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捷克早公開 台灣還搞封鎖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4151/web/ 

◆  賴就職演說 如何釋善意
◆  捷克早公開 台灣還搞封鎖
◆  仲裁可幫法院減輕負擔
◆  戰狼告洩密 純屬多此一「按」
◆  太空養魚 台灣有機會嗎
◆  美挺巴學運省思 對話更勝手銬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捷克早公開 台灣還搞封鎖


2024-05-09 03:44  聯合報/ 季節/新黨輿情中心主任(台北市)
季青漫畫


立委徐巧芯看到外交部送立法院的文件中,提到我方與捷克衛生科技院簽訂一千萬美元援助烏克蘭重建醫療計畫,質疑涉及弊案並對外公布,卻是被外交部以該文件為密件,赴地檢署告發徐巧芯涉犯洩密罪。

然而,立委馬文君揭露,捷克政府的「現代經濟外交」雜誌在三月廿六日就已公告這筆捐助計畫,收錢的國家都已公開了,我方卻列為機密,還要對立委提告。立委鄭天財也問外交部是否要求此援助列為機密,外交部次長田中光回答,「我們不能告訴它你這個要列密、你這個不能列密」。

民進黨政府到底是多看不起台灣人民,別的國家都早已看得到的資訊,只有台灣人不配看到,應該讓政府持續保密?

理論上,要防堵台灣人看到捷克公布的資訊,唯一的可能,就是建構網路防火牆,讓台灣民眾看不到外國網站,然後對進口書報雜誌加以查禁。所以,未來民進黨政府是真要這樣徹底封鎖台灣人民知的權利,還是繼續自欺欺人的禁止立委講出在國際上早已公開的事情呢?

從蔡英文升等論文保密三十年,到本次援烏事件,凸顯民進黨政府在保密選擇上的無限上綱與荒腔走板

民主國家,除非有極不得已的理由,否則政府資訊就應該對人民公開,供人民解檢驗,如果認為自己什麼都不需要知道,一切交給政府決定就好,那還要民主制度做什麼?立委揭露早已公開的事情沒有錯,該檢討的是濫權封鎖你我知權利的政府。













仲裁可幫法院減輕負擔


2024-05-09 03:43  聯合報/ 李復甸/東吳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台北市)
司法改革示意圖。圖/Ingimage


仲裁與調解是重要的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在歷次的司法改革會議都曾提出重視仲裁,而未能落實。

所謂仲裁,係當事人依合意,循法院訴訟以外之程序,由無所偏倚之仲裁庭公平解決爭議之制度。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五九一號解釋曾謂:仲裁係人民依法律之規定,本於契約自由原則,以當事人合意選擇依訴訟外之途徑處理爭議之制度,兼有程序法與實體法雙重效力,具私法紛爭自主解決之特性,為憲法之所許。

仲裁不同於訴訟,訴訟由法院指定的法官審理,而仲裁係由雙方各自選定的仲裁人負責審理。選定的仲裁人可以是法律專家,也可以是與爭議事件相關聯的建築師、會計師、醫師等專業人員。仲裁只有一審,依法九個月必須處理完竣,不像法院可以上訴,一個案件可以進行數年。仲裁費時較短,因此花費的訴訟支出也相對較輕

既然仲裁有如此好處,為什麼並不普及呢?第一個原因是,社會對仲裁認識不多,不曉得除了訴訟還可以仲裁。一個案件可上訴三審,還可能有再審,基於訴訟費用的收益,律師固然喜歡訴訟但是基於律師法,律師必須誠正信實執行職務律師倫理規則言,律師於執行職務時,發現避免訴訟,符合當事人之利益時,宜協力促成之。因此,律師有向當事人告知仲裁方式的義務。法院於審理案件之前,亦應鼓勵兩造當事人同意轉為仲裁解決。

仲裁不普及的第二個原因,是政府對仲裁的不信任。民國七十八年六月十九日內政部台(78)內營字709046號函,通令機關,為符合雙方權利義務公平合理原則,營繕工程契約應訂明仲裁條款。其後第二條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鐵路地下化、台北捷運興建等各項重大工程陸續開展,引得大量外資進入,台灣成為四小龍之首。此與糾紛之迅速解決不無關聯。

但近年政府對仲裁採取負面看法,理由是擔心仲裁人偏心廠商,對公家不利;實際上是害怕仲裁程序太快,往往顯現出公務員未能依法做成行政決定,而招致辦事不力的指責。若訴訟不利,可再行上訴,等到法院判決確定,當時的公務員早已不在任上,也無由負擔行政責任。公務員這種不負責任的逃避心態,是政府採購糾紛大量湧入法院訴訟的主要原因。政府採購糾紛通常牽涉工程實務,非但複雜而且金額龐大,進入訴訟程序,無疑增加法院極大訴訟負擔。工程採購糾紛多年不決,投資人縮手。政府招標一再流標,卻墊高了財政支出。大量的訴訟案件也累壞了法官。

此外,法院應積極向仲裁組織學習集中審理,以簡化訴訟程序。法院訴訟程序採滾動式推進,經常兩個月開一庭,每次開庭原則上僅十五分鐘,頂多半小時。法官手上百餘件的案量,也是情非得已。司法院雖於民國九十一年公布民事訴訟集中審理程序參考要點,但司法實務並未落實目前仲裁機構部分案件已採取案件管理制度。案件之進行,已由仲裁庭指揮當事人召開案件管理會議,討論並作成審理範圍書及程序時間表。言詞辯論採集中審理,於連續程序一日之內,或接續之數日內完成大量節約庭訊時間,且能夠真正集中辯論,完成高效確實之訟訟程序

我們大可以利用仲裁分擔訴訟壓力,更該在制度上完善訴訟程序,讓法官能專注暇豫地審理案件,讓當事人公平客觀迅速地解決紛爭。

痛心優秀法官案牘勞形竟至尋短,亦不忍見法官佇立司法院前靜默抗議。我們在優秀法官的死諫中,學到了什麼教訓嗎












戰狼告洩密 純屬多此一「按」


2024-05-09 03:44  聯合報/ 蘇明通/公退(台北市)


外交部不滿立委徐巧芯公開揭露外交部密件部分內容,由條法司副司長許柏逸手持裝有刑事告發狀的信封,前往台北地檢署門口,按鈴告發徐涉犯刑法第一三二條第一項公務員洩漏國防以外機密罪並當場接受媒體採訪,展現高調戰狼作風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二四一條規定「公務員因執行職務知有犯罪嫌疑者,應為告發。」因此,外交部官員如認徐巧芯有犯洩漏國防以外機密罪之嫌疑,依法主動告發是對的。不過,相關內容早已在三月廿六日於捷克官方雜誌揭露,這還算洩密嗎?

此外,告發的方式,通常不是公務員以自己個人的名義向檢察機關告發,而是經過內部蒐集事實證據,書面簽報主管核批後,以機關名義備妥公函檢附書狀,再以郵寄或專人遞送至轄區地檢署收發處所之方式告發,必要時再發布新聞稿,讓大家知道機關已經告發了。但鮮有如一般民眾前往地檢署門口按鈴控告,順便接受媒體採訪之情形

地檢署門口裝設「申告鈴」,其目的係方便民眾以言詞告訴、告發或自首時,隨時都可按鈴申告。此鈴由執勤法警輪流管理,並指導民眾使用。凡欲以言詞告訴、告發或自首,一經按鈴,執勤法警就會引導民眾靜候值日檢察事務官詢問,依法製作筆錄。

外交部條法司副司長許柏逸手持裝有告發狀的信封,本來就不是要以言詞告發,則在地檢署門口按鈴告發之舉動,純屬多此一「按」,目的可想而知是要加大新聞張力但外交部有需要將告發的程序,如此高調搞得舉世皆知嗎

民主國家援助烏克蘭,常公開宣布直接援助事項及金額。我們的外交部援助烏克蘭,卻要保密且以間接管道方式進行,立委質疑就告洩密,實在有夠誇張。建議外交部換個方向硬起來,要求烏克蘭至少同意我方在基輔設台北代表處後,再提供援助












賴就職演說 如何釋善意


2024-05-09 03:44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新北市)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520就職演說備受關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五二○即將到來,賴清德作為「少數總統」,其就職演說的兩岸論述格外引發外界關注,雖尚不致於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但對兩岸關係,不同方案論述將產生不同影響。

檢視民選總統就職演說的兩岸論述,可謂皆是始於善意卻終於政策突變。例如大陸對陳水扁的就職演說表示聽其言、觀其行;對蔡英文的演說則表示是未完成的答卷。歷任民選總統在就職演說中皆對大陸釋放善意,最後卻以激化及挑釁兩岸關係為結束。如李登輝界定兩岸關係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陳水扁倡議一邊一國,及蔡英文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皆令兩岸關係陷入險境。

檢視賴清德兩岸路線及政策取向,至少約有三種典範可能性:

一是倡議親中愛台、統一要像東西德才叫統一、積極擴大兩岸交流與合作,如大幅開放陸生及陸客來台,並給予陸生健保及獎學金,此屬最大善意政策。

二是極端主張務實台獨,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並緊縮兩岸交流及合作,此將惡化兩岸關係,陷入惡性循環及兵凶戰危險境。

三則是屬於折衷性方案,宣稱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也無變更國號必要性,倡議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適度開放兩岸交流與合作。宣稱遵循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依據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可謂蔡規賴隨,具有一定程度善意。

賴的就職演說,依據其台獨政治光譜,兩岸論述將介於「務實台獨」及「維持現狀」間,尚難啟兩岸協商對話。

預期賴清德就職演說兩岸論述釋放的政治善意,將不及早年李登輝訴求統一、反對台獨、認同中華民族、中國人;也未達陳水扁及蔡英文。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李登輝就職演說提出兩岸同屬中國人、中華民族、中國人幫中國人、一國兩區、追求國家統一、不可能走向台獨等政治善意的表白。二千年民進黨首度執政,陳水扁倡議「四不一沒有」,可謂是民進黨內有史以來最為寬鬆的兩岸路線論述。

陳水扁提出這些自我限制相當具體化,比較具有政治善意;後又提出兩岸共同建構「未來一中」及「兩岸統合論」,以中華民國憲法回應對岸的「一中原則」,「憲法一中」的精神呼之欲出。蔡英文則宣稱依據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然此為障眼法,只重形式卻掏空實質,未明示內核中「憲法一中」與「一國兩區」意涵,其主張相對空洞化。故陳水扁釋放的政治善意比蔡英文多。

賴的兩岸論述相對激進挑釁,若能遵循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依憲法及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可謂是蔡規賴隨,然先前賴甚少提及兩岸關係條例。若賴提遵守兩岸關係條例,不再提務實台獨,不提兩岸是國與國關係,不提兩岸關係敵對是大陸單方責任而是共同責任,如此可謂釋放些許政治善意。

賴的就職演說基調溫和,應不成問題,也將是明智之舉。問題是兩岸法理定位無法完全迴避。就職演說的兩岸論述,最理性的選擇應是走向簡約風、溫和路線,避免爭議。大陸若有善意回應,也是雙方良性互動的開始。大陸打壓只會讓台灣民選總統愈加強硬;而民選總統在兩岸政策突變,也會讓兩岸關係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兩岸皆是輸家。回顧民選總統就職演說所釋放善意,若大陸能善意回應,民進黨也能「莫忘初心」,兩岸和平穩定「方能始終」。













太空養魚 台灣有機會嗎


2024-05-09 03:44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


大陸神舟十八號進駐中國太空站,同步展開九十多項科研專案,其中太空「養魚」專案,引發外界關注。

太空養魚受關注的主因在於,未來太空人和太空移民的飲食中,需要包含新鮮的動物性食物來源,如何提供新鮮、營養和安全的食物,對於月球載人基地的成功至關重要。若每周從地球向太空基地補給,在經濟和技術上都不可行。短期的解決方案是提供加工和預先包裝的太空食品,然而冷凍乾燥保存不穩定,營養素容易流失,且將食物送入太空極其昂貴。長遠的解決方案在於,太空人及未來太空移民需要在居住處找到生產食物的方法。然而在低重力條件下,想透過養殖動物生產蛋白質似乎並不可行。

反觀,水生生物不僅含豐富營養素,且已進化到能夠承受水基環境逆境,牠們能夠承受強流、波浪和與堅硬表面的碰撞,已處於微重力條件下,是以重力的改變應不會干擾魚生命周期中的游泳行為。何況相較於養殖家禽和哺乳動物,水生生物也會受到水環境保護,避免受到宇宙射線傷害:尤其魚類屬變溫動物,需要的能量比哺乳動物少五到廿倍,氧氣少約三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更少,產生的廢棄物也較易處理。特別是太陽系天體上發現的水具鹹水或超鹹水特徵,需經過淨化才能用作飲用水,但卻可用於養殖海洋生物,如藻類、無脊椎動物或魚類。養魚也可產生正向的心理和認知影響。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水生生物都適合,科學家指出還是需具備氧氣需求量適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生存時間短,以及對帶電粒子的抵抗力等特性。由於與人類形態和生理系統的同源性,斑馬魚、日本青鱂魚和劍尾魚,經常作為了解火箭發射期間的超重力和旅程期間的微重力對魚類胚胎和幼魚的影響,登上太空任務。其他如鯉魚、吳郭魚、鱒魚、比目魚或對蝦也同樣可考慮在太空中飼養。

亞馬遜公司創辦人貝佐斯曾預言,未來的人類將會在太空中建立殖民地,並在太空中出生。「太空養魚」一旦實現,將讓移民太空的可能性大增,外星環境地球化也不再是幻想。未來太空養魚技術、魚種和設備,若運用在地球上,不僅有助於糧食供給,降低糧食短缺的風險,亦將創造龐大的商機。太空移民想要自產所需動物性蛋白質,除了依賴養魚外,運用 AI 技術,3D 生物列印,協助魚細胞培養來生產「人造魚肉」,是另一條可行的道路。

台灣過去在養魚領域累積相當的技術和經驗,曾享譽國際,後陷入停滯,如何透過「太空養魚」範疇研發,重振台灣水產養殖雄風,值得新政府省思!














美挺巴學運省思 對話更勝手銬


2024-05-09 03:43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台北市)


最近美國各大學校園出現了一股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抗議浪潮,引發了一場圍繞著學術自由、言論自由和高等教育機構自主權的激烈辯論。這些主要以帳篷紮營形式進行的抗議活動,遭到了大學管理階層不同的應對,有的選擇和平談判,有的則採取了武力清場,大批學生被捕。

這場爭議的核心,是如何在保護學生表達觀點的權利與確保大學正常運轉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雖然大學一直堅持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的原則,但帳篷紮營所造成的干擾,讓管理階層不得不努力尋找一個中間地帶。

一些學校如布朗大學、西北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選擇與抗議者對話,達成協議以部分滿足學生的訴求,同時維持校園秩序。這些妥協措施包括讓大學校務基金投資標的更透明、為巴勒斯坦學生提供資助以及在一定條件下允許有限紮營等。

但也有一些學校採取了強硬手段,派出警察驅散帳篷並大規模逮捕示威者。哥倫比亞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校園內上演了員警鎮壓學生的場景,這引起了教師、言論自由捍衛者和民權組織的廣泛批評,他們認為這種高壓手段破壞了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原則。

目前事態已升級到全美層面,一些美國國會議員也加入了這場討論。在這種充滿爭議的氣氛中,人們對學術自由和教師在教學、研究和發言時免受打擊或外部干預的氛圍是否正在受到侵蝕表示擔憂,大學管理階層會不會在政客、捐贈者和校董會的壓力下屈服,限制了不受歡迎的言論和觀點?

學術自由的擁護者認為,大學應是自由探索和智力追求的堡壘,各種理念能夠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得到挑戰和辯論。試圖沉默或懲罰教師就其言論,尤其是涉及以色列—巴勒斯坦這種敏感地緣政治問題的言論,可能會對學術討論產生寒蟬效應,阻礙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

鎮壓學生抗議也引發了人們對校園言論自由界限的質疑,雖然大學有權對示威活動設置合理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的限制,但用暴力鎮壓和平抗議已超出維護秩序的範疇,侵犯了學生表達觀點的基本權利。

隨著事態持續發展,人們意識到這些問題已經超越了目前抗議活動的範圍。圍繞大學校園的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辯論,觸及到高等教育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言論自由的界限以及大學在外部壓力面前維護自主權的能力等更廣泛的問題。

要解決這一系列複雜問題,需要在維護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原則的同時,確保大學校園的安全和正常。這需要開放的對話、相互理解,以及堅守高等教育作為一個智力探討、批判性思考和追求知識的空間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