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全球減碳的兩股力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573/web/  

◆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全球減碳的兩股力量
◆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終是面子至上
◆  聯合報社論/民間出錢出力,政府阻撓刁難還搶功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全球減碳的兩股力量


2021-07-14 00:0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對抗暖化的成敗將取決於世界轉向零碳排之再生能源發電的速度。 路透


今年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沉寂多時的全球綠化及減碳議題再度躍上國際議題主舞台。資料顯示,當前全球碳排放量仍以化石燃料發電居首,在此前提下,對抗暖化的成敗將取決於世界轉向零碳排之再生能源發電的速度,亦使能源轉型成為全球的當務之急。

然而,近年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卻出現兩種相互對立的爭辯。一派論者認為化石能源的去依賴仍有很漫長路程要走,因為能源投資所費不貲且回收緩慢,加以能源產業有資本密集及寡占的特性,在投入資金尚未回收下,化石燃料依舊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全球主要能源。

另一派論者則認為化石燃料將被加速取代,並預期2030年化石燃料使用將大幅減少30%。這類論者著眼於必要時政府政策干預的力度會加大,而政策走向對產業的影響力比想像來得大,一旦政策介入,能源業者最終也只能讓相關鉅額投資,成為沉沒成本。對此,能源專家維勒格(P. K. Verleger)指出,政府政策及技術進步可望讓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發電的進程加快。

政府政策的力量有多大?美國鐵路運輸業由盛轉衰的歷程即為顯例。20世紀初,聯邦政府將大量土地無償贈給鐵路公司,襄助美國鐵路工業達到頂峰,1920年代美國境內鐵路長度占世界鐵路總里程的一半。但之後美國鐵路產業出現一系列壟斷企業的典型弊病,聯邦政府遂通過立法對鐵路業限制運價、減少投資合併、不得放棄公益線路等方式進行干預。同時,政策開始偏向鼓勵機場及州際公路投資,促成航空及公路運輸的蓬勃發展,成為鐵路運輸的重大競爭者,加以大蕭條及二戰爆發,致使一度被認為不可或缺的美國鐵路產業急轉直下,至今仍持續虧損。

再就技術進步而言,過去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比化石燃料高上數倍,削弱企業投資意願,但國際再生能源署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成熟及規模經濟效果加乘下,發電成本急遽下降。

2018年後,幾乎所有商業綠能電廠的均化發電成本,皆已落在化石燃料發電的成本區間內,足見技術進步威力之大。若政府政策能夠結合技術突破,更能相輔相成地加快化石燃料的替代速度,近年來高速發展的電動車就是最好的案例。

隨著各國汽車平均油耗標準日益嚴格,傳統燃油引擎已跟不上標準,業者不得不引入油電混合動力或開發純電動車,加以電池技術突破也幫助電動車續航力被大眾所接受,而具有量產的商業價值,促使傳統燃油車大廠也相繼宣布終止燃油引擎研發,並訂出全面生產電動車的時間表。在電動車遍地開花的情況下,各國政府對汽車平均油耗標準也進一步趨嚴,這樣的加乘效果將讓化石燃料在交通運輸面的替代速度加快。

回到台灣來看,再生能源發展遠較國際緩慢、執行成效不佳,且在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下,以化石燃料為主的燃煤、燃氣發電比率在2020年仍近八成,其中燃煤發電更高達45%,與全球綠能及減排潮流背道而馳。在未來國際間對排碳量標準及各項環保法規勢必愈趨嚴格的壓力下,台灣想在國際社會立足,就不能不加快能源轉型的腳步,而集中資源發展風能與太陽能將是較可行的策略。問題是台灣固然有條件不錯的離岸風場,卻有季節性問題難解,太陽能則是有儲能的技術尚未突破,都無法確保終年穩定發電。

但考量到最大化綠能終究是台灣無可迴避的能源發展路徑,如何開發出政策與能源技術相結合後的莫大潛力,協助台灣克服環境與技術的障礙,並讓過渡時期的電力供需無虞,乃是當前政府推動能源政策時應有的核心思維及執行要旨。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終是面子至上


2021-07-14 00:5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鴻海購捐BNT疫苗案終於簽約。路透


鴻海購捐BNT疫苗案終於簽約,讓困頓的台灣人看到希望。許多民眾感謝郭董,還有人「謝總統不卡之恩」。蔡總統不是沒卡郭董,是底下官員去卡;等到事情辦成,府院黨全員搶著攬功,吹擂政府才是關鍵推手。揹著七百多條人命的蔡政府,搖身變救世主,這疫苗療效太驚人。

上回美日援贈疫苗,蔡政府感恩戴德。這回民間捐疫苗,網民形容蔡總統「開著全球最大收割機」,笑納鴻海、台積電近百億善舉。執政團隊搶功造神,還想一舉吃乾抹淨,卻被郭董點破虛實;他說,還不能放鬆,「持續努力催到貨時間與數量」。

各國都在搶BNT現貨,唯蔡政府不出錢還堅持「原廠標籤」,寧可多等數月,也要讓原廠為台灣量身打造新標籤。雖甩不掉上海代理,也要極力切割「復必泰」標籤;風光搶盡,就是不搶時間。

新加坡日前宣布接受BNT的復必泰疫苗,認為與BNT/輝瑞的生產規格相同,也是歐洲生產直送星國,人家根本不在意什麼標籤。

李顯龍爭的,是盡快提高新加坡的集體免疫;蔡政府講究的是政治威嚴,因此民眾得為政府的「面子至上主義」再苦等數月。中共在商言商,看似退讓,卻露善意。至於綠營側翼歡呼蔡英文完勝,但買疫苗還忙著搞兩岸鬥爭,就不怕慘輸人權與人性嗎?











聯合報社論/民間出錢出力,政府阻撓刁難還搶功


2021-07-14 00:4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德國BNT疫苗。 法新社


在民進黨浮華的政治世界,到底存在什麼真實信念,是許多人的疑問。從這次民間團體購捐疫苗的波折,人們不難看到一些答案。永齡基金會和台積電歷經波折,終於透過上海復星與德國BNT敲定各採購五百萬劑疫苗合約,可望紓解台灣疫苗不足之苦,許多民眾表示感謝。但其間不斷阻擋、刁難、打官腔的蔡政府,在事成後網軍竟連夜製作梗圖撈功,吹噓政府如何迫使中共退讓三步,保障了台灣權益云云。只能說,這種表現真讓外界瞠目結舌,嘆為觀止。

這次BNT疫苗採購能功德圓滿,是靠著民間企業團體出錢出力,鍥而不捨地穿梭協調,終於完成蔡政府去年撞壁的任務。在這過程中,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備受抹紅與刁難,被政府拉來陪榜的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也曾深感挫折;然而,他們懷抱著對社會的關懷憫恤,在官僚冷眼下忍辱負重完成了這項任務。原因是,他們深知疫苗不足是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作為台灣標竿的企業人有責任盡一己之力,他們以務實的協調談判達成了艱難的任務。

如果民間企業有這樣的社會使命感,對同胞的生命健康如此關切,對照之下,為何我們在政府官員身上看不到同樣的迫切感和同理心?蔡政府官員非但不為自己的疫苗政策錯誤感到愧疚,更對民間購捐疫苗的義舉左杯葛、右刁難,彷彿不樂見他們能成功把BNT疫苗買進來,供台灣人民施打。蔡英文總統雖兩度在鏡頭前做足了「支持」的演出,但流程一進入行政院、衛福部、乃至食藥署的公文旅行,立刻又停滯不前。這種情況,直到上周簽訂三方合約後仍然上演,公文還在上呈下轉的流程中「栓塞」,使得簽約敲定的佳音又多拖了幾天。

試想,如果不是去年十月衛福部否決東洋採購三千萬劑BNT疫苗,台灣何致陷入今天的「疫苗乞丐」窘境?更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今天民間願意出錢出力洽購疫苗,政府一開始竟擺出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態度,百般阻撓。推敲其中原因,不過是為了維護政府自己的顏面,遮掩自己的無能與失誤罷了。

去年,蔡政府以為可繞過上海復星的「大中華地區代理權」買到BNT疫苗,結果卻碰了一鼻子灰,便栽贓中共居間阻撓。如今民間團體出面採購,仍循上海復星的管道,順利買到了疫苗;陳時中遂改口聲稱:「尊重商業模式」。繞來繞去繞回復星,不恰好反證蔡政府上次買不到疫苗是出於政治操作,因不尊重國際貿易的代理權慣例而潰敗?

一個把自己的面皮看得比人民生命還重要的政府,會有什麼真正的關懷和理念嗎?去年,蔡政府為了反中,寧可讓人民冒著無疫苗可用之險;今年疫情已經燃眉,蔡政府還對鴻海、台積電三卡五卡,忽而要求原廠授權,忽而要求原廠標籤、原廠直送。事實上,只要疫苗是原廠製造,即可確保安全;再附加標籤、直送等條件,只是愈發延宕疫苗到貨的時間。如此,蔡政府滿足了自己的「反中」硬化症,卻把「疫苗救民」的精神踩在腳下。

那天,宣布與BNT正式簽約的夜裡,郭台銘在臉書發文說自己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出了四十九億元善款,和政府「磨合」了近兩個月,郭董僅低調表達如釋重負。反觀蔡政府,網軍立刻連夜趕製梗圖作大內宣,標榜蔡政府如何大獲全勝,「原廠製造、原廠標籤、直送台灣」原則多麼輝煌。記者會的看板上,完全不提鴻海與台積電,大剌剌寫著一千萬劑全由「中央統籌運用」。請問,這個「中央」為此出了什麼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人都能成為資料科學家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573/web/ 

◆  綠色執政下的始亂與終棄
◆  疫情之下 綠還在拚選舉
◆  另一角度的柯文哲∕台灣民主只剩三個爛蘋果?
◆  當孩童成為新冠攻擊對象…
◆  從食物外送員降低肇事死傷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人都能成為資料科學家
◆  封鎖古巴 拜登恐得不償失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人都能成為資料科學家


2021-07-14 01:12  聯合報 /   張瑞雄(作者為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校長)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資料科學家(Data Scientist)。

雖然這種觀點有些激進,但在人工智慧(AI)的重要響徹天際,人工智慧的前提,是資料收集和透過機器學習應用和分析,所有公司都說很難聘請到資料科學家之時,這無疑是所有要採用AI來數位轉型公司的福音,專家無須外求,公司內部的員工稍微訓練一下就是專家。

很多公司主管忽略了自己組織中已存在的驚人人力資源,這些企業只要投入一點時間和金錢來教育員工的資料科學技能,就可培養資料科學家人才。在商業世界中資料科學家不僅要懂資料分析,更要了解那些資料是重要且有用的,公司內部實際操作的員工會更懂得這些資料,所以教會計師一些資料科學基礎,比教資料科學家會計學容易得多。

從資料科學和機器學習中獲得商業價值的最佳方式,就是將AI工具直接交到領域專家手中。哈佛商業評論一項研究發現,六十三%的公司依賴專門的資訊部門和資料科學團隊來提供資料分析和應用,但幾乎沒有一家公司表示對該解決方案感到滿意。「如果你不真正理解公司的資料,你就無法提出正確的問題,也就沒有正確的答案」。

正如約翰藍儂的一首歌名:權力歸於人民,公司應該將AI應用的權力歸於員工。許多公司害怕將AI這種看起來複雜的技術推向既存的內部員工,因為他們過於關注出現問題的風險。其實只有在少數情況下AI的模型需要有最佳答案,例如醫院中人命關天的系統,才需要確保這些AI應用是由資料科學家和機器學習專家組成的專業團隊和領域專家密切協商後構建,其他AI系統或許一開始不是最好的,但可透過學習和調整逐漸最佳化。

教公司內部的領域專家建立自己的機器學習模型,也是避免部署AI的陷阱和道德問題的最佳方法之一,例如許多機器學習模型的一個問題是它們可能在資料中找到虛假的相關性,與對特定業務領域沒有任何深入了解的資料科學家相比,領域專家更有可能嗅出這些無意義的推論。

現在已有很多不需要寫程式的機器學習平台(No Code AI),這些平台允許非AI專家透過使用簡單視覺化界面或拖放選項來建立AI系統,拉近了資料科學家與非機器學習背景開發者的距離。雖然或許沒有一個平台可以滿足所有需求,但還是可以利用來快速建構模型或是產生資料集。此外這些工具可以讓機器學習變得更加有趣,讓原本掌握資料但不懂AI的員工能快速進入AI的狀況,增加公司競爭力。











綠色執政下的始亂與終棄


2021-07-14 00:58  聯合報 /   劉昕蓉/待業(高雄市)
季青漫畫


始亂終棄,指「用情不專,違反承諾,未能妥善結束感情」,原本用於曾經親密的人際之間的用語,如今成了宣稱民主的執政黨對待四十、三十、二十歲年輕人的方式甚至是慣性,實屬諷刺而悲哀。

始亂,始於四月衛福部以「人道考量」之名,開放有需求的民眾預約自費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當時是否真的是政府佛心來的超前部署,抑或只是避免疫苗滯銷終至過期的權宜之計,已無從考證,無論如何,政府曾經的此舉對於因留學計畫或工作環境需求而希望盡快接種疫苗的年輕人而言,是一番美意。即便後來疫情猛然爆發—或者僅僅是紙包不住火的自然發展—這群有需求的人們,依然信賴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稱的「原已預約接種之民眾,仍可依預約時間前往醫院接種自費疫苗」,而等候著進一步的通知。

然而在那之後呢?原先受理預約的醫療院所全面取消自費接種的預約,中央也從此對這群順利完成預約、距離自費挨一針只差臨門一腳的人民隻字不提,彷彿當初所謂的人道考量只是政府在當時低迷疫苗打氣下避免疫苗過期的「靈機一動」;而信以為真去預約的人們—很大一部分是正值奔波奮鬥年紀的年輕人—只是配合演出的演員。

本以為在陳時中部長提出「先廣再強」的疫苗接種策略以及逐漸建構的殘劑疫苗預約制度後,預約自費接種卻被無限期喊卡的這群人會被政府想起,然而,他們依然是死不完的別人家的孩子。

終棄,卻不會是年輕人被政府陷於不堪處境的終點。在我國目前實際取得疫苗數量遠遠不足的今天,不在政府心中任何一個接種順位上的多數年輕人,若再嚷嚷著要疫苗,恐怕要落得爭搶疫苗的罵名,於是多數年輕人是認命的。然而指揮中心卻在民間企業出手協助政府爭取到至少一千萬劑BNT疫苗後,以「如果到時只有BNT有十二至十八歲適應症,一定會保留給學生施打」這樣看似貼心、實則無異於在年輕人傷口上撒鹽的說詞,狠狠搧了年輕人一記耳光;此時年輕人若又嚷嚷著要疫苗,依然又落得爭搶疫苗的罵名,於是年輕人只能認命。

若是回過頭來看二○二○年那令民進黨風光一時的總統大選,對比於民進黨政府曾經宣稱的對年輕人的重視與照顧、對比於許多年輕人曾經深信的民進黨政府的宣揚和承諾,如今看來,竟更添「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涼。

即便指揮中心昨天一早開放年滿十八歲以上的民眾填寫疫苗施打意願,這樣看似終於想起年輕人的政策,在中央防疫策略難以捉摸—不論是疫苗到貨時點的不確定性,或者屆時預約接種仍以年齡順序為主、甚而可能又「滾動式調整」的插入新的優先群體—的現況下,年輕人看到的疫苗施打意願調查,依然如空中大餅,彷彿觸手可及,卻又遠在天邊。

蔡英文總統曾說:「不用太溫良恭儉讓」、「如果第一次聽不見,大聲一點;如果第二次再聽不見,你可以更大聲一點;第三次再聽不見的時候,你可以拍桌子。」在接連寫信到衛福部疾管署署長信箱、衛福部部長信箱與民進黨某立委信箱,卻始終杳無音訊之後,也許唯有投書報社,才更能接近「上達天聽」的音量吧!如果綠色執政還在乎年輕人,請給予我們一些善意。











疫情之下 綠還在拚選舉


2021-07-14 01:03  聯合報 /   鄭明德/台北城市科大企管系教授(新北市)
民進黨各派系積極準備並布局2022年選舉。本報系資料照


昨天五十、六十歲朋友紛紛收到新冠疫苗預約通知的簡訊,十八歲以上民眾也可上網進行疫苗意願登記。大量疫苗施打的節奏即將開啟。

但政治人物有他們關心的政治議題;選情在疫情下早就蠢蠢欲動。近日多數地方政府堅持餐廳不能內用,顯示出與中央政府不一致,就是標準地方選情的啟動。媒體進一步指出,民進黨內各派系已積極準備並布局二○二二年選舉,讓人理解到:民進黨派系已發動選舉機器,正蓄勢待發。

媒體報導,正國會擬推派立委蔡適應參選基隆市長,現任基隆市長林右昌轉戰台北市。不過觀察者認為,林右昌選台北市挑戰不小;若轉戰新北市,挑戰現任市長侯友宜可能比較適合。也有認為交通部前部長林佳龍可以挑戰侯友宜,但其他派系認為林佳龍因太魯閣號傷亡下台,對此有疑慮。

全民疫苗施打的節奏下,民進黨派系竟有自己的選舉節奏。建議府院黨應該壓制前述派系的選舉作為,以防疫及全民打疫苗為重,選舉思考及相關作為宜放緩。否則當人民看到愈來愈多選舉動作,絕對會怪罪總統與行政院長:疫情當下,為何還如此用力拚選舉?












當孩童成為新冠攻擊對象…


2021-07-14 01:08  聯合報 /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記者謝承恩/攝影


疫情指揮中心稱自五月九日至七月十日,初生到六歲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三三○人,其中五月廿三日到廿九日一周就有八十四人中鏢,占全國確診案例二點七%,直到最近仍有孩童病例零星發生,似乎孩童已成新冠病毒攻擊的新對象了。

資料顯示,孩童感染新冠病毒,臨床上幾乎常呈無症狀或症狀輕微,極罕見重症或死亡病例。但如在托嬰中心或幼兒園群聚感染,孩童常會將病毒帶入家庭,讓家中長輩老人陷於染疫風險之中。指揮中心對孩童染疫有何對策?有何部署呢?

冠狀病毒屬病毒侵入人類體內,首先會在呼吸系統器官的黏膜細胞內增殖,造成細胞壞死,出現臨床症狀,如發燒、咳嗽或下痢等。孩童呼吸道黏膜的代謝更新時間比成人快很多,而冠狀病毒最易感染老年細胞膜,加上成人,尤其上年紀的人痰多,呼吸道常呈酸性環境,最適病毒侵入增殖。在這兩種生理狀況下,可能就是新冠病毒幾乎都感染中壯年以上年紀發病的原因了。

根據去年三月下旬中國學者在國際期刊〈刺胳針〉發表一篇有關武漢地區最初疫情的報告,二○一九年十二月一日至二○二○年一月一日間確診的四十一例病患中,沒有孩童和青少年。此為新冠病毒原始株造成疫情的最早資料。隨後,一月廿五日北京一位九個月大嬰兒發病確診。接著陝西九歲童、山東兩歲童、廣東六歲童、北京四歲童等都被檢出感染該病毒,這些孩童都有武漢接觸史。而後德國和南韓傳出孩童本土性病例,感染自武漢返國的發病親人。三月三日中國海南一位三月齡嬰兒被親人感染發病,中國官方指稱孩童易感染本病。四日貴州有位一月齡女嬰感染發病。三月廿五日,中國官方宣布新冠確診者中有二一四三位孩童,其中一二五位重症,六成為五歲以下兒童。

筆者認為中國爆發新冠疫情初期的原始毒株,會造成孩童染疫發病的風險。目前台灣社區流行的變種Alpha株病毒,傳染力比原始株強,但其病原性並未改變,孩童仍是易感族群就不令人意外的了。

雖然今年六月世衛組織將中國科興滅活疫苗納入緊急使用清單,同月中國將其核准使用於三歲以上兒童,但安全性和保護力仍不明,而目前歐美尚無嬰幼童可用的新冠疫苗。筆者認為若要孩童免於染疫風險,則有賴準媽媽在懷孕中、後期施打現行疫苗,待生產後初乳中有高力價的IgA移行抗體,可讓哺乳幼童有一段長時間的保護能力,此也是保障孩童抵抗新冠感染的不二法門。

當孩童成為新冠攻擊主要對象,且造成重症比率高,甚至有死亡病例出現時,可能就涉及該病毒病原性的改變了。目前變種Delta株幾乎肆虐全球,取代Alpha株成為主流病毒,並有危害青少年以下年齡族群的趨勢,指揮中心的防疫措施是否應提早重新部署呢?













另一角度的柯文哲/台灣民主只剩三個爛蘋果?


2021-07-14 01:06  聯合報 /   陳揮文/飛碟電台主持人(台北市)
台北市長柯文哲。圖/北市府提供


前日陳長文律師投書昨天呂淑妤教授大作,筆者拜讀這些文章,願提供另一角度的柯文哲,請社會各界公評。

首先,柯文哲指控「請君入甕」,中央北市分別提出時間序,幾乎是各說各話,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有圖有真相的是,台北市政府採訪通知寫「記者會」,無論站著或坐著開會,當天在環南市場預定一場記者會,恐怕是中央北市唯一共識。

其次,單一選區制度下,林昶佐是萬華唯一立委,遭環南市場自治會長嗆而還不了嘴,林危機處理失敗,自不待言。試問,萬華被汙名化、萬華活動史、萬華茶藝館、萬華健保卡被註記、發送三次細胞簡訊,萬華到底怎麼了?中央跟北市難辭其咎,父母官(柯)與中央民代(林)的責任分擔,是不是應該更公平。

再者,柯接受趙少康專訪「捲起千堆雪」。柯批評的內容毫無新意,近乎拾人牙慧,各大政論節目討論月餘,綠委回應源自民進黨立院黨團例行線上記者會,如此而已

至於好心肝事件,柯文哲保住恩師衛生局長,但衛生局科長股長專員全遭調職,基層士氣可想而知。柯迄今沒公布好心肝特權名單,還拿總統府疫苗名單恐嚇中央,如此行徑值得稱許嗎?

長者疫苗開打第一天,烈日之下眾人排隊苦不堪言,柯視察時酸「早到是浪費時間」,絲毫沒有同理心。柯宣布所謂「特赦令逃逸移工篩檢可免刑責,明顯僭越總統特赦權環南市場染疫休市,柯下令每攤補助兩萬元,台北市民被迫一起埋單,其他行業與市場停業卻無任何補助,合理嗎?

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台北市長選舉得票率,姚文智十七%,丁守中四十%,柯文哲四十一%。民國 109 年 (二○二○年)總統大選台北市得票率,蔡英文五十四%,韓國瑜四十二%,宋楚瑜四%。筆者解讀,兩次大選藍軍基本盤沒變,民國 107 年(二○一八)綠支持者不願看丁當選,於是含淚保柯。

民眾黨支持度上揚,對民進黨、國民黨是當頭棒喝。柯曾批「垃圾不分藍綠」,筆者認為「垃圾不分藍綠白」,難道台灣民主只剩三個爛蘋果











封鎖古巴 拜登恐得不償失


2021-07-14 01:16  聯合報 /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反共古巴裔移民12日在白宮前示威,表達支持古巴人民的抗議活動。(美聯社)


德國之音稱讚古巴的「奇蹟疫苗」,比美莫德納與 BNT;法新社報導古巴國產疫苗獲緊急使用授權,拉美第一。但這些好消息瞬間在十三日淹沒,外電紛紛指「抗疫不力 古巴爆發罕見示威…數十年最大規模」(聯合報標題)。

但「抗疫不力」背後,是因為古巴需要外匯,過早開放觀光,致使周末古巴的確診病例,突然暴漲至六千多位(依照人口比例,已經略高於同一天的英國三萬多確診規模),引爆了周日開始的示威。近日完成醫學博士學位,即將從哈瓦那返回內蒙的大陸朋友,前日來電,指這個新的情況,「確實嚇了我們一大跳,不敢相信。病例突增很可能是因…開放旅遊的關係,今天出了政策,入境…需要隔離十四天。」

古巴至大前天雖有二十四萬多人染疫,但致死率不到○.六五%,遠低於全球平均,確診人數因為觀光客入內而暴增,按理不至於引爆眾怒,問題因此還是出在經濟與政治。古巴因為美國封鎖,二○一九年損失約五十六億美元,去年因川普升高封鎖,增加至九十二億美元,使得古巴每年進口糧食所需的約二十億美元,更是捉襟見肘。

政治方面,BBC昨日訪談多位專家。有一位不斷說,美國法律規定,「我們就是要改變古巴這個政權」,放棄禁運,難道是要延長這個政權的生命?另一位來賓也持續不解,她問,「美國究竟在怕什麼,怕這個小國家,究竟是為什麼?」BBC也披露了古巴官方的調查,指近年來古巴網路通訊普及很多,這次跨島多個城市的同步活動,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經在串連。這個指控能否取信於人,不得而知。但美國每年至少編列兩千萬美元,說要「民主化」古巴,並非秘密,國務院有總體帳目可查,也有不少記者斷續核對具體項目的資料,指證有哪些銀兩,經年累月進入哪些人或團體的手中。

古巴的經濟困難,無法完全由自己舒緩,拜登總統若能改善美國與古巴的關係,如同他的前任歐巴馬,會是利人利己之事。邁阿密戴德郡人口二七○萬、將近七成住民是拉丁裔,去年僅有百分之七投票給拜登,五年前尚有三成投給民主黨。歐巴馬第一次選總統僅得到三成五古巴裔選票,第二次增加至四成八,兩年後宣布將與古巴正常化,支持的人增加至將近五成四。拜登若要民主黨在明年期中選舉於邁阿密等地勝出,再不調整對古巴的政策,能夠如願嗎?













從食物外送員降低肇事死傷


2021-07-14 01:10  聯合報 /   賀陳旦/交通部前部長(台北市)
食物外送業務蓬勃發展。示意圖。 本報系資料照/記者陳弘逸攝影


疫情以來,城際交通減少,尤其是五月三級警戒下,街頭人車鋭減,但車禍死傷人數仍然續增!原因為何?交通安全主管機關應該要主動說明,並提出改善作法。

細察這一兩年在大多數交通行為都不鼓勵下,還在成長,甚至急增易肇事者,就只有食物外送和重型機車。後者多為個人休閒,要有效降低不當駕駛的危險,從教育、車況和騎士身心都要努力,不見得短時間內改善。

但前者是營業行為,經營者可以也應該被要求參與共同管理送餐員工的行爲。甚至於經營者還要自我證明員工肇事不是為了搶單而競速而失控,有機會短期內見效。

食物外送業務蓬勃發展約在近三年,初期大家只享受網路時代的方便,並不清楚其營運架構。二○一九年國慶日有兩起車禍,肇致外送員工一死一重傷,才引起社會關注,政府為了到底平台媒合下的業務勞工屬性是「雇傭」或「承攬」難作決定。結果,外送員在虎口討生活的危險雖已亮紅燈,在體制面他們依然落在無法可管的狀況。

前年十月發生兩起憾事後,交通執法單位有區分外送人員的肇事紀錄,想和一般機車族肇事比例相比較。但因為沒有主管機關,欠缺行業資料,不知道執行外送業務的總車輛/員工數,沒有正式統計外送員的肇事率,但台北市交通局曾經初估外送服務機車肇事率是其他機車族的三倍!

再請注意,台灣機車普遍,使許多人機動參與送餐。幫助了就業和收入,也讓業者樂於得到機車效率帶來的高利潤。全世界多數城市外送都靠自行車,服務範圍和效率當然遠不如機車。歐美外送員多依訂餐總金額計運費,也常見另付小費的。據了稱台灣外送員多半依次計酬,單趟收入低於國外同業,只好多跑,也因而更暴露在台灣危險的街頭,肇事機率自然偏高。

以上對隨疫情飛速成長食物外送員的交通肇事高原因作了揣測,但是並沒有總車隊數量,也沒有外送員平均送餐次數,更不清楚和國外相比的合宜報酬與送餐數,就不知道所推定的原因對不對、偏差多大?沒有主管機關下,要從那裡著手?

疫情蔓延下,對於會經常可能接觸到客戶的外送員,政府優先注射疫苗。交通部公路總局也獲業者提供的造冊名單,共九千九百人。姑不論這個數字明顯偏低,究竟是政府照顧這行業的德意,業界得到這樣減少病毒威脅,可以持續營業,要有什麼回報嗎?個人認為最起碼也要協助政府了解執行外送的交安風險度吧?請提供總員工數,分列其每月/周工時;平均外送次數、外送範圍(時圈)的平均值;接單和遞送過程中交通肇事損失(含食物損毀、車禍損傷和違規罰鍰)的財務分攤;有那些具體作法可以減少員工搶單和超速違規行為等等。

這些數字談不上業務機密,純粹在用數據公私協力找出肇事緣由。對業者來說,能有效降低員工肇事,對內提高競爭力,對外改善社會形象。對政府而言,外送員無法有效控制其偏高肇事率,本來就十分為難。現在藉提前打疫苗德意,若能獲取業界共同改善頭痛問題,善既大焉,更是聰明施政!


嚴震生/殘民者昌,佑民者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羅智成/雙重標準
◆  嚴震生/殘民者昌,佑民者殃?
◆  楊渡/站在路邊的下一代







嚴震生/殘民者昌,佑民者殃?


2021-07-13 04:13  聯合報 /   嚴震生(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賈永婕募捐救命神器的義舉感動了不少人,卻成為網軍出征的對象。圖/摘自臉書


唐代「文以載道」的古文推動者韓愈,既是文學家,也是哲學家,他和柳宗元屬同一時期,也頗有交情。柳宗元甚至將兩人對上天的討論,訴之於文字,即所謂的《天說》一文,其中「殘民者昌,佑民者殃」,是許多老百姓對沒有天理昭彰所持有的深刻感受。

在《天說》中,韓愈開宗明義地提出他的大哉問:「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饑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曰:『殘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為使至此極戾也?』韓愈的第一段話正是目前台灣老百姓的生活寫照,我們同樣受到新冠肺炎病毒和其變種所帶來的病痛所困,在隔離期間我們生活勞苦委屈,許多小市民因沒有生計,甚至還飢腸轆轆。

反觀我們的執政者雖宣稱「超前部署」,結果在疫情的掌控、病毒的篩檢、防護的措施、疫苗的取得等都一再落後。然而這些政府官員似乎沒有足夠的同理心,不知道每位死者的離世,不僅是代表一個數字,更有後面的一個家庭,或是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同時他或她的離世,或許和錯誤的決策有關。儘管控制疫情不利,這些官員(殘民者)也沒有因此丟了烏紗帽。他們「嚴格」把關,設立層層關卡,不讓民間順利取得疫苗,但當數量有限時,他們將自己排在優先施打順序的前端,甚至許多可能還想炒作國產疫苗的股價,從中獲利。至於那些民間想要做事者(佑民者),無論是捐贈呼吸神器HFNC的賈永婕、或是快篩試劑的吳宗憲、以至於移動式冷氣機的黃光芹,反而遭殃,成為網軍出征的對象。

這大概就是「殘民者昌,佑民者殃」白話意思所說的,傷害人民者昌盛,但那些想要保佑老百姓的卻是遭殃,也難怪受苦的百姓不免要求問於天,想要一探世道為何極端不合理(何為使至此極戾也?)。因此,韓愈才會在和柳宗元的對話中,指出老百姓最終僅能向老天抱怨,看看是否能夠還他們公道:「今夫人舉不能知天,故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聞其呼且怨,則有功者受賞必大矣,其禍焉者受罰亦大矣。子以吾言為何如?」韓愈認爲我們都不懂得上天的道理,才會發出那樣的呼求和埋怨。他認為上天是會聽到這些呼求和埋怨,並對有功者給予大大獎賞,對造禍者進行重重懲罰。

柳宗元的答覆,雖然不是我們愛聽的,卻往往也是現實生活中的情形。他指出:「功者自功,禍者自禍,欲望其賞罰者大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謬矣。」這句的白話文意思大致是,如果希望天能夠賞功罰禍,是十分荒謬的;向天呼叫埋怨,希望天發善心憐憫他,那就更加荒謬了。如果我們接受柳宗元的說法,就只有認命的份。

不過,我們不該如柳宗元那樣悲觀,認為沒有能力改變現狀。既然老天不一定能夠賞功罰過,但至少在民主體制下,我們手中還有一張選票,可以在選舉中拋棄這些「殘民者」,讓他們不再擁有「殘民」的機會。同時,在他們下台後還要繼續追究責任,才可以讓未來執政掌權者有所警惕。台灣不該是個殘民者昌、佑民者殃的社會。我們如果能夠對政治人物課責,中華民國才會成為一個殘民者殃、佑民者昌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