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從大陸兩會觀察政經動向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2686/web/ 

◆  聯合報社論/胡搞與包庇:清點基隆東岸商場這池渾水
◆  聯合報黑白集/白浪滔滔海巡怕
◆  經濟日報社論/從大陸兩會觀察政經動向






經濟日報社論/從大陸兩會觀察政經動向


2024-03-13 00:45  經濟日報/ 社論
中共全國「兩會」日前閉幕,日經亞洲報導,這次兩會出現五個「沒有」,包括沒有總理記者會、沒有令人驚喜的經濟政策、沒有改變的外交政策、沒有風險的安全措施及沒有偏離習近平路線。新華社


最近中國大陸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及政治協商會議,即所謂的兩會。兩會重點之一在回顧中國大陸經濟趨勢,以及未來發展重點。兩會最重要的「政府工作報告」,雖然強調中國大陸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經濟表現平穩,成長率為5.2%,達到預期5%;卻是除了新冠疫情大陸封關鎖國期間之外,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以來經濟表現最差的一年。達標掩蓋不了大陸經濟不振事實

今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目標仍訂為5%,並強調穩定性,顯示中國大陸經濟高成長時代已成歷史。目前中國經濟面臨內需不振、投資低迷,失業率偏高,房地產市場泡沫化、地方債務危及金融市場穩定等問題中國大陸今年重點政策在解決上述問題,但是房地產及地方債務問題,目前只是不再惡化;所留下的財政問題,以及對國內消費信心影響,短期恐難以回復,成為經濟成長的重大阻力。

大陸對外則面臨全球經濟情勢低迷,出口表現不佳,今年預估也難大幅反轉;中國大陸的「雙循環」成長模式,內外引擎均呈現失靈。

特別是美國強力制裁,在關鍵技術對大陸的箝制策略,迫使中國大陸加速創新,尋求技術突破,才能擺脫美國的壓制,但目前在前瞻領域方面,大陸仍多數居於劣勢。美國將在11月舉行總統大選,拜登與川普會再次對決,川普多次批評拜登對中政策缺失,影響美國經濟。

為了拉抬選情,預估選前拜登會擴大對中國大陸制裁力度,加碼更多「掐脖子」措施,對中國大陸是一大挑戰。

在美中經貿對抗下,台灣明顯傾向美國,甚至配合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脫鉤政策;對於大陸經濟走下坡,不但多所嘲諷,甚至還認為大陸對台灣依賴反而增加,但應務實看待大陸經濟變化。

中國大陸在經濟失速,內需不振下,也使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降溫,去年為衰退最快的地區;台灣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為35.2%,為近20年新低

雖然對大陸市場依賴下滑,可以降低風險;但對大陸的出口不振,也是台灣去年經濟成長率只有1.31%,創14年新低,在東亞殿後主要原因

另外台灣去年對東南亞投資,超過中國大陸,大陸不再是台灣最大海外投資據點;政府視為擺脫對大陸依賴的成果,甚至宣揚為新南向政策的亮點,但應客觀研析此發展。台灣長期對大陸投資,雖然對大陸過度傾斜,但也帶動對大陸中間產品的出口,充分發揮大陸加工據點功能,形成另類的產業分工及三角貿易,對台灣經濟有所貢獻。未來在對大陸投資降溫,轉往東南亞下,與台灣是否能維持一定程度的分工?以「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能否延續?攸關台灣經濟的發展。

大陸兩會也觸及兩岸關係,特別是今年兩會在台灣總統大選與總統就職之間,時機相當敏感,引起更多的關注。

綜整兩會對兩岸立場,除了維持九二共識及反台獨外,也將加強「涉外法制建設」,主要是打壓台灣在國際上地位,直指將取代台灣在中美洲議會地位

在大陸加強壓迫台灣國際空間下,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會更艱難。特別是今年下半年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將召開執委會,審查台灣及中國的申請案。中國大陸必然會強力杯葛台灣,面對因應大陸全面阻撓,台灣突圍困難度極高

兩會對台灣立場維持強硬,再加上近來由中國大陸片面修改 M503 航路、大陸漁船翻覆事件、台灣實施赴大陸團客禁令、大陸揚言擴大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對台灣關稅優惠範圍,以及大陸加諸台灣的其他反制措施。兩岸關係在賴政府未上任前,已經進入寒冬。











聯合報黑白集/白浪滔滔海巡怕


2024-03-13 00:38  聯合報/ 黑白集
大陸漁船越界捕魚。示意圖(非本件新聞事件)。圖/海巡署提供


三艘大陸漁船日前直闖苗栗近海六浬處非法捕魚捕光魚還搗毀我漁網,卻不見海巡署執法。海巡高官說,當天獲報,因風浪太大,百噸小艇無法出航,因此用雷達監控。白浪滔滔,海巡怕怕;受害漁民只好回家爆料。大陸漁船則乘風破浪撈到次日才離開。蔡政府彈性好大,遇風強浪高,就不必捍衛人民及國土

案發地在內海,比領海更貼近本島。官員稱雷達全程監控,但綠營擔心的屠城木馬,雷達能看透嗎?海巡小艇不耐風浪,陸漁船卻照常作業,而海巡難道派不出大艦?我漁民出海,發現設備全毀即報案;漁民能出海,海巡倒要躲風浪海巡署金馬窮追不捨小題大作;在本島卻看天吃飯,坐視漁民在家門口被欺負。

蔡政府別裝了!海巡署不是避風浪,是奉命避政治風頭,敵近家門不動如山,以免再生事。怪哉,不是有美軍五艘航母當靠山嗎?

綠委沈伯洋上周質詢邱國正,質問海防破口。他說金門事件後,海巡署執法能量下降,要求國防部因應,以免中共得寸進尺。黑熊戰士問錯人;總統和國安團隊都說台海風平浪靜,邱國正能如何?

海委會前倨後恭,如此識時務,為何金門出事不說實話顧大局?管碧玲說謊誤國害慘海巡署寸步難行,連抗中保台都演不下去。今天人民損失漁獲和漁網,但明天之後呢?











聯合報社論/胡搞與包庇:清點基隆東岸商場這池渾水


2024-03-13 00:43  聯合報/ 社論
基隆市政府重新辦理東岸廣場招商,其中東岸商場原營運廠商NET對市府招商、點交作業多所質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基隆市「東岸商場」經營權爭議從年初延燒至今,前、後市府和廠商各說各話,彷彿羅生門。但最關鍵的產權之爭,是非曲折已逐漸清晰。林右昌在擔任基隆市長時罔顧合約法令,中央原有機會導正卻坐視不理,是所有爭議根源。

基隆東岸商場引進民間廠商活化經營,確實帶來人潮與錢潮。但政府施政,講究的是「依法行政」,不能隨便踰越法律規定。東岸商場的經營權和產權混戰,也不能僅從「經濟效益」論斷是非。

東岸商場開發,始自基隆市府於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初與「大日開發」簽約,其標的僅限於興建「停車場」,期限五年。但大日開發隨即轉與 NET(主富公司)簽約,合約竟長達十年,是違法的開始。其後,NET 在停車場上增建二到四樓商場。這項合約的違規轉手,合約主體由停車場變成商場,時間由五年變成十年,在在是今天各種爭議的禍根源起

檢視兩次合約內容,可謂疑點處處。首先,林右昌的市府團隊與大日公司簽約時,僅限「停車場」的經營,這是單純的「停車場委外案」,屬於《促參法》中的 OT 案。但大日換手由 NET 經營後,卻另加蓋商場,則變成以經營商場為主體,停車場成為附屬。「停車場委外案」變成「商場經營」,使 OT 案變成 ROT 案,合法性顯然大有問題。

其次,基隆市府與大日的合約僅到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但大日轉租給 NET 的期限卻到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林右昌任內,為何對此顯不合理的轉租不聞不問?NET  願出資興建商場,可能是以為握有十年長約;但它何以有把握一定會獲得續約,林右昌市府的角色則耐人尋味。

根據《促參法》,委外經營者若要轉租,須經政府同意。因此,林右昌市府對東岸商場轉租給 NET,不會毫不知情。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林右昌多次主持會議,拍板同意 NET 的增建案,足見他對過程顯了然於胸。問題是,他並未修改及補正「大日」轉手「NET」的合約要件,以致迄今商場產權誰屬依舊不明。

促參法的「OT」(營運-轉移)模式,是業者在政府既有的公共建設上營運,營運期滿即將經營權交還政府。NET 接手並增建後,雙方關係卻變成「ROT」(增建-營運-轉移),業者出資增建、營運,營運期滿再將經營權還給政府。

基隆市政府究竟對「OT」變「ROT」作了什麼裁示,林右昌迄未說清楚。根據議員的說法,當時市府官員對此變更確有疑義,曾去函請財政部促參司函釋;但促參司的回應,竟是「由地方首長依個案判斷」。由於上級包庇縱容,此案也就錯失導正機會

無論是 OT 或 ROT 案,東岸停車場產權都屬於基隆市府,增建與否都不會使「市產變私產」。林右昌若第一時間將增建的商場產權登記在市府名下,不但於法有據,也是保全市產的必要作為。但他直到卸任均未辦理產權轉移,導致今天的紛爭難解。林市府是行政疏失,或圖利業者,是必須釐清關鍵

至於林右昌市府委託 NET,對比謝國樑市府委託微風公司,兩者條件孰優孰劣,當然應受公評,也是外界監督謝市府作為是否合理合法的重點。但招商條件優劣,比起此案的產權糾紛及委外合約變更,是枝節的問題,更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

事件演變至今,已成藍綠政治口水戰。在事態不明之際,蕭美琴即站隊 NET,為「依法行政」做出最壞的示範。而為轉移焦點,爭端又有發展成「罷免戰」之勢。但無論如何,回歸法治就事論事,才是正辦。否則,類似的「地方胡搞、中央包庇」情事,將一再發生。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普亭:斯托雷平的繼承者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2686/web/ 

◆  托育公共化擴大 潛藏平庸之惡
◆  無政府狀態的叢林民主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普亭:斯托雷平的繼承者
◆  我國現行法律 仍保守面對善終
◆  減輕照顧壓力?為愛放手?斷食善終 須做足功課
◆  推動不在籍投票 便民又利民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普亭:斯托雷平的繼承者


024-03-13 03:17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斯托雷平(Pyotr Stolypin; 1862-1911)。林一平/繪


烏俄戰爭超過兩年,各方都已筋疲力竭。普亭對烏克蘭的行動,西方世界普遍對此表示譴責。然而,普亭認為他對烏克蘭的入侵並不是對另一個主權國家的攻擊,而是對屬於俄羅斯內部領土的干預。要治理廣大領土,俄羅斯的傳統是極權專制。由此角度,不難理解,普亭的思維方式幾乎與廿世紀初的斯托雷平Pyotr Stolypin;1862-1911)如出一轍,也難以讓自由民主國家接受。

斯托雷平在沙皇統治權威開始衰退的一九○六年成為俄羅斯的首相。他實施廣泛的改革,取消農民的公社制度,增加私人土地所有權,導致俄羅斯的農產量變成世界第一,傲視全球。為了追求政治穩定,他無情地鎮壓革命者,遏制了芬蘭的自治運動。今日,普亭對待烏克蘭的思維也是如出一轍。

普亭以斯托雷平為導師,認為他是一個鐵腕能幹的官僚,是政府管理的典範。斯托雷平很像中國秦朝的商鞅,嚴格執行制定的政策,延續了沙皇的政權。當斯托雷平被暗殺時,沙皇的統治也結束了。

斯托雷平和普亭處於相似的政治氛圍和權力基礎之下。在一九○五年的革命之後,斯托雷平完全鎮壓異議,為了符合他所認為合適的方向進行改革,他可以忽略民主過程。因此,斯托雷平獨斷控制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同時擁有壓制反對派的巨大權力。在斯托雷平時代的巔峰,賞罰分明,執法嚴厲,俄國判處絞刑的索口袋被稱為「斯托雷平的領帶」。

如同斯托雷平,普亭的權力基礎建立在中央集權之上。然而普亭的執政更面臨了自由主義的異議。普亭親自推動了經濟、政治和外交政策的改革。但正如他遵循斯托雷平引導變革一樣,普亭認同壓制的必要性以維持政治地位騷擾記者、祕密警察和國家資助的暗殺事件在普亭的政權中發生,就像在斯托雷平時代一樣

斯托雷平希望在斯拉夫的共同旗幟下團結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形成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實體。蘇聯的史達林和普亭接受了這一觀點,並為實現這一願景,採取相同的鐵腕手段。普亭相信個人的能力可以引領俄羅斯走上一條「健康的道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在掌舵俄羅斯巨獸時進行鎮壓和改革,應對各地區政治氛圍不可預測的變化。

普亭所處的現代俄羅斯,是一個在國際事務上更加複雜和相互依賴的世界這意味著普亭的決策不僅受到國內政治的影響,還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反應烏克蘭問題的解決不僅僅取決於俄羅斯的內部政策,還取決於國際社會的互動和反應在烏俄戰爭的消耗中,普亭正面臨聲譽受損不斷擴大的困境他的歷史導師和政治榜樣被反對者暗殺身亡。普亭也正面臨英美西方的強大壓力。那麼,他是否願意讓步,釋放烏克蘭自由?











托育公共化擴大 潛藏平庸之惡


2024-03-13 03:17  聯合報/ 楊金寶/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托育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日前表示,蔡英文任內幼托政策不斷加碼現金補助、擴大補助私立幼托機構,使得整體幼托環境依舊無法擺脫高度私有與營利化的市場邏輯

從托育供應量變化的觀察,似乎並非如此。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已建置一三五處、公辦民營托嬰中心二○七處,供應量約一點一萬個名額,若加入準公共保母及準公共托嬰中心約八萬,已達九點一萬名額。另公共化幼兒園已累計增加到三,○五八班,服務供應量達廿五點七萬。就公共化成長速度而言,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零至二歲送托率由十點三%成長到十七點三%;二歲入園率由十四點七%成長至卅六%;三至六歲則由七十四點九%成長到八十七點五%。公共托育機構或幼兒園的成長,的確是國家幼托政策努力的成果

這十年,非營利幼兒園教保員的薪資,從第一級將近三點八萬,逐級可至四點九萬。一一三年度總預算編列一,○八一億元,若加入前瞻建設第四期特別預算四億元,達一,○八五億元,比一一二年度增加一二八億元。增加的包括就學補助增加四十一億元、托育補助增加卅九億元、擴大公共化幼兒園增加卅三億元、調整幼兒園師生比十七億元。托育教保人員早已脫離薪資低、福利低、保障低的三低慘況

公共托育及教保政策推動,公帑消耗速度與額度都看得見惟生育率止跌及少子女化現象的緩解,並沒有因此改善。且教保服務人力無法跟上逐年快速成長的供應量。托育教保職場缺工,似乎並非提高工資價碼可以解決。早期教保人員與孩子共同成長,也管也教也擔憂也喜愛的教育觀,近來已漸漸變成了服務買賣消費概念,以及政府高唱滿足家長需求的福利願景,明顯耗損教育導正的權柄以前人們常說「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現在卻戲說「教育無根,怎能不走樣?」

當幼兒教育服務被視為滿足家長的手段,孩子托幼的時間愈來愈長這階段的親子依附關係,深受父母陪伴深度及品質影響假性孤兒的孩子,情緒不穩是常態當幼兒教育合夥人只剩下托育教保人員,當幼兒教育質變為家長服務業,托育教保服務人員淺碟的工作價值及成就感,遇到親師溝通不順,隨時準備走人

政府希望家外送托率得提高到跟 OECD 一樣,因此有意識且狂熱地擴大公共化幼兒園供應量。家長陪伴親子光陰是孩子最需要的資源;阻擋年輕夫妻生育的是系統化工時過長及侵占育兒時間政府比齊國際社會所產生的優越感,並未解決人口消長及教保職場人力流失

強大意識與理想主義的催動下,托育教保政策只有公共化,卻不檢討可承辦的團體或法人機構是否過量、不考量預算是否排擠其他政策、不面對去家庭化的互動失衡及關係失溫,亦不討論公立、非營利、私立托育教保機構存在的意義公共化只是政府不計成本的編列預算,提供平價托育機會,但沒有真正解決少子女化的生育問題,也沒有興趣去了解托育教保職場的細節體面的說詞配合主流媒體宣導形成集體意識,加上眾人不假思索的堅持,反而可能成為謬誤的根源

漢娜鄂蘭提出「邪惡的平庸性」,不用良知思考公理正義,過度專制強權的體制下,難以獨立思辨是非對錯。托育教保公共化超過十年,台灣在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出生人數低於廿萬,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出生十三萬八,九八六人。請想想,一種平庸的邪惡,是否正肆虐台灣












無政府狀態的叢林民主


2024-03-13 01:04  聯合報/ 林廣挺/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副研究員(台北市)
2月14日金門海域發生執法意外傷亡事件,兩岸談判破裂後,中共的下一步讓人憂心。圖為海巡署第9海巡隊將翻覆的大陸快艇拖回金門料羅碼頭蒐證勘驗。圖/海巡署提供


海巡在金門海域執法,導致兩位大陸民眾身亡的事件,至今仍無法善了。民進黨政府在應對過程中的說法漏洞百出、自相矛盾。面對來自大陸的憤怒、家屬的哀痛,以及輿論的質疑,海委會主委管碧玲依然態度傲慢、持續拖延,不道歉、不解釋,也沒有要負責或下台的意思。

含致癌物的蘇丹紅辣椒粉流竄全台,隨著食品被檢驗出的領域、品項、廠商與覆蓋率愈來愈高,從行政院長陳建仁、衛福部長薛瑞元到食藥署長吳秀梅,同樣沒人願意負責或下台。推給「黑心進口商」,承諾「一個月內釐清去向」,都不足以服眾。改變致癌的定義,宣稱蘇丹紅與咖啡同級,是目前所見正在努力帶動的風向。

詐騙案近五年年成長率十八點六%,每年犯罪所得金額近七百億,嚴重危害國家及社會安全,但數位部長唐鳳卻宣稱「防詐得到很多肯定」。一年編列上百億預算、擁有三百多位約聘雇人員的編制,以及一年出國考察三二九天,卻始終說不清楚,數位部到底發揮了什麼積極功能、有什麼具體成效。即使面對朝野立委的同聲質疑,他依然沒有下台去職的跡象。

政客和媒體總是喜歡宣稱,台灣是世界重要的民主典範,尤其是去年十一月選舉正酣時蔡英文總統才說「台灣的民主已接近完美」。如果深入追問,到底有多完美?理由不外乎是大家都能投票、人人可以罵總統。總之就是台灣人在政治上很自由,應該可以很好的監督政府和維護公益。

可是,從前述幾個事情的演變過程來看,民進黨的施政,其實與那些能投票或罵總統的選民毫無關聯。因而台灣民眾能夠自由投票,看似可以任意謾罵的原因,當然不是涉及什麼高尚的民主價值,而主要是因為對最終結果沒有太大影響,充其量只是被視為一種花瓶擺設。當公共利益真正受到損害時,政府大可無視監督制衡和輿論批評,整天說風涼話。民眾連維護權益都談不上,更遑論要官員負責。

簡言之,民進黨治下的所謂台灣民主,是一個強凌弱、眾暴寡,接近無政府狀態的叢林社會。政府只汲取、不治理,放任社會自生自滅。官員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解決實質問題,有時甚至還帶頭濫權霸凌,製造更多麻煩,人民只好自求多福。金門事件大陸死者家屬還可依靠大陸政府試著討公道,而台灣被詐騙退休金的老人,或誤食蘇丹紅辣椒粉的民眾,大概只能自認倒楣。

對台灣人民而言,最不能接受的是,已經忍受著無止盡的貪婪掠奪,最後居然還得到如此低劣的公共服務品質。蔡英文既要民眾相信,台灣的民主已接近完美,好維持對大陸的優越感,但在實踐上卻又讓民眾看到民進黨對人民權益的蔑視。所幸還有台股站上兩萬點的消息,可以轉移焦點、聊以自慰了。














我國現行法律 仍保守面對善終


2024-03-13 03:17  聯合報/ 姚念慈/台北地方法院刑事醫療專股法官(台北市)


日昨,貴報討論安樂死、「斷食善終」等相關議題,引起廣泛迴響。而此一涉及剝奪生命的重大作為,不論從倫理、宗教、醫學、道德、情感層面觀察,顯然都會有不同意見。但,筆者希望由現行法律角度,提出想法就教於社會先進。

根據醫療法第六十條第一項規定:「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之急救,並即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是故,對於瀕死之病患,基本上醫療院所人員依法不能袖手不管。雖然「勸說放棄治療,讓病人好走」,甚至「幫病人一把,解除他痛苦」的作為現實存在已久。但於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施行前,刑法第二九四條「遺棄致死罪」、刑法第二七五條「加工自殺罪」、刑法第十五條、第二七一條的「不作為殺人罪」等,始終是前述作為見不得光的原因

且雖病主法、安寧條例均已施行,仍非對於所有合法簽立意願書而「一心求死」的病患,醫師都能無差別的如其所願。首先,得依安寧條例不施行或終止、撤除原施行之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之對象,是經二位相關專科醫師診斷確為末期病人之人;其次,依病主法,醫療機構或醫師得依病人預立醫療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的對象,也限於經二位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之醫師確診,並由緩和醫療團隊至少二次照會確認為末期病人、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者、呈永久植物人狀態者、極重度失智者、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者。

若未經上開程序、逸脫前述允許終止撤除之對象,一旦有人舉發,刑法之陰影,恐怕又會籠罩在協助病人解脫痛苦的醫事人員頭上,遑論積極的「安樂死」。日本一位醫師於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違法注射藥物,幫在社群網站上認識的漸凍症患者結束生命,遭檢方以受囑託殺人罪起訴,近期被京都地方法院重判十八年有期徒刑,即為事例。

筆者無意遽謂「斷食善終」究竟合法與否只是提醒,我國現行法令對於終結生命依舊保守。若多數民意真的贊同安樂死的存在,筆者期盼主管機關能進一步全面檢視法令,在不增加也不減少生命自然消逝過程的前提下,讓醫事人員能安心的協助實質上已然殘破的生命,得以盡量不痛苦的善終。












減輕照顧壓力?為愛放手?斷食善終 須做足功課


2024-03-13 03:17  聯合報/ 畢柳鶯/醫師(台中市)


目前全國有五千多人戴著呼吸器、插著鼻胃管躺在慢性呼吸病房;有數十萬人無意識插著人工餵食管、全身蜷曲躺在安養中心或家中,無異人間地獄。

我的母親因小腦萎縮症癱瘓在床,吞嚥困難,不願落入插管臥床的無品質、無尊嚴狀態,因此採取漸進式斷食方式在廿一天後滿足的安詳往生。因為有家人親密陪伴,得到舒適照顧,生死兩相安,符合善終標準,因此撰文成書時,出版社建議書名「斷食善終」。

此書出版後,許多受苦的病人和家屬求助於我,在協助五十位病人自然善終後,我將經歷寫成「有一種愛是放手」提供給大眾參考。目前已協助一五七位病人斷食善終。

病人分成四大類:一、帕金森氏症、失智症、漸凍症、多次腦中風、高位頸椎脊髓損傷、肌肉萎縮症,因身體嚴重失能、臥床痛苦、生活依賴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二、癌症、心、肺、腎臟末期的病人,即使接受了安寧治療,痛苦仍然難以忍受,不知盡頭在哪裡。三、老衰病人睡眠愈來愈多,吃得愈來愈少,體力快速衰退,請家屬依病人需求想吃多少就多少,不要送醫插鼻胃管,不要勉強餵食。四、無意識插管臥床者,家屬依病人的最大利益作「代理決策」撤除無治療效果的呼吸器或人工餵食管。

以上案例家屬都有提供病人身體、心理、心靈的照顧,有生前告別式,有做好四道人生。我提供「斷食程序與臨終照顧臨床指引」給病人和家屬參考,盡量找到當地的「居家安寧團隊」到府評估、開家庭會議、簽署同意文件,然後才進行。過程中有線上群組,家屬隨時可提問,團隊盡快回應或到府訪視。

有意識者自主決定不再進食,或老衰重症末期不想吃或吃不下,這是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人有拒絕醫療的權利,也有拒絕飲食的權利。有安寧緩和科專家認為這些人是加速死亡而反對。我的看法是每個生命有其不同境遇,每個人有其個性與觀點。只要不違背倫理、法律,對他人無害,並沒有責任要遵守「不加速死亡」這準則。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先進國家在有很好的安寧緩和醫療情況下還是通過安樂死法案。

沒有自主意識者被撤除維生醫療,有人認為沒有得到病人的自主意願,遊走法律灰色地帶。安寧緩和條例、病人自主法的實施,就是希望病人不要被無效的維生醫療綁架,而失去自然死亡的權利,所以國外原有名稱是「自然死法案」。我們以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人口太少,造成善終困境。美國比我們先進,也只有百分之卅的人預立醫囑,那沒有簽署的百分之七十的人怎麼辦?當判定治療無效的時候,醫師會與家屬或代理人開會,由他們來作醫療決策,根據病人的個性,以病人的最大利益為考量,就可撤除維生醫療了。台灣的家屬當然也享有這種權利,昏迷的病人送醫,要不要插管,要不要手術,不都是家屬代為決策的嗎?

衛道人士認為無意識者是「被斷食」、「被善終」,沒有得到病人的自主意願,所以不妥。但事情總有先後,病人「被強制插管」活在地獄之中,我們並未徵得他們的同意,才應該要受到譴責

至於有少數人不理解斷食善終的適用對象,如何正確進行。期待大眾在進行前要做足功課,尋求居家安寧團隊協助,以求圓滿。

有一點至關重要,所有這些家屬都是因不捨病人苦,為愛而放手減輕照顧壓力,絕非主要考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推動不在籍投票 便民又利民


2024-03-13 01:04  聯合報/ 宋磊/博士候選人(台中市)


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雖然國內時常有藍綠的意識形態紛擾,但至少台灣也已經平安度過多次總統大選。然而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台灣至今仍未發展出「不在籍投票」的便民政策。基於百姓權益,政府沒有必要阻礙不在籍投票的推動。

國際上已有許多國家採行不在籍投票的措施,包括美國、奧地利、德國、匈牙利等國都採取通訊投票,不但利於無法在外地返國投票的民眾,相對的也讓整個民主投票制度更為成熟與完全。以筆者的英文老師為例,對方是一位美國人,因長期居住台灣;美國舉行總統大選,透過 AIT 的通知,能以不在籍投票的方式行使公民權,為美國的民主制度貢獻己力。

由此可見,不在籍投票利於海外台灣公民對於國內選舉的支持,選民不必事先訂購機票奔波返國,可以通訊投票、事先投票、電子投票等方式完成選舉;公民理當享有投票之權利,即使身在海外亦然,我國政府在滿足國人選舉的需求時,也應將投票的方式透過不同的科技來因應,才能使投票制度更為完善。

我國的總統直選實施已超過廿餘年,基本上各方面已日趨完善,唯獨不在籍投票仍有過多歧視,加以民進黨政府對於中國大陸的恐懼心態,也間接讓廣大的台商無法投票,這不但涉及歧視海外台灣民眾,也剝奪在海外工作之台灣人的公民權。筆者認為,政府必須對自身的民主制度與公民素養有信心,透過推動不在籍投票,利於海外台灣人的需要,不必為了投票刻意搭機返台,既便民又利民。




陳冲/繁花卅年 繁華卅年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冲/繁花卅年 繁華卅年
◆  廖元豪/綠色認知戰 要靠調查權遏止
◆  林中斌/俄烏戰局 意外與前景








陳冲/繁花卅年 繁華卅年


2024-03-13 02:53  聯合報/陳冲(作者為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近日常聽到緬懷以往卅年的說法,例如財經研討會上,呼應 IMF 高層看法,面對地緣經濟碎片化,宜小心應對,以免付出沉重代價。尤其當列強以區域安全為名,將碎片無限上綱無視比較利益致全球承擔負面代價,國際貨幣基金曾估計此一損失可達全球 GDP 七%,約當於從世界經濟地圖上抹去德國與法國喬治艾娃總裁更以文字描述碎片化代價:全世界過去卅年的和平、整合、成長、脫貧;簡言之,全球化曾促成國際經貿繁榮的卅年

休閒場合,有人也以緬懷過去卅年的心情,討論連續劇「繁花」的劇情,該劇主要以九○年代上海改革開放後,十里洋場追求自由經濟為場景。劇情雖僅涵蓋民國八十一至八十六年(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七),但也充分展示之後卅年私有經濟奔放潛力,而其時代恰與全球化進程搭配,正好是台商資金技術移師上海當口,適逢大陸驚人成長,相輔而成劇情的張力。劇中主角在商場、股市操作,穿插惡意併購的故事、小道消息的傳播,其中不無台灣股市橋段複製,也埋下繁花花開花又謝」的種子

以上兩個卅年,大致重疊若合符節,這不是巧合,而是與後冷戰時期全球化有關。上世紀末出現不少全球化論調,其中最深入淺出的講法,當推 Thomas Friedman 所說三個民主化,意謂人類在冷戰期間不克交流的資源得以共享,尤其是技術、資訊、金融三者,管制鬆綁,經驗充分交流,促成全球經貿大幅成長。但修昔底德效應,各國展開科技防堵,供應鏈也見壁壘。誠如 IMF 第一副總裁 Gopinath 去年底世界經濟協會發出的大哉問:第二次冷戰壓境?在地緣經濟碎片化下力保合作(Cold war II ? Preserving cooperation amid Geoeconomic Fragmentation)。其中有警示,當然也有呼籲。

碎片化,就是全球化衰敗,源自地緣政治角力,那「繁花」的卅年,又為何走向凋零?眾所周知,大陸自改革開放、鄧小平南巡,在經濟上走的其實是資本主義路線,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上海交易所營運,猶如嬰兒學步,在國際場合結識上交所人員,對國際資本市場所知不多,甚至還誤解 Black tie 的意思,引為趣談。但曾幾何時,在全球金融業爭相加持之下,進步一日千里,早非吳下阿蒙,阿扁時代的新聞局,某次官方光華雜誌封面標題,甚至還大書 Shanghai or Bust(不去上海就慘了),可見當時的風光。

然而成長過速,畢竟與社會主義價值衝突,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與人民銀行討論金融議題時,即已嗅出訊息,之後「國進民退」口號喧天價響,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支付業者收編於網聯平台,一葉早知秋,但不少人仍難死心。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十一月,總值三四○億美元舉世矚目的螞蟻金服上市案,於港交所 IPO 前三天,硬生生叫停,更知曉「共同富裕、國進民退」,不是鬧著玩的,接著兩年多的疫情,配合清零政策,私營經濟自然有氣無力。當然打壓過頭,當局也嘗試力挽狂瀾,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七月祭出「提升民營部門信心的卅一條意見」,希望重建私部門信心,其後又有一連串激勵措施,但由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二月宣布擬訂定民營經濟促進法看來,近年的努力效果不大。

國際貨幣基金高層(還有 WTO)先後喊話,是對傳統自由貿易,猶存期待,只是歐美政客充耳不聞;北京當局去年迄今的特效藥,顯然也想重拾自由市場,但民間仍杯弓蛇影,甚至網民反映只要法治一條即可,可見信心依然不足。各種跡象顯示,自由經濟課綱還是最有效振興全球經濟良方,就看舉世為政者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