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經濟/對金管會顧主委的三個期待

.聯合報社論..總統要團結國家很難,分裂社會卻很容易
.聯合報黑白集.新內閣「法家」當道
.經濟日報社論.對金管會顧主委的三個期待







經濟/對金管會顧主委的三個期待


2017-09-07 02:4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準金管會主委顧立雄。 記者胡經周/攝影



在蔡英文總統任命賴清德出任行政院長後,賴院長隨即宣布由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主委顧立雄接掌金管會,馬上引起藍委強烈批評,金融界更議論紛紛,而顧立雄自己則説,當他被詢問意願時也嚇了一跳,可見這是非典型的任命案。
要論斷此一任命案前,必須先瞭解金管會成立的目的。金管會的任務是健全金融機構業務經營,維持金融穩定及促進金融市場發展,因此金管會主委的專業要求,有別於其他部會。
過去金管會主委的任命主要是以金融或經濟專長為考量,而且大都有長期金融主管機關或實務的相關經驗,而顧立雄在從政前的經歷則是從事律師工作,因此引發專業不符的批評。面對各種批評,行政院則認為顧立雄擔任律師的生涯對接觸金融領域也有經驗,台灣是小國寡民的國家,就像打籃球一樣,「個子矮就一定要速度快,沒有包袱才能跟別人競爭。」
金管會主管金融市場及金融服務業之發展、監督、管理及檢查業務,其重要性不亞於任何一個部會。而金融市場包括銀行、保險、證券、期貨及金融衍生商品市場,其中,銀行業資產40餘兆元、保險業資產20餘兆元、上市上櫃公司市值約30兆元,再加上其他金融機構,金管會主管的金融機構與市場有百兆之譜。
如此重要部會的首長,對專業的要求,相對的也高出許多;這也是過去對金管會主委任命需具備專業的主因。
相對來說,執政黨這兩次任命,則趨於寬鬆,行政院上述的回應則缺乏說服力。顧立雄過去律師工作雖也涉及證券市場,但金管會業務還包括金控、銀行、保險相關法規與實務運作,這也是外界疑慮的地方。
或許行政院認為做好金管會主委,未必一定要有金融直接知識與經驗;但我們還是要從專業的角度、促進金融發展的方向,對顧主委提出三個期許。
第一是,儘快瞭解金管會重要業務,善用並信任文官體系的經驗,避免給人政治性施政的感覺。
第二,金管會主委應具備的資格不能僅侷限於專業性,更重要的是獨立性!而金管會組織法也載明金融監理業務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之前顧立雄主政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是政治性較強的工作,其屬性迴異於金管會。2010年以前,金管會運作為九位委員的合議制,希望增強獨立運作;之後金管會改成首長制,因此對主任委員之獨立性期待更為殷切。
顧立雄在接掌金管會後,如何獨立行使職權?基本的要求是,在進行金融監理業務決策時,必須獨立於任命他的執政黨、被監督的金融業者、公正對待所有金融機構,並且保護金融消費者與投資人的合理權益。
自從去年520以來,短短13個月,金管會已歷經第三位主任委員,這對金管會運作的穩定性勢必產生衝擊,可見要做好金管會主委並不容易,而執政黨也在嘗試如何定位金管會主委這個職位。綜觀過去金管會主委離職的原因有發生重大金融爭議事件、金融海嘯缺乏有效對策、金融機構擠兌處理不當,也有金融監理太過嚴苛,金管會主委一方面要金融監理,另方面又要促進金融產業發展,確實不易兼顧。
未來可預見的是,在各國中央銀行陸續採取緊縮資產負債表的貨幣政策、匯率與股市波動變大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的風險勢必逐漸增加。而台灣金融機構在全球競爭的壓力下,競爭力仍有待提升,因此我們對金管會顧主委的第三個期待是,希望他能率領金管會團隊,合理的開放金融業務與塑造數位金融的發展空間,並且增強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與法律遵循的品質。我們期待顧主委能夠提出令大家耳目一新的融合金融發展與監理的施政方針。


聯合/新內閣「法家」當道


2017-09-07 02:4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新內閣「法家」當道,黨產會主委林峯正、政委陳美伶、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全是法律系出身。 圖表/聯合報提供



賴清德內閣明天上任。從這兩天的職務調整看,幅度並不算大;但令人吃驚的是,新內閣「法家」當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根據賴清德出場首日所公布的人事看,五名新政務官中,就有四人是法律背景。除了副院長施俊吉外,包括秘書長卓榮泰、政委陳美伶、金管會主委顧立雄、黨產會主委林峯正,全是法律系出身。這點,究竟是近親繁殖的結果,或者是蔡政府要獨尊法家、整肅法紀,令人好奇。
顧立雄在黨產會任內如何踰法而行、追殺藍軍,大家都看在眼裡,他也因此得到「東廠」、「錦衣衛」的封號。果然,追殺有功的,立刻獲賜錦衣,晉升金管會;全無金融專業,也能監管金融。林峯正作為太陽花學運和司法改革的幕後推手,也因「功在民進黨」,同樣封官晉升。
更令人百思不解的,則是陳美伶的安排。行政官僚出身的陳美伶,向來扮演的是幕僚角色,這次不僅從秘書長職調為政務委員,更兼任堂堂國發會主委,不知是何德何能?國發會主委號稱是國家總體發展建設的總舵手,新內閣卻安排一位完全沒有任何財經背景或資歷的人出任,難道是要用法律來拚經濟?或者說,國發會未來的功能,將被「研考會化」,變成只監督「前瞻建設計畫」的推動?而如果陳美伶因擔任過賴清德副市長而一步登天,未來內閣格局可想而知。
台灣正待拚經濟,卻撞見法家當道,氛圍肅殺,令人不寒而慄。


聯合/總統要團結國家很難,分裂社會卻很容易


2017-09-07 02: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鄭清元攝影



世大運結束後,蔡英文總統在她的臉書專頁留下「台灣可以很團結,這是今年夏天我們一起體會的事」字句。這句話,蔡英文連說了兩次,顯示她對世大運期間國人一起為選手喝采加油的場景難以忘懷。遺憾的是,這樣團結景象,與蔡政府的作為毫無關係。
舉例而言,同是蔡總統的臉書專頁,從世大運開幕到結束,一共發表過不下廿篇感想,其中提到數十次的「台灣隊」、「台灣選手」、「台灣代表隊」;但是,提到「中華隊」、「中華健兒」的次數呢?是零次,一次都沒有。
在整個世大運期間,或者說蔡總統一直以來就是如此,似乎忘了她的總統職銜上頭的國名是「中華民國」。她也忘了,或裝作忘了,對「中華隊」有傳統深厚感情的國人仍不在少數。例如,出身阿美族的女子舉重金牌國手郭婞淳,就言必稱「中華隊」。這些民眾,難道不是蔡英文要「團結」的對象?
作為獨派政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刻意迴避「中華民國」,可以理解。但作為中華民國總統,世大運本是團結不同族群、不同政治立場國人的好機會,蔡總統不但輕易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更做出與自己職務背道而馳的政治表態。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當選總統前,她曾說「團結台灣是領導人的責任」;選舉結束後,她也說「台灣會因民主而團結」。缺電時,她要全民「團結度過難關」;年改相關法案通過後,她說「改革之後,就是社會團結的開始」。對於轉型正義,她說「讓台灣能繼續清理歷史錯誤,迎向和解與團結的未來」。她不時把「團結」二字掛在嘴上,但事實又如何?
事實是,蔡總統提到「團結」,永遠是要人民團結在她的主張下。但在決策時,她總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一意孤行。遇到反對意見,蔡政府作勢溝通不成,就置之不理。若民眾再有反對甚至抗爭,政府就扣上「反改革」的帽子,甚至用自己的方式任意曲解,只求遂行己意。這是她所謂「團結」的真相。
當世大運接近尾聲時,立法院就上演了這樣一齣戲碼。為了抵制前瞻預算過關,在野黨提出上萬修正案杯葛。依以往的國會運作,這原是少數對抗多數的慣用手段之一,民進黨過去屢屢使用。根據立法院既有議事規則,身為多數的民進黨若無法在協商中取得共識,依法只能一案一案表決。孰料,民進黨竟挾席次優勢,以「一事不二議」為由封殺所有在野黨提案。於是,前瞻第一期預算雖然過關,卻為日後的立院運作埋下無窮盡的政治與法律爭議。
對於執政黨以這種手段通過預算,蔡總統並非不發一語,而是要求「黨團同仁一定要堅持」。換句話說,對於民進黨議長蘇嘉全以違法手段挾多數暴力霸凌少數,蔡總統不只是「默許」,而且是公開表示支持。在治理國家與政黨利益之間,蔡總統再次選擇了後者,也割裂了人民對民主的信任。
作為一位民選且掌握實權的總統,蔡英文有她自己的理念和政策要推動,這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總統的理念和作為無法盡其可能涵括最大多數的人民,或甚至常常煽動一群人民去仇視、鬥爭另一群人民;那麼,要高倡「團結國家」,即屬空談。最低限度,國家元首縱然不能積極扮演「團結國家」的角色,也不應該成為「分裂」的罪魁禍首。
很不幸,蔡總統和蔡政府的所作所為,正是朝著「分裂人民」的方向前進。當然,相對扮演團結角色,這條只需要用政治語言和意識形態、討好部分民眾的路好走許多,但所留下的禍患,卻無法回復;法治的淪喪、族群的對立、政治的惡鬥也將無止息的一天。蔡總統若無法真正看清團結的本質,今年夏天,國人記住的,也只會是蔡政府帶來的一團混亂而已。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2017-09-07 02:01 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教授)



百年一次的日全食,發生在今年八月廿一日的美國。這個天文奇觀,雖然只有短短二分鐘形成暗黑世界,日全食過程從美西的奧勒岡州,橫跨中西部到東南部,卻讓上億的人來觀賞本世紀奇景。
一個世紀前許多人仍相信「日全食」是朝代衰亡或世界末日的警訊,如今科學進步民智大開,即便是三天後發生了哈維颶風蹂躪德州沿海,帶來百年超大雨量,休士頓一片汪洋損失慘重,「日全食」並未被認為是元凶。且大家也都了解「日全食」的出現,取決於人們所在的位置。當美國十二州陸續陷入黑暗,多數的州仍陽光普照,而台灣在那幾天是超過卅六度的高溫!
廿一日當天,手機傳來美國朋友所拍攝各式各樣日全食照片,讚嘆宇宙的神奇之際,台灣各主要電視台正反覆地播放,反年改團體推柵欄和警方衝突的一幕,並大肆批評「阻礙選手入場,丟了國家的臉」!
回想世大運開幕那晚,我一直守候在電視機旁,不斷地轉台想要找尋關於世大運開幕式的報導。一直到九點鐘以後,各電視台幾乎同時出現跑馬燈「反年改團體…丟了國家的臉」以及幾個相關畫面。我心想,發生時間不是七點鐘左右嗎?如果有那麼嚴重,何以當時沒有SNG轉播陳抗鬧事呢?
世大運從爭取到主辦權以來,有過紛紛擾擾,還曾被當作爛攤。開幕前兩周媒體披露,台北市政府宣傳不夠,市民似乎只對彩繪捷運車廂感到有些創意,許多人甚至不知道何時開幕?加上售票情況不理想,真叫人捏把冷汗。
沒想到,開幕式鬧場消息一出,隨著中華隊不斷摘金,世大運整個熱起來,只要有中華隊的比賽一票難求!於是,政治人物見獵心喜,從諉過轉而爭功!
世大運一夕間逆轉勝,究竟怎麼來的?媒體忙著追明星臉,認為是選手們顏值高吸引了民眾;然而,卻有網路酸客認為,是「反年改團體…丟了國家的臉」的報導以及黑衣人襲警那一幕,才激發人們對於世大運的注意力!這些歸因,很難證明「不對」,就像是「日全食」與「哈維颶風」,很難證明「沒有關係」!
世大運獲得民眾普遍的肯定,柯市長閉幕式致詞所言相當中肯,原本大家不看好(似乎也包括他自己),卻能風光結束,他謝謝前市長郝龍斌,以及從中央到其他縣市的配合;這句話終於超越了立場,展現出泱泱氣度!值得注意的,柯市長也謝謝市府同仁六年來的努力以及上萬志工的投入,這句話更讓一年來烏雲罩頂的公務人員帶來一線曙光!
的確,十二天的賽事能順利進行,各國選手對於市府的接待也很滿意,這些要歸功於市府同仁與志工們的努力。然而,最能激發士氣的,當然是中華隊將士用命表現突出,獲得獎牌數不僅遠超過賽前的評估,更打破歷年紀錄!選手與教練們不知經過多少辛酸歲月的養成與訓練,才能在關鍵時刻贏得勝。「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這就是最好的例證!
世大運在颱風季節中舉行,老天沒有來攪局;而最令人擔心的恐怖攻擊,也沒有發生。這不知要感謝誰?或許是柯市長誠心吃素化解了可能的天災與人禍!無論如何,這場世大運振奮了人心、把台灣推向了國際舞台、證明了公務人員絕非米蟲、同時也考驗了政治人物的氣度!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名家觀點/稅改≠加稅 企業界別誤解

名家觀點/稅改≠加稅 企業界別誤解


2017-09-07 01:37 政治大學  陳國樑(作者是政治大學財政系副教授)

讓人翹首引領以待的股利所得課稅方式及兩稅合一制度改革,在林全院長的強力主導下,以「全民稅改」樣貌粉墨登場。回到熟悉的稅改戰場,林全可望縱橫捭闔,立掃「一例一休」政策以來,揮之不去的罩頂陰霾。然這場已經寫完腳本的「全民稅改」大戲,在拉開布幔後,林全隨即遞出了辭呈,但未來不論生旦淨丑角色如何交替,都仍是林全個人政治生涯的壓軸大作。
剖析連日來的討論,部分學者及專業人士對於公平面似乎仍有疑慮,尤其是甲案的股利所得課稅方式。欲「量能課稅」,必然使稅制複雜化;甲案的簡便優勢是犧牲量能課稅原則的提案,財政部應認真考慮「下架」甲案。
如採乙案,並小幅提高稅額抵減比率,例如自8.5%提高至10%,則當可消弭小股東稅負有可能增加的問題,中華財政學會提交稅改報告所建議的比率為10%或15%。
個人所得稅量能課稅機制的設計,確實能夠有效促進所得分配公平,一旦減稅,勢必有害所得分配公平。股利所得稅負的整合,如在於減輕其在公司與個人兩階段課稅而造成的過重稅負,則成功的整合結果就是對資本所得減稅。因此,不論股利所得稅負如何整合,一旦發揮作用,有害所得分配公平會是必然的結果。當然,股利所得稅負整合的本意非在促進所得分配公平。
另一方面,工商界對於稅改「加稅」有不滿聲浪,這反應實為誤解。的確,稅改方案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所稅)稅率自目前的17%提高至20%,但未分配盈餘稅加徵率(保留盈餘稅稅率),則自目前的10%下跌至5%。這一增一減間,保留盈餘稅稅率減半不僅彌補營所稅稅率的上升,還可使盈餘完全保留不分配的公司總稅負下跌。此外,由於《所得基本稅額條例》(最低稅負制)之營利事業稅率仍維持12%,並未有配套調整規畫,因此適用最低稅負納稅之公司,若將盈餘保留不分配的,尤其可獲得最大的利益。以下舉簡單一例說明之。
以公司所得總額為100萬元計算,現制營所稅稅率為17%、保留盈餘稅稅率為10%下,公司之稅後盈餘完全保留不分配,總稅負為25.3萬元(100萬×17%+83萬×10%);若適用最低稅負制,則總稅負為20.8萬元(100萬×12%+88萬×10%)。根據稅改規畫之新制,營所稅稅率為20%、保留盈餘稅稅率為5%下,公司同樣將稅後盈餘完全保留不分配,總稅負為24萬元(100萬×20%+80萬×5%);若適用最低稅負制,則總稅負為16.4萬元(100萬×12%+88萬×5%)。
進而言之,提高營所稅稅率3個百分點,同時降低保留盈餘稅稅率5個百分點,由於兩者同屬公司階段稅負,似乎多此一舉。細而究之,財政部實別有用心。其用意在於鼓勵公司將稅後盈餘保留、不作發放,因此在提高營所稅稅率後,如公司有意將稅後盈餘再投資而保留不分配,則經由保留盈餘稅稅率的下跌,「退還」營所稅稅率上升而增加的稅負,避免影響企業將盈餘再投資的意願。此舉與英國去年兩稅合一改革思維一致。英國於民國105年(2016年)4月6日起廢止設算扣抵的兩稅合一制度,原因之一即在於消弭設算扣抵制下可扣抵稅額的存在,而使公司有過度的誘因分配稅後盈餘、無法將其用之於實際投資
最後,至於稅改方案「打擊投資意願」、「無助經濟成長」等評論,純屬臆測,不加評論。

陳國樑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現任政大財政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產業組織、財務經濟學、稅務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