喜,外交部表示該法案挺台的質與量「達到歷史新高」。
情報作戰無時無刻不是戰場,應料敵從寬、禦敵從嚴,愚者卻反其道而行。從駐美代表處的保密防諜措施反觀民進黨,以為對他國掏心掏肺就能換取肝膽相照,實只見秋毫卻不見輿薪。民進黨不願深究的共諜案,恐僅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