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改善兩岸關係 經貿先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4151/web/ 

◆  聯合報社論/八億元賣斷陳水扁特赦,這哪門子正義?
◆  聯合報黑白集/不愧是「任性電網」
◆  經濟日報社論/​改善兩岸關係 經貿先行






經濟日報社論/​改善兩岸關係 經貿先行


2024-05-09 01:23  經濟日報/ 社論
兩岸關係示意圖。 路透


賴總統即將上任,未來兩岸關係備受矚目。最近賴總統首度表態,拋出由兩岸執政黨展開對話,希望可以先由政黨溝通對話,解決過去八年兩岸官方管道中斷的問題。但是言猶在耳,在中國大陸尚未回應,陸委會卻又提出「炎黃子孫只是中國古代傳說,「中華民族是個沒有必要陷阱的弔詭言論;顯然不願呼應「馬習二會」中,陸方提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論點。

而當在野黨立委訪問大陸後,陸方釋出開放福建居民赴馬祖觀光,以及解除台灣部分農產品銷陸禁令後,陸委會也是負面反應,不願將兩岸關係改善成果歸功於在野黨。

如果未來賴政府仍是採取兩面手法,一方面尋求政黨破冰會談,另一方面卻漠視在野力量以及工商團體改善兩岸關係的進展;甚至沿襲蔡政府時期,動輒對台灣赴陸交流人士羅織罪名。即使有再多創意,也無法化解兩岸的僵局。

另外蔡政府時期金門漁船碰撞事件,以及M503航線界定爭議等多項問題,迄今仍未解決,也使賴政府上台後的兩岸情勢更不樂觀,兩岸關係仍將在喊著「維持現狀」中惡化,甚至還會因突發事件而持續探底。

在經貿方面,我方也一直未有積極做為。中國大陸在去年對台灣長期禁止約2,500項大陸產品輸台,展開貿易壁壘調查,並在去年年底先取消 ECFA 早期收穫計畫下12項石化產品的關稅優惠。在今年台灣總統大選前,中國大陸又宣布由於台灣沒有任何改善措施,未來將取消更多 ECFA 的關稅優惠。而在選後蔡政府仍無行動,將上任的賴總統也未表態;大陸國台辦最近又表示由於台灣仍未移除對中國的貿易障礙,將會支持有關部門針對 ECFA 採取進一步措施。

中國大陸無疑是傳達如果台灣仍然不動如山,繼續實施禁止大陸產品輸台的歧視性措施,將會擴大取消 ECFA 優惠範圍,甚至有可能廢除 ECFA,走向完全「歸零」的結果。

在政治僵局短期難有改變下,賴政府應由改善兩岸經貿關係先行,相信是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方案。首先應解除部分大陸產品的進口禁令,以降低 ECFA 面臨立即被取消的風險。政府可以評估先開放對台灣影響較小的大陸產品進口,例如台灣無生產或產量少;或是目前關稅低但進口占有率卻不高,台灣較具競爭力的產品。

其次也可由放寬觀光限制著手,以解決政治紛擾導致兩岸旅遊卡關的僵局。在陸方已釋出恢復福建馬祖旅遊後,台灣也應有鬆綁赴大陸旅遊限制的回應,而非只是停留在批評大陸開放幅度小,台灣並不會跟進的格局。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是未來兩岸互動的另一場域。兩岸申請加入近三年以來,目前仍在隔空抨擊對方不夠資格的階段。大陸以主權因素否定台灣加入 CPTPP 的資格,台灣則以中國大陸經貿條件不符合 CPTPP 高標準還擊,兩岸毫無交集,更無助於雙方加入 CPTPP

中國大陸針對台灣對大陸進口禁令,展開貿易壁壘調查,也被解讀為別有用心的指出台灣對中國大陸歧視限制,若在兩岸均有機會加入 CPTPP 下,將不符合 CPTPP 對所有成員一體適用高標準開放的規定。基於此,台灣應考慮將對大陸經貿措施鬆綁,做為突破 CPTPP 僵局的籌碼,顯示即使面對中國大陸加入,台灣符合 CPTPP 全面開放的決心不變,以爭取更多支持,增加台灣成功申入的機率。

在4月初美中領導人視訊會議中,中方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並重申一中原則及反對台獨在美方制約下,預估賴政府不會有過激言論及行動,兩岸不至於發生激烈碰撞,但雙方在一中原則的歧異仍然無解。是否能由化解經貿爭議開始,做為改善兩岸關係的突破口,考驗賴政府的決心及執行力













聯合報黑白集/不愧是「任性電網


2024-05-09 03:07  聯合報/ 黑白集
桃園市4月停電35次,成為停電重災區,行政院副院長陳建仁表示,經盤點有63%是外力、31%是設備、6%是天災引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知道是什麼關卡過不去,桃園市最近掉入「停電」的大黑坑,光四月就停了卅五次之多,沒有一天是平安順利度過儘管如此,台電仍然振振有詞,說四到九月本來就是停電高風險期,而且桃園「沒有一戶重複停電

能把自己的失職,說得如此理直氣壯,不愧是民進黨調教出來的。所謂「沒有一戶重複」,弦外之音是「人人有中獎機會」,總有一天會輪到你。桃園的用電戶數約一百三十萬戶,一天停個五六千戶,每戶大半年才會輪到一次,已經算你便宜了!

問題是,台電近年砸下五千六百億元,進行「強化電網韌性計畫」,到底打造出什麼韌性電網?沒有!人們看到的是,各種蛇、鼠、鳥、風、樹一觸即斷的電力設備。美其名「韌性電網」,其實是不折不扣的「任性電網」,想停就停,說斷就斷,想跳就跳

在民進黨調教下,台電除學會鞠躬哈腰,也學會各種政治表演。總經理親赴桃園進行「誓師」,高呼「一日台電,終身台電;支援桃園,立刻執行」;口號喊得熱血,電還是照停網民譏稱,沒有一戶重複,代表「分區輪流停電」正在實施中

桃園人要怪,只能怪市長張善政太老實,又不會震怒,台電才會如此不在乎。問題是,台灣有這種「任性電網」,當桃園跳完電,誰知哪個縣市會是下個倒楣鬼?













聯合報社論/八億元賣斷陳水扁特赦,這哪門子正義?


2024-05-09 03:07  聯合報/ 社論
政權交接之際,傳出民進黨高層研議特赦陳水扁,但陳水扁迄今對其所犯罪刑仍一概不認,甚至說是政治迫害、司法不公。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任期僅剩十天,在倒數時刻,傳出她可能特赦前總統陳水扁的消息,令人錯愕。陳水扁的貪腐弊案還沒辦完,他已在外趴趴走多年,不時指點江山,看不出絲毫愧疚。這種人若值得特赦,蔡總統過去八年早可還他自由;但蔡英文未付諸行動,應是不願弄髒自己的手,也知會招惹民怨。那麼,她在行將卸任之際赦扁,究竟在盤算什麼?

以韓國前總統李明博遭到特赦,或赦扁可「修補社會裂痕」為理由,都是牛頭不對馬嘴。試想,元首貪腐到像陳水扁這樣荒唐無狀,房間、床下到處堆錢甚至由第一夫人吳淑珍親口要索,讓企業家把錢送進官邸「孝敬」,實在厚顏無比即使由國際洗錢防治組織艾格蒙聯盟通報洗錢,都差點被調查局吃案。但扁案在綠營全力護航下,還有多案未辦即以「健康因素」停審,讓他保外就醫逍遙至今。

陳水扁不僅毫無悔意,也拒絕認錯向社會道歉,甚至聲稱自己是在「政治辦案」下受到了冤枉栽贓。這種態度,要如何特赦他,在法理與現實上便充滿矛盾與糾結。第一,陳水扁若不認罪,他就不符合總統特赦的要件;第二,陳水扁自稱受到冤屈,蔡英文若給予特赦,司法或憲法法庭是否要重新審理還他清白?第三,一旦陳水扁獲赦,他的十一億元貪汙所得,政府便得全數發還包括已沒入國庫的三億,及查扣中的八億元。第四,以陳水扁之狡猾難纏,他不會提出冤獄賠償要求嗎?

正因為這種種變數,蔡英文和賴清德若不仔細思索拿捏,即逞一時之快特赦了陳水扁,除羞辱司法、激怒百姓不說,還有各種難堪的場面需要面對。屆時,如果民眾群起反彈,對民進黨將極不利。蔡總統深知,一旦赦扁,還要把十一億元貪汙贓款雙手奉還,民眾對此一定怒火滔天。因此,幕僚研議了一招對策:形式上宣布赦扁,但查扣中的八億元贓款則沒入國庫不發還。如此,既可一了赦扁心願,又能避免引發民意大反彈。

這種作法,說穿了,就是用八億元來賣斷赦扁的司法門票,這是「道德之賊」的伎倆。這就像詐騙集團的移花接木術,假裝把本來就不屬於陳水扁的髒錢沒收,然後還給他自由之身,並告訴人民這樣就圓滿扯平了。果真如此的話,蔡英文不僅在踐踏司法,也在玩弄百姓,證實民進黨精神就是「有錢好辦事」。

民進黨到底欠陳水扁什麼,要如此千方百計幫他脫罪?對一個犯下如此不堪的貪瀆犯行的人,綠營尤其獨派人士卻百般垂憐,認為他受到冤獄;還有人說,赦扁是為了「弭平社會裂痕」。事實上,陳水扁貪腐案偵辦半途而廢,他還能在外逍遙,那才是最大的社會心理裂痕。包括民眾黨立委陳昭姿,長期稱該案是「政治事件」,極力敦促特赦。柯文哲原本也主張赦扁,但近日突然變得曖昧,還稱陳昭姿的立場只是「個人意見」,這也太能閃爍了吧!

蔡英文在任期倒數中表露赦扁之意,不僅唐突,也令人錯愕。唯一可能,是幫誓言赦扁的賴清德提前拆彈;即使蔡英文任內無法完成,也能為賴清德紓解壓力。這種操作,和大法官會議稍早討論「死刑是否違憲」一樣,在預為賴清德「廢死」解套。問題是,如此突兀的操作,是否兩人在其間達成什麼人或事的交易,則頗耐人尋味,也令人不安。畢竟,這種交換條件是以國家體制和正義為犧牲,並將因政權交接更難追究。

若無論如何要赦扁,就動手吧!讓自由的阿扁,為民進黨親烙「護貪黨」的標記。




捷克早公開 台灣還搞封鎖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4151/web/ 

◆  賴就職演說 如何釋善意
◆  捷克早公開 台灣還搞封鎖
◆  仲裁可幫法院減輕負擔
◆  戰狼告洩密 純屬多此一「按」
◆  太空養魚 台灣有機會嗎
◆  美挺巴學運省思 對話更勝手銬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捷克早公開 台灣還搞封鎖


2024-05-09 03:44  聯合報/ 季節/新黨輿情中心主任(台北市)
季青漫畫


立委徐巧芯看到外交部送立法院的文件中,提到我方與捷克衛生科技院簽訂一千萬美元援助烏克蘭重建醫療計畫,質疑涉及弊案並對外公布,卻是被外交部以該文件為密件,赴地檢署告發徐巧芯涉犯洩密罪。

然而,立委馬文君揭露,捷克政府的「現代經濟外交」雜誌在三月廿六日就已公告這筆捐助計畫,收錢的國家都已公開了,我方卻列為機密,還要對立委提告。立委鄭天財也問外交部是否要求此援助列為機密,外交部次長田中光回答,「我們不能告訴它你這個要列密、你這個不能列密」。

民進黨政府到底是多看不起台灣人民,別的國家都早已看得到的資訊,只有台灣人不配看到,應該讓政府持續保密?

理論上,要防堵台灣人看到捷克公布的資訊,唯一的可能,就是建構網路防火牆,讓台灣民眾看不到外國網站,然後對進口書報雜誌加以查禁。所以,未來民進黨政府是真要這樣徹底封鎖台灣人民知的權利,還是繼續自欺欺人的禁止立委講出在國際上早已公開的事情呢?

從蔡英文升等論文保密三十年,到本次援烏事件,凸顯民進黨政府在保密選擇上的無限上綱與荒腔走板

民主國家,除非有極不得已的理由,否則政府資訊就應該對人民公開,供人民解檢驗,如果認為自己什麼都不需要知道,一切交給政府決定就好,那還要民主制度做什麼?立委揭露早已公開的事情沒有錯,該檢討的是濫權封鎖你我知權利的政府。













仲裁可幫法院減輕負擔


2024-05-09 03:43  聯合報/ 李復甸/東吳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台北市)
司法改革示意圖。圖/Ingimage


仲裁與調解是重要的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在歷次的司法改革會議都曾提出重視仲裁,而未能落實。

所謂仲裁,係當事人依合意,循法院訴訟以外之程序,由無所偏倚之仲裁庭公平解決爭議之制度。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五九一號解釋曾謂:仲裁係人民依法律之規定,本於契約自由原則,以當事人合意選擇依訴訟外之途徑處理爭議之制度,兼有程序法與實體法雙重效力,具私法紛爭自主解決之特性,為憲法之所許。

仲裁不同於訴訟,訴訟由法院指定的法官審理,而仲裁係由雙方各自選定的仲裁人負責審理。選定的仲裁人可以是法律專家,也可以是與爭議事件相關聯的建築師、會計師、醫師等專業人員。仲裁只有一審,依法九個月必須處理完竣,不像法院可以上訴,一個案件可以進行數年。仲裁費時較短,因此花費的訴訟支出也相對較輕

既然仲裁有如此好處,為什麼並不普及呢?第一個原因是,社會對仲裁認識不多,不曉得除了訴訟還可以仲裁。一個案件可上訴三審,還可能有再審,基於訴訟費用的收益,律師固然喜歡訴訟但是基於律師法,律師必須誠正信實執行職務律師倫理規則言,律師於執行職務時,發現避免訴訟,符合當事人之利益時,宜協力促成之。因此,律師有向當事人告知仲裁方式的義務。法院於審理案件之前,亦應鼓勵兩造當事人同意轉為仲裁解決。

仲裁不普及的第二個原因,是政府對仲裁的不信任。民國七十八年六月十九日內政部台(78)內營字709046號函,通令機關,為符合雙方權利義務公平合理原則,營繕工程契約應訂明仲裁條款。其後第二條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鐵路地下化、台北捷運興建等各項重大工程陸續開展,引得大量外資進入,台灣成為四小龍之首。此與糾紛之迅速解決不無關聯。

但近年政府對仲裁採取負面看法,理由是擔心仲裁人偏心廠商,對公家不利;實際上是害怕仲裁程序太快,往往顯現出公務員未能依法做成行政決定,而招致辦事不力的指責。若訴訟不利,可再行上訴,等到法院判決確定,當時的公務員早已不在任上,也無由負擔行政責任。公務員這種不負責任的逃避心態,是政府採購糾紛大量湧入法院訴訟的主要原因。政府採購糾紛通常牽涉工程實務,非但複雜而且金額龐大,進入訴訟程序,無疑增加法院極大訴訟負擔。工程採購糾紛多年不決,投資人縮手。政府招標一再流標,卻墊高了財政支出。大量的訴訟案件也累壞了法官。

此外,法院應積極向仲裁組織學習集中審理,以簡化訴訟程序。法院訴訟程序採滾動式推進,經常兩個月開一庭,每次開庭原則上僅十五分鐘,頂多半小時。法官手上百餘件的案量,也是情非得已。司法院雖於民國九十一年公布民事訴訟集中審理程序參考要點,但司法實務並未落實目前仲裁機構部分案件已採取案件管理制度。案件之進行,已由仲裁庭指揮當事人召開案件管理會議,討論並作成審理範圍書及程序時間表。言詞辯論採集中審理,於連續程序一日之內,或接續之數日內完成大量節約庭訊時間,且能夠真正集中辯論,完成高效確實之訟訟程序

我們大可以利用仲裁分擔訴訟壓力,更該在制度上完善訴訟程序,讓法官能專注暇豫地審理案件,讓當事人公平客觀迅速地解決紛爭。

痛心優秀法官案牘勞形竟至尋短,亦不忍見法官佇立司法院前靜默抗議。我們在優秀法官的死諫中,學到了什麼教訓嗎












戰狼告洩密 純屬多此一「按」


2024-05-09 03:44  聯合報/ 蘇明通/公退(台北市)


外交部不滿立委徐巧芯公開揭露外交部密件部分內容,由條法司副司長許柏逸手持裝有刑事告發狀的信封,前往台北地檢署門口,按鈴告發徐涉犯刑法第一三二條第一項公務員洩漏國防以外機密罪並當場接受媒體採訪,展現高調戰狼作風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二四一條規定「公務員因執行職務知有犯罪嫌疑者,應為告發。」因此,外交部官員如認徐巧芯有犯洩漏國防以外機密罪之嫌疑,依法主動告發是對的。不過,相關內容早已在三月廿六日於捷克官方雜誌揭露,這還算洩密嗎?

此外,告發的方式,通常不是公務員以自己個人的名義向檢察機關告發,而是經過內部蒐集事實證據,書面簽報主管核批後,以機關名義備妥公函檢附書狀,再以郵寄或專人遞送至轄區地檢署收發處所之方式告發,必要時再發布新聞稿,讓大家知道機關已經告發了。但鮮有如一般民眾前往地檢署門口按鈴控告,順便接受媒體採訪之情形

地檢署門口裝設「申告鈴」,其目的係方便民眾以言詞告訴、告發或自首時,隨時都可按鈴申告。此鈴由執勤法警輪流管理,並指導民眾使用。凡欲以言詞告訴、告發或自首,一經按鈴,執勤法警就會引導民眾靜候值日檢察事務官詢問,依法製作筆錄。

外交部條法司副司長許柏逸手持裝有告發狀的信封,本來就不是要以言詞告發,則在地檢署門口按鈴告發之舉動,純屬多此一「按」,目的可想而知是要加大新聞張力但外交部有需要將告發的程序,如此高調搞得舉世皆知嗎

民主國家援助烏克蘭,常公開宣布直接援助事項及金額。我們的外交部援助烏克蘭,卻要保密且以間接管道方式進行,立委質疑就告洩密,實在有夠誇張。建議外交部換個方向硬起來,要求烏克蘭至少同意我方在基輔設台北代表處後,再提供援助












賴就職演說 如何釋善意


2024-05-09 03:44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新北市)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520就職演說備受關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五二○即將到來,賴清德作為「少數總統」,其就職演說的兩岸論述格外引發外界關注,雖尚不致於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但對兩岸關係,不同方案論述將產生不同影響。

檢視民選總統就職演說的兩岸論述,可謂皆是始於善意卻終於政策突變。例如大陸對陳水扁的就職演說表示聽其言、觀其行;對蔡英文的演說則表示是未完成的答卷。歷任民選總統在就職演說中皆對大陸釋放善意,最後卻以激化及挑釁兩岸關係為結束。如李登輝界定兩岸關係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陳水扁倡議一邊一國,及蔡英文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皆令兩岸關係陷入險境。

檢視賴清德兩岸路線及政策取向,至少約有三種典範可能性:

一是倡議親中愛台、統一要像東西德才叫統一、積極擴大兩岸交流與合作,如大幅開放陸生及陸客來台,並給予陸生健保及獎學金,此屬最大善意政策。

二是極端主張務實台獨,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並緊縮兩岸交流及合作,此將惡化兩岸關係,陷入惡性循環及兵凶戰危險境。

三則是屬於折衷性方案,宣稱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也無變更國號必要性,倡議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適度開放兩岸交流與合作。宣稱遵循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依據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可謂蔡規賴隨,具有一定程度善意。

賴的就職演說,依據其台獨政治光譜,兩岸論述將介於「務實台獨」及「維持現狀」間,尚難啟兩岸協商對話。

預期賴清德就職演說兩岸論述釋放的政治善意,將不及早年李登輝訴求統一、反對台獨、認同中華民族、中國人;也未達陳水扁及蔡英文。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李登輝就職演說提出兩岸同屬中國人、中華民族、中國人幫中國人、一國兩區、追求國家統一、不可能走向台獨等政治善意的表白。二千年民進黨首度執政,陳水扁倡議「四不一沒有」,可謂是民進黨內有史以來最為寬鬆的兩岸路線論述。

陳水扁提出這些自我限制相當具體化,比較具有政治善意;後又提出兩岸共同建構「未來一中」及「兩岸統合論」,以中華民國憲法回應對岸的「一中原則」,「憲法一中」的精神呼之欲出。蔡英文則宣稱依據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然此為障眼法,只重形式卻掏空實質,未明示內核中「憲法一中」與「一國兩區」意涵,其主張相對空洞化。故陳水扁釋放的政治善意比蔡英文多。

賴的兩岸論述相對激進挑釁,若能遵循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依憲法及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可謂是蔡規賴隨,然先前賴甚少提及兩岸關係條例。若賴提遵守兩岸關係條例,不再提務實台獨,不提兩岸是國與國關係,不提兩岸關係敵對是大陸單方責任而是共同責任,如此可謂釋放些許政治善意。

賴的就職演說基調溫和,應不成問題,也將是明智之舉。問題是兩岸法理定位無法完全迴避。就職演說的兩岸論述,最理性的選擇應是走向簡約風、溫和路線,避免爭議。大陸若有善意回應,也是雙方良性互動的開始。大陸打壓只會讓台灣民選總統愈加強硬;而民選總統在兩岸政策突變,也會讓兩岸關係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兩岸皆是輸家。回顧民選總統就職演說所釋放善意,若大陸能善意回應,民進黨也能「莫忘初心」,兩岸和平穩定「方能始終」。













太空養魚 台灣有機會嗎


2024-05-09 03:44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


大陸神舟十八號進駐中國太空站,同步展開九十多項科研專案,其中太空「養魚」專案,引發外界關注。

太空養魚受關注的主因在於,未來太空人和太空移民的飲食中,需要包含新鮮的動物性食物來源,如何提供新鮮、營養和安全的食物,對於月球載人基地的成功至關重要。若每周從地球向太空基地補給,在經濟和技術上都不可行。短期的解決方案是提供加工和預先包裝的太空食品,然而冷凍乾燥保存不穩定,營養素容易流失,且將食物送入太空極其昂貴。長遠的解決方案在於,太空人及未來太空移民需要在居住處找到生產食物的方法。然而在低重力條件下,想透過養殖動物生產蛋白質似乎並不可行。

反觀,水生生物不僅含豐富營養素,且已進化到能夠承受水基環境逆境,牠們能夠承受強流、波浪和與堅硬表面的碰撞,已處於微重力條件下,是以重力的改變應不會干擾魚生命周期中的游泳行為。何況相較於養殖家禽和哺乳動物,水生生物也會受到水環境保護,避免受到宇宙射線傷害:尤其魚類屬變溫動物,需要的能量比哺乳動物少五到廿倍,氧氣少約三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更少,產生的廢棄物也較易處理。特別是太陽系天體上發現的水具鹹水或超鹹水特徵,需經過淨化才能用作飲用水,但卻可用於養殖海洋生物,如藻類、無脊椎動物或魚類。養魚也可產生正向的心理和認知影響。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水生生物都適合,科學家指出還是需具備氧氣需求量適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生存時間短,以及對帶電粒子的抵抗力等特性。由於與人類形態和生理系統的同源性,斑馬魚、日本青鱂魚和劍尾魚,經常作為了解火箭發射期間的超重力和旅程期間的微重力對魚類胚胎和幼魚的影響,登上太空任務。其他如鯉魚、吳郭魚、鱒魚、比目魚或對蝦也同樣可考慮在太空中飼養。

亞馬遜公司創辦人貝佐斯曾預言,未來的人類將會在太空中建立殖民地,並在太空中出生。「太空養魚」一旦實現,將讓移民太空的可能性大增,外星環境地球化也不再是幻想。未來太空養魚技術、魚種和設備,若運用在地球上,不僅有助於糧食供給,降低糧食短缺的風險,亦將創造龐大的商機。太空移民想要自產所需動物性蛋白質,除了依賴養魚外,運用 AI 技術,3D 生物列印,協助魚細胞培養來生產「人造魚肉」,是另一條可行的道路。

台灣過去在養魚領域累積相當的技術和經驗,曾享譽國際,後陷入停滯,如何透過「太空養魚」範疇研發,重振台灣水產養殖雄風,值得新政府省思!














美挺巴學運省思 對話更勝手銬


2024-05-09 03:43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台北市)


最近美國各大學校園出現了一股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抗議浪潮,引發了一場圍繞著學術自由、言論自由和高等教育機構自主權的激烈辯論。這些主要以帳篷紮營形式進行的抗議活動,遭到了大學管理階層不同的應對,有的選擇和平談判,有的則採取了武力清場,大批學生被捕。

這場爭議的核心,是如何在保護學生表達觀點的權利與確保大學正常運轉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雖然大學一直堅持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的原則,但帳篷紮營所造成的干擾,讓管理階層不得不努力尋找一個中間地帶。

一些學校如布朗大學、西北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選擇與抗議者對話,達成協議以部分滿足學生的訴求,同時維持校園秩序。這些妥協措施包括讓大學校務基金投資標的更透明、為巴勒斯坦學生提供資助以及在一定條件下允許有限紮營等。

但也有一些學校採取了強硬手段,派出警察驅散帳篷並大規模逮捕示威者。哥倫比亞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校園內上演了員警鎮壓學生的場景,這引起了教師、言論自由捍衛者和民權組織的廣泛批評,他們認為這種高壓手段破壞了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原則。

目前事態已升級到全美層面,一些美國國會議員也加入了這場討論。在這種充滿爭議的氣氛中,人們對學術自由和教師在教學、研究和發言時免受打擊或外部干預的氛圍是否正在受到侵蝕表示擔憂,大學管理階層會不會在政客、捐贈者和校董會的壓力下屈服,限制了不受歡迎的言論和觀點?

學術自由的擁護者認為,大學應是自由探索和智力追求的堡壘,各種理念能夠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得到挑戰和辯論。試圖沉默或懲罰教師就其言論,尤其是涉及以色列—巴勒斯坦這種敏感地緣政治問題的言論,可能會對學術討論產生寒蟬效應,阻礙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

鎮壓學生抗議也引發了人們對校園言論自由界限的質疑,雖然大學有權對示威活動設置合理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的限制,但用暴力鎮壓和平抗議已超出維護秩序的範疇,侵犯了學生表達觀點的基本權利。

隨著事態持續發展,人們意識到這些問題已經超越了目前抗議活動的範圍。圍繞大學校園的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辯論,觸及到高等教育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言論自由的界限以及大學在外部壓力面前維護自主權的能力等更廣泛的問題。

要解決這一系列複雜問題,需要在維護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原則的同時,確保大學校園的安全和正常。這需要開放的對話、相互理解,以及堅守高等教育作為一個智力探討、批判性思考和追求知識的空間的完整性。





闕志克/民主政府裡最危險的部門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闕志克/民主政府裡最危險的部門
◆  盛治仁/鑑往知來 一窺「消失的愛」
◆  方祖涵/凱特琳.克拉克帶來的新狂熱
◆  蘇益仁/賴清德準總統的癌症三支箭









闕志克/民主政府裡最危險的部門


2024-05-09 06:55  聯合報/ 闕志克(作者為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大法官詹森林在憲法法庭辯論中提問「廢除死刑違反多數民意,但大法官是否一定要跟民意妥協?」這個問題直指憲法法庭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及大法官應依循什麼法則作出裁決。憲法法庭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針對特定法律是否合憲,提出分析、解釋及判決;一旦法律被判定違憲,就應根據判決予以修改或廢除。因為民主國家的法律都是由選舉產生的立法部門制定,所以當憲法法庭作出違憲判決時,雖然大法官沒有直接民意基礎,卻可以推翻民意機關的決定

台灣憲法法庭的運作仿照美國最高法院。美國開國諸賢在建國之初設立最高法院的目的,在防止多數藉由立法或行政權的掌控壓迫少數,因此最高法院設置初衷原本就含有「反民主多數決」精神然而,僅因最高法院可以推翻行政或立法權的法律規定,是否意味著它可違背多數人民的意志答案是否定的

正因為最高法院不是選舉產生,其解釋憲法的權威必須建立在行政和立法部門的尊重與認同,而自我節制與約束正是最高法院建立公信力最重要的心法。其中最關鍵的一種自我節制,是對牽涉人民情感價值或切身利益的政治議題,要麼根據民眾明確表現出的偏好作出判決,要麼就乾脆婉拒介入。尤其當捍衛少數人的利益需以犧牲多數人的利益為代價時,最高法院基於民主原則幾乎都站在多數人這一邊統獨問題」與「國家疆域問題」就屬於這類問題,「死刑存廢問題」也是

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自由派當權的美國最高法院在社會還未形成共識前,以維護隱私權為由貿然判定憲法保障婦女墮胎權,引發之後數十年廣泛的抗爭。到了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保守派主導的最高法院原封奉還,主張墮胎權應交由立法機關規範,儘管有七成以上的民意並不贊同這項判決,仍一舉推翻美國婦女享有近五十年憲法保障的墮胎權利。這兩個判決其實都牴觸當時主流民意,因而造成後續巨大社會動盪

最高法院另一種自我節制的表現在於避免法官造法」。大法官屏除政黨立場利益與個人意識形態,單就憲法條文精神與當下社會民情的考量,作出最適切的判決。即使大法官認定某些法律規範不周或老舊過時,也不能越俎代庖、化違憲判決為法條樣本,侵犯立法權。

近年來「法官造法」最有名的例子,當屬美國最高法院對行政部會施加「重大問題原則」的限制:當立法部門沒有對行政業務中嶄新且具重大政經意涵議題明確授權時,行政部會不能仗恃專業職能知識自行其是,而應回頭向立法部門要求重新授權。但立法部門通常缺乏相關專業,取得此類授權往往曠日廢時。因此,當判定某法規牽涉重大問題時,最高法院實質上已將該法規撤銷。譬如最高法院就以氣候變遷屬重大問題為由,判定環保署在未取得國會授權前,不得強制現有發電廠遵守因應氣候變遷所訂的清潔能源法規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曾說司法部門既不像行政權掌握軍隊,也不像立法權控制荷包,所以對人民最沒危險性。但自從川普送進三位保守派大法官後,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愈來愈具黨派偏見,也與主流民意漸行漸遠對民主社會威脅日益嚴峻,最近甚至主張前任總統可像國王般享有某種司法豁免權。台灣現任大法官的黨派屬性比美國最高法院更加傾斜,所以更應自我約束謹守分際極力避踏美國最高法院忽視民意覆轍,以免將憲法法庭推向民主政府裡最危險的部門。 



黃正忠/別讓台灣今後的路走樣

◆  黃正忠/別讓台灣今後的路走樣








黃正忠/別讓台灣今後的路走樣


2024-05-09 06:55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沙漠氣候所在地杜拜四月中旬一場暴雨,一年雨量十二小時內傾洩而下,再次上演去年氣候大會 COP28 前的大淹水。多國淨零已入法,石油經濟也確立必須退場,然全球排碳仍持續快速上升。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以來,月均溫已連續超過十個月破暖化紀錄;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以來,第一季連續三個月的月均溫更是較一八八○年暖化超過一點五度C。尚未見全球排碳峰點的氣候行動,依然疲軟無力。

不想為時,沒陽光、沒風、颱風都是不開發風光電的藉口;必為時,即使惡劣氣候與地方勢力介入仍不足以阻撓一個個離岸風場拔海而立,展現全球前廿大最具潛力離岸風場,十六處在台灣海峽的英姿。一個能為可達的改變,千萬不能將如火如荼澆滅。

在石油經濟時代,台灣成為世界前廿大貿易國、前廿大股市、前廿大最富有的國家、前廿大最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以及前廿大對外投資的國家。在低碳淨零經濟時代,我們得思考台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國家,想要掙得什麼樣的科技、文明、人才與經濟勢力?能源革命低碳淨零經濟基本功系統性轉型才是世界可活無悔道路,還包括材料、建築、所有運具、農業、物種與生態系、人性價值、內化環境與社會外部性真實成本與價值

在兩岸學生交流頻繁的年代,陸生常提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兩點心得,一是在台灣常找不到垃圾桶,但馬路卻非常乾淨;二是台灣人特別愛排隊,連在台北火車站郵局多台提款機前沒有任何格線,民眾提款仍然會主動排隊。這是一種具有格調的生活、習慣、文化。

科技再厲害、教育程度再高,讓西方與日本人體驗到馬路如虎口的台灣,一切尊敬立即大打折扣。在行車未禮讓斑馬線上行人,導致層出不窮的斷魂與家庭破碎事件後,總算驅使政府祭出「未禮讓行人罰鍰六千元記點並參加道安講習」的法規,讓台灣有機會可以擺脫「行人地獄」惡名,也終於可以看到行車禮讓行人的文明。一個能為可達有尊嚴的文明,我們等了幾十年!

有次在台北市開車接送來訪的外國友人時,他問我說台北市街道內線車道地上常有四個大字是什麼意思,我回答「禁行機車」,友人回道:「你不是告訴我台灣高中生幾乎百分百都可以成為大學生,那這些在禁行機車車道中穿梭的年輕人,都不識字嗎?」這是路權、法治與文明素養之爭,是交通運行生態系必須共同擔的業。「禁行機車」車道的亂象將繼續考驗台灣社會的文明!

過去台灣走入石油經濟時代時沒有錢,但當時能相忍為賺長線的錢今天台灣走入低碳淨零經濟時代時很有錢,卻汲營不能相忍只為賺短線的錢。這麼看來,我們今後的路能不走樣嗎?千萬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