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從放大器做起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536/web/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從放大器做起
◆  綠無網軍?受害者眾
◆  診斷「柯P奇蹟」的政治病毒
◆  拒復必泰3字 生命在等待中流逝
◆  提高打疫苗效率 診所不可缺
◆  學生陷貧困 大學可創造機制
◆  回響/讓不同專業合作 共顧同島一心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從放大器做起


2021-07-13 03:51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政府應多多鼓勵工業界和教育界重視最基本的工業技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很多科技界的朋友都在談論中國大陸在太空科技上的發展,大家都有一點憂心,也會討論如何使我國科技有很大進步。有一位電子公司研發部門的負責人提出一個想法:「從放大器做起」。

放大器已有百年歷史,我們的生活不可能完全脫離放大器,大家都會將音響放大或縮小。其實放大器不只如此,它是類比電路,類比電路又是數位電路的基礎,所有的數位電路都是由類比電路所組成的。而類比電路中,放大器又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有一家歐洲半導體公司,在官網中有七三四個不同的放大器。大家不要以為放大器是很簡單的,如果你對放大器有特別要求,放大器就相當不容易做出來了。比方說,有人要求放大器可以應付各種大小的輸入訊號,這種放大器就相當複雜。

全世界的類比電路公司中,都會告訴大家他們有多少種類的放大器。換句話說,對於先進國家而言,雖然設計放大器已經歷史悠久,但仍然是這些國家所重視的。放大器代表了最基礎的電子工業技術,我們常常羨慕先進國家能夠推出非常精密的電子儀器,我們應該知道,他們之所以有此成就,乃是因為他們有電機基礎技術上的深厚功力。這是他們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並不是說我國的工業要靠放大器,而是因為放大器代表了所有的工業基礎技術。我們要想趕上先進國家,不可能一步登天,必須要下苦功。我們不要輕視齒輪、螺絲、酒精等等,要知道非常高級的齒輪是相當值錢的,非常特殊的酒精,也是不容易的。

我發現在台灣有很多公司的確在埋頭苦幹,將已經成熟的技術搞得非常好,這是值得大家高興的。政府應該了解這一點,也應該務實地鼓勵所有公司在技術上有進步,絕對不能認為某種技術不是熱門科技就不予理會。就以放大器為例,如果我國不會做某些有特殊要求的放大器,我們就不可能有自製的精密電子儀器。同理,如果我們不能做出有特殊要求的齒輪,我們也做不出非常精密的機械。

最重要的是在教育方面,如果大學不能使學生了解基本技術的困難性,這可能使學生永遠不肯腳踏實地做不起眼的工作,而永遠嚮往天空中遙遠的白雲。其結果是,下不接地,上不接天。要知道,如果沒有往下扎根,我們絕對不可能往上提升。政府實在應該多多鼓勵工業界和教育界重視最基本的工業技術。













綠無網軍?受害者眾


2021-07-13 04:09  聯合報 /   陶在樸/陸委會前諮詢委員(桃園市)
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日前表示民進黨沒有網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表示民進黨沒有網軍,輿論譁然,不僅可能對受害者二度傷害,更是對英國牛津大學網際網路研究所關於網軍「操弄社交媒體全球報告」的公開挑戰,該報告涉獵八十一國網軍活動調查,台灣網軍諸種性狀的調查列於其中。

何謂網軍?根據麥克米倫字典的簡潔定義,「利用網路尤其是社交媒體進行政治宣傳的受僱者」。網軍是一支傭兵,受僱於人,只要給錢,任務是政治戰。無論在國家、個人、政黨和機構四個不同層級都可能觀察到網軍現象,四海皆然。

牛津大學八十一國網軍調查報告中既有極權國家(如中、俄),也有民主國家(如英、美)的調查資料。民主國家為什麼也有網軍,中間的蹊蹺在於「數位化民主和自動化極權」矛盾衝突的投射,後者正是牛津大學對台灣網軍調查報告的文件名稱:「台灣的計算化宣傳:數位民主遇到自動極權(Computational Propaganda in Taiwan: Where Digital Democracy Meets Automated Autocracy)」。

「數位民主遇到自動極權」的現象各國不盡相同,就台灣而言集中表現為「政治狙擊」,雇主鎖定對象、網軍政治狙擊、一槍斃命,三位一體。案例一,二○一九年四月十四日台灣「新新聞」報導:「英德之爭」,賴清德公開要求蔡英文停止網軍攻擊,賴最終敗陣出局。案例二,二○二○年四月九 日英國BBC新聞報導,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指責台灣網軍在網上對他進行種族主義攻擊,他說「我為自己是黑人而自豪」。案例三,二○二一年五月五日東森新聞雲報導,資深媒體人黃暐瀚七旬老母凌晨出門不幸被酒駕男撞死引起熱議,粉專PO出許多仇恨言論。案例一基於政敵,案例二基於民粹,案例三基於政見不同。試問在台灣還有那個乾淨空間可免於網軍的政治狙擊?

網軍的戰績可歸功於牛津大學報告所謂的「假訊息產業化」策略,據統計有四十八個國家擁有強大計算能力和各種人才的為雇主服務的專業化公司;大約有六千萬美元用於機器人帳號;六十一個國家的政黨和政客投資成千萬的美元於社交媒體的演算開發。

台灣執政黨網軍的產業化模式有別於他國:第一,府院黨+第二,中央廚房+第三,側翼名嘴+第四,社交媒體帳戶(含機器人)。其他國家可能有隱性的第一和第二項,但沒有顯性的中央廚房。台灣不然,在行政院竟然有納入人員編制的相應「顧問」和各種「小編」,台灣的公務或準公務人員同時成為不同派系政客服務的傭兵,這是對台灣公務人員,也是對職業分類最大的褻瀆!

台灣是一個民主體制的社會,數位民主是這個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然而十分遺憾,執政黨為了穩固政權和保持利益利用網軍自動獨裁,這就是二○二○年十二月廿六日香港「亞洲周刊」蔡英文龍袍加身「英皇」封面故事「台灣民選獨裁幕後」的來由!














診斷「柯P奇蹟」的政治病毒


2021-07-13 04:18  聯合報 /   呂淑妤/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教授(台北市)
台北市長柯文哲。圖/北市府提供


當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之際,難以倖免的台灣,此刻也正遭遇「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柯 P 奇蹟政治病毒,影響民眾情緒甚鉅。

自三級警戒發布以來,身為重災區的台北市,民眾心情卻深受柯文哲市長的言行牽動,柯 P 的負評不斷,民調卻不降反升,筆者在此提出詮釋「柯 P 奇蹟」的五點診斷。

一、好心肝診所事件:柯 P 快速為市府同仁的「行政疏失」道歉。至於「特權」之說,恐怕見仁見智?如果將日益升溫的肺炎疫情視為「緊急危難」,是否可受憲法保障而視狀況影響他人權益?似乎已屬司法處遇範疇。

二、北農事件與市場攤商:柯 P 第一時間宣布要爭取四千劑專案疫苗,旋即加碼獲得一萬四千劑疫苗,並提供公費的 PCR 篩檢以及相關補償金等,對於北農公司與連帶受惠的所有傳統市場員工而言,形同天上掉下來「一劑針,一世情」的禮物。

三、多元專案施打福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第七類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人員,滾動式修正之定義與職業別風險依據為何?令人費解!導致柯 P 得以引領防疫時尚,嘉惠許多中央並未列入之施打對象,例如:遊民與非法移工等。台北市政府也於七月十日的記者會,宣布柯市長「突襲式」的專案施打成果,其中扣除北農專案,其他的專案對象包括獸醫師及其助理、北捷員工等六類人員,共接種高達七,九二四劑疫苗。這種先斬後奏式的「柯」學排序,讓中央也莫可奈何。

四、超前部署確診人數:近來士林護理之家虎林街群聚確診事件頻傳,但指揮中心宣布每日確診人數卻未明顯遽增,原來相關確診人數早已被超前部署校正回歸,讓民眾維持警覺而不驚慌,更由此經驗率先讓台北市民體會英國式「佛系防疫」,以及與病毒共存的國際新理念。

五、強調高齡優先順序:柯 P 一再呼籲強調以年齡別為主的疫苗施打順序,是最接地氣、得民心的意見。世界衛生組織與英美日等先進國家,也多以第一線臨床醫護人員與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為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我國實施接種順序卻突增一大堆行業別列入第七類優先順序,造成工作族群撕裂與社會相對剝奪感。

今日造成疫情期間一枝獨秀的柯 P 奇蹟之主要關鍵,在於中央疫苗不足與施打順序決策爭議。柯 P 甚至預言,需等六十歲以上長者打完第二劑疫苗,才是解封之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無法如大禹治水疏通源頭民怨,即使日後疫苗荒緩解,仍需另一波政治病毒疫苗來平息眾怒











拒復必泰3字 生命在等待中流逝


2021-07-13 04:26  聯合報 /   周成功/陽明大學退休教授(台北市)
復必泰疫苗。中新社


昨天聯合報的頭版標題:上海復星公告售台積、永齡千萬劑 BNT。這對疫苗短缺的台灣防疫是個大好消息,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批疫苗什麼時候會來?新聞中透露:首批到貨時間算一算十月能來就不錯了。為什麼要拖這麼久?原來這一千萬劑 BNT疫苗,並非上海復星現在手上握有「復必泰」字樣的三千萬劑,而是再請上海復星向德國原廠要求重新生產、包裝進口。

為什麼我們不接受上海復星現有「復必泰」字樣的三千萬劑BNT疫苗?它不是BNT的產品?這批 BNT 疫苗的品質有疑慮?對這些問題的答案顯然都不是真的!上海復星只是 BNT 的股東和代理商而已。

我們真正在意的應該是疫苗的品質,而非其包裝紙上的標記。我們不會質疑我們現在打的 AZ 疫苗是在韓國製造(裝填),莫德納疫苗是在西班牙製造(裝填)。如果有「復必泰」字樣的三千萬劑 BNT 疫苗的品質和全世界各地在施打的 BNT 疫苗相同,我們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平白地拖延台灣達成集體免疫,讓社會回復正常運作的時間長達四個月之久?顯然真正的關鍵還是「復必泰」這三個中文字。

當政府施政的作為背後有強大的意識形態在主導,一黨獨大的立法院首先自動繳械輸誠。黨政側翼的媒體、網軍讓 BNT 疫苗的議題永遠處在一個黑箱作業的混沌狀態。至此,一個正常民主社會應該有的運作機制幾乎完全失靈。如果我們社會大眾今天還不能要求政府清楚明白地回答,為什麼我們不接受上海復星現有「復必泰」字樣的 BNT 疫苗,而一定要拖延幾個月等德國原廠重新生產、包裝?或是大家都真心地心悅誠服完全支持政府對 BNT 疫苗的作為,那麼我只能說:We deserve it。中文的意思就是「活該」!












提高打疫苗效率 診所不可缺


2021-07-13 04:29  聯合報 /   王宏育/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高雄市)
各地政府開始以大型注射站有效率地接種。記者蔡維斌/攝影


觀察到世界各國解封,一段期間之後還會有一波大規模社區感染,甚至有第三波解封再出現大規模社區傳播。但是英國今年七月的經驗告訴我們,當疫苗覆蓋率到達七十%時,如果還有社區傳播,雖然感染人數可能每天二萬人,但是重症率、住院率都很低,國家和醫療體系付出的成本不高,所以證明施打疫苗可能是防疫終極解方。近期快速提高台灣疫苗的覆蓋率,乃重中之重。

我很早就提倡台灣一天施打率,要人口數的一%,廿三萬人次,後來陳秀熙教授也提出相同的看法,一天要施打廿五萬人次。這樣兩個月六十天後,就可以把台灣的疫苗覆蓋率超過七十%,最少要達成這個目標的六折成績,十一月台灣即可解封,恢復經濟活力。

七月底以色列有一批BNT疫苗即將過期,和韓國交換成功,就是因為韓國疫苗施打率很高,一天有八十五萬人次;以韓國人口數五千一百萬人來換算,台灣一天的施打人數應該要達到卅八萬人次,吾人不應低估自己。六月廿日美國贈送二五○萬劑莫德納疫苗就抵達台灣,七月六日小英總統宣稱台灣有七百萬劑疫苗,可惜的是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非常保守,網站說明「七月一日至七月七日撥給各縣市衛生局六十四點三萬劑疫苗」,平均一天只撥出九點二萬劑,怪不得有許多縣市撥給診所的疫苗數量很少,沒有辦法快速提高台灣的疫苗覆蓋率。

台灣剛開始施打疫苗都是在醫院,接著疫苗比較多的時候,各地政府都開始以大型注射站非常有效率地接種。但是當解封之後,醫院取消降載,注射人力可能就沒有那麼充裕。如果台灣的目標是要注射三千萬劑疫苗,甚至更多,目前注射三百多萬劑疫苗才達到的十分之一,那我們要不要考慮增加注射人力?

要超高效率的注射疫苗,務必「大型注射站、醫院、診所,三頭並進,缺一不可」。台灣有許多偏鄉,人口不多,不容易有大型注射站,就是有也頂多接種一天,萬一老人家那一天不舒服,沒有辦法接種,還是要靠診所來執行施打疫苗任務。何況台灣的診所密布各地,可近性很高,診所和他的病人都有很長期的信賴關係,病人可以隨時到診所來詢問,「放心」之後,再安排時間施打,避免遺憾,這可能是最理想的模式。據筆者所知,只有在診所施打新冠肺炎疫苗,IC卡上面會註記注射日期,留下正確的紀錄,注射第二劑的日期才不會弄錯,更不會像國外有人打了四次。

對於微解封的實施細節,疫苗的施打方式,很多人笑稱台灣是「一國廿四制」,其實因地制宜,各縣市首長可以觀摩學習,有競爭才有進步。目前似乎是台北診所打的最多,高雄大型注射站最有效率,如果可以互取所長,兩者兼具,才能早日提高疫苗覆蓋率,安心解封。














學生陷貧困 大學可創造機制


2021-07-13 04:36  聯合報 /   王亞維/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台北市)
三級警戒許多行業停擺,很多學生失掉打工的收入。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疫情五月惡化,政府宣布進入三級警戒,許多行業停擺,零售及餐飲等服務業受創最為慘重。對大學生打工族而言,他們最主要的雇主即是計時給薪的零售及餐飲業,因此許多以打工維生的大學生立即失掉工作,生活陷入困境。

政大傳播學院六月份在院長組織下發動急難救助,兩天之內即有一三○多位學生申請,他們申請救助需要填具事由,讀來其實相當不忍,很多受困學生自己失掉打工的收入之外,他們的家長也同時面臨失業問題。傳播學院大約有一千四百名學生,也就是十分之一的學生受到衝擊,目前全國公私立大學學生近一百萬人,可以推估這波疫情下,大概有十萬名在學大學生在經濟上受困。即使開始「微解封」,疫情不歇,室內容留人數受限,零售及餐飲等服務業也不可能恢復以往的雇用人數,在學大學生陷入貧困的長期問題,值得各校重視。

其實,大學本身即是很大的雇用單位,付給教職員與助理的薪資之外,各大學每年的勞務採購從數百萬到數千萬不等,也即目前各大學校園內門禁、清潔、花木修剪、植栽、餐廳等工作,都是外包給廠商承攬,這些低技術門檻的工作可以開放一部分讓大學生申請,也可以訂約規範廠商在履約中必須保障雇用該校大學生的比例,或給予廠商雇用在校學生的獎勵機制。

正如許多留學生一樣,筆者在國外求學時在學校餐廳打工,擔任配菜與洗碗工,賺取生活費外,見識美國大型廚房的衛生要求、科技運用、分工與標準流程,更是大開眼界。我的朋友在另一著名學府清掃廁所,他們把清理廁所當成一項科學,上工前必須上完一周密集課程,分辨馬桶、小便斗、洗手檯與地板不同的消毒液與工具,而且各種物件的清潔都有標準流程,執行時完全照規矩。因為掃廁所的時薪高於其他勞務,因此同學搶破頭,視打掃廁所為榮譽。

這種校內的工作不但可以讓學生尊敬勞動,同時可以運用學術的精神,把科學的方法與勞動結合起來。其實,校內的每一項勞務都可以轉成值得學習的課程,學生獲得報酬同時學習勞動技能與知識。最重要的,急難救助或紓困只能解決一時,學校需要思考機制為學生創造工作機會,校內勞務轉成具有教育意義的工作只是一端,願意多元活化既有資源,才能長期協助受困的學生解決生活問題。















回響/讓不同專業合作 共顧同島一心


2021-07-13 04:42  聯合報 /   陳劭旻/諮商心理師(彰縣員林)
心理師「如果遭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不全疾病時要做轉診,而如果諮商心理師轉診的精神官能症患者要繼續做心理諮商,需要有醫囑才能進行。圖/門諾醫院提供


十日「疫情下 身心照護未停歇」一文,認為心理師法規定病人應該先接受精神科醫師評估後才適合進行諮商。作為一名諮商心理師,有些不贊同之處。

心理師法第十六條說明的是心理師「如果遭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不全疾病時要做轉診,而如果諮商心理師轉診的精神官能症患者要繼續做心理諮商,需要有醫囑才能進行。就像一個病人因為肚子痛而去看醫生,醫生卻發現他好像有新冠肺炎的症狀,醫生一定是先請他做PCR,確定是不是新冠肺炎影響再談肚子痛怎麼解決,而不是所有病人都要先確定PCR才可以看醫生。

當然也許有人會講,你不每個人都做PCR,怎麼知道他有沒有染病?但重要的是,今天病人來到醫生眼前,醫生會依據專業能力做評估跟把關,把有風險的人轉去做檢測。同樣的,不論是遇到精神官能症、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不全疾病,心理師也會做評估,負起把關的角色。「專業合作」向來是在所有助人專業倫理中重要的訓練,相信精神科醫師、心理師間亦然。

衛福部函文提到,心理諮商所或心理治療所只要與醫師公會全聯會推薦的八十間身心診所進行合作,就可優先審查。但八十間診所是依據什麼標準選出?又為什麼只要與他們合作,就能優先審查呢?

在心理師實務的運作中,心理諮商所或心理治療所原本就都會有習慣合作的身心診所,衛生局督考時也會查核是否有固定合作轉介的醫療單位,額外指定合作單位可說多此一舉。而且站在個案的角度看,有身心困擾的個案也會有原本信任的精神科醫師,只因為要接受通訊諮商,他就可能被迫離開已經建立起信任關係的醫師。如此安排,究竟能為個案謀多少福祉呢?